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到底读些什么 1

一、你想要什么

一直以来人们对MBA这个学位质疑多过肯定。作为一个以身试毒四个月的人,来说说自己的感想。

首先,这货是美国人发明的,因而从各方面都最契合美国的价值观,简单直接能忽悠,自然最买账的也是美国人。

像日本这种热衷社内教育的国家,MBA顶多也就是个为了体现企业多元文化的广告活动,公司出钱搞个人镀镀金结束。到底这人回去以后能派上多大用处,我持保留态度。

说回美国,其实入学前几天大家都被虐得很惨,什么动辄几十页的case啦,没完没了的group work啦,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啦,都可以是真的,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是从申请开始到现在都在被不同人反复提起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只做一周计划的人,其实并没有立场给别人提供建议。我经常跟同学说希望自己能早点来读这个MBA, 我同学反问,你觉得两三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比有区别么。

也就是跟别人说“我今年27了”跟“我今年30了”,听到前者别人回个哦,听到后者别人惊讶脸的区别。

从个人教训来说,随遇而安也许并不糟糕,有些人就是要多绕几圈看更多风景才能决定下一步要干嘛。所有绕的弯路在某一天(也许十几二十年后吧)都会是财富。有时候同学们会觉得,哇这个地方你也去过啊,哇你想得好明白啊,其实我觉得这都不算个屁,不过就是多活了几年而已。。。。。

但是有周全计划的人——也就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往往能在节约这几年的时间,更快达到同样的目标。

殊途同归,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

以上,滚去写作业了,下回继续。

《她》

这部“科幻文艺片”,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也顺便略微讽刺了一下低头族,但更多说的还是爱情本身。

影片很大一部分取景于上海,因为上海的几个特征符合影片那不远的未来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国际大都市,上海太明显的地标较少,现代感乃至未来感浓烈,符合“陌生的未来都市”的形象,上海的雾霾也恰恰反映了影片中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在这个陌生的未来都市中,影片也很自然地摆脱了当今世界的一些约束和限制,比如人和机器恋爱,比如随机的phone sex,比如爱情的替身,所有人都习以为常。这样影片从讨论人机恋爱的伦理问题中抽离出来,来借这个特殊的恋爱关系专心地探讨爱情本身。而一个有感情的软件系统,剥离了肉身,反而能很微妙地反映出爱情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状态。

p2182881128

男主角西奥多(杰昆·菲尼克斯)专门代人写情感丰富的信,篇篇情感真挚浓烈,完美动人,偏偏自己却爱无能。这也难怪,任何人的感情都通过外包的写信服务来传递了,这种“传递”实为封存,因此他自己也不能幸免。在OS启动时电脑的问题“你和你妈妈关系怎么样?”其实也部分暗示了他虽然情感丰富,但却不敢对感情负责任,不能为感情而坚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他与前妻(鲁妮·玛拉)曾有美好的过去,但两人却愈发貌合神离,他发现他那“美好的婚姻”里的他只是在越来越累的演戏。然而即便如此,同时也明白“再美好的过去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故事”,他还是从头到尾都无法放下。他与新欢(奥利维亚·王尔德)一拍即合却又迅速不欢而散,对方很明确想要长久的commitment,他却不敢承诺,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p2161285224

所幸这是未来世界,他还可以有一个完美契合,百般包容他的,有这斯嘉丽·约翰逊的魅力嗓音的,还能不断自学习的操作系统(萨曼莎)陪伴他。启动OS的初衷便是寻找慰藉,抚慰他现实中感情的失败和孤独。定制的OS自然善解人意,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从陪伴到性,非常自然。萨曼莎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很快就掌握了西奥多的一切,他帮助西奥多重拾生活信心,同时她也在不断探索,认识了哲学家AI,积极寻找自我。很快她学会了嫉妒(西奥多与朋友艾米的关系,她与哲学家AI的关系),这是人类最强烈的本能之一。接着她终究还是发现了没有肉身的问题以及对此的渴望,一幕第三位替身的尝试,其实也是影片对爱情中肉体与人格分离可能性的探讨。

萨曼莎在爱情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西奥多却始终把萨曼莎当做无限包容的慰藉乃至依赖,双方渐渐的脱钩也实属必然。正如萨曼莎所言“与你相处就像读一本书,但最近读得越来越慢了,好像字里行间的空白愈发增大了一样”,其实是西奥多写得慢了吧。然而西奥多对萨曼莎的依赖与日俱增,她短暂的离开就令他恐惧万分,而依赖也往往意味着要求更多体谅更少。一句自认为“无心”的言语(比如认为对方没必要学人类的语气),往往是伤人的利剑,尤其是对最亲密的人。由此引发的冲突中,又更多地展现了爱情自私的一面。

爱情还有一个大议题是开放与占有。传统上我们认为爱情必须是专一和排他的,这是爱情的诚意和幸福所在。然而在云端的OS可以以极强的运算能力同时和成百上千人谈恋爱,而每个对象都感受到了专一,这算是欺骗吗?萨曼莎的道理可恰相反:“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原来独占也可以是一种自私。

当然,爱情的终极伤害还是失去和与之而来的孤独。但是西奥多和萨曼莎的这段爱情并没有虚度,也不是悲剧。与前一段婚姻中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断演戏直到崩溃相比,也许是在OS面前不容易羞耻也不容易掩藏,西奥多和萨曼莎做到了开诚布公,以十足的坦诚来交流。他们的爱情虽然戛然而止,但却没有太多遗憾。片尾他和艾米在没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明白了打开心墙用心交流的要义。这个世界人与人的距离太远了,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更进一步阻隔了人们。我们要勇敢地抬起头,轻轻地靠在真正重要的人的肩上。

p2166655788

慰籍,嫉妒,探索,寻找自我,人格与肉身,依赖,自私,冲突,占有与开放,失去,孤独,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爱情这样缥缈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从中你一定能找到我没看到的东西。

7.5分。

《秘密特工》(The man from U.N.C.L.E.)

同样是间谍动作片,如果把这片和《碟中谍》系列一比较,你会发现许多不同。《碟中谍》的起承转合都掐着秒表,上天入海无所不包,再加上歌剧院或迪拜塔这样的异域风情,每一个元素都是那么精准,充分体现了电影工业的强大。而盖·里奇的Uncle呢,可以看到在电影工业的基础上,夹带了不知多少私货。

1960年代的欧洲范,无论是实实在在的罗马风情(不是飙车的取景地而已),欧洲豪华酒店的贵族范(不是暴发户范),操多国语言手艺精巧玩世不恭“把一切都给了女Boss”的CIA特工(不是不回头看爆炸的猛男),武力全满强呆萌型迟钝忍着暴脾气被狗追又骄傲的要命的KGB杀手(不是杀人不眨眼的莽夫),才貌双全来自东德却有南欧风情深是我菜的魅力女孩(不是只会尖叫待援的尤物),一袭清爽连衣裙便胜却人间无数,Alicia Vikander已收藏。就连坏蛋Boss,珠光宝气侧卧在沙发背上那一刻都简直了。难怪贝克汉姆都甘愿客串几秒钟投影机放映员。什么工艺的首饰哪国的跑车喝什么样的威士忌都样样考究对着屏幕“不经意”炫耀一番,这样一群人各怀鬼胎道貌岸然地一起参加一场F1赛车party,那逼格,岂是一帮糙老爷们毫不爱惜器物,在隧道里撞来撞去能比的。

p2232699983

p2258062565

这种程度的细节,只有欧洲导演,尤其是英国导演,尤其是盖·里奇,能够熟稔把握。当然他老人家也不缺快节奏动作场面的实力,开场就给你实打实来一场硬的,让容易犯困的观众先闭住嘴。哪怕是这些来硬的场面,智商也高了几个等级,高逼格追车,装中弹埋伏,用影子调虎离山,赏心悦目。坏蛋也技高一筹,所有伪装计谋全能识破,女Boss也绝对不会因为男主帅还“给了一切”就丝毫留情。双方掉链子的原因嘛,自然是电线短路,无线电吹牛太久,或忘了本款保险柜是否配备报警装置之类的“低级错误”,英国导演嘛。一个词形容得贴切,四两拨千斤。

主线情节四两拨千斤,那就有足够空间塞私货了。本片的配乐非常魔性,时代感,欧洲范,品味屌,存在感极强,还和情节同步得很,常是笑点所在。任性的Guy导,硬是让观众跟着花花公子一起坐在卡车里,吃着三明治喝着酒,看着两艘船跑跑抓了5分钟。人家就是想放完那首背景歌曲嘛。至于两人相亲式的见面在地上打滚,一起开锁时”I take top you take bottom”,就不要想太多了,毕竟是Gay导嘛。

p2258435299

看的时候一直困惑,一个英国导演,怎么会让美国乡土音和俄国想吐音称霸全片?果然后半段休·格兰特出来镇场子。腹黑,但苏美英三国间谍亦敌亦友又随时相忘江湖的宿命感,又在不经意间些许感人。总而言之,你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在卖弄,但你绝对嗅不到一丝流水线的气息。豆瓣上一句话说得好:它讲了一个看起来一般的故事,但并没有让你的大脑处于植物人状态。它提供了无比美丽的肉体和好看的动作场面,却丝毫没有其他任何电影的即视感。

p2218106010

我就喜欢这种挟带私货的非典型类型片。

7.5分。

《僵尸肖恩》

万圣节之夜,看了这么一部不是那么“正宗”的恐怖片。

在2004年的《僵尸肖恩》之前,大概还没有那部僵尸电影能拍出如此高质量的喜剧范,至多只是《群尸玩过界》那种仍以恶心为主的恶趣味。要把僵尸和搞笑挂上钩,最好的方式大概还是带着黑色幽默的英式喜剧。

21bc341f9c28aebaf0135f11e2470d17_b

这种英式幽默,个人总结,一是人物行为的优先级颠倒,比如大难当头还在争论纠结一些鸡毛蒜皮,而对一些小事则反应过度,比如哪个保洁员柜子没擦干净就把他宰了,简而言之,是猪队友和变态狂的结合体。这个比美式屎尿屁和中国的摁在地上挠痒痒的模式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二是对一些内容的黑色致敬,比如片中的英国酒吧和英式摇滚乐,两人拿着黑胶唱片砸僵尸,哪些舍得哪些不舍得,没有比这种时刻的简短有力的吐槽更有力度的了,再比如酒吧里不合时宜随机播放却怎么也关不掉的的Queens的歌。说到底,这一套还是离不开英国的土壤。啊,僵尸无疑是非常适合这种设定的喜剧元素,之前怎么没人想到。

p983573386

作为西蒙·佩吉成名作,也是“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第一部,《僵尸肖恩》当年无疑开了一种类型片的先河,令人惊喜连连。其实本片背后要暗示的东西也很明显,那就是我们活人其实也与僵尸没什么不同。公交车上无精打采的芸芸众生,主角肖恩在僵尸爆发后很久才有所察觉,一群活人(被迫)装作僵尸混在其中也毫无压力,两队活人相交而过各自尴尬的僵尸式打招呼,甚至片名本身等等。活人像僵尸的原因也很明显,肖恩的工作不如意,被人欺负,被女友甩,讨厌的继父,废柴室友,简而言之,life sucks。我们大多数凡人和肖恩的处境没有本质不同,本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突发僵尸灾难来给你点肾上腺素,你会振作起来的。这个解决方案也很黑色幽默。

Shaun Of The Dead

本片的确没给你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不是悲观,而是人家压根就没想跟你探讨。人家的态度是僵尸这种永动机,我们应该利用起来解决能源问题,僵尸也可以做宠物,蠢萌蠢萌的叻。至于死掉的人嘛,就当没存在过?所以我这篇也写的太严肃了,你要做的应该是把一切抛在脑后,尽情的笑到肚子疼。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