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

一部成本只有五万美元的科幻电影,却在科幻迷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来科幻并不一定是大成本的星际战争或时间旅行,也可以是还原科幻本质的——基于科学的幻想。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coherence”意为“相干性”,实际上是做了一个量子力学多世界理论的思维实验。量子物理的世界,和我们所体验的有许多不同。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在片中也有提及的“薛定谔的猫”也是个描述量子世界的思维实验,它描述的是一只量子态的猫被关在盒子里,它处于一种“既死也活”的状态,但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这种状态。当观测者打开盒子,这个波函数坍缩了,猫就只有死或者活两种状态之一了。而本片描述的是另一种理论-多世界理论。它认为在观测者打开盒子的时候,波函数并没有坍缩,而是产生了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一个世界中猫是活的,而另一个世界猫是死的。注意是观测这个行为让世界分裂,而不是两个世界之前就一直存在。这也是片中Hugh的科学家弟弟的笔记里所要说明的。

“观测”这个行为,在我们的理解中是不应该扰动被观测对象的,但是在量子世界中,这是做不到的,观测者不可避免的成为被观测的量子对象的一部分。这部电影拿宏观世界做类比,那座房子是关猫的盒子,人物便是猫。但“观测”这一行为比较难以类比,便用了产生随机性的事件代替。比如拿什么颜色的荧光棒,每个人投骰子并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盒子里放的随机物品,也包括以前做的选择,例如是否担任舞蹈主演替补(最后那个世界里女主是成功的舞蹈演员),这些随机行为都不自知的产生了更多的平行世界。所以许多平行世界是片中人物们自己造成的。也有可能无数平行世界是原来就存在的且并无增多,但这和多世界理论的差别就更大了一些。

那么彗星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彗星一开始由不明原因造成一些人手机碎裂,制造了一些平行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让所有平行世界之间有了相干性–不同世界可以交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彗星,扔骰子照样会产生平行世界,但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和另一个世界的人交流。按照人择原理这样的平行世界等于不存在。但是彗星让一切乱了套,这也是科学家弟弟叮嘱“如果发生怪事,呆在屋里”的原因。

天亮之后,彗星走了,平行世界“退相干”了,不能再有交流,但之前的交流的后果会保留下来,也因此有了本片结局的那一幕。

有这样的科幻硬壳撑腰,但电影要好看,还是得靠电影本身的魅力。尽管成本极低,但本片的幽闭空间的惊悚感,悬疑的起承转合,以及想象普通人遇到此等怪事时的自然反应和行事方式,都是低成本电影的榜样。

既然没钱做大场面,这部电影就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时空的交错,是在停电之后才发生的吗?再回过头来看停电之前聚会上的琐碎对话,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许多疑点。比如在片头Em开车时,他男友在电话里说:“去参加聚会前,有个事我们得聊聊”。然而当他们会面后,男友似乎并没有话要说。再如,男主人自称是某热门电视剧的主演,而作为该剧死忠粉的一位女客人却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还有,停电后首先外出的两人之一,回来后脸上有伤,女主人给他贴上了布质创可贴,而在影片后半段,这个创可贴变成了透明的……这一切,都是基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这个假设,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谁也没有把握能够找全电影在各处细节中埋下的伏笔和细节。和理解量子物理相比,寻找这些线索,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所在。

回过头来,在影片开头的饭桌上,Em讲了个故事。故事里的女人杀了自己老公,但第二天她老公又出现了,她觉得这人并不是她老公。现在看来,可谓一语成谶。

这样的科幻片,低成本,娱乐效果也很强。在缺乏工业基础的中国,不将这样的创意付诸实施,而是好高骛远的总盯着“电影版《三体》”,才是真正的悲哀。

7.5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