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departures/

在全球美国化的今天,只有日本文化相对完整的独树一帜。日本电影也一样,几乎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处于完全不同的轨道上:无论是着眼的主题,人物的行为方式,对细节的表达,还是其感情的含蓄性。因而对日本电影需要独立的评判体系,这让只看过很少日本电影的我觉得《入殓师》的影评相当难写。

和欧美人的情感外露截然不同,日本人,包括在电影中的日本人,是非常含蓄的。小津安二郎被誉为处理微妙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相信表演越少越好,他讨厌过度通俗,要求演员尽量写实,经常指示演员不可乱动,只用眼神表达,而笑容和礼仪都仿佛是雕刻好的。他的电影里极少运用剪辑手法,摄影机位都是1.2米高,也就是和跪坐在榻榻米上平行的高度,以示视角客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极端的刻板有所松动,日本电影里的人物开始有主动表达情感的空间。虽然含蓄的风格依旧,但从中能感到一丝丝的绵绵情意,而且含蓄的习惯还让他们多了一份从容。

这部电影延续了考究严谨的拍摄传统,许多情感都是借助人物之外的元素来表达的。例如主角去应聘的镜头,不知道自己应聘的是入殓师的主角被挡在玄关后面,完全蒙在鼓里。

这个夫妻对坐喝茶听音乐的镜头,中间这根柱子是视线的巧合吗?丈夫做了入殓师却不敢和妻子说,妻子以为丈夫有了体面的工作,两人的心境完全不合,这根前景的柱子正是象征了两人的隔阂。

妻子知道真相后离家而去,苦闷的主角无助彷徨。这一个俯角镜头的幽闭感和下一个镜头用狭窄的窗框圈禁的人物,都象征了主角毫无出路的境地。

上面这三个镜头摄影机和人物的距离都较远,显示了人物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的心理距离也是很远的。

这个镜头的构图颇似舞台剧。一个人物在远景画面左侧,另一人物从画面右侧进入,如舞台剧上场一般。

而当妻子理解了丈夫工作的意义,这一个平行角度的镜头又象征了心灵和意识的传递,双方重新建立了沟通和共识。

当主角认识到无论生死还是亲情,都与天地间的万物一样自然,便有了在广阔视野中从容的演奏大提琴的镜头,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相当令人释怀。

注意这些镜头的色彩使用也是十分谨慎,实际上全片的色彩也都是这样。这不仅是为了反映生死的严肃主题,也是为了避免唐突的色彩引发不必要的情绪或表达不必要的观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它很深刻,但又没有喷薄欲出的满腔感受。这是少有的体验。也许是因为自己没经历过生死,对这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一直很简单;也许这种体验就是本片主创者的目的。生死这个主题,实在是太庞大深奥了,活着的人永远无法完整体验突破生死界限的真实感受。但是有许多人接近过它,或者看过身边的人经历它,每个有过相关体验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感想。本片的主创者并没有想明确强加什么观点或者给予观众强烈的感情冲击,只是从容地用入殓师的视角提出了这么一个没有答案的话题,提请大家思考。相信有过经历的人一定会感慨万千。

主角站在桥上看河中的鱼使劲的逆流而上,而上游的死鱼同时不断的顺流而下。命运看起来是个捉弄人的东西,但到了生死的关口又都是平等的。入殓公司的社长是过来人,她的亡妻是他的第一个客户。他吃着河豚的鱼白说,好吃的令人为难啊。生物借着吃别的生物生存下去,生死是自然规律,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中立的事情。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惧怕死亡,反而有一种死亡崇拜,例如切腹的文化。到了现代,对死亡逐渐走向了平和和人性化。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入殓师便是让死者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的职业,那仪式化但充满敬意的入殓过程,让许多死者能以甚至生前都未有过的安详和体面离开这个世界,片中许多对入殓师抱有成见的人,在观看入殓仪式后都对入殓师充满了感激。入殓师在给一位“女”死者擦拭身体时,发现该死者其实是男性。他平静的问家属:化男人妆还是女人妆?家属们商量片刻说:女人妆吧,毕竟这是他的心愿。这在“泯灭人性”的以往的日本是很难想像的。

面对生死的从容态度,人性化的闪光,再加上久石让那让人内心宁静的音乐,都是跨越族群界限,全人类能够相知与共的东西。就像片中所提及,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人们可以通过交换不同形状质地的石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我相信奥斯卡评委这一次不是如《卧虎藏龙》一般被不可理喻的神秘文化所吸引,而是被这些普世价值所打动。全片末尾主角父亲手中滚落的石子,不仅重新连起了主角父子30年的灵犀,也连起了奥斯卡评委和《入殓师》创作者,以及全人类内心共有的默契。

8.5分。

《铁娘子》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the-iron-lady/

传记片是很难拍的。要把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放进一两个小时里,如果平铺直叙,要么就是毫无亮点的流水账,要么就是段落式的碎片拼接。因此很多传记片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法,重点叙述某一段加上闪回穿插,包括这部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的扮演者是影坛超级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本次出演为她拿到了第17次奥斯卡提名。事后看了youtube上一些撒切尔夫人当年的演讲和辩论视频,发现梅姨学习她讲话的腔调还挺像的。

我想大多数想看此片的人和我一样,目的是想了解撒切尔夫人不平凡的一生,尤其希望看到风云变幻的首相生涯的另一个视角。然而本片把重点放在了退休后罹患老年痴呆症这里,闪回片段既非时间顺序也非主题蒙太奇,闪回的毫无规律、无比混乱,年代的错乱让观众也搞不清屏幕上出现的丈夫是活人还是主角的幻觉,似乎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老年痴呆的痛苦。诚然这一点达到了效果,但是这显然不是大多数观众想要的。

电影也过多的展现撒切尔夫人作为女人的一面,似乎是想挖掘“铁娘子”形象脆弱的另一面。对首相生涯的一件件大事,如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纲领、货币主义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大幅削减福利的经济政策、与工会的艰苦斗争、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威胁、马岛之战、与里根的亲密联盟关系、反对欧共体和统一货币、香港问题等等,要么含糊其辞的作为闪回的片段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只字不提。在这些片段中也只表现了她外在的强硬,却没有探讨她的政策内涵,及其理念和性格的来源。

一看导演和编剧,果然都是女人。她们只想拍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6分。

《猫在巴黎》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une-vie-de-chat/

法语片名意为“a life of cat”。这部只有60分钟的法国动画片再次强调了欧洲动画在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好莱坞在技术上不断翻新的光影魔术和日系精致的动漫画风都不同,欧洲动画,尤其是法国动画,坚持“画”才是动画的根本,以一系列独特的画风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另一道风景线。稍加注意便会发现,法国的动画人的创新力是层出不穷的,每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里都有不止一部风格各异法国动画,绽放的百花中有的结成了硕果,例如西维亚·乔迈的《美丽城三重唱》和《魔术师》。

这部《猫在巴黎》难得入了奥斯卡的法眼,得到了动画长片的提名。它的最大特色是手绘画风,感觉很舒服,也非常有灵气。我也说不出是哪种风格,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请美术大拿指教。呼唤大卫君。

这些画面在影片中不是死的,而是持续有不断的光影强弱变化带来的一种动感,增加了不少这种手绘风格的生动。

继画风让人眼前一亮之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法式风趣幽默继续带来了绵延不绝的吸引力。除了一只狂吠不止总被拖鞋砸的狗外,坏蛋Boss的四个笨手下是重要笑料来源,看看他们的合影,其实挺面善的。

这几个笨贼和好人在黑暗中的较量是本片大亮点之一。为表现在黑暗中的画面,影片又转用了粉笔画风格,同样的也有跳动的线条带来的无限动感。配上法语废话连篇带来的神奇聒噪效果,整个动画让人忍俊不禁。

有人指责本片剧情过于简单,然而我觉得它应该更简单一点才合适。前半部分的轻松气氛让人完全沉浸在生动的画风里,而后半部分的剧情虽然紧张不少,但也够不上精彩,却让观众不知不觉的忘了去欣赏本片这最宝贵的元素。

这也是我三天内看的第二部以巴黎为背景的电影,第三部年幼主角丧父剧情的电影。

7分。

《雨果》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hugo/

20世纪初是个美好的年代(除了一战和大萧条),那时的科技发展比今天更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前人的梦中物在那个年代成为了现实,比如飞机,比如汽车,还有被誉为“造梦机器”的电影。

100年后的今天,马丁·斯科塞斯,这个充满怀旧情结的导演,用一场豪华的视觉盛宴向那个美好的年代和令人痴迷的造梦机器致敬。这就是《雨果》。

影片一开场迎面而来的就是精致还原的工业时代的巴黎,庞大繁华的城市,略显肮脏昏暗的街道,呼啸的蒸汽机车,奔波的人们,游走的街童,通过蒙太奇幻化为无数精巧设计的齿轮机器,充满了往日情怀。影片前几分钟没有一句旁白或对话,我们跟随小主角雨果奔跑的视角,在最具怀旧气息的手风琴声中,穿过巴黎Montparnasse火车站的人流,穿梭于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与机器零件的迷宫,爬上大钟楼内部,眺望这个美好与冲突并存、新旧交替的时代。感谢摄影师Robert Richardson给我们带来这种复古的暖色神秘感。

和我昨天看的《特别响,非常近》一样,本片的主角也是个蓝色眼睛的小男孩,他们也都有个很快失去的好爸爸(分别是汤姆·汉克斯和裘德·洛)。只是本片的Asa Butterfield的淡蓝色双眸完全起到了主导作用:

有这样一双眼睛,导演自然不会浪费。电影有许多透过小洞的眼睛大特写,也没有放过让他卖萌的机会

事实上,这部怀旧致敬的电影充满了卖萌的眼神:

而相比之下,以《海扁王》生猛萝莉出名的Chloe Moretz则已经基本残掉,萝莉感全无,就不贴图了。

言归正传。生动地展开这个时代,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对本片的真正主角—电影表达敬意,倾注主创者那一腔的热爱。电影艺术的先驱乔治·梅里爱,代表电影的童年,接受了导演的无上敬意。

前一段刚学习了《认识电影》,认识了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看到了《火车进站》和《工厂女工下班》这种纯记录画面的电影雏形(在《雨果》中都有亮相),继而认识了有第一个展现电影的无边魔力的乔治·梅里爱,也看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割裂的在21世纪去欣赏这部1905年的作品,粗糙的布景、幼稚的剧情、固定的机位、稚嫩的技术,确实觉得比较无趣。而当它置身于用21世纪最先进技术营造出的《雨果》里,让我们看到它的创作过程时,我被感染了,那真的是把梦想变为现实的魔术。我甚至还重新去看了一下《月球旅行记》,看看坐在月亮上的那位女士是不是真的像片中的梅里爱夫人。

和导演一样关心电影史的人,看到这幅画面的震撼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也许正如梅里爱在片中(本·金斯利)所说,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 随着人们口味的转变,尤其是一战的到来,坚持欢乐和怪诞电影的梅里爱很快失势,破产的他被迫把所有电影作品胶片卖出熔化用于制作高跟鞋跟,自己则开小玩具铺为生。直到1929年有人想到了他,在巴黎举办了梅里爱回顾展,据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刻。这些史实都包括在了《雨果》的剧情中。关于梅里爱生平的详情,可参考大拿的文章《梅里爱之败》 http://www.douban.com/note/158093573/

为了表明这是一部回顾、记录、致敬电影的童年和梅里爱的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本人还客串了给片中的梅里爱拍照的摄影师。

当然本片也不乏对其他电影先驱的致敬,和另一位爱致敬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爱卖弄戏谑的致敬风格不同,马丁的《雨果》是以谦卑的姿态脱帽致礼的。首先片中雨果遭车站保安追击躲到钟楼指针上的一节,也就是《雨果》的海报所在,是致敬1929年的电影《Safey Last!》:

而这个会作画的机器人,是来自于科幻大片的先驱《大都会》(Metropolis):

片中还直接出现了《寻子遇仙记》、《一个国家的诞生》等等电影的画面。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致敬的电影,我从中体会到了导演在一场21世纪的视觉盛宴所倾注的对电影的浓浓爱意。还是那句话,热爱一个东西,尤其是自己的事业,多么幸福。

有评论诟病本片无甚创意的剧情,以及单薄人物性格,以至于没有自己的灵魂。我想本片完全是为了致敬而作,领会到了导演对电影的情意,这些也许没那么重要。然而也正因这是一部纯致敬的电影,虽得大量提名,想拿奥斯卡最佳影片恐怕没那么容易。

8分。

《特别响,非常近》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extremely-loud-and-incredibly-close/

对于视生命(美国人的)高于一切的美国人来说,古往今来应该没有那件事比911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痛。和中国人多数以“国耻”来结论此类事件不同,美国人更多的还是看到个体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疗伤过程。然而这个痛苦如此之巨也如此敏感,10年来这个题材只有纪录片(如《华氏911》)和纪实类电影(如《世贸中心》和《93号航班》)问世,鲜有从在受害者个体及其亲人角度出发的电影。没有人能自信拍好这个题材,而这个题材稍有不慎就要被骂死,因而商业嗅觉极其敏锐的好莱坞也不敢轻易踏入这个雷区。

美国人不敢拍,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在911的10周年之际杀入了这个雷区。这部《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在911中失去父亲的男孩的疗伤过程。上映之后美国评论界果然恶评如潮,而论点基本是“你个外人就是拿911伤痛来卷钱的”,如被揭了伤疤一般。在中国的豆瓣上则是两极分化,一部分哭的稀里哗啦,一部分骂这片子和主角男孩矫情。哭的稀里哗啦不代表这就是部好电影,而作为那场灾难的旁观者也没有资格说人家矫情。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一向以情感丰富的电影为名,他最有名的电影《舞动人生》,在选角方面和本片有颇多相似之处。虽然相隔12年,主角Jamie Bell和Thomas Horn都是从海选中挑来的新人(如今Jamie Bell早已成名),气质还颇为相似:

就连扮演母亲角色的茱莉·沃特斯和桑德拉·布洛克都被打扮成了一个路数的形象:

尽管都充满感情,角色形象也非常相似,但《舞动人生》是在含蓄和压抑中让观众感受到迸发的激情,而《特别响,非常近》则是在持续的歇斯底里中寻求平静。主角男孩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美剧Boston Legal里的Jerry Espenson也是这个毛病),在电影里有一系列表现。社交和沟通困难(和母亲),固执和重复特定的行为(执意要访遍全纽约姓Black的人),喋喋不休他的狭隘嗜好或与众不同的狭窄话题(对神秘租客),自我为中心(咆哮、大半夜逼祖母用对讲机和自己交谈),表现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常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明白别人感受(对Abby Black说我能吻你吗,以及强制拍照)导致交往失败,还有各种情绪不稳定(不停地摇着钱鼓是为了使自己情绪平静)。这样一个孩子,还经历了911这样飞来横祸的丧父之痛,站在同情他的角度,我觉得没有理由骂他任性无礼矫情。

影片剧情的主体是孩子访遍全纽约姓Black的人,为了找到父亲遗物中一把神秘钥匙的线索。在这过程中,他带着观众一起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人,快乐的、痛苦的、凶恶的、醉心上帝的、热爱拥抱的、多愁善感的…… 这是一段很浪漫的剧情,可惜却又被拍的有点矫情。并不是超现实的剧情就一定矫情,矫情是指缺乏可信度和代入感。这一段在镜头上各种技巧和出位,却缺少平凡细节的沉淀。从这一点上,我联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和《金陵十三钗》,非常用力的情感轰炸未必能有最佳效果,往往压抑和含蓄中迸出的一点情绪更有感染力。

但本片比《唐》和《金》高杆的地方是,最终目的不是要你哭的稀里哗啦,而是希望这场灾难的受害者能和小主角一样从伤痛中走出来,珍惜还在身边的一切。好好的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去,这应该也是逝者所希望的。

本片是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9部提名之一,个人以为够得上提名,但拿奖绝无可能。

7分。

好久没做手工了

穿针引线真是件费功夫的事情啊,先上个大图:


背面的蝴蝶结,他们把这叫做天使的翅膀。

来张小猫特显图,貌似有点傻…… 还有雪花做的不太精致。

翻开可以放一张照片。不知道放啥,就拿模版的小猫头比划一下吧。

穿针引线真是件费功夫的事情啊,先上个大图:

背面的蝴蝶结,他们把这叫做天使的翅膀。

来张小猫特显图,貌似有点傻…… 还有雪花做的不太精致。

翻开可以放一张照片。不知道放啥,就拿模版的小猫头比划一下吧。

《钢之炼金术师:叹息之丘的圣星》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sacred-star-of-walling-hill/

钢炼应该是我最关注的日本动漫了,关于03和09两版的评论请参看这里:
03版: http://www.saoyuying.com/2010/05/fullmetal-alchemist-03/
09版: http://www.saoyuying.com/2010/07/fullmetal-alchemist-09/

不管是哪一版都已经完结,颇令人追忆。因而新剧场版如果是主线剧情的延续,像05年的剧场版一样,那将十分有吸引力。不过遗憾的是《叹息之丘的圣星》虽然名字拉风,但只是一部柯南剧场版式的作品,即一切回到大部分剧情所在的设定,爱德华没有失去炼金术,阿尔冯斯也没有取回身体,穆斯唐还是大佐,两兄弟还在冒险。

然后演一段和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个剧情的确无法和五六十集的TV版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个剧场版也不错了,Boss还不止一个。就是中间婆婆妈妈的互相关心太拖沓了点。画面比较崩坏,很多画面的人物都画的比较潦草,这一点应该会饱受动漫迷的诟病。相比之下战斗画面增进不少,虽然是动画,但快速凌厉的剪辑还是相当有激烈的场面感。不过又有点血腥,剥脸皮什么的。大佐全程打酱油,只在最后点了个篝火,肯定被粉丝们骂死..

6.5分。

《大而不倒》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
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william-hurt-as-hank-paulson-treasury-secretary-and-former-ceo-of-goldman-sachs
电影和现实中的保尔森

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

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james-woods-as-dick-fuld-ceo-of-lehman-brothers
电影和现实里的富尔德

edward-asner-as-warren-buffett-ceo-of-berkshire-hathaway
电影和现实里的巴菲特

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bill-pullman-as-jamie-dimon-ceo-of-jpmorgan
九大银行中最有实力的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

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引发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laila-robins-as-christine-lagarde-the-french-finance-minister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现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paul-giamatti-as-ben-bernanke-chairman-of-the-federal-reserve
保罗·吉亚玛提演的伯南克

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billy-crudup-as-tim-geithner-president-of-the-new-york-fed
盖特纳

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7分。

《三体3》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santi-3/

《三体》系列走到第三部,作者已经完全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极广的时间和空间里勾勒他心中的宇宙奥秘和未来。本作在这方面的想象力主要集中在了“维度”这一概念上。作者抛弃了第四维是时间这一通常的认识,把第四维想象成了一种我们三维生物无法想象的空间,就如二维平面生物不能想象三维一样。虽然这图景非常的“不靠谱”,但从远航的飞船上的种种诡异事件开始铺垫,直到那一段四维墓地之旅都引人入胜,应该说这一段在图景想象的程度上更胜过了后来的太阳系毁灭。再如“没有边缘但有限”的小宇宙,云天明的三个童话故事也都编得不错,看得出来作者花了大心思。不得不说作者比以前会讲故事了,懂得设下伏线,懂得让人物做傻事让读者着急,懂得把秘密一道道的慢慢剥开。

不过在思想方面,作者和以往相比并无进展,仍然是精英主义者。大众的表现永远是自私可憎的愚民和暴民,从对为人类奉献一生的罗辑的态度,对三体人的盲目态度变化,对“死亡不平等”的态度,对地球治安军的态度,乃至对黑暗森林规则的态度,都显示出无限的傲慢、无知、自私。而扭转太阳系命运的前有叶文洁,后有程心,都是一人扭转乾坤,虽然都是把人类往死处赶。

在人物方面,作者工科宅男的背景又暴露无遗。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形象投射在了云天明身上,其貌不扬,默默无闻,为爱无私付出,蛰伏千年,处心积虑,只为心中的牵挂。而各种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而一再毁灭人类命运的“圣母”程心,虽然集云天明万千深爱于一身,也各种狗屎好运,但还是透出了作者对女性重要事务方面能力的不信任。然而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宇宙趋于毁灭和reset,宇宙规律如光速都可以改变,而唯有圣母程心那莫名其妙的仁爱亘古不变,作者在这里又保留了意见。

总的来讲,《三体3》由于时间跨度过于大,作者只勾勒出了他所设想好的几个太阳系大事件,最多只是让圣母程心赶上了每一场好戏。这更像一个世界观的提纲,在文学创作上还有很多可以填补的情节,但作者兴趣不在此。作者对宇宙图景的想象的表达欲应该得到了充分释放。

《三体2》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santi-2/

上一篇讲了那么多文学创作方面的东西,这一篇就不在这方面过多纠缠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上。

可以说这一部比前作更加宏大了。人物不再局限于三体游戏和组织,而是有了太空军、哈勃望远镜、面壁者和破壁者这几条相对互不相关的线索,至少不同线索的人物在剧情中是相互不认识的,虽然都是为了对抗三体人。时间跨度也增大,和三体人的战争在400年后才会发生,是现在勒紧裤腰带备战还是留给子孙去操心?这里提供了一点软科幻的空间。

这里作者描绘了几百年间的人类历史:发现自己远非外星人对手后,出现了逃亡思潮。然而和《2012》的船票公开公正的发售不同,《三体2》里的人类更接近于中国人的思维,我逃不走,大家都别想活。随后穷兵黜武导致了全球经济大低谷,尔后以振兴经济为前提,人民安居乐业后反倒带动了技术和军事的长足发展,同时太空军成为了独立于所有国家的强大力量。接下来的一次对三体舰队的观察和错误判断使全人类成为井底之蛙,最后敌军前哨就给人类狠狠的教训。在此期间还有挺多对未来世界的具体想象,颇有1980年代的电影《回到未来》的那种朴素的未来的画面感。这些设想都不错,单就这地球上的历史就能拍一部电视剧。

而《三体2》的核心思想是“黑暗森林”。关于外星人有一个费米悖论:宇宙已有150亿年,如果真有外星人,那么他们只要比人类早发展100万年,那么银河系里的外星人以十分之一的光速也早该来到地球了。那么外星智慧生命就不存在或者他们探索宇宙的方式是我们不可知的。“黑暗森林”是对这个悖论的一种猜想: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其中的猎人,一面寻求猎杀别的文明,一面要隐藏自己的行踪。

这个猜想是基于两个前提:生存是文明的基本需要,以及文明会不断扩张并且宇宙资源总量有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两个假说:“技术爆炸”假说是说文明科技的发展是指数级速度的,因此对资源的需求也是指数级的,这个假说是为了突出宇宙资源总量有限而引发争夺。另一个“猜疑链”假说是说,当两个文明相遇时,总会相互猜疑对方是否为善意或者恶意,由于无法判断,只有消灭对方以求自保。所以才会有“黑暗森林”的情况。小说中还直接用人类远逃迷航的舰队来上演了这样一个实例。

我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我不知道“黑暗森林”假说是不是刘慈欣首创,但这个显然很像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核心是双方无法有效沟通,而这个“猜疑链”显然也是建立在无法沟通的前提上的。另外,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毕竟和个人不同,是无法用“善恶”来简单衡量的。文明的核心取向不是“善恶”而是自身的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无论善恶是都会去做的。从人类自身的历史来看,两个文明相遇,即便有争夺,但贸易而不是消灭对方并往往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符合彼此的利益。玩过《文明》的同学也知道,困守一片大陆的单个文明往往落后,因为它无法和其他文明贸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只有两个科技水平差距很大的文明相遇,弱者并无新技术或生产力可供强者利用时,消灭弱者掠夺资源才成为强者的选择(如西班牙和印加帝国,美国白人和印第安人)。所以,只要解决的文明间的沟通问题,只要发展水平差距不要太大,文明间的贸易是更好的选择。“黑暗森林”并非绝对的情况,当然以人类目前的实力,还是不要贸然对外沟通为好。

但是不管怎样,“黑暗森林”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本部的主要情节是人类对未来和三体人战争的筹备。三体人在技术上远胜人类,一个“小水滴”探测器被人类捕获,老学者丁仪说“和想象的差太远,不是好兆头”。仅从一个探测器就侧面描写出了还未露面的三体舰队恐怖实力,再次反映了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方法的效力。根据“技术爆炸”假说,三体人为了防止人类技术上超越自己,便用“智子”锁定了人类的理论物理发展。它仅靠扰乱粒子对撞机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并且还能无孔不入的监听人类的所有言行(这个信息传导竟然是跨越光年实时的)。这个智子之神棍,显然有违刘慈欣的硬科幻风格。但我并不介意,因为这提供了一个颇为不错的软科幻环境。

最后再吐一点槽:三体人相对人类的唯一弱点便是“思维”与“沟通”是同义词,即所有的想法都是透明的。这个思路在1990年代的电影《黑暗城市》中已经出现,其中的外星人正是由于这个弱点而缺乏个性濒临灭绝。人类委任了“面壁者”来利用这一点与三体人对抗。“面壁者”拥有极大权限和资源来思考对付三体人的策略,他们的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智子也就无从探知。作者在这里透露了自己的人物创作心得:“面壁者”罗辑通过想象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虚拟角色,朝思暮想间这个虚拟角色便鲜活了起来,自己还爱上了她。难怪刘慈欣笔下的人物都如此苍白,原来他们都是想象出来的。君不见历史上所有鲜活的文学形象都是观察生活而得来的吗!只有芒果台偶像剧的角色是想出来的。同时作者还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爱情观:利用手握的资源,得到北欧的湖光山色的别墅和心目中飘渺的完美女性共度天伦。这只能用狗血二字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