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2/1984/
这部小说的历史意义和广受的好评我就不赘述了。我就单讲我一晚上读完它的个人感受。
首先,它进入状态很快。三五页功夫,一个阴云笼罩的令人窒息的世界就降临了,画面感极强:世界只剩下三个极权国家,老大哥无时不刻的看着你,无处不在的监视器–电幕,吃喝拉撒睡无时不刻的宣传轰炸,从娃娃抓起的、比思想警察更可怕的年轻狂热者。思想即可犯罪,用纸笔记录东西更是死罪,历史随时全方位篡改(这也是主角的工作),随时让一个人消失无痕迹并被遗忘,仿佛从未有此人。所谓谎言和真话可随时调换,常识因而也成了异端。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了过去作为比较,除非你有古老的回忆,那么现今的痛苦也就无所谓痛苦了。正所谓“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性也是仅为了繁殖而存在,要屏蔽所有副产品。甚至语言也在被删改,凡是无助于统一思想的、表达多余感情词汇一律删除合并…… 唯有脑中的几平方厘米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多余的笔墨,一切就达到了极致。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彻底,不妨想想这是怎样一幅景象。这代表着“过去”不是客观的,是可以随时更改的,只要你脑中的所谓记忆与最新版本的“历史”不一致,你就犯了思想罪。高度凝练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种毫无希望的压抑贯穿全书并将贯穿永远,并且随着主角在其中越陷越深,愈发令人不寒而栗,愈发令人绝望。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观点,借书中流亡的“叛徒”果尔德施坦因之口表达出来:所谓战争即和平,是世界三大极权永无止尽的战争。战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方,而是维护自己统治。保持全国凝聚力和生产力,还能保证很大的总需求,避免经济危机(当年美国大萧条的确是靠二战才结束的)。甚至在牢牢把握信息的情况下,战争都可以是假的。自由即奴役,那便是相对于收到严密监控的党员,广大无产者的生活是“自由”的,只要他们能贡献劳动力,各种污秽下作的勾当都得到默许,以释放多余的精神需求。而事实上,他们是被奴役的。而作者对无产者的态度又是矛盾的,在果尔德施坦因的书里说真正的激情和力量存在于无产者中,他们是希望;随后又推翻了这一点,无产者以其愚昧,只会劳动和繁殖,绝非希望所在。我倒觉得后者更是绝望所在,愚昧加无产意味着nothing to lose,那是人类最大的破坏力量。至于无知即力量就更好理解了,说明了人类历史上中下三等人之分的必然宿命。
本书不是宏观描绘这样一幅图景的史诗,而是从一个卑微的主角的视角来见微知著。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轻易的就能随时失忆。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下,本书还刻画了一段绘声绘色的爱情。人过中年的男主角温斯顿凭借着模糊的记忆想要反抗,而年轻的女主角则代表了另一种态度,在回避和做足表面文章下尽情偷欢。对女主角的寥寥几笔描绘,没有一个露骨词汇,但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鲜活形象就跃然纸上。第一次接触和第一次约会的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甚至让我感到了偷情不同于一般恋爱的那非同凡响的快感,这之中甚至包括了反社会的宣泄。(甚至还想到了《大明宫词》里的张易之-_-!)不得不说作者在这方面也是高手!
这本书写于1948年,可以明显看到某些当时已经发生的历史。尤其是老大哥消灭的除自己之外的所有革命元老,仅有一人逃亡海外作乱,在与老大哥的合影中被抹去等等,明显脱胎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故事。老大哥是一个不明神秘人物,如同像波尔布特。而从娃娃抓起,7岁小孩检举揭发父亲入狱,怎么也有点眼熟。也不能说作者是多伟大的预言家,他只是把已经发生的悲剧想象发挥到极致而已,但仍不乏想象力。比起大清洗里直接消失或当面强奸妻女,本书里的做法更胜一筹。不仅要摧垮意志,还要把你重塑成一个思想无比纯洁的人,再被心甘情愿的枪毙。这个重塑人格的过程是本书高潮所在:你自以为知道了一些党不愿让你知道的事,但立场与你相反的人比你知道的更全面。这已经够绝望了,但他们还是要摧毁客观世界,世界的存在是因为意识,而唯一的意识就是党的意志,用神经系统酷刑来灌输2+2等于几也是党说了算。在一切世界观被刷新之后,人的感情也要被铲除。这也是为什么还会有101号房的情节的原因。101号房是个性化的对个人最后精神底线的摧毁,因人而异,其本质是恐惧,一切只剩下“对于痛苦,唯一希望是停止”,让人出卖一切并认同自己就是任何惩罚也不为过的人渣。“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的冲击如此极端,以至于都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人的思想完全重塑,我觉得还是稍微有点牵强。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恐惧与信仰无法分割的一种精神状态。虽然本书描绘的极致情况成本太高也过于理想化不会实现,现实中也没有政权能做到如此严密的控制,他们对许多事情还是措手不及的。但人类的历史是如此的血腥恐怖,我们有理由担心,类似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并轻松压垮我们这些脆弱的个体。
————————————————————————
随后看了1984年英国拍的电影版,约翰·赫特主演,还惊喜的看到《真爱至上》里的摇滚乐胖经理出演了派逊斯,虽出场不多但画龙点睛。电影版中规中矩的还原了小说的情节,尤其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这一点,可谓无处不在,老大哥的眼神也直戳人心。
然而尽管原小说的画面感已经很强,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最大难题,文字描绘与影像的矛盾依旧存在。比如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表情都不能有一丝不果决,否则就会人间蒸发(vaporized),但电影演员可没法不通过表情来表现心理。再如小说寥寥数笔勾勒的场景,电影却要费力塞满画面,寥寥数笔度过的时光,电影却很难推进而不显得仓促。电影虽然覆盖面很全,但开头还是觉得仓促了,没有足够篇幅让观众体验这个铁幕笼罩的世界。而那大段的果尔德施坦因的著作就更难表现了。节省的篇幅大概都用来最后的思想重塑了。而最后这段思想重塑的高潮又颇有舞台剧的风格,在电影中表现也有一些诸如只剩下书中的对话之类的难题。但电影在最高潮还是发挥了舞台剧不具备的镜头优势,老鼠的狰狞与人的内心恐惧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里灰暗的场景符合我的想象,男女主角也基本符合心中的形象,只是裘丽娅可以再原生态的性感点,或者机灵点,他们的偷情也不如小说描写的以及我想象中的刺激(:目),大概电影把他们的情感基础简单化了。理查德·伯顿的奥勃良也不错,但是电影略去了非常重要的,从开始就开始铺垫的,温斯顿对奥勃良的复杂猜测和感情。在片中奥勃良一出场就是要到高潮了,这样就弱化了奥勃良这个角色的力量。
电影版还专门创作了几首苏联式的合唱歌曲,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