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departures/
在全球美国化的今天,只有日本文化相对完整的独树一帜。日本电影也一样,几乎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处于完全不同的轨道上:无论是着眼的主题,人物的行为方式,对细节的表达,还是其感情的含蓄性。因而对日本电影需要独立的评判体系,这让只看过很少日本电影的我觉得《入殓师》的影评相当难写。
和欧美人的情感外露截然不同,日本人,包括在电影中的日本人,是非常含蓄的。小津安二郎被誉为处理微妙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相信表演越少越好,他讨厌过度通俗,要求演员尽量写实,经常指示演员不可乱动,只用眼神表达,而笑容和礼仪都仿佛是雕刻好的。他的电影里极少运用剪辑手法,摄影机位都是1.2米高,也就是和跪坐在榻榻米上平行的高度,以示视角客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极端的刻板有所松动,日本电影里的人物开始有主动表达情感的空间。虽然含蓄的风格依旧,但从中能感到一丝丝的绵绵情意,而且含蓄的习惯还让他们多了一份从容。
这部电影延续了考究严谨的拍摄传统,许多情感都是借助人物之外的元素来表达的。例如主角去应聘的镜头,不知道自己应聘的是入殓师的主角被挡在玄关后面,完全蒙在鼓里。
这个夫妻对坐喝茶听音乐的镜头,中间这根柱子是视线的巧合吗?丈夫做了入殓师却不敢和妻子说,妻子以为丈夫有了体面的工作,两人的心境完全不合,这根前景的柱子正是象征了两人的隔阂。
妻子知道真相后离家而去,苦闷的主角无助彷徨。这一个俯角镜头的幽闭感和下一个镜头用狭窄的窗框圈禁的人物,都象征了主角毫无出路的境地。
上面这三个镜头摄影机和人物的距离都较远,显示了人物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的心理距离也是很远的。
这个镜头的构图颇似舞台剧。一个人物在远景画面左侧,另一人物从画面右侧进入,如舞台剧上场一般。
而当妻子理解了丈夫工作的意义,这一个平行角度的镜头又象征了心灵和意识的传递,双方重新建立了沟通和共识。
当主角认识到无论生死还是亲情,都与天地间的万物一样自然,便有了在广阔视野中从容的演奏大提琴的镜头,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相当令人释怀。
注意这些镜头的色彩使用也是十分谨慎,实际上全片的色彩也都是这样。这不仅是为了反映生死的严肃主题,也是为了避免唐突的色彩引发不必要的情绪或表达不必要的观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它很深刻,但又没有喷薄欲出的满腔感受。这是少有的体验。也许是因为自己没经历过生死,对这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一直很简单;也许这种体验就是本片主创者的目的。生死这个主题,实在是太庞大深奥了,活着的人永远无法完整体验突破生死界限的真实感受。但是有许多人接近过它,或者看过身边的人经历它,每个有过相关体验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感想。本片的主创者并没有想明确强加什么观点或者给予观众强烈的感情冲击,只是从容地用入殓师的视角提出了这么一个没有答案的话题,提请大家思考。相信有过经历的人一定会感慨万千。
主角站在桥上看河中的鱼使劲的逆流而上,而上游的死鱼同时不断的顺流而下。命运看起来是个捉弄人的东西,但到了生死的关口又都是平等的。入殓公司的社长是过来人,她的亡妻是他的第一个客户。他吃着河豚的鱼白说,好吃的令人为难啊。生物借着吃别的生物生存下去,生死是自然规律,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中立的事情。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都不惧怕死亡,反而有一种死亡崇拜,例如切腹的文化。到了现代,对死亡逐渐走向了平和和人性化。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入殓师便是让死者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的职业,那仪式化但充满敬意的入殓过程,让许多死者能以甚至生前都未有过的安详和体面离开这个世界,片中许多对入殓师抱有成见的人,在观看入殓仪式后都对入殓师充满了感激。入殓师在给一位“女”死者擦拭身体时,发现该死者其实是男性。他平静的问家属:化男人妆还是女人妆?家属们商量片刻说:女人妆吧,毕竟这是他的心愿。这在“泯灭人性”的以往的日本是很难想像的。
面对生死的从容态度,人性化的闪光,再加上久石让那让人内心宁静的音乐,都是跨越族群界限,全人类能够相知与共的东西。就像片中所提及,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人们可以通过交换不同形状质地的石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我相信奥斯卡评委这一次不是如《卧虎藏龙》一般被不可理喻的神秘文化所吸引,而是被这些普世价值所打动。全片末尾主角父亲手中滚落的石子,不仅重新连起了主角父子30年的灵犀,也连起了奥斯卡评委和《入殓师》创作者,以及全人类内心共有的默契。
8.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