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回来了》和《愤怒的小鸟》

德国人对政治话题的热情,是其他任何民族不能比拟的。在飞机上偶遇的邻座德国人,三言两语就会聊起世界大势,欧洲的困境,询问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这自然和德国丰富而残酷的历史息息相关(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柏林–三重历史的苍穹下》),而对各个阶段历史的认真讨论和反思,也构成了德国电影的主要题材。换言之,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德国电影,无一例外都与政治和历史相关,尤其是纳粹(比如《帝国的毁灭》、《浪潮》)和东德(《窃听风暴》、《再见列宁》等)这两段历史。

如果德国人做穿越喜剧,那么最大胆、也最有看头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希特勒回来了》,让他在2014年醒来,看看他还能掀起什么风浪。虽然也有惊讶和疑惑,但大多数人都把他当做模仿秀的演员,争着和他自拍,让他上喜剧节目,正如这个时代一样,把任何事物都贴上娱乐标签。

p2345324024

这部电影也不忘喜剧本分,先让希特勒狠狠批判了一番当今无聊的电视节目,也让卑鄙的电视台主管也致敬了一段经典的“元首的愤怒”(出自《帝国的毁灭》的一段希特勒狂怒的镜头,在网上被恶搞过无数次)。

6

当然,这部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讥讽一下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一次真正大胆的穿越,不仅是希特勒这个人的敏感性和他的时代穿越,这部电影本身也是戏里戏外的一次穿越实验:希特勒和一个记者一起走访全国,正如他80年前所做的那样。途中的大量参与者并不是演员,而是平凡的德国路人。让没有话题禁忌的“希特勒”去采访他们,试图唤起他们心底平时不敢说的一些想法。很快希特勒就论断,虽然时过境迁,但现在与1930年代的德国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民众对福利制度、对移民多有不满,年轻一代处于迷茫之中。

这种拍摄方式,让电影不乏粗糙平淡之处。但是这些民众的不满,以近似新闻纪录的形式,从真实的德国民众口中说出,分量远比虚构的故事大。以这些现实为基础,电影再虚构之后的发展–希特勒很快适应了互联网时代,而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一些禁忌意识形态,在这个深刻理解人性并极具说服力的男人的带动下,是那样地容易死灰复燃。

p2272765048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经过战败的教训和战后70年的教育,对此类意识形态的反对和警惕应该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换言之“政治正确”。这部电影也辛辣的道出了政治正确的本质–对鸡毛蒜皮反应过度,然而这种反应也就三分钟热度。希特勒在旅途中枪杀了一只咬他的狗,当这件事一曝光,在政治正确的德国就是天字号第一的大事。不管你有多辉煌的功劳,有多大的个人魅力和能力,竟然虐待动物,必须封杀出局。但人们的遗忘速度也是惊人的,没过多久,希特勒就完好如初的复出了。

很多人的不以为然,还来源于过度自信,这也是拜政治正确所赐。希特勒在21世纪被追捧,所有人都是认为只是娱乐一下。然而在1930年代初也没人认真看待他。其实正因为政治正确之类的因素,人们虽然对各种反纳粹口号耳濡目染,但很少有机会真正审视自己的内心,认真思考过这类问题。即便有过一些想法,也只能压抑在心里,直到希特勒来敲门听你诉说。希特勒一直是一个深入群众,待人诚恳的人物,群众正是他的魔力之泉。而当希特勒诚恳而激情地讲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理念时,却恰恰成为了政治正确的破冰者。虽然惊世骇俗,但也戳破了很多人心里想过但不方便提的内容。

p2336372484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天台上的那段对话。希特勒在现实中的穿越,不是穿着军大衣的肉身从天而降,而是在每个人心里复活。每个人,都不是怪物,都是凡人,但正是这些凡人,把希特勒推上了前台。当对希特勒的狂热从娱乐转向其他方面时,历史的惊人一致又往前了一步。而认清真相的人,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对于希特勒的幽灵,本片不可谓不透彻。然而,说了这么多,我认为这不足以说明当前欧洲的所有问题。

我自己曾在一个德国公司工作多年,也断断续续在德国生活过几年。德国人的确是心怀天下的,对于战乱和不幸的地区,不仅积极掏腰包捐助,也认为应当接纳难民。然而真正让难民做邻居,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乃至攀亲戚,普通的德国人心里又一万个不愿意。这个思路也延展到工作中,在许多德国公司里,无论能力与经验,高管必是德国人,中层才有欧美其他国家人,而亚非拉人只能是普通员工或者小头目。在看似一片和谐的欧洲,这种惊人的社会僵化,其实比看似族群冲突不断的美国,要严重得多。

所以欧洲的真正问题是,尽管有文明和包容的理念和口号,也近乎无私的接纳和救助难民,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讽为圣母,然而欧洲的社会其实缺乏真正容纳多元文化的活力。这个问题的起因,我认为有三大方面。

第一,欧洲传统上并非移民国家,没有美国的民族融合的历史经验。

第二,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让每个人都自给自足,而不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协作,从而让人际关系愈加疏远,也减少了和其他族群交流的机会和意愿。

第三,政治正确的灌输,造就了欧洲人虚伪的“圣母心”,比如捐助和支持国家接纳难民以彰显自己的文明与体面,然而又没有诚意让这些外来者融入自己个人的生活圈。

欧洲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最近上映的另一部电影–《愤怒的小鸟》。是的,这部电影基本是炒过气手游的冷饭,但对游戏的还原真的做得不错,还致敬了《闪灵》、《X战警》等等。

hqdefault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要素的巧合,和这样的剧情,确实难以让人摆脱与现实的联系:

在一片和谐宁静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不会飞的小鸟,它们过着友善、和平、融洽的社会生活,在这里,发怒都被视为异类,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突然有一天,漂洋过海来了一个长相截然不同的绿色族群(猪),为首的留着大胡子。他们声称自己人数很少,爱好和平,但实则为数众多地偷渡入境,并且裹挟着大量炸药,图谋窃取小鸟们的下一代。原住民小鸟们以包容热情地接纳了它们,它们未经邀请就住进了一些原住民小鸟的家,主人不乐意,还被小鸟首领猫头鹰厉声斥责“让我们的客人感到不舒适了”,最后自然是鸡飞蛋打,还需小鸟中最勇敢的黑红黄三色的勇士和老迈的白头鹰再次登场拯救。

493a29cf1e74e59c1568fbba31c1e06f_b

7c712795e43fb3e2eeddd2d461abf8a0_b

虽然大部分素材都取材于几年前的手机游戏,而且手机游戏确实没有任何动机去牵涉政治,但这部电影的确不由得不让人建立一一对应的联想:不会飞的小鸟–没有自卫能力的欧洲人,绿色的猪与大胡子–欧洲最大移民群体的宗教颜色、装扮特征和最忌讳的动物,炸药–恐怖袭击,窃取鸟蛋–生育能力高于原住民,小鸟首领猫头鹰–欢迎难民的欧洲领导人,黑红黄三色–德国国旗色,白头鹰–美国的象征。

4dc4b221a101cf113cc1a2b6bacc0721_b

8

7

无论电影的创作者没有这样的创作意图,但竟有如此多的观众做出这样的“过度解读”,足以说明这一话题在许多人心里的位置。当异族人落难时,欧洲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帮助了他们,确实令人敬佩。即便有填补劳动力之类的考虑,但占主导的还是他们的无私。然而,欧洲也需要加强社会的活力,来让多元化的社会真正健康运转起来,同时,也应该确保新来者能够抱以基本的价值观共识来共同生活。

这就是欧洲的问题之二所在。以自由和包容自豪的欧洲人,在美国的安全庇护了半个多世纪后,也不应该忘记,Freedom is not free,捍卫自由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正如70年前与希特勒的战斗一样。斗争的对象不仅是希特勒这样的极右思潮,也应包括世界上任何与包容的价值观为敌的人。自由和包容,必须建立在人人互相尊重,并坚决捍卫对方以自己的喜好的方式生活的自由,这一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如果没能让对方形成这个共识,包容就成了纵容。

欧洲未来去往何方,我们拭目以待。相信也会有更多相关题材的电影问世。

写在《傲骨贤妻》剧终

很少写电视剧,因为它们和电影很不一样。电影是一个声光影音全方位展现的艺术形式,而电视剧则主要靠对话来推动情节。而且美剧还有两点我不大适应的。第一是边拍边写,班底不稳定,造成剧情松散,还时常突兀。比如《傲骨贤妻》第一季的开头,Diane和Cary都是处处为难Alicia反面人物,成了主角后变化唐突;Will的死和Kalinda的离开,以及昙花一现的一些人物,比如检察官Finn,比如Alicia的竞选经理,都显得突兀,很大是出于剧情外演员的因素。第二是美剧腔,因为只能靠对话和演员,人物性格鲜明之后,电视剧演员常会将其带入一种刻板形象,再加上剧作上的一些问题,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浮夸感,换言之略做作。这个问题,《傲骨贤妻》也有。

所以破例写《傲骨贤妻》,不是因为它是我最爱的电视剧。相比之下,《绝命毒师》和《国土安全》,还有《纸牌屋》都比它更让我欲罢不能;单论精彩的律师庭辩,《波士顿法律》里的两位大宝贝也更具魅力,而《傲骨贤妻》一度几乎成为《神探卡琳达》。但《傲骨贤妻》动人的还是生活和人物,虽然它描述的不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其中透出生活本质,还是共通的。

在整个松散且不统一的架构中,Alicia是核心,也是唯一从一而终有精确规划的角色。我们都看到了第七季最后一集结尾和第一季第一集的首尾呼应,全剧起始于丈夫被起诉而丢官,全剧也终于丈夫被起诉而丢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我们从中看到了Alicia的巨大转变。在7年前的开头,她是一个受害的家庭妇女,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被拖到台前丢人现眼,一脸茫然和悲伤,她只能给作孽的丈夫一个耳光;7年之后,她尽管再次失去了丈夫和家庭,甚至还有朋友,但这一次她不再是受害者,这是她充分考量后一切尽在掌握后的决定,因此她反而挨了被她背叛的朋友一个耳光。耳光之后,她不再像当年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只需几秒,她便振作起来,昂首推开了未来之门。

2

回想起来,这个转变不是一个惊天逆转,而是在一季一季中逐变的过程,这是经过用心设计的。在头两季她还在纠结伤心丈夫的不忠,还在担忧儿女的成长;到三四季,她还在道德制高点指责Peter,自己却安然和Will出双入对,我当时也想过,这不就从受害者变成绿茶婊了么。到第五季,Will死后她那么长时间无法平复,我明白这是真爱吧,她又转变成了一个真正敢爱敢恨的女性。第六季,她和丈夫从水火不容到了事业合作关系,甚至能来个没有感情的“一夜情”,而到了第七季,她已超越了“敢爱敢恨”这一常用来表彰女性的标签,无论是面对新欢,还是面对事业和家庭,她都坦然地成为了一个坚强自立的人,而不仅仅是“女人”。在事业方面也是一样,从和刚毕业的小年轻残酷竞争,到独当一面成为合伙人,再到自立门户收编原来的上级,最后轻易地甩掉包袱再迎明天,也是一个鲜明的成长过程。

Alicia这样的转变,我们不能用正面或反面来盖棺论定。她最后虽然如同郝思嘉一样”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昂首推开门面对未来,但她在客观上也成为了加害者,她背叛了朋友,她操弄办公室政治,她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这并不是所有人,或所有女人的范本。我们可以选择同情她,敬佩她,也可以讨厌她。

我所赞许的是,她看透了生活,看透了爱情和婚姻,也看透了事业和人际关系。爱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Will),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也不追求结果(Jason);而婚姻则是契约,如若能和爱情重合自然完美,但如果不能,也应能继续履行契约,或者坦然退出,正如Alicia和Peter能杯酒话别,好合好散。契约应当是缔结于两个心智成熟对等的成年人之间的,因此无论是精挑细选一个王老五管吃管穿管买房,还是《婆婆就是妈》感动xx十大人物,都是扭曲和不正常的婚姻关系。所以《傲骨贤妻》讲的不是如何做一个贤妻,而是如何做一个活得明白的(女)人。而活得明白的女人的结局,必然是昂然迎接生活,而不一定是飞奔到机场去寻找Jason。

5

本来在这里结尾就好了,但还是忍不住说两句其他角色。本剧也难能可贵的塑造了其它几个显眼的女性角色(不是外貌显眼),比如专业沉稳,也有鲜明性情和主见的Diane,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Kalinda。不过Kalinda诚然酷毙了,但似乎就如她的扑克脸,以及数季不变的皮衣皮靴一样,缺了一些层次感。相比之下,Cary更是一个可爱的角色,无论是和Kalinda的纠葛,还是在办案和与其他人物交互中,我们也从愣头青带点刺的法学院高材生里,看到了愈加散发出的人情味。

3

当然,正如开头所说,《傲骨贤妻》有美剧的两个通病,大部分的配角都陷入一种“个性鲜明的浮夸”中,看久了不免审美疲劳。所以我最怀念的配角是个性无比可爱(贱),出场频率又恰如其分的。因此我在剧终看到Alicia昂首开门时,竟然会略伤感地怀念好几季没有出现的这两位:女神Patti Nyholm和男神Colin Sweeney。另外Tascioni阿姨算半个。论嘴脸,谁能比得上他们?

4

再见了各位可爱的人物,明天还有好看的电视剧和电影,而且我们总要自己面对生活。

滑翔伞 — 如鸟儿般自由飞翔

作为陆生动物,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对上天入海的渴望就从未中断过。海洋是一个与陆地截然不同的世界,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潜水,之前已经有一篇潜水专题,出门左转即可找到。那么上天呢?坐飞机?那不过是坐在个铁盒子里巴望着巴掌大的窗口而已。热气球?够浪漫,视野也够广阔,但还是不能体验到真正飞翔的感觉。那如何才能让自己如潜水沉浸于海洋中一般,充分感受飞翔呢?想必你已看到了标题 – 滑翔伞。

首先澄清一下滑翔伞、悬挂式滑翔(三角翼)、跳伞的区别。跳伞(Sky Diving)是三者中最刺激的,通常是从10000米以上高空的飞机上跳下,一般会有60秒的自由落体时间,然后才开伞缓慢着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跳伞的图片,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开伞的状态,这正说明了跳伞的精华所在,是这前60秒的自由落体,而非开伞后到落地的那长得多的后一半。所以在我看来,跳伞可以看做是蹦极的加强版,是以体验失重到平衡的刺激为先的。(这张图片来自网络)

1

如果你和我的小心脏一样害怕自由落体,却又想展翅高飞,不妨试一试滑翔伞(Paragliding)和悬挂式滑翔(Hang Gliding)。和跳伞相比,它们的另一个好处是,不需要租用飞机,因而费用大大降低。这两样我都体验了,都有剪辑好的视频奉上,献丑了。

先看最舒服的滑翔伞。体验滑翔伞,你要做的就是听教练的话(废话),捆好绑好,先合影一张。

2

其实是在等待合适的风向啦。教练一声令下,俩人抱在一起基情四射地从悬崖上同步奔跑。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也要义无反顾。于是跑着跑着,双脚就悬空了…… 在悬空的那一瞬间,有那么一丝吓人,但一秒钟后就被更惊奇的体验所取代:自己飞起来了!

SDC12679

从地面上看我,就是这幅四脚朝天的样子。但真的是飞起来了啊,双脚悬空才叫飞!

IMG_2899

视频来了。请原谅我略囧的表情,因为大风实在是吹得我睁不开眼。。请一定记得戴上护目镜。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MzQwNTE2MA==.html

视频里教练在我耳边说了什么,我几乎都不记得了。但有一句话,5年后的今天仍然刻骨铭心:

“Now you know why birds are always happy and singing.(现在你知道鸟儿们为什么总是欢快地歌唱了吧)”

是啊,飞翔,你接触的只有空气,那是最彻底的自由。自在地畅游于天地间,万物皆在脚下,在没有弓箭猎枪飞机的时代,飞翔的鸟儿一定没有烦恼。

SDC12683

滑翔伞的自由,还包括了我的双手。我只需以人类最喜爱的姿势–悠然地坐着,拿着自己的相机随意拍摄。哪怕是负责操作的教练,也只需偶尔左右拉伞来控制方向和高度。这是在瑞士小镇因特拉肯(Interlaken)的上空,这个小镇顾名思义,是“两湖之间”的意思,远处则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瑞士的秀丽不言自明,以后会专文分享。

5

6

该降落了。降落时唯一需注意的一点还是,听教练的话(呵呵)。如果你看完了上面的视频,你会看到快要着陆时,双脚就要在空中比划,以便着地时直接开始奔跑,着陆后要依着惯性继续奔跑,同时仍开着的伞也可能带着你跑,然后和教练一起停下,握手就好啦。第一次飞翔体验,圆满成功!

与惬意的滑翔伞相比,悬挂式滑翔(Hang Gliding)就没那么轻松了。但是这是一个更加接近于鸟儿的飞行体验,全程包裹在保护套里,直挺挺地趴在三角翼滑翔机上,一只手动弹不得。毕竟鸟儿也没有闲置的双手来拍照啊。

9

所以悬挂式滑翔我就没那么多照片分享了,更多的是靠回忆。当然视频还是有的,从中你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被灿烂阳光洗礼的黑人全程露出大白牙(也是风吹的),更可以看到起飞和降落的的过程,不难发现,和滑翔伞相比,悬挂式滑翔更加紧张刺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MzM4NDExMg==.html

起飞后不久我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双脚一时找不到该蹬的地方,然而镇定如我,回忆起来当时也没有慌乱(其实是完全不记得了)。注意事项么,和滑翔伞一样,绑好后听号令,和教练一起奔跑。不过双脚腾空后要尽快找到脚蹬,在飞行中要全程挺直腰板保持水平姿势(半小时下来挺累的),和滑翔伞惬意地闲坐截然不同,但应该更接近鸟的姿势吧。不要碰三角翼滑翔机的任何部件,尤其是面前那跟杆子。

视频里也可以看到,教练是通过那根杆子左右转向,控制高度的。身体垂直用力压杆就是下降,水平放松就会让气流带我们上升,由此可以玩一些惊险动作(比如视频里偶发的嚎叫)。

三角翼滑翔的降落就比较粗糙了。基本和飞机着陆类似,但飞机轮子边没捆着两个人啊。所以基本是啃嘴泥式,看着不断接近的地面却不能踮起双脚,只能眼睁睁地,让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也挺过瘾不是。

10

我的悬挂式滑翔体验是在新西兰的皇后镇(Queenstown),和体验滑翔伞的瑞士相对,恰恰在地球的另一端。皇后镇可以说是全球最著名的极限运动大本营,跳伞,滑翔伞,滑雪,攀岩,攀冰,溪降(以后会另文写)…… 镇上的运动店数目超过了饭店和礼品店的总和。视频中这位教练是个游历世界的日本大叔,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已蛰伏多年,这才是生活。下一篇就写新西兰!

飞翔的感觉真美好,但和另一个人捆在一起总有些不自在。想自己飞?上天比入海更为危险。毕竟潜水可以紧急上浮,跳伞和滑翔伞可玩不得紧急迫降。潜水迷路可以上浮,但飞着迷路可能就要撞山。所以滑翔伞肯定也需要考证,而且费用比潜水高两个数量级。跳伞、滑翔伞、悬挂式滑翔中最便宜的滑翔伞,能够自己起飞的最低要求是过了P1和P2,学费大约2万人民币。器材方面,最初级的伞包大约是3-5万元。鉴于我自己还没有证,就不展开细说了。功成之日,必来分享。

对于无证青年们,自然可以像我上面介绍的那样,和教练绑在一起体验。这样的项目在世界各大(自然)旅游胜地都有,除了上面提到的瑞士和新西兰,从国内出发最方便的是香港和台湾,还有尼泊尔的博卡拉,韩国、日本、土耳其等等。

人类自古就不甘于双脚被束缚于大地上,向着天空进发的梦想已使人类登上了月球,而我等凡人想体验鸟儿般的自由,也早非难事。飞翔吧骚年,教练的心法我在此传给你了:”Now you know why birds are always happy and singing!”

10

《闯入者》

中国导演传统上有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划分。其实在今天,这样的标签已经不断淡化,这象征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在一个充分的市场里,创作风格是难以按照简单的时代来划分的。而王小帅则仍被冠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这也间接反映,他的作品不是充分市场化的,换言之,在今天的市场大潮下有鲜明的独立电影的特色。

商业电影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要么天翻地覆,要么穿越时空,要么爱情童话,这反映了大众在烦闷的现实生活之余的娱乐需求。王小帅的电影的独立性,就反映在他一直是贴近生活,反思历史的。这部《闯入者》也非常贴切的印证了这一特征。

但是王小帅的贴近生活不是纪录片式的展现,还是带着鲜明的作者印记的。因“闯入者”的神秘性,本片前半部分通过出色的摄影,和生活细节的精确,打造成了一部效果出众的惊悚悬疑片。频繁的特写和大特写,也赋予观众了一种“闯入者”的身份,得以近距离观察角色生活,又不穿透之,不明白他们内心有怎样的秘密。这些特写镜头包含许多角色狐疑地回望,也恰似有闯入者正窥伺他们的生活。

p2239735313

模糊的滤镜,又让一些惊悚情节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来暗示角色的心魔,却仍不交代动机,延展了悬疑惊悚效果。而生活细节的真实,比如柴米油盐,小区大妈,床单枕巾、按摩盆、“月球车”等等,加上家庭内部的常见矛盾,都让观众十分地代入这真切的生活细节中。这时候出现的骚扰电话和行踪诡异的神秘少年,反而比洞穴里的怪兽更让观众感到害怕。

red-amnesia1

影片后半段转入了对阴暗历史的追忆,也就是本片的英文片名”Red Amnesia”(“红色失忆症”)。通过苏联歌曲等等元素打老年观众的怀旧牌,再进而反思历史来达成救赎的主题。在此影片一扫惊悚之风,摄影不再只近距离观察角色,更突出了角色的内心和其宿命,比如下面这个镜头,站在记忆和历史的大门前,里面传来了遥远的红色歌声。

p2329410388

在后半段,影片展现了和惊悚前半段不同的戏剧张力,比如40年后敲开当年受害人的门,那一个巴掌,干脆直接,既是合理的冤家反应,也是迟到40年的清算,远比呼天抢地拽头发深入人心。主角想要赎罪,却更加把自己和别人推向深渊。最后通过破碎的窗户首尾呼应,残破的秋千梦里梦外呼应,悲剧的宿命就此结束。

“闯入者”这个片名非常直白地道出了全片的线索,片中的人物也频繁地闯入彼此的生活。吕中饰演的老邓作为在北京寡居的空巢老人,时常闯入两个儿子的生活,因管教孙子和生活琐事和大儿媳起冲突,让大儿子左右为难,也对小儿子的非常规生活方式而非常不满。相对的,骚扰电话和神秘少年无疑闯入了老邓的生活,并进而让这个大家庭都卷入了麻烦。当骚扰电话让老邓愈发心神不宁,那段尘封的不堪往事也闯入了老邓的生活。随着记忆被揭开,原来起因是当初的知青老邓为了回京,而闯入了老赵一家的生活,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她种下的因,那从山沟里来到北京的神秘少年闯入几户北京人包括老邓的生活,就是必然的果,因为他是来体验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的(他冲澡、喝啤酒、看电视…… 不是单纯的小偷所为,而用开水浇花则反映了其扭曲的报复心理)。

再回头看老邓,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京小区里晃荡的老太,竟然也藏有深重的黑历史,其实也侧面说明这样的往事在那一代人中是很普遍的(也就是网上常说的“坏人变老了”)。从这里再深究这一切纠葛的最终肇因,还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强大的政治力量闯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当然这个不能说太细,无论是电影还是这篇文章。

老演员吕中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生活在现代的北京,对老邓这个角色拿捏得非常准确,提名了金狮奖影后。冯远征、秦海璐、秦昊等都是好演员,作为配角,既稳住了角色,让各自真实可信,也没有喧宾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神秘少年的饰演者石榴,精瘦的身材,纯朴的五官,更有亦正亦邪的神秘色彩,在一众大牌演员面前也不怯场。唯一的不足大概是他的东北普通话不太像贵州来的。

p2212414340

要说本片的缺点,大约是两样:一是前半段的惊悚和后半段的追思救赎有一点风格分裂,且缺乏过渡有一点唐突。二是也许本片为了让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威尼斯电影节评委更容易看懂,许多内容表达得太过直白,比如老邓直接说自己闯入了儿子的生活,比如大儿子给弟弟讲母亲和老赵一家的历史时,简直像旁白一般的剧情梗概,生硬了些。这么好的主题和线索,这么优秀的镜头掌控力和好演员,如果能够表达得更加含蓄点,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回味会多得多。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