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看图说话(一)

终于轮到上照片了,这个从我出发之前就被最多人问到的东西。

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微单一只,大部分照片都出自此机,还有一些是同伴用某单反拍摄的。去过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要有长焦头这东西。热心的Edwin同学在我出发之前还特意讲解了光圈快门曝光这些基础,可惜我这种从来没研究过摄影,又被傻瓜机给用傻了的人,看到点儿什么还是只知道一阵激动狂按快门,到头来还是个靠天吃饭的状态。取景框里的景色怎么看,都无法跟亲眼所见媲美,大家就凑合一下吧。

第一站,到达内罗毕。

大概就在我们出发前一个礼拜,内罗毕机场发生大火,原来的航站楼被烧毁。去之前看到微博上盛传一张内罗毕机场极度山寨的航站楼图片,本打算去验明正身的,结果没想到连这个机会也没了,迎接我们的全是当地特色帐篷,而且好些活动都安排在室外。这就是我们从停机坪上见到的海关帐篷:

必须现把这桌上的入境卡填了才能进帐篷:

进入边检帐篷就是长长的队,大概是因为有很多人落地签的缘故,处理起来相当地慢,等了将近一个小时。

出站以后,看到被大火毁掉的老航站楼:

动物行程的第一站:安博塞利

我们住的帐篷和挂满了织巢鸟巢穴的大树,应该是金合欢吧。

帐篷正对着旅店的篱笆墙,休息的时候发现墙外有一大波狒狒路过,本次行程第一次遭遇野生动物,大家都一下子激动起来。

还有小狒狒坐在大的背上。

一群葛氏瞪羚。

保护区的食草动物们都学会了过马路的技巧,不管是大象,角马还是斑马,长颈鹿,每次横穿马路时都明显加快脚步,或者一阵小跑。只有肉食动物们一直是慢慢悠悠,生怕丢了尊严。过马路的长颈鹿。

下面这一只是刚开出旅馆,还没进保护区的时候,在路边看到的。

非常迟钝的角马,这个动物长得实在是太喜感,黑色的长脸,稀稀拉拉的胡子,盯着看它就会想笑。

安博塞利最多的还是大象,路边上就有很多象群经过,大的小的,玩耍的休息的,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就看着他们,但也看不够。

夕阳下,迎面走来回家的象群。

象群的背影:

玩耍的几只:

河边喝水:

吃奶的小象。

这只木象一边喂奶,一边自己也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吃。

大象很喜欢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弄烂泥是为了降温,弄沙子是为了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

象背上的装饰:草或者牛背鹭。

威严的老族长:

河边一只低头吃草的河马,吃得很认真:

第一天的傍晚,就有幸撞到一直鬣狗:

还有安博塞利的落日:

园里休息点的一堆动物头骨,正中那个大弯角的是水牛。

远处很多股小的龙卷风,大草原上非常容易形成龙卷风,但他们都并不持久,要捕捉到并不容易。

草原上,孤独的鹰。

闲庭信步的鸟儿,这只实在不记得叫什么了。

刚刚收翅的灰冠鹤。

棕色的叫长脚雉鸻,白色的貌似是牛背鹭?

小小的斑鱼狗。

旅店围栏上的栗头丽椋鸟,这种鸟儿又多又好看。

趴在路标上的鬣蜥,就像是戴了鲜艳的头套,可惜这个角度拍不好。

离开安博塞利的早上,云开雾散,终于看到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还有山下的马赛村庄。

红衣的马赛人。虽然他们喜欢艳丽的服饰,但看到他们穿行于旷野或山林,却又无比和谐。

第二个点,奈瓦沙湖。这里出片较少,但却在 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 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地狱门公园里的一群疣猪。别看他们面露獠牙,但却无比羞涩,一点也不敢靠近人类,这恐怕是此行拍得最真切的照片了。

在向导带领下的艰难徒步。

绿长尾猴,此行最常见的猴子,好多都在旅馆出没。

Candelabra Tree,没有查到中文翻译,暂且叫它烛台树吧。看到照片才发现,之前的植物图谱里却了它。这种树也是随处可见,很像仙人掌,如果把它割破会流出牛奶状的汁水,可惜是有毒的,不能喝。

又是丽椋鸟,我觉得它才是最漂亮的鸟儿。

毛茸茸的水羚:

河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边泡澡边睡觉,只露个小鼻子小眼,舒服得不得了。

水边的长颈鹿。

一排自在的鹈鹕,非洲人民不会把它们用作工具来捕鱼。

同样很自在的鸬鹚:

这一树是什么鸟?有点像鸬鹚,但是又有点不像……

Kongoni Lodge 救助的小斑马,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人,毛茸茸的身体,摸起来超舒服。

同样被救助的小高角羚,还只能喝奶,又叫斑羚。这张图拍得好像我掐着它脖子似的,其实我只是在抚摸~

一只小的林羚,又叫旋角大羚羊,它可以张到很大。

肯尼亚功课3 – 单词表

肯尼亚功课最后一期,剩下的一些散碎单词。

我这边攻略还没整理完,就传来内罗毕恐怖袭击的消息,真为那边的人们捏一把汗,多么美丽却又灾难深重的非洲大陆。想当初刚从埃及回来一个月,那边就内乱了,一直闹腾到现在都没有结束,希望东非的哥们儿这次能挺过来,千万别让我们此行成为绝唱。

其他动物

Crocodile 鳄鱼

African Elephant 非洲象

Black Rhinoceros 黑犀牛,White Rhinoceros 白犀牛

黑白犀牛的颜色其实差不多,所以很难分辨,黑犀牛非常少,更珍贵。

Rock Hyrax 蹄兔

Hippopotamus 河马

Squirrel 松鼠

Cape Clawless Otter水獭

Termite 白蚁

Lizard 蜥蜴

Chameleon 变色龙

 

植物

千万别以为那边植物只有我列这几种,其实恐怕比鸟类更多,但实在是不认识啊不认识,只能随便写写了~

PS:发现不少地方都有桉树 eucalyptus,当时还颇有点震惊,这几天看《走出非洲》的小说,隐约提到桉树是当时殖民者们专门移植过去的,也算是解了一惑。

Maize 玉米,当地人的主食之一。

Acacia 金合欢,这种树大概是非洲草原上最多的树了,稀树高草说的就是这种树。不过金合欢也有好多种,高的矮的到处都是,虽然长满了尖刺,但还是逃不掉被长颈鹿和羚羊吃。

Sausage Tree 香肠树,结满了香肠一样的果实,不过这果实很酸,人不能吃,大象啊长颈鹿会吃它们。

Date Palm 枣椰树,北非和阿拉伯也有。

Aloe 芦荟

 

其他词汇

在准备和游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其他词汇,我的标准觉得比较冷僻,所以列出来以供参考。

ungulate 有蹄类动物

herbivore 食草动物

omnivore 杂食动物

carnivore 食肉动物

scavenger 食腐动物

nocturnal 夜行的

pouch 偷猎 / poucher 偷猎者

prey 猎物

pride 狮群

clan 鬣狗群

savanna 非洲大草原,无树平原

dwell 居住

den 兽穴

scrub 矮树

肯尼亚功课2 – 鸟类图谱

肯尼亚的鸟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英文不好又不够熟悉大自然,对这些动物们真是听不懂记不住,又分辨不出来,回来补补课,列举一下比较有印象的鸟类们。


肯尼亚功课1 – 动物图谱

奔赴肯国之前做的一些功课,网上没找到什么好的图文攻略,尤其是中英文对照的,索性自己做了一些,事实证明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所列绝大部分是我们见到到的动物。

鸣谢大卫同学提供的百科全书,既是所有图片的来源,也让我找回了小时候那种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兴趣的新鲜感。

肯国记要

结束了为期两个礼拜的肯尼亚之旅,回来读《走出非洲》,眼前时时浮现出在非洲的时光。首先不得不感谢旅游神大卫同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这个想法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中,才有了这次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蜜月之行。

按照大卫的说法,由于肯尼亚被英国殖民了很久,它一直是英国王室的传统度假胜地,绝对不用担心规格低不安全。从我们的现实感受来说,也的确是这样,肯尼亚的官方语言是英文,交流绝对不是问题,虽然当地的斯瓦西里语也是全国通用,但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广告牌,几乎全是英文,连斯瓦西里字母也很难看到,这点比在欧洲旅行还要方便。而这个国家,也处处都有英国的影子,我们住过的所有酒店, 连早餐桌上也永远摆着不少于两幅的刀叉。

先来说下行程吧,因为我们几乎排满了两个礼拜,所以去了好几个地方,参考地图,按照时间顺序如下:

A:内罗毕Nairobi,B:安博塞利Amboseli,C:奈瓦沙湖Naivasha,D:马赛马拉Masai Mara,E:纳库鲁湖Nakuru,F:博格里亚湖Bogoria,G:桑布鲁Samburu。

从地图上也看得出来,这趟旅程从南到北,相当折腾。事实也的确如此,路途遥远再加上路况极端恶劣,每天几乎都是从遮天的尘土中杀将出来,又不得不涂上厚厚的防晒霜和防蚊液,每到下午都濒临崩溃的边缘,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跳进游泳池,把所有污垢都洗个干干净净。

其实,如果时间有限的话,也不必每地俱到,虽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动物和特点,但其实,除了马赛马拉,其他地方的游览时间基本上都在一天以内,最多一天半,而花在路上的时间却是又长又痛苦,所以完全可以有所取舍,选择一种不太奔波的玩法。

详细分解如下:

内罗毕:我们基本没有任何观光,只去肉食苑Carnivore晚餐了一顿。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去看下动物孤儿院,或者去长颈鹿中心喂长颈鹿,但我们当时时间比较紧张,就略过了。

安博塞利:当地话意思是“尘土盐碱之地”,大象的乐园,这里的非洲象的确是又多又大,而且也有不少其他动物。路程和动物综合考虑,一般住两天够了。

奈瓦沙:奈瓦沙有两个旅游项目:地狱之门自行车/徒步和坐船游湖,其实这两个项目加起来最多大半天,但是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旅馆: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这是一个慈善机构所有的庄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当地野生动物。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这个小庄园都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遇到最赞的旅馆,不管是亚洲的五星级酒店,还是欧洲的家庭旅馆,都比不上这里舒适温馨、让人放松。如果能用英语交流,那么这里的员工一定会让你感觉像回到了家里。强烈推荐这个小庄园,毫无疑问的人生必去,就算不是为了观光,也应该去住上个一两晚:http://www.kongonilodge.com/home.html

马赛马拉: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这里的动物种类是最集大成的,只要运气够好,几乎所有动物都看得到。而且在这个季节,角马、水牛和羚羊的密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当汽车穿行在蜿蜒的山坡小路,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黄绿色草原,洒满了星星点点的食草动物,再点缀上三两棵高树、五六片云彩,那种祥和的景象绝对会让人忘记这里是充满生存竞争的残酷之地。

这个季节来马赛马拉,大家都是冲着天堂之渡(也就是角马大过河)来的,马拉河其实不大,但却蜿蜒曲折,有着陡峭的河岸。我们基本上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在河边守候,但却因为一个让人吐血的原因错过了大迁徙,上天可怜我们,让我们看到一次小过河。所以如果来马拉看迁徙,那么时间一定要留得足够。虽然每年迁徙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但个人感觉还是大神最初建议的七月底八月初最为靠谱。

既然马赛马拉有这么大量的食草动物,那么肉食动物的量也不会少,但相比之下,要想一睹它们的真容却并不容易,如何能看到肉食动物呢?第一是早出晚归,中午的时候它们都是躲在灌木丛里睡大觉,我们每次看到活动的肉食动物,基本都是在早上八九点和下午五六点。第二,就是要有耐心有时间,马拉实在太大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点看到一只活动的食肉动物,所以,基本上只能用大量的尝试来增加概率了。综合起来还是那句话,尽量在这里多停留一点时间吧。

不过在马赛马拉,遭遇了此次旅行最坑爹的一个旅馆:impala wildlife lodge,陈旧破败得一塌糊涂,热水里还充满水锈,同等价位绝对能找到比这家好不少的,大家一定不要去住。

纳库鲁湖:这个季节没有多少火烈鸟,但这里是我们唯一看到犀牛的保护区,虽然距离很远。住宿一晚。

博格里亚湖:这季节火烈鸟的主要聚集地,但这种害羞的鸟类也不会允许人类走近,如果要拍到好照片,一定要够好的设备。住宿一晚。

桑布鲁: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遥远,让我想到了埃及的阿布辛贝。这里有特殊的五种动物,我们也的确都看到了:长颈羚Gerenuk、剑羚(长角羚)Oryx、网纹长颈鹿Reticulated Giraffe、索马里鸵鸟Somali Ostrich、细纹斑马Grevy’s Zebra。总的来说,这里动物不算密集,游客也不多。由于路程太远,基本需要住两晚。

其他:

肯尼亚的确是动物的天堂,总的来说非常推荐来。如果只有英语导游的话,来之前最好熟悉一下常见动物的英文名和长相,方便交流。我来之前整理过一个版本的常见动植物,稍后再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问到住宿条件,这个完全要看预算多少了,这里各个层次的旅馆都有,我们住到的大部分旅馆都是不错的,不过均价也不便宜。即便如此,没有网络或者网络极差也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定要上网的话,最好买张safaricom的3G卡,这家公司信号比较好。

别看肯尼亚是个赤道国家,中午出门会被晒蔫儿,但早晚气温还是比较低,外套是一定要的。同时,由于每天都要经历无数沙尘的洗礼,换洗衣物一定要多带,而且最好是快干型的。虽然这里已经很干,但衣服晾一晚还是干不了。

关于换钱,刚开始我们觉得美元应该可以应付了,但后来发现换一些当地币还是很必要的,一来有些地方花美元会被宰得太惨,二来如果没有零钱,当地人也无法找美元,就会很尴尬了。不过换美元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换新的,我们碰到当地人不收1996年美钞票的情况。换的时候还要备足零钱,以便付小费。

虽然用了不少防蚊产品,但还是难免有失足,被蚊子和不知名虫子咬了很多疙瘩,直到现在都很痒。所以如果像我这样太吸引蚊子,又实在不愿穿长袖长裤,那还是建议吃每天一片的疟疾预防药比较放心。疟疾的潜伏期是一个月,所以如果一个月以后我还安好的话,那就说明肯国的疟疾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

关于遮阳帽,本来想买那种鬼子进村型的,但后来买了个大沿帽。事实证明大沿帽对车内防晒是非常管用的。可惜就是不能防尘,如果能忍受一定的闷度,还是应该戴个口罩或者微博。

关于照片,如果没有好的设备和耐心,那么拍动物就不能要求太高。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的微单,让我可以不用考虑太多只管按快门。不过亲眼所见的情景,绝不是轻易能用照片表达的。回来以后再见到别人拍的美丽图片,都会先赞叹:那得用多好的设备啊~

新海诚 说你什么好

新海诚无需介绍了吧,《言语之庭》、《云之彼端约定之地》、《秒速5厘米》大家都耳熟能详。

最开始被新海诚震撼,是网上的海量截图,都是背景图,对现实场景的还原几乎达到了纳米级别,这是新海诚的强项,毋庸置疑。

新海诚是典型的都市人,或者说,他的每部片子都在传达都市病,浮躁都市下的克制内敛孤独自闭。

连短片在内,我看过的新海诚作品有《她和她的猫》、《遥远的世界》、《星之声》、《云之彼端约定之地》、《秒速五厘米》,没有一部不是孤独至极的,连动画里的每一个空白格都那么孤独。

不必说《她和她的猫》里独身生活的女子,也不必说《星之声》里被宇宙分离的小昇和美加子,更不必说《云之彼端约定之地》里沉睡的佐由里和等待的浩纪,到了《秒速五厘米》简直登峰造极,男主成年之后完全就是一个和自己的想象谈恋爱的抑郁症患者。

这时候就觉得,新海诚不止是对影片场景,就连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绪也是一比一的还原。

1999年看到《遥远的世界》、《她和她的猫》是惊喜,因为我本人也正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一路到了2013年,还是那种千年不变的那种孤独抑郁,我只能说忠于一种风格也是一种美,只是我不再在那个受众群体。

我个人觉得新海诚也许就是不穿西服的那种日本上班族,严肃内敛,事情可以做得无比细致无比漂亮,但是一直在一个规矩之内,并没有太多跳脱的想法,而在二次元世界,我的期望并不只限于现实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