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希特勒纽伦堡阅兵的纪录片。著名女导演Riefenstahl被任命执导。希特勒给了这个片子无上限的预算,30多台摄像机,以及上百人的摄制组。
这个女导演也负责拍摄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可见她当年在德国的地位不下于今天老谋子在中国电影圈的地位。
这位天才年轻导演,给这部气势恢宏的纪录片插入了很多温情细腻的元素。让它超越于一部纪录片而成为一个艺术品。
因为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片子,所以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二战相关知识的解说。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的时候,德国正处于低谷。经济萎靡,还要偿还高额的战争赔款,很多人都食不果腹。但是希特勒的团队在短短的一年间就扭转了颓势。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很快的改善。而且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德国人在一战的失败中积累的耻辱感和愤怒。这一切都为造神运动奠定了基础。电影拍摄于希特勒上台一年之后,但是在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掌握的强大力量和民众的疯狂崇拜。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没有引起其他欧洲国家的警觉。打文明的时候看到邻国十个城市都在造兵,怎么都要找点对策了吧。何况只是10个回合的停战期间。
片中的几个highlight
1,劳动阶级最光荣。劳动者不再是卑微的,而是国家里最重要的人。德国的铁路公路,工厂都是在那个时期迅速建设起来的,为后来二战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2,少年营。里面青少年赤身裸体嬉戏的场景。。。口水一下。。。据说,这种健美强壮的德国男人形象,就是纳粹当时试图树立的。所以经常可以在镜头上看到赤裸着的肌肉男。我一边擦口水一边问小朋友,为啥二战前德国帅哥那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呢?都在战争里面死绝了吗?小朋友说:是啊,精壮的男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只有disable的在家里面活下来了。不过我是例外哦,我的两个爷爷都是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所以我不是disable的后代。。。一滴汗。。。
不过想到这些在少年营中生机勃勃的少年,几年后都将死于战争,心酸了一下。
3,整齐的掌声,一致的表情,相似的眼神。不得不想到某国的红色岁月。团结就是力量。。。但是当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思想,一个意志的时候,往往是很危险的,这种团结的力量也可以是破坏的力量。小朋友的爷爷是主动去参军的。理由很简单,反正每个人都要上战场的,志愿去的可以拿到好职位,被强征的要被推去前线当炮灰。所以就积极主动要求参军了。这种小农阶级利己式的狡猾,却让我觉得很可爱。因为人性还在那里。比起来,被国家主义洗脑的少年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
我看完之后隐约理解了某国威胁论的由来。不止一次被问,某国有一天会发动战争吗?我都很肯定的说,不会的,某国人不好战。但是看看这个片子,再想想两年前的大阅兵。就懂了他们的恐惧。当权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有时候战争就是一个人去按下按钮的事情。虽然我还是觉得孬种的某国是不会去发动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