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电影节:安哲罗普洛斯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2012-siff-angelopoulos/

上海电影节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回头一望还有安哲罗普洛斯的三部电影没有写。大师的电影,没有专业背景是不敢妄下评断的,我就随手写写我总结出的一点感受。

一共看了《雾中风景》、《塞瑟岛之旅》、《鹳鸟踟躇》三片。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在安哲电影里的希腊,从无阳光明媚的碧海蓝天,永远是年久画质里阴云笼罩的冰冷潮湿的破旧街道,时不时还有瓢泼大雨或者雾气弥漫。长镜头,一般是慢速横摇,永远是潮湿寒冷的场景,所有人物定格,都穿着深暗臃肿的风衣,或看天或看镜头,宛如是在扫描一张陈年照片。节奏极其缓慢却非浪漫,如同安东尼奥尼一般的空镜头,配上无尽重复低沉的弦乐,透出无限的压抑。

《雾中风景》的主题是旅行。尤其是探讨人为什么要离开去旅行,旅行究竟有没有目的地,不管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一个苍凉的冬天,姐弟俩悄悄离家出走,想到德国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据说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没见过父亲,于是这段追寻的旅途是他带着观众和姐弟俩一起踏上的。寻父看似是他们的动机,其实更像是一个契机,无论如何他们就是要离家去旅行,也不知道去往何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正如世间的许多人一样。这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没让他们更加振奋,遇到的艰难险阻也没有让他们退缩,并不是他们坚强,而是他们进退都无所谓。所以全片120分钟基本上都在旅途中,最后他们有没有找到父亲并没那么重要。

为了突出旅行这个主题,片中不知有多少火车的镜头、公路的镜头、驾驶的镜头。其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者:比如一群警察站在街上,仰望天空,一动不动地看着雪景,镜头又是慢慢横摇。也许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风景?又如在车站的候车室,闯进来一只鸡,全场鸦雀无声地盯着它,直到它被截断退路一把捉住,世界又恢复了噪杂。也许旅行只是一种逃避,而人注定就如这只鸡一样无路可逃?再如一帮看古怪的老年剧团,把衣服晒在海边作为对死去团员的葬礼。也许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悼念往昔?在如雾的蒙蒙细雨中,小女孩邂逅了骑摩托的青年,情窦初开;在如雾般的瓢泼大雨中,小女孩失身于卡车司机,一手鲜血。也许旅行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是青年的真相、断掉的路、垂死的马、残破的大手都宣示着,旅途没有那么容易,旅行的人们也难以找到所寻求的飘渺目标,比如“父亲”。最后的“一开始一片漆黑,然后才慢慢有了光”也只是说旅途是慢慢呈现的,望不到尽头,我们和那姐弟俩一样,永远在途中。

8分。

《塞瑟岛之旅》的主题不及《雾中风景》明确,我猜测是对过往的追忆,与如今现实的格格不入,寻找自我的困难,也有无尽的漂泊。这些通过线索人物的父亲从流亡的海外归来这个故事来呈现,又是父亲,透过这个假象的父亲归来故事,我们再次看到没有见过父亲的安哲罗普洛斯的心结。

依旧是阴雨不断,脏乱破败的街道,低沉的弦乐,迷雾般的场景。影片中有个剧团面试,让每个应征者到台前念“是我”,暗示着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流落异乡数十载归来的人,追寻年轻时在故土留下的踪迹不断落空,而当今的现实却又不能接纳自己。最终他在瓢泼大雨中消失在故乡和异乡、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虽有一辈子的爱人痴心相伴,但寻找自我还是无情的失败了。他不时高喊着“烂苹果”、“我不再相信任何事了”,大概是指自己记忆中或自己所属的那个世界已经糜烂而不得归,而又无法信任这让自己仓皇不安的世界。

《塞瑟岛之旅》也有些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开头的小朋友戏弄哨兵后躲避追捕,一个远景镜头下从远处跑来躲进了一个小门,镜头越过围墙看到,那小朋友竟和整个门一样高,这视觉魔术大概也象征了岁月的魔力。但总体上本片还是相当闷的,颇有点吃不消。

6.5分。

《鹳鸟踟躇》的主题是边境。边境是人为树立的一道无形之墙,是边境促使了两端的不等,因而也是边境促使了人想翻越这道墙。《鹳鸟踟躇》讲的就是墙两端的人以及想要翻墙的人的故事。

依旧是冰冷潮湿的阴天,镜头始于几名死于海难的偷渡客,随后是坐着火车而来的移民,慢速横摇过整列长长的火车,每个车厢门口站着一家人,形态各异,每个人后面都有自己的故事。虽然他们各有不同的辛酸故事,但共同的木讷神情透露了他们的精神困境。男主角和语言不通的女移民在酒馆神奇的约炮过程也说明了这批人内心的麻木:费劲千难万险来了,来了又如何?未来是什么?

在边境不仅能看到翻越无形之墙的人,也能看到被边境割裂的世界。那场跨越河流的寂静婚礼正是这世界无声的缩影。我们除了看到这场婚礼神奇的表现形式,也看到无形之墙的巨大能量,还看到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无形之墙,甚至能在这割裂的世界下找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类感情的最灿烂形式之一—爱情。从中我们看到人性更胜于无形之墙的巨大能量。

安哲的电影都相当的闷,画面阴暗、人物行为古怪,但看不出装逼的意味。关键还是导演的基本功扎实,并屡有精妙的构图的长镜头与巧妙的调度和分镜上演。比如《鹳鸟踟躇》里出走政治家的夫人到访记者家里一幕,一个长镜头不仅把房子结构交代的一清二楚,也把人物关系完整的摆在了台面上。再如结尾那颇有创意的超现实画面,也许那象征着人们共同筑起跨越无形之墙的桥梁。

扎实的基本功是大师和装逼最显眼的边界。

7.5分。

《亡命驾驶》《不可触及》《美少女特工队》《007之诺博士》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drive/

这部北欧导演在好莱坞拍的犯罪动作片有别于一般好莱坞片的气质。主角瑞恩·高斯林长相不赖,但完全不走偶像路线,要么拍复杂背景的电影(比如《总统杀局》),要么拍风格独特的电影,比如《亡命驾驶》,本片中作为主角甚至没有姓名。他在这些片子里基本是内心血雨腥风而外表淡定冷静的风格,表现也不错。女主角凯瑞·穆里根,好甜好静的妹子,感觉也不错。这两个人在极其压抑的逆境中的作孽的感情令人唏嘘。

一个个说特色。首先是音乐,许多是声乐,歌词非常清晰,吐出了镜头前角色的心声,虽清晰但十分飘渺,完全没有喧宾夺主,融入了影片当中。再者是打光,片中好多黄昏般平行侧光,就像在北欧常见的太阳悬于地平线上的感觉,和大多数好莱坞片的风格明显不同,有一种出世的苍凉感。然后是暴力,本片的暴力也颇有创意,创意的暴力必然有些血腥,但绝非以血浆为卖点。比如电梯里把人头踩烂,握手顺便把对方手臂大动脉整个划开等等… 最后是情节,情节是有点说不过去,虽然看似紧凑紧张,但是回过头来一想,男主要是不卷入整个事件,除了他和女主没机会接吻然后被撞车被追杀被捅刀子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会改变,该死的人还是要死,哦,还搭进去一个修车铺老板。

挺好看的。7分。

《触不可及》(Intouchable)是一部豆瓣评分高的吓人的近期热作,10万多人评分达到了9.0,大有新一代肖申克的趋势。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看的、充满法式生活态度的温情喜剧片,跨越种族、地位、残疾的似友非友的感情是一碗让人身心舒畅的鸡汤,尤其它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就如同鸡汤里多放了一勺鸡精。在这残酷的世界,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正能量。除了营养,这碗鸡汤也相当可口,一系列欧陆式喜剧桥段,豪华的浴缸、修剪胡子等等,难怪让大家十分受用。

但是,仅仅令人舒畅,这碗鸡汤就至于走上神坛吗?本片也明显矫作的地方。比如片尾的滑翔伞,他们参加的是Paragliding而非Sky Diving(飞机跳伞),我自己玩过明白,这个完全不刺激,是如同鸟儿般欣赏天地美景的,那个黑哥们嘶叫成这样也太假了点吧?再比如,如果这是一部英语片,而非法语片,还会受到这样的追捧么?

我觉得有很多真挚的法国电影不输给本片,比如《小淘气尼古拉》,比如《六楼的女人》。

6.5分。

《美少女特工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豆瓣5.9的低分让我早早的过滤掉了它,但是HBO最终没让我错过它,虽然错过也不算太遗憾。

这部电影深刻贯彻了类型片的精神,即本片单刀直入的面向宅男,所有人物、画面、桥段都极力ACG化,传统电影的剧情等等统统靠边站,甚至仅存的剧情也采用了游戏性的“搜集特定物品完成逃脱任务”的模式。电影主体更是用带幻觉的舞蹈这一桥段支撑起本片的唯一目的:酣畅淋漓的展现一场场风格迥异的、让人身临奇境的ACG游戏酣畅淋漓的战斗。共同特点是画面非常游戏化,妹子都脸好白胸好大头发会反光,武器和敌人都非常炫酷,编导绝对是ACG发烧友。

宅男福音。6分。

《007之诺博士》是第一部007电影。肖恩·康纳利年轻时虽然没有老了那般皱纹越多越性感的神奇魅力,倒也不失为一代型男。

本片前半段在今天也能吸引眼球,悬念迭起,侦探片气质浓厚,把初登荧幕的007的机智与身手烘托的不错。不过后半段靠视觉效果和动作戏支撑的“高潮”出现的时候,这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充分说明了一点:一部电影想要流芳百世,其本质还是用心完成的艺术作品,比如细致巧妙的场面调度、寓意深刻的构图、精彩纷呈的剧本等等,而非阴谋噱头和视觉轰炸。

完全依靠后两点的,必然被时代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试等50年后回看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

6分。

《超凡蜘蛛侠》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the-amazing-spider-man/

10年时过境迁,视觉效果自然今非昔比,蜘蛛侠也应景做成了3D版,效果还不错。不过要我说新版蜘蛛侠最大的特色,那还是,男主角好帅。安德鲁·加菲尔德,我认为是现在的偶像派男明星里最帅的一个,真是上帝的恩赐,比原版的托比·马奎尔的屌丝样不知养眼多少倍。虽然原著党会说屌丝样更符合蜘蛛侠窝囊的本来面目以及日后的自我膨胀的情节安排,安德鲁·加菲尔德也帅到在学校受欺负也完全不像回事,屌丝气质全无,但是,就是帅嘛,而且不是脑中无物那种。女主角从克尔斯滕·邓斯特换成艾玛·斯通,也没有减分。艾玛·斯通因出演《the Help》出名,不过鉴于其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疯癫表现,本片中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她的本色。两个人相当般配,并无原版知识女性提携屌丝的感觉。

剧情基本中规中矩,稍微触动我的有三个地方:蜘蛛侠告诉女朋友全世界只有她知道的秘密时,那种相互依附的感觉很好;最后决战前,整条街的吊车给蜘蛛侠开路的桥段,虽然俗套,但是好莱坞煽情依旧做到了燃;男主的伯母死了丈夫,孤单的坚强的痛苦的慈爱的看着满脸伤痕男主时,觉得伯母不容易。

7分。

《总统杀局》《速度与激情》《逆战》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the-ides-of-march/

乔治·克鲁尼常以钻石王老五形象示人,同时也是好莱坞的政治活跃分子,是出名的自由派。因此当他有机会执导电影时,便难离政治话题,比如几年前的《晚安,好运》,还有这部《总统杀局》。本片众星云集,除了乔治·克鲁尼自己来演一表人才的总统候选人,还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保罗·吉亚玛提两位啤酒肚资深演技派助阵,主演是出道已久但近来颇有突破的瑞恩·高斯林。几位都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气场十足,相互碰撞不乏精彩瞬间。

预期这是一部关于选举的政治片,可能带点关乎世界的大阴谋。不过看完发现,似乎阴谋局限于团队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各种私人把柄上,而非事关大局的政策。这种剧情其实放在很多背景下都能拍成电影,比如企业或事务所内部、乃至古代宫廷等等,不一定要是美国总统选举。未能满足我深入了解美国竞选的初衷,不过倒也揭露了政界虚伪的面目。片头片尾都有候选人内容差不多的演说,片头的让人为之一振,而片尾的却让人反胃。

而这勾心斗角虽然编的环环相扣,相当好看的样子,但也因为其过于追求“环环相扣”,从而忽略的人物的塑造。每个人都虚伪奸诈,但行为却并不合理。比如作为政界老狐狸,乔治·克鲁尼不应该如此决绝的开掉瑞恩·高斯林,他就不怕什么把柄在对方手上被反将一军?后来果然如此。而最后二人的和解与密约看似很阴谋很黑暗,但也不太合常理,乔治居然接受敲诈,那以后的总统之路不成了任人摆弄的木偶?

另外,从乔治·克鲁尼的形象和本片的剧情来看,我们很难不联想到克林顿哟。

7分。

作为类型片,《速度与激情》绝对是飙车题材的头牌。尽管已经拍到第五部,回过头看第一部还是相当精彩,剧情生硬毫无逻辑,但它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串联起一场场飙车以及为飙车做好感情铺垫。作为重点的飙车场面毫不含糊,专注飙车,电光火石,远胜一般动作片的追车场景。

飙车是一种很独特的爱好。它并非完全身体力行、大汗淋漓的运动,但伴随着的高速度带来的冲击力和操控带来的快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却又令人着迷。正如主角Dom所说的,“生意、朋友、爱恨情仇我都不在乎,只有在10秒加速到100迈的时候,I’m free”

我倒不喜欢开那么快,我更喜欢纵情驾驶于山水间。

6.5分。

在《证人》和《线人》相继取得成功后,香港导演林超贤又拍出了《逆战》。可以看出《逆战》得到的投资比前两作高了N个档次,不再只有香港的穷街陋巷,直接上中东特种作战场面、海上邮轮绑架案等等,很想搞出好莱坞范。整个画面和场面调度都有点好莱坞的形状,可是就是一股山寨气息,是哪儿的问题呢?周杰伦功不可没!

周杰伦那咽在嘴里的台湾腔加小眼面瘫,居然演一个北京长大的警察,和那声泪俱下的大陆母亲真是一点界都不搭。这种港片用谢霆锋张家辉最靠谱了,非要塞入气质完全不贴边的周杰伦。在周董的带领下,剧情也比以前不贴边了,中东大作战就不说有多山寨了,警察弱爆了让坏蛋随便闯入随便打劫也不说了,那高科技病毒和金庸小说里的毒药如出一辙,中招时全身各种溃烂,解药一给完好如初一点疤不留。

剧情虽不靠谱,林超贤在节奏把握上还是很不错的,紧张气氛保持到片尾不松垮。坏蛋BOSS安志杰是帅哥。

6.5分。

《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the-dark-knight-rises/

在香港看了被承载厚望还引发轩然大波的最新一集蝙蝠侠。可以说在细节上导演保持了水平,但是剧情和演员还是比前作差了个档次。

开头的劫机蛮有创意的,至少我没在电影里看到这么劫持飞机的。但随后多方人物粉墨登场以及千头万绪的情节交叉剪辑不紧不慢的进行的时候,我的观影热情却慢慢冷了下来。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贝恩(汤姆·哈迪)、猫女(安妮·海瑟薇)、女富豪(玛丽昂·歌迪亚)、警长(加里·奥德曼)、年轻警察(约瑟夫·高登-李维特)、管家(迈克尔·凯恩)、公司经理(摩根·弗里曼),还有自负的警察、外来的特工…… 这片才称得上美版《建国大业》。但蝙蝠侠不是幻灯片,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是个野心十足的导演,他绝不满足于《复仇者联盟》的水准,他要把如此之多的人物在3个小时的电影里一一刻画。我承认有神来之笔能寥寥几笔就让人物跃然纸上(荧幕),但再神的导演也没法面对如此之多的人物全部妙笔生花。结果就是线索过多而没一个人物有机会得以深入剖析,剧情也显得散乱俗套,结尾的逆转因为前面的包袱不够重而缺乏冲击力,而最终结局更略显俗套。

超级英雄电影的Boss举足轻重,因而也相当意义上决定的电影的吸引力。本片的贝恩无法和希斯·莱杰的小丑媲美,一是出场机会有限,二是这个人物只显示出残暴,却未有小丑的智商和癫狂,而后两者是坏蛋Boss的主要魅力所在。贝恩出场颇为霸气,但领便当却如同路人一般。

当然,本片依然紧贴纷繁复杂的剧情,而不是单靠强冲击力的视觉奇观,显示了制作方的良苦用心。本片仍是质量上乘的犯罪动作片,我打三星半。

7分。

哪里有消极比赛了

羽毛球小姑娘们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情,闹翻了天。有德国人问我,为什么打的这么假?演也要演的像一点啊。
俺仔细想了想,这个已经是演技无能了。
这次的消极比赛和踢默契球不一样。默契球是大家对结果有共识的。要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大家踢平携手出线,要么我放水你赢球。目标一致,才可以有默契,才能用上演技。
前天那场比赛明明是有竞争的,大家都在争输。而且竞争相当激烈,你打的烂,我打的更烂,最后烂过业余级。我觉得这个明明是很积极的比赛,比烂也很不容易的。在这种双方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默契球是打不出来了。
有人说,如果奥委会不改规则,以后这种事还会发生,最多演的像一点。no no no, 在比烂的情况下面,你只有比对方更无耻,更不要脸才能活下来,这个最后就是完全无法掩饰的,和演技无关。好比你不能凭演技在双方都努力争胜的比赛中赢球,也不能凭演技在双方争败的比赛中输球。

虽然打假球是不对的,不管规则是不是合理,都不成为作假的理由。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输球才对选手最有利的话,那么规则的激励机制就是很成问题。但是奥委会事后说规则没有问题,让老娘怒了。
亚里士多德说,好的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好的德行。制度的激励方向,对公民德行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对选手来说,最大的动力当然是赢得奖牌,我不相信有几个人觉悟高到最终目的是为了奥林匹克精神。如果制度的激励正确,大家就会全力以赴的比赛。制度激励不正确,比烂的比赛还会有,默契球也还会有,日子长久了,心思就不在打好比赛上了,这个才真是会伤害体育道德。

最后声明,不是表明我认为中国队无辜。看到一个微博的观点很有趣,要是这次消极比赛事件中国人没有卷入,只是印尼和韩国的事情。现在大部分骂规则不合理的人会为棒子说话吗?都会很幸灾乐祸的bs棒子吧,一个个现在认为田忌赛马合理的人都会变成奥林匹克精神的卫道士吧。想想就觉得很欢乐。

2012上海电影节Day9:《又一年》《太阳之内》《石榴》《子熊故事》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9/

如果要我给今年上海电影节看过的电影评个最佳影片,我会选《又一年》(去年是《巴尼的人生》)。我原以为高亢的歌总是技巧难度最高的,其实旋律平的歌曲也许更难找到调。电影也一样,气氛平淡的电影比拥有激烈的视觉效果或曲折的剧情的电影都要难拍,而《又一年》就是一部从平淡气氛中拍出徐徐深意的好作品。

《又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一个家庭极其朋友圈内的一年。其中并无多少波澜,但长达129分钟却丝毫没有乏味之处。台词密集,却不是韩剧的闲扯家常,也不是不着边际的cult范,而是丝丝入扣,在平淡的生活间把生活的残酷娓娓道来。只能说这是非常用心的剧本创作,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迈克·李功力着实深厚。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老年人,而这个世界的主角绝非他们。影片一开始的病人就点明了主题:我失眠,我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但我要另一种生活。一成不变生活对老年人是个无解的难题,甚至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致命因素。本片中的玛丽是问题最明显的人,年龄大了孑然一身,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要辆车,要度假,最重要的,要个男人,可都办不到,以至于有了片中抢眼的惹人厌又十分可怜的表现。汤姆的哥哥罗尼老年丧妻,唯一的儿子自私暴躁,竟已未有联系十余年,历经风霜又承受打击的罗尼似乎都已丧失能力去思考自己的困境,他将孤独地走向湮灭。汤姆和杰瑞这对美满的夫妇,从名字即可知其风趣,又努力营造生活乐趣,但这也只是强弩之末,他们暂时还有对方,但罗尼也就是他们的明天。

生活对老年人是无解的,谁都不能幸免。春天焦虑,夏天悸动,秋天失望,冬天死亡,四个篇章,片名点题—Another Year,向棺材迈进的又一年。看似情节丰富,但毫无意义。这一成不变并不是天伦的安宁感,而是眼前模糊的绝望。片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玛丽孤独的坐在沙发上,周围的人站着交谈,但都被镜头消去了脑袋,仿佛与玛丽并不在一个世界,象征玛丽彻底的孤独。其实这是所有老年人的写照,尽管有邻里、社工、儿女等等,但他们都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如同玛丽一样落寞的坐在沙发上,回忆着自己单薄的过去,看着别人聊着各自的打算,等待着这无情地世界把自己扫地出门。

8.5分。

《太阳之内》是一个无比浪漫的故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品,且由最懂风情的意大利人拍摄。全片在明媚甚至火辣的阳光下,一幕幕儿童世界中才有的浪漫和美好。一个戴着耳钉的白人正太洛克(Gaetano Fresa)和一个来自非洲的黑人小孩塔博是意大利Bari少年足球队的队友,他们并不见得特别亲密,但当塔博被教练无情的抛弃到大街上的时候,洛克很有义气的找到了他。在投奔开着“非常时髦”酒吧的叔叔惨遭失败后(最近发现上海居然也有这家酒吧),洛克还遭遇车祸摔断了手,但无畏的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徒步穿越非洲到塔博的家乡去,在那儿一起生活。

塔博甚至不知道自己来自哪个国家,只记得出生的村庄的名字。这想来就无比艰辛的旅程竟然无比的浪漫美好。风趣的意大利海员调侃一黑一白的他们是尤文图斯,把他们偷偷带过了地中海到了突尼斯。语言不通身无分文的他们也顺利搭上了便车,还目击了土匪劫车,经过葬生沙漠者的坟墓,得到了沙漠边缘的广播站管理员帮助,又与内衣是“I love NY”的贝都因人萍水相逢,更有神奇的骑着机车的X神父给予精神鼓励,也看到了一群和他们方向相反、去欧洲寻梦的非洲人。一路上,洛克让每个帮助过他们的人在他手臂的石膏上签名,总之世界一切美好,现实世界中的死亡旅程在他们这里是如此浪漫欢乐。

两个正太一路踢球徒步前进,丝毫无惧撒哈拉大沙漠。他们的情谊也与日俱增,相互枕藉的黑白配想必能萌翻不少怪阿姨(后面还有一起洗澡什么的)。正当他们手牵着手躺在戈壁中垂死的一刻(也就是海报的那一幕),神奇的联合国车辆找到了他们,原来他们离塔博的家乡已经不远。这里有许多爱好足球的黑孩子,有好心的联合国工作人员,还有同样神奇的意大利领事馆。在黑孩子的地盘,没有护照的白孩子洛克又面临遣返的难题。当然联合国拍摄的浪漫片子是不会过于为难洛克的,通过灵机一动的把戏,最终皆大欢喜。

少年的情谊跨越种族和地位,毫无偏见,说明偏见是狭隘的大人才有的东西。洛克欣然离开意大利同塔博返乡,是出于无私的友谊和纯真的愿望。他心中的非洲和塔博当年离开家乡时心中的欧洲一样,是个美好新生活的开始,是个没有烦恼的天堂。力求营造欧洲非洲对等的氛围,也是本片的目的之一。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宣传片,本片也并不全是这种明快浪漫的风格。全片从头至尾夹叙了一段两个几内亚小孩,怀揣一封神秘的信,偷偷搭在飞往布鲁塞尔的航班的起落架上,结果却冻死在万米高空的惨剧。它与主线剧情并无明显的时间联系。我以为这只是双线索叙事,他们只是另外两个偷渡的小鬼。没想到他们比我崇高得多,他们是带着全体非洲儿童的共同希望而去的,在信里两个孩子请求欧洲的大人们帮助非洲,让非洲孩子免受战乱、疾病和营养不良,获得教育机会。直到结尾,电影才交代了这段故事和洛克与塔博的故事的联系,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是理想化的处理,但我有些理解身处非洲的联合国救援人员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冻死在万米高空的惨剧和那封令人泪下的信是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事件,也是这部《太阳之内》的拍摄灵感来源。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儿童则是人类的未来。阳光活力的少年让《太阳之内》不仅浪漫,更加明媚灿烂。这部片子想要告诉我们,欧洲和非洲的差别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大,无忧和快乐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他们的生机活力和珍贵品质代表了永恒的希望。

7.5分。

看豆瓣简介,以为《石榴》是一部神婆大闹医院的土耳其神棍喜剧片,结果没想到是惊悚片,到后面又成了一部低成本室内剧。说实话,就几个演员和一个单元的公寓,在极其有限的成本下,影片前半段营造出了不少悬疑环节和惊悚气氛。一个医生在家里接待了一个神秘造访的神婆,她是什么来头?竟然还能下咒让人不能动弹?

剧情矛盾引爆后,我们发现这是一部讲医患纠纷的室内电影。一开始观众都同情医生,因为她无辜遭人陷害;可随着剧情逐渐发展,伴随着各种闪回,影片带领观众的立场转向了神婆这边,原来苦命的是她。随后又带出了一系列问题,矛盾升级很快,觉得有点盲目拔高。这其中涉及了诚信话题和不同阶级的隔阂和矛盾—不由不让人想起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该片更是将问题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不过同样是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的戒律要宽松的多,影片的两个主要人物甚至是女同性恋—我想土耳其大概是唯一能容忍这类元素出现在电影里的伊斯兰国家。这又让我回想起了在伊斯坦布尔一条街上看到东正教堂、清真寺、亚美尼亚教会并列的奇特景观,真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度。片中还出现了熟悉的金角湾码头。

在自由开放的国度,诚信问题一般不是通过信仰来解答。本片用的是换位思考—也就是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结尾。

6.5分。

《子熊故事》是本届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让-雅克·阿诺在1988年拍的动物题材电影。本片应该和《上帝也疯狂》属于一个类型,即通过特效和剪辑,让动物来演绎一个剧本里的故事。而本片的故事是根据1885年落基山脉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讲的是熊之间的情谊以及与猎人和猎犬的斗争。一开场就是母熊带着小熊掏蜂窝吃蜂蜜的萌样,周围坐了一大排娘们,那娇嗔声可谓此起彼伏。娇嗔声还出现在狗熊抓鱼、小熊蹭痒等等时段。

狗熊之间的感情培养过程要拍下来确实不容易,更别说按照剧本和人类斗智斗勇了。毕竟年代也比较久远,再加上片中熊的奔跑动作相当生硬,和《上帝也疯狂》的生动完全不能比,熊“受伤”流的血完全就是番茄汁,我一直觉得片中的熊是人装在毛皮内演的。尽管回家一查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但也难掩看的时候有些索然无味了。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