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83届奥斯卡奖猜测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2/my-83th-oscar-prediction/

一个多小时后奥斯卡就要颁奖了。说预测有点自不量力,还是说猜测吧。其中很多我都没看过,我是根据题材和口碑来猜的。

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 — 题材更政治化取胜
最佳导演:大卫·芬奇《社交网络》 — 导演确实发挥了更明显的作用,芬奇也明显大牌
最佳男主:科林·费斯《国王的演讲》 — 众望所归
最佳女主: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 — 众望所归
最佳男配:克里斯蒂安·贝尔《斗士》 — 从电影名字瞎猜的,因为《摔跤王》拿过
最佳女配:梅丽莎·里奥《斗士》 — 同上,同时我不认可艾米亚当斯的演技
最佳原创剧本:《国王的演讲》
最佳改编剧本:《社交网络》
最佳外语片:《美错》 — 从5部提名的国籍来猜,奥斯卡的前科比较青睐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
最佳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3》 — 另两部一个太简单一个太艺术
最佳纪录长片:《监守自盗》 — 金融危机题材
最佳摄影:《大地惊雷》 — 西部片的优势
最佳剪辑:《社交网络》 — 该片的主要亮点
最佳视觉效果:《盗梦空间》 — 该奖传统是颁给当年票房大热商业片的
最佳音效剪辑:《盗梦空间》 — 剧情结构需要
最佳音响效果:《盗梦空间》 — 瞎猜
最佳艺术指导:《国王的演讲》 — 其他几片都不咋艺术
最佳服装设计:《爱丽丝梦游仙境》 — 其他几部看不出有啥出众的服装
最佳化妆:《狼人》 — 根据名字和题材瞎猜
最佳配乐:《国王的演讲》 — 爱屋及乌
最佳歌曲:《玩具总动员3》 — 根据历史前科
最佳动画短片:《举手之劳害地球》 — 社会意义
最佳真人短片:《和你》 — 从战争题材纯瞎猜
最佳纪录短片: 《海报女郎》 — 伊拉克战争题材

立此存照,看看猜对多少。明早起来看结果。

生活就是这样

有一次在版上说起,我读大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工作挣了钱,能坐飞机回家。(不得不插一句,我的梦想真是又简单又现实啊)

然后就有人问,那么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呢?

答曰:能多在家待几天。

某版友对这段对话的点评是:生活就是这样,一直有梦想,一直有追求啊。

但其实,对话进行到这里,我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毋庸置疑,我确实实现了曾经的梦想,毕业以后回家基本上都是靠飞机了,虽然有时候也很折腾,但如果愿意,也不用有什么负担就能买最快最方便的机票到家,这就
是我以前梦想过的。然而,虽然摆脱了路上的辛苦,一年却只能有一次机会回家,最多也只能待半个月,这却从来都不是我想要的。人为什么会一直有梦想,一直有
追求,那不正是因为追到以后才发觉自己丢掉了原本拥有的另一种很重要的东西么?

生活就是这样,别人拥有的总是很诱人,而自己拥有的往往要等到失去了才明白。是否幸福,这并不取决于已经拥有了什么,而要看珍惜的是什么。

《致命伴旅》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2/the-tourist/

《致命伴旅》的阵容相当豪华,安吉丽娜·茱莉和约翰尼·德普担当男女主角,导演更是数年前凭借《窃听风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配角也有蒂莫西·道尔顿、保罗·贝坦尼等助阵,因此《致命伴旅》甫一上映就声势浩大,希望能再见一场波澜壮阔又有内涵的悬疑片。

声势浩大的结果是本片不符合许多人的超高预期,从而恶评如潮。恶评主要集中在俗烂无亮点的剧本和导演,两个主角无约束的随意表演以及极度不来电,全片好莱坞爆米花特质毫无营养等。在恶评如潮的时候观看《致命伴旅》,自然就有了不同的预期,而低预期值往往能带来正面的印象。

下面剧透了。

我同意此片毫无营养,剧情也是流水线级别的。我更是在一开头就猜到了结局:各种好莱坞电影的洗礼告诉我们,一个被反复提及名字却从未出现的人物,一定就是一个已出现人物的真身。既然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我看《致命伴旅》的时候的观察点有了些许变化。

安吉丽娜·茱莉一如既往的本色表演,其强大的气场威风不减,为影片开了一个气氛十足的好头,随后剧情虽然疲软,但是茱莉一直能撑起全片的气场。约翰尼·德普则由于角色的约束而不能像《加勒比海盗》那样随意放射气场,角色和剧情要求他要演一个渺小的人物,具体的说是装作渺小的大人物。在知道其真实身份的时候观察约翰尼·德普就别有趣味了,在旅馆中欲开门而又止,面对警察还要装作惶恐等等情节都可以有新的解释,算是自己为这部电影加上一些调味剂。至于威尼斯风光,在自己去过之后,觉得也就这样了。电影里的风景是给没去过的人羡慕的。

其实我最大的疑惑是《致命伴旅》中如何能找出《窃听风暴》的导演风格?莫非此导演到了好莱坞也精分了,还是他认为好莱坞就配这种风格?仔细想一下,发觉《致命伴旅》和《窃听风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几乎无动作场面的悬疑片。我觉得导演的本意还是想靠剧情和表演来牵引观众。《致命伴旅》这等剧情,完全无飞车爆炸来捧场,还能流畅的让观众看完,除了茱莉的气场,显然也应该有导演的功劳吧。

6.5分。

《社交网络》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2/the-social-network/

奥斯卡就要颁奖了,赶在前面把几部热门电影看一遍。

由于这是一个足不出户影响世界的时代,再加上IT技术壁垒,要拍好《社交网络》这样一部素材相对平淡的传记电影并不容易。因此我对其也抱有剧情气氛平淡的预期。大卫·芬奇不愧是一代名导,能通过倒叙的剪辑和对剧情的戏剧化处理,把这个乏味的故事讲的有声有色。用facebook卷入的两场官司为线索,通过案情陈述来将每一步剧情串联,凌厉的剪辑使得影片不仅紧凑,还能留有悬念,的确是很讨巧的做法。

在《社交网络》中,主角Mark Zuckerberg是一个目中无人的nerd,思如泉涌,语速极快,说话刻薄。他前女友说与他交谈就像和电梯赛跑,不失为形象的比喻。饰演者Jesse Eisenberg很出色的塑造了这一形象,观众无不认同facebook的创立者就应该是他,而且铁板钉钉是这个脾气。Jesse拿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是实至名归。当然这都是电影为了娱乐性而做的处理,现实中的Mark Zuckerberg相当正常,看照片就不像是这样一个心理扭曲的偏执狂。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做了戏剧化处理,也就是将其特点鲜明化,例如Sean Parker就被塑造成了反面形象。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行为动机也戏剧化了,诸如Mark将facebook推广是为了刺激前女友,Mark排挤Eduardo Saverin的原因是嫉妒他加入了哈佛的Phoenix社团。这样塑造出来的形象和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一定是好看的。

《社交网络》的对话信息量极大,再加上Mark语速极快,看字幕都来不及,一定要集中精力。其中还穿插了不少笑点,都是有相当质量的,例如那一段Cannibalism的虐鸡丑闻。其实本片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自己与哈佛精英的距离真的很遥远,无论学校和社团的氛围,还是精英的家族背景和自己的语言差距,即便我能进哈佛学习也很难融入。

《社交网络》讲的是深入当今世界几亿人生活的Facebook。正如片中比尔·盖茨在哈佛演讲时说道:“下一个比尔·盖茨就在你们中间。”诚然,Mark Zuckerberg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比尔·盖茨。而在这个没有距离的互联网时代,当你看完这部电影,马上就可以上facebook看看真实的Mark Zuckerberg并加他为好友,这大概是这部电影最具有冲击力的元素吧。

7.5分。

悲观主义

心情一直没怎么好过。

一天早上,你睁开眼,看着窗户缝里面几乎马上就要漫到屋子里来的白色,恶狠狠骂了句娘,怎么又特么下雪了!

起床,刷牙,烧或者不烧一壶开水,站在厨房的时候,你自言自语说面包快吃完了,鸡蛋也快吃完了,牛奶是不是又缺了,今天要么下班去超市吧你想,马上又发现其实前天买的西兰花大白菜和香菇什么的还没吃过。管它呢!咬了两口面包你就摔门而出了。

你听豆瓣电台喜欢给偶然飘到的好听的歌打红心却总是期待有些新的声音跳出来打动你。有常看的电视节目比如各式纪录片却断断续续总是看不完一个系列,有热爱的足球俱乐部但看球的兴趣也慢慢地淡了。其实这些你都觉得可有可无,关键是,如果真的把可有可无的东西都从你的生活当中移除掉,你却又立刻变得一无所有。于是你活着,并且自觉得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方面还不赖。

但其实大多数的时间里面你不看好。不看好生活,不看好工作,不看好爱情,不看好掉到地上摔碎的一只碗,也不看好渐渐开始趋于忙碌和熟悉的工作所能赋予你的价值。你总觉得,“要是。。。我就。。。”或者“怎么他/她都已经。。。了”又或者“这段时间怎么一下子就没了。。。”之类。

缺乏行动力,目标游移不定,却一直自己心里早就暗暗摆了一个箱子,把生活里遇到的开心全塞进去了。每次有新的小不点加入的时候,就惊扰起箱子里所有的快乐,回忆或者期许,交互、融化开来,你一下子就变得假装很开心了,你以为那是真的。

但这就如同太阳会下山,热情会冷却一样,你总是给自己的下一个任务设置15分钟,却在10分钟的时候无所事事,20分钟的时候深觉愧疚。

我觉得这是悲观主义,你说不是,这是磨叽,这是纠结,这是作男,这是全世界所有坏的缺点的共性或者结晶。还结冰呢?我嘲笑了你一下,给你看德国冬天的天空。

你抬头,睁大眼睛,盯着并无血色的天空,云朵像我那件最早买的羽绒服一样,厚得让你喘不过气来,并没有风,干得厉害,你眼睛里裂出道血丝,但很快就被天空撒下来的雪花给填上了。

你哭了,说真特么的是悲观主义啊,和我紧紧抱在了一起。

伤感了

今天姥姥提起,她和姥爷认识九年了。。。

俺突然就感性了。。。。。。

进SAP四年一个月。

和小孩一起做社团七年前。。。

以为不会分手的人,认识11年,分手两年半。。。

07年的时候,女人还发短信给我,姐姐,我们认识十年了。。。现在已经2011年了。。。

豆爸叫我班长,豆妈老借我漫画的日子。。。17年前了。。。现在毛豆都有了。。。叫我干妈。。。

跟陈颖会吵架又和好的日子。。。20多年前了。。。

追溯到最后,还有一出生就跟屁虫一样的小白。。。

今晚不看球了,去玩桌游。。。

今天对德国人肃然起敬

今天早上有一个BHP的conference call,早上九点。。。

心事很重的很早就起床了,看到外面居然下雪了,预感到路可能不好开。

八点二十五分从家里出发,看到B3上的长龙,于是绕道到村口的round about。。。结果发现前面还有长龙。

一路按照在上海高架的速度挪。看到前面有两个卡车追尾。本来每个方向只有一个车道,这样变成了要两个方向交替进行。

警察没有到。但是大家很有默契的,双方交替。会有人很客气的适时避让。

开了整整40分钟,平时的话不要十分钟的。

跑进办公室,迟到了5分钟拨进去电话。

结果老大已经在里面了。他平时上班就要开车一个钟头。今天我默认他要迟到的,一拨进去就道歉,然后说,老大本来也要参加会议的,但是。。。但是还灭有说完。。。客户就说,大雄在conference call里面了。感激涕零啊。。。至少sap有一个人是准时的。。。

回头conference call结束就给老大写了一个thank you letter, 表扬他专业的素养-0-

我的影评日记:《帝企鹅日记》

辛苦的恋爱结婚生仔史。男企鹅和女企鹅相爱,结婚,生蛋。。。然后爸爸负责孵蛋,妈妈出去rotation赚钱。。。长途跋涉去海边,吃饱再长途跋涉回来。。。几个月过去了。。。然后蛋已经孵出来了。。。换爸爸出去找吃的。。。妈妈喂孩子。。。爸爸也要走到海边,吃饱回来。。。妈妈继续出去吃。。。最后孩子长大-0-可以独立了。。。爸爸妈妈也说byebye。。。明年回到一个地方,我们再相爱再结婚。。。再生仔。。。再rotation。。。帝企鹅折腾的一生啊。。。

《帝国的毁灭》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2/der-untergang/

二战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也有不少拍的很惨烈或很感人的,但是像《帝国的毁灭》这样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自然,它是出自冷静严谨的德国人之手。由正宗的德国人来演的纳粹和由德裔美国人甚至非德裔来演是绝对两样的。德国人的那种独特的冷静和纪律,信仰和职业道德是哼哈奔放的美国人绝对模仿不出来的,比如前几天看的《猎杀U-571》里的德军就是典型美国人演的。

《帝国的毁灭》着重描述了希特勒的最后12天的历程,影片一部分取材于历史著作,更有一部分取材于片中的线索人物,希特勒的秘书Traudl Junge以及其他一些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诸如发生在地堡之外的剧情基本取材于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的回忆录)。一个秘书的回忆录通常是基于亲身经历的,大是大非的史观问题牵涉较少,这就让《帝国的毁灭》中的希特勒比其他作品中的纯恶魔或喜剧角色更加有立体感,最大可能的从一个先前罕有的角度还原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后一刻。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所在。

片中绝大多数人物,上自希特勒和戈培尔,下至狼穴碉堡里的电工和柏林街头尽职的军医,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影片的结尾用字幕交代了这每一个人物后来的命运,这给我带来的真实感和命运沉浮的感慨,是其他二战电影无法做到的。

《帝国的毁灭》的第一主角自然是希特勒,其扮演者Bruno Ganz是著名的剧场出身的扎实演技派演员,为了演好希特勒,他专门花了四个月时间研究希特勒的生平和行为习惯,在电影中甚至出色的还原了希特勒那独特的奥地利口音德语。这个希特勒正如史书记载的一般狂热,在3小时长的影片中他大概对各将领歇斯底里了七八回,每一次都那么的传神,让我由衷的敬佩这位演员的功力。另外他对待秘书这样的助理人员又是和善宽容的,他与爱娃的爱情也是真挚的,显示出了一个真实人物的立体感。这些细节显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秘书回忆录的贡献。

3个小时的时长,大部分场景都在底下碉堡中。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些漫长和沉闷,但这正是强烈的纪实风格所需要的。Bruno Ganz出色的撑起了全片的主架,同样出彩的还有周围的几个人物,以爱娃与戈培尔一家最为突出。爱娃知道自己是来和希特勒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对轰炸置若罔闻,主持着一个个舞会和晚餐,坚强的用乐观的姿态活跃了这最后的12天的地堡内沮丧绝望的氛围。她和希特勒在临终前办的婚礼也是令人叹息,主持婚礼的牧师甚至要查看元首的身份证这样的细节再次印证了本片强烈的纪实性。以撰写回忆录的秘书的视角来看,爱娃是一个积极热情,和善温柔的人,自己慷慨赴死,同时又希望其他人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戈培尔一家是希特勒之外的另一个重心。戈培尔的演员貌如鹰隼,比我以往见到的所有戈培尔都要阴森恐怖。仅仅靠气息就已经锁定了纳粹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作为纳粹罪行的第二责任人,他冷酷无情的组织未成年的少年冲锋队去抵挡苏军的坦克,还发表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这句话不得不令人深思,战争责任是否就应该全推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身上?

戈培尔夫人是一个气质高雅的狂热分子,在最后的几天她带着6个孩子住进了地堡。影片着重渲染了这天使般的6个小孩子,然后在最后一刻,戈培尔夫人坚决的毒死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再与丈夫一起自杀。理由是: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天空下。

除此之外《帝国的毁灭》还描绘了一系列外围人物,如爱娃的妹夫,鼓噪逃跑的Hermann Fegelein,纳粹德国的经济领导人Albert Speer,希特勒高大的私人警卫员Otto Günsche,坚持冲锋到最后一刻的党卫军Wilhelm Mohnke,柏林守备总司令Helmuth Weidling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希姆莱、戈林、凯特尔等人。其中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是作为发生在碉堡之外的所有剧情的线索人物存在的。柏林已成为人间地狱,他目睹宪兵队肆意以“不抵抗苏军的逃兵”名义处决平民,也目睹了一些甘愿为第三帝国陪葬的狂热年轻人。

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有《帝国的毁灭》中唯一的非真实人物,12岁的“希特勒敢死队”队员Peter Kranz。本片对他施以浓墨重彩,描述了他从一个被洗脑的无所畏惧的小敢死队,甚至因为摧毁了苏军坦克而被希特勒授勋,直到珍视生命勇敢生存的转变过程。影片最末的场景也是他和线索人物秘书Traudl Junge骑着自行车,迎着初升的阳光,脱离了重重包围。

事实上这个人物也是有原型的,那便是下面这张真实的历史照片,左侧的希特勒在1945年的柏林为据称是最年轻的铁十字勋章获得者,12岁的Alfred Czech授勋。然而真实的历史毕竟不会像电影中结局那般美好,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孩子的命运,很可能他没能在战争中幸存。不禁再次扼腕。

在影片的最末,白发苍苍的Traudl Junge在采访中说道:“当我在纽伦堡审判知道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这一最震撼我的事实,但我看不出与我的过去有任何关联。我没有罪,也不知道那些事。直到有一天我经过树立的索菲萧尔纪念碑,看到她是和我同年出生,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秘书那年,她被处决了。这时我才发现,年轻并不是借口。”

9分。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2/scott-pilgrim-vs-the-world/ ‎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是一部从标题开始标新立异的电影。作为一部青春喜剧,它的主角是不多见的宅男,小白脸宅男。我想到了高中的某同学。配角有我喜欢的来自的Anna Kendrick,还有《小鬼当家》主角Macaulay Culkin的弟弟Kieran Culkin,长的实在是像。Culkin在电影中强力出演和斯科特同居的gay,而斯科特并不是gay,所以常有Culkin携男友三人同床睡的强大情况。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的最大亮点还是要数它在诸多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今天,能够逆行将电影电子游戏化。开场的人物介绍就用的电子游戏的标签式,剧情也是过关式的,男主要打败女主的7个前男友,也就是7关的Boss才能赢得美人归。片中的所有打斗都有格斗游戏效果,光晕效果,连击数统计,敌人落地得分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喜剧色彩。另外也包括滑板题材的速度游戏,摇滚音乐游戏等等。这些特色烘托了主角斯科特的宅男特质。

不过除了这一大特色之外本片似乎没多少亮点,除了暧昧的Culkin是亮点外,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一般,尤其是女主角演技很烂。整片的剧情也过于狗血,似乎是为了嫁接起一段段游戏格斗而设立的。当然,这样一部没有过度标榜自己的电影,能有以上的创意已经算可贵了。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