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Rome with love

因为在apple tv上租的,48小时有效,本着节约的精神看了两遍。当然,也是因为喜欢。伍迪艾伦童鞋滴欧洲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我觉得午夜巴黎最无趣,但是事实是最受欢迎,伍迪艾伦自己也觉得很莫名。从故事上来说,午夜巴塞罗那和爱在罗马我都很喜欢,不过爱在罗马的镜头风格更强一点,有一种舞台剧电影化的错觉,看完片子查了一下,伍童鞋原来一直在写话剧剧本滴。

比如开头和结尾警察叔叔的抒情台词,夸张的动作表情,完全是舞台剧的风格。这个已经挑明了导演风格追求的企图。有很多场景只用了一个镜头。比如milly和男演员回hotel,从进门到milly去洗手间。中间喝酒调情接吻,从客厅走到卧室,全过程跟拍,一刀不剪,对话也没有用主观镜头的切换。这种镜头风格也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每一幕其实只有一个镜头的舞台剧。

再来说说故事,那个建筑设计师的故事被评论的次数最多。看了两遍之后,偶觉得那个老男人其实就是扎克伯格童鞋。他回到罗马,想起了当年在这里的一段罗曼史,只是老年人和愣头青看女人的观点,有那么一点不同了。有人说monica是queen of bitch,把勾引男人的装*技术修炼到如火纯青的坏女人,是伍童鞋影射茱丽。我倒觉得那个是影射「午夜巴黎」,不停的name dropping的,各种装,就吸引得奥斯卡都拜到在石榴裙下的,不就是午夜巴黎时的伍迪艾伦童鞋吗?人人都爱装*犯。反过来想想,装也是迎合受众,努力了解受众心理的表现,获得回报也是合理的。最后老男人和设计师在相遇的街角分手,我觉得暗示他最终从那段感情中解脱。戒掉一个装*犯,需要走过那么多路,变得那么老。。。我都感动了。。。这个故事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非常恰当。。。

另外几个小故事也都很有爱,这边不剧透了,其实是因为ipad打字好慢。我懒了。烂尾影评一篇。

《白夜行》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3/01/into-the-white-night/

作为悬疑推理小说,《白夜行》是合格且成功的。作者架设了庞大的人物脉络,通过多头叙事和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来增加剧情的复杂度,撂下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或暗示之后,在纷繁众多的人物中,两个核心人物渐渐浮出水面,却始终没有交集。没有交集这一点本身构成了全书最大的悬疑,直到高潮结局戛然而止。整个过程相当流畅,可读性也很强。

同时作者为这两个核心人物的刻画也下了不少心思,所谓“白夜行”就是他们内心的写照,在后期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悬疑性渐弱的时候,这两个人物的虐性取而代之,占据了读者的心。不过也许日本社会心理就是这么压抑,着墨越多的人物就越变态扭曲,说到底也就是两个有深重童年阴影的人,长大了城府极深极其冷酷各种变态,并不见人性的其他维度。缠绕全书的其他众多的人物全是为这两个核心人物服务的,人物形象就更加扁平化了,诸如极常见的追查一件案子20年的执着老警察(笹垣),各种偶像剧类型的高富帅或完美男人(筱冢和高宫),以及更加苍白的芸芸众生。不过其中园村友彦这个人物倒是给我略深的印象,这个庸庸碌碌的人,从一无所知的小白脸,到最后和结发妻子辛苦经营电脑店,虽然最后还是个平庸的人,但在桐原叹气说“以后这电脑店就靠你们了”的时候,我从圆村身上看到了一点普通人令人感动的东西。

我是一个心智和情感正常的人,感动我的往往是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或变态,并且变态因自己的阴影而伤害他人尤其令我厌恶。当然在这些方面也不必过于苛求一部推理小说。

《赛末点》

打五星的电影,习惯性的都是有崇高主题、博大情怀或者风格鲜明者。《赛末点》虽非属此列,但见微知著,令人回味无穷。伍迪·艾伦收起了小资絮絮叨叨的那一套,居然玩起了古典叙事,讲一个普通甚至老套的婚外情故事,却能玩得如此炉火纯青,如此圆润流畅,如此扣人心弦,又如此赏心悦目,如此令人信服。

全片的关键词是一个看似很不宏大的主题:运气。故事也没有小资情调或史诗气质,非常传统的戏剧性。斯嘉丽·约翰逊无愧片中角色的最佳人选,她是不带有异国风情的性感女神第一人,男主角乔纳森·梅耶斯可谓裘德·洛的欲望版,脸上也充满了欲望的暗示。由这两人出演偷情的两主角,观众不由得不跳出道德审判,而为这其中令人信服的致命欲望所牵挂。电影拍摄技法炉火纯青,两人一见面,观众便知将会有无穷故事,即便他们过了相当长时间才撩上。无比经典的”We can’t do this.””I know.”不由得不让人会心一笑。

p946586689

随后电影的节奏和气氛不断收紧,让这个婚外情也分外令人焦虑。一开始的撩人的放松感渐渐消失,这是开头始料未及的,虽然男主角看《罪与罚》的一幕已经暗示的剧情走向。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娴熟自然,以至于到高潮的爆发,我手心满是汗水之后,都没回过神来。在最紧张的时刻用歌剧做背景音乐更是让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虽然《教父3》已经用过)。原来伍迪·艾伦还能拍出这样令人紧张的犯罪电影,尤其是贴着的伍迪·艾伦标签,让出人意料的效果锦上添花。

然而本片还不满足于一个紧张的悬疑故事,全片的结局和片尾戒指在栏杆上的那一弹,一面呼应了开头,一面再次点题:运气。这个看似不宏大的主题(没去展开讨论《罪与罚》的良心谴责之类),其实对我们是如此至关重要。这种微妙的关系和本片的风格高度统一,戏剧性和现实意义同样出色,过程却不动声色而见微知著,令人荡气回肠。

p1924754217

8.5分。

澳大利亚—孤独星球上的孤独大陆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3/01/australia/

自小澳大利亚在我脑子里只有悉尼歌剧院和正中央的那块叫Uluru的大石头两幅模样,直到2009年观看了澳大利亚旅游局拍摄的传世烂片《澳洲乱世情》。虽然剧情奇烂,但其中粗犷无比的风光深深吸引了我,去这块地方走一遭的愿望第一次被严肃的记录在了大脑里。

终于成行了,虽略为讽刺的悉尼歌剧院和Uluru都不在此次行程之列。本次行程为西澳大利亚Perth到Shark Bay一线,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以及维多利亚的大洋路。简要介绍一下阵容:我们的番号叫三墓团,具体典故待以后的游记再提。首先是莅临视察伐木工作的蔡英文主席

还有英姿飒爽的河马先生

更多仿生学图片:

感觉澳大利亚可以用四个词来总结:辽阔、粗犷、火热、闲适。

何其辽阔?世界第六大的77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2000万(不如上海多),各种不毛之地占据了主要空间。这意味着自驾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开七八个小时去下一个景点并非稀罕事。然而这也意味着自驾是唯一选择,因为我们也不能指望公共交通能方便的穿梭于广大的不毛之地之间。所以常有车上音乐放完一轮,眼前还是同样一幅景象的情况:当然,偶尔出现的袋鼠或鸸鹋是缓解困乏的bonus。

何其粗犷?正如《澳洲乱世情》男主角休·杰克曼一样,或者让Kalbarri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窗”来代言也不为过:

从这张图也可以依稀辨出,这种粗犷不是撒哈拉沙漠式的,而是带有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的。这确实是一片多彩多姿的热土,只不过它们都隔着七八个小时车程罢了:

白色的小型沙漠在西海岸随处可见,这里是lancelin

粉红色的湖,大概是富含某种矿物质,其实恶臭冲天,名为Hutt Lagoon

金色的尖峰石阵黄昏,位于Nambung国家公园

清澈的“活着的岩石”,类似于珊瑚虫的菌类不停的繁衍,名为Hamelin Pool

翠绿的温带雨林,树木无不颀长挺拔,位于Great Otway国家公园

深蓝的大洋路海岸线,搭乘直升机所摄,Port Campbell国家公园

当然,也平生第一次目睹了印度洋的落日,Kalbarri

在一些地方还能体会到光与色彩的对比,袋鼠岛的Flinder Chase国家公园

在一些大路货景点,我们也能创造出一些别样的色彩,比如午夜十二点去十二使徒看看

背后便是浩瀚的银河,单反帝用D90拍摄

还有沿路处处可见的金黄色的牧场,牛羊遍地,旷野无垠,也许这才是最澳大利亚的风景

回头在Google卫星上搜搜这些去过的地方,发现别有一番趣味。

比如上面一张图是上面那个“自然之窗”的位置,我们冒险离开trail爬下了右边这个弯曲的峡谷(也就是下图),孰料底下酷暑冲天,至少有50度。几乎中暑的情况下屁滚尿流地爬了回去。

第五张如果仔细看过上面照片应该认得出。我们的蔡英文主席还坐在第六张的那个小亭子下面拍到了这幅画面

堆砌完照片,说说视觉冲击之外的。

首先必须是火热。1月份的西澳,白天四十度起,上面那个标志性的“自然之窗”附近可达五十度,还有铺天盖地视死如归的苍蝇。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到达一个小镇,路上空无一人,一眼望到天边的马路仿佛被烈日炙烤得模模糊糊,耳边只有燥热的声音。推开一座小酒吧的门,吱呀的一声,零星的桌椅,摇摇欲坠的吊扇,墙上的飞镖都带着被烤焦的灰尘的味道,一言以蔽之,美国西部片。一杯啤酒一大盘seafood pack,清脆的刀叉撞击声已然道出了这个国度的生活方式:闲适。不管是在海风习习的东南海岸,还是在动物天堂袋鼠岛,还是这安静荒芜的西部,闲适才是真正的澳大利亚精神。

这种闲适不同于南欧的慵懒,没有满地的垃圾,没有失修的房屋和道路,从中我看到了精心的管理和与自然的紧密结合。然而这精心的管理又不似德国那般极度严密,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也不像挪威那样依山伴水求生存,总之是三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带有清晰的英美式的烙印。

澳大利亚的闲适可以是宁静。有个地方叫Shell Beach,在燥热的长途驾驶之后,这里近乎真实世界之外。整片海滩没有沙子没有石子,奇妙地完全由贝壳组成,

水平静的如同天空之镜,地平线之内只有我们三个人。

澳大利亚的闲适可以是在半山的神馆里欣赏绿树成荫以及远处的海滨落日

一边大快朵颐。不得不提的是一种叫澳洲肺鱼的食之上品,口感尤佳。当然也不能放过生蚝和龙虾。据某餐厅透露,我们三人坐拥三打生蚝加四只龙虾的辉煌阵容,让本地访客都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当然,也可以是在黄昏走廊上的一杯美酒

澳大利亚的闲适可以是闲庭信步

也可以是一种“从容路过”的态度

从这些或亢奋或慵懒的眼神可以看出,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度,动物和自然才是主人。

作为来访者,人类对自然保持谦卑而融洽的态度,就算裤子被抓破个大洞也无怨无悔。

当然偶尔也会有羡慕竞争的关系,看这条狗儿的的眼神,桌子背后的真相是口水长达半米,最终滴在了地上。

澳大利亚的闲适,可以是投身大自然。在袋鼠岛开船出海,来到一个平静的海湾,大批海豚出现环绕在船只周围,大家纷纷下海浮潜。在一片碧蓝中,我有了毕生难忘的体会。海豚们就在眼前围着自己打转,或者在更深的一米处缓缓地游着,那一刻才深深明白自然的美好与友善。

和老龄化的欧洲不同,在这个年轻的国家随处可见蹦跳的正太萝莉。看着能和海豚、鹈鹕、鸸鹋、考拉们无忧相伴的他们,才是我最羡慕easy模式的时候。

很遗憾最后又成了堆砌照片。我想说的是,这里是孤独星球上的孤独大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是easy模式的代名词。

《月升王国》《一代宗师》《天佑鲍比》《弱点》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3/01/moonrise-kingdom/

鲜明的色调、复古的场景,大量的静态镜头,以及有意为之、略显突兀的横摇和直摇(几乎没有流畅的升降和推轨),游走于荒诞和现实边缘的淡淡喜剧色彩,怎么看都有些面熟。原来是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导演。真人电影无法在画风上故作粗糙,便在场景和人物形象上做文章,以暖色的童话式怪诞为基调,人物形象和行为也卡通化(或geek向)。本杰明·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听起来也倍感亲切,其他的音乐也渲染了童话气息。再加上一些聪明的小段子,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式的潜逃方式,《无耻混蛋》式的追击片段,便成了这部风格饶有特色的《月升王国》。

它讲的是一个单纯的私奔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是为了上述的外在表现形式服务的。怪异的小男女主角都不是常人一眼会喜欢的角色,他们带着各种书和收音机的私奔,甚至那过家家一般的接吻,都是严肃地做着荒诞的事,童子军的其他孩子们自不必说了,童子军本身就带有这种“严肃而荒诞”的风格。而成人们荒诞地做着严肃的事,比如一直很尴尬的童子军头领爱德华·诺顿,跋扈的社会服务专员蒂尔达·斯文顿,孤独的警探布鲁斯·威利斯,黑眼圈的老爹比尔·莫瑞(扛着斧头说”I’ll find a tree to chop”堪称典型),还有那个总是介绍天气和地形的老头。

也许电影要展现两个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信念,但最感染我的还是童子军这个东西。童年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太大了,我的童年虽然在hard模式里算是一帆风顺的,但和easy模式的孩子们比起来实在是失色。童子军这样有趣、实用又磨砺意志及培养团队精神,又带有过家家般执着的幽默感的活动,我有孩子了一定要送去参加。

7分。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理解力乃至忍耐力的提高,许多原先看不懂或奇闷的电影都逐渐被我接受。唯有王家卫这座高山我始终只能望而兴叹,目前只能理解为装逼装得很成功的样子。既然不能理解,我就不敢妄论《一代宗师》的情怀和内涵,只能单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王家卫的工作方式。

如果项目经理不能在事先制定好周密可行的计划和时间表,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拍成什么样子,那么这个项目就会成本浩大并一拖再拖,项目组成员也会受尽折磨,项目成果还可能会不符合需求。比如本片的完整版有四小时,但为了上映只好剪得七零八落。看着一段段如同预告片的诗意镜头,我隐约想象出了几个不完整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传说中的民国武林的江湖往事,那个“面子和里子”的道理浅显易懂,却非要讲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这就是王家卫的风格。而大部分在电影院的观众只能看到章子怡一个完整人物,梁朝伟(叶问)沦为串场线索,然后会纳闷张震到底是来干啥的,就这点戏份拍8年练出八极拳一等奖有必要么,还有理发师小沈阳和只露一脸的徐锦江。至于冤大头宋慧乔,一脸智商不足相,出场不足5分钟,台词一句没有,护照还被扣了3年。从技术角度,这不是值得欣赏的工作风格。

不敢评分。

但凡豆瓣评分极高,但在国际上又名不见经传的电影,都要小心。通常会是号称极有腔调实则莫名其妙的文艺小调调,或者号称巨感人实则浓烈不可闻的美式俗套大煽情。

《天佑鲍比》属于后者,这是一个1970年代的美国社会悲剧,虽然我知道片中那样食古不化的父母在土鳖的美国中部还大有人在,但这个故事放到今天已经毫不稀罕,至少我觉得本片的主要戏剧矛盾是可笑的。我想至少在文艺界,同性恋早已不需要这样正名。同时这个真实故事也略显单薄而缺乏戏剧性,人物也相当脸谱化(当然美国人应该就是这么土,Bobby长的挺招人喜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结尾西格妮·韦弗对街边羞涩青年的那个拥抱,虽然还是美式大煽情,但这一下体现了宽容与博爱,算是被煽中了。

6分。

《弱点》是前两年让桑德拉·布洛克奥斯卡封后的电影。这是一部好莱坞温情励志主旋律,关于黑人这个我不感兴趣的群体和美式足球这个我不感兴趣的运动,好在成熟的电影工业让我投入了这个故事。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我感到很多细节都被好莱坞磨平乃至锃亮,显得有点脱离现实(比如女主过于光辉的无私形象,甚至有点神棍,典型如冲到训练场上教big Mike一节),好在总体不至于假大空到过于甜腻。我对傻大姐布洛克的演技甚是不以为然,这部电影算是她表现较好的,但影后仍有点名不副实。倒是那个安静的大个子挺招人喜欢,萝莉Lily Collins也挺靓(居然是菲尔·科林斯的女儿)。

同其他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一样,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的真实人物照片。盗用别人评价《逃离德黑兰》的一句评论:每当在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照片的时候,我就对这个牛逼的世界肃然起敬。

6.5分。

悲惨世界

没看过原著,之前也没有正儿八经听过类似的音乐剧,所以我这样的观后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有比较才有好与次。

几乎都是在唱,节奏不错,伴着的乐章也不知背景,但感觉和得挺好。比较出彩的乐章除了开篇的“Look Down!Look Down!”之外,还有就是小资二代Marius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摇摆时与Enjolras对唱的“Red!I feel my soul on fire!…Black! My world if she’s not there!Red! the color of desire! Black! the color of despair!”和“Red! the blood of angry men! Black – the dark of ages past! Red! a world about to dawn! Black!! the night that ends at last!”这段,让人不得不赞叹。所谓的力透纸背,说得大概就是这样的语言了吧。

因为一直是在唱,所以讲故事的节奏不得不提起来一点。电影要把整部宏伟小说里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是很难的。加上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所以每一出戏的情绪表达都很丰满。你看着这些角色很卖力又很认真地歌唱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之打动。话剧音乐剧一类修饰较少的艺术表达形式,比之各种后期制作完备的其他类型大片,要更加接近人。你从Fantine垂危时对爱女的挂念的热切和梦境中的温柔,很容易看透一百个母女共处的镜头才可以表达的情绪的发酵和升华。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我比较关心的情节上,留下不少空白,让我看完有些枉然。

这里简单说两个地方,一个是关于贾维尔的死,电影虽然较顺利地表达了冉阿让与贾维尔之间纠缠几十年的恩怨包括其根本症结之所在,也在贾维尔临死之前借他自己之口说出了自杀的原因,但个人认为这一段之前,对贾维尔矛盾心理的发酵做得不够。

第二点,关于结尾的引申含义。电影的背景似乎是法国1830年革命,搭起的路障让我想起了“自由引导人民”里的场景。后来去查了一下,似乎有点拿这个当蓝本的意思,该有的工人、资产阶级,妇女,小孩,都在里面了。不过电影里面的结尾感觉对这个路障抵抗最终如何引起民众的支持,似乎未做太多铺陈。所以最后看到一个类似于完美的结局时,感觉有点愕然。因为明明十分钟之前所有民众都还对着这一小撮革命分子冷眼观之。

不过也完全可能是对背景的不了解造成以上疑问。我决定有空去翻翻雨果这本小说。

总体感觉还不坏,7分。

今天对面坐了一个E-cup mm

因为美女赏心悦目,还一早就魅力全开的朝人家说了早安,所以一天都心情很好。逛到这里来,内疚的发现很久没写东西了,个么就来写一点。
好吧,偶就是标题党。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三权分立的权力设计。
这个周末看完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为了这个标题点进来的,是不是看到这里大部分都已经按了右上角性感红叉叉了。
以前每次听大家说宪政、说程序设计、说三权分立的时候,都有一个小疑问,即使立法司法行政分开了,又怎么能保证他们不在背地里又勾肩搭背的称兄道弟呢?

比尔德有一句话点醒我了:他们的(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们)主要思想就是要从根基上,也就是在政府各部门的政治权力的来源上,分散侵犯的力量。
这种独立的权力来源,事实上依赖着政治结构的底部有着多元的利益团体,他们相互有竞争甚至对抗的关系,同时这些利益团体都能有政治参与度,而去影响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这样才能保证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才能保证权力来源之间的独立性以及降低他们苟合的可能。
所以一部宪法,如果是全票通过了,意味着这种制衡的利益团体的缺失,所以还不过是部王法,皇帝说啥就是啥,写下来的也就是纸面文章。
而一部宪法,如果是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讨价还价,各种扯皮,各种拉锯战,最后通过的,意味着多元的利益团体在力量上的平衡性,而写下来的权力设计是会被执行的。

发现我们组的某大牛每次这个E-cup mm做BO都会来一次BO support 人家。老师说,文章结束要呼应一下题目。

漂亮女人

上世纪的美国,和现在比起来还是老旧而秩序的。两个人,百万富翁与妓女,一起再次演出了一季灰姑娘的戏。虽然Edward不是王子,Vivian也离Sinderella相去甚远。但若是只重复一遍灰姑娘的情节,那好莱坞的层次未免也太浅陋了。

消极的东西看出来不少,比如对消费主义的美化,比如听着就很腻味对好莱坞造梦的植入广告,比如巨富对周遭的有呼必应以及对金钱驱动一切理念的暧昧态度。这些都是我看的下去却不太赞同的。当然我知道这世界早已不适合小纯洁和小理想族生存,但好歹不要太露。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看的电影多了,越来越觉得,电影无非是要讲故事(科幻,剧情,悬疑),抒感情(爱情,悲喜剧)和造气氛(恐怖,动作,战争)几类与观者沟通的方式,一部电影好看,只需把这些通道处理得自然就可以。比如讲故事,你要是讲得完整周备,有趣又不失悬念,那哪怕讲述的方式千奇百怪,插叙倒叙夹叙夹议都无妨。怕则怕支支吾吾,不知重点,颠三倒四那样没有准备好的活儿,再好的故事都会被扯成棉絮。

这就是一部想很绅士地抒感情的电影,不造作不刻意不匆忙。本身并不复杂的剧情,处理得就像Vivian和Edward躺着的草地一样,有阳光树荫和一两本书摊开着,平和而安静。那两个人之间若有若无的有趣感情,平凡到你我都能分秒辨别出。故事细细讲下来,连贯的氛围被保护得很完整,这种畅快的感觉决定了它会被很容易的接纳。

而他用好莱坞和美国梦所包裹的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说实话在Vivian和Edward的一周和约快结束前,我的感觉还是不过尔尔–又一个描述浮华社会里两个人互相取悦互相索取的平凡交易而已,即使看出Vivian从良的念头,即使她说已经很难再回去,也不过是一种很直观的所谓觉醒。在Edward提供了继续包养的合同被V拒绝之后,我想故事也该结束了。 然而V果断拒绝了Ed的建议,从容地从短暂的生活变革中抽身。在她到了和Luka同住的小屋与之道别时,她告诉Luka觉得她很有潜力,并加上一句「别让任何人对你说你毫无潜力」的时候,我却莫名被击中了。这和天朝传统的主流励志相比,更像是一种毫无底线的乐天。不管你是美国梦,中国梦,香港梦,印度梦,最重要的难道不正是这股子不管天高地厚都敢大笑说出来的勇气么?在不断提醒自己这只是好莱坞式片尾造梦氛围的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无法自制的被它打动,这或许就是最后的十五分钟画龙点睛之笔。喜欢!

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让当年的好莱坞和现在的华谊兄弟分别拍,我想成果之间也应该隔着十个李安的距离。

8.5分。

在吉隆坡

那些远处松散的黑影子,像猎人
连时间都被枪杀了吧。
分尸于满街的绿树
气温二十九度
我的想念是掘墓工
为掉在地上的野果挖下
一个坑。它自由了

往事排队走进虚无,
我看着它们,如同看着一队企鹅
被海浪扑打,战战兢兢
走进沿岸草丛它们的窝
而监控摄像头就密布在它们嘿咻的半路

今天在日光下走了太久
我从晚上十点睁开的双眼里看见红的血丝
注意力应该欠睡眠一顿饭
最好是自助

当我可以自由地叙述过去
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比如
没有暖气的南方和没有新鲜空气的首都
所以请让我好好想想白天
日光下那些远处松散的黑影子
是不是把幼稚的贞操遗忘了
在吉隆坡

又到一年怀旧时

二零一二年年中的时候,三年期的居住证到期,向公司HR讨教续办手续,他先问我:“你这三年里有没有什么重大变化?”我一时反应不过来:“什么是重大变化?”他回道:“你有没有换工作,结婚,或者买房?”原来是这样,我马上摇头“都没有。”答完后心里不禁一震:我这三年竟过得如此空白,连点证明都不需要?

其实也不单单是居住证这三年,离开学校马上就五个年头了,每次见到同学,都会明显地感到,大家的人生进程都是突飞猛进:买房、结婚、生子、跳槽,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而我,似乎总是慢上一大截。别人眼里我也许一直是颠东跑西不安分,但实际上,却连小小小小的改变都很难决断,转来转去,也不过是随波逐流。

仔细想来,我几乎一直都有一种“主动决定困难症”。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人生时光都还是在学校里度过,时间是按照学期学年分割的,目标单一而又明确,无非就是期末的一场考试,不同的只有唯一一次:大学毕业终于不用考试,改成了找工作。我所做的,不过就是按部就班,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工作以后,再也没有人用寒暑假来划分你的时间,再也没有人告诉你几年以后一定要另谋出路,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解脱吧。于是,我就完全被淹没在那连成串的琐碎日子里,虽不能说说成是浑浑噩噩,但却很少很少会主动做什么决定,来改变这稀松平常的日子。一直都很佩服那些大踏步往前走的人,虽然有可能会走弯路,但总在不停歇地追逐着自己想要的东西,那种心动力和行动力,似乎是我完全无法达到的。

又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在这里要送个祝福,希望大家在新年里都能迈开大步朝前走,没房的买房,未婚的结婚,没娃的生娃,想换工作的找到满意的归属(特别是最近比较纠结的肥嘟嘟君),什么都有、别无所求的,就好好享受吧!不过,就算期待的变化没有发生,也不要伤心,不要丧气,人生纵然有转折跌宕,但更多的还是量变的缓慢积累,不管身处哪样的风景,最快乐的人应该是最懂得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