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斗士》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gladiator/

泡着澡在HBO上又看了一遍2000年的《角斗士》。它得到了最佳影片等4个奥斯卡奖,算是由《勇敢的心》掀起的好莱坞世纪末史诗潮流的最后一个高潮。在它之后史诗片后继乏力,奥斯卡口味转向了社会议题。

从片中罗马皇帝的名字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可以确知其时代。在“五贤帝”时代,罗马皇帝都是通过收养义子为储君的方式来继承的,片中的老皇帝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历史上他并非如片中欲选贤才为君而被儿子谋害,而是他就把亲儿子康茂德立为储君。而罗素·克劳演的主角Maximus则非真实人物,大概是来源于马可·奥勒留的某位爱将、斯巴达克斯以及掐死康茂德的那个奴隶的综合体。罗马并非如他所说起源于共和国而是王政时代,不过元老院确实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了,罗马也没有在康茂德死后恢复共和制。事实上罗马共和国是基于奴隶制矛盾重重而起义不断四分五裂,铁腕的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统一安定了整个罗马,可以说君主制是有利于当时的国家稳定的。另外片中Maximus信奉的的基督教当时多流传于平民和奴隶之间,是非法的,罗马皇帝的爱将是其信徒也不太可能。

好莱坞史诗片的最大优势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是大投资和无可比拟的工业化制作,但同时情节显著的美国式浪漫化也就不可避免了。而且本片情节可以说相当美国式的俗套:简单直接的宫廷阴谋、威震四方却一心只系妻儿的主角、飞来横祸和冤屈、在另一领域生命四起、与仇人相遇、报仇、梦见妻儿,这一套剧情还不如50多年前的《宾虚》。人物扁平化,从中也看不出什么跨越千年的情怀,有的只是美国价值观,这也是好莱坞史诗片的通病。本片是好莱坞史诗片的转折点,从此走向下坡路,愈发不受受观众和业界青睐。

要说《角斗士》的特别之处,除了颇有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古罗马城辉煌视觉奇观与浪漫主义的配乐,应是展现了角斗场面的激烈残酷,引人入胜。Maximus带领角斗士们智斗战车那一段尤为精彩,最后与康茂德的决战也有赖声光效果而激动人心。屏幕越大效果越好。

7分。

Moment of these days (1) – 惟愿心境莫不如是

IMG_0105

作为记忆力很差却又容易怀旧的一个人,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法,要把生活中的那些值得记忆留存的瞬间记录下来。虽然不是摄影高手,但瞬间之永恒性却从未取决于画面的质量。毕竟再美的画面,也只是对事实的单一角度的单一阐释。所以拖沓了很久之后,还是准备强迫自己,定期从随手拍的照片里,挑出那些有意义的,或平淡或惊险,或刻意或偶然,看图说话,扯一些有关或无关的蛋。

这是第一幅,拍在半个月前的首尔。午后散步归来,阳光很好,天气格外晴朗,几朵闲散的云像被自然吹干的头发一样正欲披散开在碧蓝碧蓝的天空里。道旁的几棵高耸的松树看着特别美,遂随手拍下。后来整理相片,每次看到这张,都能想到当时看到美景后同样晴朗的心情。所以这次决定分享出来,毕竟这个瞬间,是很治愈的。

最近心情不错,已经很久未曾走入灰暗的领域,也倒和这画面相映。生活平淡却不失精彩,没发生也不需要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我很享受这种感觉,也希望心境能似这个录下的瞬间一样,保持下去。

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宝岛一村

宝岛一村的故事,小到不能再小,从宝岛一村99号到宝岛一村98号,就像某某单元从301到303,甚至可以发生在你我身旁,如果没有那个时代背景。

1949到2006,半个多世纪,从眷村这一概念的诞生到它的纷纷拆除,从最开始的“我们明年过年就不在这里了”,到“我们很快就能打回去”,到听到蒋公去世消息后的哀号“我们回不去了”,到最后习惯了台湾,把台湾当作自己的家。

在时代背景之下人们都是太渺小的一分子,被时代改了姓名改了生活轨迹,也只能随波逐流。

他们在村口树下用不同的语言讨论了几十年戴笠到底死没死,对公厕墙上写错的诗句自以为是地解码,争论打碎的玻璃要蒋XX和毛XX赔,听个程砚秋的戏结果唱机被宪兵没收还罚站。
一别四十年,有些人根本没来得及回去,有些人幸运一些,但也只是“这些年你过得好吗”,得到“这些年。。也快过完了”的答复。

举重若轻,琐碎热闹,但本质上平静深沉,这就是赖声川和王伟忠讲故事的方式了,没什么特别但也很难效仿。

本剧的配乐亦是十分出彩。《松花江上》的苍劲,《恰似你的温柔》的婉约,还有一些清新质朴的西洋乐如The End of the World, Those Were the Days,和最后宝岛一村联欢晚会上的What Will Be, Will Be,没有曲子是争夺感官的,却无不默默地推动情节发展。我们在配乐里听到他们回不去的故乡,见不到的伤痛,重逢的心酸,也听到他们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和活力。

宝岛一村在谢幕时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觉得它受之无愧,感谢王伟忠和赖声川,历史就是要在这样的故事里得以延续。

(配乐部分可以去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4d6e90100nbj5.html,那位作者讲得更加详细)

杂记——尼泊尔游记之三

于是到了期待已久的流水帐环节,很长,下拉之前请谨慎评估时间。

签证:

据说中国可以落地签(25美元),但是因为要让旅行社先去办进山证什么的所以我们都是提前办好的(这也意味着我不知道进山证是什么流程)。尼泊尔驻上海领事馆在北京西路某不起眼的办公楼里,新华保险旁边很小一个窗口。15天签证是235元,照片加申请表即可,坑爹的是找人代交材料另收100元(但是找人代取签证不要钱),邮寄另加240元,加急也要另加240元。淘宝也有很多有资历的旅行社代办签证,两百多块。

航班:

尼泊尔消费比较低,旅游最大的花费是机票。上海没有直飞加都的,可国航成都中转,东航昆明中转,南航广州中转。我看到过港龙有两人同行多少多少钱的活动。总之就是要提前买,并且提前三周到一个月打电话把位子订好,或者早点去机场排队,记得要K或者L,这样才能看到喜马拉雅山(有金卡的千万不要迷信金卡柜台,有时候更没效率)。另一边勉强只能看到一个很大的高原湖,性价比碎一地啊!哭!

入境:

队是真心长,分成有签证和无签证两队。入境卡大致上要填姓名签证日期从哪里来在尼泊尔住神马地方那地方电话是啥。海关人员都很面善,会说点中文——谁让中国人是尼泊尔第一大群游客呢。

语言:

完全不是障碍,旅游区很多商家都会说些中文,与时俱进,会用最新的网络用语跟你打招呼。由于他们从小用英文接受教育,我们的背夫向导英文都不错。反而是尼泊尔语,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写,我们的14岁背夫小哥就表示他只会写英文,另一个万人迷向导写尼泊尔文写得很费力。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再怎么也至少应该保留自己民族的语言吧。

货币:

人民币和尼泊尔卢比大概是1:13,加都有渣打等银行ATM可以直接取。也可以用美金,比如漂流和滑翔伞。
尼泊尔因为改朝换代有不同花样的货币在流通,印着国王的就是X派上台前的货币,大家可以对比下。

其他信息:

带欧标转换插头就可以了。

文明世界的小孩要糖最好别给,养成这种伸手的习惯对他们真心不太好。

食物都能吃,但尼泊尔真心不是一个擅长料理的国家。

=======信息轰炸结束的分界线========

如果你不太拘小节,热爱宗教,或者热爱户外活动,或者只是单纯想找一个淳朴缓慢又便宜的地方发呆,我觉得尼泊尔都可以是你的选择。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国家大街小巷都很吊丝,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的地方,比如我看到加都那屎一样的交通,吊在车上的人,晃悠在路上的牛,睡在路中央不愿让路的狗,都觉得无比欢乐轻松,就是后来碰到一些服务业的人智商令人捉急。。。

另外,我一直觉得,有信仰的地方都不会特别糟糕,因为信仰本身即是一条不可见的底线。

DAY1 巴德岗,帕坦,加德满都

这三个地方是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座王城,要看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宗教的碰撞融合就是这里了。

这三个地方离得很近,各自有一个杜巴广场,林立着印度教佛教的各式庙塔。后来知道杜巴就是皇宫的意思,因为马拉国王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分裂建国,各立一方。

如果有多一点时间,我会更喜欢巴德岗和帕坦。
鸽子随意地停在国王雕塑的头上肩膀上,狗随意地睡在路上,小朋友穿着校服在广场上蹦蹦跳跳,手艺人在房间里工作,老人在广场上晒太阳聊天,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感觉好么。

帕坦杜巴广场。。人和神

巴德岗的手艺人

DAY2 漂流

最开始我不想漂流的,理由是觉得水会脏。。。后来在同伴的威逼利诱下还是去了,例如这水是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啦,你不去就只能和司机呆五个小时啦。。。

听船夫讲解的时候我想象了各种落水的情景,包括头撞到石头的场景,于是心理压力颇大(这就是想太多的困扰),结果玩的非常开心,50美金实在是太值了。

同伴总结过漂流的要点,整船人最好比较熟,或者整船自high型,船老大会调动气氛也很重要。其实也没有那么累,就是全身都会湿,衣服上又是水又是沙。

没有急流的时候,在平缓的湖水里慢慢渡过吊桥,看看用古老方法捕鱼的小孩,还能更有意境么。(不用想了没照片。。。)

DAY3 徒步NAYAPUL – GHANDRUK (1990M)

在尼泊尔做好事的回报是被载了很长一段路,虽然嘴上说着我们是来徒步的,还是很欢乐地坐到了可乐和大米中间,抱着能抱的东西颠了数公里。

结果就是下午就收骨头了,开始了上上下下的噩梦。当你走了数百级台阶膝盖已经提抗议了,抬头一看转角还有无数台阶,整个世界观就崩塌了好吗。尼泊尔旅游团名句“我有猫饼”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诞生的。

背夫小哥们穿着拖鞋帆布鞋背着50L背包蹦蹦跳跳的样子让人想迎风流泪,要是我知道后几天会被他们骗得很厉害我绝对第一天就把单反塞到包里给他们背。意大利人说两公里不可信,尼泊尔背夫说还有十分钟就到了也完全不可信,至少乘以2。

走的时候是绝望的,因为回头太丢人也不方便,好在安娜普纳徒步一路很多休息站,东西都是骡子背上来的,因此随海拔上升可乐的价钱也在上升,另个相关因素是一路会有骡子屎。。。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向导会建议你用登山杖戳准一块石头再迈腿,这样比较省力也不那么伤膝盖,但是当你看到几乎你心仪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有骡子屎是什么感觉啊TTATT
碰到骡群背东西上山的时候,你觉得它们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有些骡子看着还怀着孕,但是切记靠近山体站稳再同情,不然人家可是屁股一扭就能把你挤下山了哟,而且人家不是故意的等你千辛万苦爬回来都没处算账。

第一天的幸福来得很突然,因为我已经不信背夫说的还有多少分钟了,看到他背着包拐进一家客栈还以为是休息站,完全内牛满面。

有个同伴大概一路觊觎山上的肥鸡,说什么都要买一只鸡吃,连说带比划最后自己下厨房做了大盘鸡,他乡吃地道本国菜实在是太幸福了。吃完就无所事事看银河什么的,还能更幸福么。

暮色中的鱼尾峰

急着吃对焦一塌糊涂的大盘鸡

DAY4 徒步GHANDRUK – GHOREPANI (2710M)

早上一边看太阳在鱼尾峰顶上撒上一层金色一边悠闲地刷牙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这将会是怎样痛苦的一天。

这天至少走了8小时,倒是一直在雪山的环抱中,走过台阶,走过山谷,穿越过据说有蚂蟥的原始森林,见过山间的大雾。看到一个标着海拔3100M的牌子就要冲过去合影,虽然去过更高海拔,但这3100M可是我一脚一脚走出来的啊!

高海拔地区清冽的空气很令人愉悦,尤其开窗看到鱼尾峰更近了,只是这天不能洗澡,一是一个客栈就两个浴室,二是据说水不热怕感冒。

DAY5 徒步GHOREPANI (2710M) – POON HILL (3200M) – TIRKHEDHUNGA

这天的第一个500M海拔上升是在凌晨4点半开始的,为了传说中的日照金顶(还收了2块人民币的门票,据说去年才开始收的),至于你问值得不值得,我说自己去过才知道会不会很讨骂?

500M海拔上升之后是3800级台阶的下降。3800级啊,还是台阶!
相信我,在你爬过各种路之后,你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貌似文明现代的台阶了。在我走了一千多级台阶以后碰到个中国妹子,问我你爬了多久了上面什么样子好爬么,还问两天走完环线可能吗。我痛心疾首地告诉她台阶多着呢,千万别挑战极限。妹子面露难色,此时她男朋友/老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教育她说,“你多走路,少问人。”——真理啊!

另外,离开高海拔地区真令人伤感。。。

海拔低一点以后人气就旺了,走完3800级台阶到客栈后那简直是凤凰涅磐。客栈所有人都一个走路姿势,大家相视笑而不语。
晚上山间大雨,真是这辈子见过最大的雨,还一声惊雷切断了所有电源,就着油灯玩狼人,信佛不说谎的向导拿着科比给她写的剧本做上帝,读得无比认真,另一个第一次玩狼人的朋友说他那晚做梦还杀了好几局,此外我做狼人第一次取胜,内牛满面。

DAY6 徒步结束TIRKHEDHUNGA – NAYAPUL

为了早点赶回博卡拉坐滑翔伞,我们又可耻地坐车了。。。
尼泊尔司机的车技在我心中已经完胜意大利司机,只是回到文明世界好伤感。。。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好吧,我有猫饼。

博卡拉这个地方是全程好感度最低的了,就是一条商业街啊,费瓦湖的美也无法弥补赤裸裸的商业味啊。

至于滑翔伞,之前也许期望太高,体验下来觉得一般。

挥别了陪伴四天的背夫们,粉丝最多的YOGEN据说马上又要踏上ABC环线了,那个14岁的复习迎考期间出来赚零花钱的小哥也要回去考试了。
背夫也是一天,CoE也是一天,每个人在自己的轨道自转的时候,怎么也没想过以后的相遇。这实在是非常奇妙的际遇,有机会再见吧,也许那时候14岁小哥会是另外一个YOGEN.

DAY7 回到加都

博卡拉到加都本来是坐小飞机。因为不久前的坠机事件大家都心有余悸,所以最后还是换成了坐车,再次见识尼泊尔司机的高超车技。

很喜欢的一张,猴庙的狗,AMELIA说,下辈子要做一只尼泊尔的狗,如果不幸在天朝,就努力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能理解吧。

这天作者仍然是一副把心遗落在山间的德行,文明世界里这天是尼泊尔的小年夜,怀揣几千卢比最后在泰米尔散尽,自认为算是为尼泊尔人民小年夜添了一道小菜。

DAY8 再见

8天的旅途好像一下子就到了终点,没有多少照片,但记忆却从未更深刻。
你真的应该相信,自然界是平和而有力的,值得你用各种途径去接近它。只是有时候你需要受一点身体上的苦,才能感受到它,而身体上的痛苦,会让这种力量在你意识里存在很久。

最后希望NICOLE早日康复,下次再一起去走个EBC(这人已经把山上说过的我护照上再也不会有尼泊尔签证这件事忘光了)。

山间时光——尼泊尔游记之二

在山上的时候,每天腿是酸的,膝盖是疼的,鞋子是盖满泥土的,衣服是被汗浸湿了无数次又被风干了无数次的,头发是被汗水紧贴在头皮上的,澡是不一定每天都洗得上的,每天是要默念N遍“你有毛病啊花一万多块钱来找虐”的,网络是没有的,信号是随机的。

在山上的时候,每天只有吃饭喝水走路,接触到的只有游人背夫向导当地人,看到的只有雪山梯田和森林,要做的只是每天不受伤地到达目的地,然后就可以躺着看银河数流星了。

但这并不就是徒步的意义。

转山在藏民心中是赎罪和祈福。徒步在同伴心中是更珍惜本来生活的途径。而对我来说,徒步是一种舍弃。

真心地说,山上的风景并不是独一无二,只是因为每一样都是用你的痛苦换来附加了你的体验才弥足珍贵。当你停下来面对自然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温柔,也能感受到另一面可以有的暴戾,这种温柔或者暴戾并不会因为你有钱或者有权而改变,它并不关心你的这些附加标签,所以你也尽可以把它们当作没用的行李一样丢弃。

其实人拥有的时间真心不是那么多,禁不起被二货折腾和浪费。

秋夜

火热已藏匿,而肃杀未至,秋是秘密花园的一首歌,带着你,淋湿在我单单的夜里

黄浦江的风好凉,你把月亮和星星从我头顶狠狠拉扯而去,太阳在秋夜醒过来

这似乎不是个合适的描述,就像跳跃的华尔兹,伴着幽沉的大提琴。

爱是五味瓶,让人看不清

所有的比喻都不完美,因为你它们显得拙劣、庸俗、不解风情

而一颗僵硬的心已经苏醒

终究还是有事情值得庆幸,昨夜的一场秋雨里,我梦见一块石头,抚摸自己的透明

而现在,鼓点碎步在时间线上跳舞,夜玫瑰簇拥着这城市数不尽的落叶,正入眠

我轻轻地拨开秋夜的眼睛,送一个心律不齐的晚安。

《贝多芬传》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immortal-beloved/

看完了《莫扎特传》非常受用,便对另一巨匠贝多芬颇为期待。这部名为《Immortal Beloved》的电影,以历史上贝多芬留下的三封匿名情书为线索,以爱情为主线,同样通过侧面描写来拍一部贝多芬的传记片。

在我看来,本片的主要任务自然是串联贝多芬的音乐。用贝多芬的音乐来做电影配乐,编排上要比莫扎特容易,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和他本人都更加情绪化和富有戏剧性。如果说天才的莫扎特是上帝附身,奏出的是无尽的灿烂和灵动,那么贝多芬就是充满激情的狂热诗人,他的音乐包含了人间最浓烈的情绪。我听到了“命运”、“悲怆”、“月光”、“英雄”等等,钢琴由当代最著名演奏家Murray Perahia演奏,管弦乐则是伦敦交响乐团。这些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如此的深入肺腑,正如贝多芬在片中说的:“音乐的力量是将人直接引导进入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听者如受催眠,别无选择。”不得不说所配的画面与情节也是相当贴切。尤其是高潮的欢乐颂那一段,堪称用画面表达音乐的经典。

贝多芬的饰演者是加里·奥德曼,在1994年同年,他刚刚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演了个热爱贝多芬的变态Boss,不得不说现实也如此深富戏剧性。毕竟外貌差别,在片头我觉得他不像贝多芬,但随着音乐和电影都渐入佳境,又觉得他来演贝多芬是正合适。加里不仅把贝多芬耳聋的狂躁与恐怖的脾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把他的神经质拿捏得恰到好处,还有最难得的,我感受到了贝多芬无上的骄傲。那段耳朵贴着钢琴弹奏的“月光”,那落座的姿势,那双脚分开的角度,弹奏的力度,贴耳倾听的神态,这真的是贝多芬。

《莫扎特传》的剧情始终围绕着莫扎特的绝世天才,这一中心思想与音乐高度统一,因而取得的很好的效果。而《Immortal Beloved》虽然无疑出色的完成了呈现贝多芬音乐的任务,但剧情的重心确是爱情,而且是一个非常好莱坞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关键点还十分狗血。而贝多芬的音乐所表达的远远仅非爱情。因此本片虽然音画配合十分精彩,但主线剧情却担负不起这样辉煌的配乐,是为最大的遗憾。如果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和命运抗争的故事,相信效果会更好。

看到片中人们涌向剧院欣赏伟大音乐家亲自指挥最新作品,深羡那真是个美好的年代。我只能在三年前游维也纳的时候,特意拜访音乐家们的长眠之地。200多年过去了,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的正对面。

8分。

在喜马拉雅的怀抱中——尼泊尔游记之一

旅途真正开始是从飞机的舷窗中,看着自己慢慢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绵延的雪山,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赌上性命也要去攀登,人面对这种危险的壮阔的美丽实在是毫无抵抗力,意志就像拔掉浴缸塞子后的水一样急速流失。

按照正常的游记顺序,我应该按时间描述我们如何在机场排长队入境然后如何游览巴德岗帕坦加德满都博卡拉,但这些在徒步之后几乎都浮云了。

在游说别人一起去徒步的时候,我们在网上搜了很多照片,结论是沿途无货。在真正走过一趟以后,我知道是大部分人没有体力背着长枪大炮爬高爬低还能随时对着美景来一发。

其实沿途有这样的山谷。

这样的梯田人家。

这样看到同伴和背夫走在山间的小道上。

有时候停下来歇脚发现雪山就在面前,于是前一秒还在抱怨还在大呼小叫还是狼狈不堪,后一秒马上安静了下来。(此为IPHONE拍摄,在数千级台阶的折磨下我意志力已然丧失,把单反交给背夫小哥了。。。)

有时候拉开窗帘发现雪山就在窗外,就很奇妙地会有一种孩童睡在父亲怀抱一样的踏实感。

【明天继续写。。。】

《我与梦露的一周》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my-week-with-marilyn/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我还专门去看了片中的戏中戏,1957年的《游龙戏凤》。豆瓣评价说此片比较没意思,所以我只打算看《我与梦露的一周》中呈现的几个镜头作对比,但看着一点也不觉得无聊,最后竟把整片看下来了。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梦露的电影。之前我一直觉得,尽管她名满世界,但只是一个1950年代的俗艳尤物,电影一定就如T台秀一样矫情。但这片扭转了这一看法,至少此片中的梦露是那样的清纯可人,同时又明白事理,演出的都是真性情,绝非矫揉造作胸大无脑的花瓶。至于演技,我觉得有这等的容貌气质,她的气场就能影响整片的基调,就像莫妮卡·贝鲁奇一样,何况梦露的演技也不算差。对她用过多的形容词也无济于事,上图。

这部王子与灰姑娘的传统故事之所以不无聊,除了梦露的视觉效果与真性情,劳伦斯·奥利弗也功不可没。倒不是他刻意制造的东欧口音,首先他这个人物并非温文尔雅的白马王子,而是个跋扈的摄政王,背后同样有真实复杂的性格。再加上他莎剧演员的功底气质,比如咆哮的时候底气十足,无论如何也无法扁平化。另外,1950年代的电影还能够专门辟出5分钟来完整地听几首教堂圣歌,诸如此类的视听享受也给本片加分。

回到《我与梦露的一周》,是根据《游龙戏凤》的跑腿小伙科林在40年后的回忆录拍摄的,也就是说,这是真实故事。看过《游龙戏凤》确实对本片的理解有帮助,比如梦露把男主角比作剧中的小国王,还有一些拍摄引起的争执,劳伦斯·奥利弗气急败坏的骂这么个轻喜剧还要这么穷折腾等等。几个场景人物的对比也有点意思,是不是有点难以分辨?

不过本片要展现的是玛丽莲·梦露,而非舞女艾尔西。可以看到戏里戏外的梦露差别是非常大的,现实中的梦露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滥用药物,脾气也非常不稳定。这在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非常普遍,朱迪·加兰是被从天才玉女被压榨成疯子的更可悲例子。除了行为冲突,梦露和劳伦斯·奥利弗的一大分歧是表演方面,莎剧出身的奥利弗不喜欢梦露奉从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派(简单地说就是努力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角色本人,但是需要次文本与潜意识培养),认为这打乱了他的拍摄计划。米歇尔·威廉姆斯在外貌上和梦露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化妆后纯卖弄风情造成的杀伤力也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只能从内心世界来让观众找到梦露的影子了。因此有意思的是,米歇尔演梦露,恰恰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派。在这方面她表现的很不错,剧中的梦露成为一个让人同情的痛苦的孤独的人,她的脾气和作风来自内心的痛苦,而非耍大牌般的任性。米歇尔因此拿到了第二个奥斯卡影后提名。

当然米歇尔·梦露的出彩离不开绿叶的衬托。同为莎剧大牌出身的肯尼思·布拉纳出演劳伦斯·奥利弗,想必他自己也觉得过瘾,无论戏里戏外。甚至咒骂梦露的话也都来自《奥赛罗》,带着迷人的腔调。他果然没放过《游龙戏凤》里奥利弗咆哮的那一句,甚至还给自己垫了个奥利弗式凹下巴,总之毫不逊色。可惜的是本片中奥利弗与梦露在表演方法上的分歧表现太少,奥利弗对梦露又爱又恨的感情也刻画不足,戏份都留给科林了。戏中戏王太后的扮演者朱迪·丹奇也是和莎剧颇有渊源的老演员,曾在《莎翁情史》中凭仅出场8分钟的伊丽莎白一世拿到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本片的线索人物科林也演得很不错,青涩、精瘦、勤快的年轻人,偶得女神眷顾,不仅义无反顾的陷进去,随时愿为之付出一切,而且愿意去了解她的内心分担她的痛苦。那段英格兰乡间+温莎堡+伊顿公学的爱情故事,可以看做本片中的另一段戏中戏,拍得相当自然浪漫,正如梦露说的“你就像戏中的小国王,如此的innocent”。还有艾玛·沃特森充当炮灰,这姑娘越来越可人了。另一个杯具费雯丽也有出场,据说历史上本片之后奥利弗就离开了她,不过本片演的不太入味,估计是怕抢了梦露的风头。

这样的回忆真是美好而不可多得。如果我生命中也有梦露这样的女神的一周,该会是什么样?40年后再去回顾这样一段记忆,该会是什么样?

7分。

《飓风营救2》《高度怀疑》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taken-2/

《飓风营救》的中文名让人以为是灾难片,但它的英文名”Taken”非常形象,直接表明了绑票动作片的品牌本质。第一集有心爱的女儿被毫无瓜葛的人绑架这令人揪心的悬疑性做基础,连姆·尼森特色的暴力动作为支柱(例如用门夹人脑袋的招牌招数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毫不拖泥带水,看着非常过瘾。然而第二集坏蛋复仇的线索就让这剧情张力大大下降,最根本的悬疑性消失了,再加上动作方面也无太多新意,倒是让女儿上阵创意扔手雷定位再飚了一段车出尽风头。虽然开头对女儿的爱的铺垫依旧很足,但这回要救的是没啥存在感的前妻,而且前妻还是X战警里会全屏攻击的最终Boss在这片里却弱爆了,让我感觉..frustrated。

和众多动作片续集一样,第二集的全部卖点就是换个地方打打杀杀的异域风情了。这是在我有一定感情的伊斯坦布尔,而且也算着力展现了一点风土人情,比如金角湾边的清真寺,每天数次的穆斯林祷告广播,1里拉一杯的土耳其红茶,土耳其特色的屋顶天台,香料市场,最后决战更是在土耳其浴室里的土耳其摔跤大赛。挺好的。

哦,不得不说弱爆了的坏蛋们。本片的阿尔巴尼亚黑帮基本创造了电影里黑帮的智商下限,拿着AK对着墙乱扫,然后居然朝枪眼里张望,这不是欠眼珠子上一枪么?还有所有电影里坏蛋的共同大忌,就是对着人质发感慨玩前戏等等浪费时间,最后还没开始玩就被爆了x。另外,近来的动作片愈有坏蛋Boss太弱的问题,诸如《叶问》里被秒杀的日本人,也如本系列第一集里被一枪爆头的老大,但是,我敢说《飓风营救2》的Boss之弱还是会超出你我的想象。这个通篇气场十足的老头(端详了半天终于认出是《大开眼戒》里出租戏服和面具给汤姆克鲁斯的老板),在最后场景居然秀出了智商情商气势身手的全方位下限。情何以堪!

6.5分。

《高度怀疑》,英文名Beyond reasonable doubt,翻拍自1956年由弗里茨·朗导演的同名电影,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悬疑片“经典”了。除了迈克尔·道格拉斯之外,本片其他的演员都属于美剧档次,算中规中矩。我想多说两句的是看的过程中萌发的一个想法:悬疑片的剧情到底怎样安排才会取到最好的效果?

现在要想蒙住经验丰富的观众可不容易,我想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前面的铺垫和暗示足够多,然而观众又不足以猜到真相,最后恍然大悟。然而这种状态是很难拿捏的一个平衡,我发现除了个别精妙之作,大部分属于这么几种处理方式:第一是神棍,悬念铺垫到不可解释,然后最后归咎于闹鬼或者幻觉,比如很多人称道的《致命ID》。闹鬼或幻觉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在先前有此类的世界观暗示,否则大半部都是唯物主义推演最后一个鬼了结,实在让人觉得不负责任。第二种是大逆转,比如专搞这一套的《野东西》系列,《高度怀疑》最后5分钟也属此列。第三种就是干脆不解释,你自己想去吧,比如库布里克的《闪灵》和《大开眼戒》,这两片的逻辑虽然难以解释,但是那玄妙诡异的气氛却留在了观众心里。

我想逆转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这逆转能否保持前后剧情与立意的连贯性。许多为了出人意料而有意为之的逆转,反倒让前面大半段故事都成了笑话,给人物刻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觉得这也是我对本片最后5分钟的看法。据说原版导演弗里茨·朗也因此和片方闹翻,从此离开好莱坞。

然而大逆转悬疑片的层出不穷,也说明至少一部分观众更愿意经历出人意料的情节,而非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内涵。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