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姓之人》

虽然被标为“科幻片”,但如果你想看这部电影,这里先提示一点应有的预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并非只有讲故事这一种表现方式。就像另一种艺术–绘画一样,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种情绪,也可能只是一种美学上的分享。一件艺术品能有一个主题,便是很好的了。所以这部电影尽管开头和《盗梦空间》很像,但它不必如《盗梦空间》一样,有唯一的答案解释,有唯一的出口。

看过导演雅克·范·多梅尔20年前的处女作《小英雄托托》,那是一个走近生命终点的老人回忆一生的故事。各种碎片交织,真如人的回忆一般,发现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道尽人生的虚无。《无姓之人》用的手法套路也一脉相承,只是主题变成了人生在各个十字路口的选择。人生就像奔驰在不断变化交叉的铁轨上的列车,这列车行过的轨迹如碎片般交织在一起,便是一个人在生命终点回顾一生选择的不同结果,或一个孩子在生命起点想象一生的各种可能。

这无数的选择和可能的体现,本片主要选用的还是我们最熟悉的代表–爱情。和真正的挚爱两情相悦,还是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底线付出,还是选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敷衍人生。爱情是人类最不可捉摸的东西,基于它做出的选择,延展开的可能性是无穷的。这里不仅有星际旅行,生离死别,也有各种不堪,狗血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和《小英雄托托》都有少年姐弟不伦之恋的倾向,估计导演确实好这口。

本片为了表现这一切的摄影和剪辑无可挑剔。有在火星大气层飞舞的自行车,也有孤身在一个所有人统一着装都有两个影子的摄影棚般的诡异城市醒来,更有直升机吊着一块块海水来构筑想象中的世界,当然还有相爱的美丽的人共同散发出的魔力…… 充满美感和想象力的镜头,令人战栗的场景,令人流连的容颜。流畅的剪辑,既如记忆般混乱无序,又似记忆般流畅自然。正如男主弥留之际的一句话:life is a playground or nothing. 让人沉浸在其中同时,又质疑所谓“真实”的意义。

p1487345199

p2263043352

p2262271881

p1598176958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吗?显然不可以。那么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举动,无论是基于深思熟虑,还是一念之差,或是靠投硬币,都未必真是我们所遇到的后果的真实原因。然而选择却还是让我们如此纠结,正因其如涟漪般的蝴蝶效应式地迅速扩散开,我们不知道会导致什么。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一切可以追本溯源,我们就不用做出这些选择了。

你应该看出来了,这片虽然是投资4700万美元的科幻片,然而什么超弦理论宇宙坍缩鸽子迷信蝴蝶效应,都只是为了选择的不可捉摸性和“真实”的模糊性这合二为一的主题而披上的外衣而已。

你又会惊奇的发现,要表达这个主题,只有电影这种形式最为完美。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好好地讲故事”。

8分。

从《PK》和《OMG》,看宗教在印度

印度电影的几个特色:时间长,歌舞,喜剧。这和印度的传统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印度很热,很多人花钱进电影院便是为了消磨一下午,时间长是必须。歌舞就和印度的传统更密不可分了,印度的确自古以来全民热爱歌舞,这是早在电影出现之前的事。所以印度电影只是其歌舞联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喜剧则是所有劳苦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印度的普通人活得很苦,喜剧自然是释放的需求所在。

p2240058096

两部印度片,都关于宗教,都有超自然元素,除了印度片的一些共性外,风格还是很不同的。OMG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很普通很典型的印度商贩身上,整部电影处处透着印度草根气息,歌舞就是歌舞,展现的是宗教仪式的场面。主演是宝莱坞最当红偶像阿克谢·库马尔,那个典型的神棍式印度动作片里的偶像明星。这片里的超自然元素也自然有些神棍,比如集上帝真主毗湿奴于一身的神现身了,还展现神迹让偏瘫的主角复原等等,在我看来都降低了逼格。整部电影说教味也比较浓,大量篇幅是主角和僧侣的争论,作为故事片其叙事逻辑并不严密完整。可能这样的表现形式比较适用于印度的观众群体吧。

p1955099282

PK则要国际化得多。从风景如画的比利时布鲁日开始一段浪漫爱情,随后大部分场景也都反映了很西化的新德里电视台和西式中产阶级生活,女主也西式的养眼许多,巴基斯坦领事馆前台更是美若天仙。歌舞则更多的是为了浓缩式的推进剧情,比如爱情,比如外星人学会地球生活的过程,很自然也很宜人。而且是处处对神棍有些讥讽意味的阿米尔·汗主演。除了宗教,喜剧和爱情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全片的整体观感也流畅不少,宗教只能算是1/3的主题,故有浅尝辄止之嫌。

p2227015356

说到劳苦大众,除了喜剧,他们伤痕累累的灵魂更重要的一个释放出口便是宗教。这也是《PK》和《OMG》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所在。要说宗教的百花齐放,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印度了。不仅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祆教,犹太教等等,占主导的印度教本身便是一大堆教派的总称。这么多宗教并存,其关于宗教的言论尺度也相应宽松,这样胆敢把所有宗教涮一遍的电影,也只有印度会拍了吧。

鉴于宗教在印度的社会生活中如此根深蒂固,两部电影都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展开。

《OMG》的主角是个无神论者,且对神灵极度不尊重。他遭到了天谴,从而开始与代表神灵的僧侣们的卓绝斗争。在此过程中他揭露了这批僧侣(神棍)借宗教信仰敛财之实,却也遇到了真正的神。是的,神亲自现身了。这部电影直接确认了神的存在,呼吁人们从信仰本源出发,神在天地万物之间,而不在乌烟瘴气的庙宇之内,告诫人们不要理会那些骗钱的神棍们。

p1955097122

《PK》展开的角度则更加高明一些。PK是个流浪地球的外星人,初来乍到的他对一切人类文化一无所知,这自然引发无数笑料,不过更重要的,这让电影能以一个思想空白如婴儿,没有家庭文化成长环境的影响,却又能以超常人的能力来思考的视角来表达观点。也许有造物主,可是有这么多宗教这么多神,我该信哪个呢?每个宗教都宣称自己是真理而其它是异端,在无神论阳光下成长的我看来,这个矛盾恰好说明了宗教不是神的箴言,而是人类各自对造物主的不同理解和想象。按照这个定义,无神论也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而已。

到了这个层面,PK抨击的便不只是借宗教之名来敛财的骗子了。各宗教互相排他的矛盾已证明它们至少绝大多数是虚伪的。按照不可知论,有没有神,神以什么形式存在或做过什么事,都是无法知道答案的。

那么宗教便一无是处吗?与PK辩论的僧侣就指出了:有这么多人,宗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精神支柱。如果毁灭了宗教,那就是剥夺了他们的希望,让他们怎么活下去。诚然,这是宗教的现实意义。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一生的精神支柱,也被统治阶级反复利用作为统治工具。虽然从客观上可以论证宗教是虚伪的,但人不是机器,人需要希望和信念这样的心理支撑才能活下去。PK回应心中有信念便受神眷顾,不必通过宗教或神职人员等媒介。此话固然不假,但这需要每个人有极强的独立思想和坚定品格,而这并非现实情况。正如《OMG》里的神棍最后说的:这些信众并不是敬爱神灵,而是畏惧神灵,他们执行所有信条只是为了不下地狱。为了寻求避免他们畏惧的东西,他们必将重返庙宇。

OMG 6分,PK 7分。

《捉妖记》和《大圣归来》

每年7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一直以来也是一个令人咬牙切齿的片荒月。直到今年,情况终于有所改观,《捉妖记》和《大圣归来》两部国产电影,双双取得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口碑好在哪里呢?《捉妖记》的剧情,只能说不把观众当弱智而已。这不要紧,许多好莱坞大片的剧情也不过如此。詹姆斯·卡梅隆就说过,我要呈现的视觉元素这么多,剧情太复杂了观众接受不了。《捉妖记》可贵在用上了成熟的工业体系,比如特效,工业光魔来做。做出来的妖怪,虽然造型有点西化,那恶龙明显就是《驯龙高手》里逃出来的,小妖王也有些为卖萌而卖萌,但整体观感还是不错的,曾志伟、吴君如、妖后的造型都非常生动。影片也大胆采用了好莱坞动画里常有的歌舞,我感觉相当不错,欢乐也好听,降低了妖怪给人的恶感,还带动了喜剧气氛。

看了那么多史莱克和总动员,再看到这些工业光魔基因的妖怪们配上了我们熟悉和亲切的文化题材,虽然剧情低幼制作水准仍有差距,我还是相当欣慰。文化认同的吸引力有时真的很强。虽然是喜剧,演员们也没有装疯卖傻,至少知道自己在演什么。笑料也过得去,没有泰囧之类的那种恶俗的挠痒痒式的感觉。7分。

而《大圣归来》的剧情就更像一部杂耍式的动画短片了,最后似乎都没演完。但是它的文化背景对我们更加的亲切,以相当先进的技术水准原汁原味地展现,同时没有功夫熊猫或花木兰里的美式调侃。人物造型都有创新,孙悟空,小男孩,土地公公,都让我看到了中西合璧的美。满满中国风并且节奏感十足的配乐里,人物的动作打斗与音乐惟妙惟肖地吻合。片尾孙悟空坐在悬崖边,那长长的红绫昂扬飘荡的画面,我都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了。7.5分。

所以说,主流商业国产片要崛起,剧情创意什么的都是次要的,还是要从工业体系着手。更细的分工,让更专业的人来处理各方面的细节,就能避免《道士下山》那样的全面崩坏。

平凡的世界

 

本来以为这辈子也看不完这本书的。

真的太长,也真的太平凡。

因为平凡,所以那些苦难才更让人窒息。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原来预想的那个样子,在这个长长的故事里,只有晓霞是最接近理想的样子,所以也只有她永远地活在了青春年月里。

 

 

我想作者想讲的是,要抱有希望,但也要了解,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

就像没办法在一起的润叶和少安,红梅和养民,晓霞和少平。

这三对的故事换别人大概可以写得百转千回撕心裂肺,但是听路遥讲来就是再平凡不过的离合。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罗密欧朱丽叶,能过日子就好了别多想。

就像孙少安的砖厂一度红红火火最终却倒闭了。

活了几十年,我们或多或少地知道那些奢望能摘到的星星往往只能仰望。

为了缩短到星星的距离,不停跳,又不停落到原点,从结局来看徒劳无益,但不跳一下岂能甘心?

 

就像作者在后序中说: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憾。遗憾,深深的遗憾。

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此处省略数百字]

要旨仍然应该是首先战胜自己,并将精神提升到不断发展着的生活所要求的那种高度,才有可能使自己重新走出洼地,亦步亦趋跟着生活进入新的境界。不管实际结果如何,这个起码的觉悟应当具备。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某些词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时代印记,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诚恳厚重的人生体验。在我看来,这部书并不能算是恢弘的史诗,这只是很平淡的纪实,但是回想起来并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

说不上是不是这部书的作用,总之从时间点来回忆,看完这本书我就辞职了。在二十代的尾巴上终于不再忍耐,炒了老板鱿鱼揣着吃喝玩乐剩下的那点积蓄,开始北美漂流。

生活如我期望的,再次看不到终点。

 

《小羊肖恩》

艺术真是一个无法用标准衡量的东西。比如说动画吧,皮克斯迪斯尼应该是时代最前沿了,它们的作品也却是都挺精彩,但是你看到《美丽城三重唱》,你还是会被惊艳到:原来动画还可以这样啊!这个领域不是“好”或“坏”的一维直线,而像一个多维空间,有无数个你想象不到的维度,组合出一部部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作品。也许你觉得《美丽城三重唱》过于奇葩,你还是可以试试这个英国动画系列《小羊肖恩》。

《小羊肖恩》是黏土动画。也就是画面都是橡皮泥一样的黏土制成,然后一帧一帧的拍摄。非常辛苦,非常古老的技术。但是它带来了电脑CG所无法比拟的别样画风:复古,亲切,更富有艺术品的气息。比如因为它复古,片中出现的拿黏土做的手机拍照的镜头,大家心里都会会心一笑。

p2259036989

《小羊肖恩》全系列无语言对白,全靠各路动物的肢体语言和咩哞汪喵说事。对于电视版的几分钟一集还好说,这部80多分钟的大电影也能做到,并且剧情充实,还不丝毫影响理解,反而让角色们更萌了。一群绵羊自然是主角啦,和绵羊呆傻的传统形象不同,这群绵羊里有肖恩这样的聪明主角,有烫着头的羊大妈,有如同雪球的大胖子,还有十分不老实的婴儿宝宝。它们的必杀技是拉来一座栏杆排队跳的催眠大法。除了它们,还有尽忠尽责的狗,大家都在奔忙时在家里沸反盈天的猪,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暴躁公牛,什么都吃的山羊,广播员公鸡,利益第三方鸭子,房梁上的邻居蜘蛛,当然还有人–一个是真的傻的农场主。这么多不同的物种,不同的人格,农场果真也是一个世界,难怪奥威尔会有《动物农庄》这样的灵感。

扯远了。别忘了,制作者是英国人啊。车辆当然靠左行,双层巴士不能少,但是他们才不管什么儿童不宜呢。来收养宠物的是一对年轻男性哦,坏蛋中招的方式是头插到某某某某地方拔不出来哦,一群羊伪装成人在高档法国餐厅吃饭那副尴尬样,充当“下半身”的羊吃了辣一路狂奔到喷水池救急,“上半身”只好做撒尿状,也只有英国人想得出来。

p2220851812

这其中的互动可想而知。虽然情节基本是动画轻喜剧路数,但是黏土画风,脑洞大开的梗,精细的制作,一个字萌,两个字精彩,三个字想象力。至于致敬披头士,出租车司机,沉默的羔羊的梗,就更是水到渠成了。

我好想说这是“教科书般的黏土动画“,可这想象力、情趣、艺术水准,用“教科书”这样刻板的比喻是侮辱它。如果你对迪斯尼皮克斯有点审美疲劳,千万别错过一些令人惊喜的欧洲动画,比如这部带着英式风情和幽默的英国作品。

p2253786635

8分。

《阿甘正传》

为什么《阿甘正传》能打败《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拿下奥斯卡?因为它不是一个血海深仇的传奇,也不是一个鬼才导演的独立电影秀,它反映了现实中一代美国人的集体回忆,它讲的是全体美国人的故事,更代表了传统的美国精神–简单正直,坚韧不拔,它演到了每个美国人的心里。

我第一次看《阿甘正传》是在1995年,我9岁,跟着爷爷看的盗版VCD。当时我看不出阿甘是微弱智,看不出片中穿插了那么多真实的历史,看不出这电影要表达的美国精神。但20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片头随风飘动的羽毛,校车上与小珍妮的初次见面,小阿甘在奔跑中抛弃了腿上的铁套,越战的枪林弹雨中背着战友奔跑,失去双腿的丹中尉在轮椅上发酒疯,华盛顿纪念碑前与珍妮重逢,捕虾船撞烂了码头,阿甘带着一群人在西部荒野中奔跑,珍妮对阿甘说“你是他爸爸”,阿甘哭泣着站在珍妮的墓前…… 电影的魅力便是让一个看不懂电影的小孩,也能带着记忆中的这些画面走过20年。

同样的,对一代美国人来说,猫王,肯尼迪遇刺,阿拉巴马州长阻挠黑人大学生入学事件,约翰逊和越战,黑豹党,嬉皮士,阿波罗登月,乒乓外交,尼克松和水门事件,约翰·列侬,卡门飓风,里根遇刺等等,同样是带着走过几十年的记忆。伴随着无数经典的带着时代烙印的配乐(Blowing in the wind, California dreaming, San Francisco等等等等),本片让阿甘这个低智者由各种偶然机会和这些历史事件挂钩,例如就是他投诉对面大厦手电筒光而意外揭发了水门事件。这显然不真实,但确是有意为之。因为阿甘正是正直的传统美国精神的代表,正直无私,不精于算计,意志顽强,胸怀坦荡。他经历这些事件,正象征着每一个正直的美国人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这部电影耳熟能详的几句台词也已经名垂影史。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ll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这句话是全片的“中心思想”。命运正如片头的那片羽毛一样,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人能够抓住它,依靠坚强和正直前进。“Run, Forrest, Run!” 便是坚强和正直地同命运赛跑。阿甘在片中最长的横跨美国的那次跑步,并没有任何明确动机和目的。阿甘没有能力瞻前顾后,没有能力具备太多功利心, “Stupid as stupid does”,这却给予了他旁人难有的集中能量,信守诺言,正直行事的能力。同命运赛跑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保持着阿甘那样的谦卑和乐观,让每一块巧克力出现时,他不逆流行舟,却能够把握住生命的航舵。

p1484731332

除了阿甘,本片还有4个主要人物,阿甘的妈妈,布巴,丹中尉,珍妮。阿甘的妈妈是“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的版权所有人,她是美国传统精神的传承,也是阿甘那最朴素坚实的品质的来源。生活需要点智慧,看清了羽毛飘荡的方向,才不会患得患失。生活也不需要太多智慧,这样才可以无所畏惧,与命运赛跑。她一人辛苦带大阿甘,为他操劳,为他骄傲,她也是千千万正直、朴实、勤劳的美国女性的代表。

p825968278

布巴是黑人,命运对他和他的祖先不公,他没有什么立场,也没怨天尤人,他念想的只有祖传的捕虾。打下越南了就可以来这里捕虾,打不下去了就想回去捕虾,他是另一个阿甘,运气没那么好的阿甘。

1960-1980年代的美国并非一帆风顺,那是一段充满创伤的历史。丹中尉则是典型的受到创伤的美国人,在带给现代美国人最大伤痛却又无功而返的越战中失去了双腿。他相信注定的命运,他的命运就是死在战场,而背着他奔跑的阿甘让他残废地活了下来,他怨气冲天,疯狂酗酒,憎恨上帝,人生充满了挫败感。当然作为励志片的《阿甘正传》还是让他在阿甘的帮助下,在一场暴风雨中与上帝和解后,更重要的是发财后,站了起来重新积极地生活。相信还有许多美国人遭遇了丹中尉一样的不幸和创伤,他们应该没有丹中尉那么好运,但本片可贵在并无不切实际的布道那摸不着的上帝恩典,也没有振臂高呼的反战,而是承认时代和国家给他们带来的创伤,并实实在在的给这些受伤者打气,激励他们鼓起勇气来重新面对生活。

p2261613724

珍妮则是这充满创伤的时代的另一个代表。她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成人后也不顺利,颠沛流离,靠难以启齿的零工生活。珍妮很自然的加入了质疑美国价值观的嬉皮士群体,追寻她所认为的人生意义。可惜她最终也没有找到,却伤痕累累,一度想要放弃生命。她知道青梅竹马的阿甘一直无私地注视和思念着她,但她一直抗拒低智且传统的阿甘能带给她幸福。直到生命将要耗尽,她才明白阿甘才是她最好的归宿。显然电影对她倾向负面,她浪费了一生,也只有阿甘代表的美国精神能够挽救她。插句话,有谁看出她是Claire Underwood的?

p825968453

p825966188

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旗帜鲜明的右翼电影,在左翼把持的好莱坞算是罕见。但是它带给美国人的集体回忆,阿甘的可爱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风气赢得了包括非美国人的大多数人的喜爱。它也是一部励志片,但它没有许多励志片那浓郁的鸡汤味和鸡血式的奇迹结局,它用朴实征服了观众。阿甘诚然是个不得了的幸运儿,但每个观众都会觉得他的幸运是应得的。

9分。

从《机械姬》看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有很多,有以《黑客帝国》和《终结者》为代表的悲观末世的想象,也有以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对机器人将心比心的催泪之作。而《机械姬》则是在一个英国拍摄的,中低成本的,在画风和情绪相对冷静的前提下,探讨人工智能这一命题的。换而言之,非常有《黑镜》的感觉。

一个和人工智能紧密关联的词是图灵测试,它是通过人类是否能够辨认与之交流的对象是不是机器来测定人工智能是否有自主意识。自主意识这个词很有意思。从人类发明工具起,到各种机器,电脑,自动化设备,所有这一切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自动”,要么直接放大人力,要么是通过预先设置的程序工作,要么是一个面对各种情况的精确反应的指令集。这些都没有“自主意识”在里面。所以在图灵测试中,人是无法通过和机器对话来测试对方是否有自主意识的,因为这很可能只是测定机器的指令集有多丰富而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有一个“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理论。人类的“系统一”便是宽泛模糊的心理能力,或者说自主意识,比如对面的人是不是生气了,这个人真好看,这个饭好吃否,这部电影是否烂片。而“系统二”是有客观结果的事务,比如数学运算,信息处理,人脑需要一段时间甚至无法完成。对于计算机则相反,“系统二”易如反掌,而“系统一”则是登天的难题。

p2244317801

影片则用了波拉克的画做例子,这幅乱糟糟的画是画家清空脑子,让画笔自由地走向手要去方向,从而有了一幅介于随机和直觉意识之间的作品,称为“自动”画作。但是如果把这个创作理念倒过来,每画一笔,我都必须有精确缜密的理由来论证这一笔这么画是最优的,那么就完全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了。这也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无法自主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因。另一个例子是关于“颜色学家Mary”的思想实验。Mary是一个对颜色的一切知识了如指掌的科学家,包括每个颜色的波长等等的各种物理特性。但是她只能在一个黑白的房间里通过一个黑白电视观测世界。所以她具有关于颜色的一切知识,却没有对其的主观体验。Mary就是人工智能。而当Mary走出黑白房间的那一刻,主观体验到了五颜六色的世界,她才变成了有自主意识的人。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图灵测试呢?本片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剧透警告】机器人最终利用了人类的同情心,以欺骗的方式获得了自由。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机器人的自主意识,一是非外来指令的目的性–自由,除了这个目的,没有任何外来的信号促使她这么做。二是实现目的的自主手段–欺骗和表演,人类竟然中招了。简而言之,本片片名可以改为《机械婊》,或更为内涵的《芯机婊》来一言蔽之。

p2235690499

除了图灵测试,本片更由人类和人工智能愈发深入的交流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先是面对一个有感情、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你是否要尊重他的人权?还是把它当做以往的机器一样作为财产,可以随意拆卸、删除、重置升级?这颇有上帝和人类的关系的意味,影片中图灵测试的7天7个session是一个很好的隐喻。然而人和机器的关系并不能这么简单类比。上帝是远远高于人类的存在,视人类如虫豸,发洪水毁灭世界就如过家家。而机器一旦跨过了图灵测试这道坎,这个问题就没那么好回答了。人类从未直面过一个与自身有如此接近的智能和意识水平的不同物种,更何况这个物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表达的就是对具有自主意识和感情却被当做物件无情处理的机器人的同情。

《机械姬》则不止于此。首先人类自身会有身份认同危机。因为机器和你是如此的相似,你如何确定自己不是机器,不是别人的试验品?片中的男主角便一度陷入这个危机。再者我们又惊恐的发现,尽管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人类还是有很大不同。她虽有无限的知识和运算能力,且有自主意识,但其人格并不健全,缺乏道德感,对一切事物,包括人类和同类,表现出对物品一般的漠视和残忍。这其实也是个将心比心的问题,想想在各大科幻作品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也许人格和道德感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影响改善他们,也许不能。而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争斗中,一如本片和许多电影,人类的愚蠢和感性令自己一败涂地。

这一系列矛盾铸成了对人工智能的悲观情绪。一是人类无法控制并最终不敌他们,二是人类将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伦理困境。

这个悲观的预期是否会成为现实,谁也不知道。毕竟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物理学家曾在20世纪初预言物理大厦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修补,但没人料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横空出世。同样,几十年前人们预想很快就能登上火星飞出太阳系,但是当前人类事实上的发展的方向却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不过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史蒂芬·霍金都表示了担忧。

当今人工智能的主要成果是机器学习,也就是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模型来做出基于已有数据的预测,这个预测可以是明天的股票指数,也可以是在画面中识别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把一堆对象自动归类。但这些任务的实现方式还是“系统二”,要想让人工智能有“系统一”类型的功能,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上的实现路径:一是超强的计算能力,这个好理解;二是对人脑的逆向开发,也就是掌握人脑功能的实现方式;三是模拟人脑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也就是可以搭建出一个非常原始的大脑模型,通过类似自然界进化过程的方式让这个原始大脑逐渐进化,来提高智能,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让这个过程比几十亿年的自然进化加快许多。

从自然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种进化发展是指数级的。自然界最高等的哺乳动物出现在最近的1000万年,人类自20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也可能是这个速度,一旦它达到了人类的只能,那很可能只需要再过一瞬间就远远把我们甩在了后面。人类宛如站在一个地铁站台上翘首以盼,人工智能这辆列车在远处缓慢的挪动,可一旦接近站台,很能就是我再也追不上的呼啸而过。届时我们就无法理解它的逻辑,下一步要干什么,是否会毁灭人类。如果给它限制诸如“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条件呢?这些条件总是有逻辑漏洞的。比如要让人类快乐,不得伤害人类,也许如《黑客帝国》那样把人类全部监禁起来,用Matrix来麻痹人类大脑是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决策。要么干脆说不能改变任何东西,那就锁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要人工智能何用?

也有人用一个悖论提出了不同观点。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的一瞬,如果上述逻辑正确,一定早有外星人发展出了不可控的人工智能并奴役整个宇宙,而地球目前仍安然无恙,说明这种事不会发生。这也说不准,这“奴役宇宙”也许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呢?也许我们已经被以某种方式奴役了?

我们可以感到人工智能这趟列车正在向我们驶来。这让这个科幻问题的思考有了现实意味,也增添了不少趣味。

7分。

《我是路人甲》– 新瓶装旧酒

这部电影的题材很好,群众演员是一个和影视圈如此接近的群体,却从未成为一个电影的题材所在。这部电影也当仁不让的请真实的群众演员来做主演,演的角色还都是自己的真名。这都体现了导演主创对这一长期地位低下的辛苦群体的敬意。然而,主创毕竟还要考虑票房市场,于是给这些主演们写好了剧情。

当然这些剧情也一定是通过搜集的真实素材发展而来的,有艰辛,有励志,有爱情,虽有些节奏问题,看着也挺让人投入。可是谁都能看出,这些群众演员演自己都那么的别扭,发挥那么的起伏不定。大部分时间都是念台词,语气生硬到令人汗毛直竖。相比之下,影片中偶然出现的客串明星显得十分宝贵,让看得汗毛直竖的我能时不时松口气。往日觉得演技平平的袁咏仪,在两个群演面前,简直就是奥斯卡影后。

p2251657453

个中原因,要么就是群众演员毕竟基本功不行不能胜任主演,要么就是这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我觉得两者兼有。前者没什么可多说的,这也是绝大多数群演永无出头之日的原因。至于后者,我想这反映了这部电影无法调和的一个根本矛盾,即横漂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题材,它与激情励志和浪漫爱情是格格不入的。包括基本功、形象、运气等等因素,都让横店是一个断梦的地方。它不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地狱,而是一个让激情和理想破灭的熔炉。许多人在这里能生存下来,可是要说明星之梦,可能也就本片的几个主角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吧,在此祝贺他们。我能记住的有小帅哥王昭,还有主演李亚鹏(真名忘了),邻家型女主虽然不错,但区分度不够高。毕竟是看脸的世界。

p2246054519

由于这个矛盾,这部电影虽然在前半段挺好的展现了横店这个无数求出头的小人物的熔炉,可惜随着一群人生硬的在小饭馆里争论生命的意义,它成了主演很不专业鸡汤励志片;可惜随着所有九流爱情片都会有的追车戏码上演,它成了剧情很不脱俗的青春偶像剧。

这个题材该怎么拍呢?我想抛弃爱情和鸡汤,直击这些群演的真实工作和剧组生活,真正展现生活的艰辛和世界的残酷,也许会更打动人心。让贾樟柯来拍吧,不过我又怕看睡着。说到底,从主创到观众,我们没人真的关心他们。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