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6/2012-siff-day-4/
看到修复版的《十字街头》纯属偶然,到九院看牙没挂上号,才随机晃入大光明,那里正在举行个见面会,还见到了赵丹和白杨的儿女。修复的画面效果不错,不过声音貌似不在修复工程之内,以至于我时常得通过英文字幕了解台词。
如此之老的国产片,想当然是部革命电影,然而本片虽然反映了诸如工作难找之类的社会问题,其主体居然是一部屌丝爱情喜剧。原来它是诞生于1936年的民国片。作为开放时代的国产片,《十字街头》非常明显的借鉴了同时代的好莱坞喜剧的剧情桥段,如《一夜风流》里住在隔壁的一男一女互相损的喜剧桥段,不乏欢乐之处。在片中还听到了不少耳熟的音乐,虽然音效很差,但貌似都流传至今。
最大的缺点大概是演员的表演显得做作,尤其是女主角。它的故事在今天不足以起到足够的娱乐作用和感情触动,但是保护电影遗产无论如何是要支持的。
6分。
《雅典公寓》是一部冷静的二战电影,由意大利投拍,讲述发生在希腊的故事。和电影节的一些小片不同,本片虽名不见经传,却是一部制作完善的电影。影片把焦点放在雅典卫城脚下的一户有教养的富有人家,有高级知识分子爸爸,持家有道的妈妈,一个血气初成正太和一个风情初现的萝莉(考据帝都找到了名字,分别叫Vincenzo Crea和Alba De Torrebruna)。雅典沦陷后,一个纳粹军官强行入住了这里,一家四口被迫睡厨房,还要服侍他饮食起居。个中飞扬跋扈自不必说,单是每日回府的‘欢迎仪式’,虽是每日不断的重复,但却不知主子当日心情如何,着实令人心惊胆战。
本片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这一家四口对纳粹军官的立场分歧。首先纳粹军官一向以“有教养的暴徒”形象著称,文雅的语气说着苛刻的饮食起居要求,又时常在半夜摇铃来唤希腊家庭服侍。有文化的父亲对此处处小心,对军官屈服卑膝;妻子则对此颇为不满,但亦十分无奈。正太则是吐槽帝,他怨父母更爱死去的哥哥,又讥讽姐姐对纳粹媚眼款曲。家中粮食配额被不速之客占去,可怜的小朋友眼巴巴的挨饿,纳粹竟还派他把剩饭送去上司家喂狗,偷吃了食物后遭到了皮带虐打,那自然是恨之入骨。萝莉则是个没有是非立场的制服控,风情万种地对纳粹军官暗生情愫……
在这家人和纳粹的矛盾以及家庭内部矛盾濒临爆发之际,纳粹军官突然离开了两周。一家人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快乐生活。军官回来之后如同变了一个人,敌我矛盾似乎有所缓和。男主人和纳粹‘深入’交流,对对方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遭遇甚为同情,以至于一时间忘却了对方是谁,说了不该说的话,招致弥天大祸,前功尽弃。女主人苦苦支撑这个家,正太则在外面招兵买马力图反抗,萝莉则被军官‘欺骗了感情’而濒于崩溃,而弟弟则学会了安慰照顾姐姐……
唯一不足的是结尾略显仓促。然而瑕不掩瑜,从头至尾,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情感立场和行为,每个人物都是独立立体的,这一点相当不容易。再者本片对侵略者的形象描写也比较有余地,作为个人也有家有小,有爱恨情仇,有良好严谨的工作习惯,有‘正直’的人格,但论及意识形态立场之后就如同野兽一般。不知道我们拍那个年代的日本侵略者,是否有可能有这种魄力去尝试,在肯定侵略罪行的前提下,对侵略者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刻画?
7.5分。
60分钟的纪录片《非凡旅程》记录的是彩色版《月球旅行记》的修复过程。看过《雨果》的同学都了解乔治·梅里爱和《月球旅行记》的故事,《非凡旅程》还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梅里爱作品的精选。可以看出,梅里爱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人,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像是快乐的孩子游戏,那可真是电影美好的童年。同样的,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法国人也挺调皮的,当电影收藏家听说有彩色版的《月球旅行记》存世之时,画面立即切到一段大吹大擂的早期彩色迪斯尼动画。电影节的字幕君也比较调皮,长串人名地名直接用******代替。
在纪录片之后播放了修复后的彩色版《月球旅行记》。同时配上了非常现代的音乐,既配合放大了原片的效果,也带有颇深的致敬缅怀的情感。
五月初我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刚刚拜谒过乔治·梅里爱长眠之地。他的最后遗言是:”Laugh, my friends. Laugh with me, laugh for me, because I dream your dreams.”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