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war-horse/

9部提名片看了6部了,前5部都打了四星,感觉虽有上下之分,但都是近年风格的不错的作品。然而这部《战马》却让我仿佛回到了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个煽情史诗大片泛滥的年代。画面里辽阔的视野和壮美的山河,磅礴的配乐,以及传奇的故事是煽情史诗大片的共同点,然而其中有《勇敢的心》、《燃情岁月》这种征服了我的,也有《爱国者》、《亚历山大大帝》这种蛋疼的。

《战马》的风格一开始就瞄准了《燃情岁月》,大远景航拍,苍翠的大地沐浴在霞光之中。连时代背景都一样,一战是本片主要的大背景剧情。但在表面文章之下,《燃情岁月》通过一家人的故事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态度,而《战马》显然是要表现人与动物的感情。个人认为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怀,后者是一种简单真挚的情意,在温馨家庭剧中很容易浮现,在史诗大片中则很可能负担不起沉重庞大的画面。

但是导演斯皮尔伯格企图用光芒四射的画面来煽动情绪,以至于在本片中我不断的看到张艺谋的影子。只是张艺谋癖好色彩,斯皮尔伯格执着于打光。一开始主角和小马建立感情那一段,在外景,所有人物和布景都映着白光,大量的柔焦镜头(就是人头上泛着光晕那种),打光的夸张程度直逼舞台剧,我觉得在观众还未代入情感时就这么用力,效果适得其反。另外配乐虽然磅礴但也毫无新意。

在如此沉重的画面负担下,如若剧情和桥段没有重大突破,那这人与动物之情很可能就要被压的喘不过气了。很可惜本片的剧情和桥段都四平八稳,毫无新意,马前后换了8个主人,人物如走马灯式的轮转,长达2个半小时却没好好刻画任何一个人物,故意让片中法国人和德国人说有口音的英语又显得很别扭。其实最后的归属难题很好解决,让男主和那个萝莉在一起,全片就完美的琼瑶了╮(╯▽╰)╭。贯穿始末的主角是一匹马,虽然剧组的驯马师工作出色,但是马的表情和动作毕竟有限。唯一不变的是张艺谋式的画面,只不过好莱坞的专业制作更加精良而已。放几张截图就明白了(画面党还是忍不住要截图的):

最后搞出一个《乱世佳人》式的夕阳(上面最后一幅图),极尽夸张之能事。可是本片所蕴含的能和《乱世佳人》的深度和厚度相比吗?

总的来讲,如此大量的特效画面无的放矢,反而加重了影片的负担。论人与动物的感情,本片还不如小时候在正大剧场看的《飞狗巴迪》感人。

6.5分。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tinker-tailor-soldier-spy-2/

这部精彩的英国谍战悬疑片,豆瓣上有剧情详解,骚客雷总的文章http://www.saoyuying.com/2012/01/tinker-tailor-soldier-spy/则非常有爱的介绍了一个个人物,这里就聊聊其他的细节。

作为一部冷战题材的谍战悬疑片,本片的色彩是极度阴沉压抑的,一方面符合英国的天气,一方面符合冷战的背景,一方面也符合情报工作的性质。然而通过出色的剪辑和成功的配乐,紧张的气氛随时呼之欲出。配乐时有悲戚的长号声,时有令人神经紧绷的小提琴拨奏,引人入胜。本片拿了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和其他提名者的宏大壮美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在颁奖典礼上独树一帜。

在《后人》一文里(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the-descendants/)讲了改编剧本之不易,主要在文字描写和电影语言的鸿沟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样的谍战悬疑小说的改编难度则在把谍战的大量细节信息浓缩进2小时里。本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量的人物、剧情、细节信息依次铺开,并没有流水账或填鸭的感觉,反而还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交叉剪辑和闪回来丰富影片的层次。

比如片中有男主角Smiley去配了副新眼镜的镜头,总共5秒钟,却让观众在随后的时间里通过Smiley戴的眼镜来轻松分辨这是现实剧情还是过去的回忆。再如不断出现的圣诞party的镜头,观众看到已经死去的老总就知道这是回忆,而这圣诞party中不仅有充满喜感的英国情报人员大合唱苏联革命歌曲,更交代了很多琐碎的细节,比如Smiley的软肋所在,Bill和Jim的独特感情,Smiley的妻子的关键作用等等。充满技巧的剪辑串场却一点也不做作炫技(相比之下《铁娘子》的剪辑就很做作),交代清楚了大量信息还能有时间来几个慢速的象征镜头,比如运送情报的升降机的特写,象征了情报在不断外泄。或者更有一些似有所指又不明确镜头,比如四个人坐在车里,Smiley把钻进车里的蜜蜂赶出去,再比如Smiley在公园里游泳,这避免了电影陷入“不断交代案情”的泥沼,而显得更具神秘感和层次感。

不过,这样挥洒自如的剪辑安排也减少了观众的参与度。由于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线索,而是一种揭秘的方式,观众由于线索不足而无法猜测真相,整个过程观众就是被牵着鼻子走的。

我们大多是从19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光芒四射的坏蛋Boss认识的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颁发影帝奖项的嘉宾、前届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面对老熟人加里·奥德曼时说道”Gary,真不敢相信这是你头一次提名。”18年过去了,当年同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一炮而红的13岁的娜塔莉,如今已然加冕奥斯卡影后,而才华横溢的Gary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机会,能留下印象的也都是一个个气质出众的坏蛋Boss:《空军一号》、《第五元素》等等。不知他是否有感叹命运不公,如今他终于凭借这个非坏蛋的丰满形象得到了奥斯卡的肯定。

说了这么多,忘了提一提这是部英国片。虽然总有耳闻,但我仍震惊于英国人在电影里公开化的卖腐和搅基。Smiley的得力助手Peter,在原著小说中为了安全不得不与女友忍痛分手,而在电影里竟被硬生生的改成和男友洒泪作别。其饰演者还是因出演英剧《神探夏洛克》而新近走红的英伦气质男Benedict Cumberbatch,其基情更是迷倒一片。另外两位骚客Colin Firsh(当年的达西)和Mark Strong(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的腐片《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坏蛋Boss)也从原著人物的亲密友情蜕变为各种暧昧的眼神和笑容。一部谍战片也能见缝插针的搅基,不能不佩服英国人。

7.5分。

盛宴

绕过八个弯,浅帘遮着,一张张脸
人群穿过天桥、公车和过江隧道
着闪装抹浓妆融入节拍,达拉达拉达拉达
要加入,这仿佛着的,一场盛宴
红酒杯没有表情,冰淇淋没有温度
白胡子、金头发或者黄皮肤
穿梭于暧昧和厌恶共生的角落
美梦一个个在人群的上空膨胀开来
像玛丽莲梦露,在街心半遮裙而舞
吃吧,喝吧,达拉达拉达拉达
谁说过好可怜巨鲨怎么总搁浅,笑话
跳吧,唱吧,达拉达拉达拉达
谁在意这还是不是最好的年华,鬼话

《午夜巴黎》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midnight-in-paris/

伍迪·艾伦显然不是追赶潮流的人,也从不屑出席奥斯卡典礼,但他的新作《午夜巴黎》刚巧契合了今年奥斯卡的怀旧氛围。他借着一个生不逢时的美国文艺青年作家(似乎是自己的化身)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一个聚集着海明威、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等等人物的黄金时代的巴黎,还遇到了属于完美时代的完美的梦中情人,表达对往昔时代的追思和羡慕。穿越时代的午夜钟声和《文明》里面黄金时代开始的钟声完全一样。

巴黎作为旅游热门早已不是新奇之地,片头三分钟的景点大展示就不提了。但从片名来看,午夜的巴黎才是重点,更有一番醉人的色彩,宛如浸在橘红的蜂蜜中一般。这样一幅画面里的琴声和钟声,乃至汽车的马达声都显得无限迷人。

片中出现的一个个文艺名人早有人一一考究,我就不再掉书袋了。从 http://www.douban.com/note/177764997/ 这篇文章来看,在人物造型上还是下了相当功夫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个性鲜明的几个人物:火药味十足但气质不凡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西班牙现代艺术怪才萨尔瓦多·达利,阿德里安·布罗迪竭力还原了达利独特的吹胡子瞪眼神态与口音

以及虚构的完美梦中情人。我看过玛丽昂·歌迪亚的几部主要作品都是不着边际甚至疯狂的女性角色,例如《两小无猜》甚至《盗梦空间》,在《午夜巴黎》中她的这种飘荡的神秘色彩更是散发着无限魅力

在影片中的现代还有两个气质脱俗的美女,化身罗丹雕塑馆导游的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相当低调

以及从《碟中谍4》中晃眼的金发凌厉杀手到在巴黎经营文艺小摊子的气质女孩蕾雅·赛杜

相比之下主角的未婚妻瑞秋·麦克亚当斯就只是毫无文艺气息的普通美国美女了。

相比于伍迪·艾伦以往言语风格犀利的话痨小资电影,本片的内涵堪称“浅薄”,但也不是仅仅纯怀旧而已。从“黄金时代”的梦中情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来看,以及主角最后顿悟返回自己的时代找到真爱来看,伍迪·艾伦想要表达的是,每个人所怀念的黄金时代只存在于自己心中,想象中完美和幸福是不可及的,应该站在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时代来追求美和爱。

嗯,对于这样一部小资文艺到家的电影,我写不出那种飘散着易碎感的文字,更多的还是作为画面党和美女收藏者。浪漫对我而言还是一个向往并能感受、但难以用文字分享的东西,而这部电影则是不知不觉间已到结尾。下次要在午夜的巴黎走走。

7.5分。

车过枋寮——印象台湾之一

据说有人在期待小清新游记,那就从枋寮开始吧。
(这是台湾游的中间部分。嗯,跟这次台湾游的中心思想一样,这是随意而不走寻常路的一系列台湾游记,敬请期待——也不用太期待,作者更新很慢的><)

这是屏东县的一个小镇,确切地说,是屏东镇枋寮乡,距离度假胜地垦丁约一小时车程,是去往花莲的一个重要节点。
垦丁租机车的老板再三叮嘱说,去花莲的车很少,一定不能错过,于是就有了这在枋寮的一个半小时。

 

观光客知道这个小站,除了转车乘车的需要,便是因为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车过枋寮》。
这首诗覆盖了枋寮这个小站的大半面墙。这是一首我看来丝毫不造作,相当清新宜人的小诗。


我读的新诗不多,也从没想到有一天对一首诗的感觉,可以从味蕾开始。
在极其甜美祥和的前三段后,诗人在第四段巧妙地转过笔头:(原谅这个说法实在小学语文老师色彩过浓。。)

正说屏东是最甜的县,
屏东是方糖砌成的县,
突然一个右转,最咸最咸,
劈面扑过来
那海。

其实感官是一种非常持久的记忆形式。
屏东县出去的孩子们,又甜又咸的,大概就是家的回忆吧。

有人说,台湾除了台北之外都很村,枋寮就彻头彻尾地贯彻了这个字,但是村得颇为可爱。

枋寮的街道是南部小镇慵懒而缓慢的样子,在这个地方拿着单反让我觉得是一副很二的入侵者的模样——虽然之前才在枋寮车站装模作样地拍了很多照片。。。。

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在菜场挑挑拣拣买个菜,路边摊坐没坐相地嚼一段甘蔗什么的。

最后是在海边呆坐了半个多小时,其实距离枋寮车站也就两个街区,坐在堤坝上(话说那地方大概不能叫堤坝吧。。不管了。。)仍能看到枋寮车站这四个字。
枋寮的人真的不算多,半个小时内也就经过了十个人而已,有骑着机车的麦色皮肤妹子,坐在三米外聊了一会儿天就回家做功课了(你又知道是做功课了。。),有神情严肃的大叔呼啸而过,最绝的是一个牵着狗姿态美妙挺胸收腹走过来又走过去的女子,据说这种姿态应该是当年枋寮一枝花级别的女人才应该有的,在异乡客眼中是十足台南的画面。

那个时候,我问道,这里会有很多人想出去吧。会不会有人就很满足地呆在这里,从来也不会想要离开?
同伴说,电影里面不都是这么演的嘛,从小山村出去的男孩女孩进入城市就开始迷失,在各自的遭遇之后又回到家乡。

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吧。
外面的世界是一种诱惑,因为跟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截然不同,又那么的璀璨。
只是在物质的光芒之下,我们还是需要一种淡定的安宁。
这种安宁也会时不时地诱惑你,就像一个质朴的小站对观光客的无声抚慰,就像海浪拍打着海岸,呼唤他的孩子们回家。

《后人》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the-descendants/

《后人》拿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改编剧本奖。改编剧本是从文学作品改编的剧本,不要以为有文学蓝本的改编剧本比原创剧本要容易,事实上改编剧本时常更为艰难。比如电影没有如小说一样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角色必须自己表现个性。成功的小说家很少成为好编剧,因为他们总想用语言而非影像承载大部分意义。这一矛盾因作品而异,通常比较难以解决,所以有的文字性强的文学作品无法改编得很成功,如各个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同样的,有的影像性强的电影作品也很难改编为小说,如《公民凯恩》。

另外,因为原作大多为长篇小说,而电影通常只有2小时,改编剧本在影像与文字矛盾之外的最大挑战就是对剧情的取舍问题。如果只做简单压缩,比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几部的做法,整个电影就如一滩死水,各种成分的杂糅,但毫无重点,十分乏味。所以改编剧本成功的关键是在精简的同时保留原著的精神,或者以原著为背景专注探讨新的主题。前者的成功例子有一批英国改编的文学名著电影,后者的成功例子有黑泽明的《乱》和《蜘蛛巢城》(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麦克白》)等。

扯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改编剧本的不易。《后人》的编剧兼导演亚历山大·佩恩一直集编导于一身,专注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社会问题题材,且通常以带喜剧色彩的方式演绎,包括最新作《后人》。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无从对比剧本改编的成就,但至少本片影像和语言的分配是比较和谐的,剧情详略得当,主题也很突出,这都是剧本的功劳。

《后人》讲的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却疏离了家庭的男人,妻子遭遇事故成植物人,两个女儿各种麻烦不断,这时候又得知昏迷的妻子一直有外遇,他决定带着女儿去寻访妻子的外遇对象。这个被生活逼到死角的人找看似不相干的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来演,是别有深意的。两人都是和家庭疏离的,对感情也是淡漠的,因而在处理家庭和感情关系时显得笨拙和无力。这一点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的确到位了,不过要说拿奥斯卡影帝,似乎又没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个人总结,本片讲到的关于家庭责任的四个方面:沟通、宽恕、告别、传承。从开场的旁白可知,主角Matt工作兢兢业业,为家庭带来生活来源,同时规划好财产,让女儿以后“能有钱做点事,但不多到可以无所事事”,自认为为家庭尽到了责任。然而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沟通。每个人的内心不是如表象那么简单,每个人物的出场形象也就是主角Matt所看到的样子。妻子沉迷于极限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情感的出口;大女儿的出场是个典型的不良少女,半夜逃出宿舍喝醉了酒骂骂咧咧,但通过沟通就能发现她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而且是美女!Shailene Woodley!);小女儿也是一副不良少女的端倪,各种脏话信手拈来,但是亲人给予她真正渴望的关注和陪伴之后,她的纯良又显现了出来;大女儿的男友一副无礼的蠢蛋相,但是他也具有自己深藏不露的智慧;岳父满口狠话不讲理,其实只是源自对女儿的爱。他们令人生厌的表象其实都只是对自己脆弱的保护。

妻子有外遇,然而已成植物人并且不久于人世,现在又能对她指责什么呢?找到了让自己戴绿帽子的男人,却发现他也有美满的家庭,面对他善良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毁掉他们的生活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不是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问题,这是勇于承认和承担自己过往缺失的责任的问题。妻子和那个男人固然有错,但自己与家庭的疏离更是不可替代的起因。宽恕是承担责任的开始。

确知妻子再也不会醒过来后,带领家人勇于和她道别也是一件难事。这不仅包括对亲情的不舍,也包括放下妻子给自己带来的伤痛,继续自己的生活。片尾的那句”Goodbye my love, my friend, my pain, my joy”正是此意。

关于传承,影片点到即止。Matt是夏威夷土著混血的后代,是一大片祖传土地的受托人。夏威夷是美国从土著手里侵占来的,因而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把这片处女地卖出去还是留着,象征了传统和时代的矛盾,象征了祖辈的遗产(精神的)的取舍问题。

只是这个题材有点被说的太多了。

7分。

水果蔬菜第二季

继续果蔬练习。

这葡萄怎么像是被打了一样,青一块紫一块的。嘴馋,好怀念德国超市里的葡萄~

线稿是在台灯光线下拍摄的,色差好大呀……

多拍了一张施工中:

还有一只白萝卜,本以为很简单的,没想到萝卜缨没弄好,有点杯具了。

这张太心急,忘了留底,线稿空缺……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伊朗电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在这欧美主导的世界里除日本外另一面鲜艳的旗帜。《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醉马时刻》、《樱桃的滋味》、《白气球》…… 不过也许是审查的原因,大部分坐拥国际声誉的电影都是借儿童题材来表达。2012年的奥斯卡,《一次别离》以更加普世的主题毫无争议的拿下最佳外语片,我认为比当年的最佳影片《艺术家》更胜一筹。

伊朗是一个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加上与美国为敌,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许多人心里应该就比伊拉克好一点。实际上,它比中东大多数逊尼派国家(例如极度保守却是美国盟友的沙特)要开放,拥有多党制和议会选举,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了个人的自由。能有这么丰富的电影佳作也是旁证(沙特曾经几十年不允许放映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首先能带给我们的,是当前伊朗(至少是首都德黑兰)的生活样貌。我们能看到这里的生活基本也是现代化的,有高楼,有闹市,也有堵车。市民也有显著的贫富阶级差别,而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基于这个前提之下的。

最显著的外在不同,也许就是人们的穿戴吧,尤其是女性。以前很少注意中东女性的美,直到有一次我在迪拜的宾馆坐电梯,到中间一层停下了,进来一个阿拉伯女人,全身黑罩袍,但是眼睛宛如浓墨渲染的一般闪亮,绝对是美女。本片中女性角色也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美丽,伊斯兰头巾不仅增加了神秘感和异域风情,也带有独特的优雅。西敏的饰演者颇有英格丽·褒曼的气质,饰演纳德和西敏的女儿的是导演自己的女儿,小萝莉也别具风情。

women

本片故事的主线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雇主间的纠纷,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但本片以此为线索,平心静气的客观叙事,展现了伊朗社会中的很多现实问题,同时也超越国界,探讨了人性中的普遍元素。片名中的“别离”是主题,它不仅指纳德和西敏这一对有矛盾的中产夫妻的分离,也展现了伊朗社会中方方面面的隔阂和分离。

首先纳德和西敏分离的原因是西敏想离开伊朗,而纳德不愿意,在此基础上双方感情破裂,却苦了未成年的女儿。这是家庭骨肉的分离,也是国家与人民的分离。伊斯兰世界也无法避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国门渐开的过程中,许多人萌生去意也实属正常,但也有人怀念传统,纳德不离开的原因是要照顾痴呆的父亲,这痴呆的父亲似乎也有对垂垂老矣的传统的象征意味,许多人也无法割舍。想当年的中国也是一样吧,不少人为了踏出国门闯世界而妻离子散,似乎我们鲜有电影来讲述这段历史。

2011_a_separation_Leila_Hatami_Peyman_Moaadi-

纳德在妻子离开后雇佣了保姆,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纳德的确是个正派人,但他对保姆的困境毫不关心,反而热衷于和家庭教师(知识分子)闲谈,而和保姆说两句话都嫌多。正如女儿在准备历史考试时背诵的:“在萨珊王朝时期,社会分为特权者和平民两个阶级。”在现代伊朗,类似的分隔依旧存在,这两个阶层间的隔阂和互不信任,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和中产或精英阶级的分离,也是本片“分离”主题的第二层含义所在。这样的分离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发为全片的主线冲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上的,家庭间的还是司法层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师都有偏袒同一阶级的纳德之嫌),甚至最后连无邪的孩子之间都建立起了仇恨。这样的故事也显然有普世意义,在我们国家微博一刷比比皆是。

再者,保姆照顾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扰不是辛苦劳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帮老人换裤子的宗教问题。在最后,她只要按着古兰经发个誓,1500万的赔偿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为根据教义,她相信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这并不说明保姆的道德修养有多么高尚,她不肯撒谎的原因,只是害怕给孩子带来灾祸。这样的矛盾在我们这里就比较罕见了,看来宗教固然是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不准确的想象和解释,也一直被利用来作为迷信、束缚、统治工具,但它同时也是一道屏障,是在法律之外一道更加主动的道德约定和防线。但是在这个故事里,社会地位更高的纳德堂而皇之地撒了谎,而保姆因为恪守信仰却无法得到赔偿。作为人生指引的信仰,与复杂的现实在此又发生了分离。

p1311012865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分离的两个阶层不同的生存准则。纳德对违背教义的撒谎并无大碍,在法庭上也条理清晰,通过实验作证自己无罪,而保姆的丈夫只能喊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而拿头撞门。甚至,他为妻子取证也是拿着本古兰经去逼证人发誓,这种古老而绝望的方法。你看,受到导演暗示的我,对纳德和西敏的名字历历在目,而始终没记住保姆一家人的名字。当然纳德也有世俗良心的约束,他最后也决断不下,而把这个重担撂给了女儿,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分离。

p1311012078

这一系列的分离层层相扣,没有余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里。在影片开头,纳德的女儿特梅和保姆的女儿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阶层和谐的一幕。但是随着两个家庭卷入漩涡,特梅被迫为父亲撒谎,而坐在车后座上流泪,保姆的女儿似懂非懂地经历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时,我们知道这些分离是没有界限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他们对纯真童年的别离。

p1299652921

整部电影一气呵成,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段浓墨重彩、曲折回转的罗生门式的悬疑迷案,但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件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小事。这就是细节写实的力量。这里的细节,不是刻意去抠剧情是非,例如究竟谁拿了钱,女儿最后跟了谁之类,而是站在一个冷静的角度,让观众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一起旁观自己也在经历的生活本身。不卖弄镜头,不标新立异,但生活的细节处处栩栩如生,让观众深深感到了无处不在的三重别离,不仅润物细无声,而且十分有说服力。对于外国观众来讲,这部电影既展现了伊朗的社会现状,也把家庭纠纷、全球化、阶层矛盾、信仰危机等等具有普世意义问题摆上台面,供人思考。这是它得到奥斯卡青睐,也让全球观众都点头称道的关键因素。

我相信伊朗的审查不会比我国松多少,为什么我国(现在)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我们总是想从视觉奇观或者其他脱离现实的角度(比如惊悚悬疑、玩命催泪)来博取观众的好感和奥斯卡的注意,而对把生活本身真实地呈现出来缺乏信心。站在今天回头看,就在同一年,6个亿砸进去的《金陵十三钗》,可真的不如这仅有50万美元成本的伊朗诚意之作激起更多的浪花。

9分。

周日在家

有阵子没有度过一个足不出户的星期天了,虽然阳光不如前两天,但对画画来说已经足够。在室内的日光下临摹了一只番茄,貌似一开始的色调有点问题,这番茄怎么透着一股青绿,像是没熟透呢……

所谓的线稿,刚开画的时候拍的。不过发现对番茄这种事物来说,线稿跟什么都没有差不多啊。

又画了一张小樱桃,这张做工有点粗糙。

说明一下,我临摹的是画,不是实物。

采用倒叙的手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晒一下我的工具,辉柏嘉四十八色水溶性彩色铅笔。刚拿到时看着48种颜色觉得真多啊,有些都分不清。不过画起来就觉得还是有点不够用……

《艺术家》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3/the-artist/

在和《雨果》以及《我与梦露的一周》共同烘托的一片怀旧气氛中,《艺术家》不出意外的拿到了奥斯卡主要奖项。与前两者致敬和记述往事不同,《艺术家》直接以默片的形式力图将观众带入1920年代中。对于爱电影、了解默片的人来说,这种形式更加有冲击力,也更加讨巧,但若有闪失就会被口诛笔伐。

网上果然有许多被往日情怀感染的赞许声,也有许多技术流的质疑声。质疑主要集中在镜头和剪辑上。对默片非常熟悉的人,对镜头和剪辑的考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是他们对默片的定义的一部分。而我这样相对初级的观众对20世纪初的默片应有的镜头和剪辑并不敏感,评判这样一部电影更多的还是看是否提起了一股怀旧情怀。事实上这部默片的讲的是关于有声电影的故事,而不是当年默片常用的剧情。用默片来讲有声电影和默片的冲突,固然是一种讨巧的做法,但这种“矛盾”其实也阐明了本片不是要刻板的还原一部1920年代的电影,而是要以默片为外壳来缅怀和致敬那个时代。简而言之,怀旧而不守旧。

如果认可这一点,那么不仅复古的片头字幕给力,这些现代的摄影和剪辑技术也应该给电影加分。因为它们让电影更紧凑流畅,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帮助更多的观众一起感受到了怀旧情怀。要知道当年的默片在今天看来多数是拖沓无比单调乏味的。

尽管不是要仿制一部老电影,但还是要展开那个时代的画卷。默片演员不能说话,只能把情感和思想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外化。男主角以及各大配角乃至群众演员都做到了这种略带夸张又彰显单纯的时代风范。这种风范比较难描述,但想想男主角有时露出的类似于克拉克·盖博的笑容,虽然克拉克·盖博比他还要晚一个时代,但你应该能理解现在的荧幕上也是不会有这种笑容了。在我看来最大的败笔是女主角,基本上没有默片演员的肢体感,她的举手投足都是1980年代以后的,而且还是演技较烂的那一种,无时不刻的提醒我这一片怀旧气息中有个穿越女。片尾的舞蹈显然是想唤起金·凯利或弗雷德·阿斯泰尔的遗风,但可惜两位主角的舞技略为欠佳。

由于默片形式的信息量所限,加上避免额外的内容破坏时代感,本片的剧情还是相对简单的。主题便是是声音。有声电影的诞生对身为默片明星的乔治·瓦伦丁(男主角)的冲击,乔治的妻子也以乔治不肯与她说话为由决裂,再扣上本片默片形式但又不拘泥于此的方法,在乔治的噩梦一段果断停止配乐启用声音,用足了声音的冲击力。也许今天我们不容易理解有声电影对默片明星的冲击,但我想这毫不亚于数码相机对柯达胶卷的影响。当年这确实摧毁了不少表演风格化夸张的默片明星,有声片带来的写实风潮使他们表演夸张得近乎喜剧意味。但本片要说的应该也在电影圈内为止了,并无多少附带的社会性暗示和价值观。今年的奥斯卡的视点留给了电影圈自己。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