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

有《夏洛特烦恼》在前,我对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并不抱多少期望。果然,笑料的格调和效果仍然一般,但令人敬佩的是,《驴得水》的价值观有了一个飞跃。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引发无数屌丝共鸣的《夏洛特烦恼》的核心价值观:(以下三点摘自豆瓣)
1、不喜欢我的班花都是绿茶婊,最后一定会嫁给一个又老又丑的有钱人。当然将来只要我有钱,绿茶班花还是会被我手到擒来的。
2、虽然我又懒又丑又好面子脾气还大,但一定会有一个女人死心塌地爱着我,为我牺牲为我奉献为我做家务为我去挣钱,不管我怎么对她,最终她都会等我回家,这才TM叫真爱。如果做不到,那请自动归入1,她一定是喜欢钱的绿茶婊,等我将来有钱了……
3、整天赖在家里无所事事没什么不好,那些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充满了欺诈、恶心、痛苦和悔恨,细究起来其实日子过得还没有我好。我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不愿意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罢了。

p2271208881

《驴得水》说的则是一个理想主义破灭的故事,这也是话剧常见的主题。剧情也如很多经典话剧一样从现实出发,在各种巧合之下螺旋滚入荒诞的深渊,最后雪崩式的爆发(我看过的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在此不对剧情做详细解读,一是不想破坏还未观看这部电影的读者的观感,二是电影的指征用意非常明显,谁都能看得懂。这里就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就是高度凝练的,在一切理想主义破灭的故事中的各种人的代表。以情节的中点为界,他们都纷纷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校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在现实里不断妥协,最后把最珍贵的女儿都搭了进去。另一个旁证是他送给铜匠的几本书,“有教无类”,确实是由衷地希望启蒙铜匠。然而,他却只开启了铜匠人性中最丑恶黑暗的一面。到了结尾,当他赔了一切,似乎一切终于平息,可以继续事业时,他事实上已成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似乎都已经忘了当初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p2382570656

裴魁山是个诚心的求爱者,然而在失败后,迅速蜕变为恶毒的犬儒。理想和诚心都消失无踪,他的关注点只有捞取利益和中伤拒绝自己的人。

周铁男是个正直的热血青年,看不惯丑恶的内幕,看不惯善良的人受欺压,随时准备拍案而起。而当他差点命丧枪口之后,迅速坍塌成了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懦夫。

p2389973152

铜匠是一个淳朴的底层人,生活在苦难中而不自知。而当他被一群“上层人”启蒙改造,尤其在他朴实的感情上遭到打击之后,这颗淳朴的种子结出的都是人性中的个个恶果。

p2382570614

校长的女儿,是纯洁爱心的代表。人畜无害的她,被各种人物为了“大局”而不断遭受侵害,直至香消玉殒(请忽略片尾那行字)。与她境遇相似的还有那只无辜的驴。

p2387822894

最终要隆重赞美的是张一曼,她是中国荧幕形象的新里程碑。这并不是说要提倡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是以她能以正面形象在中国电影里示人,代表了对女性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宽容,她至少代表了目前这种宽容空间的一个边界,难能可贵。论及和上面几个人物并列的象征意义,她所代表的是逃避者,逃避世间的各种枷锁,最终却没能逃脱。

p2382570638

至于教育督察员,则象征着除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整个系统中其他人的模糊形象,揭示了整个系统的溃烂,而系统的溃烂是上述人物悲剧的背景原因。美国人,则是撕开这个溃烂真相的一个触发者而已。

不难看出,这几个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都是非常鲜明的,为了表达主题,他们变脸都是瞬间完成,并且非常剧烈夸张。这样的公式化的人物发展,使得各种矛盾爆发的动机有些牵强,也令本片的结局变成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在话剧里还情有可原,因为话剧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提炼于现实的艺术方式,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能突出主题,拉近与台下的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但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处理就有些唐突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剧场感”很强,而“电影感”偏弱的原因。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当在大荧幕上看一场话剧不行么?这里从理论角度谈几点话剧(舞台剧)和电影的区别。

首先是时间。电影的时间比舞台时间有弹性,舞台的表演单位是场景,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电影的叙事通常是向流水一样前进的,而《驴得水》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分为四幕–督察员来的前夜,督察员来的那天,美国人来的前夜,美国人来的那天。在每一幕的范围内,镜头的切换和对时间的暗示并不明显,似有沦为舞台录影机的感觉。

其次是空间。空间上剧场表演也被舞台框架所限,观众的视野也固定,而电影可以组合不同空间的片段,甚至同一空间中特殊部位的不同关照,例如特写和远景。《驴得水》在空间处理上做的还不错,尽可能的利用了外景,也用了特写来着力表达人物,比如张一曼剥蒜皮唱歌那一幕就非常美好。

p2391647308

第三是表演。剧场中观众的视野,与演员的距离,是固定且比较远的。观众关注哪个细节,是观众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话剧演员都字正腔圆,动作表情都非常夸张的缘故,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电影则可以各种方向伸缩自如,让观众的视野可以随镜头自由移动。与舞台剧观众相比,电影观众是被动的,经由特写和剪辑,一切都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很多细节都能轻易的从环境中独立出来。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直接在带着“指导性”电影镜头里展现的话,观众往往会觉得过于夸张而有些假。《驴得水》的电影化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这几位都是优秀的话剧演员,但没做好电影演员的身份转换。

第四是故事。舞台上的故事永远是风格化、浓缩化的,舞台的空间无法做到写实的呈现。这也是这个无比荒诞夸张的故事在舞台上无比抓人,而到电影里却显得刻意,到尾声甚至令人出戏的原因。

第五是与观众的互动。剧场是三维写实的,舞台剧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是电影无法做到的。电影只是二维画面,但舞台演员则直面观众,双方只隔着空气,较会激起争议。所以张一曼的一些行为举止,在舞台上肯定能比在电影中给观众更大的冲击。

这五点区别,说明了为什么“在大荧幕上看一场话剧”是失败的体现,因为这浪费的电影里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度,让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本身都显得过于夸张,同时还阻断了舞台剧对观众的直接冲击力。假如这部电影能在荒诞程度上适可而止,而更着力于借古讽今来敲打现实,而非一门心思高举理想主义破灭的大旗,可能会让它的“电影感”更强一些。

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话剧改编电影一直有各种难题。就冲中国荧幕能有这样的“毒草”,给它加一星。

《萨利机长》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sully-movie-9816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p2379788278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sully-real-life-story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p2337591367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6.5分。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蒂姆·波顿的电影,一言以蔽之,就是诡异与童真,用个比较奇怪的名词“哥特童话”形容也可以。

有人觉得,童话是给孩子看的,怎么能有那么多阴森恐怖的情节?其实童话(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伴随着阴森与诡异的,因为阴森和诡异本身就是童话本身的魅力所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一部分。试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未阉割版)中无数很黄很暴力的情节。只是到了当代才因为成人越俎代庖的“儿童不宜”,才把童话变成了比较刻板的幼稚故事。

童话故事,逻辑就不能深究了。看蒂姆·波顿的电影也一样,如果你深究这部电影的情节逻辑,你会惊异于为什么吐光一船水的肺活量吹不走一个boss,七十二变大Boss费劲周折的大局,最后竟对自己人无可奈何的神奇智商,以及双胞胎大招为什么不早放等等。其实他的重心更在艺术指导上,每一部作品所展现的,就是他昨夜的梦境。我想片中那么多超能力,能把梦境放映出来的小男孩,应该是他最梦寐以求的吧。

mv5bmtg3ndc4odq0m15bml5banbnxkftztgwmji1ntiymdi-_v1_sy1000_cr008521000_al_

peregrins-gallery1-gallery-image

他的这种气质和风格,与阳光明媚的美国,荷尔蒙与伟光正齐飞的好莱坞自然是格格不入的。浓雾弥漫的威尔士小岛,一下子就贴切了许多。

p2385746259

是什么吸引主角从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来到冷清阴沉古怪寂寞地威尔士小岛呢?是这些老照片。

707741-_sx540_

老照片往往清晰度不高,还褪了色而导致面目模糊,给人以许多想象空间,而不同时代的穿扮加剧了这种神秘感。如果你了解恐怖谷效应,即一个对象与真人相似度颇高,又有一些明确区别时,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强烈的恐惧感。很多布娃娃鬼故事之类都是用这个把戏。老照片给你带来的神秘与恐怖,也是这个原理。但这不正是蒂姆·波顿想要的吗?

那么老照片上的那些人物,到现实中去哪里找演员呢?论帅气,论漂亮,论身材,论肌肉,美国偶像一大票。但要说到气质,还真是无法和欧洲演员相提并论。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下面进入赏色时间。

Eva Green,说她美艳动人也好,蛇蝎祸水也好,但就是无法用文字形容她这一双举世无双的眼睛。她来当管教孩子的佩小姐,谁敢不服。

mv5bmjixntuxodq4mf5bml5banbnxkftztgwntm3odyyode-_v1_sy1000_cr0015021000_al_

6

Asa Butterfield,从大眼萌娃,出落成英伦都市气质的代言人。都已经长这么高了,而且这么瘦,英国式的瘦。他演一个美国土鳖小孩,费劲的说美国口音,然而怎么看美国小孩,要么淳朴,要么耍酷,都不会是这种气质啊。

p647883506

asabutterfieldroyalfilmperformancemartinen1mq_jgsl8l

而小帅哥的对象,则是蒂姆·波顿一贯钟爱的金发姑娘。注意,是姑娘,不是性感美女。

p2355536652

导演还安排两人在沉船之中,湿漉漉的衣服紧贴着年轻的身体……
c3bddbc82649184d94242e4d945c9932_b

乃至一众配角小朋友,个个都气宇非凡。

p2355536597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个不太显眼的小朋友Milo Parker,在《福尔摩斯先生》之后,大概这辈子就和蜜蜂脱不了干系了。
mr-holmes-4

milo-parker-as-hugh-miss-peregrines-home-for-peculiar-children

至于反派,塞缪尔·杰克逊虽然几乎就是把《王的男人:秘密服务》(Kingsman: Secret Service)中的角色再演一遍,但本作中毕竟辛苦了很多,吐槽包袱频频,还智商感人。他的美国吐槽口音与一众英伦俊男美女真是相得益彰。为了避免剧透就不细说了。

dont-miss-miss-peregrines-home-for-peculiar-children-1

有人有景有道具,开始讲故事设定吧。这部电影的开头,实在是太像一个精神病的白日梦了。没想到它能够通过短暂的鬼故事场景串联,来把这白日梦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推出了一个时间旅行的X战警般的设定。当然,虽同为怪胎,X战警的审美趣味和佩小姐怎么能比,不是地动山摇就是激光炮乱飞,最终Boss的品味之作就是造个金字塔大地标。你看蒂姆·波顿电影里的超能力则完全不同,要么能让萝卜长大,要么脑后有张嘴吃东西,火人不爱喷火爱烹饪,隐形人也主要以裸奔为乐,还有上面提过的头脑放映机。这一众技能,和X战警的技能相比毫无实战优势,但谁说超能力就一定要用来打架,为人类和平不懈奋斗呢?你看严肃正直的M女士(朱迪·丹奇),台词还没说完就……

p2355536542

对于老影迷,这部电影也照顾到了很多迷影元素,比如

shining_1

留意一下,你不会错过的。

当然,电影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天马行空的蒂姆·波顿,把一个主线故事讲好也是他的短板。在无数奇思妙想小创意小幽默后,故事往往散乱难收,因而被迫用老套方式收尾。这部电影在坏人浮出水面后,好莱坞味就重了起来,正邪大作战一度带走了不少邪魅的童话风。好在骷髅大战巨神兵时的一些恶趣味,让这部电影的本色扳回一城。

2ba795542e18841dbb3f6d522e664bb5_b

也有一些评论提到了这部电影的种种隐喻和深意,我是没怎么看出来,而且蒂姆·波顿一向不热衷于隐喻什么,那样会污染了他纯洁的灿烂童话。非要说有点寓意的话,大概就是身为怪胎的导演对所有“怪胎”小朋友的鼓励吧,希望他们能像片中的主角和孩子们一样,面对艰难和嘲笑,坚持做自己,坚持追寻自己的快乐,不要被主角父亲那样无趣的人所扼杀。这也是《剪刀手爱德华》以来蒂姆·波顿一直热衷于表达的。

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总而言之,赏色为主,猎奇为辅,是我对观赏这部电影的基本建议。

《大鱼海棠》

海外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国产动画了,也看到了很多争议。

是的,这只是个三角恋故事。但毕竟有《十二国记》式的异世界,天之痕(游戏)般的大场景,和《千与千寻》风的微观元素,这三角恋再玛丽苏又如何?

本来就很有异世界色彩的福建永定土楼上空,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这个梦境世界的美好与令人向往就呼之欲出了。

p1084230663

p2385550386

到微观层面,还有各路小怪物,比如在那长长台阶两边整齐排列的带翅膀的小东西,湫每次都要把它们赶得鸡飞狗跳;再比如灵婆和灵婆的轿夫猫打麻将,鼠婆子和鼠婆子的老鼠组成的毛绒玩具,都令人眼前一亮;至于那个在灵界撑船的艄公,还有那些一闪而过的戴面具的小龙套,更像是从《千与千寻》中走出来的。

p2357394554

p2385639713

p2358751381

p2181502985

毫无疑问,画风里有宫崎骏的影子,但绝大多数的微观元素,都带着中国文化的气息。土楼里的灯笼,祝融和共工的装扮,海棠也是非常中国的一种美。就是人物形象日式了一点而已,但谁也没说那样的形象就是日本的专利啊。这样的借鉴,我完全赞成,并对其创意和审美十分满意。

我知道,这部动画被人诟病的主要是故事。其实尽管玛丽苏,这个故事骨子里还是非常中国传统的。为了爱情,触犯天条,生灵涂炭,于是以命相抵,无论是牛郎织女还是梁祝,都是如此。只是中国传说喜好团圆结局罢了。重要的是,和大多数粗制滥造的国产爱情片的区别是,虽然里面的人物都为爱痴狂,甚至无视逻辑,但整体来看,《大鱼海棠》的故事并不蠢。这里的不蠢,是指充足的诚意,而没有把观众当傻子。于我来说,最有感触的一句话还是灵婆说的:“你们这些小东西,对待生命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才费尽心思地怎么多活一天。” 这就是年轻啊。

p2356934753

所有角色里最引人同情的应该是湫了吧。讨喜的形象,正直单纯的个性,以及十分勇敢而无私付出的爱,却没能得到,编导一定对他倾注了最多的感情。但回过头来想想,无论推开棺材蹦出两头蛇,还是把鲲丢入冰河,更不用说最后把天给捅破引发的大洪水,这些灾祸无一不是湫引发的。正印证了所谓爱情是盲目的。

p2365951485

当然,这部令人惊喜的动画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旁白话太多,没采用更自然的交代剧情的方式;二是音乐很好听,但有点太满,有时候安静和自然的声音更能打动人;音乐太满尤其体现在高潮部分,这一段场景很大也很古典,令我想起了游戏《天之痕》高潮阶段世界毁灭时的图景,但做得太煽,时间还挺长,引人疲劳。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了两位主创憋了多年的灵感、苦闷、激情,都急于在这90分钟内宣泄出来,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这样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整部电影世界观虽然宏大,但留白太少,看的时候也许令人投入,但之后给人的回味不足。除此之外,本片大部分时间是椿和湫在为爱赛跑,而鲲的形象就显得扁平了。

p2385639722

说到底,这部动画虽然没有号称的那样制作了十二年,但无疑从中能看到很多很多细小的灵感素材,一定是两位主创在十二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攒出来的,也许来自一场梦里,也许取自一次异域采风,也许来自一次不经意的交流,多得让电影装不下。但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元素都只是瑰丽的背景,很多形象都只是从镜头前一闪而过,非常可惜,比如下图筐里的小东西。而主线剧情的这段爱情故事,其实改头换面一下可以放在任何背景设定中。换句话说,看到了很多细节的闪光,主线故事却欠打磨。

p890333690

相比之下,《千与千寻》则把千寻的个人历险、情感、性格缺陷与成长、以及对自我的迷失和寻回,都在那个世界中找到了投射,两者充分地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p1343242054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历经艰难,成果令人惊喜和敬佩的国产动画,我树个大拇指。也风闻这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狗血,但无论如何,两位主创在做他们真爱的事,并且成功展现了他们的才华,我由衷地羡慕他们。

《湄公河行动》

我对国内院线电影的关注并不太多,时效性也不佳,和许多专业做电影的媒体号无法相比。一是我业余单枪匹马独力难支,二是我个人认为许多国内院线片不值得关注,也不值得评论,尤其是今年。但这部《湄公河行动》算是拍出了相当的专业水准,并且这部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件,都是值得一说的。

导演林超贤拍港式警匪枪战可谓驾轻就熟,这一次由内地的大笔资金支持,以及官方背景的尺度特批,再加上把场景从香港闹市转移到更加神秘恐怖的金三角地区,让巷战、追逐都上了一个层次,更加凌厉而大气(除了最终决战)。仔细看其中的场面调度和摄影、音响,都具备相当高度的工业水准。在闹市飞车爆炸,以及毫不分说的一刀扎进人质的脖子,都是先前内地电影甚至港片罕见的尺度,毕竟都在国外嘛。

p2276418204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些吸毒娃娃兵,看似淳朴无辜,但拔枪扫射时之冷漠,自爆时之无畏,和同伴玩你死我活的俄罗斯轮盘(就是轮流在自己脑门上开枪)之坦然,那种视生命为无物(包括自己的)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孩子身上,这部电影做的甚至比许多西方大片还要震撼。

2524625-b33dac6b67af4024

该说不足之处了。林超贤拍警匪巷战一流,但是到了片尾决战那种战争戏的高度,还是手生了。首先是时间拖得太长,节奏没把握好。其次是场面调度,导演对贫民窟、火车站、大商场的地形运用非常熟稔,但到了丛林地道里,就显得有些单调了。另外,虽然也会受伤,但张涵予和彭于晏,甚至其他的配角特警的光环都开得太大了,再加上一堆007式的花哨装备,整个有一种预算太大不知该怎么花,过家家式的手撕鬼子感。

p2376907529

武戏说完,该说文戏了。毕竟是警匪片,文戏本不是重点,香港警匪片也很少能把文戏做的不假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无论是张涵予的女儿还是彭于晏的前女友,都毫无动人之处。更大的问题还是演员,那些中国特警一个个都面相白净,怒目圆睁,内地电视剧式伟光正气息逼人,和乌烟瘴气的金三角格格不入,在那闹市区一眼就能被人认出。而且介绍了半天,每个人都有浮夸的绰号,也不见得他们在行动中有何鲜明的分工。再加上武戏时的无敌光环(身手并不见得多矫健),有点让人出戏。

p2381734182

相比之下,那些泰缅毒贩反倒相当专业,就像是金三角出来的,尤其是那些娃娃兵,令人难以忘怀。可惜在演员表看不见他们的名字。

p2386713933

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改编是有难度的。因为现实世界往往不具备那样丰富的戏剧性。但《湄公河行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真实故事中抓捕糯康,中国警察的角色更像是调查取证,而非特种部队式的突击战(其实糯康是被3个老挝警察抓获的),并且许多细节都是保密的。因此这部电影除了开头结尾被定死,主体情节就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包括张涵予、彭于晏的人物都是虚构的。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挺复杂,但主要还是为了衔接一段段武戏服务,而且细节交代的太满,一些人物对话完全就是剧情介绍的旁白,像小学生作文一般,也许是针对缺乏类似观影经验的内地观众的设计。但总体来讲,这个故事并没有突出抓到坏人之外的更深主题(比如金三角的社会现状和宿命),对人物塑造也没有帮助。

p2387730148

然而,不知你是否与我有同样的疑惑,尽管情节交代的唯恐观众看不懂,但对影片中一直和糯康做交易,在片尾与张涵予彭于晏水上大战的“宋哥”一伙人的来历,一直非常含糊。和糯康相比,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究竟是另一伙毒贩,还是有腐败的官方背景?于是我查询了一下真实的湄公河案件,在此补充一些影片没有交代的背景故事:

糯康为什么恨中国人?影片说是中国一直要求联合执法,其实这是糯康杀人后中国的要求,因果倒置了。真实原因是缅甸政府曾经征用中国船只来袭击糯康,故而令其怀恨在心。中国船员就是谁杀的?片中交代是糯康,但为何糯康要责怪宋哥没把事情做干净,因而少给酬劳?这就要说到宋哥的来历了。据调查,泰国军方想抓毒立功,而糯康恨中国人,双方一拍即合,由糯康挟持中国船只,杀人灭口,并栽赃毒品,再由泰国军方“查获”立功,这就是本片开头那一段的真实背景。而在糯康和泰国军方之间的联络人,名叫詹纳斯·宋博潘。“宋哥”的来历和他所带领的那帮带着面罩的手下就不言自明了。在真实案件中,泰国军方也是如此行事的,只在糯康被抓坦白,事情败露之后,把所有责任归咎于9名泰国士兵“败类”,由于外交因素,此事就此不了了之,在电影里只能如此含糊的暗示了。这也是为什么糯康一定要抓活的原因,那是还中国船员清白的人证。

一篇流水账观后感,还请见谅。

阿拉斯加 — 驾着房车,拥抱野性的呼唤

美国最大的州,世界上最大的飞地,美国国家公园面积和数量第一的州,北美最高峰所在地,最大的棕熊之乡和冰川之家,都不足以形容阿拉斯加。与南极和西伯利亚相比,这里的气候相对较好,地貌和物种的多姿多彩让阿拉斯加大有看头;而与冰岛挪威相比,这块广袤的大地开发程度相当低,因而又保持了极高的神秘性,激发了无数向往者的探险欲望。

从世界地图上看,阿拉斯加隔着白令海峡与亚洲的西伯利亚相望。在冰河世纪,白令海峡冻结成大陆桥之际,阿拉斯加自然也成为了来自亚洲的先民们漫漫美洲征途的桥头堡。
1

所以阿拉斯加在一万年前就有人居住,这些原住民们如今大多居住在阿拉斯加西南角的那一长串阿留申群岛上,仍以传统渔业为生,几乎与世隔绝。(此图来自网络)
2

第一个涉足这里的欧洲人,是1741年从西伯利亚乘船而来的俄罗斯探险家白令(他也是美洲和亚洲之间的白令海峡的名字由来),很快整片沃土都置于处于疯狂扩张期的沙俄统治之下。那么阿拉斯加如今怎么会在美国手里呢?也许你听说过人类历史上最豪爽的一桩土地买卖–1867年美国花了720万美元买下了整整17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计入通货膨胀,相当于今天每平方米4分钱人民币。在北上广买房挣扎的你,感受下。

为啥俄罗斯要贱价甩卖这么大一块地?因为在那个年代,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没能给俄罗斯带来什么利益。而且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惨败给英法之后,深恐盘踞在加拿大的英国人将轻而易举的夺取阿拉斯加,并继续进犯俄罗斯的亚洲领土。那还不如贱卖给美国,让美国来做挡箭牌。从地图上看,阿拉斯加确实堵在了加拿大和俄罗斯中间,而与美国本土没什么联系。

而美国人民,当时也没觉得捡到了什么大便宜。操持这桩买卖的美国国务卿西华德(Seward,我们后面还会见到这个名字),在嘲笑声中度过了余生。“西华德的冰箱”,“约翰逊总统的北极熊花园”,是当时美国人对最新领土的常见称谓。然而,之后的历史,就是美国人民闷声发大财的故事了: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引发了淘金热,近代更发现了海量石油,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原油产地之一。而今天,她更绽放出原生态的野性和极地风光的魅力,成为了许多人的向往之地,比如我。

阿拉斯加展现给你的魅力,是迫不及待的。你的阿拉斯加之旅,不必从落地那一刻开始。在你的航程还有一小时的时候,不妨打开飞机的舷窗,你会发现,拨云开雾之下,阿拉斯加的壮美就扑面而来。(本人新近入手了一个微单,因此照片质量有所改善。按照惯例,以下照片如无特别注明,均为本人微单或手机拍摄。)
3

再仔细看看,雪山,峡湾,冰川都是大尺度,得益于极地气候的千里冰封,让很多低纬度地区的类似景观都沦为了小儿科。
5

4

意犹未尽之间飞机已落地,赶紧上路去探访那些天上看到的盛景吧。出发之前,还需考虑些实际问题:阿拉斯加地广人稀,旅店、饭馆稀少而昂贵,而主要道路车流量又很低。所以,最佳游览方式是什么呢?

6

当当当,房车!一辆房车和4个人的租车和旅馆开销相比,简直是优惠到爆炸。房车还带有厨房,如果有人能做饭,那实惠就更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在阿拉斯加,除了少量明示禁止扎营过夜的地方,1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想睡哪就睡哪。所以开着房车最惬意的地方,是走到哪算哪,天色已晚就挑个风景宜人之处睡下,第二天一睁眼就是明媚的雪山大地。不用赶路去预定的旅店,让行程的灵活性也大增不少。上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阿拉斯加其中一晚的歇脚处,就是一个普通的路肩而已(位于Donnelly Dome附近)。

这里车流量极少,完全无人打扰。搬张椅子坐在车前,或是打开窗户,就可以专享360度无死角的阿拉斯加的雪山草地与天空。

9

10

11

这也算是出门旅行以来睡得最美的地方之一了吧。而且,和帐篷扎营相比,房车内的生活条件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7

8

以上是22英尺长的最小号房车内部,4人略挤,2人绰绰有余。后一张图右侧的沙发部分能够向车外延伸(电动),进一步拓展出一个小起居室,用美国人常用的词形容,就是cozy。

如果你也觉得房车是游览阿拉斯加的好主意,现在心头的疑窦应该是:房车好开吗?普通驾照能开吗?(如果对房车不感兴趣可直接跳到下文地图处)

先说简单的:大多数中小型房车,普通驾照能开。

至于驾驶难度,房车肯定没小轿车好开。主要障碍是大,最大的能带一大家子10口人的有大巴那么大。但最小号的这种22英尺长的,开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车体宽了些,因而道路就显得狭窄,开车时方向盘需把稳。车体长一些,急转弯时需借道,(参考大巴是怎么转弯的,但不必借那么多)。且没有驾驶室中间的后视镜,故倒车需谨慎,最好有人下车指挥。绝大多数的房车事故都是加油站倒车刮擦。虽然有些许困难,但开一小段适应之后,有小轿车驾驶经验的人在阿拉斯加驾驭小型房车一般是不在话下的。

房车内部设施丰富,需要学习一下,一般出租房车的公司都有详细的视频教学,这里说几个重要的点。房车有好几个量表,需时常注意:汽油、丙烷、电池电量、水箱、厨房浴室下水池水位,马桶下水池水位。(如对这些详情不感兴趣可跳过下一段)

汽油和一般汽车无异,但房车耗油量肯定要大不少(油箱也大),尤其是阿拉斯加加油站并不密集,需注意。另外车载发电机也是使用汽油的。丙烷是厨房炉子的燃料,热水器热源,以及没有外接电源时冰箱的电源。一般来讲损耗量很小,一两周的旅程只需还车前到提供丙烷的加油站加满即可(阿拉斯加法律规定必须由加油站员工来操作丙烷,因此无须担心)。电池,也就是房车没有外接电源时的电源。此时,微波炉和电源插座无法工作,其他车内电器都正常。要给电池充电或使用微波炉,需在房车营地接上电源。在美丽的野外要用微波炉热个东西怎么办?开动发电机吧!不过发电机噪音较大且消耗汽油,推荐短期使用。水箱的水的最大消耗者是淋浴,因此洗澡时就不要思考人生了,补充水的办法是房车营地的自来水管。房车的废水屎尿,肯定不是随便排在美丽的阿拉斯加大地上的,它们存在两个分开的下水池内,满的时候需要到房车营地的dump station去排掉。马桶下水池很少有满的(否则是灾难性的),而另一个废水池(厨房、浴室)的水位杀手也是淋浴。

所以,开房车也不是百分之百潇洒的,至少洗澡不能太奢侈,一般2-3天需要到房车营地住一晚(很便宜,一般20来美元,而且除了国庆假日最高峰,并不紧俏),补充水电,排掉废物。但和住旅馆赶路相比,还是大大的赞。

万事俱备,只欠上路。我们铺开地图,看看先去哪里好?黑色实线是公路。
12

啥?这么大地方,才这么点路?是的,这就是蛮荒之地阿拉斯加,172万平方公里,只有0.09%的土地被开发过,人口只有70万,甚至连首府朱诺(Juno)都没通公路。而且Fairbanks往北那直插北冰洋的是泥土路且只有中间一座加油站,并不适合房车。所以所谓阿拉斯加自驾游,游的多半是东南部的这一块。面对分布在北部、西部和离岛的广大国家公园(上图中青绿色的部分),我(暂时)只能望而兴叹。在32个国家公园、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中,只有4个通公路(到入口)。难怪访客量最少的国家公园都在阿拉斯加!

但是,这并不代表东南角这一块不能亮瞎你的眼睛。这篇文章就来带你看看,在夏季的阿拉斯加的东南角这一块(木有极光,木有秋色),尤其是那4个通公路的国家公园,就足以让你迷失其中,流连忘返。

我们来换一张比例尺合适的地图,来详解阿拉斯加房车之旅。下文会提到的地点都已用红线标出。
13

阿拉斯加之旅,一般都从最大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人口28万)开始。如果你开房车,请先到市内的沃尔玛狠狠采购一番,因为这是你未来10天食材、饮用水的最方便获取机会。买完上路,先走哪个方向呢?阿拉斯加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北美洲的最高峰迪纳利山(海拔6190米)。迪纳利山得名于原住民语言,意为“高”,美国官方原来称之为“麦金利峰”,一个前总统的名字,在2015年正式更改为原住民称呼的“迪纳利山”。那就先去这里吧!从安克雷奇一路向北,直达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费尔班克斯(Fairbanks)的这段路,也就是上图划红线的(手工描图粗糙请见谅),被称作Park Highway。顾名思义,这是去往迪纳利国家公园(Denali National Park)的必经之路。

从上面的地图中可以看到,迪纳利国家公园内只有从入口往西的一条公路,还是死路。并且这条泥土路,只允许乘坐公园提供的巴士游览。别小看这唯一的一条路,单程长达90英里(145公里),乘坐巴士往返一次需要13个小时!但毕竟北美最高峰,虽不及珠穆朗玛那样著名,但也毕竟是一洲之巅,何况还在极地附近。搜一下她的模样… (此图来自国家公园官网)
14

Oh Dear,13小时也值了。然而,迪纳利山很快给我上了阿拉斯加旅行的重要一课。
15

海拔6000多米的北美最高峰,从几乎是海平面上拔地而起(比坐在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落差大很多),还地处北极圈附近,排场肯定不小。事实上,到访迪纳利山的游客,只有1/3有幸见到她的尊容,而要见识她拨云见日的完整模样,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乎,我的迪纳利山之旅,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杯具之旅。这是一处观景台,下半部分是供对照的迪纳利山指示牌,上半部分是我看到的迪纳利山。
16

迪纳利山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是在接近这条死路尽头的Reflection Pond(85英里处)的无敌倒影。下图的两部分是位于完全相同的位置,一个是官方摄影师看到的迪纳利山和倒影,一个是我看到的迪纳利山和倒影。
17

事实上,哪怕万里无云,只要有一点微风,水面的波纹也会搅碎你的倒影梦。所以如果你不是摄影发烧友,专程前来拍摄这张倒影图,我建议乘坐巴士到66英里处的Eielson Visitor Center即可。迪纳利山无需徒步即可目睹的美景,基本上就在这前66公里的路上(从公园入口往返约8小时)。在Eielson Visitor Center里,你能看到有爱的工作人员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这一个月以来迪纳利山的模样。
18

所以,我也不得不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这云雾间的迪纳利山。
19

北美最高峰果然排场够大。但是这岂能难倒千里迢迢而来的我。它躲在云里面,我就冲到云上去看看!
20

在迪纳利公家公园外东南方向的小镇Talkeetna(上面的地图中已标出),有乘坐小飞机环绕迪纳利山,包括降落在冰川上、甚至迪纳利山顶的项目。当然价格不菲。

哼哼,藏着掖着,总算是让我见到你的真容了。云上的北美最高峰–迪纳利山。
21

实际上,参加这样的航拍之旅,不仅仅是看一眼北美最高峰,还有很多惊喜,哪怕天气这样糟糕时。

蜿蜒而多姿的河流
22

更有蜿蜒而整齐的冰川
23

24

如果你喜欢冰川,阿拉斯加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不二选择。这里的冰川数量极多(大约10万个冰川,有名字的有616个),并且尺度磅礴,我飞越的这个冰川长达23英里,宽度为3英里,绝非儿戏。并且,想要见识冰川坠落入海的盛况,只有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可以做到(后文有图)。

迪纳利山看到了,冰川也看到了,那云里雾里的迪纳利国家公园不是白去了?no no no。想想野性的阿拉斯加,除了雪山冰川,森林操场,还少不了啥?

25

说实话,给这位大兄弟拍照实属不易。半分钟才探一次头,就像射击游戏一样。

25

阿拉斯加是棕熊的主要家园。简单科普一下熊:熊科分为熊猫、眼睛熊(南美食草熊)、懒熊(分布于南亚,吃蚂蚁)、马来熊(最小的熊,吃果子蜂蜜)和熊5个属,其中熊属是我们认知中狭义的熊。熊属又包括黑熊、棕熊、北极熊三个种类。其中棕熊是熊科所有动物中体型第二大的,仅次于只能在北极地区见到的北极熊。棕熊通常站起来能高达3米,体重超过700公斤。棕熊曾经占据整片北美洲,以及亚洲、欧洲、非洲,但现在非洲已无棕熊,在亚洲的基本上分布于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在北美的棕熊被归为一个亚种–灰熊(Grizzly Bear),也被迫退却到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小部分被困在了美国本土的黄石公园一带。而迪纳利国家公园,因为车辆限流,是最容易在路边见到这些大兄弟的地方(另一个观摩棕熊圣地是Katmai国家公园,可见棕熊在瀑布边捕鱼,不通公路只能飞去)。我在浓雾笼罩的迪纳利公园内的这一天里,就见到了4次棕熊兄弟。

不过,人家毕竟是熊。虽然蠢萌蠢萌,但一巴掌扇死你还是毫无压力。阿拉斯加的棕熊不缺食物,所以只要不犯它们的忌讳,一般不会有危险。棕熊四大忌讳:接近小熊–对孩子图谋不轨必诛之、惊吓(突然出现在很近距离或大叫)–先盖一巴掌再说、乱跑–必定是猎物、乱放食物–不吃白不吃。不要以体型来评估棕熊的速度,棕熊奔跑能达到时速56公里,博尔特都没戏。另外食物必须存放在熊打不开或够不着的箱子里(不然从此就盯上人类食物了),在野外徒步时可戴着铃铛一路聊天,让熊知道你在哪儿,一般会敬你远之。

迪纳利国家公园显然也不只有熊。相比好动难拍的大兄弟,驼鹿就要乖得多。通常嚼着草就会发呆五分钟,非常配合摄影师。

27

从迪纳利国家公园出来继续向北,就会到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费尔班克斯(Fairbanks,人口3万..)。这段路风景乏善可陈,不过如果你是冬季来看极光,费尔班克斯一带是最佳观赏点,不容错过。我在今年11月会专程再去看极光,回头再奉上阿拉斯加极光专文。

从费尔班克斯往东南方向,一直到南部海边的小城瓦尔迪兹(Valdez)的这段公路,被称作Richardson Highway,得名于1910年修建这条公路的工程负责人。

28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阿拉斯加的中南部有大量隆起状的地形,也就是阿拉斯加山脉,这里遍布雪山和冰川,迪纳利山就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再往北的阿拉斯加内陆以平原和森林为主,雪山反而不多,这也是费尔班克斯一带并无特别壮观美景的原因。同样道理,在Richardson Highway上,从费尔班克斯到Delta Junction一段,也没什么特别引人瞩目的风景。因此,请把时间留给Delta Junction以南的这一段,也就是这样的风格(在车上隔着车窗拍的)。

29

但这一段也是面积广大的无人区,请在Delta Junction加好油再上路。如果不是开房车且需要中途住宿,也推荐在Delta Junction找旅馆。不要看地图上南边还有个Paxson,那是个人口40(你没看错)的湖边小村,没有任何旅馆饭店加油站。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开着房车,那就纵情于天地间吧。(前文介绍房车时贴的照片,就是在Paxson附近的路边睡前拍摄的)

6

无人区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人类的痕迹。偶尔所见到的早年探险家的痕迹和被遗弃的定居点,站在风中面对若隐若现的河山,略微能体会到当年开拓者的艰辛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30

一路向南过了与Glenn Highway的交叉口,不久就会到达一个名叫Copper Center的地方。由此我们步入了此行的4个国家公园的第二个,朗格-圣伊利亚斯(Wrangell-St. Elias)国家公园。这个拗口的名字来自于公园内的两座大山–朗格山(Wrangell)和圣伊利亚斯山(St. Elias)。其中北美第二高峰圣伊利亚斯山(海拔5489米)位于公园东南角的海边,远离阿拉斯加公路系统,而只能坐船抵达;而4317米的朗格山(或翻译作兰格尔山),则可以非常清晰地从Copper Center一睹她的侧颜。

32

从朗格山前流过的铜河(Copper River),非常阿拉斯加的一幅图景。

33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雪皑皑,朗格山可是一座活火山,最后一次喷发近在2002年。

朗格-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是全美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53321平方公里,是黄石公园面积的六倍。然而地方虽大,这个公园的基础设施却和黄石公园不能比,甚至也不如迪纳利国家公园。访客中心所在地Copper Center只是在公园的边缘,要想深入公园,得从Copper Center开车112英里到一个叫McCarthy的地方,其中后半程60英里是路况较差的碎石路,单程需3个多小时。在McCarthy你可以看到一座保留非常完好的金矿(名为Kennecott),以及钻入朗格山脚下的冰川里,来一场冰洞探险(在McCarthy有导游带队的项目)。(以下两张图来自网络)

34

35

如果你懒得开往返6小时碎石路,也可以和我一样,在Copper Center的访客中心远眺朗格山,看一场关于朗格-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的风光纪录片,然后继续南下Richardson Highway,重头戏还在后面。

离开Copper Center南下,你会发觉不断地在上坡,周围的天气也愈发恶劣起来。因为我们正在翻越阿拉斯加南端的另一系山脉–楚加奇山脉(Chugach Mountains,得名于附近的原住民部落名)。Richardson Highway翻越楚加奇山脉的最高点是Thompson Pass,时常大雾弥漫,开车需小心。这里冬季更是大雪封山,因此冬天要去瓦尔迪兹只能坐船或飞机了。

而高山分隔的两面,通常也是风景迥异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如果你看到下面这个分成两块的Worthington冰川(Worthington Glacier),就说明你马上要到Thompson Pass了。

35

本大爷于Thompson Pass最高点(本文唯一露脸照,各位不必担忧)

36

一旦过了山头,瞬时地貌骤变,很可能天气也骤变。仿佛突然来到了浙西大峡谷(此地名为Keystone峡谷)

37

峡谷里的这个瀑布的名字很俗–马尾瀑布(Horsetail Falls)

38

好了,瓦尔迪兹就在眼前了!那里究竟有什么等着我呢?且听下回分解~ 比如,在荒无人烟的阿拉斯加,意外遭遇强势围观?

43

哎,毕竟是地大物博的阿拉斯加,分上下集也是应该的。

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