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3/01/moonrise-kingdom/
鲜明的色调、复古的场景,大量的静态镜头,以及有意为之、略显突兀的横摇和直摇(几乎没有流畅的升降和推轨),游走于荒诞和现实边缘的淡淡喜剧色彩,怎么看都有些面熟。原来是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导演。真人电影无法在画风上故作粗糙,便在场景和人物形象上做文章,以暖色的童话式怪诞为基调,人物形象和行为也卡通化(或geek向)。本杰明·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听起来也倍感亲切,其他的音乐也渲染了童话气息。再加上一些聪明的小段子,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式的潜逃方式,《无耻混蛋》式的追击片段,便成了这部风格饶有特色的《月升王国》。
它讲的是一个单纯的私奔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是为了上述的外在表现形式服务的。怪异的小男女主角都不是常人一眼会喜欢的角色,他们带着各种书和收音机的私奔,甚至那过家家一般的接吻,都是严肃地做着荒诞的事,童子军的其他孩子们自不必说了,童子军本身就带有这种“严肃而荒诞”的风格。而成人们荒诞地做着严肃的事,比如一直很尴尬的童子军头领爱德华·诺顿,跋扈的社会服务专员蒂尔达·斯文顿,孤独的警探布鲁斯·威利斯,黑眼圈的老爹比尔·莫瑞(扛着斧头说”I’ll find a tree to chop”堪称典型),还有那个总是介绍天气和地形的老头。
也许电影要展现两个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信念,但最感染我的还是童子军这个东西。童年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太大了,我的童年虽然在hard模式里算是一帆风顺的,但和easy模式的孩子们比起来实在是失色。童子军这样有趣、实用又磨砺意志及培养团队精神,又带有过家家般执着的幽默感的活动,我有孩子了一定要送去参加。
7分。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理解力乃至忍耐力的提高,许多原先看不懂或奇闷的电影都逐渐被我接受。唯有王家卫这座高山我始终只能望而兴叹,目前只能理解为装逼装得很成功的样子。既然不能理解,我就不敢妄论《一代宗师》的情怀和内涵,只能单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王家卫的工作方式。
如果项目经理不能在事先制定好周密可行的计划和时间表,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拍成什么样子,那么这个项目就会成本浩大并一拖再拖,项目组成员也会受尽折磨,项目成果还可能会不符合需求。比如本片的完整版有四小时,但为了上映只好剪得七零八落。看着一段段如同预告片的诗意镜头,我隐约想象出了几个不完整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传说中的民国武林的江湖往事,那个“面子和里子”的道理浅显易懂,却非要讲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这就是王家卫的风格。而大部分在电影院的观众只能看到章子怡一个完整人物,梁朝伟(叶问)沦为串场线索,然后会纳闷张震到底是来干啥的,就这点戏份拍8年练出八极拳一等奖有必要么,还有理发师小沈阳和只露一脸的徐锦江。至于冤大头宋慧乔,一脸智商不足相,出场不足5分钟,台词一句没有,护照还被扣了3年。从技术角度,这不是值得欣赏的工作风格。
不敢评分。
但凡豆瓣评分极高,但在国际上又名不见经传的电影,都要小心。通常会是号称极有腔调实则莫名其妙的文艺小调调,或者号称巨感人实则浓烈不可闻的美式俗套大煽情。
《天佑鲍比》属于后者,这是一个1970年代的美国社会悲剧,虽然我知道片中那样食古不化的父母在土鳖的美国中部还大有人在,但这个故事放到今天已经毫不稀罕,至少我觉得本片的主要戏剧矛盾是可笑的。我想至少在文艺界,同性恋早已不需要这样正名。同时这个真实故事也略显单薄而缺乏戏剧性,人物也相当脸谱化(当然美国人应该就是这么土,Bobby长的挺招人喜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结尾西格妮·韦弗对街边羞涩青年的那个拥抱,虽然还是美式大煽情,但这一下体现了宽容与博爱,算是被煽中了。
6分。
《弱点》是前两年让桑德拉·布洛克奥斯卡封后的电影。这是一部好莱坞温情励志主旋律,关于黑人这个我不感兴趣的群体和美式足球这个我不感兴趣的运动,好在成熟的电影工业让我投入了这个故事。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我感到很多细节都被好莱坞磨平乃至锃亮,显得有点脱离现实(比如女主过于光辉的无私形象,甚至有点神棍,典型如冲到训练场上教big Mike一节),好在总体不至于假大空到过于甜腻。我对傻大姐布洛克的演技甚是不以为然,这部电影算是她表现较好的,但影后仍有点名不副实。倒是那个安静的大个子挺招人喜欢,萝莉Lily Collins也挺靓(居然是菲尔·科林斯的女儿)。
同其他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一样,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的真实人物照片。盗用别人评价《逃离德黑兰》的一句评论:每当在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照片的时候,我就对这个牛逼的世界肃然起敬。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