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没看过原著,之前也没有正儿八经听过类似的音乐剧,所以我这样的观后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有比较才有好与次。

几乎都是在唱,节奏不错,伴着的乐章也不知背景,但感觉和得挺好。比较出彩的乐章除了开篇的“Look Down!Look Down!”之外,还有就是小资二代Marius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摇摆时与Enjolras对唱的“Red!I feel my soul on fire!…Black! My world if she’s not there!Red! the color of desire! Black! the color of despair!”和“Red! the blood of angry men! Black – the dark of ages past! Red! a world about to dawn! Black!! the night that ends at last!”这段,让人不得不赞叹。所谓的力透纸背,说得大概就是这样的语言了吧。

因为一直是在唱,所以讲故事的节奏不得不提起来一点。电影要把整部宏伟小说里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是很难的。加上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所以每一出戏的情绪表达都很丰满。你看着这些角色很卖力又很认真地歌唱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之打动。话剧音乐剧一类修饰较少的艺术表达形式,比之各种后期制作完备的其他类型大片,要更加接近人。你从Fantine垂危时对爱女的挂念的热切和梦境中的温柔,很容易看透一百个母女共处的镜头才可以表达的情绪的发酵和升华。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我比较关心的情节上,留下不少空白,让我看完有些枉然。

这里简单说两个地方,一个是关于贾维尔的死,电影虽然较顺利地表达了冉阿让与贾维尔之间纠缠几十年的恩怨包括其根本症结之所在,也在贾维尔临死之前借他自己之口说出了自杀的原因,但个人认为这一段之前,对贾维尔矛盾心理的发酵做得不够。

第二点,关于结尾的引申含义。电影的背景似乎是法国1830年革命,搭起的路障让我想起了“自由引导人民”里的场景。后来去查了一下,似乎有点拿这个当蓝本的意思,该有的工人、资产阶级,妇女,小孩,都在里面了。不过电影里面的结尾感觉对这个路障抵抗最终如何引起民众的支持,似乎未做太多铺陈。所以最后看到一个类似于完美的结局时,感觉有点愕然。因为明明十分钟之前所有民众都还对着这一小撮革命分子冷眼观之。

不过也完全可能是对背景的不了解造成以上疑问。我决定有空去翻翻雨果这本小说。

总体感觉还不坏,7分。

3 Replies to “悲惨世界”

  1. 卧槽,雷总看的时候就默记歌词了?长跪不起。我今天刚刚看了,最后一幕是死掉的人唱的,是个象征意义的号召。沙威内心矛盾发酵不够是因为罗素克劳唱的太烂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