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

不幸遭遇中文配音版。塞入了很多中文流行词和笑点,总体听起来聒噪不清,好在剧情简单。幼鸟小妹的配音极萌,是台湾口音的口齿不清幼儿国语。最后唱的卡门还不错。

本片3D视觉效果甚佳,不输给《驯龙高手》,尤其是展现猫头鹰飞翔的镜头,羽毛的随风抖动甚为自然和威武。导演也深知这一点,在许多地方玩起了慢镜头,其中尤以在海浪中盘旋的一幕和火花中盘旋的一幕,以及守卫者出场的一瞬间最为出色。相比之下Boss战倒没有那么震撼。

作为儿童片,剧情幼稚无可厚非。男主鸟确实长得很忧郁。它大哥死了爹妈一点都不伤心。

7分。

《领航员》

这部和我同岁的迪斯尼儿童片在今天看来依旧欢乐动人。依稀记得小时候正大剧场放过,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真是那个年代了解世界的福音。

本片包含了外星人、UFO、时间旅行的成分,但是总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剧情流畅积极,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孩子们对太空和飞行的梦想,可以想象自己当年坐在电视前随着片中小主角大卫在天际翱翔的醉人情景。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小时候也常常由此类电影羡慕西方人美好的童年。

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虽然未必能称得上女主角,是20岁的莎拉·杰西卡·帕克,应该也算个看点吧?

7分。

《朱莉与朱莉娅》

当波赵昨天提起“梅丽尔·斯特里普是真犀利,在看了《茱莉与茱莉亚》和《穿普拉达的恶魔》之后,完全没去想那是同一个人”之后,我重温了一下《穿普拉达的恶魔》中她的精彩桥段,随后补看了这部《朱莉与茱莉亚》。

两部电影都是由大放异彩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撑起的,辅之以同一个不错的男配角演员Stanley Tucci,相比之下安妮·海瑟薇和艾米·亚当斯只能算作中规中矩的陪衬,没有梅阿姨,这两部电影只能是平庸之作。而两部电影的主题—时尚和美食,都把各自的圣地指向了巴黎,看来美国人对巴黎也有盲目的崇拜情绪。

本片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Julia Child是一个给美国带来巨大影响的真实人物,她把法国烹饪真正介绍和普及给了广大美国家庭主妇,在此之前美国人的烹饪只能用饲料来形容。而这个能够深入家庭主妇内心的人物显然不会是冷酷无比的时尚女魔头的形象,她身材高大,大嗓门,略显粗俗,但是充满了亲和力和生活的热情。梅阿姨永远能在荧幕中塑造令人难以置信的鲜活形象,无论是装扮,口音,姿态,无不入木三分,让我这个从未见过Julia Child的异国观众也深信不疑这就是Julia Child的样子。

本片的主题是法式烹饪,说实话我对此并不感冒。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中国菜更动人的食物。但是本片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她总是能撑起一部电影并为之带来可以保证的口碑。奥斯卡影后的颁发有许多政治化的因素,因为有太多的女演员需要它来肯定一生的成就,而提名则相对更能反映出演技和地位。在《穿普拉达的恶魔》带来的第15次提名后,本片又给她带来了后人难以逾越的第16次奥斯卡提名。奥斯卡每年发一个提名给梅丽尔·斯特里普,每一年都实至名归。最可贵的是,这每一年她所创造的形象都是那么截然不同而栩栩如生,完全没有许多“演技派”演员那固定模式的腔调和风格。

本片带给我的另一个意外是艾米·亚当斯饰演的Julie Powell也是真实人物。原来本片就不仅仅是Julia的半虚构传记片,而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人物互动。当然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总是有一大困难,就是如何尽力弥补真实世界所欠缺的戏剧性。本片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努力,主要是女导演和女演员所带来的女性视角和感受,我等男性是永远不会理解的。但在前半部分对梅丽尔·斯特里普表演的惊艳过后,本片后半部分的确有些流于平淡。不过无论如何,对法式烹饪感兴趣的同学不容错过。

7分。

《菊次郎的夏天》

我看过的日本电影很少,数了一下真人电影只看过9部。因此在写这部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菊次郎的夏天》的时候是很忐忑的,何况身兼编剧导演主演的还是很多豆瓣文青奉为神明的北野武。我决定无视豆瓣上其他的文章,还是按照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来评价。

按照我对公路片的定义:旅行,风景,见闻,状态描写,轻故事性;将所有非爱情的感情都归于“亲情”,那么《菊次郎的夏天》就属于亲情题材的公路片。影片的开头非常平庸,唯一引人注目的便是久石让的背景音乐。同一主题的优美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绎贯穿影片始末,实乃本片的第一大亮点。

要说本片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渲染一种简单平静的快乐。北野武演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能男人,待人接物态度粗暴,行事接近无赖。而正男是个生活中没有父爱和母爱的自卑小孩,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低头不语。北野武受托带着孤单的小孩正男去寻找他的妈妈,还没上路就把钱输光了,于是就一路坑蒙拐骗,倒是充满了喜剧色彩。的确很少见我想到这里没有观众会喜欢这个角色。随着平静的剧情慢慢发展,一老一少两人逐渐互相了解并产生感情。以哄骗正男关于妈妈的真实下落开始为转折点,影片转入温情路线,遇到的路人也都是善良也空闲的,大家一起做很傻很天真的游戏消磨时光,愉快的几天就过去了。其实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不过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和有沟通障碍但是善良的人。最后分别的时候,他告诉正男,他叫菊次郎。

可以说一些拍摄的手法比较有意思,例如以正男的回忆相册的形式来分隔影片的各个单元。光亮的车轮倒影和蜻蜓复眼的视角挺有创意。北野武单眼眨眼的功夫了得。

同类的电影我们可以想到法国片《蝴蝶》,该片同样以音乐最为出彩。和本片最为接近的公路亲情片应该是台湾的《练习曲》,悲情一些的还有巴西的《中央车站》。

7分。

眼神

世纪大道,初冬的晚上。红的绿的灯光打在夜空或是道旁的树上,并没有任何新意,如同陆家嘴,人民广场或是徐家汇一样。这车站成为东方路上一个个故事的发生地。形单影只或是成双入对,狂热或是冷淡,字句连珠炮一样吐出来旁顾无人的话痨和用大衣和围巾把敏感的脖子深深围住的路人,眼神成为看穿一切的窗口。

车站往西一百米,行车道上的护栏内侧行车道上,地上躺着一个素色外套的人,或男或女,横在那里如死尸一般。他的脚边,站着一个女人,一手被第三个人按在护栏上,整个人不得不因此弯下腰去。短裙和黑色丝袜在这个时候没有了任何意境,女人的眼神里一丝淡淡的绝望,像一朵罂粟。按住她的男人,身宽体胖,黑色大衣包裹着虚胖的身体,眼神出奇坚定,闲下来的另一只手,掏出手机,哔哔噗噗按了一串号码,叽里呱啦一通之后,眼神里添了一些凶残,盯着女人。

护栏的另一侧,自行车道。第四个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他像一个路人又像一个当事人,眼神在三者之间来回切换,慌乱中更多的是无奈。

公交车,轿车,卡车,一部部飞快地经过这些人。偶尔可以看到公车上站着的无聊看客,微张的眼睛里吐出半口烟一样地扔出一丝不满还是什么。公车一闪而过。轿车的窗户大多是黑色的,并看不到谁的眼神,里面男男女女的人,或许眼神如车窗一样,并不舍得飘过来半点颜色。卡车太高,连我都看不到司机的发型,或许他们也有过眼神吧,大概是津津有味的那一谱。

车站紧邻的一座报亭,夜间九点了还不关门的书报亭,倒的确是少见。生意并不好,店主干脆站了出来,在报亭方圆半径两米的范围内跺脚转圈,眼神似有似无,掠过一个个路人。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站牌前,两个老人,在列表上辛苦地找寻回家的路线和时间。眼神浑浊而认真,他们没有给周围的任何风景投去关注,在发现了路线之后安静地互相搀扶在道沿上站好,等待公车到来。

然后798来了,我赶紧上车,刷卡坐下。太累了,闭上眼,放弃了扮演公车酱油党的机会。

我的眼,没了神。

《银翼杀手》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0/11/blade-runner/

原本想挑一部狗血片看完睡觉的,不料看了才发现是内涵片。这部1982年的电影被列为科幻经典,大概也是哈里森·福特的电影中最有内涵的了。是在今天看来不算新颖的人工智能题材,不知道在当时是否令人耳目一新。画面质量在今天看来也还算不错,尤其是黄昏的几个镜头。其余的部分就是如《黑暗城市》一般的终年黑夜天天下雨的拥挤城市,烟雾蒸汽、粗俗的霓虹灯和破败的机械垃圾充斥着这里,整座城市像个大垃圾场。配音传来各种回音、机械声、飞行器声,这是一座被科技充塞的喘不过气的城市,十分压抑。

此片之所以成为经典,我认为是它比其他电影更为内敛和深刻的道出了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人和机器人之间人性差异的相对性。在体能和智力比人类更为先进的人造人被人类奴役,并且被设定只有4年生命。他们起义反抗人类,人类开始捕杀人造人,而这些杀手就叫做“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主角哈里森·福特正是这样一个杀手,但是他在追杀人造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体会到了这些人造人对自己人类身份的认同感需求,并发现实际上他自己比这些人造人更没有人性。而在影片前半段看似穷凶极恶的人造人,其实不是为了杀戮,只是希望能得到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的尊严。相反鲜血沾满双手的哈里森·福特成为了反人性的角色。

除了典型科幻片的画风,本片在画面上一大特色就是灯光。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一定是个灯光狂人,本片在压抑的黑暗背景下最为耀眼的就是光怪陆离的灯光,有给人十分廉价和烦躁的感觉的霓虹灯,也有象征压迫和探寻的四处游弋的探照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剧透。

面对人造人的“最终Boss战”和其他电影截然不同,在人造人罗伊面前哈里森·福特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而罗伊的目的只是在他四年生命临终之前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处于对生命的热爱,罗伊在生命最后一刻拯救了追杀他的哈里森·福特。哈里森·福特终于人性复苏,去追寻他爱上的女性人造人。另一方面,女主人造人折叠出了哈里森·福特梦中的独角兽,是否暗示哈里森·福特也可能是记忆被移植的人造人?影片这样的处理无疑是凌厉而深刻的,这也是仍让本片时至今日仍被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7.5分。

《豺狼末日》

1997年的动作片,情节是和《勇闯夺命岛》一个路数的,即为了对付某个绝世高手,当局被迫释放了另一个危险分子来协助行动。如果角色对应起来,本片的理查·基尔显然气场无法和《勇闯夺命岛》的肖恩·康纳利相比,因此很多拉风的任务要交给坏蛋布鲁斯·威利斯来办。

可以说本片是布鲁斯·威利斯的个人变装片,他在其中的变装数十次,表情却基本没变过。装扮成留辫子的阿根廷大佬已经不算什么,布鲁斯同学还亲力亲为的混进gay酒吧,和另一男的卿卿我我—-当然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他的表情也依旧没变。

总体讲是个基本合格的动作片。

6.5分。

《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

在《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之后,这部有相似名字的电影进入了视线,仿佛是要给前者作注解似的。其实这是一部英国喜剧,以时间旅行来作为笑料,来讽刺时间旅行是多么的不靠谱。

本片倒没有像《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一样一句话搪塞掉所有逻辑问题,而是做了一些逻辑演绎,但终归还是把各种悖论归结于平行宇宙,简单而省事。既然有无数个平行宇宙,三个呆瓜主角随便怎么穿越到什么样的地方都是很容易解释的了。事实上斯蒂芬·霍金同志已经说过:“以目前的理论而言,时间旅行到过去是无法成立的。”

让我们来看看以时间旅行为载体本片都演了些什么。三个热衷时间旅行话题的nerd,默默无闻。在一个破败的小酒馆,他们偶然闯入了时空隧道,这个隧道是就管肮脏的厕所。三个nerd穿梭到未来,发现他们被人膜拜,他们当年的傻样被供奉的形如《最后的晚餐》一般,起因是他们不知所谓胡写的一张纸条。这种愚蠢的膜拜最终毁灭的世界,紧接着又有奇怪的专门穿越时空追杀名人的“Editor”来追杀他们,在身后名和小命的选择面前,他们居然还内部分裂……

虽然有时间旅行的外衣,但这一切内容都是典型的英国喜剧的桥段。只是这一次它的揶揄对象是“时间旅行”。

7分。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虽然有一个非常科幻的名字,但是本片更着重的还是爱情。一句“我尝试过改变历史阻止不幸的事情发生,但都不起作用”就把所有关于时间旅行的逻辑探讨给推到了一边,本片浓墨重彩的讲述了一个随时可能会不能自控的时间旅行的男子和他注定的爱人(在她7岁时就第一次见到了来自未来的他)的爱情故事。

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本片自然有很多其他电影很少出现的情节。男主角会随时穿梭时空,回顾自己的过去,窥伺自己的未来,也有可能掉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他的人生在不断的反复和探索中前进,算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而比较倒霉的是他的妻子,老公会随时消失,而自己面前的老公可能是来自各个时代的。在这些情节的推动下,本片给观众展现了一些特殊的悬念和特殊的情感。比如可以预知男主角什么时候死,而且是无法逃脱的;比如在男主角死后,女主角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前的他穿越过来,也就是最后一幕。这样的体会也是很有新意也很感人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我在看完电影后也得知这是改编自小说的。然而我觉得本片完成了一个合格的爱情故事,然而还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对妻子的境遇展现有余,对丈夫的内心世界的挖掘非常少,我们看到的只是他非常无奈的穿来穿去。另外觉得这么大的题材光渲染一个爱情故事有些浪费,据说原作小说中男主人公由自己的境遇展开了对人生广泛的思考,有不少心得。这一点电影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女主角小时候的演员真漂亮。正宗萝莉。

7分。

午夜飚车

晚上狼人杀到十二点半,一路争论着狼人帝最后一局的失误一路离开了Doris家。

我坐根叔的车。前面开着还沉浸在浪人世界里面的狼人帝。

根叔随口一说,我们不用开gps了,跟法兰克的车回去就行了。

我随口一应,还是开着吧,等上了高速就跟不上他了。

就这一句话,根叔瞬间high了。

一路油门到底。

小A颤抖着和golf拼了一路。

中间根叔数次试图超车,未果。

后来和狼人帝confirm。。。他说一路有车跟他,他怕被超就猛踩油门。怪不得每次我们一变道他也变道-0-

俺默默的看着超high的根叔,抓紧了门上的扶手。。。

从出门到到家23分钟-0-昨天小朋友开了45分钟。。。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回来上开心。。。

拉里同学跳出来。。。

丁孺隽 11-21 08:20:26
你们谁开的

丁孺隽 11-21 08:20:29
开那么快

我 11-21 08:20:39
根叔

我 11-21 08:20:43
他跟了法兰克的车-0-

丁孺隽 11-21 08:20:50
。。。。。。

我 11-21 08:20:51
所以归根究底。。。

丁孺隽 11-21 08:20:57

这个时候隐约想起来,刚刚离开的时候是有一个车跟在我们后面的。。。后来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