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 三重历史的苍穹下

迄今为止,在肥嘟嘟走世界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都着重于自然奇观,对人文历史涉猎甚少。这一篇我们就来体验一下人类文明的善恶美丑吧。

如果你想在欧洲体味历史和人文,第一个想到的一般不会跳出现今欧洲的五大都会:伦敦、巴黎、罗马、莫斯科、马德里。的确它们都有无比深厚的的底蕴,但是如果你想体验最多截然不同的历史层次共存一体,我会推荐给你德国的首都柏林。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国的德国,其首都竟然不是五大都会之一,这有冷战前沿等历史原因,但更多归因于德国人独特的规划策略。他们的理念是均衡发展,而不是大都市圈。去过德国的人,不难体会到德国有许多美丽而高度发达的中小城市,在新城环绕下的老城,几乎一定有一座大教堂,一个古老的广场,一条河上的几座桥,河谷边上的山上往往还有一座老城堡,个个都错落有致而一尘不染。关于它们,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述,而本篇要说的柏林,是德国城市中的异类,它身上肩负了三重截然不同的历史–普鲁士、纳粹、东德,当然还有21世纪的现在。这四个部分都是那么的厚重和浓烈,相互之间又是那么明显的冲突,因而纠缠交织在一起,使得柏林并不像其他德国小城那样标致规整和宁静美丽,但也让柏林成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者。

所以这一篇游记,我不想以游览路线为线索,而是以历史顺序来介绍,柏林在这千年历史风云中的变迁。

第一重历史–普鲁士的荣光

柏林的历史相当悠久,比如这座不起眼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就始建于1220年,原谅我,因为确实不起眼我就随手一拍,后来才知其来历。这么久远但看上去却挺新的,是因为一直保存到了20世纪的该教堂在二战中被盟军轰炸而夷为平地,眼前看到的是1980年重建的。

1

柏林真正开始繁荣是1415年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的前身)的首都,尤其是1688年腓特烈一世即位并后来加冕为普鲁士国王之后,开创柏林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为柏林赢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誉。他给今天的柏林留下的最鲜明的痕迹是他的王宫–夏洛滕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得名于他去世的王后夏洛特。(下图来自网络)

2

令夏洛滕堡宫闻名的是“琥珀室”(Amber Room)之谜。这个房间完全由珍贵的琥珀和黄金建成,原本为夏洛滕堡宫一部分。后来被被腓特烈一世的儿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俄国的彼得大帝。200年后纳粹入侵苏联,这一无价之宝落入希特勒之手,并展示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天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但二战末期苏军攻入哥尼斯堡之后,琥珀室从此不知所踪,有说毁于战火的,也有说被纳粹私藏于不见天日的地下室中的,也有沉于奥地利的一个湖底中等等各种说法。总之今天留给我们的,只有1931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注意看墙壁地面都是琥珀拼成)

3

琥珀室只留下了传说,但今天的柏林仍有充足的历史可看。如果你听过“腓特烈大帝”这个名号,它指的是腓特烈二世,而非上面提到的普鲁士开国君主腓特烈一世。原因是他治下的普鲁士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方面都称霸了德意志地区,为普鲁士后来统一德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你会对普鲁士和德国的关系感到困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在说德语的地区,当时的国号是神圣罗马帝国,有个威武的名字,但基本只是个空架子,实际上是由几百个分裂的小国或城邦组成的松散实体,其中比较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有一统德意志地区的野心。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雄才伟略,通过一系列改革增强国力,包括发展教育,对移民和宗教宽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在当时的先进理念,并展现其军事天才,居然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军力7倍于己,人口20倍于己的奥、法、俄三国联军,夺取了大片肥沃的领土,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之一(其他四个是英法俄奥)。

而这座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就是纪念七年战争的胜利而建于1788年的。它不仅是柏林的大门,也是德国的象征,见证了从它诞生的那天到今天的许多历史。

4

比如,你注意到门顶上的那尊雕像了吗?它名为“胜利女神四马战车”,胜利女神张开翅膀,驾着四马两轮车面向柏林城内,象征着得胜归来。后来法国拿破仑崛起击败普鲁士,在1806年把它撬走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巴黎。直到1814年拿破仑战败,这座雕像才重返柏林。胜利的普鲁士人在雕像上花环中添加了铁十字勋章,成为后来德军的标志。

夺回国宝并不够雪耻,普鲁士继续壮大,1864年普丹战争战胜丹麦,夺取现德国北部地区。勃兰登堡门的西侧的六月十七日大街另一端的胜利纪念柱,便是纪念普丹战争胜利而树立的。而当它在1873年揭幕时,普鲁士已在1866年普奥战争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再次打败法国,扫除了统一德意志的最后一个障碍,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称帝,一个统一的德国从此诞生。胜利纪念柱已成为德国统一战争胜利的象征。

5

勃兰登堡门还见证了后来的几代历史,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在后文中你会看到它反复出现。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腓特烈二世。他可不仅是个挥斥方遒的名将,他还是个热爱文艺和音乐的风雅之士。在柏林南郊20多公里的波茨坦(Potsdam),有一座腓特烈二世亲自设计的无忧宫(Sanssouci)。欧洲大大小小宫殿无数,论规模和金碧辉煌,法国的凡尔赛宫无疑是王者。欧洲的大小宫殿几乎无不以凡尔赛宫为效仿对象,实在是有大量雷同之处。但是这座无忧宫显现出了独树一帜的设计品味,尤其是在花园的葡萄山梯形露台上。

5

个人认为,这种设计,打破了法式花园规整的二维几何图形的模式,依山而建的六层露台,使得整个花园立体起来。不同于法式花园(如凡尔赛宫花园)从中轴线看才美,无忧宫的花园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一字排开的绿色木扉和其中的葡萄藤形成了典雅又自然的风景,山顶上的无忧宫精巧雅致,与之相映成趣,迥异于凡尔赛宫为代表的巨型宫殿以规模和奢华取胜的风格。下面第一张图是中轴线上的凡尔赛宫花园,后两张是不同角度的无忧宫花园。

6

7

8

在无忧宫的一侧还有一座别致的“中国楼(Chinesisches Haus),规模并不大,但相当雅致,所有金色部分都是黄金镀金,也是腓特烈大帝本人设计的。正因腓特烈本人从未离开过欧洲,而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又了解甚少,所以这座”中国楼“充满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今天看来也是一种独特的中西结合,别有风味。(下图来自网络)

10

我们回到柏林继续游览。除了军事和政治,普鲁士的强势还体现在了宗教和学术上。要知道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就首发于德国,也就是基督教新教的诞生。如果你好奇基督教、天主教、新教这几个名字的关系,这里再简单一说,有很多简化,请勿抬杠。耶稣和门徒创办的基督教,其实脱胎于犹太教(圣经旧约就是犹太教的圣经,而新约单属基督教)。基督教先被迫害,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随着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也随之分裂为西边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东边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正教。天主教有统一的教皇领导,森严的教会组织覆盖了整个中世纪欧洲。出于教会腐败、文艺复兴、各国政治需要等等原因,天主教内部发出了改革的声音,最终独立出一系列不受教皇领导的教派,今天统称为(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常被直呼“基督教”,与天主教相对。马丁·路德(不是马丁路德金)创立的路德宗今天还是新教的最大教派。

这座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在1894年由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重建,作为新教的象征性大教堂,以和梵蒂冈天主教的圣彼得大教堂分庭抗礼。其中还停放了包括普鲁士开国君主腓特烈一世在内的数位国王的灵柩。

9

至于学术,不得不提创立于1809年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ät)。这所大学是世界第一所现代大学,即研究被提到了和教学同等的位置,远离政治经济因素,充分尊重学术自由,抛弃了以往修道院式的欧美大学形式。这是不得了的开创,在二战之前这里就是世界学术的中心。当你了解到洪堡大学出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教师队伍中包括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冯·诺依曼、拜耳、黑格尔、叔本华,学生里有马克思、恩格斯、俾斯麦、海涅、冯·布劳恩、费尔巴哈这些名字,你就知道它当年的分量了。

10

必要说明的是,上述大多数建筑都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战后修复的样子。也有有意不修复而保持被破坏后样子的古建筑,来昭示历史,警示战争,比如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的主钟楼。而旁边那座后现代物体则是战后新建教堂的新钟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独特风景。

12

说到二战的破坏,我们不得不提柏林苍穹下的第二重历史–纳粹德国。

第二重历史–纳粹的疯狂

德国统一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激烈冲突之下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德国组建了魏玛共和国,但由于被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压迫而背负沉重的赔款,经济重镇鲁尔区又被法国占领,加上世界性的大萧条打击,给了纳粹乘虚而入的机会。

1933年,纳粹冲锋队从勃兰登堡门通过,勃兰登堡门见证了一个罪恶时代的开始。这段历史我们耳熟能详得多,这里就不展开详述了。前面提到,二战对柏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这其中被打击最严重的自然是纳粹的国家机器,而这些建筑又无在战后修复的意义,但原址基本保留了下来。所以要体验柏林的这第二重历史,要在废墟中去找。

这里是盖世太保和党卫军总部遗址,也就是纳粹德国最罪恶的核心。后来炸得只剩断壁残垣,如今辟为讲述那段历史的博物馆,名叫“恐怖地形图”(Topographie des Terrors)。意味深长的是,废墟背后就是柏林墙,显示着柏林那一重重紧贴着的令人喘不过气的历史。

13

在这个博物馆里,你能看到70多年前在这个国家从疯狂的开端到走向灭亡的每一步,包括战后的纽伦堡审判,甚至还有当时法庭上的录音可听。

13

如果你不满足于看照片,还可以去这么个地方,有点冷门的哦。德国反抗纪念馆(Gedenkstätte Deutscher Widerstand),纪念的是德国国内大大小小反抗纳粹的人们。其中最知名的是1944年一批德军军官谋刺希特勒未遂事件,这里也是当年行刺夺权计划的几位主谋被枪决的地方。这个纪念碑上写着“这里有为德国捐躯的”和当时遇难于此的几位军官的名字。

19

20

前几年汤姆·克鲁斯主演了一部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Valkyrie)就是反映的这段历史,虽然好莱坞味略重,但还是很好看的。这部电影也到了这段历史的实际发生地取景。

21

22

和这段历史分不开的还有犹太人的苦难。虽然大屠杀并不发生在柏林,但作为罪魁祸首的老巢,柏林也有一座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堪称现代建筑的优秀代表。

18

2711块长宽一致但高度不一的混凝土块,在一个斜坡上整齐排列,产生有一种导致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类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了人类。走在这个阵列中会有更深的体会,在矮的方块附近,远处波浪状的石阵仿佛一股黑暗的洪流即将拍打过来,一眼望去其他游客在其中时隐时现,好似当年被这股暗流吞噬的人们;而走到高的方块深处,又仿佛身处阴森的迷宫而不见天日。

19

从空中看,这种黑暗洪流的感觉更加明显了。(此图来自网络)

20

终于在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苏军将红旗插上了勃兰登堡门,终结了疯狂的纳粹。这毕竟是在纳粹老巢的最后决战,再加上苏军的人海作战方式,因而伤亡极大,苏军死亡8万多人,受伤28万人,德军和平民伤亡更惨重。战后几个月,苏联就在柏林建立了一个苏维埃二战纪念碑(Soviet War Memorial)。

21

正中的石柱上是一个苏军士兵的雕像,纪念碑的两侧则由苏军主力武器ML-20榴弹炮和T-34坦克护卫。

23

直到今天,每年的5月8日,也就是纳粹投降的胜利日,来自前苏联的退伍老兵们还会在这里举办纪念仪式,追思历史,怀念战友。

柏林不仅是欧洲战场的最后焦点,它也深刻影响了亚洲战场。上面提到的有着优雅品味的无忧宫的柏林南郊小城波茨坦,在欧战结束后的1945年7月,再度名垂青史。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里,可爱的英国人在大选中把会开一半的丘吉尔选下去了)在这里举行了波茨坦会议,决定对战后德国的安排,而美英中首脑又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半个多月后,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浩劫结束了。

波茨坦会议的地点在波茨坦的塞琪琳霍夫宫(Schloss Cecilienhof),其实是原德国皇室的乡间别墅,门前花坛的大五角星颇为与众不同。(塞琪琳霍夫宫的几张照片来自网络)

24

这里就是当年三巨头们决定世界命运的房间。站在其间,闭上眼睛,历史的云烟似乎就在身边。

The meeting room in the Cecilienhof Palace

26

苏联人和美英军队到来的同时,铁幕也降临于德国。二战落幕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旋即开始,柏林还未喘息过来,便被带入了第三重历史–冷战的铁幕中。

第三重历史–冷战的压抑

根据二战结束时各国占领军所占的地盘,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区)两个国家,德国随之也成了冷战的最前沿。在柏林,体验冷战历史的最著名去处就是柏林墙。柏林虽位于东德境内,但由于其特殊地位而也被一分为二,西柏林成为了属于西德的一块飞地。从1945年到1961年有260万东德人逃往西德,为了防止东德人通过西柏林偷渡到西德,1961年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树立起了一圈围墙,并重兵守卫,甚至射杀试图越境者,这就是成为了自由与禁锢的象征的柏林墙。

这张如今画在柏林墙上的地图,清晰地标明了当时东西柏林的关系和包围整个西柏林的围墙的位置。

27

然而这不能阻挡东德人投奔自由的脚步,在柏林墙1989年被推倒之前,仍有5000多人翻墙成功,但也有3000多人失败而被捕,更有200多人在此命丧枪口。奔向自由给了人们各种神奇的创意,有挖地道的,有潜水的,更有盗窃苏联装甲车强冲的,甚至还有自制热气球飞越的…… 今天,这堵墙不再禁锢与封锁,但它依旧在激励人们发挥想象力,成为许多杰出艺术家创作的场所,以最自由的人类活动–艺术创作,来追思和纪念那段最不自由的历史。这段残存的多姿多彩的柏林墙被称为“东边画廊”。

许多作品妙趣横生,又画得十分精美,既充满各种风格的艺术气息,还有反思也有嘲讽,带着希望也带着坚强,还有不少就是反映人们翻越柏林墙的努力的,相信远隔万里的我们也能看懂不少。

28

其中那张比较惊世骇俗的接吻照,来自苏联领导人勃涅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是真实发生过的(下面有照片),反映了兄弟国家的情深似海。这幅画也被充满讽刺的命名为“天啊,帮助我在这致命的爱中生存吧(My God, Help Me to Survive This Deadly Love)”。

29

今天我们站在这堵墙前,触摸它冰冷的温度,感受那冰冷残酷的历史。在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力,深知今天的生活的确来之不易。

这堵围墙当年环绕西柏林,总得开几个口子供人“合法”出入。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做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一个牌子面相西柏林的一面写着“您即将离开美国占领区”,另一个高牌子上两侧分别是苏军和美军士兵的照片。当年这里还曾发生过美苏军队对峙事件。今天你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和假扮的边境守卫合影,甚至可以拿护照在这里盖一个当年东德的入境章(推荐拿其他纸张盖),足见半个世纪的剑拔弩张,如今只是一段笑谈。

30

31

关于这段历史,柏林自然也有不少专题博物馆,但是中国人容易亲近的还有另一个去处,那便是这两位的塑像,还专门辟了个公园(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 Forum),由东德所建。在西方国家,这两位的塑像并不多见。

32

这段历史的另一大特色是雄伟的巨型建筑,以彰显某种藐视一切的权威力量。比如在俄罗斯就有以莫斯科大学为代表的“斯大林式建筑”,而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就是那个时代的形象窗口。柏林电视塔,至今仍是德国最高的建筑,不过中国人应该不怎么稀罕。

34

世界钟(Weltzeituhr),这个钟可以同时显示世界几十个大城市的时间,其实原理很简单,中间那一层红色的带有数字的钟面会慢慢旋转,而外圈的24个固定面代表24个时区,分别刻有各时区主要城市的名字,找到你的城市,看上方的数字就是那个地方现在的时间。

35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而勃兰登堡门一直注视着你,我们再回到这见证无数风雨的柏林的象征。它刚好位于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因而不幸也成为了柏林墙的一部分而被堵死,整整近30年无人再穿过这道门。

1987年,勃兰登堡门再次见证历史。美国总统里根在这里做了一个名垂史册的演说,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隔空喊话,其中最后两句至今仍被频频提起,在自由的天空中回荡:“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33

21世纪的繁荣

柏林墙最终轰然倒塌,柏林也随着两个德国的统一而再度合二为一。如今德国已再次成为欧洲的龙头,只是它不再以武力扩张,而是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引领欧洲。柏林自然也能见到这三重历史之后的新景象。

索尼中心(Sony Center),是索尼欧洲的总部,也是个繁华的购物中心。它的设计挺有意思,巨大的露天尖顶会随时变换颜色。(下图来自网络)

36

从1220年的尼古拉教堂到2000年的索尼中心,我们一起穿越了800年的光阴。这浩瀚的历史尘埃洒落在柏林的各个角落,因而柏林并没有特别规整的市容市貌,但这里的散落的历史积淀,有的如星光一样灿烂,有的如黑洞一般阴森,它诉说了德国的历史,也是人类发展历程的一面镜子。

再回过头来看如今统一的德国的权力中枢–德国国会大厦,和柏林的中枢–柏林市政厅,它们也都有悠久的历史,古今结合仍可堪大用。德国人站在如此曲折的历史向前看,他们懂得为历史的荣耀而自豪,更懂得吸取历史带来的教训。今天的德国的繁荣之下不是没有新问题,但我有信心他们能将其一一化解。

37

38

其实,要感受柏林的历史,还有另一个角度。作为一国首都,自然少不了博物馆,巴黎有卢浮宫,伦敦有大英博物馆,华盛顿有史密森学会,柏林也有著名的博物馆岛。由5座大型博物馆组成,这里不仅有德国历史的藏品,还有埃及、希腊、罗马等等各地文明的珍宝和考古成果,博物馆爱好者不容错过。下图是博物馆岛最老最著名的柏林旧博物馆。

40

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柏林自然也是无数文艺创作的发源地。如果你看过一部文艺片《柏林苍穹下》,你会发现柏林也可以如诗一般缥缈浪漫。而这些非本人所长,就不再献丑了。

柏林一个城市,竟然就写下了7000多字,足见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底蕴有多么深厚。这里没有最壮丽的山河,也没有最整齐标致的城市规划,但这里有德国乃至人类千年历史的各种积淀。历史名城有很多,但如果你想要体验最多层次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德国柏林是不二选择。

走过36国,热爱分享旅行点滴,力求满足好奇与知识性,力图避免无病呻吟。关注微信公众号肥嘟嘟走世界(feidudutravel)。

qrcode_for_gh_934abcfd85c0_430

《鸟人》

相比于《荒野猎人》,导演伊纳里多在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鸟人》,创作难度更高,也更有话题可聊。这部电影有着一个奇怪的名字,同时也有着和大多数奥斯卡最佳影片截然不同的面相。它再一次充分表明了,电影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载体,也不仅是最新视听技术的展示,电影可以是一个让艺术家展现情感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鸟人》的主题,说白了就一句话,一个过气演员挣扎寻回自我的故事。这个主旨并没有太深刻,但可以有无限多种表达方式。即便你不喜欢《鸟人》的题材和风格,但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

《鸟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全片从头到尾几乎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电影剪辑传统上分为两大派别,一个是法国影评家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即以尽量少的剪辑和人为干扰来客观的表达;和以苏联导演爱森斯坦为代表的主题蒙太奇剪辑。几乎从电影诞生之初,剪辑就开始为电影讲故事服务了。梅里爱和格里菲斯分别开创了连续性剪辑和古典剪辑,即省略多余片断来交代情节和通过特写和交叉剪辑来表达因果关系与情绪。但爱森斯坦更进一步,直接用非现实的镜头与现实镜头交叉撞击,来突出抽象的主题,将电影变得如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是散文诗歌,而不一定是要顾及时空的故事。巴赞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电影应该返璞归真,应尽量减少作者的主观干扰,比如剪辑就应该尽量少,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长镜头。

p2221385304

但是《鸟人》的长镜头,和巴赞所提倡的现实主义长镜头并不一样。很明显的,《鸟人》的长镜头有许多是人为用特效拼接的,是充分体现导演意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长镜头不是力图减少作者干扰,而是一种作者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结合本片的内容便可猜度一二: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过气的爆米花片明星想在舞台剧上创造真正艺术成就的故事,片中也反复出现了舞台剧的段落。而舞台剧的一大特征就是,除了拉幕布,没有剪辑一说。是不是可以把这一气呵成的伪长镜头想象为主角(至少是这一段)人生的舞台剧呢?而超长的镜头带给了观众一种深深地疲乏感(至少我感到了),也映衬了这是一个令人疲惫的辛酸故事。

甚至舞台剧拉幕布这一点,这部电影也生动地模拟了。你可注意到本片很独特的配乐?大部分时候是背景人声,一是反映了舞台剧的同期声音特色,二也从这嘈杂的背景音中透出主角内心的烦躁与疲惫。但是,每当一个段落结束,就会响起架子鼓声,然后镜头往往会停在一个静止无人的空间休息片刻再继续下一段,是不是就像舞台剧幕间休息一样?

hall21-e1423117573181

你可以说这就是导演炫技,但这逼装得很高杆,也让影片的形式和题材统一于舞台剧这一载体。舞台剧向来被认为比好莱坞爆米花电影更具艺术性,逼格更高,这部电影也毫不留情地拿一众好莱坞爆米花片明星开涮(小罗伯特唐尼,杰里米雷纳等等),主角雷根也曾靠主演超级英雄爆米花系列“鸟人”而走红(饰演者迈克尔·基顿恰好也演了老版蝙蝠侠),但是他一直不甘心,想要通过舞台剧搞一些“真正的艺术”。他倾注全部心血的这部舞台剧名叫《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讲的是个渴望被爱的人始终得不到爱,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这也正是雷根遇到的麻烦。他是如此的爱他的舞台剧事业,他因此忽视了妻女,他搭上了所有的钱,他声称这是他真正的事业,同时也无比地渴望被爱,被家人支持,被同僚肯定,被舆论赞美,被众人崇拜。

然而无论戏里戏外,这都不是件轻松或讨好的事。路人只想跟当年的鸟人合影,胸大无脑的女记者只关心他是不是注射猪精液来美容,而雷根本人只有裸奔才能引起轰动。专业人士也不买账,另一主演麦克肆意妄为,毫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搞上了他的女儿;剧评人恶狠狠地说:“我一定会让你的剧完蛋,因为我恨你,以及你所代表的那类人。倚仗被人宠爱而自以为是,没接受过正规训练,却妄图创造实则亵渎真正的艺术。”女儿也告诫他,没有人会在乎几十年前的舞台剧,而你连推特都不会用。最要命的是,这并不一定是怀才不遇别人不识货,雷根很可能就是个娱乐明星,想搞艺术但其实天赋确实有限。他渴望被爱而不得。

话说这渴望被爱而不得,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错位,说到底就是没能认清自我。雷根脑中的一直有个声音,正是来自他成名的角色鸟人。这个鸟人的形象,象征着“大,吵,快”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象征着雷根过去的成功,也象征着他现在酒醉中的想象,象征着虚荣的分裂人格,放弃追求回归躺着赚钱的道路的意念,总之象征着雷根无法认清自我的一切意象。

p2229751043

其实鸟人还有个更有文化含义的象征,那便是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伊卡洛斯的主要事迹是借着蜡做的翅膀飞向天空,最终因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熔化而落水丧生。这个神话的含义不是蜀犬吠日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一种悲壮的不惜一切的理想主义。这正符合本片雷根的形象。何以见得这是伊卡洛斯?片头片尾都出现的,带着燃烧双翼的流星便是他。

streakpng

从片头这个流星开始,电影就运用了大量超现实的手法。雷根第一次出场就悬于半空中,这个鸟人发声“我们怎么沦落至此?这里就是个垃圾堆,我们并不属于这里。”虚幻与现实越发的模糊不清,在前半部分还只是这样的画外音,但到后半部他就亲自现身伴随左右,甚至雷根本人也有从楼顶跳下如当年如日中天时鸟人般飞翔的幻觉,最后疯魔成活,是濒临绝望的雷根在舞台上假戏真做,拿真枪对自己的脑袋开了火的那一刻。这一刻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超现实手法汇集到了一点,戏里戏外达成了统一。

gun

好在他假戏真做把自己鼻子轰掉后,他成功了,也找到了自我。你看他鼻子上戴着纱布,就像鸟人的面具一样。摘掉纱布,把鸟人锁在厕所里,就是彻底和它告别。他怎么就成功了?我们来看影片的副标题–“无知而造就的意外之美”(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个人理解,大概是说,雷根模糊现实虚幻到极致,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寻找到了自我,也就是“造就了意外之美”。连那位刻薄的剧评人都说,他无意识地达到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境界。

Birdman-Michael-Keaton-Bandages

雷根在宿醉那一夜在路边遇到一位看似更失意的仁兄,高声朗诵莎着士比亚舞台剧《麦克白》的段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嚣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好似雷根的故事啊,就在这舞台剧里。

这时候再联想到上面说过的,长镜头暗喻雷根自己故事就是一场舞台剧,就明白导演要造这一场戏里戏外层层相扣的戏中戏的良苦用心了。

这渴望被爱而不得,难寻自我的戏中戏的困局,不仅仅对应于雷根一个人。

爱德华·诺顿演的麦克是一个戏剧狂人,他在舞台上自信爆棚,为所欲为,甚至勃起,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而一到现实中就长期不举,躲避感情(对雷根的女儿萨姆)。

tumblr_inline_njowpy02Rv1qa8vtg

艾玛·斯通演的萨姆,是个典型的美国酷女孩形象,这个形象背后也是典型的童年缺爱,尤其是来自雷根的父爱,从而特别叛逆而沾染毒品,坐在高楼阳台边缘上,无所适从。为了避免伤害,她只有装酷来隐藏自己,而又从真心话大冒险中,躲躲闪闪地表达对爱的渴望。

p2209201615

娜奥米·沃茨演的莱斯利,从小就梦想做百老汇演员,而当她成就了这一天时,却仍然觉得自己还是那个渴望的小女孩,因为她从未受到肯定和爱。另一个女演员劳拉就更明显了,深爱雷根,却并没有得到雷根的爱。甚至那个剧评人,总是刻薄的用几个标签来打压别人的作品,来捍卫她心中所谓的艺术,是不是也是种缺爱的表现呢?

p2205767485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因为这部电影可以剖析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有很多内容也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而我说了半天也就总结了个大框架:长镜头象征的舞台剧,超现实手法融合戏里戏外,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渴望被爱,难寻自我的困境。这部电影里还有无数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都可以有各种解读。

p2221384875

比如雷根穿过满是彩灯的走廊去买烈酒,不正象征穿越光鲜的过往来麻醉自己吗?影片充分展现了百老汇剧院杂乱局促,如迷宫一般的后台,是不是也象征了雷根迷宫般的内心?女儿萨姆拿卷筒纸比喻人类历史的短暂,说的是自己戒毒的经历,是不是也同时在告诫父亲正视自己的能力所限?雷根在时代广场裸奔,是讽刺如此丑事才能获得关注,还是暗指要豁出去才能干成大事?(后来果真用真枪豁出去了)。至于那个难以解释的结尾,要现实你可以说他摔死了,要虚幻你可以说他幻化为伊卡洛斯升天了。还有很有意思的纯超现实的片头片尾画面,前面已经说过天上的流星象征伊卡洛斯,那么海滩上的死水母呢?片中雷根也提及蹈海自尽却遭遇水母痛蜇的经历,是象征了他遇到如水母蜇人一样糟心的痛苦并最终战胜吗?

vlcsnap-2015-01-26-20h20m56s154

当然,还有无数我没有提及的点,提到的这些也都是我个人的解读,未必是导演的设想。但导演的设想也未必就是标准答案。这就像你在美术馆里欣赏一幅画,最忌讳的就是去查课本上的解释分析,即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关键是盯着这幅画时,你自己想到了什么,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这种感受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可以看看别人的解读,来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当然,你也可以不喜欢。这才是对艺术应有的欣赏方式,也是艺术欣赏的愉悦与美妙所在。

9.5分。

《人工智能》

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硝烟还未散去,又传来了Google出售波士顿动力公司(做出有点吓人的、被踹被踢还能维持平衡的机器狗和机器人的公司)的消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永不褪色的热门话题,在文艺界也不例外。而占舆论多数的态度还是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的恐惧,影片《机械姬》是此类观点的代表(影评链接)。也有另一种观点,是站在伦理和人类自我检讨的立场上的,其中一部著名作品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改编自短篇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有感情的机器男孩渴望得到妈妈的爱的故事。本片是大师库布里克的遗愿,斯皮尔伯格接手之后,将这部电影打造得更加通俗并充满感情(你也可以说俗套和煽情,但做得确实相当成熟),更加易得普通观众的青睐。其实核心的主题就两条:我们何以回馈机器人对我们无私的爱?面对生命短暂的我们,爱我们的机器人如何面对永恒的时间?

都与爱相关,而主角是个孩子,选角和表演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最大挑战。但海利·乔·奥斯蒙(Haley Joel Osment)以大大超出一个儿童演员的惊人水准,把这个名叫大卫的充满感情的机器人孩子铭刻进了每一个观众心里。

“妈妈,我一点也不疼。”
“妈妈,我会乖,不要扔下我。”
“妈妈,我爱你。”

机灵的好奇,炽烈的憧憬,痛苦的哀求,致命的绝望,无助的祈祷,千年的执着,倔强的努力,深情的注视,喜悦的泪水。光看这些截图都会眼眶一热,这双眼睛真的会说话,这个幼小的身躯里装载的是一个无比深情的灵魂。

HJO

这不仅是十分的虐,更演出了机器人和人类之间无解的情感错位。他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你面前吓你一跳,他突然放声大笑让你心神不宁,他打搅你如厕让你尴尬万分,他乱吃东西把自己搞坏,他甚至应激反应障碍无意中伤害你的亲人。另一方面,他对你的爱是如此彻底,如此浓烈,如此毫无保留,有时让你甚至难以承受。更要命的是,他也渴求你的爱,这份沉重难以回馈。片中裘德·洛演的机器人也会爱人也很正直可爱,但他并不渴求爱的回馈,这个虐的程度就和大卫不能相比了。总之,他们与我们如此相像,但是与人相比,他们的性格是不健全的。但是同样和人相比,他们又是如此的正直、乐观、无私。这种扭曲感,正如如在惨白的假月光下,走向灭亡的保姆机器人给大卫哼着摇篮曲的一幕。斯皮尔伯格确实擅长这一手。

ai

另一大问题是时间,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自我存在问题。50年长吗?对妈妈来说基本上就是一辈子了,但对大卫来说远远不够长。假设机器人是近似不朽的,我们作为有限的生命把它们造出来,最终必要把他们遗弃在这世上,注定无法承担这份“造物主”的责任。我们造一个机器扔在世上,我们不会愧疚,但遗弃大卫,我们谁都于心不忍。差别就在于大卫有了灵魂,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一样。这种“非我族类”,又拥有独立的灵魂的宿命就是,像亚当和夏娃一样被驱逐。处于被驱逐状态的独立灵魂们,除了像大卫一样渴望爱,还有更为普遍的对自我存在的认同需求。裘德·洛演的机器人乔最后说的“我存在,我存在过(I am, I was.)”以及暴怒的大卫喊的“我是唯一的”说的就是这一点。不过本片对此浅尝辄止,如果是库布里克应该会对这个方向更感兴趣。

p1756668164

除了在一些方面浅尝辄止,本片的另一大缺憾是尾声的外星人部分。个人认为,这段完全可以砍掉,大卫在黑暗的深海中反复祈祷中结束影片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表现2000年的祈祷和最后的如愿,光用画面完全可以表达清楚,时长可以缩减一半,外星人的台词和更加冗余的旁白只会冲断这种情绪,实乃画蛇添足。

最后,再私心补上一只可爱的萝莉,人类最初的美好,几乎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p1756661723

8分。

《爱在午夜降临前》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浪漫之都巴黎之后,又是9年之后,《午夜之前》搬到了爱情圣地希腊。一家人在希腊的一处乡下宅院,一呆就是六周,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扛着相机开车赶路的我们高太多。然而,这一部和前两部有很大不同。在有了最美的相遇和最幸运的重逢之后,爱情的下一步只能是生活了。

影片一开场便是杰西和前妻的儿子亨利并不和谐的离别。作为父亲,杰西缺席了儿子的大部分成长历程,觉得无比歉疚,处处示爱。而儿子则很自然地觉得他并不需要父亲,生疏隔膜地应承着,头也不回地走了。好在这份心酸很快转场到了和席琳带着一双天使般的双胞胎萝莉开车回家。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啦,不是什么久别重逢,是终成眷属。他们在车上讨论一些家务事,还有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当猴耍,回想自己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虽然内容和前两部的人生与爱情的文艺探讨没法比,但显然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温馨,而不仅是两个人的火花。

before-midnight

当然,这两个人仍然是灵魂伴侣,灵魂伴侣的高级交流必不可少,这一次还召开了扩大会议。在希腊南部悬崖小村里,面朝大海的晚餐桌上,有小年轻,同龄人,老年人,几个富有生活情趣或者富有生活体验的思想的交汇,那只会更加精彩。杰西提出了新的小说构思(因为很有意思,所以这里我记下来,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似曾相识的人,一个对任何交流对象都没有记忆的人,一个对任何人都过目不忘的人,一个看到任何事物就想到它毁灭的那一天的样子的人,以及一个只记得生命中特定几个片段的人,一群人因感知而迷失在时间中的故事),小年轻讲述他们在日出时分的希腊露天剧场的两端轻声告白却清晰无比的惊人体验,业余人类学家则谈论未来的恋爱和性爱方式,男人女人在车祸昏迷中醒来关心的事有何不同,席琳扮演胸大无脑女郎勾引杰西那一段真是精彩。

before-midnight-2013-julie-delpy-ethan-hawke-greece-dinner-scene-review

所以,尽管很多人为他们后来的那段争吵痛心疾首,觉得任何婚姻都毫无出路,我还是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毕竟他们都是有趣的人,而且彼此都是无二的选择。他们连吵架都如此妙语连珠,甚至一度让我无法感受到个中之悲苦。人是不同的个体,长期共同生活必然有矛盾,这未必是来自对方,更多的是来自柴米油盐,孩子工作,生活琐事。就如席琳所说,我现在只有在办公室拉屎时才有空思考,以至于我都把思考和屎臭味联系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对方是好人坏人,婚姻和生活都是无解的。这样的电影有很多,比如《革命之路》,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那我们就应该放弃生活吗?我们没有这样的选项。我也时常会突然心里这样感慨,这就是我的人生吗?这就这样正在发生啊,而且就是现在,不能推迟,也不能延长。就像日出日落,我们出现,我们消失,我们与一些人彼此间非常重要,但我们终究只是过客。我们别无他法,只有接受这个事实。重点是,我们真正要接受的是生活本身,而爱人是陪伴我们度过这段时间的人。爱人可以选择,但没有完美的,我们需要把他(她)的优缺点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而不是想改变对方,更不是把生活的负面体验归罪于对方。这就是爱,并不完美,但很真实。要解决看似无解的生活和婚姻,我们真正要爱的不仅是爱人,更是生活本身。

p2040181369

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反而明知自己时日无多的人,更容易有所感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绝症患者和老人能够那么云淡风轻,因为相对于自己剩下的寿命,钱足够花,也没必要算计未来,而这屈指可数的剩余时间让他们迅速明白享受生活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飞快得令人不安,以至于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将是濒临末日的一代。事实上每一代人都过得好好的,正因为这些生活的智慧并没有改变。就像在两人大吵之后,杰西还能装作陌生人拿着一封子虚乌有的情书前去搭讪,就如18年前他们初次见面的那一晚,装作打电话给朋友互诉衷肠一般,try to make each other laugh。他明白问题所在是生活,而不是面前这个人;他也明白生活也是无尽的源泉,这源泉需要不断开凿,而面前这个人,也是这无尽源泉最重要的一部分。

p1912905742

我也感谢这部电影,让我无须身患绝症或行将就木,就明白这个道理,给我心平气和坦然生活的动力。

9分。

《爱在日落黄昏时》

从《日出之前》到《日落之前》,戏里戏外都是9年。如果说《日出之前》讲的是一生仅有的最浪漫的一夜,《日落之前》讲的就是一生仅有的最遗憾的错过和最难得的重逢。没有海誓山盟,《日出之前》令人心醉;没有车祸绝症,《日落之前》令人心碎。

在《日出之前》的结尾,他们相约6个月后见。9年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错过了。当9年之后,席琳淡淡地微笑着出现在莎士比亚书店的角落时,虽然海报早就告诉我他们重逢了,但我还是感到惊喜,这是为杰西感到的惊喜,我由衷期待他们的重逢。

他们的重逢看似还是一样的浪漫,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这个文青心中的圣地,杰西为他们当年的故事写书签售,席琳循声而至。虽然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一切都似乎恰如9年前。

before sunset book shop

一打招呼才知道,一切都变了啊。毕竟是错过了,而且是9年,两个人没有对方也没事一样生活了9年。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一见如故,迅速开启谈天说地模式,争论世界是在变好还是变坏,说笑前男友去亚洲修佛的囧遇,羡慕修士修女们的简单开朗生活,慨叹热爱贡献的人缺乏野心,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思考人生的心得等等。一杯咖啡喜相逢,九年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看起来很自然很和谐,但见过9年前的那一夜的我们都知道,这种朋友的感觉与之相比落差还是太大了,唯有摇头和惋惜。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相信我们会遇到更多心有灵犀的人,而并没有那么珍惜。但是随着年岁老去,正如席琳的噩梦一样–梦见自己32岁了,醒来发现还是23岁,然后真的醒来确实32岁了,我们才会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回想我自己,也算毁掉过好几个缘分,不知你有没有相似的回忆。大多数没有珍惜或不够幸运的人,就像杰西,凑合着,陷入了没有爱的婚姻,成了养育孩子的合伙人,“一个人待着也比与伴侣在一起时感到孤独要好”。对于这种宿命,本片有个很有意思的暗指。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里,他都询问过席琳是否相信轮回。而杰西的父母就是因为怀孕而结婚,随后感情不睦,杰西从没见过他们相爱。如今相同的命运又轮回到了杰西身上。

p523137502

而席琳,则失陷于太多的感情伤害。她是个迷恋细节的人,这能给她带来很多生活情趣,比如栗子掉落、蚂蚁过街都能让她泛起微笑。同样道理,每一段感情的个个细节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因此每一次伤害都无法弥补,无法忘怀,哪怕这些只是平庸的感情。她真正最光彩醉人的浪漫,其实也都给了9年前的那一夜。她之所以频频陷入平庸的感情,还不是为了找寻那遗失的美好。那一夜带给她的是回忆,也是最大的心结,而现实则是杰西已结婚生子。“回忆真美好,如果不用面对过去的话。”

所以,他们知道自己的真爱所在,在无可挽回的错过之后,杰西为席琳写了一本书,席琳为杰西作了一首歌。这样遥相追忆的纪念,竟幸运地让他们重逢。但重逢不是水到渠成的,起初,心中的芥蒂让他们各自伪装。她对他的婚姻轻描淡写,他对她的情史调侃有加。两人的伪装中积累了太多渴望、怨恨、嫉妒、思念。当席琳终于卸下了伪装,心中的妒火也随之爆发。多年受伤的席琳需要发泄,而出口只能是杰西,因为杰西才是解药。杰西也按捺不住,直言曾令自己泪流满面的渴望。终于,当席琳怜爱地伸手想要抚摸杰西时,隔膜和积怨烟消云散。

before_sunset

卸下尘封9年的隔膜之后,他们终于不必只寄情于文字和音乐。在咖啡厅的闲聊,塞纳河的暖风洗礼后,他们一起回了家,杰西也终于回到了她的心里的家。她弹唱起了那首为杰西所作的小华尔兹,原来她什么都没有忘记。一切又如9年前那般美好。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thought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one night stand
You were, for me, that night
Everything I always dreamt of in life
But now you’re gone
You are far gone
All the way to your island of rain
It was for you just a one night thing
But you were much more to me, just so you know
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
I know what you meant for me that day
I just want another try, I just want another night
Even if it doesn’t seem quite right
You meant for me much more than anyone I’ve met before
One single night with you, little Jesse, is worth a thousand with anybody
I have no bitterness, my sweet
I’ll never forget this one night thing
Even tomorrow in other arms, my heart will stay yours until I die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lue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lovely one night stand
(这首歌现实中也是扮演席琳的朱莉·德尔佩所作所唱)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他们不过是9年前后两次在欧洲浪漫之都偶遇,一起生活指不定会更糟。何况这不过是一夜情而已,杰西背叛了自己的家庭,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我无意猜度他们后来怎么样,也无意探讨这其中的是非,我只想说,人生能有这一夜与一天,他们已然好幸运。而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在生活的漩涡中,时不时回首一望,万分落寞。

年轻时的浪漫如同9年前的日出一样朝气蓬勃,年过三十的现实生活如同9年后的日落一般暮暮沉沉。好在日落时还有余晖,站在高处,反而能见到更壮美的光亮,并更加懂得珍惜。

9分。

《爱在黎明破晓前》

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午夜之前(Before Midnight)这一系列,是最经典的爱情电影系列之一。这个系列的爱情故事,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灰姑娘和白马王子,没有婆媳撕逼,没有曲折回转,没有白血病失忆症,它几乎只有话痨,它的经典在于它比现实主义电影更贴近现实,而爱情的现实除了性,还是在于交流。虽然是虚构的人物、虚构的相遇、虚构的爱情,但是它展现的是生活真正的片段,普通人对爱情的理解与遭遇,拍的就像是两位主演自己的故事,而每个不同的观众,也都能从中看到各自的影子。所以这三部曲的竟会分别相隔9年,分别反映了两位主演在不同年龄段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感悟和情感所在,非常符合导演林克莱特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时代》拍摄12年的风格。

第一部《日出之前》拍摄于1995年,也正值两位主演最青春靓丽的年华。伊桑·霍克属于美国的文艺青年类型,有美国人的朝气也有文艺青年的敏感细腻;朱莉·德尔佩则是非常典型的法国姑娘,五官并不浓重,但非常雅致,一身文艺气息,但不矫情,总之越看越舒服,越看越赏心悦目。

p1259550184

《日出之前》讲的是这对美好的人的美好相遇。这是美好的一夜。因为他们注定要在第二天分开,所以他们不用去想未来,不用去想任何不愿想的事情,抛开了爱情的条条框框。让感情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放纵,所谓放纵是自己故意想放纵。

这是一段浓缩到一夜的纯粹爱情,从试探,到青涩,随之热烈,进而担忧,最后坚定,从容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是最自然的浪漫,火车上偶遇,一见如故,同游维也纳。不得不给维也纳点个赞,除了每个城市都有的电车摩天轮,这里还有热爱业余表演的路人,有着动听歌声的唱片店,多瑙河畔的即兴诗人,广场上看手相的先知,热情洋溢的吉普赛舞蹈,大义赞助红酒的酒保,简直就是24小时无间断文艺青年浪漫服务。天时地利人和,两位早早Kiss移除尴尬,敞开心扉,他们谈往事,聊人生,论世界,品艺术,当然还有直面感情。两个都是热爱遐想又富有情趣的人,迸出了无数火花。但这种火花和王家卫电影里的“金句”很不一样,王家卫的台词,我多数的反应是“我勒个去”;而这部电影里这两人的火花,多数是让我微微一笑。

p1410571977

他们交流了很多,有人类的60亿灵魂是从100万祖先里分裂出来的吗这样的奇思,我们都是宇宙爆炸而来的星尘的妙想,也有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有偏差的论断,技术进步只是使人们更忙的批判,教堂装载着千百年来无数人欢笑与悲伤的感慨。有人一生都在伪装以至于忘了真实的自己,有人死了无人知晓和没死也没区别。当然他们也谈论爱情本身,有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任何无私的爱最终的本源还是自私。关于性,他们也是我们的活标本,男的蠢蠢欲动(在电车上和唱片店里手足无措),但还是女的做主(下火车就已决定)。关于性和爱情的关系,朱莉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在火车上觉得对方挺有吸引力,就认可滚床单,但深入交流彼此珍惜之后,却反而犹豫了。她害怕以后总会惦念他又和谁会在一起,因为她在乎了。

影片有一段给了他们所在的餐厅的其他人一组镜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荧幕对面的观众也一样,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故事,对他们交流的火花也有各自不同的触点。比如我对伊桑说的关于为人父的这一段就颇为印象深刻:有时候我会梦想做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有些时候真的非常想。但其他一些时候这件事看起来又像会毁了我的生活,这不是爱的责任和承诺的问题,因为我能做到这些。这只是最诚恳地想知道,我是不是还没发现我真擅长什么,能够把什么做的非常出色,而不仅是在一个温暖而平凡的家庭关系中度过此生。也许你会有别的触动点,也许完全没有,觉得这就是100分钟沉闷的泡妞话痨。这无所谓对错,每个人对爱情都有不同的理解。

p842044574

但我十分同意他们说的,这是美好而纯粹的一夜,对一生影响都很大。他们刚下火车时,还询问路人有什么好玩的,后来这充实的一夜,时间完全不够交流,自然忘了路人赠票的演出。他们装作和朋友打电话,是聪明而有趣地互诉衷肠;他们用手指做相机给对方拍照,是想在心里刻上对方的样子;他们在火车前的拥抱,是我看过的爱情片里最动人的离别。我十分羡慕他们。

这样最自然的浪漫,用自然的名字最好,“日出之前”,胜过略显做作矫情的“爱在黎明破晓前”。

p842044080

9分。

《老无所依》

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口味一直很专一,早年偏重大制作史诗,后来偏重名人传记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结局和谐的)。在88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只有很少几个异类,最近的一次便是2008年获奖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如果你不了解导演科恩兄弟,也不明白这个奇怪的片名和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单单是作为一部黑色风格的犯罪悬疑惊悚片,《老无所依》就已经非常精彩。

首先,你一定无法忘记哈维尔·巴登演的这位冷面杀人魔,当年他也凭此角色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哪怕多年之后,要评个影史10大杀人狂之类的角色,《老无所依》里的这位安东,一定榜上有名吧。

p443431665

无论是丑陋的发型还是冷峻的表情,还是他非常独特而炫酷的两大杀人利器–氧气瓶和消声霰弹枪,都透露着他完全没有作为人的感情和同理心,甚至作为动物的为生存才斗争的意识。妨碍自己的人和目击自己犯罪的人当然必须死;需要换辆车,车主碍事去死;面前这人死不死无所谓,那抛个硬币让对方猜,猜错就死;甚至路边的一只乌鸦,嗯,开一枪。他甚至并非是要像其他杀人狂一样以杀戮取乐,他只是无视人间一切规则和情感,面对他人的生死,就像踩碎一片落叶一样,偶尔下放决定权给硬币。同时,他有着非常冷静的头脑和强悍的战斗力,他心细如在枪战前去隔壁房间考察墙壁的厚度,他顽强如制造爆炸再趁乱去药店拿药为自己疗伤。杀人狂到这种境界,也可谓是超凡脱俗了。

有这等牛人还需棋逢对手,本片有猎人卢韦林(乔什·布洛林)和老警察艾德(汤米·李·琼斯)挑起了大梁,他们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和安东周旋上演了不少精彩戏码。但是,和许多犯罪电影热闹非凡的枪战、爆炸、脏话连天相比,《老无所依》的风格非常的冷静,就像杀人魔安东的风格一样。节奏张弛有度,许多地方还故意留白,不仅逼格骤升,还能让观众用自己的想象空间来吓死自己。在美国西部,到处透着一股安静、蛮荒的气息,生命在这种环境中就像荒草一样,感受不到温情。大多数时候,你看到的是慢节奏的荒凉野外,或是寂静的小镇午夜,或者一些人的絮絮叨叨,突然杀戮开始,砰砰砰几秒钟结束,一切又回归慢节奏的荒凉。有一种上天和人们对各种残酷都安之若素,甚至置若罔闻的感觉。不需要廉价的爆炸和脏话,在卢韦林在黑夜中望见远处自己的车边停了另一辆车时,或是在汽车旅馆里的通风管里捉迷藏时,或是门缝中出现一双无声的影子时,甚至是安东和杂货店主那夹杂着困惑和恐惧的无聊对话中,观众在那寂静或絮叨的等待中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p443431487

这样的一种黑色风格中,也少不了一些科恩兄弟式的幽默。本片的台词,既不像正规戏剧那样规整,也不像日常口语那样随意,就有一种科恩兄弟的角色才有的说话方式。比如见多识广的老警察对犯罪现场的轻描淡写,有杀人魔对着惊恐的会计说“Do you see me”,也有卢韦林的老婆犯二的不停唠叨(”Lewelyn”这个多音节名字就带着一股土气的好笑的感觉),还有衣着光鲜的装逼犯卡森上校(伍迪·哈里森),废话太多自然下场不好。那怕是安东提着氧气瓶开门这一手段,也透着一股荒诞的幽默感。

p1183512124

然而,如果把这部电影单做带着黑色幽默的犯罪惊悚片来看,你应该会不满于它竟然没有个了断,或者说,没有结局。你也许还会疑惑,为什么老警察要絮絮叨叨那么多往事,为什么这片要叫“老无所依”。这就要把这部电影放在一个更广的维度来看了。观察导演科恩兄弟的作品,从长篇处女作《血迷宫》开始,到《冰血暴》,再到《老无所依》,以及后来的《阅后即焚》之类,都是群戏,都是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都以为自己能掌控局势,最后局面都不可收拾的故事。

就拿本片的几个主要角色来说,卢韦林是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从他细心的藏钱,旅馆开房狡兔三窟,面对猎狗追杀还从容把枪弄干再开枪,和杀人魔安东能打那么多个回合便可知。由此他就过于自信,认为捡到的两百万就是自己的了,可以从此改变生活。最终他应该恨不得自己从没见过这两百万。卢韦林的老婆,埋葬了母亲,以为终于一了百了,岂知噩梦还在后头。老警察艾德,是个明察秋毫且见过世面的警长,从他和年轻警察的对话便可知他的老练。直到他遇到安东这个前无古人的魔王,他始终未能得手,有心无力。哪怕是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杀人魔安东,也曾中了卢韦林一枪而狼狈不堪,最后他好好开着车(过的都是绿灯),却被侧面闯红灯的车撞个稀烂,要向骑车少年求助。更不用说戴着夸张帽子的自信满满的卡森上校了。正如安东所说:“如果你的规则把你带入了这幅田地,你的规则还有什么用呢?”

no-country-for-old-men-03

所以,老警察最后没抓到杀人魔是必然的,杀人魔最后的车祸也不是多余的。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事态发展必须没能满足任何一个人的计划,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和无情,人在这个世界中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事件的发展是有逻辑的,但这逻辑从来不掌握在人手里。简单一句话就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暗含的主题,在片中许多看似没用的废话对白中都不断提及。比如老警察对卢韦林老婆说的那个寓言,有个人想用枪杀牛,结果牛一挣扎子弹弹回来把自己给伤了。其实点题从片头旁白就开始了,老警察艾德抱怨世风日下,父辈的世界多美好,警察不用带枪,呼应他在片尾诉说的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梦境。而现在的人们染发穿环没礼貌,为不可理喻的动机犯罪,对应片尾的突然一句“然后我醒了”,象征着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他已经搞不定,他这个老人无所依靠,正所谓“老无所依”。

p520943777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片的海报,表面上看是卢韦林带着巨款潜逃,但无论如何逃脱不了杀人魔安东的阴影,完全无所依靠。其实引申开来,这片要说的不仅是老无所依,无论是猎人还是杀人狂,还是无数没句台词就归西的可怜路人,自己的实力不可依靠,自己的规则不可依靠,自己的运气不可依靠,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也都无所依靠,正所谓“所有人都无所依”。

p1602287352

9分。

《边境杀手》

论毒品犯罪题材的电影,我们肯定得放眼当今世界毒品生意做得最大的地方–拉美。其中,我首推巴西的《精英部队》系列,尤其是第二部,那正邪完全模糊的空间,简直是颠覆性的冲击。类似题材,如果对内涵深度不介意,而偏好摄影、配乐等艺术性和技术型特色的话,则可以看看这部以美墨边境为背景的《边境杀手》。

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干燥荒芜,一望无际,带着一种狂野的魅力,又有一种生命禁区的阴森。影片开场的营救人质行动,像极了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女主角带队九死一生杀敌胜利,最后还被摆了一道,令人大感过瘾。但藏在墙壁里的无数死相惨烈的尸体的出现,就像手指直戳观众的额头,这不是玩游戏,这是玩命。

p2250777853

这一档次的缉毒电影,完全不是无间道式的香港警匪片的规模。以拉美毒枭的大手笔,美墨边境的漫长与荒芜,大批成群的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者,以及拉美警察的腐败程度,这几乎是一场战争,这部电影也模糊了黑帮警匪片和战争片的界限。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描绘,采用了非常聪明的侧面描写,让观众都时刻能感受到战争就在身后。晚上想看焰火?登高远眺,墨西哥毒枭在地平线上火拼呢,密集机枪声和火箭弹的爆炸火球,姗姗来迟的大批警笛声……这比直接的枪林弹雨更让人有想象空间。这部电影的最可贵之处是带我们体验这种彻底的无法无天。影片的一个情节是去墨西哥提取在押毒贩,防弹车队如临大敌,周围还有十几辆装备重机枪的墨西哥警察部队护送,两边是残破而深不可测的贫民窟,远处传来密集地冲锋枪响声,铁桥上倒挂着被私刑处死的残破尸体。不需要开打,你就已经寒毛直竖了。正当你冲过边境,要松口气时,战斗又发生在了你最不想发生的地方。

p2275599140

以上这些精彩的调度要归功于导演维伦纽瓦,但摄影、音效、配乐也绝对功不可没,这三项都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获得13次奥斯卡提名的摄影师迪金斯带给了我们战争片的配置–大量无人机视角航拍,突出了美墨边境的壮观无垠,更突出了人的渺小。夜视仪第一人称视角的巷战,又透出了十足的真实感和残酷。声音方面,远处的枪林弹雨声,与枪战间隙死一般的寂静,配上如同不断加快一般的心跳似的配乐,一股狂野的魅力和无法无天的恐怖就呼之欲出了。

p2298959596

在这样无法无天的地带,道德与法律显然都要靠边站。在这一点上,和无底线的毒枭们打交道的执法部门有显著劣势。事实上执法部门也与毒品生意纠缠胶着不清,比如无比腐败的墨西哥警察,你很难说他们是站在哪一边的。美国执法部门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采取的方式也非常入乡随俗–用毒枭的方式和毒枭战斗,和哥伦比亚毒枭玩远交近攻,一起端掉过于张狂的墨西哥毒枭。只是他们还需装点门面这一步骤,这也正是女主角终于悲哀发现的自己的作用所在。这显然是在超强的视听享受背后,最具有话题性和观赏性的一点。

但这方面也是本片的弱点所在。为了表述清楚执法部门的微妙立场,本片花费许多时间在非动作戏上,但这部分有些节奏失调,最后杀Boss,竟然是好人废话那么久。二是人物性格有逻辑缺陷。女主角一开始就身经百战,然而参加缉毒行动后却屡屡碰壁而抓狂,似乎是想表达缉毒复杂而艰难得多,并且当局无视法律的行事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强烈感到女主角不能适应并作出过激反应的动机。神秘且无敌的男主角的复杂背景与往事,也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但是也只是一句深仇大恨就带过了。

但是你想见识一下传说中无法无天的美墨边境,身临其境地来一场实打实的,不讲国际法的非常规战争,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7分。

《监守自盗》– 洗地篇

《监守自盗》是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和数年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样,热点话题和一位明星旁白总是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难以忽视的真相》有前副总统戈尔,而《监守自盗》的则是著名影星马特·戴蒙。

damon

影片用冰岛金融危机作为引子,站在了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毫无专业背景观众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但是其中也是能看到主创者作为文艺界人士常见的鲜明立场。

在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管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全面放宽管制,金融业一飞冲天,从而酿下弥天大祸。电影没有讲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前任的卡特时期美国经济低迷,里根政府的宽松政策大大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这样的时局之计是应该认可的。事实上里根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之一。

随后《监守自盗》提出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贪婪的华尔街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卷钱游戏,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但是,贪婪并不违法,华尔街啥时候都是贪婪的,这是很正常的事,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本身或者华尔街贪婪是片面的。事实上次贷是美国政府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初衷,通过房地美和房乐美两个公司发行的事实上是受了政府政策影响的一种贷款。这些贷款的债务人的确是不太可靠的,存在坏账风险,但是毕竟只要放贷人有风险控制意识,加上政府撑腰,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控的。

Inside-Job-2010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权力和责任的分离。就是发债的决定权,和债务资金的提供者被华尔街分开了。是否给个体贷款,这个是由银行决定的,然后华尔街把这些债务打包,卖给投行,投行把债务分解,增级,卖给个体投资者。所以,本质来说,是银行贷款出去,个体投资者出资来支持这笔债务。(这里面的具体细节,请参阅文末链接的《大空头》的评论)

第二个重大因素,是定价机制的问题,也就是用的模型有假设错误。如果定价是正确的,无论中间链条怎么传递,都是公平的。但很遗憾定价在第一步就错了。其实,最大的获益者是那些没钱买房,能贷款到钱买房的穷人,和整个社会的低利率,最大损失是最后的投资者。但是买房人全是美国人,而投资者有很多国外的人呢。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华尔街干了一个好事。AIG就是定价错误的受害者之一。如果每笔交易都是公平的,那么AIG也不会发那么多没有正确估价的CDS,评级机构的评级也不会有问题,投资者就能发现他们买的AAA bond实际上不是AAA,这个投行也不是故意的。

《监守自盗》还指责专家学者接受酬劳撰写对支付酬劳者有利的报告,以及评级机构昧着良心给这些不良证券都打AAA评级。专家学者的报告收钱本来就是劳动和报酬关系,就算有问题消费的是他们自己的信誉,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至于评级机构,它们的文化就是信誉和可信度,他们不敢明着拿自己的信誉冒险的,对他们又没有太多好处,出了问题声誉扫地;主要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评估,只好按照历史数据。你没法正确定价,就把人定为AAA,不是道德沦丧,主要是不懂。退一万步讲,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建议,都不具法律效力,擦亮眼睛是投资者的最终责任。

接着,《监守自盗》又指出以鲍尔森为首的救市当局执意要求雷曼兄弟破产,和先前接管两房、让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使得全世界市场的恐慌空前放大的爆发了,似乎是要转嫁损失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之后,他们又用纳税人的钱出手救下了AIG,并使得持有AIG卖的CDS的高盛获利140亿元,厚此薄彼,中饱私囊。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主要就是描述这一过程的,请参见我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末有链接。

inside-job-pbg-nystock

下一个罪状,是承诺”change”的奥巴马上台后,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监管进展缓慢,原因是奥巴马任命的班子还是萨默斯、盖特纳、伯南克这批“搞出金融危机的元凶”。然后这批人还都拒绝采访。首先,上面已经说明了,金融危机不是他们搞出的,《大而不倒》也告诉我们他们也没有在救市过程中搞阴谋。其次,这些人是最懂金融的专家,你不用他们,用马特戴蒙吗?拒绝采访也是个人自由,本片的立场已经如此鲜明的要给他们定罪的,何苦像片中那个货币银行学教材作者那样自讨没趣?

p877646412

还有一个事,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薪酬包括工资和红利,是和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你不能因为这些机构搞出这些事来,就要把他们以前的薪酬追回来。而立法机构似乎也没有依据限制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高利润基础上的。他们要做的应该是限制非法经营行为,以及会导致危机的利益冲突。

其实说了半天,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华尔街贪婪,也不是评级机构和学者助纣为虐,更不是当局的阴谋,而就是两个事:权利和责任的分离,以及定价错误。前者导致了把钱贷给了不该贷的人,造成了损失;而定价错误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损失在各环节投资者和机构中的分配。说到底还是华尔街的责任,但不是本片所说的那样。我洗地也是有原则的。

美国的观点是很自由的,因为好莱坞文艺界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加上民众对华尔街天生的反感,《监守自盗》这样的观点很容易获得支持。华尔街那些人是很奸诈狡猾,但这并不犯法。只是中间的定价机制和交易公平机制还没完善,那信息不充分以及比较笨的一方,在交易中肯定会亏钱。大家都亏钱之后,金融体系的崩溃,那就和次贷危机关系不大了,无论什么样的金融危机,最后都是流动性和信誉的危机,什么起因都有可能。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示不是应该占领华尔街,而是看不懂的事情,不要轻易参与。

相关文章:
《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

《大而不倒》–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挪威 — 人人可以指点江山的王国

说到挪威,大部分人都能想到它在北欧。然后就是关于北欧的整体印象,高福利,高素质,宁静的天堂。要说它与其他北欧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有什么区别,似乎又说不上来。我也一样,从小除了知道首都叫奥斯陆,并且还有不少石油资源,对挪威并无更多的印象,直到我终于涉足这片土地。

看挪威在欧洲的位置,地处北方,主要的邻国是瑞典和丹麦,是一个相对偏僻的位置,也带给了它比较简单的地缘政治关系。
1

挪威人和瑞典人、丹麦人一样,都是维京(Viking)人的后代,他们都是得力的航海家,兼做贸易和海盗,曾经横扫欧洲海岸,一度占领不列颠。维京人在9世纪形成今天的几个北欧国家的雏形,挪威也从此独立直到14世纪与丹麦、瑞典结为共同体(卡尔马同盟)。后来挪威在丹麦、瑞典手中辗转从属,直到1905年才重获独立。所以挪威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挪威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闹独立的血腥斗争不同,挪威在与几乎同根同源瑞典、丹麦打交道的历史中,一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1905年独立时任命的国王就是丹麦的王子。再加上这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500万人,因此自古以来这里都是一片宁静的土地。

我们再来细看挪威地图,描红的区域就是挪威。
2

你是否发现了,挪威和邻国在地形上的重大区别?它有无比曲折且狭长的海岸线。也就是陆地与海犬牙交错,海水深入陆地,有时如同一条河一样,但与河不同,它没有固定流向,它是海的一部分。这样的地形叫做峡湾。这是我从飞机上拍到的一个峡湾的样子。同时想想,峡湾是怎么形成的?提示:峡湾大多分布于寒带。
3

因为是冰川干的啊(还记得冰岛的大冰川么)。其实峡湾本来的确就是河谷。但是在寒带,两侧山上的冰川融化时,不仅流入河谷,还将山壁磨蚀了,形成了更大的峡谷。而离海近的峡谷遭到海水倒灌,就形成了峡湾。峡湾就是挪威最大的地理特色。所以,你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地形上,挪威人民一定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从飞机上看,也是独特的景观。
4

挪威有这么多峡湾,游玩的话自然要去最具代表性的。松恩峡湾(Sognefjord)是坐船游览的热门地,而吕瑟峡湾(Lysefjord)则是登高欣赏的好去处。欲游览松恩峡湾,必先到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Bergen)。

卑尔根号称继首都奥斯陆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人口也就25万人,但自古以来就是挪威最好的天然良港。因此,卑尔根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码头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卑尔根,则一定会出现这排房子(下面这张图来自维基百科)
5

这个地方叫Bryggen,就是挪威语的“码头”的意思,这里早在197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排典型的汉萨同盟商业建筑,汉萨同盟是13-15世纪以德国北部的一批城市(城邦)组成的商业和政治同盟,Hansa是德语“会馆“的意思。汉萨同盟有许多富商贵族加入,拥有大量财富和武装。它一度击败丹麦,成为波罗的海贸易的霸主。如今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就是以此命名。从下面这张汉萨同盟贸易地图可以看到,卑尔根是汉萨同盟在挪威的唯一据点。
6

如果你玩过游戏《大航海时代》的话,也许能想起来许多欧洲的港口都有这样一排紧凑而繁忙的建筑,这里有酒馆,交易所,同业公会,旅馆等等。闭上眼睛,迎着海风,听着海鸥的鸣叫,不难想象那是一段开疆拓土,每一天都有大发现,遍地是机会和危险的,激情澎湃的岁月。
5

闭上眼睛穿越时空的同时,鼻子也没闲着。哎,那一股亲切的略带海腥的气味从哪里来?作为港口,怎能少了鱼市!
IMG_1308

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卑尔根鱼市也提供了熟食服务。作为离了海鲜不能活的胡建人,怎能错过。

这是本海鲜专家认证的,世界上最好吃的蟹钳,来自“石蟹”(stone crab)。它的蟹钳肉比其他种类螃蟹要肥满,鲜嫩,更鲜香。
9

鲜嫩欲滴有没有,多年之后看照片还会流口水。
11

刚抓来的活虾立即一煮,也是yummy yummy。
10

Bryggen码头自然是卑尔根拥有最久历史和最新鲜食物的地方。那么21世纪的卑尔根是怎样一副样子呢?在离码头不远处,可坐缆车直达俯瞰卑尔根的Fløyen山顶。从这里可以看到,群山和峡湾交错纵横间,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宁静都市。
12

而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坐在这里欣赏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美景,宛如坐在剧院里欣赏精彩的节目一样。幸福的挪威人懂生活。
13

坐拥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只有500万人口,超高的福利和超高的国民素质,无怪乎挪威常年高居全球国家幸福指数榜首。你看,带孩子都这么萌这么惬意。
14

哎,说了半天,来卑尔根不是来看峡湾的吗?

由于挪威的地形极其复杂,绝大多数峡湾之间并无桥梁,交通常需轮渡。尤其是峡湾游船,通常是单程而不返回出发地。因此并不推荐自驾,但是挪威的铁路很发达。卑尔根位于松恩峡湾的出海口,故需坐火车到峡湾的起点。挪威的火车不是和谐号高铁,但自有一番古朴而优雅的风格。
15

15

而且坐火车还能专心欣赏风景,比如这个瀑布,火车还专门停下几分钟,让游客下车拍照。反正其他乘客通常也不赶时间。

16

松恩峡湾的起点在一个叫Flam的小村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挪威的山间小村(这张照片来自网络),不难想象这里的幽静与安宁。
18

顺带一提Flam的游客中心(也有可能是厕所,记不清了),是典型的维京风格的建筑。

19

好了,终于上船啦,您久等了。行船于峡湾之中,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宁静。与奔腾的江河不同,峡湾本身是海的一部分,而狭窄的地形又让它起不了浪,因而十分平静。而往前看去,往往看似已到尽头,实际上只要转个弯,总能柳暗花明。
20

狭长的峡湾里只有我们一艘船,耳边只有这艘船的马达声与两岸高山的回响。仿佛我们不是看客,而是闯入了这一片禁地,在两岸高山的睽睽注目下前进。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孤独的,一群海鸥始终跟着我们,吱吱的叫声点缀着游船马达声的回响。显然它们是来讨食的,但这动机并不妨碍各长枪短炮的创作。
24

宁静的水面,自然是倒影控爱好者求之不得的。唯可惜我们自己的船搅动了这份宁静。
21

峡湾深处的避世小镇。
22

在高山映衬下的四座小房子,萌萌的。
23

松恩峡湾很长,一种常见的玩法是从Flam出发,以松恩峡湾的一个“支流”的尽头Gudvangen为终点,而不是一路开到出海口的卑尔根。到目的地啦,欢迎上岸!
25

咦,这位举着国旗的大脚小朋友是谁啊?

这又要说到挪威的历史了。在基督教传入北欧之前,北欧人信仰的是奥丁之神(Odin)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北欧神话。除了奥丁,这套系统里有不少你我熟悉的名字,奥丁的儿子雷神索尔(Thor)和恶作剧之神洛基(Loki)你一定不陌生吧。
26

北欧神话还为今天的许多奇幻小说贡献了素材与灵感,比如巨人(Giant),精灵(Elf),侏儒(Dwarf)等等,童年记忆还包括圣斗士北欧篇。这其中还包括一种生物,叫洞穴巨人(Troll),或者翻译为巨怪。洞穴巨人的特征是智力低下,吃人,居住于山底洞穴中,遇见阳光就会变成石头。挪威的几乎每个火车站都有洞穴巨人在欢迎你,是不是有点蠢萌的感觉。
27

坐船在峡湾里也玩过了,峡湾还有什么玩法?除了湾,还有峡嘛。爬到两边的高山上一览风景应该也不错吧?比如像我这样坐在悬崖边,有点炫酷吧。不是后面那个站着等拍照的,是坐在悬崖边向你招手的!
28

这个地方叫preikestolen(布道石),也许你曾在各种世界奇观的照片中见过,它算是挪威最著名的标志了吧。要去这里,首先得到最近的大城市斯塔万格(Stavanger)。从卑尔根到斯塔万格的距离并不遥远,但你看看地图便知,这地形真是太恐怖了,因此它们之间不通公路(要一系列轮渡)也不通铁路(要绕道首都奥斯陆),坐船是最方便的选择。

29

从卑尔根的码头坐船到斯塔万格大约需要4小时,一路上还能见到挪威人的海上生活。
30

坐拥大量石油天然气的幸福挪威人。
31

斯塔万格是挪威的第三大城市,人口13万。相比于卑尔根的悠久历史,这里更加现代,是挪威石油业的大本营。当然,这并不代表斯塔万格就是个乌烟瘴气的工业城。

斯塔万格人的家。
32

斯塔万格人的下午。
33

斯塔万格动物的下午。
34

以及,斯塔万格人的艺术情操。
35

我知道你更关心那个大悬崖,所以斯塔万格就这样快进过去了。那个名为布道石的大悬崖在斯塔万格东边的吕瑟峡湾深处,你需要从斯塔万格坐船到一个名为Tau的小镇(上面地图里也有,在斯塔万格边上),然后坐车抵达布道石山脚下。从山脚开始爬到布道石上,是一条中等难度的徒步路线,大约需要2.5小时单程。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从斯塔万格单日往返,轮渡坐车爬山这么折腾,那必定是起早贪黑。聪明如我,机智地发现布道石脚下有一个青年旅馆,做好心理准备,从价格上来讲,挪威青年旅馆=中国五星级酒店,何况是在天下无双的布道石脚下。

我们在下午悠然从山脚开爬,面对一路上匆匆下山赶回斯塔万格的游客,我们的底气完全不同。这段路上也有不少不错的景色,比如挪威随处可见的倒影
36

峰回路转,竟能望见峡湾的高山的另一边的大海,阳光下泛出圣光。
37

来自里约热内卢的耶稣表示,pose不错(此图来自网络,是巴西的基督像,不是挪威)。
38

终于到顶啦!哎,怎么好像爬过头了?
39

是的,下面这片平台就是布道石的顶端,看到悬崖最边上面朝峡湾的孤独身影了吗?那正是在下。其实是我良师益友、同行旅伴爬上去帮我拍照的(她也在冰岛篇里)。这里简直就是老天爷为摄影爱好者准备的,各个角度都有绝佳机位可上,无需攀岩航拍。换个角度就是那张经典的照片了。
40

赶回斯塔万格的游客们早已离去,我们孤零零地站在这座奇迹般的高台上,指点江山。眼界所及的世界,只有我们自己。放眼望去,吕瑟峡湾蜿蜒前行,去往天地之间隐隐的深处。天地如此之大,你不由得感到自己的渺小。再回想自己各种琐事,都不由得觉得有点可笑,这也许算旅行的意义之一吧。但也别吹得太过,有人去趟西藏就各种涤荡心灵,灵魂都漂白了,我觉得狗屁不通,龌龊的心到哪都一样,装逼的念头到哪也不会改。只不过只身至于天地间,确能感到自己的心更宽阔一点罢了。

于是,90年代土鳖青年风格再来一张。
41

慢悠悠地爬下山,回到五星级青年旅馆。窗前的湖面,已然月光如镜,风轻云淡。不由作诗一首:海上生明月,同一时区共此时。
42

第二天一早,再悠然地从Tau坐船返回斯塔万格,正好赶下午的航班离开。简直安排得不能再好。
43

扯了这么多,我们把挪威玩了个遍了吧?看地图。看到我标出的卑尔根和斯塔万格了吗?是的,这一整篇文章,只包括了挪威西南部的那一小块,也就是游览峡湾的最佳地区。
2

我们来简单看看其他地方。首都奥斯陆,说实话,除了物价奇贵,和其他北欧国家的花园首都并无多少区别。最北端那个北角(Nordkapp),号称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是个北望苍茫北冰洋的去处。实际上北角边上的Knivskjellodden角比北角更加靠北,而且北角和Knivskjellodden角其实都在紧贴欧洲大陆的一个岛上,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真正的大陆最北端要南一些,但也在挪威,叫诺尔辰角Kinnarodden)。但是北角通公路且有游客中心,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以下几张照片都来自网络,因为,我都没去过。)
44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挪威的最北端。在北冰洋深处,有个叫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地方,也属于挪威。这是个北极熊数量超过人类数量的地方,是北极旅游的最佳去处。
47

顺着地图往南,在西边有一片旁逸斜出的区域,叫Lofoten群岛,中文译名大概是罗弗敦。这里出名在两大特色:一是在同一纬度(北纬68度)里,这里是温暖宜人得出奇的区域,二是这里有极地风光的大尺度雄伟并保存完好。
46

其实哪怕是卑尔根和斯塔万格这一小块,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我再拿两张网上的照片,你很可能在什么奇观集锦图里见过。

这块石头叫Kjeragbolten,就在布道石不远处,但是路途要更加艰难得多。
44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洞穴巨人(Troll)吗?这个地方叫Trolltunga(洞穴巨人的舌头),他在卑尔根附近的深山中,也是十分艰难的一个徒步路线。
45

如果说冰岛是一个浓缩的地球,你在这里能看到地球残酷与原始的冰与火的较量,挪威就是一个人人可以指点江山的王国,在这纵横交错的山与海之间,你时常会有君临天下的幻觉。转瞬间,你又意识到自己只是这辽阔图景中的一粒尘埃,大自然懒得理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