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堡惊情》

这是我印象中国内上映的第一部恐怖片,而且是西班牙恐怖片。鉴于看《叶问2》这样的功夫片部分观众都反应强烈,我就很好奇在电影院看恐怖片会是什么效果。好奇害死猫,今天我基本是被观众吓死的。
 
出于避免旧伤复发的考虑,这次让部分观众坐在右边,然而上次反应强烈的部分观众这次没有抓人也没有咬人,不是因为其定力大增,而是本片其正眼看了的部分不足总片长的20%。可惜耳朵不能完全堵上,所以不时还能发出一些让影片威力大增的音效。
 
真正始料未及的是其他观众。左侧一帅哥一白衣女,携带一巨大的包,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果然他们最终成为了影片的主角。片头字幕闪现,此女就大叫一声,我隐约感到此次观影体验将是非凡的。随着影片渐入高潮,她一次次划破影院天花板的高音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吓人的部分。她的男友也随之渐入佳境。影片中出现了一排洗衣机,此女躲在巨大的包后面小声的问:
 
“这是什么…"
男友冰冷的说:“这是焚尸炉。”
全场观众的心脏随之受到又一次强大冲击。
 
然后镜头迅速切到一鸟语花香之处,此女顿时忘了前一秒的焚尸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喃道:“好漂亮的花哦~~~~~~" 让人血压上升之余还能流下十滴汗。随之影片迅速进入下一桥段,此女也迅速切换状态,只是这次时间仓促靠错了边。看恐怖片,左右各有一女埋头在肩,不由人不产生幻觉。赶紧看她男友有没发作,只见他正咬着自己的手腕自顾不暇。
 
环顾四周后发现,全场基本上是两两抱在一起,有一男一女,也有两女,是否有两男不详。一个负责尖叫一个负责解说,平均一半的票被浪费了。右边是一对本地男女,评论员型。女主角(荧幕上的)搬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盖子,一阵漆黑,全场尖叫之后发现是一个地道。评论男怒骂:“五册那,个地(第三声)道(第二声)哪能嘎哈宁!”后面的两女显然是高手,由始至终淡定的评价每个角色的长相,”这个女人,虽然蓬头垢面,但是侬窥到伐,有一种母性的美…" 宛如在看杜拉拉。影片高潮来临,左后方一女提前发出了一声持续5秒的尖叫,之后迅速听到另一女声:“我…我不认识你!” 正在这时左边又出了状况,白衣女抓男友没抓着,一把抓到了男友左边的女观众,于是我们又收听到了2倍当量的轰炸。总之一个座位的空间完全不能满足其活动需求。
 
还是说说电影本身吧。其实这部电影充其量是一部惊悚片,没有血腥、残忍、恶心和凶煞的画面,有的只是一些镜头的使用和灯光的投射。网上有观点说这是鬼片,也有说都是幻觉。我个人倾向于鬼片,毕竟这样结尾才够温情。影片的立意不是吓人,而是歌颂母爱。由于我所在的放映厅观众过于恐怖,我看此片没能深刻体验母爱。
 
在一个恐怖片放映厅的屏幕前面对观众摆一摄像机,就能拍成另一部电影。很期待以后能有更多在影院的惊魂体验,因为我们有这么多优秀专业的恐怖片观众。
 
7分。

《叶问2》

本片符合我的全部预期,因此我看得很满意。而《十月围城》就没有符合我看武打过瘾的预期,因此我对其评价不如本片。
 
整部电影焦点集中在甄子丹的武打上,而且足够精彩,画面和音效都很出色。在甄子丹之外还有洪金宝加盟,比第一集的樊少皇分量重。这两个真功夫对打的精彩,决胜于《锦衣卫》那样的电脑特效片。第一集的Boss日本人被甄子丹秒杀,大概是出于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绪;而第二集的Boss是英国人,就没这么强的情感因素,因此可以放开手脚打,对手还是英国拳王,所以本片在武打设计上还挺有创意。要说违规,双方都有,英国拳王明显不是和甄子丹一个重量级别的,按拳击规则显然不能打,还有时间到打人一拳;至于甄子丹方面,如果按拳击规则,脚踢虽然被禁止了,肘击显然也是不行的。纯无聊随便说说。
 
以爱国气氛为主要烘托,其他的元素靠边站,连熊黛林生孩子的过程都忽略,这一点也很聪明,黄晓明和释小龙基本是打酱油的。整部影片气氛集中连贯,酣畅淋漓。武打过程可能略显血腥,因为出色的音效,闭上眼睛躲在别人怀里也无济于事。洪金宝的脸被打烂了,有些观众的手臂也被抓烂了。部分观众还表示如果是恐怖片可能会咬人。真吓人。
 
7分。

《岁月神偷》

这部电影广受好评,也囊括了最近颁发的香港金像奖的主要奖项。由于担心重蹈《海角七号》这种广受好评我却觉得狗屁不通的覆辙,我对观看此类影片一直很谨慎。昨日,在和塞尔维亚大人在海边吃沙子的时候,曼迪大爷和爱科女王去正大广场观看了此片,回来一个评价“极赞”,另一个反映“很好看,五颗星”,于是决定今天也去膜拜一把。
 
在正大,这部片子一天居然只排3场,还有一场22:50开演,就是要人命。而杜拉拉和东风雨以及诸神之战密度达到了十几场,实在是无奈。唯一的选择是四个小时之后的国语版,没办法。正大广场倒是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于是在书店买了本《时间简史》在古典玫瑰园坐了一下午。读了几章,霍金带来的宇宙和时空的奥妙已经让我颇有震聋发聩之感,怀疑在这样大视角熏陶下的情绪是否适合看名字类似而内容却截然不同,描述在宇宙看来微鄙无比的人类的感情的《岁月神偷》。
 
影片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中展开,这时候我深感没看粤语版的缺憾。尽管国语配音还行,但这是一部生活片,说国语的地区的人不是像配音这么个语气说话的,这就容易让人出戏。好在影片画面的成色和质感,以及细腻的编剧与导演的掌控让这幅生活画卷能够让人投入,想象着每句话粤语会怎么说,尽管完全不会说。而每当英文歌响起还有那段儿童合唱的粤语歌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觉。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感觉慢慢消失了。也许是适应了国语配音,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本并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什么地区什么语言什么口音,平凡人的一天一天都是这么过的。
 
其实这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一个典型的香港家庭,清苦辛劳的夫妇,争气的大儿子,顽皮的小儿子,生活似乎永无止尽,但又有盼头。天有不测风云,灾难降临这个家庭,这个灾难还是我最不待见的电影桥段。最后,活着的人还是要活下去,岁月带走了黑发留下了皱纹,带走了故人留下了回忆,带走了往昔留下了未来。
 
但是生活哪能是不俗套的呢?这不是悬疑片,不是科幻片,只要贴近生活,唤起我们的共鸣,俗就是它的成功。在一个我不熟悉的时代和环境下,以及有缺憾的配音中,编剧和导演用十足的诚意让我投入这一家人的生活和岁月中去。在影片的高潮,面对着一个个悲伤的面孔,眼圈一热也就成了自然的情感反应。
 
不仅是编导,看得出这部电影的演员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任达华和吴君如摆脱了自身给观众的印象束缚,在为观众带来这两个角色方面着实下了功夫,很直观的,我看任达华的做鞋功夫就很有诚意。小儿子是影片一大亮点,这个小孩本色演出自然真诚,超出了我的预期,相信也是生活带给他的经历和气质。而大儿子的表演和配音都略有欠缺,感觉形象略显苍白,是一个缺憾,不过其程度不足以影响影片的品质。
 
我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有类似生活经历的人能比我有更多的感动和感受,就像《练习曲》和《小情人》带给我的一样。尽管我在这方面缺乏共鸣,仅仅是生活气息和到位的煽情,就能给这部电影7.5分。估摸粤语版8分。

耐心的看完了那个巨长无比的2012技术贴--别点进来。。。

老实说还是觉得民科的味道扑面而来,技术贴这个词并不合适。

看了这个帖子又跑回去看了Arztec calendar… 还是灭有看明白。。。需要高人指点。。。

说这个calendar可以精确预言日食和月食我不奇怪。。。本来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周期就是一个很可以精确计算的东西。在各个古文明中都有计算方法。。。calendar说到底就是一个日照周期规律总结。 放在太阳系里,地球是在公转自转,但是放在更大的环境里面。还有其他引力场的影响。把本来忽略的因素考虑进来,原来认为严格的周期就不是那么严格了。

不妨看成是某个考虑了高次项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精确周期将到2012回到原点。。。但是所有作为周期起点的日子都是人为mark的。。。所谓周期。。。就是循环。。是没有起点的。。。

而既然是n次方项,也就意味着对比低次项作用微乎其微。 在物理近似里面,很多时候我们只保存到2次方项,仍然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

我不知道玛雅人是用什么办法计算了这么精确的周期出来,但是让我接受日历来预言世界末日就是让我接受高次项over rule低次项。。。次要因素盖过主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玛雅日历真的精确预言了一个周期,那么反而可以看成是世界将继续生生不息的标志。。。因为周期是要在不停的被循环中才有意义的。。。

至于那个精确到分的11:11 cet time的世界末日。。。玛雅人当时就知道最后大英帝国会强大,然后在那个经度(其实经度也是先标识了起点才有有意义的,这里有点因果混乱)建了天文台并且强迫全世界认为那个是每日时间起点吗。。。 要是当时建的偏了一点。。。岂不是要变成11:13这种很不完美的数字?

关于麦田圈。。。

这种带着强烈智慧意识和审美倾向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是天然的。。。

我总觉得这个是一个恶作剧。。。

把麦田当成显示屏的恶作剧。。。

最近很流行的电子书。。。俺不知道学名叫啥。。。好像亚马逊和sony都有出。。。每天都看到有人在地铁里面捧着。当初有人拿着这个专利来过南大物理系招人。。。其实原理就是里面的每个显示单元是个小墨球。半满的小墨球。。。当墨粉被吸到上半个墨球的时候就显示黑色,下半个墨球就显示白色。。。这个很简单的原理造就了听起来很玄乎的,用被动光源,静态显示,对人体无辐射的电子书了。。。

麦田的每根麦子也就是这么一个显示单元。。。只是这个显示单元变化多了一点。。。可以朝各个方项倒。。。其实小磨球也可以实现黑色到灰色到白色的连续过度。。。这个角度来说是两个相等的集合。。。只是这是假设墨粉无限细的情况下。。。

然后一大片的麦田就变成了这个大电子书了。。。

所有的技术难点就是在怎么控制麦子的倒伏。。。

麦田圈的完美性总是让我想到计算机作图。。。严格,精确。。。

所以哦,麦田是某个连着计算机的显示器。。。

麦田圈的出现也不过是30年的事情。。。大概是某个大侠突然发现了控制麦子倒伏的技术。。。30年前。。。人类已经有的电子计算机。。。

麦田圈里面的杂草不会参与倒伏,恰恰confirm了俺的想法。。。因为杂草不是显示单元,而是显示屏上的瑕疵。。。

其实偶啥也不知道。。。其实偶知道如果把麦子变成像素是比把麦田当成显示器更匪夷所思的事情。。。

偶掰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我不喜欢世界末日而已。。。

看到这里的同学都有糖果吃。。。

被驯服了是会哭的

小王子要每天去拔猴面包树,不然长大的猴面包树会把小星球弄的支离破碎。
小王子离开了他的星球,流浪了一年。他要我画一只羊,可以吃猴面包树的羊。
其实小王子知道,大家都知道,那个小星球已经支离破碎了,在失去了会每天拔猴面包树的小王子之后。
在他抬头看的时候,那里已经没有他的星星,没有他的三个火山,没有他的玫瑰花,有四根刺的玫瑰花。

狐狸对小王子说,你现在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
小王子说,他要对他的玫瑰花负责。
玫瑰园里有五千朵玫瑰,可是只有那棵被他驯服的玫瑰才是不一样的。

于是小王子选择了最后的方式回去他的星球。

大家都知道他去了哪里。

某日和某位享乐主义大龄青年讨论婚姻的意义。

根据这位哲学系出生的同学说,男人同时需要三个女人,一个是孩子的母亲,一个是爱的人,一个是情人 (sexually attracted)。。。可以简单而粗暴的归结为,传递基因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很多时候我同意婚姻的反人类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以至于不能在一个伴侣身上得到满足。婚姻绑定了人的获取的可能性。很多时候就是种割肉,两害取其轻而已。所以所有的出轨都是不让人惊讶的。

然后我想到了小王子的玫瑰花,然后我们都沉默了。

在小王子的玫瑰面前,雄辩和理智黯淡了。

世界上最哀伤,最美丽的故事。

墨西哥记录3 -Taxco 扫货存档

来墨西哥第一个去玩的景点不是日月金字塔,不是坎昆,是Taxco。
理由。。。估计mm们看完都很能理解。
Taxco曾经是个大银矿,是银饰品的交易聚集地。虽然现在已经被开采殆尽,但是作为银饰市场的角色却保留了下来。那里的银饰据说有最正宗的设计而且只要墨西哥城内一半的价格。。。
光是想象一下满是银饰店的墨西哥风情小镇就够让人激动了吧。

所以俺就兴匆匆的带了点银子跑过去了。

先来贴几张taxco的照片。

那里的银饰店多到看到眼花。如果弹药够,时间够的话,可以在这边泡上整整一个周末。
可惜俺银子不够,时间也不够。走的时候份外的依依不舍。。。俺会回来的。。。

这 两个吊坠是一起买的,Arztec calendar几乎是墨西哥的非官方logo。。。我很着迷于这个图像。。。据说2012就是根据这个年历推算出来的。。。俺还灭有研究过。。。不知道 到了2012可以当护身符瓦。。。很喜欢这两个银项圈,原住民的气息。。。可惜俺的气质还不够原住民。。。现在还没有找到特别称心的搭配。。。

这个是金字塔的抽象图案。

第一个手镯是在local market 买的,那里的银饰又只有银饰店的一半价格。这个是我的最爱。
第二个是墨西哥很常见的太阳图腾。呵呵,俺喜欢所有和文化背景占边的东西。

最后上一张Arztec calendar的手绘版。路边的小mm卖给我的。比较有意义的是这张纸。据说是几千年前的制纸工艺。用当地一种特殊的草做成的。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有看到哦。

《杜拉拉升职记》

由于部分观众早场起不来,而下午场有映的只有《杜拉拉升职记》和恶评如潮的《诸神之战》,于是我们在一大群娇嗔的女性观众的环绕下看了这部电影。
 
我的本意也是想是否能从此片中借鉴一点职场经验,后来发现这个想法太天真了。这是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那肯定是脱离现实的,大多数观众为充满各种幻觉的妙龄女性也能佐证这一点。再看导演和主演:徐静蕾。我觉得她既不是美女也不是才女,更重要的是她没有职场经验,于是此片还是权当娱乐剧情片吧。
 
但还是没有想到此片被徐导拍成了偶像剧。幸亏有莫文蔚的精彩表现,不然整片就塌台了。之前我对莫文蔚一直没什么感觉,看了此片才发现,气质和气势这玩意,不是先天的也要培养几十年才能有。莫文蔚在此片中表现出了非凡的魅力和职业性—不是她演技好,我觉得是本色演出。无论是着装、神态、动作、气场、言语,莫文蔚绝对是本片的第一亮点,至少在我心目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几步探戈,用的是《闻香识女人》里著名的Por Una Cabeza,也没有塌台,这在国产片(包括港台)中间是难能可贵的。总之只要莫文蔚出场,这部电影就着地,还能让人饶有兴致。她一消失,整个气氛就不行了,结局更是让我吐血数斗。
 
而男主角黄立行,我本来不认识他,对他在此片中的表现也未置可否,但是前后左右女性观众的钳形攻势还是让他的形象崩塌了。右边一女云“这个男的实在是太不能看了!” 后排一女说“这张脸,太长!不过和莫文蔚长脸还是蛮配的,和徐静蕾就不配了…”   -_____-
 
一起观影的某女同学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个男的太矮了。”
“我还是觉得这个男的不够高。”
“这个男的身高真的不行…”
“你说这个男的就这身高……"
 
到电影后半段男主角一出镜我都不忍心看了。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并不委屈,此片有点狗血但还挺流畅的,我能抓住大多数点,就是笑不出来。整个放映厅气氛很欢乐,就很不错了。
 
6.5分。
——————————————————————————————
 
其实新天地很久以前就这个样子了。

《爱丽丝梦游仙境》

这部电影热映的时候俺不在,待到今日也只有早场有映了。有人对幻想题材不感兴趣,有人早晨起不来,有人周末要加班,更有人已经看过,于是我就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今早去看了此片。
 
大多数评论对此片评价不高,觉得剧情太简单,画面不如阿凡达云云。我觉得这是对此片没有准确的定位。首先拿此片和阿凡达对比明显是错位的,詹姆斯·卡梅隆是无所不用其极动用一切工业和科技手段引领大片的潮流,而蒂姆·伯顿显然是用艳丽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个幻想世界,而且此片和阿凡达不仅风格不同,成本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比两片的3D效果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剧情么,《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能指望有什么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曲折反复柳暗花明的情节么?阿凡达有什么很精彩的剧情么?事实上此片的剧情可以说是那个经典童话的续集,即爱丽丝长大后重返仙境的故事。显然此片是要靠想象力和细节取胜的,这个任务交给蒂姆·伯顿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感觉此片风格比较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和各种人物造型,海报就是一个很好的浓缩。强尼·戴普继续阴阳怪气,满口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却已然能迷倒一批人;意见总是相悖的两个小矮人的造型非常有意思,也挑起了主要搞笑任务的大梁;坏蛋红桃Q皇后由蒂姆·伯顿的女友海伦娜·博翰·卡特担纲,造型很不错,发怒的状态和口头禅“Heads off them!”都很生动;白皇后是安妮·海瑟薇演的,嘴唇画的很恐怖,演的非常作,当然是故意的;穿马甲的兔子,睡鼠和蓝色毛毛虫以及其他角色也挺不错,总之没有败笔。我最喜欢的是微笑的猫,虽然我觉得那不算微笑,笑容甚至有些可怖,但是此猫隐形的能力和飘忽不定却沉稳内敛的个性十分具有魅力。
 
说到画面效果,虽然此片不如阿凡达写实,但是也颇有几个壮观的场面。然而由于多数场景色调偏暗,戴上3D眼镜后就看的不太清楚,我觉得此片还是拍成2D会比较好,毕竟童话在我们的世界中一直是平面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说到童话,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此片,期待看到的是中国式的幼儿故事,不料西方的“童话(fairy tale)”并不如广大中国家长所料的那样,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就充满了各种血腥恐怖残忍悲惨的故事,本片也一样,有许多阴森和凶神恶煞的场景,吓到了不少小朋友。中国的小朋友们,要么早点接触这个多彩的世界挽救正在枯竭的想象力,要么还是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吧。
 
抱着合适的心态和期待去看此片,就会得到不错的观影感受。《爱丽丝梦游仙境》还略微超出了我的预期。
 
7.5分。

选择困难

号称双鱼座有个重要特性,选择困难。
作为水相星座的一员,虽然不是双鱼,本人亦罹患此症。
 
第一句我要买单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叫出来的,一年前?半年前?
此间我终于纠结出来到底入C家还是N家,纠结出了是入门还是中端,套头还是红圈。
 
看似尘埃落定的时候,不知从哪里看到了OLYMPUS E-P1,瞬间直击萌点。此机融合了卡片的轻巧,单反的折腾,又抓住了复古的衣角,所谓小身材大味道居家旅行IB常备当是如此。
当然啦,价格也很华丽,与中端单反相差无几。
于是,在看着新加坡同事show价值8K人民币的三脚架时,我很不甘地想:
我都没有8K的相机,HOW COME他有8K的三脚架。。。
 
所谓困难,根本原因还是选择过多,我们的心太不安分,而钱包空空。

归来了

     结束了第四次德国之旅,也是最短的一次,只有六个周。回到熟悉的上海,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雀跃。除了用各种美食来犒劳我的胃,其他兴奋大概都被坏天气谋杀了吧。第一天走在上海的街上,就有一丝庆幸我有机会能去德国,如果一直只能待在这个并不让我留恋的城市,我大概会比现在暴躁和消极些吧,一成不变的日子会让我失去兴趣和信心。

    上海的阴冷和潮湿让我在走下飞机的一刻就开始怀念德国的艳阳高照与和煦春风。推开家门,客厅里扑面而来的一股霉味让我立刻产生了逃离这个地方的念头。如果再搬一次家,应该会离开世纪大道了。

    周日睡到中午才起,也部分导致了晚上严重睡不着,想想今早还要上班,真是让人沮丧。虽然赖了半个多小时的床,虽然磨磨蹭蹭才到公司,又磨磨蹭蹭才开电脑,但当开机后看到系统时间只有早上四点半,还是让我倒抽一口冷气,赶紧把时区给改了,然后盯着桌上的电话,那大大的液晶数字“10:40”怎么都无法说服我的身体:现在是上班时间了。梦游状态中发现上不了messenger,连忙去检查代理,折腾了半天才醒悟,原来我既没开无线也没插网线……

    早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肚子一阵阵地饿,馋虫跟瞌睡虫展开激烈竞争,那架势,完全无视我昨天的两顿大餐。可惜到了中午,却一点胃口也没有,对着不算差的饭菜也只能随便塞几口。兔子说,这是我的胃也在倒时差,若真是如此,我也没有办法跟它抗争。坚持到午饭后,头脑终于开始清醒,强大的生物钟总算开始发挥正面作用了。

    回来前跟德国老板讨论起我们的时间安排,老米说,“最好的情况是你每次来的时间不多,但是能多来几次”。当时没什么感觉,但今天想到这段对话,着实吓得不轻,不得不庆幸老米有着几乎不对中国方面提要求的良好习惯,否则我的生命就要在倒时差中度过了……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频繁穿越不同时区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当时只是一笑而过,心想频繁穿越时区这种事,跟我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而且我也不认为世界上有多少人会这样做。但现在,我不但已经在横跨亚欧大陆的航班上往返了四次,并且还发现,我周围有这么多人,都已经把频繁穿越时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记得我听说酒精过量会伤害智力的时候,就对不喝酒的男生非常有好感,毕竟,对现代人来说,有时候智力甚至比身体健康还重要些。

    看到这里,要在德国度过三个月的同志们可以不用说羡慕了,十二周倒一次时差肯定比六个周要来得舒服。没有机会出国的同学们也不用说羡慕了,你们不必经历早上困得要死,晚上清醒得要死的痛苦。

    不过请别紧张,我不愿危言耸听,也并不想制造什么恐怖气氛,只是记录一下归国第一天上班的感受。当人的身体感到痛苦时,精神就会把这种痛苦无限放大,所以才有了这篇牢骚满腹的文章,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为了发扬先苦后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决定过几天就把这次旅程中最快乐的部分:游山玩水跟大家分享,希望这快乐能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