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美国,和现在比起来还是老旧而秩序的。两个人,百万富翁与妓女,一起再次演出了一季灰姑娘的戏。虽然Edward不是王子,Vivian也离Sinderella相去甚远。但若是只重复一遍灰姑娘的情节,那好莱坞的层次未免也太浅陋了。
消极的东西看出来不少,比如对消费主义的美化,比如听着就很腻味对好莱坞造梦的植入广告,比如巨富对周遭的有呼必应以及对金钱驱动一切理念的暧昧态度。这些都是我看的下去却不太赞同的。当然我知道这世界早已不适合小纯洁和小理想族生存,但好歹不要太露。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看的电影多了,越来越觉得,电影无非是要讲故事(科幻,剧情,悬疑),抒感情(爱情,悲喜剧)和造气氛(恐怖,动作,战争)几类与观者沟通的方式,一部电影好看,只需把这些通道处理得自然就可以。比如讲故事,你要是讲得完整周备,有趣又不失悬念,那哪怕讲述的方式千奇百怪,插叙倒叙夹叙夹议都无妨。怕则怕支支吾吾,不知重点,颠三倒四那样没有准备好的活儿,再好的故事都会被扯成棉絮。
这就是一部想很绅士地抒感情的电影,不造作不刻意不匆忙。本身并不复杂的剧情,处理得就像Vivian和Edward躺着的草地一样,有阳光树荫和一两本书摊开着,平和而安静。那两个人之间若有若无的有趣感情,平凡到你我都能分秒辨别出。故事细细讲下来,连贯的氛围被保护得很完整,这种畅快的感觉决定了它会被很容易的接纳。
而他用好莱坞和美国梦所包裹的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说实话在Vivian和Edward的一周和约快结束前,我的感觉还是不过尔尔–又一个描述浮华社会里两个人互相取悦互相索取的平凡交易而已,即使看出Vivian从良的念头,即使她说已经很难再回去,也不过是一种很直观的所谓觉醒。在Edward提供了继续包养的合同被V拒绝之后,我想故事也该结束了。 然而V果断拒绝了Ed的建议,从容地从短暂的生活变革中抽身。在她到了和Luka同住的小屋与之道别时,她告诉Luka觉得她很有潜力,并加上一句「别让任何人对你说你毫无潜力」的时候,我却莫名被击中了。这和天朝传统的主流励志相比,更像是一种毫无底线的乐天。不管你是美国梦,中国梦,香港梦,印度梦,最重要的难道不正是这股子不管天高地厚都敢大笑说出来的勇气么?在不断提醒自己这只是好莱坞式片尾造梦氛围的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无法自制的被它打动,这或许就是最后的十五分钟画龙点睛之笔。喜欢!
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让当年的好莱坞和现在的华谊兄弟分别拍,我想成果之间也应该隔着十个李安的距离。
8.5分。
写的不错,不过对最后一段诋毁李安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