《逃离德黑兰》《对话尼克松》《007:Skyfall》

在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再回过头来几年前的这部有点特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显得别有滋味。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最佳导演的提名。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历史上大多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导演也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而《逃离德黑兰》却连导演提名都没有,其实侧面反映了这部电影的获奖,并不主要在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作力上。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幽默感比较突出之外,直观感受就是很典型的好莱坞惊险片制作。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它得奖呢?

首先是结合当前热点的题材。《逃离德黑兰》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中的伊朗人质危机。伊朗人质危机是美国内外交困的高潮,是总统卡特连任失败的直接原因。此片上映时,恰逢美帝又一次在中东内外交困(利比亚班加西事件),很会选时机。

伊朗人质危机危机的起因,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伊朗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一是它是什叶派穆斯林,不同于占绝人口大多数的逊尼派。很多时候,同一宗教下互斥异端的仇恨,甚至比对异教徒的仇恨还要高。二是它曾经不是这么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在1980年以前,这里长期是一个世俗的君主立宪国家。在1950年代,伊朗人民选举了世俗但反西方的摩萨台任首相,摩萨台推行的国有化石油资源等政策触动了西方石油公司的利益,因此英美策划政变推翻了摩萨台,而让亲英美的国王巴列维掌权。然而巴列维并不太争气,全面倒向英美,同时生活腐化,挥金如土,还过于激进地推动伊朗全盘西化,并滥用秘密警察来维持统治。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在这个古老国家根深蒂固的宗教势力的带动下,愤怒就这样爆发了,形成了今天这个迥然不同的伊朗。今天的伊朗带着许多神秘色彩,但有不少优秀的电影让我们管中窥豹,首推有口皆碑的《一次别离》。

p1710707194

p1749454081

回到《逃离德黑兰》。其实这种历史事件改编的纪实电影有不少,比如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惊爆十三天》,次贷危机的《大而不倒》等等。但与这些带着浓重电视剧腔调的电视电影相比,本·阿弗莱克操刀的《逃离德黑兰》更加好莱坞范儿,更加大气,不再是以对话为主的“纯室内戏”,在政治立场方面也尽力客观。

《逃离德黑兰》在片头就交代了巴列维王朝的罪行,以表明伊朗人质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自食恶果。全片的的镜头语言也比较中立,比如抗议人群冲入大使馆,发生在市集的冲突,街头用起重机吊死人,披着黑纱的伊朗妇女啃着肯德基鸡翅,童工们拼接着被剪碎的文件的画面表现了激烈的冲突,而加拿大使馆的伊朗管家、伊朗文化部的官员、机场工作人员又展现了伊朗人的人性和开明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妖魔化。大小演员的表演也相当自然,全无美剧里的做作感。

p1749454179

当然,仅仅有热点题材也许还不足以把它推向最佳影片的宝座。更为直观的一点是,影片中好莱坞对化解这场大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向以标榜英雄主义的好莱坞自己当了回英雄,能不意气风发的欢呼吗?而作为好莱坞电影,不做戏剧化加工是不可能的。于是顺理成章的,片中来自好莱坞的人物个个魅力四射。

p1710702885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幽默的自嘲。这些人的贫嘴到了一定境界,诸如日常问候:
“电影拍得如何?”
“不错,但目标观众不会喜欢。”
“目标观众是哪些?”
“长着眼睛的人。”

拉人去伊朗救人时:
“我们将要去你能想象的最恐怖的地方。”
“Universal Studio?”

对于电影导演这一工作的评价:
“你可以一天之内教会一只恒河猴子当导演。”

对于伊朗人质危机的评价:
“约翰·韦恩才入土六个月,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内外交困成这样了。” (约翰·韦恩是纵贯1930-1970年代美国右翼电影的代表人物,以表现强悍英雄主义的西部片和战争片见长,他演绎的角色极具男子气概,是美国强大形象的象征。)

高水准的贫嘴一向是深得我心的。然而戏剧化的加工也必然有副作用,在影片的高潮,登机逃离那一段明显的过于好莱坞,连番的最后一分钟的化险为夷的把戏。人物的表演虽说比电视剧自然,但是为了忠于历史也没能添枝加叶,因而显得脸谱化,并无特别值得回味的形象。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瑕不掩瑜。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虽然剧情可能未必九曲十八弯,但总是能披上一层厚重感和戏剧张力,尤其是在片尾那些原型人物的照片登场时,你不由得不对这个牛逼的世界肃然起敬。再如《惊爆十三天》,感同身受古巴导弹危机中,真实的人类命悬一刻的时候,就远比《独立日》式的地球毁灭要震撼人心。《逃离德黑兰》的最大分量就来自于这段并不久远的真实历史,虽然并没有多深刻的剖析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人性之类,但结合今日美国在中东的挫败,重温这段过往的胜利正是人们所需要的,更何况片中的英雄正是好莱坞自己。最佳影片黄袍加身,水到渠成。

7.5分。

《对话尼克松》也是取材真实事件,讲的是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接受的一次采访。举国上下都认为尼克松虽心有不甘的辞职但欠人民一个认罪,尼克松则想借此机会标榜自己,重塑名声以便东山再起。而采访他的记者是个脱口秀主持人加花花公子,原本只想大卖一笔,却遭遇经济陷阱,同时被斗志昂扬的尼克松逼成了你死我活的对决。影片基本套路还是好莱坞励志式起承转合,起先轻敌的记者在尼克松的涛涛雄辩面前一败涂地,最后几天抱佛脚力挽狂澜。

影片的精彩之处当然在双方的访谈中,重头戏都在尼克松身上。一开始非常老练的滔滔不绝就气势如虹,让对方毫无招架之功。要不是最后一回合前喝多了打电话去挑衅激起了对方斗志,说不定这就是结局,当然这应该是好莱坞式的剧情安排。最终对决自然是高潮,激烈交锋后败阵的尼克松虽然落寞,但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戏份十足。演尼克松的弗兰克·兰格拉长的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他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遭遇最后一击之后复杂的面部表情,脸肿胀了,眉毛和眼睛间连续的细微变化,那份“孤寂、自憎、失意”,这样的大特写只有真正的好演员才能胜任,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之名不虚。

这仅仅是尼克松下台之后的一次采访,都能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可见水门事件在美国引发的风波之大,以至于后来的政治丑闻都被加上了“门”的尾缀,并深远的影响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而这件事在我国却并无多大关注度,甚至分量还远不如陈老师艳照门。想必大多数国人对“竞选”的本来意义都不以为意(不过是幌子),遑论窃听竞选对手有什么大不了的了。就和电影《惊曝内幕》一样,一个凡事都黑箱的国度,是不能理解甚至嘲笑这一切的。

7分。

能保留片头传统的电影不多了,但这是007系列的特色,《007:Skyfall》很用心,还请Adele来演唱。

片中自然到处打,更有陆家嘴和浦东机场镜头,上海俨然国际范,不过虚构了个“蓝天电信”。澳门那个赌场感觉真不赖,废弃城市也合我胃口,不过可能都是摄影棚搭出来的。最后一段的苏格兰风光大赞!冰冷的山谷里,一条小路通往视线尽头,绝对高地范,目测是Glencoe一带。决战的火光中摄影极美,适合大荧幕观赏。

剧情基本还是为动作服务的,不过稍微玩了点人物的噱头,挖掘了一点邦德的身世,挖到了他父母的名字和出生的老家,一个孤寂的苏格兰城堡。M才是这次的邦女郎,大概朱迪·丹奇不想再演无聊的动作片配角了,干脆来次华丽谢幕。本·威士肖的技术宅形象也符合潮流。坏蛋Boss是广受欢迎的哈维尔·巴登,但我怎么看都都不顺眼,大概是因为他娶了佩内洛普·克鲁兹。

6.5分。

《初学者》

如片中所说,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时候,悲伤还没有被定义。随着人类衣食无忧尤其是社会化,各种复杂的情感不断被发掘和被表达,所谓文艺就诞生了。文艺就像一片大沼泽,深陷其中的人们不能自拔,其中的装逼犯鄙视未涉足者不懂得feeling,而为俗务奔忙者或隔岸观火者又对此难以理解。因而文艺、深刻、装逼、矫情四个词密不可分,本就是人们对同一种表达的不同看法。而文艺工作者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因为文艺青年可不是好伺候的群体,一部文艺片里有一秒钟表达太直接或落了俗套,偏执的文青们便会毫不留情的把它踩为烂泥。

p1272956374

《初学者》这片拍的很感性很琐碎,依照情绪非常主观的剪辑,无视客观时空顺序,我感觉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我并不爱看。我发现如果困难,也不用去努力理解文艺片作者的全部用意,只要从中感受到点什么便好。而其中有些感受到了的,又难以用言语表达。比如看到家中挂着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的剧照,就知道伊万·麦克格雷格在墙上涂鸦:“1985 Bush found Jesus.”这类句子并不意外。再比如片中伊万从父亲那里获得的灵感设计出的T恤图案,很多我都挺喜欢,换做几年前我一定骂它矫情。

p1881134041

归根结底我还是个理性的全局主义者。这片要说的是由于现实所迫,老父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直到75岁才开始弥补这一生都所缺乏的情感体验。即便是一个75岁的情感初学者,但是他心里明白他要什么,因而这四年他过得非常灿烂,唯可惜这一切开始得太晚,不过远胜过没有开始。我也要像他那样死在一个四周都是落地窗,窗前春色满园的明亮房间里。儿子伊万·麦克格雷格由于童年记忆和其他心理因素,尽管在纸笔上是个情感丰富的创作者,但在人际情感上到38岁也没有入门。他失去的也如此之多,以至于不知从何开始弥补,拒人于心灵之外。女主角开导他“房子之内是禁锢,房子之外是自由”的道理他也明白,最后终得从零开始,做个爱的初学者。

p1130550689

其实我们这个处于焦虑中的国度里的人们,失去的何尝不是更多。也许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我,只能装作不在乎这些罢了。

顺便吐槽下本片的中文译名,台湾译作《新手人生》,香港译作《基爸爱留情》,一眼便知这两个地方,哪个还没进化到有情感的人类的水平。

7分。

《迷失东京》

这是一部关于孤寂和迷茫的电影。

比尔·莫瑞,一如既往的迷之尴尬的气质,无奈中带着足够的幽默感。在我记忆中的经典一幕是《土拨鼠日》里无人相信​他的每日重复的神奇遭遇时蹦出的一句:
“I’m a god.”
女主用看精神病患者的眼神肯定:“You’re the God.”
“Not the God. But a god.”

im_a_god_groundhog_day

本片中他作为知名影星到日本拍广告,却也逃脱不了各种尴尬,日本酒店的淋浴喷头太矮,导演一大段日语翻译只翻一句,不能理解导演导致屡被呵斥,回到酒店打开电视看到自己演的电影,张口也是一大段日语,遂无奈的关上电视。

p459443753

斯嘉丽·约翰逊,两个词就能形容,年轻、漂亮。本片中她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妇,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成为什么。她丈夫指责她不够“礼貌”。我的切身经历证实,迷茫的人对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尤其懒得理,譬如片中那个无聊的美国女演员。她丈夫喜欢和这个女演员打交道,倒未必是格调低下,可能只是充实的他愿意显得有礼貌而已。

p460856998

之所以把地点选在日本,是因为日本和西方一样完全现代化,但是这个语言和文化都彻底不同的地方对西方人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片中有好几个镜头是斯嘉丽·约翰逊坐在酒店的窗边俯瞰这座令她困惑的大都会。在全球美国化的今天,日本特立独行的奇葩文化在西方人看来也是最怪异的。日本人不擅人际互动,因而沉醉于人机互动,比如喧闹的游戏机厅(尤以太鼓达人这种游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唱歌的KTV,吃饭还要自己动手煮的火锅店,都是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片中斯嘉丽·约翰逊走过东京街头,大屏幕广告显示的是悠悠走过的大恐龙,一方面是剧情上让斯嘉丽感到惊诧和迷茫,一方面也暗示日本的整个氛围对在这里的西方人来说都如恐龙一样光怪陆离。

poster_lit

男女主角在日本的时光无疑是烦闷的。电影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叽里呱啦的日语全无字幕。淹没在这难以理解的城市森林中的美国人,彼此间宛若一座座孤岛。酒店里的驻唱歌手,泳池里的教练,都是遥远的另一座孤岛。比尔·莫瑞和斯嘉丽·约翰逊其实也并没有多期待逃离这里,因为他们各自生活的本来面目也不怎么样,这两座孤岛漂移到了一起,似乎自然而然,但这萍水相逢的淡淡的感觉不足以使人抛弃一切。然而等到要离开的那一天,在陌生城市的酒店里,又有一个自己舍不得的人。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一座座孤岛,有时我们渴望碰撞,有时我们渴望清静。这部电影把懵逼的美国人放在东京,只是放大了效果而已。

这是一部女导演的作品(索菲亚·科波拉),非常具备女导演的常见特色–追求微观的感性体验,而太不考虑男导演很喜欢的宏观社会价值。你得到了,就觉得深有共鸣;你没得到,就觉得一头雾水。当然,也不要根据导演的性别做武断的推测。男有李安,女有凯瑟琳·毕格罗,他们都是各自性别的导演中的奇葩,也都因此得到了奥斯卡奖。

7.5分。

2012年电影读书总结及游记规划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3/01/movies-and-books-2012/

2012年过去了,我做了挺多“无聊”的事。

我看了135部电影长片,因为膜拜影史经典劳神费心,因而慵懒的我始终没有脱离大众口味。打五星的有8部,按观看时间顺序:

《精英部队2》:体制是比黑帮更可怕的痼疾。巴西电影从未让我失望
《入殓师》:好看,好看的叫人心疼。日本人看似野蛮,其对生死的感悟远非我朝可比
《一次别离》:同样审查森严,伊朗电影杰作唤起了全世界对信仰与亲情的共鸣
《城南旧事》:长亭外,古道边,萝莉小萌脸。老北京纪事,朴实真切,恍若隔世
《莫扎特传》:莫扎特的才华,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乐谱就知道,甚至能感到记谱法在他的乐思面前都显得笨拙
《亚当斯一家》:没有一个废角色的神片,毛毛表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如既往的冷静与细腻,还加上了瑰丽
《喜宴》:大爱无疆

打四星的有52部,在此简单归类如下,每个类型内的排位大致符合我心中的排名,但都是至少三星半级别的。后面注有国籍,默认为美国。

悬疑/动作/科幻
《精英部队》(巴西)
《谍影重重》123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英)
《杀死比尔》12
《龙纹身的女孩》
《碟中谍4》
《寒战》(港)
《亡命驾驶》
《混蛋》(德)
《夺命金》(港)
《超级8》

喜剧
《教皇诞生》(意)
《爱在罗马》
《涉外大饭店》(英)

动画
《猫在巴黎》(法)
《勇敢传说》
《狮子王》
《守护者联盟》
《无敌破坏王》

爱情
《挽歌》
《六楼的女人》(法)
《泰坦尼克号3D》
《德州,北海》(比利时,gay)

家庭/亲情/社会
《又一年》(英)
《杀戮》
《推手》(台)
《相助》
《后人》
《海阔天空》
《特别响,非常近》

励志
《奇迹》(日)
《点球成金》
《太阳之内》(意)

文艺/怀旧
《雨果》
《鹳鸟踟躇》(希腊)
《午夜巴黎》
《艺术家》

公路
《末路狂花》
《雾中风景》(希腊)
《小丑漫游记》(巴西)

历史/战争
《巴顿将军》
《王的盛宴》(中)
《雅典公寓》(意)

传记/音乐
《贝多芬传》
《我与梦露的一周》

纪实
《规则改变》
《大而不倒》
《伦敦奥运开幕式》(英)
《寿司之神》
《非凡旅程》(法)

以上所有电影通过右侧搜索框都能搜到影评。

书还是读的不多,总共有这么几本

五星:
《认识电影》:我的情缘,我的牵挂,我的宝藏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9/understanding-movies/
《一九八四》:在这方面想象力的极致

四星:
《美国种族简史》:用史料和数据动摇我的种族观念
《圣经故事》:原来圣经这么重口味
《三体》123:在想象力和逻辑上令人佩服不已,在人文价值和文笔方面乏善可陈
《无人生还》:克里斯蒂大妈最好看的作品之一
《LP新西兰》:lonely planet的手册宝典性质,还是电子设备与网络暂时取代不了的
《三国大观》:淘宝来的旧书,三国演义周边手册(三星半)

三星:
《晚清有个李鸿章》:中信信用卡积分换的,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以上大部分书籍通过右侧搜索框都能搜到书评。 现在在重温15年前伴我日夜的《三国演义》,准备写一篇《我的三国情缘》。

另外,2012年,我还去了德国、希腊、荷兰、法国、日本、九寨沟,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不同的回忆。我决定近期开始重返游记,由于积欠如此众多,也意识到单纯的流水账、堆砌照片、记录旅途中的2x故事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我将专注于在这么多年后仍留在我脑中的,趁它们还没有彻底消失,把对每个国家感受和印象,争取一个国家或一片区域写一篇真诚的印象录。预计将有:

德国篇 — well organized的典范,柏林的三重历史,干净小城的典型海德堡和波恩
法国篇 — 大杂烩巴黎,卢瓦尔河谷的晨雾与秋叶,南法的太阳,诺曼底的原生态农村
英国篇 — 伦敦的阴云与厚重,翠绿的苏格兰,矛盾的北爱尔兰
意大利篇 — 夕阳下的罗马,米兰威尼斯的春色,文明深渊那不勒斯,原生态的西西里
希腊篇 — 危机下的希腊人,爱琴海的生活态度
伊比利亚半岛篇 — 浓郁的安达卢西亚,特立独行的巴塞罗那,马德里斗牛,在里斯本开车
瑞士奥地利篇 — 滑翔伞之生活多美好,金色大厅
低地国家篇 — 花海,滑铁卢怀古,小城布鲁日
斯堪的纳维亚篇 — 北欧人的教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挪威
冰岛篇 — 最狂野之地之浓缩的地球
东欧篇 — 奥斯维辛的气味,凶险夜闯斯洛伐克,东欧明珠布达佩斯
土耳其篇 — 见证历史风云的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南部乡间小巴
新西兰篇 — 地球上最符合“净土”的地方
日本篇 — 中国文化的传承
迪拜篇 — 钱太多没处花
澳大利亚篇 — 去了回来再说
天朝篇……

我擦,任重道远。但这是除了电影外我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不只是照片。

《推手》《喜宴》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2/pushing-hands-wedding-banquet/

李安这块瑰宝如何珍贵我已经在《冰风暴》和《少年派》的观后感中详细论述,而他在拍出处女作《推手》之前整整“失业”了六年。这六年蛰伏也是积累的过程,在得到机会后,李安一连拍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电影,大概把他之前想表达的题材都覆盖到了。

作为旅美华人,第一个题材自然是中西文化冲突。《推手》开头便单刀直入主题,略去初来乍到的好奇与客气,中国老父到达美国已一个月,和美国儿媳妇冷冰冰的在家里干耗,十几分钟片长没有一句话。从各种细节来展现两种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油烟大作的中式烹饪vs用烤箱烤披萨,在看武打片看戏书法吟诗vs抱头枯坐电脑前创作灵感全无的小说,丈夫终于带着孩子回家(那孩子是李安的长子李涵,《宿醉2》里的是李安的次子李淳),又要在饭桌上同时应对完全不相关的两场对话…… 作为处女作,本片的导演手法还有许多粗糙之处,但是在情感细节上的细腻已经无可比拟了。90年代初的美国的家里,如此的安静、冰冷,开关门的声音仿佛都令人一振,非常写实的反映了在美华人的生活。为了让生活有点颜色,各种华人生活活动中心似乎很热闹,打太极做包子学中文,但在影片里看来,这些地道生活更凸显了近乎物种级别的隔阂与落寞。聚在一起就干这些,为啥不在老家做?这么苦就为了一张卡,其实很多人未必有想过这问题,倒是《喜宴》里的金素梅道出了。

电影的视角一如李安往后的其他作品一样,是非常公平,甚至冷漠的。从美国媳妇的角度来看,一个不说英文的father-in-law从天而降,每天在家打太极听京剧,还要随时提防他弄坏东西或者走丢,自己的工作灵感全无,实在令人抓狂。夹在中间的丈夫左右为难到发飙,想出了一条“妙策”,一度柳暗花明,不料又触及了老父的自尊。父母的生活问题与自尊和寂寞,自己和妻子的正常家庭生活需求,孩子的文化教育矛盾,这真是无解的难题,隔阂如此之大,孤独寂寞如此之深,直接让人看到绝望。

影片的结局提供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似乎是人间一切生活难题的归宿之道。总之海外同胞们,永远不要把父母接到海外。甚至,没事自己也别到海外瞎折腾。

7.5分。

相比之下,《喜宴》的气息要积极不少。《喜宴》的剧情早有耳闻,就是觉得好尴尬一直没看。看过之后觉得,李安拍gay片,绝不只是gay片。虽然男主角是同性恋,并且同性恋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但李安要讲的绝不只是同性恋本身。这还是一个文化冲突的问题,同性恋同样是和中国传统冲突的,尤其是急着抱孙子的父母们。这个要命的冲突加上在《推手》里还没说够的中美差异,构成了《喜宴》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很多中国习俗是所有人都应付着做但又不得不做的,我都不可理解,遑论外国人。大宴、强迫敬酒、吵闹、醉酒、闹洞房,无一可不称为恶俗。李安本人在酒宴上客串了几秒钟,唯一一句台词点题:“这是中国人5000年的性压抑。”本片野兽派画风的法语版海报更是直接把“5000 ans de repression sexuelle”作为了副标题。

同性恋是另一块,从片头几分钟可以看到,在美国人眼里这也是异样的。李安没有描述同性恋有多苦多忍辱负重,也没有把它作为噱头炒作重口画面,一切都很自然。但是新郎新娘结婚亲吻的那一刻,所有观众都感受到了男友的委屈。婚纱照里赵文瑄的表情,和《大明宫词》里薛绍娶太平公主时的神色如出一辙。

和《推手》最后表现出的无奈与妥协不同,本片中这更甚的冲突与问题恰成了家庭亲情之大爱无私的印证。片中的郎雄和归亚蕾代表了中国无数殷切期望的父母,他们初到美国,和赵文瑄坐在床边回忆过去的一幕,如此的自然流露,如此的温情动人,比假模假式的大陆电视剧好1万倍。然后在经历了各种考验之后,父母的坚忍与无私,不需要呼天抢地,不需要各种含辛茹苦状,一切不言自明。结局更是让人动容,所以这是在文化冲突和感情冲突之上歌颂亲情的好电影,无愧于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8.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