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家是卖臭豆腐的,每月收入5万块,因为老婆生了孩子开销增加,想要增加每个月2万的收入。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两个主意。一个是去隔壁街区再开一个臭豆腐摊。第二个是收买城管,把附近所有的臭豆腐店或者臭豆腐摊都赶走。这样他不仅可以增加销量,还可以提价,因为产生了垄断。最后扣除给城管的费用,也可以增加每个月2万的收入,而且还风险小,于是他决定采用第二种。
第一种方案叫寻利。在个人获利的同时,社会总财富是增加的。
第二种方案叫寻租。个人的获利是对他人利益的转移,而且对社会总财富是负效应。(臭豆腐提价对消费者有害,而且有人因为贵了,可能就不买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制度下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故事。
比如在一个法律、舆论监管强度大,丑闻代价高的地方,城管就会用低效高成本的方式去履行和小明的合约。比如走法律手段,规模小于多少的豆腐摊被定义为违法,卫生条件达不到某个标准的被定义为违法。与此同时,小明家也要增加自己家店的卫生设施以符合要求。于是城管在降低丑闻风险的同时,增加了履行的成本,比如,他们可能还要和卫生部门去分享贿赂。所以对城管来说,从小明手里拿到的3万块钱贿赂,最后可能到手只有5千。这种低效的方式,限制了寻租的规模。因为可以的获利空间小。
而在一个监管缺失,舆论压力小的地方。城管可以用高效的方式去履行和小明的合约。比如野蛮执法,强行拆除。这种情况下,城管基本0成本。在这个系统里面,尝到甜头的城管会去拓展其他的业务,比如延伸到蛋饼摊,烤串。。。等等。。。
这条街上,小明的主要竞争对手小红,知道了小明的计划。他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小红也去贿赂城管。就是参与寻租。于是小明不得不增加对城管的贿赂,这个进一步增加了他寻租的成本。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城管决定除了小明和小红其他的豆腐摊都拆除。
于是小明预期的垄断没有形成,价格的提升没有预期的那么多。然后他寻租的成本也增加了。最后没有得到2万的利润,而只获得了5千。对小红来说,他的获利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但是他当时如果不参与寻租的竞争,就可能要关门失业,所以比起来,这个寻租行为对他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整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利益受到的损害,社会的总财富减少了。只有城管和小明获利。而且他们的获利比起他人的损失来,要少。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寻租文化开始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被破坏。通过勤劳致富的思路被依赖寻租获利的思路取代。
事实上,如果一开始,小明光明正大的去投资一家新店,他可以获得2万的利润,这个比5千的寻租利润高。同时,小红也可以把参与寻租竞争的成本投入到增开新店,这个也可以增加他的收入。而这种寻利行为,不会损害这条街上其他臭豆腐摊的利益,增加了社会总财富。
以上这个故事就是俺看完《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之后虚构的。作为一个微观模型,大家不要对俺的数字的准确性太苛刻了。
当初在思考中国经济现状的时候,顺藤摸瓜的找到了这本书。没想到,作者在最后一张总结中说,启发他想到寻租这个概念的,是他在中国当大使的生活。。。
作者对于垄断也有很犀利的表述。
在一个自由度高的市场中,真正的私人垄断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垄断还是政治垄断。
现在,天朝的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0%。而这80%,因为他们的寻租依赖,所以注定是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