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一直是电影里的常客,不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通常不是太严肃。他们与人类接触的方式,要么是《ET外星人》这样可爱萌物不幸落难地球,大家帮忙送它回家;要么如《独立日》那样,丑八怪来了就要杀你全家抢你东西,大家奋起反抗把它们全灭。真正专注于外星人和地球人第一次接触的过程的,大概只有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时空接触》,相当好看且有脑子的科幻片。其中对外星信号的确认、建立联系的过程非常生动,也视觉化了虫洞等非常前卫的物理概念。但是和外星人终于见面后,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超时空接触》还是偷懒了。外星人科技超级发达嘛,就直接变形成地球人模样开口说英语。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不粗暴的把外星人想象成长脖子大眼睛或章鱼,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今天要说的《降临》,就是着重于《超时空接触》里偷懒的那部分–人类和外星人面对面后如何沟通。而更重要的主题是外星人带来的一个礼物–学会就能预见未来的外星书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容我细细道来。
当两个完全陌生的文明初次接触时,互相两眼一抹黑,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电影里举的例子就很有意思:当欧洲人初次登陆澳大利亚,指下图这个动物问土著人:“这是什么?”

土著人答“Kangaroo”。这是这动物的名字吗?也可能土著人只是说“你说啥?” 完全无头绪。可见初次沟通之困难,更不用说连生理构造都不同的外星人了。正如片中女主角语言学家所举的例子,我们要问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首先外星人得知道这是一个问题,以及什么是“问题”。其次必须明白“目的”的意思,并且搞清外延是全体外星人的目的,而不是正在对话的那个外星人的目的等等。
《降临》对这第一次接触的描绘,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先从新闻播报,人类的骚动开始侧面描绘,外星飞船从云中出现时,形状和飞碟状UFO异曲同工,但姿势独特,令人眼前一亮,充满异域(星)情调,悬疑感油然而生。

飞船内部的结构非常简洁,而不是常见的各种按钮和灯光,又具备神奇的物理现象。外星人从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朦朦胧胧地出现,充满了神秘感。而贯穿这一过程的音效设计更是突出。总而言之,从画面到声音,都是统一的简洁抽象的风格,未来感十足,给人带来了急切的探索的欲望。

第一次对话自然是鸡同鸭讲,但语言学家出身的女主角很快想到了用文字来辅助交流。虽然这样的沟通很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就拿前面提到的袋鼠的例子,当你再指着另一个东西问土著人这是什么,如果土著人还是说Kangaroo,就可以判断这的确是“听不懂”之类的意思了,否则就是那动物的名字。地球人和外星人也是先通过简单的动作、自我介绍等方式建立了联系,通过不断努力,女语言学家学会了外星书法,双方的沟通愈加愉快。但是,女主角怎么突然能预见未来了呢?男主角全程就在打酱油,究竟有什么用?这两个谜团的线索,电影中虽有提及,但仅是点到为止,我们还是要从电影所取材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来寻找答案。
以下几段对原著小说的总结描述可能有些晦涩,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好吧,你是作者你说了算。” 囧
这个短篇小说的主线也是和外星人的对话和探索,但不断地插叙主角女儿的故事,女儿的段落全部用将来时态,并且次序凌乱。在小说的前半部,女儿的故事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但在后半部,逐渐地会通过一些线索和与外星人对话的主线联系起来,比如术语“零和博弈”,某个货架上的商品等。注意,时间顺序不是线性的。
再看小说对外星人的外形描写(结合在电影中看到的形象):它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身体没有‘前’、‘后’、‘左’、‘右’可言,文字可能也是这样。注意,外星人的世界方位上没有前后之分,时间上是不是也是如此?

外星人的口头语言和文字没有关联,文字并非人类语言这样,是语音的重现。外星人的口头语言的语序是随便颠倒的,外星人的文字则是一种非线性系统,早在写下第一笔之前,外星人便已经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

这些都在暗示什么呢?它们都统一地描绘了外星人的一个特征–它们对时间的看法与观感与人类不同,时间似乎不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而是一片破碎的拼图。先拼上哪一块并无所谓,最终都能拼好。
这应该怎么理解呢?物理学家男主的作用就在此,只是这部分太晦涩被电影省掉了。人类研究世界,发现了许多规律,多数规律都是以因果来描述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什么光的反射,总是入射角等于出射角?为什么光穿过两种介质的边界,会改变方向,并且角度与两个介质的密度相关?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路线,光到达终点所需时间最短。那么,光是怎么在出发的时候就知道终点在哪,从而选择了最快的路径?难道光也有自主意识?


量子物理的解释大致是,光在行进过程中各个方向都有走,只是非最短路线的都自己互相抵消了(“抵消”来自波粒二象性,就不展开了)。不管这个解释多么莫名,总之世界上是有一些物理规律,它们总是以某个变量达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来实现的。这个例子里就是光走路的时间最短。如果以此站在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能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比如我们会知道光从这一点出发,到达某个终点前将会走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大多数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最大最小值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我们更加习惯的因果方式来表达。外星人采用的是最大最小值的方式,因而从中它们获取了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的“预知未来”的能力,实际上借助的是物理规律在时间维度上的对称性。为什么它们会这么看待宇宙呢?因为他们的文字也是非线性的。
好了,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掌握了非线性的文字就能预见未来?这里涉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就是在心里说话,我们一般说的都是中文。当然,世界上更多的人在心里说的是其他语言。这语言的不同对思维会有影响吗?也许是有的。相比之下,英语更注重结构,中文更注重意群,是否影响了两个民族的性格?《降临》和《你一生的故事》采取了肯定的假设。因为外星人用非线性的语言,所以思维习惯也受此影响,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观念具有优先权。
更形象的主观感受描写是小说里的这一句:“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这就是外星人天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字再与之相辅相成。而为什么口语会与之不同呢?因为口语必须一个词一个词说出来,虽然乱序,但不符合一下子感知全貌的思维方式。
然而,预知未来的设定终究是有矛盾的,那就是自由意志问题。你知道了未来是怎样的,你的主观意志就可能去改变它。很多科幻作品也是这么描写时间线的(最著名的就是《回到未来》),但这显然不符合外星人的非线性时间的方式。那怎么办呢?只能设定为,当你转向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之后,你就丧失了自由意志,你的世界观就是拥抱这已写好的设定,世界发生的一切就如同已知程序的仪式一般,顺其自然的走下去。
好吧,你是作者你说了算。
扯了这么多,到这里算是把原著小说的主要思路捋了一遍,感谢你还没关闭页面。极简的总结就是:外星人的外形暗示了无先后的观念-外星人的语言文字也是非线性的->它们的思维也是如此,也是这么总结宇宙规律的->它们能够通过这些规律来预见未来->因为未来不可改变,它们的使命就是按照既定的脚本走下去,来地球教人类书法也是脚本的一部分。
回到电影。我总结成文字都如此困难,把这套理论影像化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忠实反映原著思想、照顾观众理解难度、发挥影像优势的改编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影片开头就快速闪过了女主的女儿短暂的一生。之后才开始接触外星人的故事,这就给观众植入了一个观念,在与外星人打交道过程中闪回的那些女儿的画面,都是回忆。然而,实际上这是受到外星人思维影响的女主看到了未来而不自知,正对这个不时在脑海中冒出来的小女孩困惑不解。以为是回忆,实际是未来,并且时间顺序错乱的闪回,这个在结构上的设计就充分秉承了原著小说的理念。
再比如女儿的名字Hannah,就是一个回文(正写反写都一样);外星人的文字总是一个封闭的环,无始无终,这些细节都是非线性思维的象征意义。

为了照顾观众理解,电影版删除了原著的物理解释。这是可行的,你看这篇文章跳过物理解释那部分也无大碍,就是“为什么学会外星书法就能预见未来”难以解释罢了。同时,电影加入了原著没有的很多配角和枝叶剧情,尤其是中国方面的剧情,诚然是为了营造更多的戏剧冲突,以便在结尾制造好莱坞标志性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高潮。但这“最后一分钟营救”也是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原著和电影的核心理念的。女主从未来的将军那里得知电话号码和台词,而在过去打电话照脚本念词,不仅符合“非线性时间”的设定,并且未来的景象是在女主脑海中逐渐浮现的,非常符合时间就像一个拼图,各个碎片交相浮现,画面逐渐清晰的观感。

在结局,与爱人相识、相恋、分离,女儿的出生、成长、陨落,主角都早已预先知道结局,但依旧积极地充分拥抱生活这一过程,既符合影片设定,又在情感上是一个美好的段落。

《降临》这部电影,单看电影虽未必能成为影史经典,但结合原著便可知,它绝对可作为高难度改编文学作品的一个出色例子。
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同时,奥斯卡颁奖季要来了,和去年一样,我的奥斯卡看片行动也启动了。去年我看了所有最佳影片提名者,以及绝大多数表演奖提名者,和其他奖项的获得者,并一片不落地写了评论。今年争取也做到,在颁奖的那天让自己和各位读者一起心里有谱地坐观奖项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