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1/life-of-pi/
李安,不敢说是人类的瑰宝,但可以肯定是电影领域的瑰宝。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也没举世无双,真正的缘由是他独特的背景。既了解西方价值观和观众口味,又具备东方视角和细腻,而大器晚成又使他在年轻时不被世俗侵蚀,因而能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看世界的心。所以他不仅能挖掘自己拍出《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样为西方所欣赏的东方作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西方欣赏的西方作品,也能在此之后拍出《冰风暴》这样表面西方家庭题材(实为世上所有家庭),却蕴含西方导演无法把握的东方式细腻的作品。东西文化结合成功之后,他凭借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文化背景,摈弃文化偏见,拍出了《断背山》。按他所说,《断背山》不是普通的gay片,而是一部主题为爱的电影。之所以选择同性之爱,是为了让观众拓宽对爱的理解范围。总之因他的独特背景,和一片赤子之心,他的作品总带有珍贵的特质。
然后,始终不断探索文化新大陆的他有了这部最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说这片是在思考生命和人生,这样的电影也有不少,但李安在文化上毫无偏见的胸怀还是无人能及的:他自己是台湾裔,而这部大制作的主角是印度新人,印度文化占很大比重。试问有几部主流电影(非动作片)是有色人种为主角的?其中更涉及了跨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议题,主角竟然同时虔诚的信仰这些宗教,认为它们都是通往答案的道路。虽然这都是小说原著的设定,但大部分基督教背景的西方导演也很难涉足这样的题材。
之所以这样处理宗教,并非是为了宣扬无神论,片中很明确的说了:科学能解释外在的事物,而内心还是得靠信仰。主角的名字pi似乎也有此类含义,一个无法得到准确值的无理数,似乎暗示科学不能解释一切。电影想表明,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追寻终极答案的不同方法,宗教都是人为的组织,信哪个本质并无不同,重要的是有所信仰,信仰永远是有限的科学之外的,来支撑人心的东西。到苍茫的大海上,一切人类的组织都消失了,这时候只有纯正的信仰本身,而非宗教的具体理论,来支撑你直面上天,直面自己。到影片末尾,pi说出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又扣题呼应了这一点,你愿意信哪个故事,取决于你有没有信仰。
本片的3D效果不错,一开始的3D版动物们就能让小朋友们和我激动起来(话说自然类纪录片能拍成3D的话就太好了),之后占据主要篇幅的海上漂流,那美幻的3D效果反映了自然世界的曼妙与壮观,也反映了少年内心的美好期许,到那个挤满了獴的岛屿算是想象力的高潮。视觉化的想象力有力的弥补了漂流这种单调情节的不足,更让3D第一次用以呈现古老的智慧,而非以往的单纯视觉刺激。本片将让3D从一个技术噱头开始逐渐成长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3D奇幻世界中已经有许多暗示引起我的疑惑,为什么猩猩能坐着漂浮的香蕉过来,也许是记错了。为什么老虎不一开始就扑出来干掉土狼?也许是巧合。为什么生存手册上会讲如何与大型食肉动物相处?也许这是电影的浪漫化。为什么pi不把对自己有生命威胁的老虎渴死?也许他真的寂寞。为什么老虎宁可跳海捉鱼也不过来吃pi?也许真被pi感化了。到了那食人岛,一切都无法解释了,那么多獴怎么生存,怎么会有白天淡水晚上变酸的泉水,为什么人的牙齿会在花瓣里。我们只是不愿相信这美好的一切是梦,直到结尾pi直截了当的说出现实版的第二个故事,才把我们猛地戳醒,对此有疑惑者看看日本人的报告最后选了哪个故事便知。
然后我们才理解斑马猩猩土狼老虎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老虎会等那么久才出击,为什么最后陪伴pi的是老虎,因为那就是pi自己。而那如母亲形状的梦幻食人岛意味着什么更让人不寒而栗。证据是离开印度时少女送给他的离别礼物绳子,被他系在了食人岛的根茎上,这暗示他和母亲的诀别,从此之后这不是母亲。这一点在之前也有铺垫,pi小时候吃大鱼之前,闭目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救了他。而这食人岛是毗湿奴的第二次化身,这成为了pi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的精神庇护。而花瓣里的牙齿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暗喻,这花朵似乎在片中也出现过多次,比如母亲画花给孩子们看,pi在夜晚的大海里看到无数花朵幻化的母亲形象,以及印度少女的舞蹈的最后一个花朵一样的动作。至于无数的獴和变成酸性的水这两个奇怪的特点分别代表什么,也可以有更多令人不忍细想的含义。想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李安,原来前面那么多看似可有可无的情节,都含有千里伏线的深意。
总之,这是一部劫后余生的现代寓言,少年与老虎的漂流历程,正是与无信仰的“纯理性”的自己斗争和融合的漫长漂流岁月。最后获救之前,老虎头也不回的走了,也符合老虎所象征的含义的特点,而pi自己反而有点不舍,因为没有老虎他不可能坚持到最后。少年pi也从整个冒险中成长起来,脱离了纯真,成长为一个男人。我看到了脱离纯真的伤感和用信仰取而代之的情怀。
虽然片中的人物都选择了信仰来回避残酷的现实,但导演是在赞美信仰让世界更美好,还是讽刺人们用信仰蒙蔽自己于现实之外?自然与主角的交互,似乎又象征了神与人的关系。信仰告诉我们神创造了人,但创造信仰的却又是人类自己,即人创造了神。究竟是哪样?他的态度不明。李安一直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而非观点输出者,这和他的偶像伯格曼一样。
作为人文主义加享乐主义者,我的内心其实没那么多挣扎。但李安的确又带来了一部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如同伯格曼一样,脱离文化壁垒,力求站在普世的高度把抽象的感受视听化,3D技术也第一次为艺术做出了贡献。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