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杀破狼》和《道士下山》– 专注类型的成功和妄图集大成的失败

10年前的《杀破狼》,就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华语类型片的典范。该片无论是创作方的构思重点,擅长之处,还是观众的期待,电影价值的来源,都是功夫动作场面,所以很自然的一切都为此服务。10年后的今天来看,吴京的球场虐杀,甄子丹对吴京,甄子丹对洪金宝,一个精确的残酷表演,匕首交错寒光凛凛;一个短棍对匕首的高手巷战,飞刀换手如梦如幻;一个双拳四手的会所Boss对决,拳拳到肉十足过瘾。却都是真功夫,毫无特效痕迹,依旧看点连连。

动作场面为先,并不代表其他元素都是敷衍的垃圾,它们的使命是为动作这一一核心服务的。剧情,本片虽是警匪背景,剧情摆脱了现实三观的窠臼,干脆利落。论手黑和血性的程度,警察丝毫不比黑帮逊色,为的就是最酣畅淋漓的对决观感。人物造型,吴京、洪金宝、甄子丹都不是现实中黑帮人物和警察会有的造型,但这身打扮强化了人物的气场,让打斗更有类似电子游戏的幻想色彩。然而虽然警匪的现实背景被极大淡化,警匪题材中最突出的兄弟情义却被最大化保留甚至强化,甚至为此黑帮可以在警局不可思议的嚣张,警察可以毫无原则的寻私仇。为什么?因为兄弟情义能让功夫打斗这一核心更加令人血脉喷张啊。这兄弟情义直接浓烈,渲染起来却毫不磨叽,一组和影片大多数黑夜场景鲜明对比的海滩镜头就交代清楚了。人物塑造也是一样,每个配角都有各自的悲情故事,虽然都挺俗套,但都点到即止毫不令人反感,为的也是让人物的悲剧更好的为残酷的对决服务。

p2001828697

《杀破狼》这个片名,源于什么三颗星的哲理,此类牵强附会的哲学主题自《无间道》开始,港片屡试不爽。其实它更重要的目的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名。决战打完了,更有一个不俗的结局,不能说这有多深刻,但它给观众多留了一丝回味。

突出类型的核心,所有的周边元素都为其服务而不喧宾夺主,这就是类型片该有的样子。7.5分。

10年后《杀破狼》出了续集,这个名字自然是类型片主题的最佳招牌,观众自然也是带着这样的期待的。然而我觉得续集的辅助元素有喧宾夺主之嫌。剧情和人物都多条线索,巧妙串联,设计的是很不错,但是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这样的剧情过于繁复且离奇了。比如狗血的手机巧合,翻译软件,和宇宙大同语言emoji,都没有像前作那样为类型核心铺垫服务,只让人感觉各种不真实。另外前作三主角那么能打都有其显赫身份或名声支持,而本作吴京和托尼贾作为普通卧底警察和普通狱卒也这么能打,就缺乏解释了。

作为续集,它也有不少致敬前作之处。比如对应前作吴京角色的飞刀小Boss,同样是短棍对匕首,就是被秒的太快了点。再比如白痴角色,比如小女孩给坏蛋分橙色的糖果。至于小女孩半夜遇见狼,豆瓣上许多人似乎不太理解,这显然是小女孩的梦,象征她面对的恐惧和惊险命运。

简而言之,作为《杀破狼》系列的一员,这续集拍的太磨叽了。

b69bff349f878c9c9730d5d69bb89c59_b

当然它也不是一无是处。香港小诊所楼道小刀切肉,监狱大乱斗,最终Boss战能看到《杀死比尔》的影子。监狱大乱斗都场面虽然乱了点,也缺乏打斗亮点,但想想还是挺过瘾的,吴京拼了老命找手机信号的神态太像赵本山了。最终Boss战那极致雪白科幻的高楼室内场景,Boss张晋的装束、举止、轻功、逼格,三个字,啧啧啧。当然最后还是逼格害死了他。正邪双方都有格斗游戏从普通模式到红血爆气的状态转换,好看好看。不过和前作相比,这Boss战虽然有小李飞刀和星云锁链,但缺了点甄子丹和洪金宝那拳拳到肉摔人砸吧台的痛感。

6.5分。

说完了两部类型片,再回过头来看看《道士下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出电影创作者的不同心思。

有个印度朋友说,中国片和印度片本质一样,一个是扯淡一会儿开始跳舞,一个是扯淡一会儿开始打架。两部《杀破狼》和《道士下山》都不幸被他言中。那么《道士下山》的观感究竟如何呢?想必如果你看过,都会基本同意豆瓣上的这条短评:“一地鸡毛,二弟出彩,三D坑人。王宝强的狞笑林志玲的呻吟,郭富城张震的打滚野合山洞双休,范伟的发型元华的潮服房祖名的瘫痪脸。骨骼惊奇隔空打物,月夜扫地烈日灼心。王学圻说,没看到大家都在吃饭吗?”

其实这部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陈凯歌作为学院派出身,许多镜头语言还是讲究的。比如林志玲和范伟,在形象上是两个极端,对立如此夸张,制造了喜剧效果,也是为了反讽。林志玲登场时,两人一明一暗,一个由柱子隔开,一个居高临下,看似荒诞的结合其实已经暗示了背后的不和谐。再比如吴建豪的形象,很多观众觉得很2,但这不就是一只公鸡吗?吴建豪还养了一只白公鸡,这暗示已经不能更明显了。再如王宝强一只飞镖射中“快活林”的“活”字,范伟的葬礼上左右“忠义”二字反讽林志玲不忠吴建豪不义等等,都能看出这部电影至少在一些细节上还是用心的。

p2173081379

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整体观感这么差呢?野心太大了嘛。《霸王别姬》是一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旷世之作,也是陈凯歌难以背负的包袱。说《霸王别姬》是其父代拍固然荒谬,但它显然不是陈凯歌一人之功。他是个有才华的导演,然而观众的评价和期待却是他不能企及的高度。背负着这个包袱,他总力求在每一步作品中尽可能的包含各种创新元素,同时道出深刻的主题。《无极》和《道士下山》都是这样的尝试,却只暴露出了他在操刀自己不熟悉的类型和题材时的进退失据。《杀破狼》系列的叶伟信和郑保瑞都是功夫黑道类型片的好手,他们明白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做到了最好,可从《霸王别姬》和《黄土地》下来的陈凯歌却野心来一个民国传奇剧,科幻片,武侠片,喜剧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还想夹带点自己的恶趣味以及所谓的时尚(卖腐),比如范伟x林志玲,张震x郭富城。

结果就是这片所有元素的全面崩坏,首尾不能相顾。虽然也是扯一会儿淡开始打架,但打架像在棉花上,扯淡又像在烂泥里。王宝强亘古不变的狞笑摧毁了所有其他正经或不正经的创作表达,张震和郭富城抱在一起翻滚又如何能让观众有心思去想这背后的深情大义?

所以拍电影不要总想着来一部影史留名的集大成之作,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想得太多,火力分散,最后满盘皆输。而用心把一个类型做到极致,指不定10年后还有人翻出来回味并交口称赞呢。

5分。

《彗星来的那一夜》

一部成本只有五万美元的科幻电影,却在科幻迷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来科幻并不一定是大成本的星际战争或时间旅行,也可以是还原科幻本质的——基于科学的幻想。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coherence”意为“相干性”,实际上是做了一个量子力学多世界理论的思维实验。量子物理的世界,和我们所体验的有许多不同。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在片中也有提及的“薛定谔的猫”也是个描述量子世界的思维实验,它描述的是一只量子态的猫被关在盒子里,它处于一种“既死也活”的状态,但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这种状态。当观测者打开盒子,这个波函数坍缩了,猫就只有死或者活两种状态之一了。而本片描述的是另一种理论-多世界理论。它认为在观测者打开盒子的时候,波函数并没有坍缩,而是产生了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一个世界中猫是活的,而另一个世界猫是死的。注意是观测这个行为让世界分裂,而不是两个世界之前就一直存在。这也是片中Hugh的科学家弟弟的笔记里所要说明的。

“观测”这个行为,在我们的理解中是不应该扰动被观测对象的,但是在量子世界中,这是做不到的,观测者不可避免的成为被观测的量子对象的一部分。这部电影拿宏观世界做类比,那座房子是关猫的盒子,人物便是猫。但“观测”这一行为比较难以类比,便用了产生随机性的事件代替。比如拿什么颜色的荧光棒,每个人投骰子并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盒子里放的随机物品,也包括以前做的选择,例如是否担任舞蹈主演替补(最后那个世界里女主是成功的舞蹈演员),这些随机行为都不自知的产生了更多的平行世界。所以许多平行世界是片中人物们自己造成的。也有可能无数平行世界是原来就存在的且并无增多,但这和多世界理论的差别就更大了一些。

那么彗星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彗星一开始由不明原因造成一些人手机碎裂,制造了一些平行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让所有平行世界之间有了相干性–不同世界可以交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彗星,扔骰子照样会产生平行世界,但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和另一个世界的人交流。按照人择原理这样的平行世界等于不存在。但是彗星让一切乱了套,这也是科学家弟弟叮嘱“如果发生怪事,呆在屋里”的原因。

天亮之后,彗星走了,平行世界“退相干”了,不能再有交流,但之前的交流的后果会保留下来,也因此有了本片结局的那一幕。

有这样的科幻硬壳撑腰,但电影要好看,还是得靠电影本身的魅力。尽管成本极低,但本片的幽闭空间的惊悚感,悬疑的起承转合,以及想象普通人遇到此等怪事时的自然反应和行事方式,都是低成本电影的榜样。

既然没钱做大场面,这部电影就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时空的交错,是在停电之后才发生的吗?再回过头来看停电之前聚会上的琐碎对话,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许多疑点。比如在片头Em开车时,他男友在电话里说:“去参加聚会前,有个事我们得聊聊”。然而当他们会面后,男友似乎并没有话要说。再如,男主人自称是某热门电视剧的主演,而作为该剧死忠粉的一位女客人却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还有,停电后首先外出的两人之一,回来后脸上有伤,女主人给他贴上了布质创可贴,而在影片后半段,这个创可贴变成了透明的……这一切,都是基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这个假设,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谁也没有把握能够找全电影在各处细节中埋下的伏笔和细节。和理解量子物理相比,寻找这些线索,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所在。

回过头来,在影片开头的饭桌上,Em讲了个故事。故事里的女人杀了自己老公,但第二天她老公又出现了,她觉得这人并不是她老公。现在看来,可谓一语成谶。

这样的科幻片,低成本,娱乐效果也很强。在缺乏工业基础的中国,不将这样的创意付诸实施,而是好高骛远的总盯着“电影版《三体》”,才是真正的悲哀。

7.5分。

《碟中谍5》

我曾经总结过《碟中谍》系列的六大特色:招牌配乐,汤姆·克鲁斯,周游世界,特工利器,兵不厌诈,些许幽默。

在这最新一作中,那段招牌配乐自然不会少,还配上了《图兰朵》的歌剧主题。大量背景配乐由管弦乐完成,让整片的气氛更加深沉,格局也更加宏大,十分好评。

汤姆·克鲁斯虽然不是顶级演技派并且身负争议,但至少是个敬业且专业的演员。他近年的科幻片和《碟中谍》系列都是成熟的工业体系下加入些许创意的用心之作。也一把年纪了亲自迪拜塔跳楼,爬上飞机拍戏。骑着摩托车飙车的一段至少是看出他的真车技和亲力亲为的。而《速度与激情》那帮人只用坐在假的驾驶室里换换档就完事了。

周游世界是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标配了,本作也带观众游览了明斯克、伦敦、巴黎、维也纳、华盛顿、哈瓦那、卡萨布兰卡。与其他大片只是在不同布景下拆房子杀人不同,《碟中谍》系列一直很好地利用了各个地标融入剧情中,比如第三集在西塘打麻将的大爷,比如第四集在迪拜塔跳楼的阿汤哥,这一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维也纳歌剧院的那一段。欧洲古典的歌剧院中,上演的是中国背景的《图兰朵》,歌剧演绎的是个彪悍的公主被降服的故事,也正映射了同时上演的女杀手连环暗杀桥段,《今夜无人入睡》,正好好几个人在暗地里行不可告人之事。在歌剧院中上动作戏不是第一次见,20多年前的《教父3》就做过了。但本作是在场景设计上用心的,比如下面这张

p2257630379

东方韵味浓厚的窗棂前,身着典雅的西式晚礼服的女杀手,在《图兰朵》荡气回肠的歌声中,静静端起交响乐器改装的狙击枪,殊不知自己也正在别人的瞄准镜中。这不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吗?

说到乐器改装的狙击枪,也就说到了《碟中谍》系列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间谍道具,说实话甩了《007》系列不知几条街。原来招牌式的头套已经过时了,但还是要出来现一下,而一支双簧管改装的狙击枪,明晃晃的,精致无比,操作起来的咔嚓咔嚓声,那逼格真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这同样也包括动作场景设计,水下换磁卡那一段让人想起了第一集从屋顶上潜入机房那一段经典,徒手爬上飞机也是汤姆·克鲁斯敬业很拼的表现。摩洛哥飙车那一段也很过瘾,还夹杂了些许搞笑瞬间,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四人撞车打照面那一刻了,犹如第一集里让·雷诺打老鼠那一段。

兵不厌诈,本作基本就集中在女主角身上了,这也是本片主要缺点所在。她的立场和目的集中了本片所有悬疑元素,虽有一定悬疑感,但还是显得单薄,与第一集更是没得比。但是女主角的气质真是没话说,和第四集里昙花一现的Léa Seydoux有的一拼,详见上图。再有就是反派的智商问题了,由于本片的反派占据的优势实在太大,只能用很低的智商来给阿汤哥铺台阶了。反派的行动在情理之中,但实在是没什么谋略可言。而身手,那个看上去很厉害的俄国人,竟然也不是女主的对手。

总之《碟中谍》的招牌在此,虽然夸张,还是贵在道出了间谍工作的艰辛。还是比纯扯淡的复仇者联盟和007要精彩不少的。

7分。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5/08/mission-impossible-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