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欠下的游记

我每看一部电影,都要坚持写一篇影评,无论这电影有多少可写的,只是为了记住这观看时的感受,不浪费这2小时,至今已有800多篇。

我也自诩走遍欧洲了,体验到了世界的美不胜收,也有许多美丽的体验和回忆。然而因为需要整理照片之类的浩大工程,而没有坚持写游记。今日猛然发现,那些美好的旅途记忆行将悉数忘却!电影还可以随时重温,而旅游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同一片景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旅伴、不同的心情,感受完全不同。我决定盘点一下从2008年7月开始走过的地方,然后决定按照优先级来抢救性发表游记:

中西欧:
德国:海德堡、科隆、科布伦茨、法兰克福、维尔茨堡、黑森林、斯图加特、特里尔、慕尼黑、新天鹅堡、波恩、柏林、波茨坦、基姆湖、国王湖、博登湖、Europark、霍亨索伦、图宾根、德累斯顿、罗腾堡、施瓦琴根
奥地利:维也纳、Hallstatt、冰洞
法国:巴黎、凡尔赛、枫丹白露、依云、尼斯、戛纳、斯特拉斯堡、普罗旺斯(加尔桥、阿维尼翁、石头城、红土城、湿地)、马赛、凡尔登峡谷、奥尔良、卢瓦尔河谷、圣米歇尔山、象鼻山、诺曼底美军公墓、奥马哈海滩、亚眠、兰斯
摩纳哥:摩纳哥、蒙特卡洛
瑞士:卢塞恩、因特拉肯、少女峰、日内瓦湖、卢加诺、采马特
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
荷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海牙、北海渔村、小孩堤坝、羊角村、Texel岛、De Hoge Veluwe
比利时:布鲁塞尔、滑铁卢、布鲁日
卢森堡:卢森堡、美军公墓

南欧:
意大利:罗马、科莫湖、米兰、比萨、佛罗伦萨、五渔村、那不勒斯、庞贝、维苏威火山、苏莲托、卡布里岛、阿玛斐、威尼斯、西西里(石灰岩悬崖、Siracusa、Nato、陶米娜、巴勒莫)、
梵蒂冈:梵蒂冈
西班牙:巴塞罗那、安达卢西亚(马拉加、格拉纳达、科尔多巴、塞维利亚)、马德里、托雷多、塞戈维亚
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罗卡角
希腊:雅典、克里特(哈尼亚、雷西姆农、赫拉克里翁、玛利亚、东部高原)、圣托里尼(Fira、Oia、南端灯塔)、Naxos、Paros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棉花堡

东欧:
捷克:布拉格、人骨教堂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波兰:克拉科夫、奥斯维辛
匈牙利:布达佩斯

北欧
英国:伦敦、剑桥、巨石阵、温莎、牛津、贝尔法斯特、巨人之路、爱丁堡、苏格兰高地
瑞典:斯德哥尔摩
冰岛:雷克雅未克、蓝湖、米湖、火山口、黛提瀑布、硫磺地、黑沙滩、冰湖、大冰川、间歇泉、议会遗址
挪威:卑尔根、松恩峡湾、斯塔万格、布道石

欧洲以外:
中国:云南(昆明、石林、大理、丽江、玉龙雪山)、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天山天池)、甘肃(敦煌、兰州)、哈尔滨、杭州、香港
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西兰:基督城、Tekapo湖、库克山、南景观线、Te Anea、米尔弗峡湾、昆士敦、Wanaka、福克斯冰川

游记优先级将是:希腊、冰岛挪威、那不勒斯、东欧系列、新西兰详细版、土耳其、英国系列、西西里、柏林… 剩下的再说了

夜访九份——印象台湾之二

【关于九份的历史,我就不赘述了。从没落的矿镇到旅游胜地,离不开的几个名字是侯孝贤、吴念真和宫崎骏。

我真正想说但没找到合适的点放进游记的是,有时候,被这个世界遗忘,就像是拥有了整个世界。】

在所有我做攻略的旅程中,九份是最大的乌龙。

作为一个路盲,我误解了火车的广播,在一个叫八堵的小站看着夜幕坐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在这个小站又乌龙了一次,缘分啊,后面再表),到九份已经八点多了。这个时间在台北夜晚才刚刚开始,而在九份,就只有看看卷闸门了。。。

后来觉得,或许造访九份,没有比这更好的时间了吧。

八点之后的九份,有点雾,或许白天下过雨,石板路很湿润,红灯笼朦胧的光影把一切都渲染得很有质感。往来极少有人,偶尔有开着的店家也毫无做生意的状态。
当所有的市声都被掩在门背后,没有传说中的芋圆没有非买不可的伴手礼,这样的九份简单而质朴,仿佛走在时钟全都停摆的另一次元。

雾随着夜深而越来越浓密,下一班车还早,于是就想不如拜访下传说中的升平戏院。
这个决定,着实谋杀了不少时间。
只有最开始经过的墙头写着升平戏院四个字画了个粗糙的箭头,后来似乎连路灯的间隔都越变越大,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直跟着的一条狗眼神又单纯又无辜。
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开着的旅舍,问了几个闲聊着的当地人,说一直往前走就是了,在左边,注意不要错过。
于是人和狗各自拖着模糊的影子沉默地走在浓雾中,路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左边的房子似乎永远一个样子。我默默地想着,这真的不是穿越到了千与千寻里面什么场景嘛。。。

快要绝望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居然到了红灯笼主街的另一个入口。迎面就是传说中有薰衣草味冰淇淋的咖啡店,而升平戏院,好好地站在那个咖啡店的转角。
那四个字灰灰的,没有灯光照耀,也没有大幅《恋恋风尘》的海报。
狗狗在这个路口遇到了不少同伴,开始大叫。

在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中,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一天》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5/one-day/

第一次看到这片名,我以为这是在24小时的爱情故事。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是截取24年的同一天,来讲两个人的故事。诚然作为原著小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横切面描写,通过在24个片段中侧重不同的写意,来勾勒出动人的图景,正如雷总所说的:在生老病死面前,怎样活出浪漫?

然而改编成电影之后,这种叙事形式就未必讨巧了。首先便是电影篇幅的限制,108分钟切成24块,该如何控制详略重点?很遗憾本片做的有点支离破碎。或者说,电影更易让有相似背景或体验的观众投入,而无自身情感铺垫的观众,则较难入戏。其次,小说的语言文字,可以充分把握描写的重点,可以让20年每一个片段都有不同的显著特色;而电影则无论如何都要塞满画面并有所运动,并且还要用其他方法来突出想表达的重点,这样连搞20段就相当吃力。

还是看看内容吧。用正常的观点来看,男主角就是个混蛋,一事无成还屡屡辜负一片真情的女主角,还美其名曰是朋友关系。用许多女人的话来说,男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然而话说回来,爱可能就是无所谓公平与否的,正如片尾Ian对Dex说的 “I didn’t think you deserved her. She made you decent. And then in return, you made her so happy. So happy. 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to you for that.”

6.5分。

《泰坦尼克号3D》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5/titanic/

15年前《泰坦尼克号》在老家上映,也曾轰动一时。然而爸妈竟抛下我自己去看。于是记忆里只有电影票竟然贵达30元一张,令当时的我无比吃惊。时过境迁,15年后的3D版票价也才90元,说实话涨的不算快。3D版的3D效果不算出色,受到热捧的原因大概还是怀旧。而热捧的主流群体在15年前应该谈不上看得懂此片,故我想《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大陆受热捧的主要原因一是追忆15年前的那个时代(而非电影本身),二是表达对现在充斥荧屏的东西的憎恶,三是随大流。

讲讲电影本身吧。从《终结者》、《深渊》到《真实的谎言》,再到这部划时代的《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一直像一个大型工程的项目经理,而非搞创作的艺术家。这一倾向在后来的《阿凡达》中更加明显。这不是否定其作品的质量,相反他对电影工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他代表着同时代最先进的电影科技和视听效果,《泰坦尼克号》对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观众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15年后,那画面依旧精致豪华,但已谈不上震撼,主线剧情说实话也颇为琼瑶。最打动荧幕前的我的还是那恰到好处的精美配乐。一开始起航镜头中的雄壮交响乐就已经带动起情绪,随后船头飞翔的经典一幕,撞上冰山后的不断重复的主旋律直到结尾接上席琳·迪翁那首听不烂的歌。这些熟悉的旋律只能说相当悦耳,谈不上多么深邃空灵,但主创者牢牢把握大众的审美品位和情绪切入点,让观众被这个并无新意的故事所感动。简单地说,就是煽情得恰到好处。总之我的眼眶湿了,之后又没有《唐山大地震》哭完后的廉价感。(附某人关于剧情的神吐槽:Jack之所以最后冻死,是因为做完爱没吃东西 =,=)。另一方面也可见视觉效果在突飞猛进,音乐对人的感染力实质上比200多年前的古典时代和浪漫时代并无多大变化。

演员总体表现也相当不错。除了男女主角,Billy Zane演的Carl力道很足,甩Rose的耳光以及随后一笑”This is ridiculous” 很有意思。Cathy Bates演的新贵妇Molly也是个很立体的角色,虽是暴发户,确是上流阶级中最有良心和最富真性情的一员,从他对Jack的态度和最后在救生船上的呼吁就可看出。船的设计师以及船长也是直到死都是真正的航海家。设计师在最后调了下时钟,让时间凝固在这一刻;船长在撞上冰山后对想上头条而一度催促加速的船东的一句”Well I believe you made your headline, Mr. Ismay.” 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然,这是一部爱情片。奇怪的是,在15年后,豆瓣上竟然掀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一群人认为Carl和Rose在一起才是真爱,因为他高帅富,而Rose跟着Jack只能穷困潦倒。诚然论未来生活的打算,Rose在两个男人之间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如果单论爱情,论真正狭义的爱情,不就是两个人投缘来电这么简单吗?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啥时候金钱地位也被包括在爱情里面,甚至成为主导了呢?

其实更为触动我的瞬间是在大水漫入船舱时,相拥在床上的老夫妇,以及给孩子们讲完最后一段睡前故事的母亲,还有结尾风烛残年的Rose把海洋之心沉入大海的瞬间。爱能超越时间、超越阶级、超越生死,论其本源是激素的分泌,并无伟大与否可言,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但它可巧是人类与虫豸最大的区别。只是貌似现在许多人已无法相信这一点。

8分。

岁月无恶意

意料之外地很快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这是带着自传口吻的一个凄美爱情故事,落魄的法国女孩和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没有结果的一段爱。初夏下午阳台上的风儿吹走了些什么,合上电子书的时候,我仿佛感觉到是海风,在刮着我的脸。如同作者笔下西贡港口的送别一样。游轮离开港口,在平静地大海上远离陆地,送别的人们挥舞着手帕,在船上的“我”和这没有来由没有结尾的回忆作别。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的是,这回味起来淡若无痕,却永不磨灭的爱。

时间在杜拉斯的小说里成为可以任意肢解重新拼接的片段,对母亲和大哥的近乎屈辱的痛苦回忆,对小哥哥的独特的爱和无助的怜悯,对“堤岸的男人”那种封闭而强烈的、遭压抑却发自内心的、早已洞察了结局却沉迷于过程的感情,分别构成了这段西贡往事的零星细节。整篇小说充斥着苍老的触感,仿佛在抚摸一段久未滋润的苦干树皮,和它下面所深藏的鲜活回忆。

不得不说真正的好作家,都是对生活洞察入微的人。

开篇说,“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形象,我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的,这个形象,我却永远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它在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豆瓣上很多关于苍老架在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真相的美的讨论。很多人,过早地成熟,心态提前苍老,以前看一些所谓少年美文,往往被“岁月像一把刀子”这样恶毒的语言所迷惑,觉得苍老是一件多么无力的伤感。回头去看的时候,我更愿意承认这只是一冲好奇驱使的对“伤痕美”的无端趋好而已。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虽说国愁家恨和男痴女怨的愁还是有所区别,但我觉得,这种把内心的憋闷包装成苍老的把式,终究会在岁月的打磨下露出破绽。

而我也渐渐能感受到岁月的力量在身上真正的积淀,它并没有把我们打倒,也丝毫无恶意,如同一幅铅笔画。在一张白纸上,它先是打好底稿,了若无痕,却依稀见得骨架。而后,就是我们最纠结的那些岁月,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地方刀光剑影、爱恨别离,恍若惊天动地。其实只是在细细打磨,描摹出那一颦一笑,一动一静之间的所有状态。

带着这样与过去的往事和解的心态,我看完这本小说的心情异常美好。纵使一切灿烂已在昨日,也不会丝毫妨碍今日的美好。

岁月无恶意,何不善待之?

曲折的美好——Frederic Malle Bigarade

无论你怎样认知香水这样东西,不得不承认的是,气味是一种飘渺而确实的存在。
我至今记得在某次焦头烂额的出差时闻到的温暖花果香,那曾经给过我一个下午的抚慰,也因此觉得ANNA SUI并非徒有其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人说Frederic Malle的苦橙在他身上是一阵阵的孜然烤肉味,我不厚道地笑了很久(我错了但是我实在忍不住),然后默默地去买了一小只。 不是为了挑战什么,只是恰好很喜欢尼罗河花园,而这只苦橙出于同一人之手。

总的来说,这货还是很美好的,有着鲜明的JCE标签。但这美好来的很曲折。

在短暂的前味里几乎可以看到剥开橙子的瞬间溅出的汁水。后来鼓吹别人买了一只,这位朋友当街喷的时候正好有风,那清新感扑面而来,教人没齿难忘——但这只持续了不到两秒钟。据说这是柑橘调的通病,所以我的第一感觉是,还不如自己去剥一只橙子。

接下来号称是玫瑰、小豆蔻和胡椒的中味。小豆蔻和胡椒果然霸气外露,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孜然烤肉味了,还原度可达80%,只是没有烟味罢了。玫瑰的味道几乎被这两味食材覆盖。不过好在这并没有停留很久。

之后便是干净的木质调了。从我的体验来说,这是一种风拂过针叶林和干草带来的味道。各种干净挺拔,当下决定如果我有儿子一定要培养他用这个。。

话说回来这好像是一款中性香,不过即使是我这么MAN的人,也不推荐女人用,实在是有些过于硬朗了。

《勇士》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5/warrior/

豆瓣分数高到了令人瞠目,而且是2万多人评分的结果。“亲情、友情、责任、战争、迷失、救赎”,看来是无可多得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我就纳闷,如此高的评价怎会没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要知道《特别响,非常近》这样的纯煽情片都入围了。

看完才知道,这些“集大成的元素”不过是为了串联格斗场面的流水账剧情中运用相当平庸的素材而已。剧情大俗(父子三人反目到和解),人物扁平(都只有单一动机和情感),逻辑不通(哥哥突然变成不死神仙,随便秒人的弟弟居然瞬间被打败,更不用提那个号称1000多场不败的可笑的世界冠军)。全片唯一亮点是肌肉男凶狠的自由格斗(不仅是拳击,可以用脚),拳脚到肉,的确猛烈,可以定性为动作片。父亲尼克·诺特野兽般的面相和声音算是能留下印象,不过单薄的人物对奥斯卡男配提名也有点勉强。

再次印证电影网站的评分,低分的一定是烂片,高分的不一定是好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在于是否拓展了眼界,或是否引发了思考,或是否感动到了自己(包括情感的感动和视觉刺激的感动)。这片在前两点不可能有建树,只是第三点对每个观看者的作用力不同吧。

6分。

可忘掉的和不可忘掉的

人之于动物的区别,据说在于思考
不可证
动物其实也有梦。比如昨夜
一只白色的鼠钻进了米缸,胃液翻滚
也许还有汗液,总之重口味的一个梦
穿插了它的整个夜晚
后来它死了。
没有法医,没有弗洛伊德
它的梦不被人们复述和解释
所有的柱状或者孔洞之类的象征没有了意义
可忘掉的是米粒,漫天的米粒
它并未分清梦与现实,瞳孔放大了总之
里面也没有清澈倒影,没有回忆
不可忘掉的是米粒,这是它的所有幸福所系
一个星期前,这还是个美丽的预谋。
这甜蜜的一夜究竟该如何解释
或者向谁去炫耀?

回旋

读张德芬的《遇见未来的自己》,是带着一些问题去的。很久之前写了篇酸文,有朋友建议读一读这本书。拖了许久,真正读了发现还是很轻松的一本小书。很快就看完了,比较轻。不过比较可惜,内容和我原本的估计还是有一些差距,所带的问题并未能全然解答。后来想想也觉得可笑,看书只是一种输入,我竟误以为是程式,可以用来解现实的难题,有些荒谬。

书中的观点自成一体,最终上升到所谓灵性修养一类的高度,说实话我是不敢苟同的。好在还没有烂到如成功学读物或者心灵鸡汤那样一味灌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说作者内心的那一套体系,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我很久之前就说过,每个人在社会中跌打碰撞,最终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一般谓之价值观。每个人都可以独立于世间所有人的,因为本来大家都分别是独立个体,思维独立更是正常

不过,《遇》中还是不乏一些启发性的观点,比如讲到意识的形成。人诞生之初,最最开始,只是父母意识当中的一个未来的想象,然后卵子受精,意愿变实体,而在诞生的那一刻,和周遭浑然一体的母体上分离开的时候起,就注定了害怕孤独和黑暗的天性。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意识和身体各自起步,迈上各自分别的成长道路。然后随着长大之后,意识和身体却会出现一些脱节,而且意识还会分为最核心的本我的意识和因为外界的身份认同产生的表面意识(当中还有潜意识…)。

书中把很多人的迷茫解释为对自我本体意识的远离,我觉得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说得通。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确过的是表面风光行尸走肉般地routine生活,他们或许在人前谈笑风生感情满溢,却难免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或自备或孤独,有着自己的大量的阴暗能量堆积如山。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几乎是所谓“白领”的通病。每天上班下班路上的疲惫,大龄单身男女青年独处的落寞,小家庭买房养育子女的高额成本,这些几乎通用的杀手锏,成为大家表面安静生活背后很多人独自承担的不快乐。这样的生活,其实就是和本我的意识脱节的。所谓的理想,所谓的对生活的期待,所谓的最需要的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感,都是遥不可期的。

然后张大师开出秘方,要“臣服”于现实,接受已成事实。然后要想象愿望达成时候自己的心情,想象得越多越好【这不就是YY嘛…。其实放到生活中,这些都是很难去完全定义和执行的程式。所以我觉得书里的这一段不具说服力过于唯心,就在于此。它过高估计了人心的自我控制能力。说放就放,那其实凡夫俗子能做到的。

另外一点不是很喜欢的地方是《遇》过高夸大了命运的重要性。这点或许是由我从小接受的脑残唯物主义影响。但我真的不觉得,要为生活中的所有的事找到信仰所能阐释的借口。

回到最初,我的问题其实简单,为了某个问题,纠结着不同的选项。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的坐标,会给我不同的答案和选项。这种时候,怎么去剔除所有实际没那么重要的选项,从容做出决定呢?当我试着去一层层剥掉架在身上的各种身份,追寻到最核心的部分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不是冷静地做着五减三等于贰,而是恨不得去除所有而后快的冲动。

所以人心的容量真的是有限的吧。你试图去赶走黑暗的小我,激发自己正面的能量;你试着去发掘自己的潜意识打开和本我交流的通道;你试着去理解为什么渐渐长大成了年少时讨厌的那个中年人;你试图想一劳永逸地用某种规则来规划你的人生制定对策安排各种发展。最后,你疲惫地睡着了。毕竟,你只有一个脑袋,而其他同样只拥有一个脑袋的人,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当下。或许没有那么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但他们的聚精会神在你的忙乱的对比之下,显得难能可贵。

所以其实根本就没有cure。没有张大师所试图推销的这个步骤那个步骤。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过滤渣滓,找到内心的最本质的欲望,然后,活在当下,静待岁月。

《相助》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5/the-help/

黑人作为占美国人口相当比例的族群,200多年来的命运浮沉不知有多少故事值得拍成电影。远的如80年代的《为黛西小姐开车》,斯派克·李的一系列电影,近的像获得奥斯卡关注的《撞车》、《珍爱》和这部《相助》,都象征着黑人愈发的受到关注。但是黑人电影在的比例显然还远远未能和其人口比例相比。不过我想没有“黑人电影”和“白人电影”之分才是真正的理想状况。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密西西比州1960年代的状况。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隔离但平等”的荒谬裁决为种族隔离提供了法理基础。黑奴虽然被解放了,但在社会资源的实际上的不公平分配之下,大多数黑人依旧逃脱不了帮佣杂役之类的职业。白人把持社会主流舆论也从来没关心过黑人的处境和想法,他们似乎只应该是没有理想没有情感的廉价机器。跨种族的交流都是违法的,无怪乎片中白人大学生Skeeter出版了对黑人帮佣的访谈录会引发轩然大波。

但本片没有用苦大仇深的方式来讲述她们的故事。在明媚的密西西比阳光下,她们的痛苦在时不时欢乐轻松的故事中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虽不苦大仇深,但可谓跌宕起伏。虽然种族隔离,但是作为帮佣,她们的生活和白人是交织在一起的,其中的爱和恨难以名状。面对痛苦她们有各自不同的应对方式,Aibileen坚强隐忍,Minny乐观快意(不得不说她实在太抢眼了,那圆溜溜的眼睛和身躯让整部电影活力四射,扮演者Octavia Spencer毫无疑问的拿下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白人也并非千篇一律,有的顽固的歧视,有的冷漠不关心,有的善良同情,有的想要改变。虽然仍有点脸谱化,但表现的效果还是优于苦大仇深的方式。我们在国外受不了还能逃回天朝,而她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命运似乎从未网开一面,她们无处可逃。

种族歧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我想它来源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习惯的差异的认同问题。在白人的西方主导的世界,全人类的价值观乃至审美观都已经趋于被西方同化,也就无怪乎西方白人的审美和行为成为了准则,与之有差异的都感到厌恶,从而产生了歧视。我认为在价值观和审美观被锁定的情况下,这种厌恶感是无法避免的,只在于是否能够克制以不要表现出来。

虽然我们从口号和道义上都非常直接的对种族歧视口诛笔伐,但是这是一个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心理现象。拿我们自己说事,华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遭受歧视,但我们也忙不迭的“三哥”“三嫂”来去,因为他们身上的咖喱味,因为他们黑得“难看”,因为他们“脏”。哪怕是在华人内部,新加坡人和香港人、广东人、上海人、北京人分别都有各自歧视的对象,哪怕整体来说,“城市人”也多要歧视“乡下人”一把。自己还念叨着三哥和硬盘,拿什么去指责白人的脸色呢?

多一点涵养,多一点包容,我想这一点普世价值应该是跨文化的吧。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