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最著名的城市—巴黎游记城市篇

要说到欧洲城市(申根区),我觉得最值得去的,一是罗马,瞻仰雄伟斑驳的石头遗迹追思罗马帝国的往日雄风;二是巴黎,目睹欧洲王权繁荣的巅峰,流连 艺术品宝库的魅力,见证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发生地。其他的城市,除了个别的特色外,无非还是广场、教堂、城堡三部曲,严重疲劳。

我把宝贵的复活节4天放在了巴黎,我暂时想不出其他地方在这个季节值得呆上4天。不是我多爱巴黎,是巴黎的景点实在太多了。因此我有意将本文作成一个巴黎及周边景点的集中展示和介绍,供各位查阅方便,故削减旅游途中八卦故事,不过还是很长,请各位看官做好心理准备。

天气预报说巴黎四天雨,然而我们还是决定铤而走险。我们大驾光临的结果就是,巴黎洗心革面用四天的阳光来迎接我们。

要说巴黎有什么景点,相信大家都能信手拈来: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塞纳河,了解得多一点的还能说出协和广场,荣军院,圣心堂,旺多姆圆柱,拉丁区…… 不过要论在各种纪念品中出现频率最高,堪称巴黎的象征的,甚至都用来命名奖学金的,毫无疑问是埃菲尔铁塔。

要说这个铁塔的来历,可以说它是个十足的形象工程。它是为了巴黎世博会而落成的,从而一举成名,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铁塔人人都见过,不过你可曾从铁塔的裤裆下观察过它?

后文我们还有机会见到它的另一副样子。穿过铁塔后面的战神广场,有一面“和平墙”,号称是由各种文字的“和平”组成的。从其中中文的“和平”的丑陋程度来看,不难想象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们来到这里也是无法酝酿肃然的心境来祈祷和平的。

离此不远是一个法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军院。荣军院原先是供受伤的军人疗养的地方,如今这里长眠着最能激起法国民族自豪感的人物—拿破仑·波拿巴同志。中庭内是波拿巴同志正面像,两侧整齐横放着19世纪初让他叱咤风云的大炮。

走进正厅,我们一起来瞻仰,不,俯瞰长眠于此的法兰西民族骄傲,这个棺材据说是用7层不同的非常昂贵的材料制成。周围环绕着女神雕像,日夜守护这拿破仑。 在上层,拿破仑的兄弟,儿子,以及昔日手下的将军们,还有后来的一些带领法国取得胜利的将帅也葬于此,包括领导法军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福煦,《马赛 曲》的作曲李尔等等。

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口味还是不太一样的吧?

荣军院的正对面是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出资建造的,以其父命名。该桥与桥对面的大宫和小宫一起于1900年巴黎世博会落成。本人记得初中 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巴黎的桥》,亚历山大三世桥是塞纳河上最华丽的桥,当然还有最古老的桥,最有情调的桥,最有故事的桥,最装x的桥……

再瞟一眼塞纳河

河对岸小宫前的一座雕像。面熟不是?

底座的铭文写着:“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路过大宫和小宫,就走到了香榭丽舍大街,这个交叉口上有一战时的法国总理克莱孟梭像。

再往前一个路口我们见到了典型的流亡革命者形象的戴高乐。

我很敬佩近代的中文学者,能把难听的法语翻译的如此美丽,Champs-Élysées,要我翻译就是“埃里色田野”,牛人却能译为“香榭丽 舍”,Fontainebleau,要我说就是“布洛泉水”,这个bleau还真不知啥意思,既不是beau也不是bleu,哪能翻译作“枫丹白露”……

那么在田野大街终点的这个景点就不用我隆重介绍了。他是为拿破仑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而生的。

我们来欣赏一下凯旋门的浮雕,本别代表着出征,胜利,和攻略制作者。

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门下有一战无名烈士墓。

爬上273级台阶,登上凯旋门,凯旋门附近星形街景尽收眼底。

这是远处的拉德芳斯广场(La Defanse),号称是新凯旋门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堂

凯旋门一线完毕,乘地铁向东,巴黎的地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充满了浪漫气息还是无比的脏乱差?给一张照片自己想象吧。

然后目睹一下古典和现代的对比冲击—巴黎市政厅和蓬皮杜艺术中心。


以及现代艺术家或“艺术家”的部分作品。

塞纳河上有一个西堤岛,上面有个建筑叫巴黎圣母院。

看到下面攒动的人头了吗?也证明了国际土鳖来自世界各地。其实我觉得巴黎圣母院不过如此,出名应该靠的是雨果的小说吧,不过其大门上的局部雕塑还是不错 的,内部人山人海,完全感受不到圣子圣灵的气息。倒是西堤岛上另一座名叫La chapple的小教堂,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越过西堤岛,在塞纳河的南岸,有文艺青年聚集的拉丁区,也就是部分装x和不装x的青年推崇的“左岸”的老窝。在这一区域的南端,是卢森堡公园和先贤祠。

先 贤祠里安葬着法兰西文化的骄傲,包括伏尔泰、卢梭、马拉、雨果、左拉、郎之万、居里夫妇、大仲马等等,在其间瞻仰这些彪炳千古的先哲,想象自己如果是法国 人,心中的爱国之情一定会沸腾的。这里和后文将提到的凡尔赛宫一样,都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但是 还是能让广大群众有归属感的。但是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还要多学学法国,尽量展示一些民族骄傲的东西,而不总是如同恐怖片一般的屈辱历史。这样只会培 养畸形的暴徒,而不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中国为什么不也搞一个先贤祠?我们有那么多流芳千古的历史人物。

夜幕降临,是夜游塞纳河的时候了。坐着游船,迎面吹着四月晚间的凉风,在一座座巴黎著名的桥下穿越而过,这也是许多文艺或非文艺青年大爱的电影《日落之前》里男女主角做过的事—在塞纳河上与相见恨晚的知己畅谈人生。

夜间的亚历山大三世桥

河岸边的建筑

以及在夜间散发这璀璨光芒的巴黎的象征

无比辛苦的一天就在塞纳河上结束了。

第 二天的主题是卢浮宫,卢浮宫将专文介绍。在卢浮宫和凯旋门之间有一个著名的广场—协和广场。大革命期间名为革命广场,路易十六和她的王后玛丽·安东尼 奈特,以及后来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都是在这里被送上断头台的。恐怖统治结束后,为了表示民族和阶级和解,此广场被命名为协和广场。

广 场周围由雕塑和喷泉环绕,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国8座主要城市(里尔、斯特拉斯堡、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鲁昂)。1870-1871年普 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德国,于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纱,常有花环装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收回这一地区。当然整个广场最显眼的还 是这座方尖碑。

从 协和广场向东走,就可以到达杜伊勒里花园。这里是被烧毁的杜伊勒里宫的遗址。杜伊勒里宫曾作为路易十三、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拿破仑三世的皇宫,也是一 座璀璨的文化遗产,那么是谁把它付之一炬的呢?是垂死挣扎时绝望的巴黎公社的暴徒们。1871年5月23日,法国政府军攻入巴黎,公社当局见面临失败,下 令焚毁巴黎的各主要建筑,包括杜伊勒里宫、卢浮宫、卢森堡宫、巴黎歌剧院、巴黎市政厅、内政部、司法部、王宫(Palais Royal)、以及香榭丽舍大街两旁的豪华饭店和高级公寓楼,“宁愿见其消亡,也不留给敌人”。在这一口号的怂恿下,12名公社社员于23日晚7时携带焦 油、沥青和松节油,至杜伊勒里宫内纵火。大火燃烧了两天,至5月25日方被政府军和巴黎消防队扑灭,但宫殿建筑已被全部焚毁,只剩下外壳。与杜伊勒里宫相 连的卢浮宫花廊和马尔赞廊也被公社社员纵火烧毁,但存放有大量艺术珍品的卢浮宫主体建筑——卡利庭院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他们还试图烧毁卢浮宫,如果这一暴 行得逞,那么人类的文化遗产将遭受不可想象的毁灭性打击。人类的历史反复的告诉我们,“穷凶极恶”这个词是多么的形象。穷人,或者说无产者,是没有任何后 顾之忧的,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他们超越任何暴君的巨大破坏力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残酷的破坏都是谁造就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 法国规定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者才有选举权是多么周全的考虑。当然更好的做法是让大众都富起来,消灭唯恐天下不乱的xx阶级。

200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这里是巴黎市民享受阳光的好去处。

穿过这座小凯旋门,我们就来到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卢浮宫。卢浮宫的馆藏令人瞠目,以我的经验没有任何博物馆可与之匹敌,将专文详细介绍。

事实上我耗了7个小时在卢浮宫内暴走,才勉强把所有开放的场馆走马观花一遍,那真的不能用审美疲劳来形容,应该叫审美崩溃。

傍晚离开卢浮宫的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路过了巴黎歌剧院。

这里是又一法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旺多姆圆柱。

这 是用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次胜利奥斯特里茨战役缴获的1250门奥地利和俄国大炮熔化铸成的!顶端站着这次辉煌胜利的指挥者—拿破仑。这是何等的霸 气,何等骄傲,对敌人是何等的羞辱!法国人如今虽是越来越脑残,但是他们有如此之多值得骄傲的历史和遗产,不得不羡慕他们。如今的法国政权是第五共和国, 在拿破仑之后早已改朝换代数次,但是该是本国骄傲的人和事,就绝不保留的让人民去自豪。

这是圣玛丽莲娜教堂—一座独特的希腊神殿风格的天主教堂,相当罕见。

同 样罕见的还有地处流浪画家和各种夜店犬牙交错的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堂。前面说过巴黎公社是一场灾难,平定巴黎公社也是一场灾难,数万名社员被梯也尔政府处 死。在梯也尔下台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决定在巴黎公社最后的据点蒙马特高地建造圣心堂来赎罪。这座教堂具有很强的罗马-拜占庭风格,和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 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站在圣心堂前眺望巴黎

就在圣心堂脚下几百米就是介个地方,也是我们巴黎城市之旅的终点站—-红磨坊。通往红磨坊的一路上可谓是风情万种,在此就不细说了…

敬请期待巴黎游记卢浮宫篇,凡尔赛篇,以及枫丹白露篇~

Hilary & Jackie, you and me

据说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在深夜看完Jackie最后的歇斯底里之后我对此深信不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寂寞,大多数人与Jackie一样,期待着被关注,被爱。

这个故事之所以凄美是因为Jackie同时还是一个天才。再加一个重要原因的话就是有一个更加平凡而美丽的角色Hilary,这让Jackie的命运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凄美。

当然我不是很理解她们姐妹俩片头和片中不断重复的海滩上关于爬雪山过草地的对白和拥抱,虽然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部灰色色调的传记电影(甚至在某一个瞬间我已经联想到了《艾德·伍德》的后半段),有能理解的女生朋友欢迎指教。

当然我还是给了它蛮高的分数,这来自于电影对人性中寂寞孤独的源头的探究。Hilary生活淡定而幸福,被妹妹斥为乡下婆,却有着忠贞的爱情与美满的家庭,即使是让自己的丈夫去安慰妹妹的时候,她内心涌现地最多的,我相信也不是Jackie那样的寂寞,Hilary心中充满了爱,所以她也得到了最多的回报。与之相比Jackie的生活则充满了渴求爱的局面,而鲜有付出,在大提琴离她渐渐远去的时光中,她赖以寻求爱的最后一点筹码也输得精光。由此可以看到她悲剧的后半生多少有些命中注定的影子。

人们很多时候都难以【独自】面对自己的脆弱。Jackie去找Hilary,寻求姐姐安静而博大的呵护,甚至要求分享姐夫的爱。在这段情节中,我很讨厌Jackie的表现,她像一个贪得无厌的女人一样,用自己无助的脆弱和姐姐对她的爱怜换取自己的慰藉。而在后来病中谈到她对这段生活的回忆的时候所显示出的虚荣与市侩,让观者颇为寒心。

要么付出并得到回馈的爱与关心,要么独自老去。这不仅仅是Jackie要面对的选择题。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是对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完美诠释。

倒时差的痛苦

回来几天了,生物钟还是EMEA的…

本来十二点关机睡觉了… 翻来覆去两个小时只好起来重新开机…

一边打字,一边听到皮肤衰老的声音…

《异次元骇客》

电影的英文名往往会从一个微观的纬度交代一个线索,或是人名,或是地名,或是重要事物的名字,从中观众能展开无限的想象,增添影片的魅力。然后中文译名往往弄巧成拙或哗众取宠,尤其是港台译名,高度雷同,滥用“第六感”、“火线”、“追缉令”“、“生死缘”、“异次元”、“总动员”等等。傻到不能傻。例如本片的港译名《异次元骇客》,这算什么名字啊,不知所云,不过充满了噱头。不过和大陆译名相比还是略胜一筹,大陆译名虽是“直译”,但是翻译的人显然没好好看过这部电影,翻译成《十三阶梯》,明明电影里指的是一座大厦的十三楼啊。那直译成《十三楼》好了,似乎中文起这种名字根本吸引不到观众。
 
废话这么多,还是说说电影吧。要是没有《黑客帝国》系列,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将是难以想象的。可惜我看名声大噪的《黑客帝国》在先啊,虽然这部电影拍的更早。他们带给观众的震撼主要是:你如何证明你是生活在所谓的‘现实’中的?你会不会是未来的人类或者其他高智慧生命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中的bit或其他元素构成的?你的感官和记忆也可能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
 
《黑客帝国》更加注重现实与模拟世界的联系与逻辑,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最终的结论是—平等和谐的共存。注意这个“平等”可是不同寻常的词汇,在现代社会人和最初是由人创造出的机器平等还是不可想象的。而<The Thirteenth Floor>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真实性被否定后的恐惧感,更多的是情感与心理的描写,从构架上比《黑客帝国》小很多,当然场面也小很多。不过当你洋洋自得于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时,你惊恐的发现你只是别人创造的虚拟世界的一个bit,你会做何感想?而本片的结尾也在暗示,所谓最后结局的“现实”也未必可靠,这样的嵌套可能会有无数层,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真实或现实的定义是什么?是感官?是记忆?我想都不可靠。
 
往更深的思考可能涉及哲学,这就不是我等搓人能及的了。当请教哲学大师如赵波大神。
 
其实我的感想是,假如我是虚拟的,我就更要enjoy我的人生,好好happy。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7分。

我遇到了牙仙子

     上周日拔掉了一颗非常不听话、发过几次炎的智齿。虽然它带给我很多痛苦,但拔掉一颗属于自己的牙,仍是不得已的决定。幸而它从我嘴里出来时还很完整,就跟医生要过来,准备一直保存着,虽然不能让它再进我口里了,但好歹还算是我的财产吧。
 
     没想到到家之后,就怎么也寻不到这颗牙齿了,清楚地记得我把它放在包里,准备回家后拿出来仔细端详的,现在可好,连告别的机会也没了。早知如此,当初应该仔细多看它两眼,也不至于现在回忆起来只有很模糊的印象。
 
     莫名丢了一颗牙齿,这实在让我摸不着头脑,我的包拉链坏掉已久,最近一直敞着口子,幸亏这个包比较大,一直觉得还算安全,怎么竟然连一颗牙齿也留不住了呢?
 
     不过转念一想,肯定是我遇到了牙仙子,外国人叫做Tooth Fairy的,这位小仙子专门负责收集掉了的牙齿。因此,外国小朋友们总会把掉了的乳牙放在枕头下,等着这位牙仙子来取。既然是仙子,就不会白拿,它会留下一枚金币或者是小礼物,用来交换那颗牙。当然,现实中这个步骤由家长们完成,他们会偷偷地换掉小孩枕头下的牙齿。既然我的牙齿无端消失了,那么绝对有理由认为,正是这个牙仙子偷偷地拿走了这颗牙,虽然我包里现在还没发现什么多出来的金币,不过看样子,未来的某个时候,会有一桩好运等着我吧,让我们相信,牙仙子正在准备一个惊喜~
 
     回到牙仙子的传说上,有没有人发现,牙仙子的设计跟圣诞老人严重雷同呢?看来西方人的想象力实在是没得恭维,父母在教导孩子要爱护牙齿时,就搬出牙仙子,在教导孩子要听话时,就搬出圣诞老人:如果你不好好刷牙(或听话),牙仙子(或圣诞老人)就不会给你礼物。不过转念一想,中国的情况也没好到可以嘲笑外国人,凡是不听话的中国孩子总会接到喂狼吃,或者被某可怕人物带走的威胁,虽然中国这么大,但父母用来恐吓小孩的角色也没比牙仙子+圣诞老人+其他未知童话人物的组合丰富多少。记得我以前哄我弟的时候就说,“你这么不听话,就当不了孙悟空了。”因为他小时候非常想当孙悟空。那时我也不大,但已经自学精通了中国长辈教育小辈时所使用的恐吓战术了,这样看来,恐吓战术在中国实在是深得民心,虽然我不记得小时候是否接受过这类恐吓教育(我估计是没有的),但仍然在成年以前就具备了这种技术,并掌握了基本应用,难道是从中国童话故事里听来的?
 
     说到这里,更加没有嘲笑西方人的资本了,如果说牙仙子和圣诞老人代表了西方人的教育态度,那么他们的态度就是奖励和表扬,而在中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教育方式竟然是恐吓……中国也有给压岁钱的传统,但怎么就没发展出圣诞老人这样的教育方式呢。看来西方的小朋友要比中国的幸福些啊。
 

差点被忽悠了

《天使与魔鬼》,用了一个充满鬼魅的一个题目。看到最后一刻扣人心弦的结束音乐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冲动地给这部电影打一个5分的满分,然而仔细回味了整个过程,我发现我只能给这个结尾打上5分,而之前的一个半小时,顶多3分。

女主角的表演很不到位,好几次莫名其妙的笑,多次无故现媚态,都多少显得有些做作。情节么,更加老套得让人牙酸。或许是编剧也意识到这一点了,从故事似乎开始走向结束的时候起,主人公们的命运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教堂连环杀人案开始成为充满了史诗般重量的“宗教与科学的矛盾”问题,而教皇之子和警察头子之间几乎可以放到任何一部悬疑电影中的案情设计,也似乎终于能把观众的想象力耗尽了,最后,编剧用一场灿烂的直升机礼花表演+半糖犯罪现场调查的高潮部分+金发帅哥离奇自焚,终于烘制出了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写着:“这是部大片”。

嘴巴似乎毒了一点,但这的确是我在看完之后冷静了一番之后,心中诚实的声音。不知道的确是电影编剧们已经灵感穷尽了呢,还是现在人已经越来越挑食了……

喷完收工。

近日2到爆二三事

浦东机场。
 

航班延误到下午。太2了。

来机场出租车发票忘拿了,2到爆啊!

好不容易折腾在北京时间凌晨3点抵达。

一同搭车的是一瑞典帅哥。伊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

"Do you work in week-ends? I heard it is comon in east asia."

2到爆啊。

必须冷静。

大多数时候一早起来揉着眼睛拉开窗帘关掉手机闹钟走进洗手间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这两天这么做的时候,突然会想象着毛发渐疏、皮肤褶皱并长满老年斑,鼻子上架着的老花眼镜再也无法挽救羸弱的视力的我。想想似乎现在在好莱坞电影里面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时光飞逝”表达手法了,如若那样,一次性给看看自己20年后的样子,或许大多数人也都会愿意一试,然后继续自己或平淡或起伏的生活,如我一般。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其实日子对你来讲,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作为单独一天的个体时候的魅力。你不再觉得下周的星期天可以去春游而在接下去的每一天巴望着那天的到来,你也不再因为后天哈利波特N的电影要上映了而快乐地不安,你也不会因为两个星期以后的期末考试而惶惶无终日,当然你同样也不会去太在意一个你在这个花花世界出道N周年的纪念日。所以,必须冷静。

然而你发现你难以冷静,太过高远的空想和期待往往很不现实,而缠绕在你生命中每一个简单的日子里却又充满着无数个这样那样的插曲。你也不知道哪天你坐的公交车会热出火来,你无法控制你的脚下的土地下的地壳是否安分,你也不大会那么准确地知道你经过的一栋高楼是不是站累了想休息,这一切的一切让你觉得无法掌控自己,感到自己无知、迷茫、老土而缓慢,因为你自己每天要应付的生活的细节们已经把你扯得粉碎,信息开始爆炸一般地撑开你的大脑,它们无孔不入,你无暇筛选,看完这个忘记那个,或许某一天被一只蝼蚁吸引,看它慢悠悠地从你的餐盘里爬出来,你伸出手,略带一点犹豫地按下去……“咔”,生活在这么一个瞬间被定格,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的烦躁不安中停止,它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眼前一黑,它本来也只是因为找到了点食物而想回家去找老婆来分享,或许这天也是它的,1岁生日。这时你还是没能决定,你该从那些该死的信息当中去检索出什么来。是啊,做一个正确的决定咋就这么难呢?以前我们缺乏信息,现在我们缺乏信任。经过了若干年的时光,大地上的日子似乎也只是从贫困走向了贫瘠。

与此相并列的,还有你的躯壳和你的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为了内心的欲望你有了些什么行为。人们把这些造成一个外形,你被生活套了进去。然后你的内心也开始接受这样的对应,顺理成章的事情往往也不需要面对特别大的压力。不过所有的关系,往往都是打江山不难守江山不容易,因为一个订做的外壳终究包不住一个,无论伟大或猥琐都可以极品的心。很多个你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很多个你为了自己也说不清的理由去追求爱情工作生活的梦,很多个你在终于跌倒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仔细一想,还是必须冷静。

“Everyone is disappointing. The more you know someone, it just…This whole romantic love things, it’s just a projection anyway.” Synecdoche.New.York消化不良的我就这么突然想起剧中阿黛拉离开凯顿之前和他说过的这句。突然悲伤涌上后脑勺,月亮爬上了屋顶。而其实我的一堆废话连篇,只是写给你、你和你,除了我自己,我希望。

当然,这一天,我仍然非常开心。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

瑞士行走

本来想用瑞士暴走… 听起来比较有生气一点… 但是照片里面只见一片悠闲… 实在灭有暴走的味道…

过去是专程买手表的…

本来最近有两个礼拜在伯尔尼出差…可是这个号称钟表之城的地方我居然灭有找到一家钟表店… 火车站精准的大笨钟有啥意义… 又不好搬走…

后来上网做了攻略… 原来钟表店都是集中在旅游景区 -0- 专门骗外地人的…

所以这个周末就很虔诚的当了一回外地人… 行走路线: zurich->luzern->basel

晒照片…

背影合集后贴本人无码清晰照一张 -0-

拍这张的时候,边上有个瑞士大叔很陶醉的对欧说, hubsch

所以也很自恋的贴上来

最后是灭有闲杂人等的这三个城市的照影

毕业周年纪

      时间总是跑得很快,一转眼,就已经七月了,连毕业一周年的尾巴也没有抓住。去年这个时候,我已经彻底和学校失去关系了吧。
 
      人总是很善于怀念一些已经逝去的东西,对大学时光的怀念大概尤为强烈,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走出大学校园,就意味着变成了一个社会人,再也不会做学生了。
 
      要写周年纪的人陆续都写完了吧,应届生们也吃喝玩闹完了,进入七月份,09的毕业季节应该算是结束了。但我的心底,总还有那么一种感觉没有消散。
 
     这种感觉,不能说是怀念,因为我说不出一串“我怀念XXXX”这样的排比句式,也并未经常沉浸在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中。我所做的,只是在突然瞥见日历的时候被那数字触动,心里默默地说“原来我毕业已经一年了啊”,然后一切如常,仿佛心里不曾泛起这层涟漪一样。
 
     这感觉,是一种感慨吧,虽然我也说不清在感慨什么,或者为何而感慨,但我知道,它就在那里,绝不张扬,也不隐匿,就在不经意间轻轻地浮出水面,给你一个温柔的提醒,然后又知趣地淡去,任你忘了它的存在,不会再来打扰。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毕业周年,纪念学生时代的终结。以后应该会有事情忙,让这伤春悲秋之情消散于七月的骄阳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