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89届奥斯卡奖点评

我看了所有最佳影片的9部提名电影,已经写了其中7部的影评(文末有链接),另外刚刚看完了颇具戏剧性的颁奖典礼。下面我就一个一个奖项来说,我心中的排名,以及我对开奖结果的看法。

正如最佳影片颁奖时的乌龙一样,最佳影片从《爱乐之城》滑入了《月光男孩》之手。平心而论,《月光男孩》是一部好电影。虽然有黑人+同性恋+贫困+毒品四顶政治正确的帽子,让它的公关有先天优势,但电影本身并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苦大仇深。它是一部相当平静的电影,他讲述的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黑人+同性恋,一个很少在人们视野中的群体。影片的手法也是黑人电影中少有的细腻,学游泳,海滩之吻,以及王家卫式的特写慢镜头,都让人有不少回味,的确值得表彰鼓励。

p2415390701

但如果最佳影片奖是单以影片的艺术质量而言的话,我认为至少《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都要更加出色,《赴汤蹈火》和《降临》也可与之媲美。

《爱乐之城》用极致的迷影元素、绕梁三日的音乐、神乎其技的蒙太奇,奉上了一部写给好莱坞、洛杉矶、歌舞片的完美情书。

v2-ec58ab79cbc0102016e6e2d9cb065c3e_b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难度极大的作品,表现悲伤和抑郁,咆哮狼嚎很容易,要真正刺入观众心里不容易。而这部电影做到了,把封冻了的人生和往事抽丝剥茧,逐渐溶入观众的心,没有撕心裂肺,却凉彻骨髓。

《降临》作为并非奥斯卡青睐的科幻片,也是一部难度极大又完成出色的作品。原著小说改编难度极大,科幻理论又十分晦涩,影片在这方面的取舍十分合理,原创的情节、细节,以及布景、音效都做到了简洁+神秘的未来感。

thumbnail_24771

《赴汤蹈火》则是拍出了德州的神韵,张弛有度,不过这样的西部片早已不是奥斯卡热门。

其他的几个提名,相比之下确实竞争力不足。《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令人身临其境,但除此之外乏善可陈;《隐藏人物》也是政治先行,拍得太四平八稳;《藩篱》脱胎于成功的舞台剧,电影感并不够;《雄狮》则是纯流水账。

奥斯卡作为一个6000多人投票评选的奖项,影响力还这么大,必然会有其他因素来影响结果。去年奥斯卡的“全白人”提名让主持人全程念叨这事,今年又值川普登顶,政治方面的压力必然会渗透进今年的奖项。首先9部最佳影片提名里有3部黑人电影,1部印度题材的电影,算是狠狠对去年矫枉过正了一番。男女主配四个表演奖,也至少各自保证一个少数族裔提名。而投票的6000多名评委分布于影视行业的各个方面,未必能做到单看艺术上的专业,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心中的最佳影片是献给电影本身的《爱乐之城》,但在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月光男孩》获奖,也算情理之中。

而把最佳导演送给《爱乐之城》,就是在影片奖政治先行的前提下,对其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了。

影帝的竞争,基本上是在《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卡西·阿弗莱克与《藩篱》的丹泽尔·华盛顿之间。两者的表演风格非常不同,硬要分个高下也不是一件易事。相比于丹泽尔·华盛顿主要照搬自己出演的舞台剧的成功经验,卡西·阿弗莱克的突破要更大,没有他内敛而抑郁的表演,就没有《海边的曼彻斯特》那冰入骨髓的海风,与吞噬一切的寂静。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

58821aecbd5a2671053662

其他几个影帝提名,安德鲁·加菲尔德还年轻,《血战钢锯岭》给他的发挥空间也不大;《爱乐之城》的瑞恩·高斯林完成了任务,但与光彩四射艾玛·斯通相比,显然要暗淡许多。《神奇队长》还没看过,看完后会来此补充。

影后的获奖,可以说有力的借了最佳影片提名的东风。奥斯卡评委都是大忙人,有空看完9部最佳影片提名已属不易。而影后提名的5部电影里,只有《爱乐之城》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Hollywood Reporter每年都有深入报道奥斯卡评委的投票理由,从中不难看出许多评委对投票是多么的草率(例子: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race/oscar-voter-reveals-brutally-honest-682957)。而面对今年的影后提名,投一票给自己唯一看过的《爱乐之城》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艾玛·斯通的表演确实出色,把一个追梦而又真实的少女给浪漫化地展现了出来。

v2-8e6eaf9f5dc4cdffec8392f188c2bb04_b

也许有人会为伊莎贝拉·于佩尔鸣不平。外语片能得到除了最佳外语片之外的提名,已经属于罕见,得奖可能微乎其微。回溯历史,最后一个得影帝影后的非英语演员是2007年的玛丽昂·歌迪亚。

最佳男配角,则是我最不同意的一个。《赴汤蹈火》的杰夫·布里奇斯虽然还是重复在《大地惊雷》里的警长形象,但依旧令人过瘾连连。而《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小帅哥卢卡斯·赫奇斯真的是一个惊喜,第一次见他时几年前《月升王国》里的小龙套,如今竟已能独当一面,演活了一个父亲早逝,还依然装酷,而实则心如乱麻的少年,他和卡西·阿弗莱克的叔侄对手戏,堪称今年最佳银幕搭档。

p2402150658

相比之下,《月光男孩》的马赫沙拉·阿里,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也许是卢卡斯·赫奇斯还太年轻,也许是杰夫·布里奇斯并无突破,也许是其他外部因素吧。

最佳女配角,颁给了维奥拉·戴维斯,也是黑人,但我对此毫无疑义。在5部提名电影里,《藩篱》里的维奥拉·戴维斯无疑具有最多的表现机会,她也完成的相当出色。其他四个女配角提名,值得一提的有《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米歇尔·威廉姆斯,出场仅几分钟,却成为了影片重要的情绪宣泄通道,无奈戏份还是太少。

原创剧本奖,《海边的曼彻斯特》受之无愧。在叙事方面非常有技巧,先展现给我们一个抑郁的生活,在缓缓揭开它背后的往日伤疤。没有撕心裂肺,却凉彻骨髓。

改编剧本奖,获奖的《月光男孩》的原著小说我没有看过不做评论,但我得说《降临》也是非常成功的改编,把充满语言学和物理学理论的晦涩短篇小说,改编成了最具有银幕效果的模样。

在川普推出旅行禁令,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宣布不参加颁奖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最佳外语片是《推销员》的囊中之物了,戛纳场刊最高的《托尼·厄德曼》也无能为力。原因上面讲过了。诚然这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还是不如当年的《一次别离》那样的出类拔萃。

A-Separation-600-1600x900-c-default

剩下的技术奖项,门外汉我就简单说几句个人感受。最佳剪辑我以为是《爱乐之城》的,毕竟那段蒙太奇太神乎其技了,也许评委们用最佳摄影来表彰这一段了,所以剪辑就给《血战钢锯岭》了。

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奇幻森林》是一部乏味的电影,但其中动物毛发的精细与逼真的确是最新高度,相比之下,《奇异博士》也许能拿个“最佳视觉创意”。《魔弦传说》的实拍逐个动画也是令人赞叹不已,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评委看过这么个动画片。

最佳布景(艺术指导)、最佳歌曲和配乐不给《爱乐之城》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单论歌曲,我更喜欢没被提名的《海洋奇缘》里的“We know the way”,就是展现祖先扬帆远航那一段的那首歌,当场热泪盈眶。

v2-fd6750d5408b303b8c66bbe26c67125f_b

最佳音效剪辑给《降临》同样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它是五部提名作品中,唯一能以音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中外星人的神秘与深奥,充满未来感的音效占了一半功劳。

最佳动画一直是迪士尼的公关游戏,包括动画短片。贴在《海底总动员2》前的无敌曝光率,舍我复谁?

下面简单说说颁奖典礼本身。和去年总是念叨没有黑人相比,今年的颁奖典礼无疑有趣许多。虽然取笑川普是必然的,但密度适中,留足了时间给其他有趣的环节。比如给好莱坞观光巴士的乘客超级惊喜,直接请入颁奖现场,的确戏感十足,要换做是我,肯定和那位黑人大姐一样,下巴都合不拢了。

1702270829-Jimmy-Kimmel-SURPRISES-Unsuspecting-Tour-Group-With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点,是让年轻一辈的演员来介绍他/她的童年偶像,讲述偶像如何激励他/她走上演艺道路,然后再和偶像携手上台颁奖。这就是造梦的电影,如何让现实中的梦也成真的证明啊。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大家关注的是获奖者揭晓的那一刻,而更令我激动的可能是得奖者的感言。虽然大部分都是看来甚是乏味各种thank you,但我明白,这一刻不是属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而是属于这个获奖者一个人的。无论是最耀眼的影帝影后还是音效剪辑n人组中没有发言的一员,站在这个舞台上,握着小金人朝全世界致意,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巅峰时刻。我总感到热血澎湃,我深深的羡慕他们每一个人。

比如今晚最佳原创歌曲得主,拿着小金人专门感谢了妈妈:“谢谢你让我退学,让我自己去搞音乐,这让我有了今天。” T_T

《海边的曼彻斯特》

片名里的“曼彻斯特”,不是英国的工业城市,而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人口5000的海滨小镇。美国东北部的海滨小镇,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阳光灿烂,椰林树影的,而是海边吹着阴冷咸涩的海风,大雪掩埋人间的一切声音。

不难想象,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然而,这却不是一部宁静的电影。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Lee,蜗居在逼仄的地下室里,工作是铲雪、倒垃圾、疏通下水道,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就是客户无聊的闲言碎语,不停地重复。几个来回,一个烦闷的人生失败者已经跃然屏幕之上。找不着车停在哪,有异性搭讪也懒得搭理,而看个人不顺眼就要上去大干一架,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反过来任何事情都令自己烦躁不堪。而偏偏就在这时,哥哥去世了,虽然难过,也谈不上悲痛欲绝,闹心的倒是繁杂的后事,以及尚未成年的侄儿。一言以蔽之,Life Sucks,就如这杂乱的办公室一般。

p2427016482

这是世上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我也时常感受到这种颓废与倦怠。而亲人去世,往事总会涌上心头,其中有些蛛丝马迹,似乎又透露着Lee的故事不仅仅这么简单。周遭的人的指指点点,Lee坚称自己不能做侄儿的监护人,似乎都暗示着什么不好的过往。随着剧情抽丝剥茧,Lee那封冻的往事在观众面前展开,我再也不敢说我能“感同身受”了。

原来Lee的并不是Life Sucks,而是Life totally fucked up。这是何等的弥天大祸,这是何等难以名状的痛苦,甚至在悲剧发生之后的一整天,Lee都平静得离奇。直到警察告诉他不会受到惩罚,他才大梦初醒,意欲夺枪自杀,因为他刚刚失去了坐牢来为自己的内心赎罪的机会。这是Lee在全片中唯一的一次情绪失控,却如冰锥一般刺入观众的心,同时让平时那沉默的悲伤更加深入骨髓。原来,他平日的沉默不是超脱,也不是麻木,而是自绝于世界,对自己的放逐。

p2424823172

影片着力塑造的另一个人物,是Lee的侄儿Patrick。青春期的他,面对父亲的死讯,也没有嚎啕大哭。很快地,他的心思似乎又回到了冰球队、蹩脚的业余乐队、脚踩两只船上面,时不时贫嘴,一副酷酷的模样。直到一次他看到冰箱里的冻肉,他吓坏了。原来他从未能释怀躺在冰棺中的父亲。真正的悲伤,从来都不是咆哮出来的。

全片要么十分安静,仿佛一切声音都消弭于雪中,连同生命的活力。要么时而响起一段象征着生命的仪式感的弦乐或咏叹调,恰恰反衬了叔侄俩的生活,就像冰冷潮湿的美国东北部冬天的冻土一般。朋友的大力帮忙,冰球教练的安慰交心,同学的欢声笑语,这些周围的人的善意,能让这冻土偶尔松动,但内心的坚冰极难消融,他人的心再暖也没用。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坚强,但正如Lee握紧拳头对窗户的愤懑一击,这只会令他遍体鳞伤。

那么同病相怜的叔侄俩之间呢?我们也许会对叔侄俩打破坚冰,一起重燃生活的热情抱以期望。然而,这只存在于治愈的电影当中,而这是一部致郁的电影。当年曾在父亲的船上欢声笑语的叔侄俩,如今却难以协调,冲突不断,从要开车还是下车的那个细节就可见一斑。和其他琐事一样,照顾侄儿对Lee来说是不情愿的义务;而对Patrick来说,这个叔叔无论是其不佳的名声,还是难看的精神状态,都完全无法和去世的父亲相提并论。但他们之间却是最能互相理解的,Lee盯着哥哥收藏的长枪时,Patrick的那一句有些戏谑又有些害怕的“who are you going to shoot, you or me?(你是要杀了我还是自杀?)”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是两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p2402150658

当然,他们也努力了。那艘以祖母命名的船,囊括了一家人多年来仅有的愉快时光。两人寻回了一点当年的感觉,给这艘船换了新发动机,重新起航。

p2407987798

两人在片尾互相扔着小球,似乎让冰冷的天空有了一丝暖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丝暖意更可能只是一次轻微的插曲,生活仍将无情地滑向即有的方向。故乡曼彻斯特的点点滴滴,就如无数的针扎一般,要把Lee那封冻的心里,悲伤的血液放干。

“I can’t beat it.”

假如我真的认识Lee这样一个人,我也完全不知如何宽慰他,没有人可以做到。我们只能任由他继续用悲伤惩罚自己,让冬日的冻土继续坚硬下去,让曼彻斯特的海风继续凛冽刺骨。

58821aecbd5a2671053662

p2431698589

安静而不宁静,致郁而不治愈,叙事极为精巧,以有条理的线索来层层揭开往日的伤疤,情绪深沉而不噪杂。也许你不会想看第二遍,但这绝对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电影。

《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顶着黑人+同性恋+贫困+毒品的四顶政治正确的帽子,看起来就是非常投机地奔着奥斯卡去的,尤其是在去年缺乏黑人电影入围的舆论压力之下。然而,这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没有宣扬苦大仇深的黑人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白人,话题里也没有任何黑人作为一个种族被欺负的内容;其次,主角塞隆虽然常被欺负,但影片呼唤的不是平权斗争;塞隆的家庭经济情况诚然不佳,但不是要刻意夺人眼球的一贫如洗;塞隆的社区毒品泛滥,但毒品更多地是作为塞隆周围矛盾的媒介,而不是痛陈毒品如何毁掉一个社区。

那电影主旨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黑人同性恋,一个很少在人们视野中的群体。

电影的海报是三个面孔的拼接,这个人的故事也被分为三段:Little,Chiron,Black。是他的三个名字(绰号),也是每个年龄段的特征所在。

moonlight-a24-poster

塞隆第一次出场,就是被一群熊孩子追着欺负,因为他瘦小(Little)。而沉湎于毒品的母亲并不能给予他关爱和保护,反倒是偶遇的胡安给了他第一次坚实有力的支持,并且是长期持续的支持。胡安教他游泳,就仿佛是基督教的洗礼一般,给了他新生。

p2412228896

然而,脆弱的人总会特别敏感,他发现了胡安的营生-贩毒,却是母亲吸毒的罪魁祸首。瘦小而敏感,早早发现了世界的复杂,就是这第一段的基调。

第二段的标题就是他的大名Chiron。这象征着在这一段,他找到了自我。上了高中的他,依旧沉默寡言,依旧被随时欺负,一滩烂泥般的母亲也不见起色,而曾经保护他的胡安也离开了他的世界。看似一切不能更糟,但在从小的玩伴凯文那里,他找到了新的寄托所在。当年在迈阿密的大海中,胡安给了脆弱的他第一次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把他的内心包裹封存了起来;十年后,在迈阿密海滩的月光下,他才在另一个人面前,真正释放了自我。

p2392164561

然而,他的世界注定复杂,凯文迫于压力,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锥心的打击终于让积累了十几年的怒火爆发,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三段的标题Black,意味着塞隆最后成为了典型的黑人。一反当年的瘦弱模样,我看到的是一个戴着金链子,开着肌肉车,武装到牙齿的肌肉男,更操起了当年胡安的勾当-贩毒。从他对手下的一番戏弄,也看出他十分老练。正当我疑惑这是不是Chiron时,他接的两个电话揭晓了答案,也揭露了今非昔比的他的两个心结–在自己需要爱时缺席的母亲,和自己真心付出时逃避的凯文。这一段,就是他尝试解开这两个心结的过程。在接到凯文电话的那一刻,这个黑道老大瞬间变回了当年青涩的模样:沉默,小声,一句话不超过三个词,那是他心里澎拜的记忆,也是刺骨的痛。两人见面的情节,许多评论说篇幅过长,节奏缓慢,我却觉得恰如其分。这辈子唯一碰过自己的心上人,还是同性,十年未见,对方还结婚生子了,如今彼此是什么态度,自然只能万分小心,一点点试探。塞隆的世界注定复杂,虽然他在母亲的忏悔前流泪了,虽然他在凯文的肩膀上呜咽了,也许心结能够解开,但逝去的总是逝去的,人生还是很难回到自己想要的模样。他的心底,仍然是那个月光下映着淡淡蓝光的男孩。

p2415509944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摄影对这份情感的表达功不可没,我们时常能看到Chiron的特写浮在虚焦的背景之下,很直接的感受到Chiron是影片的焦点。在泛红的灯光下,无声的人物慢镜头,或是母亲的谩骂,或是凯文点燃一支烟,或是重逢一夜凯文家门口树影间的海滩的遥遥召唤,来来往往之间,仿佛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当然,也感受到了王家卫附体。

p2415390701

然而,王家卫附体带来的副作用是,极端的作者个人化。这就注定了每个桥段只能让小部分观众感同身受。这也是只有前文提及的几个时刻,让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的原因,也是其他评论提出的一系列“缺点”的原因。而鲜明的三段割裂的叙事,又仿佛侯孝贤附体,的确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的细腻之上,但也让我们只能看到Chiron的一部分,而无法从更完整的角度来体验他自己。这一点《海边的曼彻斯特》明显做得更好。

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细腻地关注个体,而没有声泪俱下地呼喊口号的黑人电影,实属难得。

《乘风破浪》

因人在国外,且对营销炒作的正面负面影响都比较免疫,这部电影能影响我的只有成片本身。

赛车是韩寒除了写作之外的最大爱好,成为了主角的职业;徐浪是韩寒的一个意外去世的赛车手好友,成为了主角的名字来源;亭林镇是韩寒的故乡,成为了电影故事的发生地;90年代是韩寒最怀念的时代,也成为了电影的时代背景。片中各种段子的品味和趣向,也都能从往日韩寒小说或博客中找到一致;而帮派的义气,怀揣短刀快意恩仇的江湖,又是文艺青年韩寒的一种幻想。

p2420435299

可以说,这部电影彻头彻尾的是韩寒的私货。这也意味着,这部电影的水准也是如此。首先是导演功力,虽然场面调度和运镜尚算流畅,但也没有什么富有才华的亮点,偶尔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全部来自他的赛车经验。在节奏把控上的缺陷就比较明显了,比如笑点和泪点的交织,是个精细的活儿。没有给观众留足情感时间就把泪点翻成笑点,其效果不是“笑中带泪”,而是相互抵消。对演员的指导就更少了,感觉三大主演演的都是自己,尤其是彭于晏,那张ABC的阳光脸,完全不是中国乡镇青年的气质。然而,也许韩寒要的就是他们的气质,“超越时代”的邓超的形象就是韩寒自己;赵丽颖的“出淤泥而不染”,也是韩寒的心之所向;而彭于晏,就是韩寒理想中的,那个帅气的骑着摩托追风的少年啊。

p2415511270

至于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就不要期待了。一是各种限制,二是韩寒也没有这个义务。

所以,是否欣赏这部电影,主要还是看观众与韩寒本人有多少共鸣。韩寒式的吐槽段子你是否受用,90年代的氤氲乡镇里骑着摩托是否勾起你的回忆或遐想。

p2415511339

初中时流行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让韩寒成为了当时的我的偶像,因为他的幽默,因为他直率,愿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任何(在他看来)难以解释的“规矩”。后来,他的质疑对象扩大到了更高更广层面的“规矩”,让许多人奉他为正直的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期望他能够成为推动某种变革的动力。希望一个受众为城市中学生的青年作家成为推动变革的动力,显然是一厢情愿,正如上面所说,韩寒也没有这个义务。何况相比于写作,拍电影是个复杂得多的工程,看看片尾庞大的职员表,导演韩寒在其中能贯彻的自由意志,是要比在一个人写的小说中少得多的。

不过我还是在电影中一眼就认出了韩寒,也就是本文开头列举的那些元素。已经好几年没有关注他,但他的私货一直没有怎么变,只是从一个渴望追风的少年变成了怀念往日追风荣光的(中)青年。在这个时代,“没有怎么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触,是韩寒很幸运也很幸福,可以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随意地分享自己的私货,又可以吸引到这么多人来欣赏,还可以顺带地赚这么多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今年的超级碗超级精彩,Lady Gaga的中场秀也挺给力,于是想到了这部以超级碗中场秀为背景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没看过120帧,所以本文仅讨论电影内容。

关于这部电影,一个讨论很多的问题:它究竟是赞美爱(美)国精神的,还是反战的呢?说它反战吧,这些士兵们可是因为在战场的英雄事迹,而在全美国最受关注的超级碗中场秀中出场,受到全国人的欢呼,战友之间的情谊也描绘得非常正面,全无《全金属外壳》那样的反战片中的虐待情节;结局也是,尽管姐姐反对,比利·林恩最后还是决定重返战场。那说它爱国吧,影片又用了大量笔墨渲染战友的死亡,带给比利·林恩的心理创伤,家人对战争看法不同引起的冲突,以及在中场秀过程中一些人对他们的不尊重。

那这部电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对于知名导演的作品,从导演本人出发,往往对理解电影很有帮助。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李安。李安独一无二的特色是,既了解西方价值观和观众口味,又具备东方视角和细腻。尤其是这份细腻,是很多中国导演都望尘莫及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脱胎于一本接近随笔的小说,讲述的是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士兵比利·林恩,被安排参演超级碗的中场秀,他在这一天的各种琐碎的观感。这种“没什么剧情”的作品并不容易改编为电影,但却特别适合细腻的李安。《推手》就是家常矛盾,《喜宴》就是父母来探亲,《饮食男女》就是回家团圆饭,《断背山》就是两个人放羊,《少年派》就是一个人漂流,他不需要悬疑惊悚之类的噱头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他有自信把细腻的情感缠绕在平淡的情节中,浸入观众的感官世界。所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要表达的,既不是爱国,也不是反战,就是士兵比利·林恩那细腻的主观感受。

p2397464535

那么,比利·林恩究竟在想什么呢?

影片展现最多的,是他的各种“第一次”的震惊体验。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开火,第一次杀人,第一次和敌人激烈肉搏,第一次站在华丽的舞台中央,甚至第一次和漂亮妹子嘿咻…… 为了配合120帧,电影用了大量特写,镜头也更加稳,让人物脸上的抽搐,眼睛里的血丝都清晰可辨。可以说,比利·林恩就是在各种震惊与回忆震惊中走完全片的。

p2351312668

在旁人看来,他就一直梦游状,中场表演结束了还呆站在舞台中央,参加记者会也魂不守舍,和家人聚餐也面目呆滞,惟有和那个啦啦队小妞在一起时,他似乎才回到现实。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比利·林恩是一个凡人。而其他的所有人都是把他当做英雄来看待的。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冲突点了。“当英雄看待”,前呼后拥,人人竖大拇指,有什么不好呢?英雄的事迹,也是要通过大众传媒的包装,才能为人所知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现实产生了扭曲,使得他和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了消费的对象。

p2394074557

看似每个人都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大老板只是想打低价发他们的版权来拍电影,毫无尊重;经纪人想用他们赚钱,却总忘了答应了的止痛药;中场秀的导演,只关心节目效果;中场秀的演员们,和士兵们虽站在一个舞台上,却仿佛处于两个平行世界中;记者要的是头条,爱问杀人的体验之类的猎奇问题;自以为是的石油公司老总,没完没了的拔高他们以给自己脸上贴金;橄榄球员则不怀好意,问军人们有没搅基;而舞台的工人更是和他们起了直接的肢体冲突;慕名而来的路人,虽然满口感激崇拜,但也是把他们当做了符号般的异类,只会让他们更加疲乏。

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外人,亲人和战友会理解他的。然而,家人因为政见分歧正吵得不可开交;姐姐关心他在战场所受的心理创伤,却也未必真理解他想要什么;而战友们,似乎的确是最能相互感同身受的一群人了,他们互道“我爱你”,的确发自肺腑,但这是袍泽之谊,不是灵魂的知己;也许,一见钟情的啦啦队小妞懂他?比利·林恩情不自禁地想私奔,谁知对方一句“那怎么行,你是英雄,你应该杀敌报国”,原来她爱上的也是一个英雄的符号,而不是比利这个人。

p2394073869

不得不再赞一下李安的细腻,拉拉队小妞这条线索,从比利对小妞的窥伺,到两人的初次对视,偷尝禁果,再到比利和他人冲突时小妞上场解围,一些感官的描绘和体验都是那么贴切和细腻,令人怦然心动,直到小妞的那句话迎面泼来一盆冷水,戛然而止。

可以说,作为“英雄”,在故土的这一切日常场景,宛如另一个战场,他人的言论态度,恰似一梭梭子弹飞来,甚至比真实战场的子弹更令人躲闪不及。李安的细腻,就是让你思比利所想,感比利所受。光怪陆离的舞台,与伊拉克的战场深处互相穿梭,眼前的焰火与喧闹,与战场的爆炸与杀戮融为了一体。

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trailers-posters

A soldier fighting in Iraq in 2003.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士兵会被舞台的烟雾给吓得趴在地上。

他不是英雄,他是凡人;出征远方,不是为了奉献国家,人类正义,而只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工作,一个带满创伤的职业。国家只是把他送去当炮灰,中间拎回来走秀宣传;人们只是为了私利而四处奔忙,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尽管面对血肉横飞,尽管直视战友惨死,尽管PTSD(创伤后遗症)阴魂不散,比利·林恩还是选择了回到战场。因为故土家园,平凡的失败生活之中,同样是枪林弹雨。

《隐藏人物》

去年奥斯卡黑人零提名被各种批评之后,今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大量的黑人电影。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有三部,分别是黑人+同性恋的《月光男孩》,黑人+底层的《藩篱》,以及这部黑人+女性的《隐藏人物》,全部都是政治正确的题材双保险。

《隐藏人物》讲述的是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种族隔离状态的1960年代,三位在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工作的黑人女性工程师的真实故事。尽管旗帜鲜明地带着种族和女性的话题,《隐藏人物》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有渲染激烈的种族斗争,没有煽动压迫的痛苦,也没有大义凛然的演讲,但它把种族隔离年代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出来。黑人遇到白人警察的盘查那小心翼翼、毕恭毕敬的态度,在NASA这样人类最前沿的地方,要走20分钟才有有色人种厕所,被偷偷放置的“有色人种咖啡壶”,以及食堂、办公室都是种族隔离的;还有一些无形的,比如能力足够却不得晋升,申请工程师资格却必须上过白人学校的课程,以及每当黑人意外出现时,一屋子白人的讶异和沉默。

p2419318110

而这些令人愤慨的不公,在当时所有人看来似乎天经地义。片中白人女主管的一句话很典型:“无论你怎么想,我没有与你们做对的意思”,黑人工程师的回答一针见血:“我知道,你的确是这么认为的”。甚至黑人们也都至少表面平静地接受。这种氛围,不像大屠杀那样深不见底的恐怖,却如阴云笼罩一般持久的压抑。

和同样常受歧视的移民不同,美国也是这些黑人的祖国,他们无处可逃,惟有抗争。抗争带来的必是矛盾与冲突,时至今日还时常能见到这方面的新闻。而这三位杰出的黑人女性,则是在逆境中用加倍的努力,勇于各种零的突破,才赢得了尊重。必须向她们致敬。

hidden-figures-thumb

a88b1a12-4313-4bd2-97c9-ac78fa2aed5d-1210-680

《隐藏人物》的主要篇幅,就是描述她们是如何赢得尊重的。然而,以真实历史为蓝本,总有戏剧性欠缺的问题,本片也不例外。尽管三位主角的作用不可避免地被过度强调了,片中出现的白人同事几乎没有一个是真实人物(大约也是为了提炼集中当时典型的白人形象-带偏见的、鼓励的、唯才是论的等),全片的剧作还是给人四平八稳的观感。毕竟是NASA这样集体协作努力才能出成果的地方,三位的工作还是晦涩的数学计算,电影的发挥空间确实有限。另一个问题,则是三位主角都被塑造成了完人,不仅是数学天才,情商也满分,爱情亲情也美满,斗志也昂扬,几乎没有凡人的缺点,缺了一点我们伸手可及的真实感。

Hidden-Figures-13

再回过头来,这是仅仅50年前,号称自由世界的领袖的国家里,走在世界最前沿的NASA。而在整个20世纪,世界上更多地方发生了许多更加骇人听闻的不公与罪恶。自由与公正,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今天的我们如果不保持警醒,随时有可能失去它们。

《赴汤蹈火》

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季,因为黑人或黑人题材的零提名而饱受诟病,请黑人主持颁奖典礼也全程念叨这事。于是这一年来冒出了无数黑人电影,今年奥斯卡的九部最佳影片提名里,黑人电影便占了三席。而今天要说的是,这九部提名里难得的一部“白人电影” — 《赴汤蹈火》(Hell or High Water)。

这个主线剧情为德州牛仔犯罪,老警长缉凶的故事,你可以把它归类为西部片,或犯罪片,或公路片。虽然是犯罪题材,但影片并没有充斥着枪战与飙车,大部分时候,不是干热无际的荒草平原,就是破败萧条的小镇,德州爷们个个说话都不张嘴,到处透着一股安静、蛮荒的气息。

p2404799897

人们总是不紧不慢的,无论是餐馆点菜,还是抢银行,还是警长追凶探案;但态度一定是强硬粗鲁的,无论是只许点一个菜的小饭馆服务员老太,还是加油站看不顺眼就暴打一顿混混,或是老警长对印第安混血的搭档的种族笑话,相比之下,两位劫匪抢抢银行那就是出门做做运动。话说在德州抢银行绝对是高危工作,趴了一地的平民顾客个个淡定,无论是格子衬衫的牛仔还是花哨帽子的白胡子大爷,一有机会拔枪就射,劫匪的重皮卡瞬间就成了马蜂窝。这突如其来的几场暴力戏点缀其间,再加上穿插于全片的那几首乡村金曲,不需要什么大格局,也不需要什么神转折,就能让整部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这股糙劲,仿佛荧幕前的我都能感到小镇街边傍晚的凉风。

hell-or-high-water.-featuredpng-720x340

也许你会想到科恩兄弟的经典电影《老无所依》。《老无所依》里那位算是千年一遇的大变态,而《赴汤蹈火》里的这几位人物,也就是劫匪兄弟,和警长拍档这两对德州男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实的德州。固然看到了那股糙劲,但也被他们的性格所打动,为他们的悲剧而感伤。

警长拍档这一对,主要的刻画对象是杰夫·布里奇斯演的老警长。这样的角色对杰夫来说不是什么新鲜挑战,宛如就是《大地惊雷》里穿越过来的,这次又拿了奥斯卡男配提名。对他不是挑战,对我仍是兴致连连,过瘾不已。除了老道专业,他还满口政治不正确的笑话,时不时不动声色地糊到那位印第安混血的搭档脸上。有次搭档被警长的印第安种族笑话搅烦了,有了如下对话。

搭档:你知道我还有墨西哥血统吧? You know I’m part Mexican, too.
警长:我讲完印第安笑话就会照顾你的墨西哥那一半的,不过那还要一阵子。(意为还有好多印第安笑话存货) Yeah, well, I’m gonna get to that when I’m through with the Indian insults, but it’s gonna be a while.

当然搭档也不甘示弱时有反击。某次他们找到了线索,警长得意“这叫白人的直觉”,搭档则补充“有时候瞎掉的猪也能找到松露”。这对搭档的关系,似乎就是在默契合作,同时警长管不住贫嘴的层面。但影片用非常短的两场戏,表明了两人关系远不止于此。那就是猝不及防间,搭档被劫匪狙击爆头,一向淡定的警长顿时情绪失控;但很快又镇定下来,周密计划、全力以赴地报了仇;大仇得报那一刻,他瞬间又醒了过来,不知是哭是笑的干嚎。这两次转变,一个粗鲁、坚强,而又有情有义的人的形象就被轻轻勾勒出来了。

p2370801021

本·福斯特饰演的劫匪哥哥,罪行累累,从开头就各种气焰嚣张,情绪总是十分激动,随时脑子发热,四处惹是生非,不按计划行事,更善恶模糊,视人命如草芥。坏人常常显现出不平凡的魅力,因为他们不害怕,他不怕独战大批特警,他也不怕自己终将到来的宿命。觉察到了警长的冷枪,却安然受命,如一尊雕像般死去,脚下的眼镜蛇都不敢近前。他的魅力不仅于这超越条框的“恶”,也在那偶然对弟弟流露出的真情里。他抢银行还杀人,并不一定就是如警长所说“他爱做这个”,而是兄弟俩在餐厅里的这段对话:

兄:Maybe we should hit another branch. 也许我们该去抢另一家分行。
弟:You know, you talk like we ain’t gonna get away with this. 你说话这口气像是我们无法从此脱身了。
兄:I never met nobody get away with anything… ever, you? 我从没见过有人从任何事情里脱身过,你呢?
弟:Then why on the hell did you agree to do it? 那你他妈的为什么要同意做这个(抢银行)?
兄:Because you asked, little brother. 因为你开口了啊,小弟弟。

Because you asked, little brother. 兄弟俩分道行事,知道可能一去不返,从来没正经过的哥哥拉下墨镜:“You know I love you, don’t you?”。再回过头来看他的种种恶行,杀人越货也许能让他很嗨,但更多的似乎是当世界上在乎的只有一点东西(弟弟)之后,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的感觉。这不能洗白他滥杀无辜,但一个悲剧的人儿竖起来了。

p2411288587

弟:Slow down. 开慢点。
兄:I ain’t speeding. 我没开快。

兄弟俩在车上的这两句对话在片中出现多次,正反映了两人的不同性格。克里斯·佩恩演的这个弟弟,心思谨慎,待人温和内敛,从来没有前科,怎么看都不像他哥哥那样的暴徒。但这不代表他不具备德州汉子的品质,他也有在加油站暴打混混的血性,他也有在得知哥哥死讯之后,不动声色拉低帽檐的悲痛。

然而抢银行的主谋竟然是他,哥哥只是来帮忙?要了解他的动机,就得来分析案情了。你是否注意到,除了哥哥的一次即兴抢劫,两人抢的都是一个名叫德州中部银行(Texas Midland Bank)的小银行,每次都只要零钞,而且手法不怎么高明。要么赶上银行没开门,要么就是遭到顽强反击。似乎他和这个银行有仇?

原来兄弟俩的穷困母亲在这间银行的营销下办了反向抵押贷款(Reverse Mortgage),也就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定期给母亲发生活费,直到母亲去世,房子就收归银行了。这是美国的银行常做的一笔养老生意,通常需要反向抵押的穷困老人活不了多长时间,银行不用付多久生活费就可以白拿一套房子,一本万利。母亲刚刚去世,而弟弟又在这块地的底下发现了石油。眼看着房产就要送给这个小银行了,除非能在一个很短的限期内,连本带利偿还之前银行发给母亲的钱。兄弟俩也穷,怎么办呢?只能抢银行了。抢谁?那只能是坑了母亲的德州中部银行了。

再回过头看兄弟俩的生活,哥哥刚关了十年出狱,弟弟妻离子散,还欠前妻许多抚养费。从他儿子在片中第一次见他时的态度可知,他也未必是个好父亲。

p2370801161

正如弟弟在和警长对决时所说:“我已经穷了一辈子,贫穷就像疾病一样一代传一代,我不能让它再传到儿子身上”。祖传薄地下发现了石油,正是解决之道,而掠夺了这片土地的德州中部银行,则是绊脚石加仇人。抢他们来赎回这块地,天经地义,也是被逼无奈。

联想到到片中许多人物,包括警长,都痛斥银行掠夺了这里人们的一切,再如路边“In Debt?”的广告牌这样的细节,更有遭遇火灾的牛仔“火从(人造的)高速公路那边烧来,到(自然的)河边就会停下”这样的暗喻,这部电影的政治立场终于被剥离出来:尽管有这么多政治不正确的种族笑话,原来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政治正确地在控诉,贪得无厌的银行业对普通小民的欺诈与掠夺。抢银行一直是非常经典的犯罪电影的题材,但近年已经衰落。而《赴汤蹈火》透过新时代的新矛盾,让这一经典题材在新世纪悲凉地复兴了。然而,银行(华尔街)与老百姓的矛盾,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这样的影片主旨,自然不如《老无所依》的“世事无常,什么都不可靠”的普世问题的主旨,来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不大喜欢电影牵扯太多政治立场的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这部电影生动描绘的德州风物,以及一句话竖中指,两句话拔枪,三句话开火,却不懂得怎么表达感情的德州男人身上。你看亲密无私如劫匪兄弟俩,在诀别说“我爱你”时也尴尬地眼往别处,后面还要骂一句脏话来避免自己脸红;老警长对战友的情谊,只有在战友被一枪爆头后,才释放出来,而战友生前得到的只有各种冷嘲热讽。

尽管立意不如《老无所依》那样透着普世的悲哀,但如果让我推荐一部最德州的电影,我还是会选《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