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这部电影是在挪威卑尔根的旅馆里在单反帝的指引下看的,背景是在冰岛发生了与此片海报类似的场景。一言难尽。
 
总体来讲是一个典型的日本爱情电影,具体来说是苦情电影。日韩爱情片永远逃不掉的俗套就是苦情,品学兼优运动全能的女主角果然得病死了,而且是最最最让人厌烦的白血病。“世界中心”指的是澳大利亚的那块大石头,原指望他们最后能在大石头上呼唤爱的,场景应该挺壮观,结果根本没上大石头。怀疑是澳大利亚当局禁止日本摄制组上去拍,但是事后google发现那块石头仍然能爬,奇怪。
 
说两点优点:
1. 电影配乐不错,很符合气氛也很感人,在很多地方起到了烘托泪水的左右。
2. 女主角临终前的最后一盘磁带的前半段内容不错(也就是画面是她躺在病床上,而不是在澳大利亚那一段):“小朔,我们以后别见面了。一起度过的几分之一的永远,是我这一生的宝贝,因为有你,我变得好幸福。你不会反对吧,我们在今天分手。想象着你长大成人,结婚,工作,继续过着未来的每一天,我今晚静静入睡…”
 
男主角长的挺搓,据说是为了衬托女主角长泽雅美。柴崎幸都甘当配角了呢。虽然各种俗套,但也没有特别2的地方。
 
6分。

冰岛简明游记

人物1:冰岛帝,单反帝,锁车帝,后排帝,不跑帝,不爬帝,没钱帝,便宜帝,闹鬼帝,脸红帝,搭讪帝,崩溃帝,歇x帝

人物2:文明帝,地质帝,云雾帝,钥匙帝,吃沙帝,玩马帝,戏狗帝,iphone帝,自拍帝,奔跑帝,湿身帝,抠脚帝,翻墙帝,山洞帝,告示牌帝,录音帝,风骚帝,雷克帝,法克帝

人物3:挪威帝,开车帝,爬山帝,鱼罐头帝,荒野帝,挡风帝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与标题无关,贴一篇文章
一个人住第三年 . 周嘉宁

0.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打了很久的电话,灯全部都关着,那个人问我,是不是觉得孤独,我想了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人会觉得不孤独,可是如此说出来,又觉得哪里不对。所以我告诉他,每天我一个人走在路上,走过天桥,坐在车里,做饭,几乎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节奏,慢慢地从四面八方流淌过来,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以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方式存在着,我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听到自己的身体里也在发出与之相应的微弱的声音。

前几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晚上从朋友家里过完新年出来,已经是凌晨三点。开车沿着京沈高速回家,突然在雪地里失去控制,就这样迎头撞到了护栏上去,撞上去的时候虽然心里想着完蛋了,会不会翻下去,但是其实也只是松开了刹车,打了几圈方向盘,连尖叫都没有,喉咙里轻轻发出“哎呀”的声音。

接着世界就安静下来,我不愿意走出车门去看车子的破损程度,缓慢地在路边停下来,我给几个或许还醒着的朋友打了电话,说了些睡眼惺忪的话,看着车窗外越积越厚的雪,昏暗的远处有慢慢打过来的车灯,并没有觉得太难过,顶多是有些沮丧,因为本来还想着要去超市里买水和卫生棉。结果,还是开着灯都亮不起来的车子去了凌晨四点的超市。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声,马路上没有人,像世界末日。担心滑倒,我竟然从喉咙里嘀咕出一句话来,大概说的是“就快好了,就快好了”之类的。

这时我意识到,我竟然开始对自己说话,这可不是喉咙里发出一个像“哎呀”这样的象声词那么简单,而是,我自己在凌晨四点的便利店门口,拎着一筒水,蹲在地上看了会儿从车里滴出来的黑色液体到底是油还是防冻液,然后自己对自己说起话来。这是我一个人住的第三年。

1.

看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五年》时还在上海,只记得她的某本绘本里有关于一个人做饭的段落,说的是她每次做米饭都会做好多,然后她就把它们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放在冰箱里面。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段记得特别清楚,把米饭冻起来,每次要吃的时候,只要把一小份拿出来加热就可以了。我想象了下,确实觉得用电饭锅煮出来的一大锅饭总会让人产生一筹莫展感,而分成小份冷冻起来就很方便,想吃咖喱的时候,只要拿出一份来与咖喱一起加热就好了。

后来我来到北京,住在东南角的小屋子里面,刚刚搬进来时,有个朋友过来帮我做饭,他帮我包过两次韭菜鸡蛋的饺子,摆满冰箱的两格冷冻格,又帮我做了一锅牛肉香菇酱,很咸,他说这样每次下面条的时候,舀一勺放在里面就好了。这样,这些东西,我存在冰箱里,很耐心地吃了好久。有一天与有些日子未见面的朋友吃饭时,他端详我后若无其事地说,你胖了,是吃面条吃太多了吧。

那时,刚刚开始自己做饭,基本会做一些能够放在一起煮的东西,比如常常一把蔬菜,一把羊肉,一把面条煮在一起,或者也会把蘑菇、番茄、香肠、玉米粒与米饭放在一起炒,因为总是贪心以及掌握不好分量,烧得太多是经常的事情,但是一个人面对一整锅的食物倒也可以安安静静地吃好久,吃不完的部分就都倒进马桶里扔掉也并不觉得可惜。反正做得好吃,做得不好吃,做得多,做得少,也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倒进马桶里这种猥琐的事情,也都没有旁人会看到,这样一切就都变得心安理得起来。

2.

其实菜市场一直是我喜欢去的地方,碰巧家门口就有个很大的农贸市场,每到傍晚的时候,两边马路上也会摆满各种新鲜蔬菜,鱼,水果,有时会有些奇怪的东西卖,比如说,有年开春时突然推来辆堆满春笋的三轮车,我从那儿买过一次笋,但之后那辆推车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幸好这样一次啊,我买了一整捆,之后就慢慢做,腌笃鲜啊,竹笋烧红烧肉,烧猪脚,烧蹄膀,吃了好久好久的笋。而每天快要落市的时候,所有的蔬菜都在暮色里摆成一堆一堆,每堆一块钱,各种人耐心地蹲在地上挑挑拣拣。

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习惯一个人面对北方天暗得过早的黄昏,也在博客里写过那种路灯刚刚要亮起来时会有夜盲症般的绝望。有个朋友坚持在每天的这个时候打个电话给我,跟我聊会儿天,以为我会好些,其实完全不会,这种事情只会更提醒我,我多么憎恶电话,msn,email这些只因为距离而存在着的东西,我所渴望的无非是坐下来面对面地聊聊天,十分钟也好。

所以,后来,当傍晚快要开始的时候,我便拿着钥匙和零钱出门去,有时候带着耳机,有时候只是这样漫无目的地去菜市场里走一圈。或许会看到有卖非常稀罕的豆苗或者芦笋,而周围永远涌动着热气腾腾的生机,羊腿整只整只地挂在钩子上,鱼头被切下来堆拢起来,利落的刀起刀落,所有人都大声说话。卖馄饨皮的小男孩与我最熟悉,因为北方的人不吃大馄饨,他对于我描述的那种厚厚的、正方形的馄饨皮感到很困惑,而每次递给我切成梯形的薄薄馄饨皮时都要不好意思地笑。

好像就这样,忘记了一些生活中最初所感觉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好像自己的旁观者一样,在生活着。

倒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做各种食物,在北京所无法经常吃到的食物,都自己能够做出来,咸菜肉丝面,炸猪排,菜肉馄饨,黄芽菜汤年糕这些,都突然之间自己会做了。过去也并不是不会做饭,但是自己从来不觉得好吃,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再也不喜欢出门吃饭的人,冰箱里永远囤着各种蔬菜,冻起来的骨头汤,或者可以吃好多顿的咖喱。当有一天半夜里自己炸起肉丸子来的时候,我才真的觉得匪夷所思,第二天也并不请人吃饭,所以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炸这些肉丸子是要干吗。

想起的是很多年前,半夜里觉得饿了,就与男朋友一起走路去吃路边摊的水饺,记忆里有时候是春天,路边的泡桐树掉下花朵,有时候是冬天,两个人穿着很重的衣服,说话时空气里都是雾气。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才更应该学会做饭的啊,明明那个时候才更有爱的啊,为什么能够自己做出各种食物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人了呢。

3.

身边也有一些与我一样一个人住的女孩,我们最常讨论的事情除了感情之外,竟然依然是食物。有段时间常去住在东四小四合院里的女朋友家里,吃她做的西红柿鸡蛋打卤面,她会把面汤专门盛出来,上面只漂了两片青菜叶子而已,竟然也让我觉得好吃和暖胃。回家以后就经常照着她的办法来做打卤面,打发一个人的晚饭变得非常容易。

而因为一个人吃饭,所以便不太愿意再做荤菜,因为肉这些东西处理起来总是有些麻烦,顶多是在冰箱里常年存着一些骨头汤,要吃的时候可以往里面放任何蔬菜。面条,馄饨或者咖喱饭这些能够快速端出厨房的东西变成了最拿手的,又因为一直在吃各种蔬菜,所以竟然我们这些很少出门的独居女们,都在默默变瘦,于是有时候也会彼此安慰一下说:那至少现在都不用想再减肥了吧。

但是也有朋友说,就像这样地一个人生活下去,时间久了,好像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了,倒是如果要考虑再次两个人生活的话,需要的勇气比起以前来,不知道需要翻多少倍。

去年的新年我还在抱怨着这是人生中第一顿一个人吃的新年饭,到了今年过新年的时候则暗自盼望着所有的饭局都快点结束,终于可以有一天的时间走路去菜市场,做顿一个人吃的晚饭。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以后,就仿佛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变得不能习惯了。

而晚饭的时间又是有多妙。可以喝喜欢的酒,也可以喝可乐,可以把电脑端到桌子上开始放美剧,也可以把盘子搁在大腿上,再把脚搁在膝盖上。可以只吃一大碗蔬菜色拉,也可以只吃一碗盖了荷包蛋的阳春面,可以下午五点的时候用糯米粉做一只放了过多白糖的鸡蛋饼,然后到了晚上九点时再吃完整的晚餐。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情,与旁人再也没有任何的关系,于是生活便自然地,安静下来。

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不看书,不看电视,不说话,只是坐在地板上,面对着盘子里面刚刚做好的食物,一口一口地吃,其实就连在想着的心事也都没有,时间被无限拉长,这种时候往往又会听到从身体里流淌出来的节奏,而外面那个真实存在着的世界又会在突然间与自己丧失联系。

后来我想,当我不是一个人生活着的时候,我担忧着的事情太多了,而生活的质地却又仿佛离我如此遥远。没错,现在我失去了很多快乐,但大部分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感知却变得非常清晰,记得住很多细节,甚至知道每天路灯是几点钟亮起来,又是几点钟暗掉的,所以与失去的那部分快乐比起来,又多出来这些或许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用处的知觉。

4.

其实本来关于一个人生活有很多可写的,比如说我总算也是一个人生过病,一个人坐很远的地铁去买了车,又一个人一路熄火地开回来,一个人喝醉以后趴在马桶上吐到要昏过去,总之做过所有一个人生活着的人做过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落笔要写的时候,写下来的竟然全部与食物有关,仿佛一个人生活了到了第三年,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种能够坚定而且孤独地活下去的方式一样。

住在四合院里的女朋友在冬天的晚上,喜欢裹牢一件棉衣站在院子里看会儿天空,能听到树叶落到地上的声音,她喜欢买一瓶黄酒,喝几口以后就要在房间里面转圆圈跳舞。

还有喜欢吃安眠药的女朋友,一会儿早晨才睡觉,一会儿傍晚就睡觉。

还有每两个星期固定一个晚上有性生活的女朋友,平日里她的周围没有男人。

每个人都能够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并且变得不能自拔。

最近我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新小说,也看完了青山七惠的新小说,撇开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些对于一个人有节制地生活着的描写就已经吸引了我。这差不多是独居的人才会产生的一种惺惺相惜。我喜欢看村上春树描写天吾做饭的段落,切菜、炒菜之间只是按照步骤而来,脑子里却全然想着些其他的事情,做出来的菜也只是适合独居者的,豆腐海带的味噌汤,炒饭。也深深能够知道青山七惠写的圆小姐,有时候晚上哪里也不想去,回家之后坐在床沿,听着隔壁浴缸注满水的声音,就感到平静。孤独有时候也并不是件太糟糕的事情,与嘈杂比起来,安静却孤独的生活仿佛还显得更妙一点,或许至少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一个人必须要自己生活着,才是对的,否则怎么能够听到自己的节奏。一旦它流淌出来,走在马路上,坐在地铁里,独自待着的时候,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任何时候,它都会在那儿兀自发着自己的声音,这是属于你的声音,身体的一部分,不用再担心流失。

总有一天不会再有担忧的。

第四次rotation结束

第一次ROTATION, BO蹲了三个月,开不了车,认识一点点人。四个人一起来一起走,这也是我唯一一次ROTATION路上有伴。

第二次ROTATION与第一次相隔近一年,老大说侬现在自信了,上次是跟HENGYE一起来所以压力很大吧。作为马路杀手开着一辆菲亚特,人称好马配好鞍,既不是好马,也没有好鞍,曾经把小福吓得脸色发白。中途出去玩丢了一个包,麻烦事无数。那年生日和BASIS众人一起在弗雷德李希35号,孙教授做蒙蒙的NOVICE学烧红烧肉,架势很好,结果说什么都记不得。

第三次ROTATION住到了弗雷德李希,和石琼SHARE,每天商讨晚饭吃啥,边看PPS边吃饭边聊天,双方都觉得过上了有规律的生活。那个房子客厅巨大,厨房巨小,从小厨房的小窗有时候能看到对面猫总热火朝天的做饭景象。暖气是完全不灵,开到最大都在瑟瑟发抖。这一次在王远的指导下考出了德国驾照,虽然他车神的地位受到了后起之秀的极大撼动,但是当年还是很有威严的。有驾照以后我和石总每天开着我巨大的没有油箱盖子的福特上下班,被猫总说,女人有了车就迟到。后来石琼回国了,我又恢复了紊乱的生活。

老大在这一次ROTATION变得异常繁忙,老了不少。想当年安德鲁经常推推眼镜说,哦呦,我们老大帅哦。ROTATION快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在一家叫BLUE DUCK的餐馆吃饭,我们一群人等到最后,傻呵呵站在路上,看老大开着白色的斯柯达走掉,叽叽喳喳地说,哦呦这个车跟我们老大配哦。

RO到第四次,第一次一起来的四个人,陆老师去开发了,B同学走人了,Z同学不来了。中国的老大走人了,老大的老大回德国了,德国的老大离开了PERF组。一些人transfer了,一些人蠢蠢欲动。这年生日走在巴萨街头,看着23:59变到00:00,旁边是指向大海的哥伦布。恩,我们都在寻找出路,但是哪里是出路。

新来的姑娘坐在BO里,完全是我当年的样子。不巧的是这一周我的耐性极其欠缺,一边在某英国公司无意义的电话会议上,一边邮箱里跟印度人斗智斗勇。偶尔想想这个姑娘会不会被我吓到,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我真的不是这个样子╮(╯▽╰)╭

One Month in Beijing

       做了两年多的伪CoE之后,终于补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去北京,并且一去就是一个月。之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做点什么,但当这个机会真真切切砸到我头上的时候,着实让我傻眼了。就好像一个人本来每天都盼着天上能掉馅饼,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天上掉的馅饼原来是会砸死人的,那么,如果是你,还会继续盼着掉馅饼么?

      可惜生活就是这样不完美,鱼和熊掌从来都是一道单选题。英语里有一句留传甚广的谚语:“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差不多也是一个意思吧。这样的谚语常常被用来安慰人,可是,藏在它们背后的,不正是深深的绝望么?你看,虽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但可悲的是,你永远都不可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不管你怎么努力,折腾自己,折腾硬币,它都不会乖乖地将两面一起展现在你面前。当一枚硬币骄傲地宣称自己有两个面的时候,同时也向人们抛出了一道难题,人们被它的两个面诱惑着,面对一个面时,总会想要另一个,永不满足,等到终于无计可施精疲力竭,悟出了那个道理,也就只能望币兴叹了。

      英国人大概很喜欢硬币吧,不光发明了这句谚语,还让硬币在他们发明的一项运动——足球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场比赛开始前,当裁判将一枚硬币高高抛起,它便舞动着告诉所有人:我给了你们两种选择,但只会留下一种现实。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残酷?但正是因为硬币如此严格地恪守这条规则,才成为很多人在不知所措时可以依赖的救命稻草。不知道英国的哲学里,是不是有对于硬币的研究呢?

      跑题跑了这么远,现在回到我的这趟出差吧。住一个月的酒店,光房费就比我两个月的工资还多了,还不算其他开销。现在终于庆幸公司为我办了一张额度很大的信用卡,否则我会付不起那比房费还要贵的押金。在认识这一点之后,顿时觉得自己就像是饭馆里端盘子的,别看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人,但这道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谁去端,怎样端,最重要的那些部分都藏在厨房里呢,一个跑堂传菜的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当一个端菜的人不知道自己手里端的是什么,也不算耸人听闻吧。

      正如你们猜到的,我就是这样捧着自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出现在客户面前,并且当着他们的面掀开盖子。这时,我终于能说我有点知道里面是什么了,只是他们不会知道,我知道的其实跟他们一样多。

      事实告诉我们,信用卡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了它,一个默默端盘子的无名氏就可以被推倒客户面前,摇身变为整套大餐的代言人。现代社会总是能把抽象价值以很夸张的方式加在物理价值之上,自从有了市场营销,有了经济学,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多了多少美好的可能性啊!

PS:很庆幸能比计划早一周回来。端盘子也是件很费力的事情啊,三周一共瘦了五斤,貌似我的体重创历史新低了……

《布鲁克林警察》

这部新近上映的电影演员阵容还算强大,理查·基尔,昔日性感偶像如今出演日薄西山的老警察;伊桑·霍克,昔日清纯的文艺青年如今成为中年焦虑男;唐·钱德勒,相貌老实的黑人出演黑帮卧底。
 
布鲁克林是纽约犯罪率最高的地区,这里的警察的工作也异常危险和艰苦,待遇却不高。影片的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碌碌无为混退休的老警察,离退休只有七天却接到高危险任务;拖家带口,妻子患病,急于改善生活条件的中年警察,面对毒贩赃款动了心思;以及地处漩涡中心的黑帮卧底,在身份和道义之间煎熬。三条主线并行,并在影片末尾交织在一起。
 
可以说可看性还是不错的,三个主角的人物塑造都有悲剧色彩,场景气氛渲染的也不错。
 
7分。

《钢之炼金术师FA》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0/07/fullmetal-alchemist-09/

号称忠于漫画原著的《钢之炼金术师FA》终于出完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借着对经典的03版的热爱来追这个新版的。

这个新版,客观的说,也是不错的作品。按网上的许多人说的,世界观更大(其实就是故事发生的地域范围更大,不像原作只有一个国家),人物更多(个人觉得有利有弊,利在丰富多彩,弊在人物一多刻画就不够深入,也影响了原来的经典角色的形象),主题更深刻(个人觉得深刻与否是主观的判断,不能说新版幕后骇人的大阴谋就一定比原作的兄弟情深刻)。至于逻辑更严密我就不敢苟同了,逻辑问题一直是天马行空的日本动漫的通病,不管是哪一版,逻辑问题都是多到懒得列举。看动漫么,较真就没意思了。

03版的《钢之炼金术师》由于漫画连载太慢而走上原创之路,相信是电影团队出身的制作班底给予了这部动画片许多与众不同的元素,气氛压抑,赋予角色很多真实世界的感情因素。没有正太萝莉或美少年,然而却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些饱满的人物。诸如军队内部的各色派别,以及表面上是一派的几个人造人之间不同的立场。总之是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原则和想要的东西,大家就这样互相利用或对抗着,避免了脸谱化,颇有一些优秀真人电影品质。 可以说是日本动漫的一个异类,是很合我这样的人的观影口味的。

而以漫画家的脚本为基础的新版虽然剧情做得更大了,那些打动人心的因素却少了。且不说前15集为了赶进度压缩剧情,后面的故事发展也落入了一般的热血动漫的窠臼。所有的坏人的立场统一为为了长生不老,显然没有原作中为情为爱为义为信仰乃至为了成为真正的人等等各色动机来得动人。时常插入的一点也不好笑的搞笑桥段屡屡搅乱气氛,让这部动漫在肃杀压抑和轻浮无聊间剧烈反复徘徊,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

同时它热血打斗本身也不能说十分精彩,人造人号称不死,其实只要反复让他死就可以了,这个有点囧;最后取回阿尔方斯身体的方法太扯;最终Boss在倒数第二集就挂了,让最后一集完全丧失了期待感,最终也证明相当无聊,我是无法被动漫人物的日式做作告白所感动的。这和03版倒数第二集主角身亡,大家焦急等待峰回路转形成了鲜明对比。新版是大团圆结局,却没有一点过瘾的感觉,这也和03版兄弟两隔天各一方令人扼腕的结局有差距。正如网上一位仁兄说的,看完新版忽然产生了再去看一遍03的冲动。

然而无论怎样,《钢之炼金术师》还是一部能让你流畅看下来的好看的动漫。

03版8.5分,新版7分。

《攻壳机动队》

在这个很热血的动漫名字下的是一个相当深沉的1995年的电影。
 
距离看此片已经将近一个月,印象也不大深了。从片头下落的绿色字符雨就能感受到,《黑客帝国》一定从此片得到了不少灵感。在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和人造人体都已经相当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辨识自我和避免丧失自我成为了一个论题,也是本片的主题。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反叛和灵魂移植后的自我认同危机,当人工智能和人类灵魂意图融合的时候,真正的混乱才刚刚开始。
 
然而毕竟年代久远,画风和人物造型还是比较粗糙,大段的对白意图让观众领会和思考也让本片增加了不少晦涩。
 
6.5分。

Amadeus

很久没有看过三个小时长的电影了,加上本片贯穿始终的歌剧和各种协奏曲,整个电影看下来,居然有种很累的感觉。出去阳台上透透气,才缓过神来。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深谙乐理的人,小时候缺少音乐的基本教育,结果简谱都不大念得来。不过好在初中喉咙还没开始发育的时候及时开始听各种流行音乐,才不至于长成一个完全的乐盲。现在长大之后,我发现音乐真的是人类的一个礼物,无论来自上帝或是谁。如果不能体会到音乐所能带给人灵魂上的、身体上的、思维上的各种安抚、刺激、强化、深入,生活会单调很多。

电影里的不都是真的,这部传记电影(或者说原作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萨列里作为传记的讲述者,后人考究说萨列里和莫扎特并没有如此多的恩怨,说莫扎特也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凄惨地被抛尸荒野土坑里。所以本片的情节更多像是被艺术化加入各种吸引打动人的元素之后的小说。不过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是没有经过修饰,后人也无法加工的,莫扎特自己的音乐。

诚如片中萨列里所说,“它(莫扎特死去)整整折磨了我32年,我亲眼看到我自己的消失,看到我的音乐逐渐不再被人演奏,然而,他(莫扎特)的音乐却经久不衰……”,我想,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尤其是之于历史,之于人类本体,是再合适不过的理由了。

也许有一天,你我也要终归尘土,但是这样能流传万世的音乐,似乎才是人类历史中的那些明珠,蔚为珍贵。

莫扎特,上帝的宠儿。

姐妹们来帮忙啊。。。

晚上一边放空一边卸妆,习惯性的拿起左手边的卸妆水擦脸。。。擦了大半个脸了突然觉得好痛啊。。。发现早上涂好甲油没有把卸甲水收好就放在卸妆水的旁边。。。然后俺用这个强氧化性的溶剂涂了大半个脸。。。

现在红了。。。还起了小疙瘩。。。

谁知道咋补救阿。。。

明天还有一个期待了很久的城堡party。。。怎么见人啊。。。

内牛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