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8/
《巨大奇迹》据说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过我想应该改得挺夸张的。这是一部1980年代,万众一心在阿拉斯加拯救被困鲸鱼的绿色和平宣传片。举国上下为这三头鲸鱼所牵挂,美国总统、海军陆战队、各大媒体、爱斯基摩人纷纷加入,甚至苏联破冰船都跨越意识形态的隔阂鼎力相助。不得不说实在太狗血了。
抱着对阿拉斯加美景的期待去的。结果只有一片冰天雪地,画质还很模糊(可能是故意的),我还以为就是80年代的电影,不过又疑惑德鲁·巴里摩尔怎么能20多年前就这么老了,后来才发现这是2012年的新片。德鲁同学演的绿色和平女一副全宇宙都必须围着那三头鲸鱼转的姿态,谁不积极或有其他动机就是敌人,也许是挺传神的反映了绿色和平组织的特色。
无限狗血和平庸中只有两个亮点:几个水下镜头相当美丽;惊现莎拉·佩林真人。
6分。
虽然少了“巨大”两个字,日本电影《奇迹》可要好看多了。曾因《无人知晓》轰动戛纳的是枝裕和,今番再推新作,依旧是关于孩子的纪实风格影片。《无人知晓》在现实主义方向走得很远,剧情长达一年,就真的拍了一年,接近纪录片;《奇迹》有所收敛,故事性增强,剪辑也古典化许多,但还是有许多纪实的特色,比如让孩子对着镜头接受访谈一样的讲自己的想法。《无人知晓》从极其冷静的角度透出阵阵悲凉,而由数位大牌做龙套,真正主角是孩子们的《奇迹》则带有鲜明的立场无时不刻地散发正能量。
正能量的来源自然是孩子主角们。因父母离异而分离的10来岁的兄弟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家团聚。他们面对破碎的家庭,不是国产剧的苦情眼泪,而是哥哥的坚强成熟(其实又不那么成熟)和弟弟的积极亢奋。哥哥画了一座附近的火山挂在墙上,每天跪拜;弟弟每天亢奋的跑上跑下,和颓废的搞音乐的父亲(小田切让)行程鲜明对比。个中萌点,不一而足,譬如闪回一家吃饭,父母开吵开始摔盘子,哥哥忙着劝架,而弟弟淡定的抢救几个菜躲到镜头前闷头大吃。他们听说新开的新干线在飞驰相遇的时候,许下的愿望便能实现,便欣然规往。
在他们周围也有一群拥有梦想的萌孩子,梦想成为职棒球员而天天吃咖喱的(因为某球星喜欢吃咖喱),梦想成为大明星的,梦想集齐某系列手办的,梦想不再有作业的…… 这其中有一萝莉深得我心,并非惊艳,而是低调的甜美,声音我也喜欢,纯情不矫饰。经密集考证,她叫橋本環奈。我女儿能长这样就好了!
![奇迹[10-54-37]](http://www.saoyuy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2/07/奇迹10-54-37.jpg)
除了孩子们,影片中所有的成年人也充满了正能量。梦想娶漂亮的小幸老师(长泽雅美)的酒窝小帅哥(顺便考证了,名叫林凌雅,好名字,声音也很有磁性),偷走老师的自行车铃铛,又羞涩的归还,说是捡到的。老师大概心里猜出七八分,但给予的是温柔的宽慰;三个孩子集体“病倒”,美女校医也心知肚明,还帮助他们哄骗班主任。酒窝小帅哥就变心了,“如果娶不到小幸老师,我就娶校医姐姐。” 这样温柔美丽的老师都是梦中来的吧。
一群怀揣梦想孩子们决计到新干线许愿,为了筹措票款,他们在自动售货机下搜刮零钱,卖掉心爱的手办和漫画书,这行动力令成年人汗颜。兄弟俩的外公在最后一刻功不可没,但他也是一个有原则的轻羹(一种米饭团类的食品)制作者。传统的轻羹味道淡,孩子不爱吃,外婆就让他放糖做甜一点,外公坚决不同意,说乱改配方会得罪“田道间大神”。外婆怒曰“宝贝外孙重要,还是大神重要?”外公沉默半晌,说“大神重要”。
孩子们背着父母偷偷上路了,在异地迷路的他们被警察撞见,正当警察要遣送他们的紧要关头,孩子们胡乱指了一户人家说这是外婆家。户中的老夫妇顺水推舟的接下了孩子们,度过了闹腾的一晚。我女儿(见上图)在临行前愿帮他们许愿,夫妇俩说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原来他们很久没有这样儿孙绕膝的感觉了。小帅哥问和他们说了啥,我女儿乖巧的说:“提醒他们谨防银行诈骗。”
最后,当新干线交汇的那一刻,每个孩子大声喊出了愿望。而多数与此前的不同—想娶老师的小帅哥喊道希望爸爸不要再赌博了,想做职棒选手的孩子喊道希望家里的狗能活过来,弟弟喊道希望爸爸能创作出好作品…… 孩子们悄然成长了。哥哥则没有许愿,“在家和世界之间,我选择了世界。” 五短身材的哥哥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再写下去就要变成全程剧情复述了。我只是想表达,每一个温暖的细节组成了这部又萌又明媚的电影,它让我感到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大爱无疆。
8分。
德国片《混蛋》再次展现了德国电影严密的剧情和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深刻思考。不过看完《龙纹身的女孩》再看这片,也发现生活最无忧但也单调的德国人和北欧人也是最变态的。影片开始于一起儿童绑架案,凶嫌很快被锁定,是个充满抑郁气质、迷恋尼采的帅哥(Markus Krojer)。不过由于凶嫌未满14岁,也缺乏证据,警察也不能逮捕他。
随后,这部电影由一部悬疑犯罪片演变为剖析犯罪动机的社会问题电影。影片中另一个抢眼的角色是少女Mathilda (Antonia Lingemann),她苍白的面容让我想起了《大开眼戒》里出租礼服的老板的神秘女儿。Mathilda在火车上偷窃,勾引已婚男人,乃至介入这起绑架案,其实都是为了引起关注,根源是早逝的父亲和酗酒的母亲让她从未感受到关爱。而这个无名少年绑架同父异母的弟弟(Finn Kirschner)也是为了向遗弃自己的生母报复(片名Bastard既有混蛋又有私生子的意思),并准备在自己14岁生日时枪杀弟弟作为给自己的礼物。然而这罪恶的源头又来自于母亲当年被强奸。这是将仇恨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的连环悲剧。
警察和受害者父母为了救被绑架的孩子,满足嫌犯的各种要求,让他和“父母”一起吃饭起居,要母亲哄他睡觉,以补偿这13年来的缺失,甚至在他生日的那一天,并以他出生时的真名作为礼物。但13年的缺失岂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这绑架的背景和13岁大小子的蛮横又让它各种扭曲变态。果然,在他说出人质藏身处后,警察和受害者父母立即翻脸—他们关心的只是人质,这个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少年不过是个该被惩治的凶犯罢了。当然,聪明的凶犯说出的地点是假的,警察和受害者父母付出了更高的代价。正当一切似乎要水落石出的时候,那个渴望关注的少女Mathilda,再次被承诺所抛弃,她选择了绝望。
从头到尾,影片的立场是相当中立的,既没有将罪犯刻画得罪无可恕,也没有给予其身世过多的同情,为的只是呈现这一出希腊式悲剧,符合德国电影的一贯作风。而那个被遗忘的Mathilda处理的也是相当好,她的戏份恰如其分,时不时提醒关注她的存在,然而观众们也随着剧中角色一样遗忘了她,直到最后悲剧的发生。两个少年主角的表演都相当出色,引领了两条悲剧线索。这部电影名不见经传,在德国都很冷门,但依旧显现出了严谨、完整、用心的品质。
当然,槽点也是有的。凶嫌虽然未满14岁不能逮捕,但警察你可以跟踪他啊?为啥任由他一次次的回去虐待人质,一边还抓破头的乞求他透露点信息?另外,曹杨电影院无愧本地大爷大妈根据地,前排隔五个座位的大叔声若洪钟,每句台词都要朗读一遍,半小时下来我就有无法抑制的爆他头的冲动—-其实犯罪动机是很容易形成的。
7.5分。
来源于《蜂蜜》给我带来的静谧的美好印象,我对土耳其电影《故乡》也有类似的期待。不过这部演员跨界导演的电影还是让我略为失望。电影技巧略显稚嫩,70多分钟讲的内容也很简单明了,主角从大城市返回家乡(安纳托利亚地区),发现各种剧变让他儿时的回忆都难以寻觅,同时还破坏了环境。影片用反复出现的铃铛和铃声来寄托怀旧情结,同时是文艺界常见的左翼环保立场。
片中并无什么美景,但出现了一些土耳其的风土人情,比如土耳其红茶,比如在一个画着很多三角尖的盒子里玩的当地桌游,我都在土耳其见过。这也是我希望在电影节看到的内容。
安静的土耳其电影中角色都喜欢睡觉(例如《蜂蜜》),本片结尾以主角在锯木声中睡去蛮有寓意的。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