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寻秦记里面项少龙讲的故事,据说出处是佛经。有一个人被狼群追赶,拼命的奔跑。眼看着要被追上了,遇到了一口枯井。他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刚跳进去就后悔了,因为下面有很多吐着信子的毒蛇。还好枯井中间有根树枝,他抓住了树枝挂在空中。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奇怪的声音,循声望去,树枝的根部有只老鼠在啃咬,树枝眼看着就要断了。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树枝上挂着一滴蜂蜜,这个人就不顾一切的伸长脖子去舔这滴蜂蜜。对他来说,这滴蜂蜜就是人生的意义。
这个故事曾经给我震撼很大,太多的东西我们身不由己,被驱赶着向前,只有那些我们主动想要争取的东西,即使它看起来是那么的不重要,比如那滴蜜糖,那个才是人生的意义。不然我们和一个自由下落的乒乓球有啥区别?
今天在看《公正》,作者大谈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康德来说,舔蜂蜜的欲望和求生的欲望也是一样的。你不过是被自己的生理欲望驱使了而已。
比如我晚上决定去吃川菜,这个是个自由的选择吗?不是,因为我的口味以及饥饿感不是我可以选择的。我只是为了满足这些我不能选择的东西,在有限的选择里面选择了吃川菜。
这种即使是自由也是非常有限的自由。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这个之于康德是和绝对理性联系在一起的。所有为了功利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都是不自由的。只有为了义务,这种义务是指道德上的义务,由你的绝对理性指导你去做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这么说大家可能听着听着有点走神了。俺们接着讲故事。
俺在少女时代翻琼瑶奶奶的《一帘幽梦》,有句话至今记忆深刻。
“为了被爱而爱,是人;为了爱而爱是神。他都为我做了神,我总该为他做一回人。”然后女主就潇洒的告别初恋去找大叔了。
康德大哥的绝对理性在他说来是人性,在我看来是神性。一种先验的道德义务感。一种为爱而爱。
他没有办法清楚的解释这种绝对理性会选择什么为道德义务。
只有两个检验的标准。
1,这种道德必须是可以推广的。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实践这条道德标准,它还能valid。。。这个在我看来还是一种功利的检测方式。最后合理的,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道德标准生存下来。这个和康德标榜的超越功利有点矛盾。
2,尊重绝对理性。康德觉得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在于人有绝对理性。这种绝对理性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作的工具性的推理,而是高于所有目的的,对某种东西的使命感,义务感。我觉得除了用神性没有别的东西来对应了。因为这种观点,康德认为谋杀和自杀都是对绝对理性的不尊重。草率的说,康德对绝对理性的推崇,近乎一种对神性的膜拜。他自己是个基督徒。
俺看完讲康德的那章,灵光一闪。思考如此纯精神世界的人,肯定是个深度宅。于是去翻了一下康德的八卦。果然此人终身未娶。。。而且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地方圆40公里。。。而且他还这么活了80年。。。
仅有的两段罗曼史如下: “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一次当他还在盘算自己的财产时,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则是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都算罗曼史,姐姐我每天都要对各种路过的帅哥美男花痴的。。。如果有的话。。。
这个是如何深度的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