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
《红色推土机》拿到手快两个星期了,第一张CD迫不及待地塞进车子的CD机了,大体都是民俗风格格外浓烈的儿歌。有几首甚至吓坏了搭车上下班的同事,有点不好意思地换下来,今天换上第二张CD,照例开车去晚锻。九点半的天空还未完全黑透,风儿劲吹,路灯灿灿然亮堂起来。这首冬不拉和口琴合奏的《水车》就这么飘荡了出来。就是这么轻易地,被它一击而中。没有歌词,只有歌者苍老的独白;没有画面,却胜似一幅幅惨烈的变迁图在眼前闪过。如同这张专辑独到的包装一样,一颗眼睛仿佛在心里睁了开来,带你去认识那些真实且残酷的现实。
我庆幸,买到了这张专辑。
柏林故事
柏林,一个有着太多故事的城市。
柏林之行不是我计划中,其实。来之前,过来人对这座都城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之为‘极无聊’的城市,也有人说‘柏林很值得一去’。在犹豫之间,我觉得似乎还没准备好接纳这么一个都城的时候,这次旅行就这么不期而至了。于是只好匆匆打点行囊,带上我的德国游一本通,从国境之南向东北部的首府进发。
到柏林的时候是午夜,一贯干净的街道把我们带到目的地,青年旅馆位于城区西部施普雷河以北的方位。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程让我们倍感疲惫,不过柏林用微冷的夜风接纳了我们,多少让我有些振奋。一行人迅速Check In洗洗歇息暂且不表。
周六,故事开篇了。早起拿到柏林地图和周围地铁站的信息之后,我们买好了当天的地铁天票,这一天,我坐了到德国来以后一天内次数最多的地铁,很是让我有找到了在上海坐地铁的感觉,非常方便。单凭这一点,柏林的初印象就不坏了。我们的第一站就直指距离我们最远的点——东边画廊。
这段柏林墙的故事我不用再赘述,从就近的地铁站下来后沿途寻找它的时候,我们真正地路过了它,被墙体的众多绘画作品吸引之后,我们断定这就是东边画廊,而证据也很快找到,标着‘East-side Gallery”标志牌和纪念品商店很快出现在墙的一块较大的缺口处。而最近的一块墙上,则生动地画上了当年比较著名的几部作品。日渐苍老的城墙在一次次地修复重得以再现当初留下的画廊精品,然而大部分的墙体,还是被各个国家各种语言的“xxx到此一游”或是别的什么政治口号所覆盖,略显拥挤与斑斓。历史上各色各样的人们为了争取自己应得的民主或自由的权利而进行的抗争不在少数,柏林墙本身就是一道展示这一努力的黑板,而更多的后来者,来到这里,写下这样那样的句子,多少有些希望从柏林墙的倒塌中获取胜利经验的味道,虽然这些口号中,明显相反的内容比比皆是,但我们还是需要去支持他们,说话的权利。
从东边画廊走过,我们开始继续搭着柏林的轨道交通,朝更为中心的菩提树下大街方向走过去,地铁很快,很准时,倒也不算拥挤。至少难以让人联想到一号线上下班高峰时人民广场站的那般恐怖场景。
不过我们首先还是来到了柏林电视塔下面。塔可以爬上去,但我们懒,而且这样一座平淡无奇的高建筑,在见惯了上海陆家嘴的高楼群之后,很难吸引你去真正地赞叹它的高耸如云或是一览众山。不过欧洲标准的蓝天白云做背景,永远都会有加分,就这么简单。
电视塔的背后,就是环绕着亚历山大广场的一连串景点。以广场中心的尼普顿喷泉为中心,左右都是红色做底的建筑,一边是红色市政厅,整体的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加上一座中间耸立起的高塔,显得庄重而不失气质。非常符合市政厅的定位。
而对面的玛丽亚教堂,同样也是红色的底色,但却有着更为苍老的皮肤,玛丽亚教堂始建于13世纪,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其显眼而俏皮的哥特式小塔楼,是后来的17世纪建起来的,虽然采用了与主建筑不同的冷色,却一点也不碍眼,反而让年老的教堂青春了许多。而我也特别喜爱塔楼那种近似古铜色的外表,这让人感到平静和肃穆。
继续前行穿过一条马路便是一处寂静的街边花园,入口的小径两侧开满的白色小花,似乎也暗示着这出小花园的特别之处。沿着蜿蜒小道走到小树林中间,马克思和恩格斯纪念雕像就静静地立在这里。雕像于二战结束后由民主德国政府建成以表达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冷战结束后,民主德国消失,联邦德国政府对这一消亡政府的纪念物如何处置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就地摧毁,像对待当时的共产主义一样;有人则认为它同样意味着一段历史,而且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实我觉得很一般)。好在偏左的柏林政府倾向于后一种意见,才使我这样的后生有了和这二人做严肃合照的机会。
两位领袖的后面,立着当时歌颂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壁面雕塑,人物造型比较尴尬,看不出到底在干啥。
穿过纪念广场,就是柏林大教堂了。这座教堂的故事更加丰富了,教堂位于横穿柏林的施普雷河中心小岛上,原址上250年前是座巴洛克式的宫廷王室教堂。80年后被改造成古典主义风格。1894年德国威廉二世在位时,下令拆掉了原来的教堂,重建了这座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教堂。其后大教堂停放了几代皇室成员的灵柩,现在在到教堂的内部,有大大小小共一百多个灵柩。因为对灵柩们不是太感兴趣,我最终也还是把对柏林大教堂的印象停留在了美好的外表这个层面上。
教堂四周的小柱子上,各色的装饰非常吸引人。文艺复兴风格的一大特点是追求人性化,真人大小比例的雕像也成为其中的一种代表性标志。柏林大教堂的尖端雕饰和壁画上的人物,几乎都满足了这一标准。而大教堂整体对称协调地布局,也更显高贵气派。
教堂所处的小岛,通常被称为博物馆岛。以教堂侧面的老博物馆为中心,周围是一大批的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我们在老博物馆门前的草地上休息了一会儿,阳光灿烂的午后,路边的花儿也格外灿烂。
老博物馆是德国建筑大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的古典主义建筑杰作,也是柏林最古老的博物馆,没有之一。古典式的柱子让我在霎那间想起了光华楼。老博物馆现在是个铜版画陈列馆,主要用于临时性专题展览。
老博物馆的后面就是新博物馆和老国家美术馆,但是我们去的时候都是在维修当中,被一大群的脚手架团团围住,只是看到了老国家美术馆的一个概况。
绕过老国家美术馆,我们到了期待中的佩尔加蒙博物馆。它是博物馆岛上最年轻和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最吸引游人参观的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内容是古典艺术品和近东的考古发掘。是博物馆闻名遐迩的,则是其中展出的佩尔加蒙祭坛和巴比伦队列行进道。
博物馆捏游人如炽,购买门票之后会有英文讲解器提供,进入之后自行安排参观,展品既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石刻,又有饱含着历史沧桑感的古巴比伦精美的壁画和各种实物。它所表明的近东其实是相对欧洲来说的近东,就我看来,更多的是出于现在常说的中东地区的巴比伦王朝时代的许多文物。其中许多陶器瓷器的水平,堪称精致之极。
在佩尔加蒙博物馆徜徉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出来离开了博物馆岛。下次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地方应该值得更多时间的停留。
我们沿着菩提树下大街一路西行,沿途经过历史博物馆、新卫护宫、洪堡大学和德意志国家歌剧院。在歌剧院旁的小街上,坐到一个小餐馆的户外餐桌上用了午餐。阳光毫不吝啬地洒下来,餐馆门口一个小提琴手,一个中提琴两个人在表演,音乐在风中吹过来,也为午餐增加了些许氛围。
从菩提树下大街本可以直接走到柏林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不过我们中途还是拐去了弗里德里希大街。这条北起奥拉宁堡门南到梅林广场的大街,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名字命名,近3.5公里的大街途径了前东西柏林的两个过境点:弗里德里希车站和查理检查站。弗里德里希车站的候车大厅是以前两国的人们和亲人挥泪告别的场所,因此得名“眼泪大厅”,如今则专供各种戏剧、音乐和杂艺节目演出使用。沿街漫步,如今的大街上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店面所铺满,豪华购物的街区和文化艺术的殿堂共处,当属柏林最为繁华的地段。而如今的“查理检查站”,则多少显得有些孤单,一幅查理的画像后面,耸立着现代气息浓郁的大屏幕广告牌,对比效果显著。检查站面向西德的一面,用英俄法德四国语言写着:“您即将离开美国占领区”。查理一词则是因为Charlie是英语中C字母的代名词,而这个检查站本义也即”C”号检查站。
弗里德里希街的夕阳照着我们回到与菩提树下街相交的路口,右拐往前走几百米,就是勃兰登堡门了,虽然本该是夕阳晚照的时间,但德国的高纬度决定了我们只能看到烈日当空下的勃兰登堡门。因为传说它越夜越美丽,我们动了打道回府的念头,于是回去修整一番之后,我们重新在晚上十点左右,来到了夜色下的勃兰登堡门。
几乎位于市中心的大门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德国统一的象征。大门参照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所建,设有五个通道。门上有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驾驭四马战车的铜像。而这座大门本身的历史,几乎见证了近现代德国的风风雨雨,不可谓不传奇。
早在1735年柏林开始建造城墙时,勃兰登堡门就已建立,因当时朝西可以到达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故得名。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为纪念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胜利,重修此门。1806年,拿破仑大破普鲁士,法军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拿破仑掠走门上的四马战车铜像作为战利品带回巴黎。不料八年之后,遭遇滑铁卢的拿破仑只能拱手让出这尊雕像。19世纪60年代,柏林拆除旧城墙,而勃兰登堡门也获幸免,成为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柏林城门。进入上个世纪,二战的硝烟由德国人点燃并最终燃及到柏林的时候,雕像损坏严重,仅余马头一只。现今的雕像已是重新铸造而成的了。而冷战期间大门的紧闭和东欧剧变后大门的重新开启,也象征着最后一次德国乃至欧洲的分裂与统一。
勃兰登堡门夜景赏玩,第一天的行程按原计划,圆满结束。
由于第一天的紧凑安排,第二天的形成轻松了不少且主要集中在了离住处很近的西半区。
我们首先来到了六一七纪念大街,这条东西全场3.8公里的大街原名夏洛特堡大街(我猜是因为通向西郊的夏洛特堡宫),1953年为了纪念当年6月17日东部发生的人民起义。联邦德国也曾一度将这一天改成国庆日,直至两德统一。说是大街,其实就是是条四车道的主干道,不过在两个方向的车道中间,又约三米宽的停车/步行带,可供游人停车观看。六一七纪念大街的东端,穿过了柏林城区最大的一片绿地——蒂尔花园,堪称市中心的一片宁静绿洲。公园里有美景宫和胜利柱。始建于1864年的胜利柱也充分象征了普鲁士曾经的荣耀——1864年普丹战争和1873年普法战争。胜利柱与勃兰登堡门遥相呼应,柱的顶端有胜利女神维多利亚的镏金雕像,非常好看。
从胜利柱驱车前往柏林城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区域——文化广场,只需要5分钟不到。之前查过攻略说二战的抵抗运动中心就在这附近,于是停下车就开始找寻施泰芬博格路,抵抗运动纪念地没有我想象那般大张旗鼓,可见即使是对二战结局讳莫如深的德国人已经或多或少承认了这段历史,但过于高调地承认或否定都不是他们的性格。而纪念地就坐落在这么一个低调偏僻的角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纪念中心里面有1945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的纪念花圈,院子当中的真人高一点的雕像,我猜想就是当年的刺杀行动领袖施泰芬博格上校吧。纪念中心的入口处用德文写着些什么,从里面的数字推测,大抵是描述了当年那次行动的前因后果。二战进入最后阶段时,希特勒甚至受到很多德国人的唾弃,虽然有人也揣测施泰芬博格只是惧怕德国的战败而要取希特勒而代之,但这种刺杀,至少也从心理上对纳粹最后的狂暴紊乱,添加了些许的火势。对最终的大局也还是有利的。最后,怀着对人类和平的崇高的信仰,我与上校同学合影一张以作留念,愿这位现代德国人心中的英雄地下长眠。
文化广场是这个城市里另外一块文化艺术展览馆等相对集中的地方(另一块是博物馆岛),从抵抗运动纪念中心走出来,几步之遥就是德国国家绘画陈列馆,陈列馆的门口墙壁上满是洞洞,据我们胡乱猜测,估计也是二战时候留下的弹坑。不过周日闭馆,只能从外面看看了。
周日的广场附近人烟稀少,大概是因为周日没什么馆开放的缘故。路边的薰衣草则成了这道孤独风景中的一抹亮色。
走到文化广场的中心地带,一座美丽的小教堂吸引了我们,在蔚蓝天空的背景下,这座教堂的美简直发挥到了极致——无与伦比的美丽是那个瞬间我能想到的第一个词组。
请记住,它就是马托伊斯教堂。
教堂几乎就是文化广场的中心,环绕着的是新国家美术馆、铜版画陈列馆、室内乐听、柏林交响乐厅、柏林电影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艺术图书馆等。可惜周日一个都不开><,以下是浮光掠影一陀。
文化广场以西,车行20分钟左右,便是当时西柏林的中心地带,纪念教堂和动物园。沿着库达姆大街,我们看到这座只剩下半截的纪念教堂,它又称威廉皇帝教堂,始建于几个世纪之前,二战时教堂被损毁,战后保留了被损毁的原貌,教堂也因此成为了永不再战的纪念碑,遂有了“纪念教堂”的称号。1961年,出于对教堂内原有文物的保存考虑,在教堂旁兴建了一座透光墙壁的现代教堂建筑,以陈列原教堂内的部分物品和举行各种活动。
半损毁的教堂内,如今是一个小小的展览馆,除了内部壁上金碧辉煌的壁画之外,教堂内主要陈列着讲述教堂从诞生到今日之形状的历史变迁,同样是一个长长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局也毫不例外地指向一个终点:德国人民在和平中幸福地继续生活下去了。
教堂所在的库达姆大街,是当年东西柏林分治之后,西德展示其经济奇迹的地方。不过如今看来,柏林最繁华的低端依然还是在东半区,多少说来有点搞笑。
看完纪念纪念教堂,我们一路西行,在离开的柏林的路上经过夏洛特堡宫,略作最后的停留。
然而这无法阻止它成为柏林最美丽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绝对无法。
然而这也同样无法阻止我忘记拍下她美丽的妆容,因为我们要拍更美丽的我们这次旅行为数不多的合照之一。
柏林是个有着太多故事的城市,你或许无法在这里释放过多的愁绪离思,但你定然可以在这些变迁与历史的瞬间里,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处所,承载属于你自己的那段故事。
在此谢谢陪伴我一起走过这段精彩旅程的Hayden,Tina,还有在相机后面辛勤拍照的Lulu,是你们让这段带着故事的旅行充满了乐趣。
失眠的时候你做什么?
上一次睡不着觉上来开心发神经是什么时候? 很巧的发现是两个月前的今天…
果然失眠是走月亮周期的…
今天短路一样把所有央视版金庸剧的主题歌都翻出来听…
最爱的还是刘欢和王菲的笑傲江湖
金庸的书里最爱的也是笑傲江湖… 看书有个习惯,看一眼书名,再看一眼人物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书是不是好看… 笑傲江湖 令狐冲… 华丽丽的几乎是让我立刻就会想要扑过去的名字…
当初张继中找一哥一姐来唱主题曲深得我心…
前有鲁迅大叔嬉笑怒骂皆成文… 今有王菲姐姐呼吸吐纳总是歌…
这个歌几乎是当艺术品一样来做的… 我不想拿TVB版的来比较… 走的路线是不一样的…
央视的东西总是少不了学院气… 这个歌大到布局小到细节,都是精致到nerdy\的地步… 可是有王菲哼来… 楞是举重若轻… 洗去了酸腐, 升华成大爱…
还有一个是亮点的歌…天下无双 张靓颖唱的神雕侠侣的主题曲…
神雕是金庸书里书名大俗的一本…几乎可以说大失水准,落了大流… 小龙女和杨过也是让我灭有爱的名字… 人物也是脸谱化的利害… 不食人间烟火, 误入凡间仙子一样的小龙女… 万人迷… 女人见了就死的杨过… 放晋江上,就是一个集各种天雷元素大成的言情…
好吧,扯回来… 对张靓颖没有爱… 可是她的歌我总是会去听… 一遍坚持我不喜欢她,一边关注着她的新歌… 还是坚持… 我不喜欢她…
当初听了天下无双开始对她有了期待值… 超女中唯一一个一直在进步的歌手…
这个天下无双从技巧到诠释都近乎完美,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可是和王菲的歌比起来,总是觉得少了什么. 又仔细听了几遍, 也许问题就是出在完美上. meet all expectation 也意味着没有惊喜.
张靓颖的声音是天赐的, 王菲的每条声线,我都可以在她的歌里找到. 硬件上,她什么都不缺.
大概少了,就是生命中的一个窦唯而已…
《饮食男女》
突然的自我
本想更新已经拖了好久的柏林游记,PS照片、查询资料、书写文字部分轰轰烈烈大干三个多小时准备竣工的时候,该死的Lenovo出品T61突爆罢工。
于是所有晚上的成果灰飞烟灭。
这个时候,陪伴我的,只有风扇吱嘎吱嘎的转动身,我也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真正正原原始始孤孤单单的自我。
加上白天经历的谷歌被封事件的余怒未消,我只能对当前这个让人失望的现状说声,操!
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记之四—《朱尔与吉姆》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09/06/jules-et-jim/
本届电影节第四场是和z小姐在永华影城观看1961年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先驱之作—《朱尔与吉姆》,导演是文艺青年们纷纷膜拜的新浪潮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我系俗人,虽久闻特吕弗之名,但始终无胆量膜拜此类影片,生怕观影过程中昏昏睡去让人鄙视。48年前的黑白片,年久失修,音效奇差,不时有刺耳的爆音,但我的确没有睡着—不是因为爆音刺耳,是本片没有我想象的闷,而且我的确看懂了,我很激动。
德国人朱尔与法国人吉姆(都是男的)是好朋友,志趣相投,一起浪迹巴黎,喝酒,玩乐,创作,旅行,泡妞,直到他们都爱上一个叫凯瑟琳的奇女人。此女有多奇呢,她无时间观念,无忠诚观念,无贞操观念,无廉耻观念,一切以自己这一秒的感情或性欲取向为指导方针和行为动机,于是她和两位男主角以及其他n多男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目瞪口呆的绯闻故事。好在她不好多P。
嗯,这是里程碑式的文艺经典大作,语言不能这么粗俗。一开始吉姆把凯瑟琳让给了朱尔,朱尔和凯瑟琳结婚并生有一女,随后一战爆发,朱尔与吉姆为各自国家而战,同时又无比害怕在战场上杀死对方。朱尔对凯瑟琳从一而终的痴心一片,而战后三人重逢的时候凯瑟琳又毫无顾忌的在自己丈夫面前勾引吉姆。于是这三人,加上凯瑟琳和朱尔的女儿,维持着一种只有法国人能想得出做得出的四角关系,不愧是新浪潮。两个男人不能满足凯瑟琳,她还在外和各种男士共度良宵。一次她邀请二人同往郊游,开车至半路突然“遇到”另一个老朋友,四人吃过饭后凯瑟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情趣内衣和老朋友上楼happy去了,留下朱尔与吉姆在门外抽闷烟。如此极品的女主角,如此极品的剧情,让我明白新浪潮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观众睡着的。
最后女主角大概觉得玩够了,大家都去死吧,于是把吉姆骗上车然后把车开进了河里。
我就是如此之俗,对豆瓣上文青奉为无上经典的影片就得到如此感想。其实要说真有什么感想,就是空虚吧。男主角女主角都空虚,只是女主角行事比较夸张一点,最后大家一起死来解脱,告别这空虚的人生。这大概也是新浪潮反映的精神状态吧。
特吕弗不断用三角形的构图来象征主角的三角关系,三人关系经常变动且总是纠结的。女人总是立于三角形顶端,符合她在本片的行为方式。用3,5,7等基数组来组图,通常象征变动、不定的关系。而2,4,6则表示稳定和谐。
以前从没看过画面音效如此之老旧,而剧情如此骇人听闻的电影,因此缺乏评分标准。就给6分吧,毕竟没睡着。
上海国际电影节结束了。四部影片四位女士,影片风格迥异—动画片、婚姻危机片、好莱坞动作片,新浪潮文艺片。女士风格也迥异,具体就不说了。嗯,共同的特点是温柔美丽智慧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