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的文化

小明家是卖臭豆腐的,每月收入5万块,因为老婆生了孩子开销增加,想要增加每个月2万的收入。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两个主意。一个是去隔壁街区再开一个臭豆腐摊。第二个是收买城管,把附近所有的臭豆腐店或者臭豆腐摊都赶走。这样他不仅可以增加销量,还可以提价,因为产生了垄断。最后扣除给城管的费用,也可以增加每个月2万的收入,而且还风险小,于是他决定采用第二种。

第一种方案叫寻利。在个人获利的同时,社会总财富是增加的。
第二种方案叫寻租。个人的获利是对他人利益的转移,而且对社会总财富是负效应。(臭豆腐提价对消费者有害,而且有人因为贵了,可能就不买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制度下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故事。

比如在一个法律、舆论监管强度大,丑闻代价高的地方,城管就会用低效高成本的方式去履行和小明的合约。比如走法律手段,规模小于多少的豆腐摊被定义为违法,卫生条件达不到某个标准的被定义为违法。与此同时,小明家也要增加自己家店的卫生设施以符合要求。于是城管在降低丑闻风险的同时,增加了履行的成本,比如,他们可能还要和卫生部门去分享贿赂。所以对城管来说,从小明手里拿到的3万块钱贿赂,最后可能到手只有5千。这种低效的方式,限制了寻租的规模。因为可以的获利空间小。

而在一个监管缺失,舆论压力小的地方。城管可以用高效的方式去履行和小明的合约。比如野蛮执法,强行拆除。这种情况下,城管基本0成本。在这个系统里面,尝到甜头的城管会去拓展其他的业务,比如延伸到蛋饼摊,烤串。。。等等。。。

这条街上,小明的主要竞争对手小红,知道了小明的计划。他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小红也去贿赂城管。就是参与寻租。于是小明不得不增加对城管的贿赂,这个进一步增加了他寻租的成本。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城管决定除了小明和小红其他的豆腐摊都拆除。
于是小明预期的垄断没有形成,价格的提升没有预期的那么多。然后他寻租的成本也增加了。最后没有得到2万的利润,而只获得了5千。对小红来说,他的获利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但是他当时如果不参与寻租的竞争,就可能要关门失业,所以比起来,这个寻租行为对他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整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利益受到的损害,社会的总财富减少了。只有城管和小明获利。而且他们的获利比起他人的损失来,要少。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寻租文化开始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被破坏。通过勤劳致富的思路被依赖寻租获利的思路取代。

事实上,如果一开始,小明光明正大的去投资一家新店,他可以获得2万的利润,这个比5千的寻租利润高。同时,小红也可以把参与寻租竞争的成本投入到增开新店,这个也可以增加他的收入。而这种寻利行为,不会损害这条街上其他臭豆腐摊的利益,增加了社会总财富。

以上这个故事就是俺看完《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之后虚构的。作为一个微观模型,大家不要对俺的数字的准确性太苛刻了。
当初在思考中国经济现状的时候,顺藤摸瓜的找到了这本书。没想到,作者在最后一张总结中说,启发他想到寻租这个概念的,是他在中国当大使的生活。。。
作者对于垄断也有很犀利的表述。
在一个自由度高的市场中,真正的私人垄断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垄断还是政治垄断。
现在,天朝的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0%。而这80%,因为他们的寻租依赖,所以注定是低效的。

利他主义的悖论

胡言乱语ing。。。
最近在看的某本胡言乱语的书。。。《和尚与哲学家》。。
里面的和尚说,当人痛苦的时候,都是因为想到自己。
所以佛教讲无我。。。修禅的过程,不过是明白,我不存在的过程。。。
佛教相信,实在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
我从来就不存在,只不过人们不明白。。。
利他主义是可以获得心灵超脱的方式。。。

从个人体验来说,痛苦的时候,把自我关注打断,推向终极关怀,是可以转移注意力,并且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但是这种调节本身就是利己的,不是吗?

如果我不存在,那么他又在哪里?
如果利己是虚无的,同理利他也是虚无的?不是咩?

上海电影节第六天:《新悲惨世界》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6/siff-day6-les-miserables/

上海电影节第六天,万裕《新悲惨世界》。这个版本的《悲惨世界》由英国筹拍,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执导,在本届电影节上属于他的个人展映单元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名著,剧情和人物极其丰富,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了一个新兴世界的众生百态。但是如此之多的剧情和人物想要缩编在一部130分钟的电影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注意取舍就很容易流水账,没有重点刻画造成人物苍白。而本片正是有这样的问题,全片看下来,拍摄水准虽专业,演员表演也无问题,但是剧情过于繁杂造成观众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一部法国名著由英国人和丹麦人拍成英语片,本身就觉得有点怪,就像二战电影中德军讲英语一样。

本片的主角冉阿让和警长沙威分别由英国人连姆·尼森和澳大利亚人杰弗里·拉什饰演,这两人都是优秀的演员,也足以担当这两个经典角色,不过流水账的剧情编排和剪辑处理还是构成了对他们的挑战,好在他们出色的发挥和强大的气场基本保证了这两个角色的丰满度,描绘出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并且最后在塞纳河边得以宣泄和释放。其他角色就不敢恭维了,不是苍白无力就是一笔带过,连带着剧情也显得平淡。珂赛特和她男友塑造的比较失败,一个不听话不可爱,一个无才无能,不是原著中带给我的形象。

不过有世界名著做底以及制作人员的细节功力尚在,即便详略失当,本片并不能算烂片,至多只能算平庸。

感觉今天的中国挺像当时的法国的。

6分。

《假装情侣》和《JDWY》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6/the-pretending-lovers-jdwy/

虽然上海电影节系列连载刚进行了一半,但鉴于这两部是今天看的,就趁着新鲜写一写。

公司发的电影兑换券30号就到期了,这是最后一个周末。今天,我公司著名文艺青年雷蒙德同志表示他的两张票也还没用上,遂决定同往消费之。

现在这个档期,除了党片和早已上映许久的熊猫海盗,貌似只有《雪花秘扇》和《假装情侣》。后者是属于看了片名我就会略过的类型,前者的名字还行,但通过豆瓣考察,发现似乎枪手遍地之外便是恶评如潮,就果断放弃了。雷总说《假装情侣》有黄渤,应该还行。于是,我们就去《假装情侣》,同时学习党片数星星。

实践证明我们的预判基本方向是对的,只是对孰轻孰重没有正确估计。黄渤的搞笑维持在了平均水平,基本是各种苦逼的风格,有的还不错,但是这些搞笑桥段最多只能起到点缀的作用,丝毫不能挽救一塌糊涂的主线剧情。主线剧情基本是《我的野蛮女友》+法国版《两小无猜》的路数,首先这两片我都不喜欢,何况本片的模仿水平相当低劣,应该是当前国产爱情片的平均水准。我不敢相信时至今日这样的水准还能感动观众,也许是我看爱情片的阈值特别高吧。但是前几天的《巴尼的人生》真是深深感动了我,那才是真正动人的爱情啊。

女主角江一燕,号称是美女,但实在是长得没有任何特色,我至今记不住她的面孔。她在片中的角色不可理喻,就是个自私的疯子、虐待狂、骗子、心理变态。片中所有的爱情桥段都让我毛骨悚然,不敢正视屏幕,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数年前的《游龙戏凤》。本想最后两个人都死了大快人心,没想到编导还是让我失望了,最后一刻还不忘让我呕吐。

5分。

《JDWY》这部电影,从影片类型上来讲,和前作一样,还是幻灯片。虽然还是流水账,但基本考虑了剧情的连贯性,减少了无厘头的插入,诸如前作中的李连杰、梁家辉等等。至于主线剧情的意识形态和逻辑,诸如学生行为的合法性以及与今天的对比等等,这事不能说太细,在此就不说了。单就从这剧情上来讲,本片似乎更应该命名为《中国大事记1911-1921》,其中大部分的剧情貌似和JD没有什么关系。一开始陶成章和陈其美的冲突完全是题外话,难道是为了让张震演的蒋介石露把杀手的凶光?随后倒是相对来讲比较完整的塑造了袁世凯这个人物,可惜他手下除了徐世昌以外全是一批小品演员:冯巩、赵本山、刘仪伟、范伟等等。

其他戏份比较多的要数陈独秀和李大钊了,可是坏蛋形象丰满,好人永远单薄的铁律仍未被打破,就是冯远征的眼神有点不太正常。他们虽然慷慨激昂,但始终不能打动人。就像前作中KMT那边将星闪耀,但每个人都那么有个性,有自己的生活;相反对面那一群手拉手激动的唱国际歌的那群人,似乎彼此就是生活的依靠,一个女人也没出现过。对于人性真实刻画和内部斗争的忌讳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好歹给他们胡适的待遇吧,一出场下边的女生们就花痴一片。

哦对了,忘了本片的主角刘烨。说实话在JD之初,确实没刘烨什么事。可是非要硬塞入他的足够戏份,就会导致本片这样的结果,就是凡是他出现的时候,剧情就特别脱线。前面还是袁世凯密谋窃国和学生群情激昂,随即就转入莫名其妙毫不来电的爱情场面,而且镜头长得在这部幻灯片里令人瞠目,一比下来刘德华和小凤仙的那场长达2分钟的完全不算奢侈。杨开慧整个就成了无脑小女生,他们的莫名其妙的爱情也成了JD伟业的一部分。

影片的高潮更是彻底的脱线。从一片水深火热中突然转入烟波浩渺的嘉兴南湖,周迅穿着花袍撑着纸伞坐在画舫的船头,缠缠绵绵的湖面上只有他们一艘船,微波荡漾,加上电脑特效假的程度,让人迅速产生幻觉,这是啥伟业还是仙剑奇侠传啊。

明年再拍个建军霸业吧。

6分。

上海电影节第五天:《梦幻马戏团》《初恋这件小事》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6/siff-day-5/

上海电影节第五天。看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

上海影城《梦幻马戏团》是一部风格独特斯洛文尼亚电影。首先,它是一部默片。在21世纪,默片的主要功效就是展现某种情调或状态,以免絮絮叨叨的台词破坏了气氛。《魔术师》好歹有少量的对白,而这部《梦幻马戏团》可真正做到了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既然是默片,那配乐自然取代了对白成为声音的重心。本片的配乐没有辜负这个重托,从末世的荒凉到马戏团的欢乐,再到玄幻色彩的清亮,都弥补了没有对白可能给影片带来的缺失,相反还带来了不少独特的视听感受。

其次,这部电影非常突出了其片名中的“梦幻”二字。在一个不明的战乱国度的一篇荒野上,有一户人家。由于这片荒野是欧洲地貌,这户人家的居民是欧洲人,都不是非洲或中东这样的现实战乱地区的样子,所以尤其显得这个故事发生的地域很梦幻。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刚刚不幸中流弹身亡,男主人带着女儿和儿子时刻紧绷着神经,一片绝望迹象,也看不出来在这荒野上他们是靠什么过活的。总之是一片梦幻中的末世场景。

这时候,无垠的荒野上竟然来了一个马戏团。在敌意和防范之心消弭之后,马戏团的成员们开始大展身手,从空中飞人到骑单车的小丑,从吐火的大汉到柔韧性极强的金发美女,还有能在大人手上倒立的小正太。没有观众,没有收入,但他们似乎乐此不疲。看来我必须克服对本片中人物的经济来源的疑虑。当然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说话。很快,在屋子女主人的鬼魂通过通灵的马戏团正太将项链转交给丈夫之后安然离去,马戏团的金发美女开始和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惺惺相惜,倒立的小正太和他的小儿子结下了深厚友谊,空中飞人的青年和大女儿坠入了爱河。一开始的战争背景似乎被遗忘了,处处绽放着末世中的些许亮色。尤其是马戏团青年和大女儿在海滩上双双骑车的场景,配以绝妙的钢琴曲,堪称梦幻和美丽,锁定了本片四星起评的基调。

这时候,突然炮声隆隆,无垠的荒野上竟然来了一辆坦克。孤零零的坦克出现在马戏团面前,这般梦幻色彩也不言自明,不过还是把影片拉回了战争的情绪当中。马戏团的表演家们毫无惧色,竟然在坦克面前大秀自己的看家本领,影片配乐重回马戏团的圆号声中。手舞足蹈居然感染了这辆坦克,坦克瞄准了远方的一棵树,一击命中,大家纷纷喝彩。从头至尾,坦克没有出来一个人,也没有一句台词,全部情绪表达在炮筒的转向和开炮上。这一番马戏团和坦克的才艺大比拼无疑充满了异域风情的想象力。

坦克忘了自己的战争机器本分,结局就是被一架战斗机迅雷不及掩耳的摧毁。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年迈的老团长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马戏团的全体成员撑起了大帐篷,为弥留之际的老团长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梦幻表演。老团长宛若回到了自己最精彩的年华,在欢乐和祥和中和屋子的女主人一样离开了。和马戏团已经结下不解之缘的这一家人,也上了马戏团的卡车,消失在了茫茫的荒野之中。

无论这部默片是否如豆瓣影评说的是在揭露战争的丑恶本质还是作秀特征,这一连串的梦幻场景的想象力就足以让我打上4星。

7.5分。

随后在国泰的泰国青春偶像剧《初恋这件小事》则完全是另一套路数。近来泰国在此方面的建树大有超越韩国之势,而且总体比较健康向上,没有无穷无尽的白血病的滋扰。不过《初恋这件小事》的豆瓣评分如此之高恐怕全是因为帅哥男主角,《暹罗之恋》那个。虽然没有白血病或失忆症,该片剧情狗血的程度还是令我瞠目,以至于非议众多的结尾重逢都让我没什么感觉,反正都已经过了我的狗血线。

帅哥完全不足以支撑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到结尾,虽然前后左右的女生尖叫着花痴一片。好在前半段有以凤姐老师为首的几位丑角精彩演出,后半段有麻雀变凤凰的萝莉女主角,更有全程一直在high的一同观看此片的神人X君。此君欢声笑语精评不断,大概是我上海电影节经历最欢乐的一场。

女主角一开始整个就是黝黑矮小羞涩的丑小鸭,我对此十分失望,难道这是一部纯花痴帅哥的专用片?这样下去我会崩溃的。好在容貌酷似凤姐的英语老师频频重拳出击挽救了一切,在我心里她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加上女主角的3个戏剧色彩浓厚的跟班,X君分别命名为土豆、冬瓜、无名氏。无名氏自然默默无闻,冬瓜是类似于《长江七号》里的大胖女Boss的角色,而土豆是一个始终撇着嘴腹黑无比的矮小黝黑女,你们说X君的命名传神否?

前半段就这样不咸不淡的过去了,突然间,女主角丑小鸭变天鹅了!是化妆改变世界,还是女大十八变?真的是同一人么!我怎么觉得不仅皮肤白了眼睛大了笑容美了,而且腿也长了胸也大了?但是仍不失萝莉本色!终于,本片起评分从2星回到了3星。

在狗血故事里,女猪自然不能和男猪顺当的在一起,一般都先和男猪的好朋友来一下。本片也不例外,男猪的好朋友满腔激情的背着自己的女友,女友在背上却和身后默默跟着的男猪深情对望。X君振臂高呼:“你难道没注意到头上那一圈有如忍者神龟般的绿光吗!” 狗血片的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让你失望,每每你想不会真这样吧,它就每每突破你的底线。在一个毫无亮点的山水边的小公路上,女猪的机车停在画面右下角,X君拍案而起:“再来点粉红的花瓣吧!这不就是上海人拍情侣照的地方么!”

谢谢X君,有了她,才有了这精彩的夜晚,有了她,我才懂得如何欣赏这类电影。

豆瓣分数真是越来越不靠谱了。

6分。

村队和德甲的角逐

德甲新赛季快要开始了。。。现在各个队伍都开始提热身赛。。。

霍芬海姆就选了和他们很有历史渊源的兄弟球队,bad schonborn村队踢热身。

根据小朋友介绍,这个村队还是有编制的哦,属于德辛(按照甲乙丙丁排,大家自己去掰手指头),他小时候还在村队的少年队混过哦。。。现在这个村队里面有他同学。。。

我问比赛是在sinsheim的霍芬海姆主场吗?小朋友说,不是啊,在bad shonborn啊。。。

再次汗。。。这个小镇居然还有体育场吗?小朋友说,不是stadium。。。就是个open field。。。

小朋友帮我买了票,兴致勃勃的要去看。俺说,要是比赛无聊,我就在那里打瞌睡哈。看过中超和墨西哥联赛的的经验。。。这种低水准比赛都是很让我打瞌睡。。。

小朋友神秘莫测的笑了: it can be anything, but definitly not boring…

经过他解释,恍然大悟。。。肯定没几分钟就会有一次进球。。。

俺问最后比分会不会是十比零。。。

小朋友说,不会的,大概会是十四比一。。。

我们村会由假摔得到一个点球,破门得分。。。

比赛还有半个钟头开始,等我看完回来confirm这个预测。。。

上海电影节第四天:《丹麦试验》《波尔日记》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6/siff-day4-eksperimentet-poll/

这几天真是忙,都没时间更新,昨晚被著名的北京暴雨堵在出租车上3小时,想死的心都有了。今天终于过得正常了点,来这里更新上海电影节第四天(6月14日)的观影记录。

在上海影城的《丹麦试验》是我看的第二部丹麦电影(继《更好的世界》之后),从其名气和成本来看,估摸着不趁着电影节看了就很难见到了,这也构成了我在电影节后半段的基本观影动机和方针。

这部丹麦电影讲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真实发生的故事。丹麦的殖民地格陵兰,地处偏远的北极,与世隔绝,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对格陵兰的贫穷和疾病肆虐的指责,丹麦决定实施对格陵兰民族同化政策(格陵兰的主要居民是因纽特人)。为了让落后的格陵兰像丹麦一样“文明”,丹麦政府挑选了15名格陵兰儿童到丹麦教育和生活了一年,随后将丹麦化的他们送回格陵兰,以期他们成为“文明的楷模”来同化格陵兰民族。

这样的做法肯定是反人性的,也是必然失败的,这部电影自然也是反思之作。选儿童演员也特意挑选了最亚洲人种,最因纽特的一批孩子,以此来凸显矛盾,我倒觉得其中长相十分亚洲的女孩Karen的格陵兰土著哥哥是个东西合璧的帅哥。

这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这个世界连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全盘西化了,今天我们看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著名美女的画像或照片,都觉得不怎么好看,正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已经西化,我们都爱轮廓深高挑曲线的美人。在《丹麦试验》里也一样,丹麦人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格陵兰的“文明化”,那个儿童之家的校长也认为自己是真心为这些孩子好,但是他们无处不在的优越感是无法掩饰的。在金发碧眼的丹麦人面前,这些格陵兰土著小孩无一不流露出深深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暴躁和反抗情绪。这一点在中国也一样,只是和中国人的奴性又结合在了一起,只有自卑,没有反抗。

这部电影的结局注定是悲剧,在丹麦生活了一年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成了丹麦人。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应该就是母亲和哥哥搬走,Karen被与母亲强行分开的场景,即便她与母亲都已经无法用语言沟通—这些可怜的孩子都忘掉了母语格陵兰语,与自己的父母都无法沟通,另一方面又无法融入丹麦文化和社会。

不过在表现孩子无法融入丹麦方面,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他们学习成绩无法跟上这一点上。这显然是片面的,片中也指出,这个问题原因是他们没有从小和丹麦小孩接受一样的教育,和同龄孩子比当然跟不上。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更小的小孩到丹麦从头学起来解决,并不能反映文化隔阂的问题。

在名为全球化,实为西方化的今天,我逐渐成为了一个反全球化者。在我看来,世界上多彩多姿的多样文化和风土人情,正如不同的地貌和景色一样,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亮色。如果全世界都成了一副标准的模样,那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7分。

随后是万裕的《波尔日记》,这是德国拍摄的女诗人Oda von Siering少女时代的传记片。我对该片产生兴趣的原因一主要场景发生在爱沙尼亚,一个并不熟悉的国度,二是一战爆发前夕的时代背景。

在我的预想中,诗人的传记片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文艺气息的,如果能像《阴云弥漫的日子》那样就好。没想到电影开场不久把人头锯开取出大脑的惊悚情节就让我倒了胃口。随后也有不少连体死婴标本之类的重口味元素,着实是一部奇特的电影。

有这些东西的原因是女主角的医生父亲是个人体器官标本收集狂,然而正如女主角的文艺后妈所说的,他锯开了无数尸体,却对人一点也不了解。而这位文艺后妈在本片中是一位很酷的人物,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她一个人在拉大提琴,窗外她老公的命根所系的标本实验室在连环爆炸中灰飞烟灭,她只停顿了一秒便继续忘情的演奏。

影片故事发生在爱沙尼亚,在一战前夕这里是德国和俄国势力范围的交汇点,13岁的女主角Oda从德国柏林来到这里,只会说德语,不会说俄语或爱沙尼亚语。而这里驻扎着许多俄军,同时在这个沙俄末期的时代,革命党人四处起事,整个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在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拍文艺片也不难,女主角和落难的革命青年在阁楼上的私情就大有可为。二人世界里包括翩翩起舞和自演戏剧,文艺的不行,让人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关于女主角的内心世界,我不想表述太多,因为我真不了解,此片能否被归为“女性电影”。这个tag是最难打的。

于是,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战争、文艺、女性、东欧神秘主义、惊悚等各种元素的长达130分钟的电影,就是没让我抓住它的中心和重点。这也是很多传记片的通病。电影倒是成功的渲染了爱沙尼亚的湿地气息,以及那个年代吱呀吱呀的阁楼的感觉。片尾字幕显示,Oda后来成为了20世纪同时代最有名的诗人,但是她的作品一部也没有流传下来。我就奇怪了,都到了20世纪了,最有名的诗人一部作品也没发表?还全部失传了?那她是如何成为最有名的诗人的?

6.5分。

城市猎人 iphone H&M

最近在追《城市猎人》,下了血本的大制作,所以赞助商也都是大户。。。比如apple。。。channel。。。
以前韩剧大多是三星赞助的,所以至少男猪脚用男用手机,女猪脚用女用的。。。配角用配角手机。。。
到了《城市猎人》里面,人手一个爱疯四。。。连老爸住院,需要兼职赚医药费,差点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苦逼女猪脚,都是一个华丽丽的爱疯四。。。感觉世界上只有这么一款手机了。。。

电视剧有他的难处,只有一个手机赞助商,他家还天煞的只做一款手机。。。这款手机还天煞的只有一个颜色。。。
导致男女老少,贫贱富贵都用一样的。这点上倒是符合片子要表达的人人平等的主题。。。在手机这点上,他们消灭了贫富差距。。。

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我曾经以为这种批量生产的机器化产品,应该逐渐的被个性化的定制取代。
可是发展趋势似乎是反的。虽然现实中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夸张,但是说三人行必有iphone是很写实的。仔细想想,也许这个并不违背个性化的潮流。智能手机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下app,去customize。。。硬件的个性化,成本是很高的。不可能每次出新款了,我都去买新手机。但是软件的个性化却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且手机,毕竟是个功能性的东西。好比我的电脑丑点没关系,里面装的游戏能跑就好了。。。

前一阵子在女人的推荐下翻掉了《第三次浪潮》,里面有一个观点还是很有预见性。作者认为在第三次浪潮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观念会逐渐模糊。消费者同时也会部分的参与生产。

这个观点很好的一个印证–HM, Zara,Mango这些平价时尚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获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衣定制的举步维艰和日薄西山。。。
时尚的关键字,搭配。。。以批量生产降低单品的价格,给喜欢折腾混搭的mm提供更多的选择元素。
成衣定制,大部分还是在消费设计师的idea。对消费者来说,自己去做服装设计难度太高。同时成衣定制的成本也太高。但是比起来,HM常年打折,经常几欧十几欧就能买到很漂亮的单品,还有包包,围巾,帽子,各种佩饰出售。尝试搭配是有点时尚触觉的mm都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HM和iphone的成功有相似之处。

大胆小结一下消费趋势,消费者希望部分的参与商品的生产与完善,在此过程中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发挥创造力。而作为生产者来说,需要的是降低满足消费者这种需求的成本,不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非物质层面。

公主头

头发长好快。。。

今天无聊,绑了一个公主头。。。

又心虚的问小朋友,我绑这个头是不是有装嫩嫌疑啊。。。

小朋友马上说,no! why?

心里一阵小开心。。。

他又补充道,even old woman can use this hair style…

默默内伤。。。

外貌分类

在豆瓣上看到这个投票。。。觉得很有意义,有必要来这边统计一下。。。

1.不停的有人夸奖说好看,自己也觉得好看
2.偶尔有人夸奖说好看,自己觉得也挺好看
3.鲜少有人夸奖说好看,自己觉得你们真是瞎了狗眼
4.有人夸手好看、头发好看、侧面好看、皮肤好,就是没人直呼帅锅美女的,严重偏科的
5.各种好看,就是特么的不上相
6.惊世骇俗的美,目前还未有人懂得欣赏

哈哈哈,老娘很客观诚实的觉得自己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