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雨》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今天在黄贼的指引下一股脑看了这两部难以区分的同期上映的港产片。其实原先看片名我是倾向于《剑雨》的,好歹像个纯种武侠片,不过有类似名字的《剑蝶》垃圾在前,看之前还是忐忑的;至于后者,名字怎么看怎么雷,你叫《通天帝国》我能想象成魔幻片,加个古代真实名人狄仁杰是咋回事呢?而且饰演者还是毁坏历史人物专业户刘德华,他可是有把赵云演的人神共愤的前科的。

因此我对此二片的期待并不高,结果看完感觉还不错!降低期待果然有帮助。

先说《剑雨》,这是吴宇森监制的武侠片,香港制作的吴宇森电影没有好莱坞的水土不服,他可以随意发挥他的慢镜头,本片的剧情也是中规中矩的武侠电影,总体流畅,没有太多雷点,难得的是给每个人物都安插了一点戏剧冲突,使得剧情丰富了起来。女主角杨紫琼本色演出中规中矩,余文乐没啥特色,戴立忍算是个亮点,王学圻作为坏蛋Boss似乎发挥空间有限但也符合预期,徐熙媛演个bitch纯属吸引眼球,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主要雷点一是在韩国人,那不是《脑海里的橡皮擦》的男猪脚吗?他和杨紫琼完全不来电,感情戏一塌糊涂,好在不是非常重点。雷点之二在杨紫琼的配音,杨紫琼的声音大家都知道,她也一把年纪了,配上一个90后嗲女的声音实在是… 雷电之三是Boss王学圻的作案动机,这个自己看吧,大家还记得馒头吧?

武打方面有所创新的就是杨紫琼会弯曲的剑,可看性还可以,总之作为武侠片还是完成了任务。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不错的风景,值得一提。

剧情方面,作为港产原创剧本的武侠片,本片的剧情虽不特别出色但算是不错的,比大陆的团体操电影靠谱的多。只是从隐藏Boss(为了不剧透就不多说)的出现开始崩坏,最后狗血了一点。至于细节方面诸如一个照明弹全中国都看得见以及后现代的抢银行剧情什么的,对一部武侠片就不要太苛求了。

我觉得《剑雨》作为一个消费品而不是艺术品是合格的,在一个架空的历史背景下的一部流畅的武侠片,娱乐性够,雷点有限。

再说另一片。前面已经说了此片的片名太雷,难以让我有好感,简直和《三国之见龙卸甲》可以组成上下联,横批是刘德华来了。

刘德华摸爬滚打了30年,虽然演的很认真很用力,但是演技并没有明显长进,我觉得这不是智商或者人品,而是文化水平的问题;李冰冰演技是一直长进着的,本片的角色对她来说难度不高;刘嘉玲除了造型比较雷之外,表现还是不错的;邓超的造型很犀利,如果唐朝有白化病人的话。我原以为邓超和李冰冰才是一对呢。

《剑雨》的历史是架空的,尽管影片中出现了明洪武xx年,但这无伤大雅。然而《通天帝国》直指时代背景是8世纪唐朝武则天时期,这就让刘嘉玲如日本艺妓一般的造型,唐朝的长安是一个大港,还有如此至多的欧式三桅帆船,居然还有来自2世纪的大秦帝国(罗马帝国)使者,使得我在影片开场5分钟就认定,这是一部比《剑雨》还要架空的电影。

果不其然,它其实是魔幻电影。居然有从富坚义博的动漫窃取来的扎针易容术,奇牙他哥哥泉下有知!还有如《魔戒》一般的庞大地下城和双塔奇兵。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高科技产品,在地下城一战中集中体现,在此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元素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使我早早放弃了对本片的任何严肃历史态度,全方位的投入这部魔幻高科技电影的剧情和武打中。

真的,刨除历史背景,本片也是一部流畅的消费品,就是由于它还追求“悬疑”,使得逻辑性比《剑雨》更差一些。一开始国师为啥要放刘德华出来我给忘了,总之没想出个合理动机。刘德华和李冰冰的感情铺垫太少了,怎么突然就以死相许了?忽略这些吧,本片人物造型还是不错的,悬疑也是合格的,武打可看性也是可以的。

视觉效果,如果你有看动漫的心态的话,本片由韩国人制作的特效其实也过得去,虽然怎么看就是动画。不过要拿这个作为卖点,还是欠缺了一点。

总之,给您看之前一个心理定位建议:《剑雨》是传统武侠片,《通天帝国》是后现代魔幻片。

两片都7分。对国产电影不要太苛刻了。

闲着没事统计了一番看过的1012部影视作品

这两天把我在豆瓣登记看过的1012部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短片)全部tag分类了一遍,得出了一系列分类统计结果(纯属闲着撑着):

按发行地分(合拍的分别都算,会重叠),美国525部,占51%;中国大陆137部,占13.5%;日本98部,占10%;香港87部,占8.5%;英国52部,占5%;法国31部,占3%;台湾14部,占1%;另外还有韩国9部,德国8部,意大利7部,西班牙6部,加拿大5部,南非4部,波兰4部,荷兰3部,泰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包括苏联)各2部,瑞士、以色列、比利时、瑞典、巴勒斯坦、墨西哥、爱尔兰、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各1部。

类型方面(分类仅按本人实际情况分,会重叠),包含显著动作成分的182部,占18%;动画片(不含短片)179部,占18%;爱情片138部,占13.5%;喜剧126部,占12%;悬疑片78部,占8%;电视剧76部,占7.5%;动画短片38部,占4%;惊悚片21部,传记片21部,各占2%;儿童片19部,纪录片17部,灾难片13部,黑色幽默片13部,励志片12部,真人短片7部,伪纪录片4部,恐怖片1部。

题材方面,涉及犯罪的102部,科幻片71部,历史片59部,战争片50部,奇幻题材49部,亲情题材28部,名著改编27部,黑帮题材21部,二战题材20部,音乐题材19部,社会问题(包括文化、种族、人性等等)18部,冒险题材16部,政治题材14部,动物题材13部,虚拟现实题材12部,鬼片12部,时间旅行题材10部,末世情节10部,谍战片10部,真实事件改编8部,侦探片8部,法律题材7部,文革背景6部,体育题材6部,非洲题材6部,军队题材(非战争)5部,宗教题材5部,风光片5部,吸血鬼题材4部,魔术题材3部,职场题材3部,西部片3部,毒品题材2部,狙击题材2部,赌博片2部,窃听题材2部,乡土片2部,公路片2部,潜艇题材1部,新浪潮1部,越战题材1部,登山题材1部。

记录汇报完毕。欢迎访问我的blog
http://alcudish.wordpress.com
和我的豆瓣主页
http://www.douban.com/people/alcudish/

唱好歌才是王道

今天又看到尚文婕的扮怪贴。。。好吧,那个是时尚贴。。。

超女当初闹的轰轰烈烈的。。。现在就两个人还在公众视线里面,春哥。。。和张靓颖。。。

春哥偶像魅力无穷,引领了审美新取向,本身的存在就是个图腾。。。这个其他超女没法比。。。人家就是莫名其妙的很红很红。。。还红了好多年。。。嫉妒不来。。。

张靓颖很明确的走实力路线。。。和大牌合作,唱大制作,唱好歌。。。造型和出道的时候没多大变化,歌技有长。。。下血本做专辑。。。

比起来尚文婕和周笔畅,都有比之毫不逊色的声音,虽然不是一个类型。。。

但是两个本来长相就只是属于顺眼有亲和力的。。。一定要去走偶像路线。。。把自己搞的粉丝都认不出来。。。多久没有听到她们声音,只见照片了?

搞怪拼得过凤姐吗?要漂亮,天生丽质的美女这个圈子里面多的是。。。放弃核心竞争力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本来选秀歌手的高人气就很短暂,不能一鼓作气上正规的话很快就被遗忘了。。。

不知道幕后推手怎么想的。。。

何洁也是个反面教材,现在就剩下她整容的消息还在开心网上转转了,有人会去ktv点她歌吗?

话说回来,国内原创乐坛这么萎靡,每年能写出来让人唱的好歌就那么点,一个实力派就够了。

总体风气太浮躁了。。。

《猎杀红色十月》

这是“越老越有魅力、皱纹越多越帅”的肖恩·康纳利于1990年主演的一部潜艇电影。老帅哥演的是苏联最新潜艇“红色十月”号的舰长,他在某个看似平常的早晨突然下令突入美国近海,掀起了美苏之间的一场轩然大波。苏联大量潜艇也前往追赶。他到底是疯了要往美国发射核弹还是要变节?

潜艇电影有一个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在死寂般的深海中的狭小空间里的人物冲突、国家战争、斗智斗勇等等。在上千米深的深海里,任何一方稍有闪失就会葬身鱼腹,这激烈的争夺看上去是如此安静却又扣人心弦。影片前半段还算中规中矩逐次铺陈,而片尾高潮部分确实能算潜艇电影的经典片段,肖恩·康纳利沉着的老男人魅力在此显露无遗,潜艇、鱼雷、反潜战机之间的游戏也饶有趣味。

好莱坞在此类电影的表达方面都力求真实,尤其是语言方面,甚至都有专门为一部电影创造的纳威语。然而如果让肖恩·康纳利和全体舰员从头到尾讲俄语的话,那对他本人以及观众都是不小的压力。影片采用了一个镜头来解决这一问题,影片开头政委念肖恩康纳利的日记,随着镜头朝向他嘴不断拉近,他口中的俄语逐渐变成了英语,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是为了看电影方便转换的,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在说英语。后来美国人上艇后,他们又跳回了俄语,表示和美国人语言是不通的。

我又学了一个单词,Torpedo~ 如果对军事、战争,尤其是潜艇有兴趣的,不容错过此片。

7.5分。

起初只是想看看据说很有意思的笔法

听vince提到这本村上龙的《69》也不过是一周以前的事,当时他说,你看过一本叫69的书吗?我盯着看着屏幕这对现在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数字串,果断说没有,不过我想看。

于是第一次利用豆瓣的‘20本二手书欲转让‘功能借到了这本绿色封面薄薄的小说。看着这个封面就很喜欢啊,不过英文翻译的sixty nine的标题让当初面对屏幕上产生联想的我有一点点汗颜。原来这是本写1969年日本高中生青葱岁月的小说。

然而语调果然真的是很欢乐啊,的确如现在的许多网络流行小说一样,读起来欢快得不得了。于是,站在地铁车厢里摇摇晃晃看到’突然,我用普通话说…‘和’翻译成日语就是‘这样同样欢快得不得了的翻译的段子忍不住笑起来的时候,被人用奇怪的眼神围观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过这的确是本欢快的小说啊,矢崎剑介和我的高中生活像是完全对等的两种模式,然而他的所有想法和情感的触发方式,却在四十多年以后的现在依然给我很大的共鸣。’不快乐的生活是种罪孽‘,这话即使是现在,我想也会对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青春岁月的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性。

村上龙说其实当时那样的想法也许真的只是为了恶搞,把越战和对传统教育思维的颠覆讲得头头是道的矢崎剑介在现实生活也并没有在后来成为各种集会和运动的领袖。不过不管后来的那些小孩子们长成了什么样,这样的青春,都还是蛮值得回味的吧。

但其实人最后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却并未在青春的岁月里面就会打上清楚的路线图。

所以,还是让自己的青春快乐些吧。如果摇滚或者爱情能让你快乐,就去追逐他们。如果每天看参考书做习题你也津津有味,故作叛逆也是没有道理的。总之不要太出格的话,快乐总归是留给记忆的最合适的味道。

《活火熔城》

谁说只有天朝才有主旋律片,这就是一部汤米·李·琼斯于1997年主演的主旋律片。米帝在地球上不太容易找到匹配的假想敌,因此主旋律片往往就拿自然灾害和外星人开刀。本片讲的就是洛杉矶正中央变成了一座活火山的故事,来自各有关部门的人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最终顽强的战胜了狂暴的大自然,
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个临阵脱逃者,没有半点不和谐的成分。除了美帝喜欢在主旋律电影里夹杂一些家庭不和的主角和家人重归于好之类的桥段。两个女主角,一个漂亮一个不漂亮,甫一登场俺就知不漂亮的一定归西,漂亮的一定英勇到最后。果不其然。
画面效果在今天看来已经完全不震撼,熔岩甚至有点假,但是没到惨不忍睹的地步。让火山在城市中心喷发确实是不错的一个创意,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一个人从脚到头活活站在熔岩中被熔化。
学了个单词,Lava,原来大多数人是这样称呼岩浆的,而不是我知道的Magma。
6分。

《惊情四百年》

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故事在西方也是家喻户晓,历史上也改编成了十几部电影。而拍摄于1992年的《惊情四百年》无疑是近年来阵容最豪华,投入最大的一部。
 
导演是执导《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德古拉伯爵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坏蛋Boss加里·奥德曼饰演,他绝对是一位屈才了的演技派;古典美女薇诺娜·瑞德饰演德古拉缠绵了四百年的梦中情人也非常合适;德古拉的死对头,著名的范海辛则由我最喜欢的老家伙安东尼·霍普金斯担纲;年轻英俊的基努·里维斯饰演德古拉梦中情人转世后的未婚夫;就连德古拉手下的女吸血鬼这样的龙套都是莫妮卡·贝鲁奇。
 
魔鬼的诱惑和由此而引发的欲望是超现实的,几百年的传说更是为它增色不少,要将这种感觉拍摄进电影是相当困难的事。科波拉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营造了阴森鬼魅的气氛,那些场景也确实够阴森够吓人,然而观众却没有对魔鬼的诱惑感同身受。超现实的问题和宗教文化的隔阂固然是原因之一,导演没有给演员足够的空间才是关键。本片的几个主角的塑造都很苍白,有的动机不明,有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例如加里·奥德曼的德古拉变态有余,魅力却不足,导演把精力都花费在塑造他邪门的各种排场上,却没有着力下功夫刻画他这孤苦寻爱的四百年的悲剧性。由此他对女主角的诱惑就无法让人信服了,不过是冒充王子逛逛街,原本贤良淑德的女主角就陷入无尽的欲望泥沼里无法自拔了,完全没有铺垫够,让女主角的形象非常单薄。范海辛,他除了要杀德古拉之外,他的那些疯狂来自哪里?本片戏份不少,却罕有对他内心的刻画,也是浪费了安东尼·霍普金斯这样的好演员。基努·里维斯在当年尚显稚嫩,他的英国英语的口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总之这部电影给人带来了华丽的阴森体验,却没能感动我。
 
尽管有这个致命的不足,但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传说为底本,有大牌演员在表层的发挥,有场景气氛的营造做后盾,本片对得起一部大片之名,却配不上经典二字。
 
6.5分。

咏叹调不多的一组宣叙

某日在南区的庆云书店闲逛,拿起书架上一本林语堂先生的小说《奇岛》,看了四五页,下了一个“一点点像Lost,一点点像1984”的初步推论之后,还是把它买了回家。今天完整合上书的末页,却已经是将近一年之后了。

这是本似乎该称作“哲理科幻小说”的作品,是林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用英语写作而成的,译者张振玉。小说讲述的是五十年之后的新世纪(21世纪)之初,三次世界大战战罢,民主世界联邦的科学研究员奇异到达太平洋深处某奇异的独立于外界的小岛上的一段故事。背景的构建,非常“乌托邦”。一群由富商和哲学家带领的各色人种,在这座岛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推崇文学、艺术而轻政治。在宗教信仰上则选取了基督正教为底板的修改版,新进入这个社会的少女尤瑞黛,通过和岛上各色人等的交谈,聚餐,沙龙等,逐渐了解并爱上这里。通过岛上的精神领袖创始人劳恩之口,林语堂试图把他对旧世界中的各种体制弊端和人性的丑陋面,进行了批判,同时也阐述他自己对世态万千的各种哲学狂想。

这本书读来非常艰难,一方面原文由英文写作,再翻回中文难免有偏差。另一方面,岛上的背景和人物对话,包括各种环境背景描写,都是西方社会为底板的,尤其岛上众人之间常见的探讨争论,各种圣经和古代神话的引经据典层出不穷,让对此并无研究的我颇觉得难以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本小说,它并不是很吸引人继续往下读的原因。哲学的论战和分析,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而情节的叙述和各种背景的铺陈,缓慢而绵长。读完之后,仿佛在听了一场持续整天的音乐会,但其中的咏叹调,却少的可怜。

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咏叹调,就是作者对若干社会生活片段的有趣的哲学构解和深层次思考。比如:

–  一副女性美、优雅、只会的美丽的瞬间映像,也是女性理想的实现。一个成熟、开放,有时候很聪明的女人,就是处于她的巅峰时期。男人追求那种完美女性的形象,现代人有时候在电影明星中寻找这种形象。当然,那一切都是暂时的幻象,只是男人将脑海中的映像投射在某几个女人身上而已。但只要这种幻象存在,就能令人满足,其实实在没有多大区别。现代男人崇拜电影、图片或照片中的人,而古代男人则在活生生的女人身上崇拜那种形象。

–  山是给人凝视、仰望的,不是要人征服的。根据劳恩的说法,登山是北欧白人疾病的象征,是种精神上的不安,隐藏在一切对现代不满的背后。“不要征服自然,要和它并存。自然对人类不含敌意,她是你的朋友。不要和山丘比高,要谦逊地仰慕它。…人们说要向埃弗勒斯峰或圣母峰挑战。可是圣母峰永不向任何人挑战;她立在那儿,自得、永恒,像一位安详熟睡的母亲。我可以听见爬阿尔卑斯山的人处于潜意识的自言自语说‘我不让你情是我,嘲笑我。我将爬得和你一样高,和你拉成平手,是自己和你平等。’然后他会下山宣布他的‘征服’。而圣母峰甚至不知道她被谁击败,在安详的睡眠中,连睫毛都未抬一下。

–  她(尤瑞黛)坚持人类文明的划分自然落入三种类别:鞋子——文明/凉鞋——半野蛮/赤足——野蛮。结果,越多的鞋子就表示更高的文明和经济的繁荣。由一般赤脚的流行可证明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和其他一切未开化地区无可想象的贫困。迟到附近的人民没有穿鞋,意味着他们是生活在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之下。相反地,穿鞋子是居民由填饱肚子的挣扎走向经济盈余的指标。而劳恩并不同意她的观点,他激动地提出一篇半形而上,半现实的人类罪恶的探讨,从双脚受束缚开始谈起,只谈到双脚的变形。人类的双足是上帝高贵的杰作,一件神奇的作品,是大自然完美的设计,来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平衡、优雅、舒适、易动性、易弯性和政法,是的,甚至蒸发的作用。

–  研究会扼杀即时的灵感。

–  在谋生和达到自己所要的舒适之间,牵涉到整个复杂的经济、贸易、工业、国际商业等组织——甚至有船运和保险。现在人就这样被陷住被阻挡住了,他永远超越不过这个范畴,也无法做太多的思考。仅仅谋生的问题把它压垮,套牢,甚至使他形体憔悴,精神不振,脑子腐化。

–  “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往往不需要代价?”“在过去,或许是的。问题是这些东西在现代生活中不再是不需要代价的了。你公寓的窗口若能看见一条小河的风景,一个月大概要多花十块钱;一小片天空,五块钱;半个天空,十块;四分之三的苍穹,大概要二十五块之谱;至于像在屋顶小屋所见的四面围绕的青空——大概只有百万富翁或差不多是百万富翁的人才能享受得起了。”

–  孤独对灵魂是有益的。

–  “一个人会觉得百分之百的快乐,这在旧世界(在文中指的是小岛之外的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在如痴如醉的状态下——陶醉在酒精或爱情里,暂时忘却社会的罪恶和不完美的感觉,使人感到神圣。一旦人清醒了之后,他就感觉到他的所有的弱点,他的困惑,他的匮乏和他的罪恶。我们潜意识里都有罪恶感,没有人百分之百的快乐,罪孽情结存在,不管被压抑或潜伏期来,而且,从社会意识的层面说来,这正是许多虐待、毁灭倾向的成因,是我们想看到自己或别人受罚。我们在潜意识中梦想,应该有一个为我们的罪恶而死。这种努力追求神性和完美的理想毁了我们,造成我们行为奇怪的扭曲和偏左。我们今天唱赞美诗,第二天就会去杀敌……

总得来说,全书的亮点不多,但是通过文字,依稀可以感觉到林语堂对西方社会、文学、艺术、音乐、雕刻等领域深厚的了解和独到的感受。文中还夹杂了对孔子的多次引用和阐述,把这个小小乌托邦奇岛的气氛烘托得非常真实。

所以还是给大师一个4分吧。推荐给喜欢看此类哲理短文的朋友看,当然了,这本可不是短文。

《小淘气尼古拉》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0/09/le-petit-nicolas/

<Le Petit Nicolas>是一部流传已久的法国漫画,中文译作《小淘气尼古拉》,不过尼古拉应该算是所有人物中最乖的一个了。

这部漫画故事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法国儿童读物,充分结合了法国人的文艺细胞、幽默感,以及原作者的童心。能以这样真实烂漫的孩子心理进行第一人称的故事创作,作者的世界一定很精彩。你看这部电影一定会被尼古拉的天真感染,完全没有天朝部分儿童市侩做作的嘴脸。

电影版之所以成为神作,除了漫画原作者的童心独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外,应该归功于可爱的孩子们无可挑剔的本色表演。本片讲述小尼古拉偶然听到父母谈话,以为他们要生个弟弟把自己抛弃,他心急如焚,仗义的小伙伴们帮他出谋划策,导演出一场又一场令人忍俊不禁的灾难。本片亮点诸多,诸如充满创意、向原作漫画致敬的片头字幕,漂亮的女班主任,五十年代干净美丽的巴黎等等,但显然都是以下几位重量级人物的绿叶:

这位是主角尼古拉,很乖很天真很无奈。本片就从多愁善感的他的眼中来看世界。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怕爸妈把自己丢掉,尤其是自己将有弟弟的时候,地位更是受到了威胁。本片中尼古拉就处于这样的焦虑中,他会如何行动呢?把小弟弟偷走送给动物保护组织还是交给狼人喂养?

英姿飒爽头脑冷静的富二代同志:人小鬼大有模有样,他无疑是诸位小朋友中最清秀最漂亮的。在原书中他经常被下面的冷面同学打,但是这位小演员如此美丽,只怕导演也下不了手吧。身为富二代的爱好也不一样,他是一个变装狂… 具体请参见影片的精彩表演。

终日神游,他的世界比别人慢3倍,具有诗人般气质的克劳岱同学。这位戏份不多的主无疑是喧宾夺主的最大威胁,他那眉宇间的忧伤,源于他和这个世界悲剧性的不搭调,诸如那封无敌的“家长道歉信”。他也是本片最重要的欢乐源泉。如果富二代是一个精致的偶像,这位发型前卫诗人同学显然散发出了更大的感染力。

冷面老大同学:看图便知,是位实力派。声音都低沉沙哑,眉毛依稀难辨,他日必不可限量!事实上电影把他改和谐了,故事书里他总爱揍人鼻子。

最不靠谱的兔牙同学:这位同学应该是最接近我们中国小朋友的角色,从他身上最容易看到我们小时候的影子。

帅胖同学:哈哈这也是一类典型。大多数此类题材影视作品都不能少了一位胖娃,而本片与众不同的是,这位仁兄还颇有几分气场和魅力。

还有无比腹黑的资优生:这个形象是本片角色中最戏剧化的,据说已经不能用腹黑来形容他了。爱达小报告的“好学生”,当年我们谁不痛恨?

事实上他的父母也是本片的主要角色,这二位主打了成人世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以他们请老板吃饭那段为最。那一段也充分体现了法国人的幽默感,不同于美国的粗俗,英国的阴冷,充满了传统法国浪漫气息的一种生活态度。

再来几张精彩合影,三位不同气质的帅哥:

多有爱啊:

诗人和型男:

花花公子、黑帮老大、工会主席:

如果您还没有找到萌点的话,这部电影您可以略过了。更多精彩截图请参见相册<Le Petit Nicolas>。

看完这部电影,你是不是又爱又羡又妒?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