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被时代拆散的家。

这种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人的故事,张艺谋再拿手不过了。大字报,与时俱进的宣传栏,老式单元房,街道,公用电话,家里的各种柜子,锅碗瓢盆杯子自行车,沙发的蕾丝靠背垫,这一切都还原的非常好。

巩俐的表演没话说,一个有文化有气质,却又被生活压迫的女性,并无悲愤凄惨,也无故作坚强,没有韩剧的摁住你催泪,也没有大陆剧的婆婆妈妈,那就是那个时代很多出身好命运惨的女性的缩影。看的时候就觉得,这角色非巩俐不可,换章子怡就成了给老外看的花瓶片,换宋春丽成了国产婆妈剧,换蔡明..嗯。相比之下陈道明的角色就简单多了,一个苦情的,亏欠家庭的男人。女儿感觉也不错,舞蹈跳得专业,前半段的自私不懂事令人讨厌,到后半段戴着女工帽骑着自行车的样子,又好似一朵不肯凋零的花。

两个镜头尤为令人叹息:陆焉识弹琴,冯婉喻泪眼婆娑的站在身后;多年以后陆焉识举着自己名字的牌子,身边坐着仍在巴望着陆焉识归来的冯婉喻。

p2183134443

然而,这一切看上去都挺好,就是总觉得哪里单薄了点。冯婉喻成了绝对主角,陆焉识只是个可怜的痴情男人,看不到更多。那个时代背景显然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讲,《归来》里没有他们过去的故事,没有陆焉识在劳改期间的画面,甚至那个方师傅欺侮冯婉喻的过往也变得遮遮掩掩。整个故事就只剩下了《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个被玩烂的韩剧桥段成了全片支柱,让那鲜明的时代感只烙在了大字报老公屋锅碗瓢盆上。

拍过《活着》的张艺谋难道不明白这些吗?答案在总局对《归来》剧本的审查意见里:“修改后同意拍摄”。

可惜。一个悲伤故事的电影,自己也是个悲伤的故事。

7分。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5/06/coming-home/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

这片酷毙了,燃爆了。

末世类科幻片一直很有吸引力,因为社会崩溃后的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邮差》、《人类之子》,或者《黑客帝国》。然而,没想到《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仅仅用热血与烈火,青空与黄沙,各种奇形怪状道具和人物,颠覆常识的美术设定,还有若干美女就征服了我们。一言以蔽之,卓绝的想象力下的酷和燃。不仅票房走上了狂暴之路,也在奥斯卡上疯狂斩获六项技术大奖,成为了大赢家。

这是个毁灭之后的世界。先从布景开始。万千沙丘的金黄光泽,无垠沙漠里的黎明星空,沙尘暴席卷一切的狂暴无情,被污染的水源地的狰狞夜色,绝大多数都是实景。豆瓣影评里有句话说得好:如何区分实景和绿幕?让你觉得审美疲劳的是绿幕,让你觉得美不胜收的是实景。

maxresdefault

p2252305888

布景之外最重要的道具是车。本片的各种油罐车、越野车、坦克、老式肌肉轿车相互组合,插满各式武器、旗帜、铁链、羽毛以及任何炫酷帅霸的物体,在军乐队现场摇滚live的燃烧中(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在纳米比亚实景拍摄的沙尘暴中碰撞翻滚,越野摩托腾空而起投掷手雷,Warboys们在车载长杆子末端摇晃着,随时纵身一跃攫取猎物。这一切在大漠黄沙的映衬下那模糊的剪影,让人每一帧都有截屏的冲动,这动作桥段和画面会永远定格在我心里。相比之下《复仇者联盟》在绿幕前穿着盔甲拆房子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速度与激情》一辆辆砸天价跑车都有点娘娘腔了。

p2190498413

p2241795461

驾驭这狂暴世界和燃烧的酷车的是一个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一头毛躁狂乱的金白发、盔甲覆盖着遍体鳞伤的躯体,再配上如腮一般的呼吸器,不死老乔一身诡异的造型令人不寒而栗。他的朋克造型固然抢镜,但本片更可贵在给每个角色,甚至配角都下足了功夫。麦克斯的小强生命力,弗瑞奥萨的干练短发和机械臂,还有满眼血丝的对老乔的最后宣言;侏儒军师长短不一的四肢,Live吉他手奇异包裹下模糊的五官,另两个寡头的子弹披风和臃肿巨脚,战争男孩们的烟熏妆和精致的纹身。那5个后宫更是色香味各异,有龙女无暇型,有海滩辣妈型,有中东异域风情型,有红发大方型,还有斯德哥尔摩症候型,绝非一般好莱坞电影里过目即忘的尖叫花瓶。后来加入的一干巾帼英雄更是老当益壮,在末世的沧桑里又显现出另一种耀眼的美感。

从中不难发现是本片对女性的重视,好人一方只有2个男性(1个还是倒戈过来的),却有10来个耀眼的女性。她们尽显独立坚强,以及追寻自由意志的决心与自尊。虽不至于说这是女权主义电影,但无疑令人耳目一新。

p2241795367

p2251759870

p2243489790

诚然,这一切人设背后有原著漫画撑腰,但你也要知道从虚描的漫画改成现实中的真人,还要结合演员本来的特征,这里面的智慧和想象力绝不比完全原创少。

本片的故事不复杂,同时做到了和视听效果一样的酷、燃、爽快、干脆。比如,并没有着力刻画Boss老乔有多坏,但从warboy被他看一眼就激动的要慷慨赴死就能管中窥豹。老乔治下之外还有其他族群,峡谷里的劫掠者,荒沼里的乌鸦人,都没多少笔墨,却依然描绘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主角勇士们向梦中的庇护所挺进,却不知梦中的目的地并不存在。地球已然是一片废土,他们的救赎就在出发的地方。男女主角并肩浴血奋战惺惺相惜,却到最后也没有婆婆妈妈的爱情戏,结尾泯然一笑消失在人海,也是令人拍案称爽,唯可惜没给影院观众留下尿点。

mad_max_fury_road_wallpaper_1920x1080_by_sachso74-d8r49ti

正如豆瓣网友的评论——背井离乡七千天,无一日不惦念。不论眼下多苦,相信只要回头就有希望,因为那里是丰饶的绿洲。但这终究只是个幻觉。离开家乡越久,幻觉越严重。你以为逃离能解决一切,但真正的胜者不是寻找Green Land的人,而是改变Waste Land的人。

本片唯一的一点缺憾大概是结局,和2年前马特·达蒙演的那部《Elysium》的结局一样,你把原来压迫者独享的资源无序地开放给穷苦大众,这必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享受不到资源。当然左翼编剧们不是这么想问题的。当然我来看这片也不是来探讨人类社会关系的。

一部好电影,并不一定要反映多么沉重的社会现实,或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就是一场大追车,但它把这场追车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那就足以名垂影史。

8.5分。

《世界尽头》

看完才知,这是继《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之后“血与冰淇淋”系列的第三部。看过前两部的自然懂,这片是什么走向了。血就不用说了,好在换了颜色,以避免血腥盖掉它的真正主题。冰淇淋么,就得仔细找找了。

p2206027446

p456630758

The.Worlds.End[18-31-02]

本片的喜剧效果的呈现,和前两部略有不同。在高能剧情开始后(一开始当普通怀旧喜剧看的,第一场高能戏我还以为是主角的幻觉),剧情紧张多于幽默。大部分的搞笑任务都肩负在前半段西蒙·佩吉的那张嘴上了。比如在各种危急关头讨论该怎么称呼外星人,以及英语代词的用法。好在效果还不错,能让我笑好几次的电影如今已经不多了。当然除了搞笑,血与冰淇淋怎么能少了血。厕所大战小青年和四腿合体双胞胎之战恰到好处,让观众high起来却又不紧张过度,更多的精力能用来领会其中的笑点。

那《世界尽头》不想用血腥盖掉的主题是什么呢?西蒙·佩吉演的Gary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不仅发小们批评他,女神批评他,外星人也批评他。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没有孩子,没有成就,他也没怨天尤人,反而看上去比所有人都快乐。其实他又有什么错呢?人生的终极奥义是快乐,而每个人获取快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们,他的快乐就是最简单的have a good time。性命危在旦夕时,只有他仍然要坚持喝完12杯酒。这是他所仅有的东西了,为什么发小女神外星人们要说三道四呢?

拒绝长大的情结,或名“彼得潘综合症”,其实是和怀旧挂钩的。Gary带着发小们回到故乡,正是为了怀念过去。片中的小镇似乎和20多年前毫无两样,但正如女神说的“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sort of different. It’s just weird.” 怀旧的人们最无力的,便是周遭的世界不可避免的一点一点的改变,而且是同质化的改变,美其名曰“全球化”。所有酒吧都变得一模一样,所有的咖啡店都变成了星巴克,各式各样的音乐都变成了流行歌曲,不管是仰望星空的还是祭拜神灵的人都转而低头看着手机。几千年散居的人类各自孕育出的璀璨的精彩的不同文化,都消失于一统的美式连锁和互联网旗帜下。作为和美国文化紧密而尴尬的相连的英国人,想必对此格外敏感。影片高潮部分西蒙·佩吉对外星人“大台灯”的一通痛骂,正痛陈了这一心声。

一心要搞“银河系互联网一体化”的外(mei)星(guo)人的一句”fuck it”,撒手而去,同时带走了人类的一切科技。日子还是得过,被削掉半个脑袋的霍比特人继续做房产中介,女神和男配归隐田园,最如鱼得水的是Gary,反倒带着几个外星人余孽have fun了起来。说到女神,罗莎蒙德·派克演一群神经病中间的唯一正常人的时候,别有一番喜感,比如《巴尼的人生》,比如本片。

另外一个发现: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要命的分别是僵尸、外星人、英国小镇居民。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