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

1934年希特勒纽伦堡阅兵的纪录片。著名女导演Riefenstahl被任命执导。希特勒给了这个片子无上限的预算,30多台摄像机,以及上百人的摄制组。
这个女导演也负责拍摄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可见她当年在德国的地位不下于今天老谋子在中国电影圈的地位。
这位天才年轻导演,给这部气势恢宏的纪录片插入了很多温情细腻的元素。让它超越于一部纪录片而成为一个艺术品。
因为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片子,所以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二战相关知识的解说。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的时候,德国正处于低谷。经济萎靡,还要偿还高额的战争赔款,很多人都食不果腹。但是希特勒的团队在短短的一年间就扭转了颓势。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很快的改善。而且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德国人在一战的失败中积累的耻辱感和愤怒。这一切都为造神运动奠定了基础。电影拍摄于希特勒上台一年之后,但是在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掌握的强大力量和民众的疯狂崇拜。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没有引起其他欧洲国家的警觉。打文明的时候看到邻国十个城市都在造兵,怎么都要找点对策了吧。何况只是10个回合的停战期间。

片中的几个highlight
1,劳动阶级最光荣。劳动者不再是卑微的,而是国家里最重要的人。德国的铁路公路,工厂都是在那个时期迅速建设起来的,为后来二战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2,少年营。里面青少年赤身裸体嬉戏的场景。。。口水一下。。。据说,这种健美强壮的德国男人形象,就是纳粹当时试图树立的。所以经常可以在镜头上看到赤裸着的肌肉男。我一边擦口水一边问小朋友,为啥二战前德国帅哥那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呢?都在战争里面死绝了吗?小朋友说:是啊,精壮的男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只有disable的在家里面活下来了。不过我是例外哦,我的两个爷爷都是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所以我不是disable的后代。。。一滴汗。。。
不过想到这些在少年营中生机勃勃的少年,几年后都将死于战争,心酸了一下。
3,整齐的掌声,一致的表情,相似的眼神。不得不想到某国的红色岁月。团结就是力量。。。但是当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思想,一个意志的时候,往往是很危险的,这种团结的力量也可以是破坏的力量。小朋友的爷爷是主动去参军的。理由很简单,反正每个人都要上战场的,志愿去的可以拿到好职位,被强征的要被推去前线当炮灰。所以就积极主动要求参军了。这种小农阶级利己式的狡猾,却让我觉得很可爱。因为人性还在那里。比起来,被国家主义洗脑的少年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

我看完之后隐约理解了某国威胁论的由来。不止一次被问,某国有一天会发动战争吗?我都很肯定的说,不会的,某国人不好战。但是看看这个片子,再想想两年前的大阅兵。就懂了他们的恐惧。当权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有时候战争就是一个人去按下按钮的事情。虽然我还是觉得孬种的某国是不会去发动战争的。

《大地惊雷》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4/true-grit/

看完了一部动作片后,可以考虑将口味转移到视野开阔、荡气回肠的天地中去。《大地惊雷》获得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10项提名,虽然颗粒无收,但是实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

翻拍自1969年的传统西部片《大地惊雷》,新版的导演科恩兄弟在本片中注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黑色元素和玩世不恭,但和《老无所依》不同,这部《大地惊雷》保持了完好流畅的故事框架,没有支离破碎的情节,没有喋喋不休的絮叨,虽然是传统的西部复仇故事,但是本片整体娱乐性甚佳。

本片的场景过硬,由始至终带给观众狂野干燥的西部风光,配以浓烈纯粹的色彩,更有绝对属近年上佳的史诗级配乐,让我颇有置身其中之感,即便是在国泰的飞机上。

在剧情上和场景串联上,科恩兄弟通过诸多设置,诸如一行人路遇无名死尸,陌生神秘医生这些与主线剧情无关的人物(通常电影里不会有这样的无关设置),给观众带来了如冒险闯关游戏般身临其境的感受。男主角杰夫·布里奇斯是上届影帝,本次他出色的完成了狂野不羁的读研警长考伯恩的演绎,尤以他踹印第安小孩那一段为最,展现了他虽充满正义感但是粗暴的性格。一个生动的形象留在了观众心中,再次获得了影帝提名。只是这终究是个出色的戏剧形象,不如《国王的演讲》中的国王那样有现实和政治意义,拿不到影帝也是正常的。马特·戴蒙出演了男二号,小女孩Hailee Steinfeld的表现也很不错。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主题曲。充满了19世纪美国西部民歌的风格,不是雄壮的荡气回肠型,而是别具风味的不朽传奇型。

8分。

《危情三日》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4/the-next-three-days/

在看了纪实的《斗士》之后,第二部我看了这部好莱坞动作片《危情三日》。剧情包着悬疑的外衣,其实还是惊险动作为主。讲的是大学教师拉塞尔·克劳的平凡人妻子突然被当谋杀犯抓走,他为妻子洗冤不成,愤然策划越狱的故事。

《危情三日》是一个做工相当不错的流水线作品,飞车爆炸追逐自然不失水准,还在剧情方面用了点心。主角在洗冤不成被迫开始策划越狱的时候,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菜鸟,影片详细刻画了他从0开始的过程,例如网上视频学开锁,去买假护照被骗被打,第一次对监狱安全系统鲁莽挑战等等。这些铺垫对影片品质是有相当正面作用的,相信不少人也会为这位对妻子如此痴情从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男人感慨几分。当然,在神功练成之后,影片的后半段走上了好莱坞的传送带,飞檐走壁滴水不漏,毒贩也轻松被干掉,而警察永远慢一步,只差主角没有如007一样发型都不乱。

总体来讲,娱乐性不错。而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开头的一个小细节,在三口之家还其乐融融的时候,爸爸每天早餐都会给一家三口来个合影,直到儿子18岁。这是多么有爱的一个细节啊,当时我暗想以后我也要这么干。

7分。

《斗士》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4/the-fighter/

国泰航班上的点播电影质量不错,通常都有5部以上我想看的电影。囊括本届奥斯卡男女配角奖的《斗士》就是我看的第一部。

个人总结,演技派成就功名一般分三类:演某个真实人物特别像,演某个变态角色特别变态,以及鲜活的形象特别贴近真实生活而打动人心。其中第二类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变态总是光彩四射的,例如《黑暗骑士》里的小丑;第三类是最难的,需要岁月的积淀和文化修养,例如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一些角色;而《斗士》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和梅丽莎·里奥则属于第一类,其成功源于对原始形象的深入研究和认真揣摩。

《斗士》是个传记片,讲的是次中量级拳击手Micky Ward(马克·沃尔伯格)的故事。职业拳击手通常有个苦出身,Micky也不例外,在一个子女一大帮的问题家庭里,有鸡婆妈妈(梅丽莎·里奥)和曾经的著名拳击手如今堕落吸毒的哥哥Dicky(克里斯蒂安·贝尔)操办他并不成功的拳击事业,并不时和Micky的女友(艾米·亚当斯)发生冲突。

我对这个拳击手及其家庭完全不了解,不过能感觉出来《斗士》是写实的,从片尾花絮原型人物的举止来看,贝尔的确是对他进行了深入研究,言谈举止的腔调颇为神似,甚至还为此减肥数十公斤。贝尔的敬业是出名的,如今也得到了肯定,不过如果他能够突破这些极端的角色,出色的演绎一些动人的真实生活,才能真正算一个伟大的演员。

总的来说《斗士》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励志片,其中有两大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是马克·沃尔伯格在拳击台上惨烈写实的战斗,令人想起《愤怒的公牛》,二世艾米·亚当斯一人独挑Ward家一窝八婆丑女的混战,那几个丑女演员都找的不错,挺不容易的。

7分。

如果生活是为了度假

为什么我还在这个地方,因为我还想rotation。

为什么我还在rotation,因为我还想出去玩。

简言之,为了出去玩,所以我还在这里,搞内存搞操作系统搞数据库,忍受某些不合理的压力,甚至对讨厌的人微笑。

好像所等待的就是强压内心的烦躁与愤怒,把report写完发给客户,把escalation handover给其他人,然后写封信,说姐度假去了不能上网,有事找我老板。

这算有舍才有得,还是得不偿失。

我应该去加盟一个STARBUCKS或者COSTA, 白天卖卖咖啡卖卖热巧克力,提供WIFI给文艺小青年。到了夜里,当文艺小青年在室内X疼地促膝长谈时,在后门支一口油锅,招聘一个萝莉颜御姐,卖香酥鸡。

AND I SAID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快乐至上

今天借出去的《原来我非不快乐》又回来了。去Linda那里拿回来。
走在楼梯上的时候,突然想通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为什么把快乐当学问研究的林夕还是让我觉得他不快乐。

仔细回忆了一下最近从depress到重新delight的过程。。。
快乐是种不强求。。。
所以快乐强求不来。。。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太不愿意放手,甚至试图放手都无法放手。
有一天真的放下了,就豁然开朗了。

呵呵,不过在低谷的时候,真的知道了,被朋友关心的感觉是多甜蜜。

恩,把猴子留到最后的人真的是幸福的人。

工作三年(四)

      三年的光阴如水流过,有些事是与工作无关的,比如说:长大。不管如何度过,长大总是一件不可抵挡的事情,并且是默默地不可抵挡。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也许都不会被察觉,可是,总有那么个时候,你会鬼使神差般突然回首,这一刻,你是否还能循着依稀的脚印辨认出来时方向?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一年就像是永远,长大更是一件基本不用当作现实的事情,于是才催生了无数色彩斑斓的孩提梦想。然而,人越长大,时间似乎就过得越快。如果这种感觉可以用公式来表达,那么绝对是指数的。于是,就忽然明白,为什么只有长大的人才会喊出“不想长大”,那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可是你看,不管是过得好的过得坏的,已实现梦想的还是仍在奋斗的,只要提到过往,十有八九会马上变得深沉,更免不了一番长吁短叹。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显出几分怅惘呢。

      人们总会怀念,儿时的快乐来得特别简单,一丁点小事都能让一个孩子觉得他是最幸福的人。然而,请不要忽视,在那个快乐来得简单的年龄,悲伤也来得格外容易。回想小时候的伤心时刻,摔跤之类的皮肉之苦可能一顿饭的光景就被忘掉了,而那些始终盘桓不去的,大概是小动物的死去、东西被弄丢弄坏之类的事吧。一集动画片没看到,一本书被撕破,一把尺子被弄丢,一块糖被不小心掉到地上,一件玩具的报废,与亲人或朋友的短暂分离,都可能在小孩心里引起极大的波澜。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一些这类的伤心时刻。在小孩的心里,只有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件东西是最好最珍贵的,一旦它有损坏,被弄丢,那么,本来完美的一个小世界马上就坍塌了,这种损失是很难补偿的。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对这些损失都麻木了呢?东西旧了就丢掉,坏了就再买,亲人已不在身边,朋友也是聚少离多。所有这一切,我们都能够坦然面对,继续自己向前走,这种变化,就叫做长大吧。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为了适应周围和社会的一切,为了成为一个“正常人”,我们让自己习惯了承受一些损失和变化,但却没想到,当我们对痛苦变得麻木时,快乐也被挡在外面了。

      我们总会认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更容易淡然面对坎坷;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够笑看云卷云舒。我无法揣度,当痛苦被看得很淡,那么幸福,是不是也就变得淡淡的了?若要大喜,就只能接受大悲么?

      似乎明白了,长大,就是学着释然,学着融入这个世界。倘若学得较慢,可能被说成幼稚,如果学得太快,那么便是老成。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会,可是成长这一课,却只能自己一遍遍练习。

欢乐的小正太调戏记

中午太阳好大,去森林里面逛。

看到漂亮的黄色小花,蹲下来。上面爬了很多的虫子。腿很短,看起来就匆匆忙忙的甲壳虫。永远在寻寻觅觅的蚂蚁。还有弓啊弓啊的不知道啥的虫子,脑补他以后会变蝴蝶。

森林的树荫下,停了一个很拉轰的,类似拖拉机的大型机器。车上坐了一个金发正太,目测20岁左右,正在休息。俺走了几步,灭忍住,回头跑过去,仰着头问,可以让我开一下你的拖拉机挖。

小正太小惊讶一下,恢复镇定,说,开不行,不过可以一起开哦。然后把副驾的小凳子翻下来。

小正太告诉我,他的工作是给草坪打洞,这样草才能呼吸。他的英文不好,连grass都不会说。他说,i work on the green. 文艺女青年我,觉得这个是个诗句。

今天他是被sap请来维护草坪的。他说现在午休,大家在吃饭,打草机声音太大了。不过,管他呢。然后我们把公司的草坪都打了一遍洞。

中间打洞的针戳到了熟料管,小正太还提了工具下去修。

因为机器的声音真的很大,而且造型拉风。一路上大家都纷纷驻足,讨论这个机器到底在干啥。姐姐我很high,只有我有坐票哦。

小正太说,第一次有人坐在这里陪他打洞。俺害羞的说,俺也是第一次陪人打洞。

时间很快过去了,姐姐我的午休结束了,一点还有team leader deliver的infosession要去捧场。

依依不舍的和小正太告别了。小正太告诉我,他叫Farben。呵呵这个名字,和德语里面colour的发音相近哦。然后文艺女青年又激动了。

下午coffee break,和小洲州,小萌萌讲中午的故事。两个人耐着性子听我眉飞色舞的说完。

小萌萌说,同样的故事,从男人嘴巴里说出来估计就不一样。

然后恶毒的小洲州马上现编:今天好好的在睡午觉,有个神经病跑来要开我的拖拉机,只好带她开了一圈。

故事结束了。

《更好的世界》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4/in-a-better-world/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这部丹麦电影。英文名是In a better world,似有讨好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之嫌。其实丹麦语原意“复仇”,更直接的表达了本片的主题。

主角Anton是定居丹麦的瑞典人,同时常年在非洲战乱地区做医生。影片以他为线索讲了双线故事,无论是在宁静美丽的丹麦小镇,儿子与伙伴Christian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间地狱般的战乱非洲,残暴的军阀大佬与当地百姓的血海深仇,人们通常的解决方式都是诉诸暴力。而Anton对此显然有和多数人不同的想法,即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然而他个人和平与正义的观念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他自己也没有答案。

除了安东,本片还塑造了几个形象。Anton的儿子Elias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虽屡受欺负,但他看似窝囊的形象下博大充满爱的心,是不容忽视的,他也是最像安东的人物。而Elias的好朋友Christian的凶狠的外表之下实为一颗脆弱的心,这是自幼颠沛流离和丧母的打击下形成的,可是包括他父亲在内都没有人能理解他,最终脆弱的心酿成的怨恨爆发了。这两个小演员演的都不错,尤其是Christian,这个角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在影片前大半段保持如此冷静、强势、凶狠的姿态,眼神永远坚定有力,偶尔流露出敏感;而在结尾突然崩溃,将脆弱的心暴露无遗,回归孩子无助的眼神,着实演得好。当然,两个正太屡经考验的纯洁友情相信也是众腐女的最新题材。

本片拍的很流畅,大概没多少人会觉得不好看。但是它为了扣紧主题而将故事讲的过于戏剧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有点好莱坞,丧失了本来可以有的更深的分量。据说有几个删除片段很值得看,要找来看看。

8分。

工作三年(三)

      工作三年来,要说我学到了些什么东西,那么首先便是,不再轻易说羡慕了。工作以来,很多同学都会对我说羡慕,大致是因为有比较多的旅游机会吧。然而,身处其中的我,却深深地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般简单美好。假若是以前,我也很容易对其他事情产生羡慕的感觉,然而现在,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在那些看似令人羡慕的东西背后,也总藏着其他人未曾感受过的痛苦。

      就拿我的工作性质来说,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时间、地点、气候等各种因素的转换,当然也包括周围的人。时空错乱比较严重的时候,早上睁开眼便茫然不知身在何方。每次回到家首先要做的总是打扫卫生,可租房并不是用来打扫的,打扫也不该是为再次离开做准备。以前一直认为我睡觉很挑枕头,打从记事起就几乎没换过枕头,大学时也就把这只枕头抱来了上海,总觉得枕套上妈妈绣的卡通图案是最好的安眠剂。以前偶尔出门,其他都好说,总觉得最不能适应的就是枕头。可是现在,走过了天南地北,睡过了各种旅馆,却发现我似乎连各式各样的枕头都习惯了,有的还觉得挺舒服。看来,人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能适应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开始冒冷汗了。好吧,我承认我是有那么点夸张,不过小学老师就说过,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么。其实前面那些事情,虽然我可能有过纠结,但在这第四年开始的时候,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它们。真正让我比较计较的,是身体。也许不会一直都明显,但总有些时候,能够明白体会到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倒时差自不必说;长期吃馆子,总免不了凑合和垃圾食品;一再用中国娇生惯养的胃挑战各种稀奇古怪的饮食习惯;有时候,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高压。等到这些因素慢慢积累,偶尔爆发出来的时候,自己都不会觉得意外,心里其实一直都知道,就是早晚的事。

      咳咳,一不小心又有点夸张了,我本不是想写成字字血声声泪的。不过,仍然得把剩下的话说了,在看似圆满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圆满,那便是许许多多对亲朋好友的遗憾。很多重要时刻都不能分享,很多祝福都不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很多安慰都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出,很多场合总是缺席,很多话题都是惋惜。当我在欧洲的版图上蹿下跳,与中国相隔的,不只是六七小时的时差和八千多公里的航线,更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感情鸿沟。有些遗憾还可以弥补,有些却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请不要轻易说羡慕,正是因为这世界的不完美,才让人们永远都有可以追求的东西。如果你羡慕走南闯北的新奇和游山玩水的潇洒,那么你可能拥有美味营养的家常便饭,拥有和亲友共度的点滴快乐,拥有倍受呵护的心灵和身体,也拥有跟心爱的人厮守的日日夜夜。

      不知道是不是夸张得有点过,不过,请不要认为这是对我的工作或雇主的控诉。不管怎么说,这份工作和雇主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不然,也不会让像我这样的和比我更有为的年轻人汇聚一起,度过这样一段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