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8/2012-siff-angelopoulos/
上海电影节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回头一望还有安哲罗普洛斯的三部电影没有写。大师的电影,没有专业背景是不敢妄下评断的,我就随手写写我总结出的一点感受。
一共看了《雾中风景》、《塞瑟岛之旅》、《鹳鸟踟躇》三片。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在安哲电影里的希腊,从无阳光明媚的碧海蓝天,永远是年久画质里阴云笼罩的冰冷潮湿的破旧街道,时不时还有瓢泼大雨或者雾气弥漫。长镜头,一般是慢速横摇,永远是潮湿寒冷的场景,所有人物定格,都穿着深暗臃肿的风衣,或看天或看镜头,宛如是在扫描一张陈年照片。节奏极其缓慢却非浪漫,如同安东尼奥尼一般的空镜头,配上无尽重复低沉的弦乐,透出无限的压抑。
《雾中风景》的主题是旅行。尤其是探讨人为什么要离开去旅行,旅行究竟有没有目的地,不管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一个苍凉的冬天,姐弟俩悄悄离家出走,想到德国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据说安哲罗普洛斯自己也没见过父亲,于是这段追寻的旅途是他带着观众和姐弟俩一起踏上的。寻父看似是他们的动机,其实更像是一个契机,无论如何他们就是要离家去旅行,也不知道去往何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正如世间的许多人一样。这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没让他们更加振奋,遇到的艰难险阻也没有让他们退缩,并不是他们坚强,而是他们进退都无所谓。所以全片120分钟基本上都在旅途中,最后他们有没有找到父亲并没那么重要。
为了突出旅行这个主题,片中不知有多少火车的镜头、公路的镜头、驾驶的镜头。其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者:比如一群警察站在街上,仰望天空,一动不动地看着雪景,镜头又是慢慢横摇。也许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风景?又如在车站的候车室,闯进来一只鸡,全场鸦雀无声地盯着它,直到它被截断退路一把捉住,世界又恢复了噪杂。也许旅行只是一种逃避,而人注定就如这只鸡一样无路可逃?再如一帮看古怪的老年剧团,把衣服晒在海边作为对死去团员的葬礼。也许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悼念往昔?在如雾的蒙蒙细雨中,小女孩邂逅了骑摩托的青年,情窦初开;在如雾般的瓢泼大雨中,小女孩失身于卡车司机,一手鲜血。也许旅行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是青年的真相、断掉的路、垂死的马、残破的大手都宣示着,旅途没有那么容易,旅行的人们也难以找到所寻求的飘渺目标,比如“父亲”。最后的“一开始一片漆黑,然后才慢慢有了光”也只是说旅途是慢慢呈现的,望不到尽头,我们和那姐弟俩一样,永远在途中。
8分。
《塞瑟岛之旅》的主题不及《雾中风景》明确,我猜测是对过往的追忆,与如今现实的格格不入,寻找自我的困难,也有无尽的漂泊。这些通过线索人物的父亲从流亡的海外归来这个故事来呈现,又是父亲,透过这个假象的父亲归来故事,我们再次看到没有见过父亲的安哲罗普洛斯的心结。
依旧是阴雨不断,脏乱破败的街道,低沉的弦乐,迷雾般的场景。影片中有个剧团面试,让每个应征者到台前念“是我”,暗示着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流落异乡数十载归来的人,追寻年轻时在故土留下的踪迹不断落空,而当今的现实却又不能接纳自己。最终他在瓢泼大雨中消失在故乡和异乡、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虽有一辈子的爱人痴心相伴,但寻找自我还是无情的失败了。他不时高喊着“烂苹果”、“我不再相信任何事了”,大概是指自己记忆中或自己所属的那个世界已经糜烂而不得归,而又无法信任这让自己仓皇不安的世界。
《塞瑟岛之旅》也有些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开头的小朋友戏弄哨兵后躲避追捕,一个远景镜头下从远处跑来躲进了一个小门,镜头越过围墙看到,那小朋友竟和整个门一样高,这视觉魔术大概也象征了岁月的魔力。但总体上本片还是相当闷的,颇有点吃不消。
6.5分。
《鹳鸟踟躇》的主题是边境。边境是人为树立的一道无形之墙,是边境促使了两端的不等,因而也是边境促使了人想翻越这道墙。《鹳鸟踟躇》讲的就是墙两端的人以及想要翻墙的人的故事。
依旧是冰冷潮湿的阴天,镜头始于几名死于海难的偷渡客,随后是坐着火车而来的移民,慢速横摇过整列长长的火车,每个车厢门口站着一家人,形态各异,每个人后面都有自己的故事。虽然他们各有不同的辛酸故事,但共同的木讷神情透露了他们的精神困境。男主角和语言不通的女移民在酒馆神奇的约炮过程也说明了这批人内心的麻木:费劲千难万险来了,来了又如何?未来是什么?
在边境不仅能看到翻越无形之墙的人,也能看到被边境割裂的世界。那场跨越河流的寂静婚礼正是这世界无声的缩影。我们除了看到这场婚礼神奇的表现形式,也看到无形之墙的巨大能量,还看到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无形之墙,甚至能在这割裂的世界下找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类感情的最灿烂形式之一—爱情。从中我们看到人性更胜于无形之墙的巨大能量。
安哲的电影都相当的闷,画面阴暗、人物行为古怪,但看不出装逼的意味。关键还是导演的基本功扎实,并屡有精妙的构图的长镜头与巧妙的调度和分镜上演。比如《鹳鸟踟躇》里出走政治家的夫人到访记者家里一幕,一个长镜头不仅把房子结构交代的一清二楚,也把人物关系完整的摆在了台面上。再如结尾那颇有创意的超现实画面,也许那象征着人们共同筑起跨越无形之墙的桥梁。
扎实的基本功是大师和装逼最显眼的边界。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