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肯国之前做的一些功课,网上没找到什么好的图文攻略,尤其是中英文对照的,索性自己做了一些,事实证明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所列绝大部分是我们见到到的动物。
鸣谢大卫同学提供的百科全书,既是所有图片的来源,也让我找回了小时候那种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兴趣的新鲜感。
你想知道的那个我们
结束了为期两个礼拜的肯尼亚之旅,回来读《走出非洲》,眼前时时浮现出在非洲的时光。首先不得不感谢旅游神大卫同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这个想法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中,才有了这次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蜜月之行。
按照大卫的说法,由于肯尼亚被英国殖民了很久,它一直是英国王室的传统度假胜地,绝对不用担心规格低不安全。从我们的现实感受来说,也的确是这样,肯尼亚的官方语言是英文,交流绝对不是问题,虽然当地的斯瓦西里语也是全国通用,但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广告牌,几乎全是英文,连斯瓦西里字母也很难看到,这点比在欧洲旅行还要方便。而这个国家,也处处都有英国的影子,我们住过的所有酒店, 连早餐桌上也永远摆着不少于两幅的刀叉。
先来说下行程吧,因为我们几乎排满了两个礼拜,所以去了好几个地方,参考地图,按照时间顺序如下:
A:内罗毕Nairobi,B:安博塞利Amboseli,C:奈瓦沙湖Naivasha,D:马赛马拉Masai Mara,E:纳库鲁湖Nakuru,F:博格里亚湖Bogoria,G:桑布鲁Samburu。
从地图上也看得出来,这趟旅程从南到北,相当折腾。事实也的确如此,路途遥远再加上路况极端恶劣,每天几乎都是从遮天的尘土中杀将出来,又不得不涂上厚厚的防晒霜和防蚊液,每到下午都濒临崩溃的边缘,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跳进游泳池,把所有污垢都洗个干干净净。
其实,如果时间有限的话,也不必每地俱到,虽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动物和特点,但其实,除了马赛马拉,其他地方的游览时间基本上都在一天以内,最多一天半,而花在路上的时间却是又长又痛苦,所以完全可以有所取舍,选择一种不太奔波的玩法。
详细分解如下:
内罗毕:我们基本没有任何观光,只去肉食苑Carnivore晚餐了一顿。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去看下动物孤儿院,或者去长颈鹿中心喂长颈鹿,但我们当时时间比较紧张,就略过了。
安博塞利:当地话意思是“尘土盐碱之地”,大象的乐园,这里的非洲象的确是又多又大,而且也有不少其他动物。路程和动物综合考虑,一般住两天够了。
奈瓦沙:奈瓦沙有两个旅游项目:地狱之门自行车/徒步和坐船游湖,其实这两个项目加起来最多大半天,但是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旅馆: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这是一个慈善机构所有的庄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当地野生动物。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这个小庄园都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遇到最赞的旅馆,不管是亚洲的五星级酒店,还是欧洲的家庭旅馆,都比不上这里舒适温馨、让人放松。如果能用英语交流,那么这里的员工一定会让你感觉像回到了家里。强烈推荐这个小庄园,毫无疑问的人生必去,就算不是为了观光,也应该去住上个一两晚:http://www.kongonilodge.com/home.html
马赛马拉: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这里的动物种类是最集大成的,只要运气够好,几乎所有动物都看得到。而且在这个季节,角马、水牛和羚羊的密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当汽车穿行在蜿蜒的山坡小路,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黄绿色草原,洒满了星星点点的食草动物,再点缀上三两棵高树、五六片云彩,那种祥和的景象绝对会让人忘记这里是充满生存竞争的残酷之地。
这个季节来马赛马拉,大家都是冲着天堂之渡(也就是角马大过河)来的,马拉河其实不大,但却蜿蜒曲折,有着陡峭的河岸。我们基本上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在河边守候,但却因为一个让人吐血的原因错过了大迁徙,上天可怜我们,让我们看到一次小过河。所以如果来马拉看迁徙,那么时间一定要留得足够。虽然每年迁徙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但个人感觉还是大神最初建议的七月底八月初最为靠谱。
既然马赛马拉有这么大量的食草动物,那么肉食动物的量也不会少,但相比之下,要想一睹它们的真容却并不容易,如何能看到肉食动物呢?第一是早出晚归,中午的时候它们都是躲在灌木丛里睡大觉,我们每次看到活动的肉食动物,基本都是在早上八九点和下午五六点。第二,就是要有耐心有时间,马拉实在太大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点看到一只活动的食肉动物,所以,基本上只能用大量的尝试来增加概率了。综合起来还是那句话,尽量在这里多停留一点时间吧。
不过在马赛马拉,遭遇了此次旅行最坑爹的一个旅馆:impala wildlife lodge,陈旧破败得一塌糊涂,热水里还充满水锈,同等价位绝对能找到比这家好不少的,大家一定不要去住。
纳库鲁湖:这个季节没有多少火烈鸟,但这里是我们唯一看到犀牛的保护区,虽然距离很远。住宿一晚。
博格里亚湖:这季节火烈鸟的主要聚集地,但这种害羞的鸟类也不会允许人类走近,如果要拍到好照片,一定要够好的设备。住宿一晚。
桑布鲁: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遥远,让我想到了埃及的阿布辛贝。这里有特殊的五种动物,我们也的确都看到了:长颈羚Gerenuk、剑羚(长角羚)Oryx、网纹长颈鹿Reticulated Giraffe、索马里鸵鸟Somali Ostrich、细纹斑马Grevy’s Zebra。总的来说,这里动物不算密集,游客也不多。由于路程太远,基本需要住两晚。
其他:
肯尼亚的确是动物的天堂,总的来说非常推荐来。如果只有英语导游的话,来之前最好熟悉一下常见动物的英文名和长相,方便交流。我来之前整理过一个版本的常见动植物,稍后再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问到住宿条件,这个完全要看预算多少了,这里各个层次的旅馆都有,我们住到的大部分旅馆都是不错的,不过均价也不便宜。即便如此,没有网络或者网络极差也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定要上网的话,最好买张safaricom的3G卡,这家公司信号比较好。
别看肯尼亚是个赤道国家,中午出门会被晒蔫儿,但早晚气温还是比较低,外套是一定要的。同时,由于每天都要经历无数沙尘的洗礼,换洗衣物一定要多带,而且最好是快干型的。虽然这里已经很干,但衣服晾一晚还是干不了。
关于换钱,刚开始我们觉得美元应该可以应付了,但后来发现换一些当地币还是很必要的,一来有些地方花美元会被宰得太惨,二来如果没有零钱,当地人也无法找美元,就会很尴尬了。不过换美元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换新的,我们碰到当地人不收1996年美钞票的情况。换的时候还要备足零钱,以便付小费。
虽然用了不少防蚊产品,但还是难免有失足,被蚊子和不知名虫子咬了很多疙瘩,直到现在都很痒。所以如果像我这样太吸引蚊子,又实在不愿穿长袖长裤,那还是建议吃每天一片的疟疾预防药比较放心。疟疾的潜伏期是一个月,所以如果一个月以后我还安好的话,那就说明肯国的疟疾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
关于遮阳帽,本来想买那种鬼子进村型的,但后来买了个大沿帽。事实证明大沿帽对车内防晒是非常管用的。可惜就是不能防尘,如果能忍受一定的闷度,还是应该戴个口罩或者微博。
关于照片,如果没有好的设备和耐心,那么拍动物就不能要求太高。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的微单,让我可以不用考虑太多只管按快门。不过亲眼所见的情景,绝不是轻易能用照片表达的。回来以后再见到别人拍的美丽图片,都会先赞叹:那得用多好的设备啊~
松鼠会文章又来啦~
今天来聊一下跟肠胃有关的小话题:便秘,益生菌和益生元。
先说便秘吧,这个词随着各种保健品的宣传遍布大街小巷,几乎随时都能见到。一般认为,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是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所以,要预防便秘其实是比较容易的:
便秘经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脱水,判断自己是否脱水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尿液的颜色,颜色越深就说明脱水越严重,越浅而清就越正常。
看广告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缓解便秘,那就是益生菌(probiotics)。什么是益生菌呢?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我们身体中的“好细菌”,它可以帮助改善肠道内菌群的“生态环境”,抑制坏细菌。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酸奶,包含乳酸菌、双歧杆菌的奶制品,丹贝(印尼一种发酵的豆制品),味噌,韩国泡菜。
还有一个跟益生菌很相近的名词:益生元(prebiotics)。它包含在食物不易消化的部分中,是益生菌的食物来源,所以,它同样也能间接改善肠道环境,让整个肠道更健康。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燕麦,水果,全谷物,蔬菜,洋姜,香蕉,红酒,蜂蜜。
别看益生菌在国内被炒得轰轰烈烈,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证据显示补充益生菌能够带来好处。在美国,益生菌并没有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审核认证,也就是说,在美国出售含益生菌产品的时候,不能用它有任何疗效来宣传。所以大家自己掂量吧,任何东西都不能迷信,适量就好。
最后上文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有关的两个网站:
前前后后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的《路西法效应》。书中探讨了情境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人,从而把普通人推向作恶或为善的境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避免或预防各种人道惨案,比如大屠杀、种族灭绝,还有更加普遍的刑求和虐囚惨案。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书中讲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博士非常详尽地记录了实验的整个过程:一些随机选取的最正常平凡的大学生,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分化成为暴虐的狱卒和麻木的犯人,而作为研究者和监督者的博士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转变为一位以“监狱”利益至上的典狱长。这听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它就这么发生了,每个进入模拟监狱的人,虽然都知道这是一种人造的情境,却都屈服于这个情境,静悄悄但又迅速地变成情境中的一份子,完全丢掉了原本的大学生身份。一道围墙,把里面的人和外面的社会完全隔离了。
其实,这个广为人知的实验仅仅是个引子,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数据的指引,津巴多博士带着我们一步步踏入人性的迷宫,挖掘隐藏在人性中善与恶的根源。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为善或作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处在情境之外可以预判的,只有真正的身处其中才能感知。不知道有没有翻译的原因,书中有些章节略显拖沓啰嗦,但瑕不掩瑜,书中进行的探求和讨论,值得每个文明人读一读,想一想。
这本书的研究属于心理学,我对这个学科不了解,但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应当是偏于文科范畴吧。文科是什么?如果用我在上学时形成的观点来看,就是不用套公式,开放性答案,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中学的所谓文科一点也谈不上开放性,任何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可以背的。现在想想,地理、历史都可以是多么有趣的学科啊,在中学里竟然被教得那么刻板生硬。政治我就不评论了,当年选理科就是被它吓的。当初觉得理科比文科有趣,更像科学,更多未知。基本公式虽然不变,但组合可以改变,也可以自己选择用什么公式。可是,难道我们废寝忘食就是为了学到那一点点选择公式搭配的自由么?
近几年,科普成为一个有点热门的话题,大概因为更多人都想多了解一些科学。但是伪科学却借着各种媒体的东风满天飞,每当一个谎言被戳穿,背后盲从的人数之多都让人咂舌。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我大天朝教育体系的责任。
老师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却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什么不是。很遗憾,在接受完国内还不错的大学的理工科本科教育之后,我依然无法说出怎样检验一种论调是否科学、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做研究。这就是我们可怜的自然科学教育。但跟它比起来,人文教育更加惨不忍睹。
中学时就听老师讲美国很喜欢干预我国的人权状况,可是直到读完大学,我依然说不清人权究竟是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它在美国人眼里就那么重要。后来接触了一些西方的东西,所以知道了一点。但是,还有多少国人,依然活在不知道“人权”是什么的生活里?
除去这样的基本概念,中学时的我,并不知道人文学科除了死记硬背,也有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不知道人文学科也有很多新奇的领域等待探索,更不知道,其实文科理科本就是无法割裂的。在以高考为导向的中学教育里,文科总甩不掉无趣和第二选择的阴影。但是,如果我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如果我当时就知道现在知道的一些东西,我很可能会觉得文科比理科更加有趣。
总有人问中国本土什么时候能出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也有人从教育上找原因,我想,那要等到我们的学校里教的不是如何解题,而是科学方法。
也有人问中国如何能够实现法治社会,我想,那要等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什么是人权。
癌症,在现代是一种关注率大增的疾病。以前总觉得它虽然严重,但离我还很远,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和身边的传言,这个死神变得有一点“司空见惯”起来。
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的报告,2008年一年中,全球共有一百三十万例新诊断的癌症病例,预测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长。癌症有很多种,所有病例中,比重最高的五种类型分别是: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胃癌和前列腺癌,这五种加起来就占了总量的48.3%。
跟其他疾病一样,在没有跟癌症遭遇之前,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怎样才能预防它,使我们在有生之年不必跟这个死神面对面地较量。每一种癌症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有些好预防,有些难预防。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CRI)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概有33%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预防的,而且只需要通过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相对于庞大的总量而言,这个比率已经不低了。幸运的是,这项研究也有中国学者的参与,所以在他们的网站上能够找到详尽且图文并茂的中文报告,这次不需要我自己翻译啦。对细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此链接中寻找真相:
http://www.dietandcancerreport.org/expert_report/recommendations/index.php
先说肺癌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是最大的致病因素,对于不吸烟(包括二手烟)的人来说,饮用水中含有的砷也会诱发肺癌。
其他几种癌症都不像肺癌这么直接地和某一种活动(吸烟)相关联,影响因素要更加复杂一些,这是个很大的课题,这份报告关注的主要是饮食,报告中给出的基本建议是这样的:
这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健康饮食的标准,不管是预防癌症、糖尿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在饮食方面的指导其实是大同小异的,而这份建议其实也有综合考虑,并不仅仅针对癌症。一些补充说明:
报告中还有一张很细致的图,对很多种食物和生活方式,按照癌症类别标记了影响程度,绿色代表降低癌症风险,红色代表增高风险,深色代表证据充分,浅色代表可能性大。大致看一眼就会发现,饮酒和肥胖绝对是癌症的重灾区呀。比较有意思的是,成年身高和出身体重竟然也有贡献,这让高个儿们情何以堪呀……
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云游四方,不管远近,不论做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只要能离开一成不变的办公室,去不一样的地方,见不一样的人,就很酷了。但是,正是这个看起来最吸引人的优点,却也可能同时就是这份工作最痛苦的一部分,那就是——在路上。
概率论告诉我们,不论多么小概率的事件,只要尝试足够多次,都会变成必然。更何况,对于旅行者来说,晚点、堵车,甚至自然灾害,本就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最让人心焦的,无非是在机场等待的时间,希望 – 失望 – 一点点希望 – 再失望 – 硬着头皮继续希望 – 噩耗再次传来。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就在这样的循环里煎熬着,如过山车一般上下几个来回,基本上就失去知觉了。所以,晚点时间越久的航班,那些等待的人们,看起来越是一脸平静,各做各的事,只有领盒饭或者抢电源才兴奋一下,其实,那并不是平静,而是麻木,精神和心理的双重麻木。反而是刚刚通知要晚点,或者晚点时间并不太久的航班,常常会出现一些义愤填膺的人,要么跟工作人员理论,要么兀自骂一番,总要发泄一下心中的火气才肯罢休。
我以前很少会丢东西,所以一直自认为是个细心且井井有条的人。但是旅行次数多了以后才发现,所谓的细心,也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人并不是机器,不可能每次都分毫不差,就算是机器,也有使用寿命跟故障问题。一开始,发现自己忘带或丢了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很暴躁,像是一台自视甚高的机器人突然发现自己的程序也有缺陷,一时有点儿不能接受。但后来,错误一次次发生,暴躁就慢慢变成了接受。最离谱的是有一次出差把手机拉家里了,虽然那时候我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玩俄罗斯方块,没有任何智能功能,但也不是说没就可以没的。
人不可能一直跟自己较劲,总得找个借口开脱一下,于是,当我把丢三落四定义为概率事件之后,丢东西这件事,就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看看,概率论又应验了,虽说主席有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但人总拧不过自然法则呀~
我猜凡是经常旅行的人,都有着比较粗大的神经,就算本来神经细腻,也会慢慢被各种极品小概率事件矫正过来,如果不能教自己进入麻木状态,那可就离真的崩溃不远了。我相信,如果把同事们的旅行囧事搜集起来,肯定能编成一本不错的《人在囧途指南》,帮助还没有习惯的人们适应起来,及时脱离窘境。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帖子,解释机场航空管制背后的原因。我不知道那帖子里的说法是不是正确,虽然发帖人明显是想替机场和航空公司开脱,但在我看来,管制的原因无非是这几样:1. 天气原因。2. 特殊人物或活动导致管制。3. 任何其他因素,突发非突发,自然人为都有(比如机械故障,跑道占用,鸟类影响等)。第一个原因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能接受能理解。但第二跟第三个原因,基本就跟北京城的堵车是一个道理了。领导出行,肯定要交通管制,其他人就得在一边乖乖排队。那么领导不出行的时候呢?其实还是有堵车:有事故会堵,高峰期会堵,重要路段会堵,大型活动的附近会堵,就算这些都不是,你就敢说不会堵么?
公路堵了,可以设红绿灯,修地铁,建高架,加公交,限号限行,提高收费…… 其实,机场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吧,航空公司多了,航班多了,旅客多了,怎么办?第一招就是加个红绿灯,大家排起队来,这就是乘客听到的“航空管制”吧?不过这个红绿灯要考虑的因素很复杂,航空公司、航线、旅客、人员配备等等,到底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限,学问可深了。无知的乘客们,就算有飞常准,有航旅纵横,又怎么可能预测得到这里面的门道呢。
第二招就是限行,经常看到航班取消的消息,当然我无从知晓这些航班到底为什么取消,但我猜,应该都是乘客比较少的航班吧?我坐过的国内航班,基本上都是满的,国际航班人少的也不多见。万一有个把人少的航班,是不是就会被取消,给其他航班让点儿位子出来呢?
之前听同事说北京在修新机场,因为首都机场的运量已经迅速超过了设计预期,我估计上海的两个机场也差不多吧,每次新闻上都说客流量多么大,在国际上排名多么靠前,但是又有谁会想到,那每一个增加的数字,背后可能都有一次晚点?
以前曾经希望航班能多一点,这样出行的时候更方便,现在看来这想法真是目光短浅,如果人人都开车,那就不存在出行了,直接马路变停车场怕都不够。所以现在,我希望航空公司能少点,航班也能少点,让点位子给领导,让点位子给故障,让我们还能在天气允许的时候有个畅通的航路。(虽然我也知道这看起来就像希望人类回到原始社会一样不现实……)
不过我一点儿也不了解机场运作,所以这番话大家可别当真,这些都是被晚点逼到崩溃又麻木以后的胡思乱想。我也不是要讨伐航空公司或机场,正如帝都的堵车,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谨以此文纪念我这被毁掉一半的周末,和所有那些在路上的时间。
小时候,被问得最多,作文写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将来想做什么”。说大了,叫理想,说小了,可能只是一份工作或一个爱好。面对这个问题最频繁的时候,应当还是小学时代吧,在那个时候,就发现我的理想总是变来变去,今天看到这个好,明天觉得那个棒,只有一个未来真的规划不过来啊~
若干年前在德国的时候,看《一升的眼泪》,里面主人公的妈妈是个营养师,当时就被这个职业给打动了。心想我如果能做个营养师多好,听起来又健康又有用。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知道有这种职业,又或者是因为不会做饭的人在德国想弄点好吃的真的很操心……
一旦回国,各色美食唾手可得,所谓健康、营养的诱惑立马退散,这个“梦想”也很快随之消散了。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其实也不短了,应该是最近一两年吧),因为松鼠会认识了云无心(某食品科学科研及科普人士),又适逢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每次看云大的文章,都仿佛是在乱石岗中找到一条小径,顿时有了底气,不慌张了。也是我又土了一次,认识云大之后才知道原来食品工程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专业,真是羡慕嫉妒恨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那么我就要做一个云大俠这样兼济天下的人。
幻想先告一段落,还是来看看现实吧。事实是,我一直对饮食控制怀有各种不屑,从小就养成无肉不欢的习惯,对很多小零嘴也是毫无抵抗力,常常是一口气吃光才肯罢休。不过,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准的提高,我不能确定有多少人迈过了小康的门槛,但大多数人,早就把“营养不良”甩得远远的,迈入“营养过盛”的新纪元了。
还没想过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要如何度过,但不论怎样,肯定没有人愿意跟病魔来一次长跑比赛,也没有人愿意躺在医院监护室里、迷迷糊糊连家人都不认得。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跟癌症搏斗的故事,然而,越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就会留下越多的唏嘘遗憾。
不考虑那么远了,先看眼前吧。作为一个八零后未孕人妻,我首先希望的就是顺利的生产,不管那会是在未来的什么时候。然后,在小孩儿喜欢上窜下跳的年纪,希望我能够陪他/她一起疯。在我小时候,大人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工作和家务,小孩都是跟小孩一起玩,但是现在,家务越来越少,小孩也越来越少,在越来越多的工作的间隙,最让人舒心的肯定就是做孩子眼里的“超级英雄”。再往后,等我的孩子长到我的年纪,希望我还保持着周游世界的体力和心情,保持着尝鲜的好奇心,那时候,不管是故地重游还是探访新境,都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周游世界,只是如果我还能够完成长途旅行,那么肯定也能胜任日常活动和游戏。再后来,我希望这种状态可以持续得越久越好,直到我的孙子,我的重孙,我都能够成为他们生命中有益的一部分……
打住打住,我绝对是理想作文写多了,到现在还保持着如此猛烈的惯性。想得再怎么好,还是得回到眼下,就算再喜欢吃肉吃零食,我也不可能为了它们放弃以后几十年的美好计划。那这个计划怎么执行呢?首先,关爱自己的身体,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灵活的头脑,那么其他都只是个时间问题。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得范围太广了,就先从饮食开始吧。
怎样才是健康的饮食?有图为证。这张图是从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网站上抓下来的,原本是英文,我翻译了一下。以前从国外回来的时候,会给父母带一些打着“保健品”幌子的膳食补充剂,不远万里折腾不说,价钱贵不说,他们还不一定吃,而且我也不知道,到底该补什么,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就只能被广告俘虏了。这次,我决定把这张图送给他们,都说送礼送健康,但健康并不是简单的“吃药”,它需要的,是我们每一天,每一餐的用心对待。
之所以选择这张图,一是因为餐盘的设计比我们常见的金字塔层级图好太多了,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发布的信息多少也代表了最新的一些科研成果,而且这张图的信息又细又全,包含了我们很容易漏掉的油、饮料和运动量。
稍加补充总结:
在这个五月里,还有一件事情发生,那就是肥嘟嘟君的离去。在我这个很不会交际的人投身于最繁忙的一场交际时,肥嘟嘟君终于狠了心离开SAP的大家庭,留下一句“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壮语,毅然奔赴美帝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同时也投身到价廉物美无剪切上映快的原声电影市场。我们各自都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我是固守,他是进取,虽然没有送别晚餐,但依然是发自心底地为他高兴。
许是因为去德国的行程不同步,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开发组,很长一段时间却都不熟。在不熟的时候就收到了他推荐自己电影博客的群骚邮件,同时还提供一些资源下载。由于微软博客系统的关张,这个很重要的历史遗迹现在已经不见,转而被我们的“骚与影”取代。时间过去很多年,当年一派繁荣的博客许多都已是门庭冷落,只有肥嘟嘟君还一直笔耕不辍,这份坚持,相信会打动很多人。
除了电影,我收听到关于他的广播还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他就像一本会讲话的历史地理百科全书,二是他一刻不停的疯狂旅游计划。现在想来,这两个特点都跟大卫完美匹配,自从神之大卫加盟我司,肥君历史地理旅游帝的身份就屡屡遭受挑战。在大卫还未出山的那些日子里,肥君大约一直都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寂寞感吧。
后来终于跟他有点熟了,总是听到他自谓“害羞”,但害羞这两个字,还真的跟他不怎么搭界,除了在感情这事儿上守口如瓶,稍开玩笑就会暴躁脸红,其他方面,肥君的交际能力绝对让我叹为观止,要说他的旅伴、桌游伴、电影伴,我们那个年代的CoE组织都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了,这当中女性朋友的数量也非常可观。就是这样一个交际范围毫无边界的人,竟然还坚持要当“害羞君”,也许,每个人性格中都有矛盾的一面。
多少次,我们一同慨叹前路迷茫。我终究也没能走出另一条路,而肥君,此时应该已经习惯了大洋彼岸忙碌却定然充实的生活,可见,行动力高下之别并不单单表现在旅行和娱乐上。
没有缘分见证他作为一名苦读的学子是什么形象,却屡屡在脑海中猜想,那跟作为同事的他,一定有很大不同吧。
刚过去的这个五月里,有好多次感叹日子过得漫长,常常是一天一天数着日历上的数字。这么漫长的五月终于还是走完了,六月的第一个礼拜开始于儿童节,结束在加班的周末,刷地一下回归了高速,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五月里,我的人生算是发生了很大变化吧,经历了婚礼和数场婚宴,全面正式步入人妻行列。凭借一部小视频,一向低调的我终于还是没能忍住,小小地高调了一下。也不是说从来没有憧憬过婚礼,但基本上也从来没有对这件事热血过,于是,就一直处于一种很纠结的摇摆境地。每一件事情,初步想想,基本上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事到临头,却突然又会生出一些小纠结小幻想,觉得不认真对待一下还挺难给自己交待的。所幸我真的太懒,也没有太多时间用来纠结犹豫,很多事情,只能是速战速决。
回想一下,婚礼这件事,真的是女人比男人上心,女方比男方看重。所有人里最最看重的,当数我妈了,身处传统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的榆林,我又是属于间歇性小幻想的情况,妈妈就义不容辞地成了这整个事件中最操劳的一个人。她一方面要协调我这个不靠谱的女儿,教导我应有的礼俗规范,一方面要跟唯“习俗“至上的七姑八姨讨教交流,以满足父老乡亲的预期,另一方面,还要跟几乎“无视传统”的我的公公婆婆沟通,而这每一拨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很难协调统一。说到这里,我对公婆的所谓无视传统屡屡暗自庆幸,虽然在妈妈眼里这反映在结婚这事儿上就约等于礼数不周,但结婚毕竟只是一次性的事,那些七姑八姨父老乡亲,他们虽然每人都有一套对风俗习惯的解释,但也就是看个热闹八卦一下罢了,何苦要费心讨好那么多人呢?
不过,这只是我回家之前的想法,那时我总觉得,妈妈的压力那么大,都是这帮人七嘴八舌说出来的,你说要这样,我说该那样,妈妈又想要一个所有人心中不说完美,至少也是圆满的婚礼,这哪有那么简单呢?
回家以后,我才知道,其实他们看的不只是热闹,图的不只是八卦,传统的力量不单在嘴上,更在心里。打从我回家,就有一大帮叔叔舅舅姑姑姨姨们在帮着张罗各种事,有些人我甚至叫不上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去采买爸妈交代的任何东西,还在我家宴客的时候塞满厨房忙了几个小时,却因为停电连口水都喝不上。连我一直默认为是大男子主义的北方男人,大我几岁的几个叔叔,都在厨房洗碗擦碟,却不让我插手。在任何一个时间,我仿佛都是最闲的那个人,看着所有人为我忙碌,吃着他们做的饭,用着他们买的东西,有任何要求都只要开口就好。就连结婚当天,当我起床的时候,家里已经塞满来帮忙的人们,厨房里早就忙得不亦乐乎了。为了我的婚礼,他们每一个人付出的劳动都比我多,只有我这个新娘子,非但不干活,还专门制造了无数的活给别人干,走到哪里都得有人前后张罗,好像不这样就不能成为新娘子了。
不光是我家乡的父老,从我们拍婚纱、拍视频,到后来的每一个地方,办的每一场宴请,都有很多人帮忙。家里一场大的,十堰一场小的,上海已经结束的两场,还有马上来到的第三小场,几乎没有一场是我亲自去看过场地,点过菜,采买过东西的。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拉里同学,在我频繁出差之际,独立挑起了很多让我头疼的活。之前每每想到我们这样的行程和安排,都有种崩溃的感觉,但现在,一场场走过之后,才发现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有那么多人都愿意帮忙,这份感动,要比我们结婚这件事情本身来得更深,而且它跟仪式流程、规格大小都没有关系。
在所有人里,最最要感谢的还是我的妈妈,虽然八零后这代人都是沐浴在父母的恩泽中长大,但我还是觉得我的爸妈对我和妹妹的付出比其他人还要更多。一方面因为他们要养育两个小孩,另一方面,我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勤劳造就了我的懒惰……婚礼之前,曾默默地希望婚礼上妈妈跟我都不要哭,但也没敢跟她讲。婚礼前一天在家宴客,之后又去酒店彩排到很晚,回家已经过了半夜,我当然不会告诉你们我竟然失眠到熹微初露,而且我知道,妈妈是彻夜未眠。第二天,在婚礼现场才发现,爸妈的情绪其实并不是嫁女,而是春晚导演看春晚的心态,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节目本身,而是流程顺不顺利,招待周不周到,气氛热不热烈。直到婚礼当晚,我们在酒店搓起麻将,妈妈才终于在家安心地休息。我无从知道,当我匆匆回家又匆匆离去之后,妈妈看到那个布置好却只睡了一晚的闺房,会是什么心情,我只想她知道,女儿还是她的女儿,并没有变。
在北半球阴风怒号的寒冷季节,能够躲去南半球沐浴明媚阳光,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这就是我去年十一、十二月的幸运之行,在这个安逸国度的安逸城市里,享受了五个星期的春天,这么长的春天,在上海应该已经绝迹了吧。不过要说是春天,也不完全就是春天,当地人的话说:别处都是一年有四季,我们墨尔本是一天有四季。要我说,一天有四季倒也不确切,应该说一周有四季,那就八九不离十了。在这种独特的临海沙漠气候下,才格外意识到天气预报和温度计的重要性。
当地还有人告诉我们说澳大利亚上空的臭氧层是有空洞的,所以这里的太阳格外毒,他们涂绵羊油来保护皮肤。回来后在网上搜了一下,臭氧空洞貌似还没到澳洲,只在南极上空而已,但澳大利亚的皮肤癌得病率的确是非常高,那大概要归咎与他们对日光浴的酷爱了。
在墨尔本过了五个周末,看得最多的还是动物,从来没见过一个城市,能有这么多的动物园,仿佛散布在每个角落,不经意间就会路过一块块动物园的指示牌。也许,整个澳大利亚就是一座大的野生动物园,人就像是外来客,这片土地上与动物共处。没有自驾过,所以并未深入荒蛮地带看路边的袋鼠和考拉,但就在各色的动物园里,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友善与和谐。
不知是不是以前玩得太粗糙急躁了,在墨尔本,放松许多也细致许多,去一个地方之前往往要把官网搜出来研究上好几遍,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甚至美术馆,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免费导游项目,有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为大家讲解、演示,听着他们如数家珍的讲述,一下子就会被那满腔热情所感染,觉得自己和那些动植物同处一个星球,能看到它们、了解它们,实在是件让人愉快的幸事。不过因为都是英文讲解,所以碰到植物和冷僻的动物,基本上就不知所云了……
上图之前扯点别的。在墨尔本经历过两个团的一日游,宏城(GrandCity)和网通(AUBEST),宏城的一日游绝对是白菜价,但是团大,车子也比较差,行程安排上也是走马观花,尤其是大洋路,我们去坐了直升飞机,就连去海边的时间都没有了,还好录了视频留念,不然还真不知道到底看了什么。相比之下,网通要贵不少,但那是相当舒服啊,基本上就是自驾带司机导游的感觉,玩得很爽。
再说一点,如果去冷僻景点,有能力最好还是自驾,比旅行社便宜不少,又比公交快太多,尤其赶上周末,一班车一等就是一小时,不做好心理准备是会崩溃的~
下面上王道了,主要是动物。去之前基本只知道考拉和袋鼠,后来才发现,原来澳洲这片神奇的大陆,孕育了有很多种有袋动物。
沙袋鼠(wallaby),在我眼里就是小号的袋鼠而已,颜色好像比较灰,其他没觉得有多大差别。
这个是正宗的Kangaroo袋鼠了,本来去之前还有点害怕他们健壮的体格,不过动物园里的都很友好,不喂食的话基本是无视人类的。可惜没有近距离看到过母袋鼠的育儿袋,听人说是怕繁殖太快,动物园里都只养公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货就不用说了,没有不知道的。虽然在不同动物园里见到过很多只,但基本上不是吃就是睡,动作频率非常之低,只有在Healesville保护区见到一只小考拉,上窜下跳很是活泼。这张照片也是在那里多付了10块钱才能近距离站在后方拍摄的,不过这只已经成年,在我们参观的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这个姿势没有动过……这也是我与考拉的最近距离接触了,听说飞利浦到有可以抱考拉的动物园,不过没去过。
针鼹,也是澳洲特有的动物,鼻子和口像跟管子,也是为了吃蚂蚁准备的。可惜它爬得太快,都没来得及拍到脸,从后面看就像个刺猬。
负鼠标本,貌似也有袋?这个不确定。但这个物种仍然活跃在各个角落,听住在郊外的同学说,夜里总是跳到她家屋顶和窗边。
袋熊,应该说也是一种夜行动物,在大部分动物园都是躲在黑洞里睡觉,很难一睹真容。很吃惊在Warrook见到的这只极端活泼,窜来窜去,还不断趴在栏杆上要胡萝卜吃,力气大得很,不知道是不是也处在青春躁动期。
塔斯马尼亚恶魔,更加彻底的夜行动物,看得最清楚的也就是这样熟睡的身影了。摄于去飞利浦岛路过的Maru动物园。
奶牛,我们所有见到的动物中公认最可怜的,看它吃得是草,挤得是奶,所以成了这样一副皮包骨。挤奶也是个体力活,看起来那么大,挤起来可真是费劲,那么细的一缕,看到了么?这啥时候才能挤满一桶啊…… 另一个让我吃惊的真相是:奶牛在怀孕的时候产奶最多,这到底什么物种啊,怀孕的时候产奶给谁吃?这只奶牛已经快要生了,肚子上有一直倒着的小牛轮廓,这个角度小牛后腿很清晰,看得出来么?
牧羊犬,别看它平时憨态可掬,已进入工作状态马上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羊群都乖乖地指哪儿走哪儿。
剪羊毛表演,太神奇了,那么厚的一层羊毛,就像脱衣服似的,这羊怎么就这么听话捏?
圈里剪过的和没剪过的羊,人一走近,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往里挤,可见剪羊毛对它们来说不是多么愉快的经历呀。
绵羊油就是从这摸着都出油的羊毛里提炼出来的,不是从羊肉里哦,所以绵羊们的性命是无虞的。
这么多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很认真地淘金,虽然已经这么拥挤了,但谁不希望自己是幸运儿呢。
我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立马想起了小时候漫画里美国西部的落魄牛仔。
事实证明,有些工作是不适合我干的,奋斗了半天,结果就是这两粒考眼力的小金屑, 比同伴差太多了,唉!
皇家植物园里培养的尸香魔芋,巨型的花苞马上就要绽放了,可惜我去早了点儿。
这个季节的植物园真是太漂亮了,他们每天都开而且不收门票哦~ 这朵开得真好看,就是不知道叫做什么。
书店里看到的有趣封面:《女孩纹身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