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人的曲折人生

几个月前我发了我外公的抗战回忆录。今天遇到了一个他的老同事,给我讲了他更加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

这位同事(以下简称“他”)的父亲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德高材生,恰逢中日战争爆发,日本要求德国中止与中国合作,包括驱逐留学生。他的父亲坚持不肯回国,想要完成学习报国。结果竟然被盖世太保暗杀了!这是我亲耳听到的第一个和纳粹直接相关的中国人的故事。

他母亲想带他赴德国探明情况,又遇欧战爆发而不成行。悲痛的母亲不久后去世,留下11岁的他和姐姐相依为命。

后随姐姐一起去了台湾,又遇二二八事变,他独自返回大陆想等时局平静后再返台,不料从此就与唯一亲人姐姐分隔40年!直到80年代末才在香港团聚。

他父亲留在大陆的财产又被舅舅盗取,贫困的他在50年代参加了解放军,专职俄语翻译。不久后又被划为右派,发配北大荒。

在这里他结识了发妻并结婚。好景不长,1966年xx开始,他又进一步受打击,发妻抛下他和两个不到2岁的孩子出走。他一个男人,辛苦拉扯孩子长大。

80年代平反后,他带孩子返乡,没有中学愿意接收他们。在一次哀求某校长的时候,他说儿子有美术特长,被路过的美术老师听到。美术老师当场考他,让他把眼前的一个清洁工画下来,几分钟他就完成了。美术老师非常满意,但校长依旧不肯收。美术老师威胁如果不收这孩子他也不干了,孩子才有学上。

孩子也争气,靠绘画特长考上清华建筑系,后又去了美国。回国后自己开了建筑事务所,现在买了个山头自己造房子居住,又买了个房车环游中国,下一步准备开到俄罗斯去。另一个孩子在上海开了个IT公司,都很棒。他自己,则拿着离休金全球旅游,欧洲澳洲新西兰什么的都去过了。

那一代人的经历真是我们不能比的。你说我外公这位老同事做了什么改变命运吗?其实在那个时代,你什么也做不了,但坚强的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本事。如今终于改变了命运。

《罗曼蒂克消亡史》

(上海话)“电影我没看懂。导演没准备让大家看懂。这是一部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v2-b4011b2474dd8f5fb745d902f72f1c30_b

电影里的戏中戏,往往是点题之笔。片中吴小姐说的这句话,固然是导演的自嘲,但也对荧幕前的观众说了,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21世纪)”的我们看的。

为什么要拍一个民国上海滩的电影给21世纪的我们看?看看英文片名-the wasted times,这是一部缅怀旧时代的电影。

民国影视(尤其算上抗日题材的话)早已满天乱飞,那么《罗曼蒂克消亡史》又有何特别?我敢说,这是其中最有腔调和品位的作品,没有之一。当今世界的几大电影体系,都有各自的腔调,好莱坞、宝莱坞、法国、意大利、日本电影,也许说不上贴切的形容词,但都能感到它们各自的特色。然而说到中国电影,成体系的腔调,大概只有警匪和武侠两种,都源于香港。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独特结构、剪辑、摄影、布景、音乐、人物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独有的美学体系,非常的中国,无论那是否是真实历史上的民国,但绝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一种旧时代的风雅和残酷。

p2396171612

这份功劳,大多要归于集导演和编剧于一身的程耳。也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他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部都要包揽编剧和导演,这一点和诺兰有些像。他的上一部作品《边境风云》,把一个缉毒电影拍出了鲜明的符号特色,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注意。程耳是一个极富作者特色的导演,类似于张艺谋的色彩和团体操,昆汀的痞气。今后看一个电影片段,很可能就能猜出导演是他。

那么程耳的作者特色究竟在哪里,这部电影又如何有腔调呢?

先说结构。这部电影不是以时间顺序叙事,也不是简单的倒叙和插叙,而是完全打乱。见证一个时代的衰落,如果按顺序叙事,观众会感受到惋惜,但不能突出其前后的鲜明的对比。这部电影在时间上的剪辑,就是以此为准则的,将旧上海的黄金时代与破败结局反复剪在一起对比,全力突出了“wasted”的观感。在空间上,不同人物间反复切换,为的是表明这部电影不是在说某个人,而是在说一群人,以及这一群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在国产片中罕见的结构,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腔调。

说到剪辑,这部电影的剪辑在局部细节也很能做好突出对比,带出那个时代独有的黑色腔调。比如在车上,童子鸡马仔和前排的头目反复讨论处男身的狗血问题,处处透露着童子鸡的嫩和单纯。镜头忽然一转,童子鸡身边押着的是满脸血污的工头。伴随着铁锹砸人,脑浆四溢的声音,镜头停留在面无表情的、依旧单纯的童子鸡脸上,这份黑色的腔调,怎么能不呼之欲出呢?

148193509918986500_a580xh

再说摄影。展现大环境,一般的电影都会用大远景镜头。但程耳总是选择俯拍。这种“上帝视角”会带来一种置身事外、冷静旁观的稳重感和疏离感,这样的克制避免我国影视剧中常见的廉价煽情。同时,由于本片中的俯拍对象常是轰炸后的废墟、残杀后的横尸、荒废的公馆等惊世骇俗的场面,这样的俯拍又带来了一种远距离的悲悯感,仿佛真是上帝在叹息。

image

v2-97304a6c553ac5124a0c33934b970d43_b

俯拍展现大环境,而对于近景,这部电影几乎全是固定镜头,拍摄空间也大多在闭塞的室内或车内。固定镜头发挥了本片的两个特色:其一是满足了对称构图,对称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之一,丛大量的古建筑和工艺品中就可以看到。

148193509984578100_a580xh

其二是为大量的面部特写服务,这些面部特写,无论是欢愉还是痛苦,都是十分内敛的,贴合了全片的稳重气质,也暗示了角色的内心。这里就结合着几个特写的例子,来讲讲本片那些有腔调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人物,有一个更好的途径-程耳导演/编剧自己写的短篇小说集《罗曼蒂克消亡史》。而这部电影的人物情节,主要出自小说集中的三篇小说《女演员》、《童子鸡》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光看小说标题,就很容易与电影中的情节一一对应。

影片开头,浅野忠信演的日本妹夫在和工会领袖谈判时,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时候笑容满面,甫一说完,表情顿时收归严肃。这里就已经暗示了这个角色的两面性。

p2398173487

同时,说的笑话本身引出了王妈这个人物和王妈的悲惨下场的线索,也带有两面性,不可谓不精巧。日本妹夫渡部,要属本片所有人物中刻画最成功的。在原形毕露之前,他是陆先生的妹夫,也是最信任的朋友。但影片的不少细节就透露了他的两面性。除了上面提到的消失笑容,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他自称娶了上海老婆,生了上海孩子,上海话无比流利,打麻将穿长衫,比上海人还上海人。但一个地道上海人怎么会去开日本料理店呢?观众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导演借袁泉演的吴小姐的一句话再次提醒观众“一个人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什么地方的菜”,她说的是她自己身陷重庆而思念上海,但却点醒了陆先生。陆先生接着就提到了他妹夫的日料店。

p2404696958

从扯下小六的耳环开始,他固然露出了凶恶的真面目,但导演并没有把他简单划归为十恶不赦、毫无人性。事实上许多细节透露了他的内心的矛盾。比如他枪杀司机和赵先生(韩庚),在车内强暴了小六之后,在埋尸时故意把手枪留在了车内,似乎想让小六结束他的痛苦。小六没有杀他,放纵了他的恶,也加速了他的“消亡”。他疼爱小猫,却又残酷折磨小六。多年后,到了必须了断之日,残忍的他却又放走了她。多年的感情欺骗,并不代表他不爱妻子。在图穷匕见之前,他深情地拥抱了多年的妻子;在图穷匕见之时,他又故意放走陆先生,好让他照顾自己的儿子。几年后在战壕里,一度想死的他又决定活下去。最终,他还是为骨肉之痛,用自己的命换了小儿子的命,死在了迟来多年的小六的子弹之下。

章子怡演的小六,在戏中戏里对着观众说道“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2404646932

前面也提到了,戏中戏常是凝练的总结。可以说她十三点,可以说她花痴,可以说她淫荡,小六就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无论是和钟汉良演的舞蹈教师,还是和韩庚演的名演员,或是叫陆先生带她跑,她都是真心追逐本我的感情,只是为环境和时局所不容。就算在逃难时,她心中所挂念的,也就是她频频回头看的十里洋场。她的消亡,自然是丛被渡部凶狠扯去耳环那一刻开始的。丛追求纯粹的灵魂到供人泄欲的躯壳,她的眼神也从此黯淡无光,对比一下。

p2389948295

getimg

葛优演的陆先生,一句面无表情的“喝茶”,结合上下文,便可感受到他所承受的错综复杂的责任,“我不能随心所欲,我有太多人需要照顾”。

image-2

陆先生的原型很显然是杜月笙,杜月笙的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片中的这个陆先生,虽然是黑道,但是内敛、稳重、体面,是杜月笙本人,以及他口中的“头等人”的真实写照。他对罢工工头心狠手辣,却面不改色地先请人吃点心;他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不卑不亢地拒绝;他受托照顾吴小姐去重庆,多年来礼遇有加而从未图谋不轨;他在无可避免的于日本人的决战中,从容自如的走出枪林弹雨;他也能杀死抚养多年的无辜亲外甥而面不改色。这些虽然有超现实成分,也不能说明他是个好人,但无一例外让这个人物魅力四射。

陆先生的“消亡”,自然始于那场灭门惨案,但他让我感受到他真正的消亡,以及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的消亡,还是片尾他孤身一人在海关,脱帽,伸手,任官员搜查。这就是他的结局,一无所有,也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所纪念的那个时代的结局。关于他的消亡,原著里的这一段描写,比电影描绘得更刻骨: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image-1

葛优是个背着沉重喜剧包袱的演员,他演喜剧无疑是信手拈来,但要演正剧,首先得把自己给人的一贯印象给压下去,然后才能发挥。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电影本身和导演的配合,《夜宴》里他的角色就是个杯具例子。好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给了他一个好机会,他很好的把握住了。

这三个人,是这部电影戏份最多的三个角色。当然,这部电影着力刻画的人物远不止这些。比如,倪大红演的王老板(影射的是黄金荣),作为大老板,出场不多,但一场戏就能立住这个人物。明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仍然淡定地一边喝粥吃咸菜,一边指示陆先生放她自由。还是那两个字,体面。闫妮演的王妈,她的人生哲学都在叮嘱车夫那一段和盘托出了:“头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眼神不要乱转,但也不要显得呆,越从容越好,总之,就像是在演戏一样”。虽然常常出言不逊,调侃这个嘲讽那个,王妈的一言一行,一直是谨小慎微的,牢牢地把握在她说的范围内。然而这也不能改变她消亡命运,毕竟这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p00091857

不过,毕竟影片篇幅所限,再加上导演和演员的水准也没有强大到每个配角都用一场戏就深入人心,这部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是完美的。同样戏份少,陆先生的姨太老五(钟欣桐),就没立起来,使得火车站的香消玉殒缺乏感情铺垫;杜淳演的车夫杀手,从头到尾一副地下党脸;童子鸡和妓女的线索,干脆就直接消失了。

说了这么多,“罗曼蒂克”究竟在哪里?最直接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自然是吴小姐(袁泉)和她丈夫感情的陨灭。吴小姐的原型是民国影星胡蝶,片中提及但未出场的“戴先生”显然是戴笠,戴笠对胡蝶的倾慕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在权势的威逼利诱下,吴小姐的不成器丈夫迅速屈服,丛吴小姐力图坚持挽回的态度来看,他们一定曾有美好的罗曼蒂克的过往。

p2397651221

当然,这只是影片的一小部分。而渡部的两面性与矛盾,陆先生上海教父的体面,小六追求感情与快乐的纯粹,何尝不是一种罗曼蒂克呢?在时代的漩涡中,这一切罗曼蒂克步步走向消亡,当陆先生在香港海关回过头来,正如《美国往事》的结尾的那句“我们浪费了一生”一样,“the wasted times”的感觉不是扑面而来,而是从心底油然而生。

你被感动了,然而,这只是遗忘的开始。就如这曾经光鲜的时代一样,一步步走向消亡。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苦心积虑构思文章的结构和用词,反而把看完电影后的那股浓烈的叹息感挤到了脑门边缘。让我们来听一曲《Take me to Shanghai》吧,这部电影出色的音乐,能让这股情绪更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http://v.yinyuetai.com/video/2746272

还有童声的《Where are you, father》,日本童谣《赤とんぼ》(红蜻蜓),马克。请速出原声碟。

程耳是个有才华的导演,很高兴他能够在中国电影界出头。

《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

在观摩了史诗巨片《长城》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为张导感到高兴。过了秋菊的乡土瘾,英雄的魔幻兵器瘾,十面埋伏的大红大绿瘾,黄金甲的团体操瘾后,四瘾合一,张导终于卸下国师和艺术家的包袱,做了一回自己,指挥着漫山遍野的各色巧克力球,在《印象·饕餮》享受了四重高潮,终成一代违和感大师。

p2388051492

然而,心中还有五大谜团待解:

马特达蒙跳下城墙为何不带磁石?
鹿晗为何在厨房打杂也全程戴着头盔?
TF皇帝怎么样了?
马特达蒙为什么没和景甜搞上?
戏里戏外景甜究竟都什么来历?

在辗转反侧,苦思一夜之后,下面是我对五大谜团的思路进展:

1. 马特达蒙不带磁石,是因为怕搞丢。毕竟磁石比他的命重要。
2. 鹿晗全副武装做帮厨,是因为帅哥根本没做发型,只能一直戴着头盔。剧照为证

p2401487061

3. TF皇帝应该龙体安康,马达最后似乎提到皇帝赐他无尽黑火药。(你看两边全是朕的女人)

p2387796304

4. 马特达蒙和景甜擦不出火花,大概是忘不了鹿晗那明媚的双眸。(采访中马达称赞鹿晗眼里全是戏)。我非常同意,长这么好看,演得还比景甜好多了。

p2401487064

5. 景甜的来历,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泪点所在。金主多年来的慷慨和锲而不舍,这是人间现实的真爱!

p2402425535

这些谜团,显然我还没有摸索透彻,还请各位集思广益。

我另外向剧组提个建议,用这首歌作为电影主题曲。令人心潮澎湃,无法自已。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4NDc2Njgw/v.swf

p2404837370

《你的名字。》

许多人说新海诚终于会讲故事了,于是有了这部名利双收的《你的名字。》。其实想想这个情节,也不过是十年前的韩国片《触不到的恋人》而已,并且还有明难以回避的bug,比如两人交换身体那么久竟然都没注意到日期。可见观众对新海诚“讲故事”的要求一点也不高。

而新海诚的特色一直是细腻,无论是视听还是情感,都细腻到越过了直男的边界。丛片名还要加个句号就能看出。

还是先看视听效果。对比他此前最著名的作品《秒速5厘米》的海报 -

%e6%b5%b7%e6%8a%a5

星空,黄昏,云海,相似的通透滤镜,都是他的标签。除了随时截图做壁纸之外,新海诚作品画面的另一大特色是对现实的复刻。曾经看过《秒速5厘米》的制作花絮,新海诚本人在各处拍下实景照片,然后将场景原封不动地画在了分镜中,东京的高楼,繁忙的道路边的路障隔离带,晚间徐徐闪耀的塔吊的红色顶灯;除了这些外景,还有公寓内桌上的饭菜,洗衣篓里堆砌的衣服,对东京繁忙的都市生活,可谓精确到了纳米级别。

p2401753223

p2398441160

不仅仅是视觉。在乡下夜晚的神社仪式上,没有人间的喧嚣,只有古老而优雅的简单音乐,晚风吹过树林的窸窸窣窣声,火把内交织的噼里啪啦声,干净纯粹,令人神往。(没找到这一段的剧照,故放上祖孙三人在乡下房内结绳的画面,类似的宁静)

p2401753250

如此精细地还原现实细节,生活在日本的观众会非常有代入感的。这也是精细还原现实细节的目的所在-新海诚拍的都是真实世界的普通人的故事,不是龙猫,不是哆啦A梦,不是超级赛亚人。

%e9%be%99%e7%8c%ab

那么情感上的细腻呢?这里就要说到,用二次元来描绘三次元所面临的问题。对现实背景的描绘固然精确,新海诚的滤镜还会将其美化得更加灿烂和光滑,这增添了故事的浪漫色彩,算是一个长处。但在人物方面,动画就毫无优势了。龙猫和超级赛亚人的超自然本质,使其作者可以通过动画来充分的夸张和发挥想象力,而面对新海诚的故事主角-现实世界的普通人,动画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真人演员在神态和情绪上的细腻的。而新海诚却偏要用动画角色来拍写实风格的爱情故事,没能发挥动画天马行空的天生优势,却放大了动画在表达细腻感情方面的劣势。

p2404911798

carol-e1449867374669-2

事实上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力图让观众觉得自己就是片中角色,新海诚的动画里的人物形象总是非常简约而特征不明显,在绚烂的背景下总显得无比粗糙和空洞,常常需要镜头的大幅转换和煽情的旁白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所以,新海诚作品在情感上的细腻,主要是通过旁白和歌词来实现的。

而单靠旁白歌词来堆砌情绪,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相对于适合观众脑补的画面和情节,旁白和歌词更直接的点出了“中心思想”,提供给观众自行解读的空间要小得多,不同观众对此的接受度很不一样。比如《秒速5厘米》的开篇第一句:“你知道吗?樱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以及《你的名字。》的开篇(大意):“有时一觉醒来的时候,不知为何而泪流满面。”这样的旁白,对一些观众来说敲响了心灵的共鸣,而对另一批观众来说,很可能是“卧槽什么玩意。”

这也是他遭到一些诟病的原因-以《秒速5厘米》为代表的他之前的作品,虽然台词很文艺,画面很唯美,观众却往往难以感受到主角们的真实体温。不过从另一方面,这样反倒有时反映出了都市人的孤独和冷漠。

p913283874

说了这么多,那么《你的名字。》究竟有哪些突破,而造就新海诚事业的新高峰呢?

他向主流二次元风格靠拢了。揉胸抓裆,妹妹的吐槽,娘炮和女汉子与各自本来身份的神奇互动,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萌点所在。这些二次元而非三次元的特色,让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非常令人开心。

p2402622422

而彗星撞地球这一路,其实在新海诚的作品中并不陌生,他总喜欢在一个宏大得不得了的背景下讲纯爱故事,因为纯爱对他来讲就是彗星撞地球般的大事。不过《你的名字。》加上了一段相对紧张的救援剧情,也增大了主线剧情的张力。这些都弥补了新海诚以往作品里的空洞感。

当然,不纯爱就不是新海诚。虽然套上了穿越时空,以及万物有灵的传说等等,本片的内核还是他的一贯本色-我们在《秒速5厘米》里也见到的都市与乡下的相互思念,以及多年后的再次相遇,让大家都感同身受到了“人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你看,放在最后让观众自己体会,远比在开头用歌词直接硬邦邦地唱出来效果好。

p843610862

不过,这部分也明显向主流妥协了。本来,在彗星分裂,回天无力时就可以结束了。如果想要一点余音,当两人在黄昏的神山顶上,隔着时空听得到对方而不得相见,触不可及时,就是结尾的好时候,令人悲伤而回味无穷。

p2397141368

然而他们还是被安排在多年后相遇了,这也挺好,应验了“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之美,如能就此擦肩而过,也是令人回味的忧伤啊。然而他们还相认了…… 对主流电影来说,许多观众都是在繁忙压抑的生活中来消遣一番的,不给看大团圆,怕是会不买账。当然,结尾的这个相认的确也是十足珍贵,让人长吁一口气,但整个结尾就显得漫长了。

所以,《你的名字。》与其说是一个突破,不如说是新海诚愿食人间烟火,与主流靠拢的产物。当然,能够博采众长,依旧可喜可贺。

p2385230914

阿拉斯加冬季篇 — 狗拉雪橇吱溜溜,雪国极光空悠悠

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阿拉斯加游记里,我们驾着房车,拥抱了野性的呼唤,也划着皮艇,探访了山川与生灵。磅礴的阿拉斯加大地,似乎应有尽有。然而,我时而会收到评论:“怎么没有看极光?” 看来,极光也是一个和阿拉斯加绑在了一起的名字。

 

一、梦幻的律动

那我究竟看没看到极光了呢?看到了,不过是在冬天的第二次阿拉斯加之旅中。当当当(以下所有风景照片和视频均由本人亲自拍摄)

4

这就是极光,并不是简单地把黑色的夜空变为绿色而已,而是一道一道的,忽明忽暗,或浓或淡,从无垠的旷野中划过,为璀璨的星空平添了好几个层次。

那么极光究竟是什么呢?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在高纬度的天空中,来自太阳和地球磁场的带电粒子和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发光现象。别慌,这不是物理课,我保证这是这篇文章最后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对希望见识到极光的我们来说,关键词就这么几个–高纬度、太阳和磁场、发光。

第一个关键词:高纬度。所以要看极光,肯定得去极地附近,南极和北极都可以。注意极光的高峰地带不是南北极极点,而是南北极圈这一纬度。

1

我们再摊开世界地图~

1

这个地图上标出了北极圈和南极圈,注意南极圈以南的部分被省略的不少,因为南极大陆在这张图上没什么信息量。可以看出南极圈附近的陆地,几乎只有南极洲本身,而北极圈附近,则有北欧国家、俄罗斯、加拿大、冰岛、格陵兰,还有阿拉斯加,大都是交通与基础设施远比南极洲发达的地区。所以要看极光,还是去北极圈比较方便。上面提到的这些国家看极光的效果都差不多,所不同的还是交通与基础设施了。其中北欧、冰岛、阿拉斯加是比较方便的地区。阿拉斯加地处极光高峰地带的最方便去处是费尔班克斯(Fairbanks)。虽是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但人口也只有3万…… 不过相对于北极圈一带的其他地区,已经够发达的了。

第二个关键词:太阳和磁场。地球磁场一直比较稳定,然而太阳粒子的活跃程度是有周期的,一般以11年为一个周期。这个活跃程度与极光的活跃程度直接相关,而最近的一个高峰是在2014-2015年。所以从今年开始的好几年内,极光的活跃程度是一直呈下降趋势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被一些人称为“最后的极光年”的原因。所以,不想再等10年的,还是趁早计划上路吧。

第三个关键词:发光。所以肯定在晚上才看得明显啊。然而,极地区域的夏天常常是极昼,因而只有冬天和春秋能有黑夜,才能看到极光。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阿拉斯加夏季游记里没有极光的原因。至于春秋冬哪个季节看极光好,主要就是看天气了。毕竟极光是太阳活动而成,有云的话肯定会挡在你和美丽的极光之间了。每个地区的天气规律是不一样的,就阿拉斯加来说,3月份是晴天最多的月份,非常适合看极光,而且白天也比冬季长,可以多点事情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阿拉斯加,3月虽然被划为“春天”,但那里的景象是和春天毫无关联的,气温仍在零下,积累了一整个冬天的冰雪达到了融化前最厚的高度。所以你如果打算三月份去阿拉斯加,这篇“阿拉斯加冬季篇”是完全适用的。

同样的道理,既然需要黑暗才能看到极光,那么城市灯光、月光等等干扰光源,对观赏极光也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除了季节,你还需考量月相问题,尽量在新月前后前往追寻;你飞到了费尔班克斯,但奔向极光,还需在郊外的大自然。而且,即便极光高峰年、新月、荒郊野外、清朗之夜四管齐下,极光本身的活跃程度也是不稳定的。有时会明亮地充斥整个天空,有时则是肉眼都难以辨认,只有超长曝光的相机能探测到一点痕迹。所以,看极光,在计划充分地前提下,还是一个人品项目。

好了,回过头来看“阿拉斯加冬季篇”这个标题,除了美丽的极光,你还能想到什么?冷!费尔班克斯在冬季的温度通常是在摄氏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之间,你必须在这个温度下,远离城内舒适的旅馆,在月黑风高的的野外等待极光女神的出现,而且有可能一整晚女神都不会眷顾的哦。看极光就注定如此悲惨吗?不,你可以向我学习:在野外租住一个小木屋,在舒适的暖气中上上网,不时回头看看窗外,女神降临时,再扛着相机冲出门拥抱她。冷了可以随时回房间取取暖,或者就在通透的窗前静静欣赏。白天,也可以在温暖的小木屋里看看雪景呢。当然,这样的小木屋是极其抢手的。

3

在互联网时代,瘫坐在家中也能轻松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然而我们也都知道,看照片远不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且极光的照片在此之上还有另一层缺陷:它无法反映出极光的动态。是的,极光是会动的,这种律动,不是像云一样几分钟变个样,而是肉眼可见的持续变化,蜷曲,散开,消失,出现,正如天上女神的水袖一般拂过你的面庞。

5

这也是极光照片为什么常常模糊的原因,因为黑夜需要长曝光,而极光又不肯老实地保持不动。

6

极光渐渐散去,优雅的北斗七星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7

简单介绍下极光摄影。微单或单反+三脚架是必须的,M档,光圈开最大,手动对焦到无穷远,然后根据实际的极光强度,调整快门时间+ISO的组合。更多详情可以搜极光摄影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也就是前面这句话,因为相机性能和极光强度不同,并没有统一的参数。

时常有人问为什么要旅行。我旅行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世界这么大这么美,不看看可惜了。而其中很多的美,是要付出一定代价和凭借一定运气才能遇见的,更让人有一种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的成就感。在高寒地带随机出现的极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自己的运气不是信心十足的话,推荐多停留几天来增大遇见的概率。

那么,在冰天雪地里呆这么好几天,只能干等极光吗?

 

二、 须晴日

老夫给你支三招。

第一,看日出日落。看日出?起不来啊啊啊!是的,一般地方的日出我也起不来。但在11月底的费尔班克斯一带,日出时间一般是上午10点半左右。

8

11

10

从小背诵《沁园春·雪》里的“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但一直难以真正领会为什么雪景会以“红”装素裹而妖娆?在2016年冬天的阿拉斯加早晨,我终于领悟到了。

11

这也是住在野外小木屋的另一好处,推开门就是当年数风流人物时所看到的景象。

11

到下午3点左右,你就能见识到雪国落日。“山舞银蛇”

9

“惟余莽莽”

14

15

从照片中你能见到雪国的视觉之美,但却无法体会听觉之撼。下雪与下雨的最大不同,在于雪不但没有声音,还能消弭声音。一切都归于寂静,偶尔仅有自己在雪中窸窣的脚步声成为一丝点缀。缓缓飘下的雪花,无声无息地把一切都染成了纯洁的白色。

16

17

 

三、野性的呼唤

眼见着红妆素裹的林海雪原,想要奔向其间,拥抱野性的呼唤?

闭上眼想象下,怎样行走于阿拉斯加的大地上,才最能体味野性的气息?

嘿嘿。

18

哎,看它们拉着跑着也怪辛苦的啊?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对狗拉雪橇不太感冒的原因,毕竟是像家畜一样的奴役啊。说到狗拉雪橇和阿拉斯加,也许你能想到一部经典小说,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讲述的正是一只宠物狗被卖作雪橇犬而奴役,经过殊死斗争回归野性大自然的故事。

然而,这一次亲身体验,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这是雪橇犬们的狗舍。

19

当我踏着积雪,走近它们,听到了一阵阵悲鸣!你听。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zI2NzU0NA==/v.swf

原来是在给下一趟雪橇组队呢。是被挑上的不幸的狗儿们在悲鸣吗?不,是还没被选上的狗儿们争先恐后,唯恐不能跑上下一程!

20

上路啦!在林海雪原的小路里,在10条热爱奔跑的生命引领下,两旁银装素裹的树木飞快地奔向身后。雪橇颠簸得太厉害,拿着微单拍的视频颇为不稳,还请见谅。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zMwNzUzNg==/v.swf

狗儿们欢快地跑着,驾驭它们的主人热情地给我们一一介绍眼前勤恳工作的狗儿们。每一只都有名字,每一只都有自己的故事。最强壮的排在最后面,最胆大的在前排当领队。甚至其中还有聋子,这都丝毫不妨碍它们努力工作。然而它们毕竟不是机器,狗儿们的工作负荷和身体状况正是前面选狗入队的重要考量依据。而狗儿们并不知道累,只会争鸣着入队。当在半途主人号令它们停下休息时,它们纷纷又叫了起来,强烈要求继续跑!可叹人类千百年来的驯化,爱拉爱跑已经刻在了雪橇犬的基因里,这真的和马戏团里被强迫表演的野生动物完全不同。也不得不佩服人类的聪明才智,能通过基因筛选,把充满领地意识和攻击性的狼,分化出如此忠诚的人类伙伴,而不是奴隶。

6英里的行程结束。我决定亲自慰劳一下它们,看看它们是不是真的很开心。

22

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所以,要养阿拉斯加犬或哈士奇当宠物的朋友,请注意它们是非常需要户外运动的,不然很容易抑郁。

23

而且,它们对陌生人是完全的自来熟,也很不适合做看门工作…… 这位朋友热情过度,把我的耳朵、鼻子,还有600美刀的镜头都给狠狠舔了一遍。

24

回想起小时候吃小浣熊干脆面,一大乐趣就是收集“小浣熊亚欧七日游踪”系列贴纸。(以下两张图片来自网络)

24

其中最稀有的就是“狗拉雪橇吱溜溜”,一直没有搜集到。而今天竟然亲身体验到了!也算是圆了童年的一个心结吧。

25

 

四、耐心的吃货

说到干脆面,寒冬腊月的也有点饿了嚯。有点什么极地特色的食物和吃法可以尝尝呢?跟我来,这也是老夫给你在等极光之余的第三招。

26

来这片大雪地干什么呢?仔细看看,远处那三个人在干啥?提示:这不是普通的雪地,这是一片大冰湖!(费尔班克斯附近的Chena湖)

当当当,冰钓你可尝试过?冬天的冰湖的坚冰之下,大部分仍是液态水,鱼群仍然活跃。所谓冰钓,就是在冰湖上挖个洞,来钓冰层之下的鱼。

27

当然,这需要连续几小时的静坐,在开阔冰封、寒风刺骨的冰湖面上,温度又会比其他地方低上好几度,所以保暖工作是一大挑战。好在作为游玩项目的冰钓,通常会给你支个帐篷或小木屋,并提供暖气。

不必担心坚冰难破,有专门的机器来打洞。

28

你只需把作为诱饵的小虾固定在鱼钩上,将其降至冰面以下一米左右的深度,偶尔晃晃鱼竿来吸引鱼儿,静静等着,或与萍水相逢的钓客聊聊人生…… 直到鱼竿被不明力量拉弯,立即猛地站起奋力收线!

29

正宗阿拉斯加三文鱼。其实鱼也挺可怜的……

30

一下午鱼获也不少,该怎么处理呢?租住小木屋的第三个好处来了–自带厨房。

真正新鲜,从湖底直达厨房。

31

最终战果如下。

32

自己钓来的鱼,自己煎了自己吃,满足感爆棚。

红妆素裹之妖娆,冰湖垂钓之满足,狗拉雪橇之酣畅,极光律动之梦幻。冬日的阿拉斯加,虽没有夏季那样令人目不暇接,但也绝不单调乏味。即便你的旅游风格是“暴走族”,阿拉斯加的冬日也一定会让你的脚步慢下来,来细细品味雪国极致的宁静,体验我们平时绝难感受到的自然奇迹和不一样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