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

昨天看完这部电影,吃饭,上网,甚至在梦里,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两首歌就在脑中无间断交替播放,可谓魔性。在电影里第一次听时,并没觉得无比惊艳,像《海洋奇缘》里We Know the Way那样热泪盈眶,恨不得立即冲回家去下载。但当电影散场,静静走在回家路上时,这些旋律却逐渐浮上心头,绕梁三日。因为这两首歌和这部电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而这份情感不是气血冲头,而是带着后劲,回味无穷的那种。

影片开头就来了个超现实的高速公路上的载歌载舞,直接就告诉观众,这不是近年常见的好莱坞大片,而更像是几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p2396058026

《爱乐之城》的确处处有致敬老好莱坞的细节,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体和画面质感,比如两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斗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着路灯旋转,那不就是《雨中曲》么?

p2413321517

161212_BB_lamp-post.jpg.CROP.promo-xlarge2

不仅是歌舞,两人夜闯格里菲斯天文台那一段,从用影子来表现两人鬼鬼祟祟地开门,到这一段的背景音乐的复古调性,再到用逐渐缩小的圆形遮挡镜头结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La La Land 2016 DVDScr XVID AC3 HQ Hive-CM8.avi_20170129_182323.055

La La Land 2016 DVDScr XVID AC3 HQ Hive-CM8.avi_20170129_182435.439

再留个思考题,在电影里找找这个《红气球》

the-red-balloon-900x0-c-default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专门去找来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看,却未必能如此投入。因为《爱乐之城》只是用了老电影的特征作为点缀,它的真正情感内核无疑是非常现代的,或者是经久不衰的。坚持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且把重点放在了梦想尚未实现时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后一次面试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梦想的傻子们”心中的痛,闯下的祸,遭受的打击,Smiling through it, she sad, she do it.

p2412598589

同时,这部电影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爱。白天的灿烂阳光,傍晚的深红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码头,格里菲斯天文台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榈树,年久失修的龟裂的马路,路边陈旧简陋却有些腔调的房子,随处可偶遇的明星,无休无止的Party……

La La Land 2016 DVDScr XVID AC3 HQ Hive-CM8.avi_20170129_183234.232

不同于美国其他地方,也不同于加州其他地方,不仅是风景,更是把洛杉矶人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给秀出来了。而这其中的一个个人儿,又渴望在这浮华世界找到心灵的归宿。这一部分的情感,浓缩在了City of Stars这首歌里。

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City of stars
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

la-la-land-movie-trailer-image-still-9

当然,占据全片主导位置的还是男女主角的爱情。这份感情不是山无棱天地合需要紫薇来哭泣,也不是肩负国仇家恨需要马教主来咆哮,那就是两个美好的平凡的人,那就是知己。瑞恩·高斯林,看似永远刚睡醒,但平淡外表下的骄傲、激情,这个人正如爵士乐一样,充满着自由发挥、冲突与妥协,换言之闷骚;更出色的是艾玛·斯通,喜怒溢于表,但毫不做作,她的一挑眉毛,一次苦笑,那就是一个可爱的人,路人转粉。

La La Land 2016 DVDScr XVID AC3 HQ Hive-CM8.avi_20170129_184142.696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简单而奇妙,相识是幸运,分别是虐心。关于爱情,我一直是拙于文字描写的,《爱乐之城》也没有用一首歌来概括,而是在一个平静而虐心的结尾,奉上一段神乎其技的蒙太奇,配上全片反复出现的一段旋律主题,来告诉观众,我知道你们此刻的心里所想,也知道Sebastian和Mia的心里所念。看了这么多年电影,见多了飞车爆炸的刺激,还见多了缠绵悱恻的浪漫,也没少惊世骇俗的猎奇,但《爱乐之城》结尾部分的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电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飞想象,来完全自由地编织影像,让梦境在荧幕上绽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矶(Los Angeles)外,整个词也意为想象中的、脱离现实的世界。

p2401613517

你看,无论是致敬经典,还是追逐梦想,或是对一座城市的表白,以及美好的爱情,《爱乐之城》的音乐与舞蹈,不是生硬的插入,而是自然的融合,情感的释放所在。本片对声音的把控不止于歌舞,还记得两人在家吵架,Mia甩门而去时长鸣不止的烟雾报警器吗?

La La Land 2016 DVDScr XVID AC3 HQ Hive-CM8.avi_20170129_184543.457

情节上多么自然,情感上又恰如其分。感谢《爱乐之城》,带我重寻电影的美好。

《降临》– 为什么学了外星书法,就能预知未来?

外星人一直是电影里的常客,不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通常不是太严肃。他们与人类接触的方式,要么是《ET外星人》这样可爱萌物不幸落难地球,大家帮忙送它回家;要么如《独立日》那样,丑八怪来了就要杀你全家抢你东西,大家奋起反抗把它们全灭。真正专注于外星人和地球人第一次接触的过程的,大概只有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时空接触》,相当好看且有脑子的科幻片。其中对外星信号的确认、建立联系的过程非常生动,也视觉化了虫洞等非常前卫的物理概念。但是和外星人终于见面后,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超时空接触》还是偷懒了。外星人科技超级发达嘛,就直接变形成地球人模样开口说英语。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不粗暴的把外星人想象成长脖子大眼睛或章鱼,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今天要说的《降临》,就是着重于《超时空接触》里偷懒的那部分–人类和外星人面对面后如何沟通。而更重要的主题是外星人带来的一个礼物–学会就能预见未来的外星书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容我细细道来。

当两个完全陌生的文明初次接触时,互相两眼一抹黑,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电影里举的例子就很有意思:当欧洲人初次登陆澳大利亚,指下图这个动物问土著人:“这是什么?”

Kangaroo-12003

土著人答“Kangaroo”。这是这动物的名字吗?也可能土著人只是说“你说啥?” 完全无头绪。可见初次沟通之困难,更不用说连生理构造都不同的外星人了。正如片中女主角语言学家所举的例子,我们要问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首先外星人得知道这是一个问题,以及什么是“问题”。其次必须明白“目的”的意思,并且搞清外延是全体外星人的目的,而不是正在对话的那个外星人的目的等等。

《降临》对这第一次接触的描绘,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先从新闻播报,人类的骚动开始侧面描绘,外星飞船从云中出现时,形状和飞碟状UFO异曲同工,但姿势独特,令人眼前一亮,充满异域(星)情调,悬疑感油然而生。

p2391623623

飞船内部的结构非常简洁,而不是常见的各种按钮和灯光,又具备神奇的物理现象。外星人从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朦朦胧胧地出现,充满了神秘感。而贯穿这一过程的音效设计更是突出。总而言之,从画面到声音,都是统一的简洁抽象的风格,未来感十足,给人带来了急切的探索的欲望。

arrival-2016-screen2

第一次对话自然是鸡同鸭讲,但语言学家出身的女主角很快想到了用文字来辅助交流。虽然这样的沟通很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就拿前面提到的袋鼠的例子,当你再指着另一个东西问土著人这是什么,如果土著人还是说Kangaroo,就可以判断这的确是“听不懂”之类的意思了,否则就是那动物的名字。地球人和外星人也是先通过简单的动作、自我介绍等方式建立了联系,通过不断努力,女语言学家学会了外星书法,双方的沟通愈加愉快。但是,女主角怎么突然能预见未来了呢?男主角全程就在打酱油,究竟有什么用?这两个谜团的线索,电影中虽有提及,但仅是点到为止,我们还是要从电影所取材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来寻找答案。

以下几段对原著小说的总结描述可能有些晦涩,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好吧,你是作者你说了算。” 囧

这个短篇小说的主线也是和外星人的对话和探索,但不断地插叙主角女儿的故事,女儿的段落全部用将来时态,并且次序凌乱。在小说的前半部,女儿的故事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但在后半部,逐渐地会通过一些线索和与外星人对话的主线联系起来,比如术语“零和博弈”,某个货架上的商品等。注意,时间顺序不是线性的。

再看小说对外星人的外形描写(结合在电影中看到的形象):它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身体没有‘前’、‘后’、‘左’、‘右’可言,文字可能也是这样。注意,外星人的世界方位上没有前后之分,时间上是不是也是如此?

p2413392082

外星人的口头语言和文字没有关联,文字并非人类语言这样,是语音的重现。外星人的口头语言的语序是随便颠倒的,外星人的文字则是一种非线性系统,早在写下第一笔之前,外星人便已经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

p2416241689

这些都在暗示什么呢?它们都统一地描绘了外星人的一个特征–它们对时间的看法与观感与人类不同,时间似乎不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而是一片破碎的拼图。先拼上哪一块并无所谓,最终都能拼好。

这应该怎么理解呢?物理学家男主的作用就在此,只是这部分太晦涩被电影省掉了。人类研究世界,发现了许多规律,多数规律都是以因果来描述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什么光的反射,总是入射角等于出射角?为什么光穿过两种介质的边界,会改变方向,并且角度与两个介质的密度相关?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路线,光到达终点所需时间最短。那么,光是怎么在出发的时候就知道终点在哪,从而选择了最快的路径?难道光也有自主意识?

refraction

726883_0

量子物理的解释大致是,光在行进过程中各个方向都有走,只是非最短路线的都自己互相抵消了(“抵消”来自波粒二象性,就不展开了)。不管这个解释多么莫名,总之世界上是有一些物理规律,它们总是以某个变量达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来实现的。这个例子里就是光走路的时间最短。如果以此站在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能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比如我们会知道光从这一点出发,到达某个终点前将会走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大多数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最大最小值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我们更加习惯的因果方式来表达。外星人采用的是最大最小值的方式,因而从中它们获取了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的“预知未来”的能力,实际上借助的是物理规律在时间维度上的对称性。为什么它们会这么看待宇宙呢?因为他们的文字也是非线性的。

好了,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掌握了非线性的文字就能预见未来?这里涉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就是在心里说话,我们一般说的都是中文。当然,世界上更多的人在心里说的是其他语言。这语言的不同对思维会有影响吗?也许是有的。相比之下,英语更注重结构,中文更注重意群,是否影响了两个民族的性格?《降临》和《你一生的故事》采取了肯定的假设。因为外星人用非线性的语言,所以思维习惯也受此影响,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观念具有优先权。

更形象的主观感受描写是小说里的这一句:“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这就是外星人天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字再与之相辅相成。而为什么口语会与之不同呢?因为口语必须一个词一个词说出来,虽然乱序,但不符合一下子感知全貌的思维方式。

然而,预知未来的设定终究是有矛盾的,那就是自由意志问题。你知道了未来是怎样的,你的主观意志就可能去改变它。很多科幻作品也是这么描写时间线的(最著名的就是《回到未来》),但这显然不符合外星人的非线性时间的方式。那怎么办呢?只能设定为,当你转向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之后,你就丧失了自由意志,你的世界观就是拥抱这已写好的设定,世界发生的一切就如同已知程序的仪式一般,顺其自然的走下去。

好吧,你是作者你说了算。

扯了这么多,到这里算是把原著小说的主要思路捋了一遍,感谢你还没关闭页面。极简的总结就是:外星人的外形暗示了无先后的观念-外星人的语言文字也是非线性的->它们的思维也是如此,也是这么总结宇宙规律的->它们能够通过这些规律来预见未来->因为未来不可改变,它们的使命就是按照既定的脚本走下去,来地球教人类书法也是脚本的一部分。

回到电影。我总结成文字都如此困难,把这套理论影像化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忠实反映原著思想、照顾观众理解难度、发挥影像优势的改编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影片开头就快速闪过了女主的女儿短暂的一生。之后才开始接触外星人的故事,这就给观众植入了一个观念,在与外星人打交道过程中闪回的那些女儿的画面,都是回忆。然而,实际上这是受到外星人思维影响的女主看到了未来而不自知,正对这个不时在脑海中冒出来的小女孩困惑不解。以为是回忆,实际是未来,并且时间顺序错乱的闪回,这个在结构上的设计就充分秉承了原著小说的理念。

再比如女儿的名字Hannah,就是一个回文(正写反写都一样);外星人的文字总是一个封闭的环,无始无终,这些细节都是非线性思维的象征意义。

p2374567231

为了照顾观众理解,电影版删除了原著的物理解释。这是可行的,你看这篇文章跳过物理解释那部分也无大碍,就是“为什么学会外星书法就能预见未来”难以解释罢了。同时,电影加入了原著没有的很多配角和枝叶剧情,尤其是中国方面的剧情,诚然是为了营造更多的戏剧冲突,以便在结尾制造好莱坞标志性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高潮。但这“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是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原著和电影的核心理念的。女主从未来的将军那里得知电话号码和台词,而在过去打电话照脚本念词,不仅符合“非线性时间”的设定,并且未来的景象是在女主脑海中逐渐浮现的,非常符合时间就像一个拼图,各个碎片交相浮现,画面逐渐清晰的观感。

p2374828734

在结局,与爱人相识、相恋、分离,女儿的出生、成长、陨落,主角都早已预先知道结局,但依旧积极地充分拥抱生活这一过程,既符合影片设定,又在情感上是一个美好的段落。

p2419211034

《降临》这部电影,单看电影虽未必能成为影史经典,但结合原著便可知,它绝对可作为高难度改编文学作品的一个出色例子。

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同时,奥斯卡颁奖季要来了,和去年一样,我的奥斯卡看片行动也启动了。去年我看了所有最佳影片提名者,以及绝大多数表演奖提名者,和其他奖项的获得者,并一片不落地写了评论。今年争取也做到,在颁奖的那天让自己和各位读者一起心里有谱地坐观奖项揭晓。

《天空之眼》

这是一部非常干净利落、情绪和立场也非常冷静的电影。

在无人机和远程作战的时代,战争的样貌和以往已经大为不同。英国的内阁会议室、作战指挥部,美国的无人机操作室、负责脸部识别的情报中心,肯尼亚的特种部队指挥部、操作摄像头的移动侦查车,以及深入虎穴的情报员,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合作者们,都面对着屏幕而对恐怖分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恐怖分子则全然不知。战争变得如此安静、抽离,新时代的跨国协作作战的特征反映得非常到位。

p2411681268

在技术、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并没有让反恐战争轻而易举。因为恐怖分子一方有着不一样的优势:他们没有政治、舆论、法律等等掣肘,他们可以无差别的杀戮,他们可以无视自己人的死活,他们可以动用任何非法的渠道获取资金和装备。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但不是一边倒的战争。

这场战争有着纷繁复杂地话题可供探讨,本片并没有野心太大的妄图包容一切,而是围绕一个决策难题:面对正在武装自杀炸弹的恐怖分子,一颗导弹下去可以制止他们的杀戮,却会连累一个无辜的小女孩,非常干净利落地关注了一个话题:与无差别杀戮的恐怖分子作战的同时,反恐一方如何面对己方行动中对无辜平民的附带伤害。

怎么个干净利落法?影片的开场交代了肯尼亚内罗毕、英国伦敦、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等好几个场景,似乎和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堆砌各国外景来制造“大格局”的桥段并无二致。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并不是观光旅游走一遭的对象,而是贯穿了全片始终,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肯尼亚的那所房子周围外景,其余所有场景都在很固定的室内,尽力避免了繁杂的背景画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虽然不少,但由于选角得当,这些好演员不需多少笔墨就能把人物树立得十分鲜明利落,而毫不混淆。首先是肯尼亚小女孩一家,虽然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帅哥美女,但父亲偷偷让女儿读书、小女孩在阳光下玩呼啦圈的简单快乐,短短两个瞬间,让观众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美。

p2411665250

海伦·米伦和艾伦·里克曼两位老艺术家饰演的军人,镇定、冷静,虽然他们力主发动攻击,但并没有被塑造成冷血的战争机器,正如艾伦·里克曼在片尾的自白:“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p2368161761

直接执行杀戮命令的无人机操作员,虽不是决策者,但面临的是最直接的心理矛盾,让Jesse Pinkman这位纠结帝来演绎,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p2368161528

而无辜小女孩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坐在马桶上的外交大臣、举棋不定的国防大臣、在中国打乒乓的美国国务卿、高谈阔论的司法大臣这些政客手中的,而令他们瞻前顾后、互踢皮球的,并不是小女孩的命运本身,而是各种政治和法律的纠葛。

p2368161513

回到影片的核心矛盾,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来拯救可能的几十条生命,做还是不做?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也因这简单的表象,一些评论怒斥此片为“白左圣母”、“妇人之仁”。但如果被牺牲的少数是你的亲友,甚至你自己呢?生命是无价的,一个无穷大和几十个无穷大哪个价值更高,旁人并没有决定的权力。也许唯一有此权力的就是上帝,讽刺的是,无人机的高空俯视,远在万里之外的决策和执行,恰似上帝的视角,更象征了凡人在扮演上帝,决定他人生死的事实和难题。

p2360047752

p2409828405

这难题不仅是一个看得见的小女孩和几十个未曾谋面的生命的对比,影片的许多其他细节也都在反映类似的矛盾,同时给了观众延伸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当所有人出于各种动机都在关注这个小女孩时,为了她而深入虎穴、操作昆虫摄像机的情报员的性命,是不是就不那么值钱了?

p2368160635

影片的焦点是个小女孩,而决策者之一的将军也有个未出场的女儿,将军正为选购给她的礼物而烦恼,这两个小女孩的命运如此不同,是谁的责任?自己有女儿的事实,也烘托了将军在片尾的那句“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的自白,也悄然掀起了他看似无情的外表下的复杂内心的一角。

p2411681303

无辜小女孩被炸重伤,帮忙送医院的却是同情恐怖分子的当地军阀,似乎战争双方的善恶也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小女孩的父亲悲痛万分,他的心里除了悲,会有恨吗?他会因此倒向另一方吗?有多少恐怖分子是因此而诞生的呢?

p2390480669

影片就这样在肯尼亚热辣阳光下抱着女儿痛哭的父亲,以及英格兰凄风苦雨中沉默开车回家的女上校的场景对比中结束。只留有引申思考空间的细节,这就叫利落;而对这些难题并没有倾向或煽情,这就叫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