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tianyi/
当远子哥捧着这本书的姿势夸张,神色更胜大法信徒捧着《转x轮》时,我的好奇心被钓上来了。这个号称“最优秀穿越科幻作品”的书究竟有多么神奇和想象力呢?拜圣徒远子哥的慷慨赐借,遵其吩咐,看前必须洗手,沐浴更衣,不准吃饭看,不准上厕所看…… 无奈昨晚罹患感冒,到家无移时倒头便睡,醒来竟是凌晨3点,继而无眠,遂起拜读此作。拂晓时分阅毕。
翻到塑封上的作者简介,无锡某中学历史女教师。我对这个身份没有任何成见,但是整本书阅读体验却不断的反映这个作者的身份和视角:一是中学历史教师,二是女性作者。
在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坦言了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经验。首先是防止穿越破坏历史感,其次是文笔语言问题如何兼顾古代背景和现代读者,三是如何合适的表达她的科幻创意。对这三点我都深以为然,然而我感到作者是想到了要点,而她并没有做好。
和芒果台的穿越剧相比,本书的历史感自然是要稳固许多。一是作者毕竟是历史专业的,二是芒果台是以娱乐而不是创作为目的的,三是和其他穿越作品相比,本书的穿越成分可以说很少。前半部分基本是秦末中国历史的叙述,偶尔出现几次的神秘人物也是为后文打伏笔,并没有影响整体脉络。然而到后半部分女性角色出现以后,整个历史感就濒于崩塌了。这一段完全放弃了历史的演进,全然集中于作者急于借韩信之口把她的“科幻”构思表达出来。至此穿越和历史感只是被分离了,并没有和谐共处。
当然,从历史故事的讲述,我们看出了作者对历史的了解和热爱。书中没有史观级别的讨论,然而仅从讲故事角度来看,我也没感觉到她对历史比我有多少更高的洞见。韩信的确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灵活用兵最具成果的军事家,但在一部文学作品里对他的拔高不应以让其他人物形象单薄化为代价。秦始皇就是贪,刘邦就是赖,张良更是荒唐到所有悲剧是因为长了小白脸而“无法服众”。这种简单归纳的思路倒是符合一个中学教师的思路(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本质也是这个思路)。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她对庞大的历史情节选材学习《三国演义》了“抓大放小”方法。然而作者明显没有做到这一点,她把个人对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的崇拜和热爱带入了创作当中,并且整个描写过程不乏一个女性崇拜者对一个男性英雄的仰慕情绪。韩信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作者对他的描写集中于落魄时分,遇见奇景,功成名就的心理活动等等,到了后半段更是让自己的化身潜入故事中,直接和韩信上演爱情大戏。而对于韩信最主要的历史事迹—一场场卓越指挥的战役(荥阳解围、假渡河关、背水列阵、半渡击龙且,乃至垓下之围)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唯一有所描写的暗度陈仓直接归因于神棍,更是无法容忍。这反映了作者女性的视角对人物的观测重点,在于个人的命运和情绪体验,以及作为异性对其的仰慕,而不是这个人客观上对历史的影响。
另外,我是一个考据癖,书中提及的历史事物我一定要考证真伪,作者确实没有常识错误,关于彭铿和颛顼的说法符合历史传说,芝罘也实有其地在烟台等等。但如上所说的,作者个人情绪影响了历史形象。书中韩信的老师尉缭蒙受恩宠也被过度拔高,历史上的尉缭是一个生活年代和姓氏都未知的人(“尉”来自他的官职国尉),他作为一个战略家对秦国统一有过贡献,但绝对不是书中所言的天下第一的人物,他本人有著作《尉缭子》流传至今,史学评价是战略概论性作品,和孙武、吴起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并且他和韩信毫无关系。事实上,《史记》里也没有记载韩信和暗度陈仓有关系,暗度陈仓据信是刘邦亲自领导的,并且目的是扰乱章邯的军事部署,而不是奇袭消灭之。毕竟陈仓道绵延千里极其不便,最终大军还是得从“明修”的秦岭栈道通过。至于九鼎,九鼎在秦灭周时便失踪,但从各种著作记载来看,它是九个鼎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于只是一个鼎。
我不是说这些与真实历史的细节出入影响了这部小说的质量,只是相对的历史感又减弱了。以至于在后来我不用考证就能看出哪些元素是来自真实历史的,哪些是作者瞎编的。例如那个功能性的,毫无形象特色的秦国史官“仲修”,显然就是用来串联韩信和尉缭的虚构人物;贯穿后半部书的“季姜”就不用说了,据我印象“伯仲叔季”是不能用于女名的。而那个神器“曳影剑”,看名字就像是国产网游装备……
说了这么多历史,我们再来说说语言。我觉得本书作为穿越科幻小说,这种完全白话式的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作者的文笔也是过关的。然而作者偏要在后记里标榜自己多么仔细推敲过语言,还借鉴了先秦散文云云,我是看不到一点先秦散文的影子。作者认为先秦的日常用语也不是像流传至今的文言文,竟然用了现代普通话“焉”和“烟”、“盐”同音而不宜日常所用作为理由。要知道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清入关以后满语和汉语融合的产物,先秦语言的发音完全不是这回事。这完全是为自己的白话文风找借口。
说了这么多,都在讲穿越和历史。要知道本书是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的作品哦,那科幻在哪呢?基本集中在最后30页。这里有点剧透,没看过还想看的同学们谨慎。首先,本书的科幻有多少“科”的程度?它哪一点可怜的时间纽带理论远远称不上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思考的闪光点。叫奇幻还差不多吧。
其次,我不反对“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神祗其实是xxx”这种路数,《达芬奇密码》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小说和电影都有这种情节,但是我真的很吃不消作者对这种高于人类的角色的浅薄描写和匮乏的想象力。他既然拥有超凡的智慧,还有扭曲时空的神力,那数千年来他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在海里堆一个人工岛并且还屡屡失败?其实这个题材还是有很多可探讨的范围的,例如这个一手缔造了人类历史的家伙和人类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他应该如何和人类共存,对于自己超凡的主宰能力他会有怎样的意念等等。我认为科幻只是一个载体,应该在科幻的一系列假设下提出更多思辨和社会学的内容,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在本书里,他只会填海造地。
再看贯穿始末的那个“沧海君”的形象,在先秦时代的先知就别再用黑衣斗篷里的黑暗面容了好吗,前半段故作深沉,后半段那么容易就惊慌失措,这样一个不中不洋的国产网游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先秦时代,实在也是有点反胃。另外对于九鼎的秘密,对于照心镜如何迷人心窍,沧海君展现给韩信的所谓“神迹”,都是非常浅薄的,可见作者的想象力是何等的匮乏。
回首看整本书,历史常识没问题,故事讲的可以,文笔也可以,但我发现它的构思再容易不过:先用半本书的篇幅讲本来就有的历史故事,偶尔穿插一两个神棍的神迹;再把自己意淫进书里,和心中的历史偶像唱响千古绝恋;最后再用30页“揭秘”一个荒诞不经的“科幻”真相。我看过的科幻作品很少,然而如果这样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平(它拿了银河奖),我表示非常失望。
截至目前登上世界名著大雅之堂的多数是对人性剖析的作品,我期待对自然科学追求的作品也能跻身其列。但如果是这种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刚刚又在在塑封上看到,作者自称梦想“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们排着队来买她的作品改编权,钱莉芳(作者名)成为无锡历史上继钱钟书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