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缘》

如果我告诉你,阅片1800部的我,看了这部老派的迪士尼动画,竟然热泪盈眶,你信吗?

在《冰雪奇缘》追寻个人自由和《疯狂动物城》弘扬种族宽容之后,《海洋奇缘》的主题倒退回了90年更加传统的风格:渴望冒险的主角(通常是公主),却被谨小慎微的父母禁足,而慈祥祖母在暗中鼓励并透露了古老的秘密。随着灾难降临,主角被超自然力量选择为拯救者,担负起最大的责任,历经千难万险,拯救了族人,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

波利尼西亚人是人类最早的专业航海家,靠着独木舟征服了太平洋上一个又一个小岛,在片中竟然会出现后代惧怕出海的情节?其实拿掉这个外壳,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世纪以来被迪士尼讲了千百遍的故事。《海洋奇缘》和90年代的《小美人鱼》、《风中奇缘》,乃至前几年的《疯狂原始人》(我知这部是梦工厂的)剧情简直如出一辙。其中的一些桥段也非常老派,比如Moana在海上的那场梦,比如那只其实挺无趣的傻鸡。

p2397960351

然而,正是看完了《海洋奇缘》,我终于认定,迪士尼的这种不厌其烦的俗套,正是其强项和自信所在。主题简单鲜明,它可以集中力量在表现力上。去过夏威夷的人,都会被片中那亮蓝色的大海,以及老奶奶的草裙舞勾起回忆。这部电影对波利尼西亚文化是下了功夫的。不仅是角色的名字,神祗的来历,独木舟的工艺之类,更在波利尼西亚人健康的肤色,淳朴的五官,丰腴的体态,乐观的性格,在主角Moana小时候在海边初见宝石憨态投足间,以及老奶奶独自在海边绵绵起舞的悠然动作里,一切就深入观众的心了。

maxresdefault

845e3e30-9fb3-11e6-9b90-5b5020de0e7e_20161101_moana_istheresomethingyouwanttohea

当然,迪士尼积累最深的能耐还是歌舞。这部电影的歌舞无论是密度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第一次我看完电影立即做出买原声带的决定。好几首歌曲不仅十分动听,更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其中不乏堪称神作者:有典型迪士尼流行风,每次Moana从逆境中振作起来就高唱的”How Far I’ll Go”,让人浸入Moana那坚定的信念和质朴的魅力中;也有浓厚波利尼西亚风,伴随着祖先们乘风破浪的”We Know the Way”,那副开疆拓土的雄风和波利尼西亚人的乐天品质,都让我头皮发麻,直接控制不住湿润的眼眶。

sailing

当然迪士尼的音乐才华也不止于此,来自风骚恶趣味的螃蟹Boss,神经诡异的David Bowie风的”Shiny”,实乃惊艳之笔。所有歌曲都是配音演员亲自演唱,个个才华横溢。

tamatoa-the-hermit-crab-moana-disney-600x300

有这些就够了。当这些并不新颖的元素仍能做到极致,那扑面而来的正能量就很难令人拒绝了,哪怕它是“俗套”的。当慈祥的奶奶独自在家门外怡然自乐,时不时给你讲一个动人或吓人的传说故事;当妈妈偶然发现女儿正准备私逃外出冒险,在那每一个母亲都有的担忧的面庞下,又默默帮助女儿收拾行装的一刻,我感受到了,诠释得真诚的“俗套”,那就是普世价值。

除此之外,再有几处不同以往小创新,比如Maui那非常活跃的“心情纹身”,比如怪萌的椰子海盗,还有恶趣味的螃蟹小Boss之类,作为这一股动人的正能量的点缀,《海洋奇缘》虽然有着俗套的主题和中文译名,但当你走进放映厅,却终究会被它感染。

p2394302681

阿拉斯加(下) — 划着皮艇,探访山川与生灵

朋友们,在被美国大选分散了大量精力后,阿拉斯加游记的下半集来啦。在上半集里(http://www.saoyuying.com/2016/10/alaska/),我们驾着房车,见识了阿拉斯加的名山(北美最高峰),以及栖息其中的大兄弟们。

14

25

让我们来继续阿拉斯加的征途。在上集的结尾,我们即将抵达Richardson Highway的终点–瓦尔迪兹(Valdez)。这个瓦尔迪兹是什么来头呢?

39

还记得上半集开头部分介绍的阿拉斯加历史中,美国人低价买来了阿拉斯加,随后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而闷声发大财的故事吗?这个瓦尔迪兹,就是从北冰洋油田一路南下的输油管道的终点,也是各路油轮运走阿拉斯加石油的海港。这就是一路伴随着Richardson Highway绵延南下的阿拉斯加输油管道。

40

所以这里一定是个各种塔吊集装箱的喧闹大型港口,对游客来说有什么吸引力呢?然而,其实瓦尔迪兹是这幅样子。

22

雪山大海之间的静谧小镇有没有。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出发,能深入阿拉斯加南端的峡湾和冰川之中,探访内陆的雪山之外的另一番景象,并且还有机会见到大量可爱的海洋动物。

游玩大海,要么坐船,要么潜水。在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潜水通常不是个好主意,所以只能靠船了。但坐船也分别人开和自己划两种,坐大船走得更远、见得更多,而自己划小船则乐趣更足、离动物更近。那么两者结合的游船+皮艇(Cruise+Kayak)的项目,自然是上佳选择。

42

这次的目的地是瓦尔迪兹附近的哥伦比亚冰川(Columbia Glacier),而它就位于本次阿拉斯加之旅的四个国家公园的第三个–楚加奇国家森林(Chugach National Forest)之中。

44

那么在阿拉斯加10万个冰川里,为什么要挑选这一个呢?下面这张照片囊括了其中许多原因:

43

首先,哥伦比亚冰川的终点是大海,我们能同时看到冰川与海景。更重要的是,由于全球变暖,阿拉斯加的冰川大面积退化,而哥伦比亚冰川正是其中退化最为剧烈的冰川之一。冰川退化的具体表现便是冰山坠海,于是这里就成为了阿拉斯加观赏冰山的好去处。远处的冰川,眼前的大海,漂浮而过的冰山,头顶掠过的海鸟,如此和谐自然的融为一个画面,也不枉此行了。

不断融化的冰山的魅力之一,便是它们一直是动态的,你可以亲眼目睹这一变化。你看这座冰山中镂空的心形,早一小时还未成形,晚一小时则业已消失,也许只有几个人能见到,这是属于我的幸运。当然,每一天的冰山,都会带给游人不一样的惊喜。

45

然而也别忘了,这一切的动因都是令人担忧的全球变暖。你说它是骗局也好,自然现象也好,但你想观赏冰川的话,还是越早行动越好,因为冰川的加速退化是不争的事实。也许过不了多久,如此大尺度的冰川就只存在于照片资料中了。

哎,至少现在冰川还在眼前。来这里除了看冰川和冰山,还有一大任务是寻找动物。那么,神奇动物在哪里?

抬头一望,威严肃穆的白头海雕正在树顶瞭望(它也是美国的象征,见于美国国徽和各种国家权力机构的标志中)

46

47

这份庄严的宁静被一阵喧闹的聒噪所打破,原来前方一群海狮们正在争夺这块狭小的晒太阳宝地,通过吼叫来驱赶,场面十分激烈又十分滑稽。看过《海底总动员2》的话,应该会对这个场景有印象。

48

p2352901417

正当我暗中观察,忍俊不禁之时,偶然回头一看……

49

(⊙o⊙)…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是如此强力围观。这群海獭懵逼的小眼神,仿佛在说“你特么的来干啥”?当然也有不屑者,比如左起第三只,正在悠闲地修指甲呢。

不仅是在赏画一般地赞叹自然,而是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中,这也是阿拉斯加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吸引力之一吧。

流连忘返之际,继续上路,美景永远在前头。从瓦尔迪兹出发回头北上,在Glennallen左转向西,就踏上了阿拉斯加的另一条公路–Glenn Highway,同样得名于阿拉斯加的早期开拓者。它的终点便是这次阿拉斯加之旅的起点–最大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

51

这条公路的最大特点便是–直。如果你从安克雷奇出发向东开,一路上大多数时候眼前都是这幅景象:

13620317_10210509945288651_5917247135938886892_n

80后的朋友们,是不是有点童年回忆的感觉?

53

远处的那片雪山,名叫Mount Drum,属于前文(上集)到访过的朗格-圣伊利亚斯(Wrangell-St Elias)国家公园。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从东往西开的话,就只能停车回头眺望了。

Glenn Highway上也不只有这固定的一景,虽然并不密集,稍微留心的话,就不会错过马塔努斯卡冰川(Matanuska Glacier)。

54

即便你错过了,更多见的还有这些没有名字的大山与大地,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55

眼看着就要回到起点安克雷奇了,我们终于在阿拉斯加的东南方绕了一个圈,那么,本次旅程就要结束了吗?

No, No, No, 重头戏还在后面。如果你对我的阿拉斯加游记上集的开头部分的历史课还有印象的话,也许记得主持阿拉斯加购地的国务卿Seward。也许阿拉斯加人民为了纪念他的这桩闷声发大财的买卖,把他的名字留在了阿拉斯加风景最秀丽也最为密集的一条公路上。这就是从安克雷奇出发向南走的Seward Highway。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公路绝大部分和哥伦比亚冰川一样,都属于楚加奇国家森林(Chugach National Forest)。

56

是的从Glenn Highway绕了一大圈,我们又从另一端进入了这个国家森林。楚加奇这个名字,来自于居住当地的北美原住民族。

chugach

那么,这段路的美景究竟怎么个丰富法?容我细细道来。

仔细看上面的地图,你会注意到从安克雷奇南下的第一段路,是沿着一道峡湾行进的(关于峡湾的前世今生,敬请参见我的挪威游记)。这个峡湾名叫Turnagain Arm(回头臂?),是的,它会让你忍不住一直回头。

57

这不是什么旅游宣传画册的插图,这是我随手拍的一张照片。由于Seward Highway是如此的美丽而吸引人,为了自驾游司机们的安全,阿拉斯加特意在这段路上推出了观光火车,来让游客更专注地欣赏美景。要知道,在基础设施极其匮乏的阿拉斯加,观光火车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而沿着海边行进的火车,在全世界也不多见吧。

58

毕竟是人迹罕至的阿拉斯加,这趟缓缓前进的火车一天只有来回各一班。在列车通过后,我也可以安然地坐在铁轨上来臭美一张(和上半集游记一样,每篇仅一张自曝照,请勿担心)。

59

一路奔向Turnagain Arm的尽头,Seward Highway转而进入内陆而继续南下。没有海景相伴,却丝毫无损Seward Highway的美丽。这片阿拉斯加最南端的土地,眼前的水草丰茂,总能和背景中的雪山相得益彰。

60

日影西斜,让画面各处亮度差异太大,让我这第一次用微单的摄影新手手足无措。

61

但我毫无怨言。因为老天爷开眼,伴随着我们一路的阴云,终于在这秀丽的Seward Highway上退散而去。在迪纳利山未得一睹芳容的雪山倒影,Seward Highway一路上的大小湖泊让我们一次看了个够。

62

那么Seward Highway的终点有什么呢?答案是一个名叫Seward的小镇。哎,没有一点惊喜的感觉。地名虽然没惊喜,但Seward小镇可是本次阿拉斯加之旅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国家公园–基奈峡湾国家公园(Kenai Fjord National Park)的访客中心所在。

那么这个基奈峡湾国家公园有何看点呢?这个国家公园的陆地部分大多被冰川覆盖,因而修路是不可能的任务。好在它在海边,坐船游览是通常的选择。所以,基奈峡湾国家公园的主要看点之一仍然是冰川和海洋动物。哎,不是在哥伦比亚冰川看过了吗?不,不同的是,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

64

这漫天飞舞的海鸥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但仔细找找,还是会发现一些骨骼清奇的生物:

65

发型好潮啊。诶,这不就是冰岛的国鸟海鹦鹉(Puffin)吗?这张著名照片,你一定在哪里见过吧。

66

看看这好天气,海狮们也不争抢地盘了,而是婀娜而优雅的和海鸥深情对视起来。海狮海豹们不断用亲身示范来告诉我们,身材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自信才是美。

67

座头鲸也不甘寂寞,出来翻了个身。

68

在这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背后的远方,是静静流淌了百万年的冰川。

69

前文提及,哥伦比亚冰川是一个正在剧烈退化的冰川,因而那一带冰山横行,形成了独到的风景。基奈峡湾的冰川退化得没有那么剧烈,虽然没有冰山看了,但也得益于此,游船能够直达冰川本尊脚下,让我们迎着从冰川上吹下的寒风,见识冰川入海的奇观。

13645177_10210511613490355_7904563559192105712_n

这是Aialik冰川,基奈峡湾国家公园内的38个冰川之一。虽然不像哥伦比亚冰川前那样冰山如林,但这并不代表Aialik冰川不在退化。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这里也是欣赏冰川坠海的好去处。所谓冰川坠海,就是不断融化的冰川发生破裂,大块冰块从冰川上坠入海中的瞬间。这一过程完全不可预测,也许隔一分钟又会坠落,也许又要等几天,故我虽然有幸目睹,却未能用相机抓拍下来。这里用腾讯视频上的类似现象来代替说明,当然我看到的没有这么大规模。

格陵兰冰川融化

大块蓝色的万年冰不断破裂,坠入海中,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奇景。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全球变暖的惨痛事实。冰川融化的后果不仅是以后看不到壮观的冰川这么简单,首先以北极熊为代表的大量极地生物会失去栖息地,遭受灭顶之灾。随后的海平面上升也会淹没许多岛屿和沿海城市,最后带来的全球气候规律的大变化又会让一大批生物遭殃,上面所看到的海狮海鸥鲸鱼其乐融融的画面也许从此不再。

许多动植物的生存要求是极其“苛刻”的,比如在基奈峡湾国家公园访客中心里播放的纪录片就说到,有一种阿拉斯加特有的海鸟,只能在冰川与大海的交界处生活。而随着冰川不断退却,20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所有这种海鸟所栖息的冰川都会退到海岸线以内,不再与海水相连。真不愿意看到那一天。

也许你会说全球变暖是骗局,但真的亲临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发生,与坐在家里接受微博和朋友圈上的他人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也许你会说适者生存,像北极熊和上面那种海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活该灭绝。不论这种观点的是非,但你不觉得可惜吗?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就是其多样性。无论是自然的多彩多姿,还是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都正在分别被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所扼杀,并且这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这一过程究竟有多快?基奈峡湾国家公园能给你一个直观的感受。在除了Seward的游客中心之外,公园内唯一通公路的“出口冰川(Exit Glacier)”脚下,你能看到一个个书写着年份的牌子。

71

这张照片里的2010,表示远处的Exit冰川在2010年时的边界位置。看,短短六年,这个冰川消失了多少分量。至于标示更早年份的冰川边界的牌子,我根本都无法将其和现在的冰川拍在同一张照片里。

沿着Exit冰川的边缘往上,有一条往返大约8小时的陡峭徒步路线,这条路线的终点,是基奈峡湾国家公园的38个冰川的源头 — 面积达777平方公里的哈丁冰原(Harding Icefield)。冰原与冰川的区别,大致和湖与河的区别对应。

如果你在阿拉斯加只想走一条比较长的徒步路线,我推荐你走这条哈丁冰原徒步。眼望着这美国境内的最大冰原,想象下有朝一日眼前这一切都消融于大海中的景象吧。(此图来自网络)

72

我们在城市里居住久了,当生活都沉浸在高楼中与屏幕前时,难免对这个世界产生些许麻木感。走出家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入的看一看,除了能发现世界本来的美丽,更能看到这份美丽原来是如此的脆弱。阿拉斯加这片原生态的大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来本文在这里就可以悲情的结束了。但我忘了交代一件事。在阿拉斯加的大自然中,不是所有事物都是脆弱的。一个无比坚强的事物,是你所意想不到的 – 蚊子。是的,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每年融化的大量雪水,是蚊子繁殖的天堂。这里蚊子的密集和凶猛程度,至少我在以前是没见识过。如果你在夏季去阿拉斯加旅游,请在备好冲锋衣防水裤之余,提前在衣物上喷好强力驱蚊剂(可以持续多日效果的那种)。这样你在沉浸大自然和感伤万物的脆弱之时,体验会更加纯粹一点。

最后再来个预告,写完这篇文章的三日后的感恩节之际,我将再次动身前往阿拉斯加。这一次,是专程为了极光和狗拉雪橇。回头再专文向各位汇报冬季阿拉斯加的所见所闻。

《我不是潘金莲》

这部电影成为热点有很多因素,有炒作,有挤压其他片子的档期的争议,有微博吵架,当然,也有很多片子内容本身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在片子内容本身。

首先本片最显著的特征是占了大半片长的圆形画幅。圆形画幅要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遮挡镜头而已。然而要处理好又很不容易,因为在长方形的荧幕上实现圆形画幅,就意味着要损失掉三分之二的画面信息,同时因为没有四个角,很多处于画面边缘的物体会变得不完整,因此把方形画面直接遮挡并不可行,构图需要更加紧凑;同时它也能带来一些创作空间,单论镜头,《我不是潘金莲》很好地把握了这些创作优势:

首先,圆形画面的边界会显得模糊,能带来一丝中国画式的朦胧感:

p2398416689

p2398416635

其次,圆形画幅能够突出画面中心的重点:

p2398416639

包括暗示人物之间的地位高下:

p2364585362

第三,圆形画幅能够与一些特殊的形状形成在方形画面里难以感受到的互动:

p2398416662

p2398416722

第四,同样因为边界模糊,圆形画幅能给观众留足对画面外信息的想象空间:

p2398416724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有很多。在隧道中从圆形过渡到方形画面的那一瞬间也很惊艳。

这些很不错的创意大多要归功于摄影指导罗攀。那么冯小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还是这部电影的题材和内容。为什么他在《老炮儿》里演的那么好?因为他演的就是他自己。那一整套官腔嘴脸和市井气息深入他的骨髓,就连他自己在微博上的一些丑陋言行也体现了这一点。难得的是,他对这套东西的丑陋也有清醒认知,对此的反讽和幽默自然也是轻车熟路,王朔和刘震云和他是绝配。同时,得益于他在中国电影界的独特地位,没有几个导演能够在这样的题材上获得这样的创作空间。所以,无论你多讨厌冯小刚这个人,能拍出《我不是潘金莲》的也只有他。

同样是农妇上访告状,也许你会想到20多年前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两者还是有诸多不同的,首先导演气质不同。张艺谋作品那掉渣级别的土气是别人很难企及的,而冯小刚的特色是小市民的市侩嘴脸;

64963995201205222223147893077564214_002

p2162293203

范冰冰进步不小,与赵大头决裂的那声怒吼是最亮一笔,不过形态基本到位了,内核还是和巩俐有显著差距。更重要的差别是两部片子的重点不同。秋菊打官司的目的是为了“讨个说法”,全片聚焦于秋菊这个淳朴农妇为无辜受伤的丈夫追寻正义的过程;而李雪莲打官司虽然也是“讨个说法”,但她自己弄巧成拙在先,在案子中并不占理,要求也很奇特,从头到尾似乎是为了出口恶气。李雪莲为了房子假离婚,丈夫辜负了她,赵大头帮助李雪莲动机复杂,各级官员屁滚尿流地“维稳”,而实际上谁也都没有犯法。案情的荒诞性让全片的重点变为对荒诞现实的描绘与讥讽,而非伸张正义。所以《我不是潘金莲》虽然大部分笔墨着于李雪莲身上,但实际上片子更想突出的是丑态百出的各级官员和牵涉其中的市井小民们。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深究这部片子的情理,也不会不满于它的批判力度不足。它不是站在底层的角度呼唤正义,也不是站在官方的角度弘扬主旋律或批判刁民,它的本质还是和传统的冯氏喜剧一样,是来晒中国人的丑陋嘴脸的,只是这一次晒的重点对象是官员而已。无论是用绳子来对齐会场的茶杯,还是酒桌上的奉承恶俗,还是各级政府会议上的装腔作势,还是“喝茶”与“顾全大局”,还是小老百姓各自打着的小算盘,还是为了荒唐目的而浪费的大量公权资源,这些浸淫在我们平日生活里令人感到些许反胃,却又不至于不共戴天的种种细节,能被这样淋漓尽致的挖苦一番,是这部电影的最大观影乐趣所在。而这份淋漓尽致,就是冯小刚与刘震云的功底所在了。

那么,圆形画幅美则美矣,对这个主题究竟作用在哪里呢?无论导演怎么解释,这一点可以任君解读。我的个人观感是,圆形镜头的窥伺感,让观众与角色产生更多距离,旁观能带来更好地喜剧效果。全片几乎都是客观镜头,而无主观镜头可以作为这一猜测的旁证。另外,圆形可能也比较自然和原生态,而北京的场景的方方正正,与之形成了两个地方氛围的对比。

《血战钢锯岭》

在《萨利机长》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当今美国活跃的少数右翼导演之一。除他之外,不得不提的右翼导演还有梅尔·吉布森。不过与伊斯特伍德注重个人责任的现代保守价值观不同,梅尔·吉布森更热衷于史诗和宗教,并且在影片中毫不保留地释放满腔热忱。

当然,满腔热忱并不一定代表佳作,主要看他是当导演还是主演。拍史诗,导演梅尔·吉布森能推出《勇敢的心》这样的经世传奇,作为主演也会鼓捣出《爱国者》这样的稀烂货色;拍宗教,他能不顾任何嘲笑,硬是用拉丁语和古希伯来语拍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耶稣受难记》,也曾狂热到极致,主演了意淫让上帝击败外星人入侵的狗屁不通的《天兆》。而他最新导演的这部《血战钢锯岭》,似乎处于他的作品坐标系里中规中矩的位置。

尽管中规中矩,《血战钢锯岭》却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因为在2016年,还愿意倾注心血去实打实的拍二战电影(而不是以此为背景的特工、喜剧、爱情、传记之类)的,应该也只有他了。因为各种丑闻和争议言论,这是梅尔·吉布森最近10年来的第一部电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久违的上个世纪的平铺直叙并激燃煽情的老派风格。

这种老派风格是非常鲜明的,全片直线叙事,没有任何倒叙插叙,因而重点肯定是战争戏,以至于主角入伍之前的家庭爱情戏都相对拖沓平庸,入伍后在训练营中那一段,画风一转成为全片笑点的集中所在。喜剧演员文斯·沃恩担任的教官,每句训斥都是金句,非常过瘾,你看主角都忍不住了呢。这里就不剧透了。

p2393906545

这部电影的主要力道所在,自然是其来源于真实事件。主角Doss因为宗教信仰而坚决不肯碰枪,这一在长官和战友看来无比荒谬的要求,自然令他在军营中被视为累赘。但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中最似炼狱的冲绳战场上(日军死伤11万人,美军死伤9万人),他却英勇的且奇迹般的救下了75名负伤的战友,而自己几乎毫发无损,可谓名副其实的奇迹。他也成为了唯一被授勋的“拒服兵役”者,下图为真实照片,总统杜鲁门为Doss授勋。

cc3c7b5ec8a764b45aadc8288935ce3c_b

这一事实非常适合吉布森的两大爱好:血腥和宗教狂热。既有一梭梭无情地子弹打在血肉之上的清晰爆裂声,各种断臂残肢和血肉模糊,狰狞如魔的日本兵,啃噬尸体的老鼠;又有主角全程怀揣着圣经,每日必定虔诚祷告,最终成就奇迹。如果这一切真的属实而没有夸大,真的也只有他心中的神能支撑他并保护他了。

p2394308412

可叹他的信仰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残酷事实,然而恐怖的战场也没能改变他坚定的信仰。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战争那超乎极限的恐怖,深感和平之不易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