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记1

2014.03.29,小雨,空腹,夜跑。9.03公里,56分钟。

超过6公里的长距离跑在去年冬天冷天到来之后就很少了,这次是按照了NikeRunning的教练计划来的,需要完成8.5公里的跑程。自从上次看到某处引用村上春树在他著名的《当我在跑步的时候…》里面提到“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之后,每次在犹豫跑不跑之间总有了一份胜算。然而最近刚刚恢复的几次跑步却都不太愉快——每公里需要的时间从原先的5分45秒左右慢到6分半,看来这个冬天的确重了不少。于是昨天是怀着满满的斗志开始这征程的。

然而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状态。以往那种呼吸节奏和步调总能保持连接的方法似乎忘记了。起步跑得慢,却莫名其妙地呼吸不稳定,偏快。跑两步就需要下意识调整步频或者呼吸,断断续续,很不通畅。后来总算想明白,这是下午的两杯咖啡作祟。平时就不喜欢和咖啡,也很少喝。昨天下午在咖啡馆闲坐看书,倒是灌下了不少咖啡因。再加上晚饭根本没吃,凭着一小块蛋糕和面包的能量,在晚上九点开始长跑,焉能不喘?

不过总的说来,我觉得饥饿跑步的感觉要强于饱腹。上次跑步时吃完饭刚过一个钟头,肚子沉甸甸的,步子迈开都有困难,遑论按照平时轻松的那节奏去呼吸和迈步了。

一如往常,前三十分钟是痛苦的。这来自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感受。身体休息了三两天,重新上好发条,需要和路面再次熟悉起来。而心理上并没有“还有多少远就能结束这折磨了”这一类的优势,再加上白天所经历的些烦心之事,所以也是颓然的。

到四十多分钟就豁然开朗起来,开始对着脚下的花木路打量,想着为什么这许多人一遍遍在上面流汗。想着人为何自己边控制不住吃欲把脂肪和热量积攒了起来,又要折磨自己的身体再把这些热量挥洒到这陌生的一条马路上。或许他的生计也在这马路上,倘若那样便更可笑了。假如说是花木路上的一个片儿警,整天也是在这里做着活计,指挥交通、开摩托巡逻。然后月末了领了薪水,便也在同在花木路上的某餐馆酒肉逍遥,待到吃得肚儿圆,身上这个那个的不舒服,受了开导要来锻炼,最后满身是汗,所有的烦恼又算是在这里化解开来,倒也圆了某种循环。可是如果这样,那他便算是整个生命都折给这一条马路了,岂不怪哉?

正这样想着,海桐路已经快到了。在最后一段500米的路程上迈腿的时候,终于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了。心里白天所积攒的烦恼也早已驱散,只剩纯粹的呼气与吸气,以及同样节奏地抬腿与落地。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背部靠近肩带的地方,那两块肌肉有节奏地松弛与紧张起来。不知道这是否表明,我终于掌握了正确的跑步姿势?

 

摄氏度,华氏度

相信很多初到美国的人最先吐槽的,就是他们使用的英制计量单位,哪怕没到美国,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各种英制单位,也总是一头雾水,查了忘忘了查,紧接着就开始冒火,怎么就有人这么一根筋地要跟全世界过不去呢?

不光换算公式记不住,就算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到用的时候也还是只能黯然打开计算器,心算跟不上啊…… 就说温度吧,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怎么换算?公式如下:

华氏度 = 摄氏度 × 1.8 + 32
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1.8

使用华氏规则,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华氏32度,沸点是华氏212度,是不是很奇葩?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就搜了一把,维基中文里面这样记载:

科学家华伦海特用三个温度来标识他的这种温度计量方法:
1. 由冰、水和氯化铵组成的混合盐水,是当时能得到的最低温度,标记为0度。(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2.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标记为32度,这是因为华伦海特当年38岁,他在母亲70岁生日那天发表华氏计量法,于是用70减去38等于32度。(神马!有这么随性的科学家?)
3. 第三个刻度是96度,是他的体温。(逻辑何在……)

看到这样的解释我就按捺不住了,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啊?中文维基就提供了这么点信息,于是我就继续猎奇,切换到英文维基,信息量果然增加很多,但是一番研读,却把刚刚升起的好奇心谋杀殆尽:里面半句也没有提到过华伦海特的母亲大人…… 至于刻度值为什么选得这么奇葩,倒是解释得挺清楚,只不过那解释太科学太周详,我也没兴趣复述了。

摄氏华氏的纠葛暂且不提,英制单位中的其他计量也都是个个让人抓狂。至今仍然很不习惯连“茶匙(tea spoon)”、“汤匙(table spoon)”和“杯(cup)”这种变化多端的东西也会出现在单位的位置上。

如果单说公制和英制之间不好换算,也就罢了,除了我们这样的外乡人,土生土长的美帝人民一般也不考虑换算的问题。但如果认为他们毫无压力,那我是果断要怀疑的。虽然不需要换算公制,但英制内的换算总会碰到吧?

我们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体积单位呢,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立方毫米,换算起来不管是10还是1000,除了位数多点,其他也没啥问题,相信大家小学时都觉得单位换算是送分题吧。但如果你以为英制单位的大家庭也这么和谐,那就太天真了,这里不得不举一点反人类的例子:

长度单位:
1 英里 = 1760 码,1 码 = 3 英尺,1 英尺 = 12 英寸(有谁能算出来1.5英里等于几英寸的?)
用我们的语言解释一下:
1 英里 = 1.609 千米,1 码 = 0.9144 米,1 英尺 = 0.3048 米,1 英寸 = 2.54 厘米

所以你一定能理解,我为什么早就放弃了英制单位换算这件事,对心算实在是没自信,就不用折磨自己了。

再来看看体积界,如果你认为长度的立方就是体积,那么世界就太美好了。

液体体积单位:
1 美式加仑 = 4 夸脱 = 8 品脱 = 16 杯 = 128 液体盎司 = 256 汤匙 = 728 茶匙,
与我们的关系是:
1 美式加仑 = 3.785升,1液体盎司 = 30毫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体积的计量,英式单位和美式单位是不一样的,而美式的固体单位和液体单位又不一样,而且体积领域的单位多如牛毛,看得我头晕眼花,不知是他们文化的哪一面,让美国人如此热衷于区分各种不同的体积?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考下这个链接,顺便验证下里面内容的真伪,我也不确定这版本对不对。
http://www.123cha.com/unit-converter/capacity.php

有没有发现,美国人在度量体积,尤其是液体体积的时候,很喜欢用二进制,这是不是他们计算机产业如此发达的原因呢?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想问一个问题:美国到底为什么要用英制单位?不过我不是要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推荐一篇知乎的问答吐槽帖,实在是太欢乐了,不得不分享一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4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