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游记—北欧风情、真假猫头鹰、郡主驯马记

早就听说北欧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于是上周去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体验了一把。

飞 机到斯德哥尔摩已是午夜12点,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金士顿大人,郡主大人,司机一人,跟班一人同机抵达。折腾半天找到旅馆已过2点,倒头便睡。我们去的 季节还是太2了,瑞典人用二分法作息—5月份前都按冬天作息,5月份后都按夏天—这就出现了在阳春三月上午10点什么地方都不开门的囧况。这给我 们的计划安排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夏季有无数游船,而在阳春三月—所谓的冬季,一天只有一班。早晨冒死赶上了这班船,凉风习习(冷风嗖嗖)中我们开始了斯德哥尔摩之旅。

船 上有广播导游—流利英语。导游介绍说,瑞典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语,但是全民在7岁开始就学习英语,并且瑞典是国家倒贴钱让全民上完大学(和某些国家形成 鲜明对比),因此街上随便抓个路人都能流利英语,问路相当方便。完全没有在某些国家 “Can you speak English?” “Nein.” 的囧况。

瑞典人是维京海盗的后代,在19世纪之前一直是个海上军事强国,曾经一度统治挪威和芬兰。直到19世纪,当时的国王决定退出欧洲霸权纷争,保持中立,从此瑞典人过上了太平日子,到今天瑞典是世界上福利最好,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废话太多了,上几张游船上的照片吧。

这是瑞典的典型特色—城市就在海边,并且不是以海滩的形式,岸边停泊这无数游船—多数是私人的。

这么多船怎么加油呢。这是水上加油站,牛逼吧

据导游介绍,这是一个大家族的宅院,此家族有数百年历史,持有N多牛x银行和公司的大量股份,具体哪些公司忘了……

这时候两位赛艇爱好者经过,于是我们拍了他们和各种景色的合影

这艘船还不错吧?这可是个旅馆,还是个青年旅社。本想住在这里,可是不幸客满了。

优雅的天鹅轻盈地掠过湖面,速度之快令我没反应过来录像,只抓拍到一张

上了岸,我们杀奔瑞典王宫,赶上了卫兵换岗仪式。

这是换岗的一小段视频

瑞典王宫内部感觉本质上和维也纳美泉宫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期待凡尔赛宫吧。里面不让拍照,几处比较牛的地方那个都有人看着严禁拍照,例如议事大厅,一个很宽敞的客厅等等。我只偷拍到挺普通的一角。

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斯坎森—据说是著名的露天博物馆—我们可以理解为瑞典民俗村。

这个地方还是相当赞的,从维京人的茅屋到各式各样美丽的庭院,随时随地都能拍出如画的照片

这是维京人的房子,瑞典人的祖宗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

再展示几张亮丽的图景

这里还包括一个动物园。号称有熊和海豹。当我们兴致勃勃的驾临的时候,发现熊在房子里冬眠,海豹池早已冻成冰…… 当然我们还是发现了几样有意思的生物

猫头鹰先生,转头360度身子纹丝不动,相当机械化,相当恐怖

要论可爱,谁也比不过这个小东西

转了一圈出来,我们来到了沉船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一艘庞大的古代战舰,它的生命只有—25分钟。古代瑞典人不懂物理,盲目的扩大船只规模,这艘耗资巨大的战舰刚下水25分钟,海上飘来一缕清风—-它摇摇晃晃的沉没了。

博物馆内光线奇暗,我的相机又不够广角,我的摄影技术也很一般,于是只拍了这艘倒霉的战舰甲板的一角。请各位yy它有多大。

踏出昏暗的博物馆,正逢落日时分。碧波荡漾的海边,落日染红了白云,洁白的游船平静的淌在水面上,一切如此静谧,温暖。本次旅行最美丽的时刻降临了—这样的美景此生我都不会忘记。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金士顿大人当场慷慨赋诗一首,只恨未觅得知音。

可是我的傻瓜相机很挫,敬请大家yy一下,或者亲临斯德哥尔摩。

在这良辰美景之际,岸边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倩影… 倩影一转头,只露出半边脸—-再看那姿势…啊,猫头鹰到海边来了!

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的司机。转头时帽子不转,遮住了半边脸,教我如何不想到刚才的猫头鹰。对比上面的照片,看看是不是有几分神似。可惜没抓拍到猫头鹰转头那一瞬间。

就这样,伴随着夕阳,美丽的一天结束了。

第二天十点钟,我们杀奔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市政厅后院正对着湖面,很有《音乐之声》里的宅院的感觉。

这匹雄壮的骏马很有来头,它曾是囧公主的坐骑(敬请期待下一篇精彩的日内瓦湖游记),如今蒙古郡主妄图征服它。

平日文静郡主一个箭步想跨上去,那马纹丝不动;随即纵身一跃,当场摔下;气急败坏的郡主退到10米开外,助跑杀过来,一个啃嘴泥在马屁股上—-那马还是纹丝不动。周围的人都看得呆了—竟然忘了拍下这幅《郡主驯马图》—这无疑是本次旅行最大的遗憾。

由此郡主的身份受到了质疑—- “你结婚的时候宾客真的都是骑马来的吗?”

市政厅还是挺有特色的,至少比王宫有特色。既然在金碧辉煌上拼不过凡尔赛,就要另辟蹊径。

这是市议会

这是宴会厅,左边是湖景,右边是壁画—让坐在两侧的宾客都感到秀色可餐。

金厅—和王宫不一样的金碧辉煌

离开市政厅,我们钻入地铁。话说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很有特色,每个地铁站都很有个性,号称是“地铁博物馆”。举几个例子

我们来到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皇后宫。皇后宫的名字气势如虹,名声也很响亮,广为流传的有这张照片

不过我们貌似来错了季节……

皇后宫内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是一处感觉还不错的书房。

后花园

在皇后宫后花园,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金士顿大人幽幽的说道:“请跟着朱导一起旅游..”

好了收工。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蒙古郡主,司机,游记作者等等,赶快飞回来,明天还要上班呢。

长长的三月

这个月似乎过得特别长,看着日历滚到了29号,想想是不是明天就愚人节啦?打开来一看,还有一串尾巴30,31在后面。想了想,这个三月真是长。

之前已经看到夏天端倪的天气突然在这个月里大变脸了,阴冷潮湿成了这个月的主调。刚刚开始的月初,maple从日本回来经过上海,小聚,闲聊,似乎一切都没有起大变化。冷月射到东昌路地铁站下来luosheng的新居门口那个路口的时候,我们分别了。微笑着挥挥手,仿佛一切都还在昨天。五天后,我在去北京的飞机上,时隔四个月之后再次以同样的角度俯瞰这座城市,它那么渺小又那么丰富。一个个的行尸走肉成日行进在或精彩或平淡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昨天我在去家乐福的路上看到天上的飞机的时候,又想到了这一幕,或许,那架飞机上,也有个家伙有着我当时一样的想法。

三月开头那个星期就开始一个星期的培训,自己做TA,讲的是两个星期前我半认真半胡混听完的BC490,呵呵。不过真的轮到自己讲了,也就豁出去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好在效果还可以。这个星期开始,我的三月就充满了丰富精彩的内容。

之后的两周就去联想做了次service,这次比上次时间要长,待了一个半星期。经历和上次也差很多。真正开始自己take issue的感觉,和客户交流问题找出原因,和同事紧密合作,感觉很好。气候倒是和去年来的时候差不多,白天穿单西装,在外面还是会冻得瑟瑟的,好在中间有几天还见了太阳,回来的那天似乎太阳尤其毒辣。

回来之后上海就又开始下雨和阴天了。不过奇怪的是这个月我的心情一直保持某种程度上的高涨。大概是工作以来第一次觉得长时间的充实了吧,呵呵。

感情也挺顺利的,每周末的相伴,虽然奔波劳累,倒也甜蜜快乐。总是感觉到时间在见面前后,被一刀分成了两块,特殊的时间里,生活都更加有色彩了。不过还有更多个考验横亘在面前,愿能和心爱的你一同跨越。

快到月末,总算渐渐又有了些让人振奋的消息,期待的年终奖最终没有化成泡影,而工作也频频得到Team Manager的赏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在前面等着我了吧,呵呵,我来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参加好公司的面试;而八个月之前的这天,我也度过了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一天。

所以今天才有了这些感慨,写在三月的尾巴上。

特里尔卢森堡游记

由于行程过密,积极筹划后一周的斯德哥尔摩之行,导致前一周没事干。就近去个啥地方玩玩吧。德国境内对我有吸引力的已经基本没有了,苦思冥想之后去 了一趟斯图加特,参观了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和保时捷博物馆,车很牛逼很炫,可惜我是车盲土鳖,走马观花拍了一堆照片,也没什么可记录的。有兴趣的同学请 参观我的相册。

想想还是出国看看,毕竟又多去一个国家可以满足虚荣心。最近的邻国是哪儿呢?Google map之—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才50几万,但是人均GDP是世界三甲级别的。地图上一看发现会路过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于是顺道也去看看。

马克思虽然是重要的思想家,但是他很不会生活,很穷,其故居也没啥好看的—-就略过了。那特里尔还有啥呢?有许多古罗马遗迹,这就成为了土鳖们特里尔之行的重点。

特里尔的标志和门户就是这座大黑门。这个门原来是白的,就像罗马的建筑一样,可是由于后来的破坏和污染,才变成了黑门—原来欧洲也曾经这么脏。

特里尔的广场和其他欧洲城市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还有旁边的一个大教堂。

这是特里尔选帝侯宫。据传造此宫时资金不足,因此左右不对称—多亏如此左边的古罗马教堂才得以保存。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古罗马遗迹上。这是一个古罗马浴场—虽然和卡拉卡拉大浴场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也是有点风味的。

大浴场中的三个爱好照相的土鳖囚徒

地下迷宫曲径通幽

同样的,还有一个古罗马竞技场—当然更不能和罗马的斗兽场相提并论

但也说明了古罗马人的两大爱好—观看杀戮和洗澡。

离开特里尔,我们前往卢森堡。车过边境,卢森堡移动欢迎您的信息出现,我们发现卢森堡是一个山沟里的国家。这是跨越山沟的阿道夫大桥。

你能相信这就是卢森堡大公宫吗?真朴素啊,非常轻易的就被我们错过了。

这位卫兵证明了的确有重要人物住在这里。

下面我们来一起游览山沟。

阳光透过云层,让我们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光芒万丈。

貌似该玩完收摊了。突然土鳖在导游地图上发现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名字—欧洲议会、欧洲文化中心、卢森堡国会…… 不妨去看看?

果然气势如虹,象征了一个崭新的欧洲—

可是,怎么貌似一个人都没有呢?

原来这是欧洲议会新址—-还在建设中。导游图真超前啊,土鳖们也超前游了一回。

在夕阳西下的傍晚,一座座空荡荡的崭新的大楼间游荡,颇有来到未来世界的感觉—挺奇妙的。土鳖们互相调侃到,老了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孙子,你祖宗来自空荡荡的未来世界—不信你去卢森堡看看。

解剖室春游记

托松鼠会的福,得以进复旦医学院的人体标本博物馆参观,也算是室内的春游了。

春游归来,发觉这次活动的名头似乎有点歧义。“春游解剖室”,总是让人想到血腥残忍的活体解剖,再加上预告时渲染的恐怖气氛,估计不少人都被生生吓住了。但去了才发现其实看到的都是标本,虽然它们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但已经被切割过,处理过,做成标本泡在液体里,装在罐子里,再摆在架子上,看起来就不怎么恐怖了,大概也有平时模型、图片见多了的原因。但一想到它们的确是从一具具尸体上切下来的,还真有点难以置信。

不算广告,的确很感谢松鼠会,感谢达文西等等一干人组织了这次活动。

给我们做讲解的周国民老师非常善于旁征博引,也很喜欢在讲解过程中贯穿八卦,听他讲课应该一点都不会枯燥吧。

先贴一下陈列室门口的小诗吧,这首诗配着伦勃朗的画,让门里面的世界变得更加神秘庄重。

     当我们能了解

     花朵提供花蜜给蜜蜂采用的苦心时

     我们就不难体会

     在解剖台上

     我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冰冷的躯体

     而是能教导我们

     对人体本质有更深认识

     深深体会到

     什么是遗愿人间

     什么是在为延续生命做奉献

摆在博物馆门口的是一具非常完整的人骨架,大概是影视作品里都把骷髅渲染的过分恐怖了吧,看到摆放得如此整齐端庄的骨架还真有点不习惯。不过这具骨架的确一点都不可怕,让我一度有跟它合影一张用做头像的想法。

就在这具骨架前,周老师开始了第一个话题:动员大家捐献遗体。不得不说,用这个做第一个话题的确有点汗,但也不得不说,周老师做足了铺垫和渲染,以致于当他提出这个问题是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并且都已经从心里感到捐献遗体是一件非常高尚,并且很有价值的事。这样成功的动员,让我不禁猜想,这种科普式的动员,周老师是不是已经对不同对象进行过很多次了?

进入博物馆,周老师继续着他风趣且充满八卦的讲解。这里真是一座人体的大宝库,骨骼,器官,内脏,肌肉,血管,统统都有。看着这些从人身体上卸下来的部件,总是不由得想像: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学系学生或老师,手拿刀、剪(不知道是不是还有锯),面对着解剖台上一具赤裸的尸体,从容不迫地打量一番,看到一块具有收藏价值的部位,便切下来,洗一洗,泡一泡,捞出来,固定好,放在盒子里做成一件标本,然后贴上标签,摆在架子上……

不知道医学院的老师同学看到这个描述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觉得我把标本的制作过程妖魔化了?没有参观过实体解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在周老师口中,做成标本一直保留着,被人看到,被人研究,被人说起,也是生命的一种延续以及价值所在。

最吸引我的收藏应该算是胚胎和各种变异体的标本吧。没想到两个月大的胎儿竟然那么小,怪不得从影视作品看来,怀孕的前两个月本人都不会察觉。更没有想到的是,小得连脸都看不清的胎儿竟然已经发育出了完整的神经系统,人体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以后的几个月怀胎似乎只是用来长大的。

不得不说的还有各种变异体,其中很多是有严重缺陷的胎儿,终于看到了什么是无脑儿,以前在生物书上看到时总是很好奇。那些严重变异的胎儿,大概生下来也就失去生命了吧。各种严重的缺陷,让他们变得面目异常可怖,怀胎十月,产出这样可以称作是“怪物”的宝宝,想想真是非常恐怖。怪不得在所有的故事里,但凡出现异于常人的胎儿,都被视作极大的不吉祥,被排斥,被诅咒,并埋下一切灾难的种子……这个扯远了点,但在对人体科学研究极不发达的遥远古代,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回到正题,周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就是两位外援的问答时间。法医系的乌龟同学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他让很多人都对法医产生了兴趣吧,当然也包括我。还有个意外的收获,知道了分娩时大部分情况都是胎儿的头先出来,这个问题前阵子还讨论过。

本次春游活动就到这里,虽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活体解剖,但还是收获颇丰的,总结就到这里,顺便期待松鼠会的下次活动 ^_^

维也纳游记(附金色大厅附庸风雅记)

话说维也纳是奥地利大公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音乐之都。三个国际土鳖踏上了维也纳的土地—其实没那么容易踏上这片土 地。廉价航空可谓一毛不拔,不能带液体上飞机,然后把机舱搞的狂干燥,让你渴死,逼你掏钱买水。我撑不住了于是花了1.8欧巨款买一罐七喜—该航班上 最便宜的饮料。漂亮的空姐微笑的递给我一听七喜—-拿到手一看是这样的:

一口就能喝光,还假惺惺的给个比整个罐头还大的一次性杯子。

这还不是廉价航空的全部罪行。它把我们拐卖到了另一个国家—斯洛伐克,它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这名字有点2。

机场拍张照,满足虚荣心—又到了一个新的国家。

赶快找大巴去维也纳—在另一个国家。

奥地利共和国并不欢迎我们。当晚风雨交加—并升级成风雪交加—完全不能理解地处德国东南边的奥地利何以如此之冷。本人拿出王道(风雨天雨伞就是王道),并发现另外两个土鳖没带王道,有机可乘。

“请叫我大爷~”话音未落, “大爷!”已从某人口中喊出。

辗转半天终于找到了宾馆—原来坐落于奥匈帝国的行宫美泉宫对面,条件还不错。

第二天起床,继续风雨交加,于是持有王道的本人仍然是大爷。三个国际土鳖躲在一个王道后面瑟瑟发抖,空旷的美泉宫广场上,狂风卷着暴雨,无心拍照,赶紧杀入室内。

美泉宫是奥匈帝国皇族主要居住地,而不是皇宫。相当于当年中国圆明园的地位。基于这样的地位,美泉宫令我略感失望—显然面积不够大,虽然装修还可以。

出了宫殿,拥有王道的爷再次称王。爷想去哪就去哪,土鳖都得跟着。在狂风暴雨中乱走一阵后,钻入地铁,取消所有室外景点。你真的不知道维也纳的风有多大,夹着冰雨简直要人命。

为了避免各位看官审美疲劳,这里附一张第二天晴天补拍的美泉宫外景。

杀奔皇宫。正紧的皇宫比美泉宫更小,展示一张茜茜公主的闺房照。茜茜公主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见钟情的故事因为电影《茜茜公主》而家喻户晓。

而皇宫的外壳是这样的。

由于美泉宫和皇宫都比我们想象的小,风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只好去原定第二天的市内景点—一个家具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还是不错的,收藏展出了大量上自皇室下至百姓的家居布局。这里分享几个,更多的请见相册。

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约瑟夫画像

一副别致的立体国际象棋

一个书房布局

去吃午饭吧。维也纳有三样特色菜:水煮牛肉,炸猪排,烤猪排。

在天寒地冻的一天里,我们非常明智并幸运的走进一家奥地利餐馆,三人点了三份水煮牛肉。对瑟瑟发抖的我们来说,香喷喷,带着咸味,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无疑是天赐的礼物。那锅救命汤—我永远不会忘记—可惜想起拍照留念的时候已经杯盘狼藉了。

室内景点都玩完了,饭也吃了,只好冒雨参观维也纳市容。这是奥地利国会

国家图书馆

总体来讲,奥地利人的素质相当高,至少比德国人法国人瑞士人更友好。找当地人问路,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小屁孩,100%会说英语,并且都十分耐心的跟我们指路。看看奥地利人是怎么卖报纸的

上面一个小罐子投币用,下面一个敞开的塑料袋里装着报纸。这样的卖报装置在维也纳随处可见,我们还见到一个老太太一毛一分的凑钱往里投满1欧元才拿走报纸。

爷撑着王道带着两个土鳖也走累了,有人提出晚上到音乐之都最著名的地方—金色大厅去附庸风雅一番。找金色大厅也是颇费一番周折,坐落于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和上海大剧院形成鲜明对比。

当晚的演出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看这华丽的票,虽然是站票,但票价是—–5块钱—–和上海大剧院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文化就应该这样深入人民群众。

金色大厅的模样在电视里已经膜拜过N次,实际上它并不大。我还抢到了站票的最佳位置—大厅后端正中央。演出开始了,全场座无虚席,但是演奏期间观众无一人交头接耳,无一人不合时宜的鼓掌。

乐盲我并没有听过演出的曲目,并且我站的也很累,但是金色大厅的音效可以说是暴赞,任何音响都无法比拟你亲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我用相机冒死偷录了一段视频,画面音效都很烂,不过希望能帮助您yy一下当时的盛况。

http://www.tudou.com/v/W0PT2cV9Ay8

演出结束,全场鼓掌,乐队谢幕,指挥风度翩翩。

http://www.tudou.com/v/GaJxZDRUKKo

到金色大厅附庸风雅过之后,土鳖的虚荣心极度膨胀,甚至忘了站了两个小时的腰疼。

第二天,老天爷终于给了我们面子,晴空万里。王道正式退休,爷也被迫正式退位。我们拍到了一系列不错的外景照片。

美泉宫花园的一个门

这是另一处宫殿—美景宫。

看到这么多水,我们方才想到维也纳坐落于多瑙河边上。为什么不去当年施特劳斯所立之处,在那蔚蔚河水边感受《蓝色多瑙河》的韵律?

我们来到了多瑙河边。这里也有一位朋友瞭望着蓝色的多瑙河,和土鳖们一起酝酿着感情

看它那迷人的身段,忧郁的眼神—似乎也被这蔚蓝的河水所感动?

体会完音乐家的情怀,这时候有人要去公墓拜谒音乐家陵寝—地铁终点站,转电车n站,我们来到这样一个地方。

到哪里去找音乐家的墓?

“也许就埋在某个很大的墓下面。”某土鳖如是说。

于是一阵乱拍。

突然,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好几位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

贝多芬

莫扎特

勃拉姆斯和舒伯特

施特劳斯爷俩

原来大家都住在一起啊!给贝多芬和莫扎特再合个影

这时候才想起先前乱拍了好多人家家里人。对他们的侵扰在此表示歉意。

看完墓地吃午饭。午饭和前一天的午饭一样赞,烤猪排—超香超好吃,量超大—只要14欧。这次记得留了个影。

墙上的这位朋友也垂涎三尺呢。

饭前看墓地,饭后看垃圾场,是一个叫“百水”的设计师设计的。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垃圾处理厂么?我觉得更像一个幼儿园。

这是这位设计师的另一处作品,这次是给人住的。

这位仁兄还不忘在一个阳台边上留下自画像。

在这位仁兄诡异的笑容欢送中,在垃圾场的夕阳中,

我们离开了维也纳回家—-回不了家,先去布拉迪斯拉发—在另一个国家。

《猜火车》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09/03/trainspotting/ ‎

本片很有名,很多人都说是讲吸毒的电影,其实我觉得吸毒只是空虚的一种形式,本片讲的还是人生观。

本片首先把海洛因带给人的愉悦非常形象的带给了观众—-模拟幻觉的画面,忘却一切世间烦恼,比最强的性体验还爽1000倍。随后有非常形象的给观众展示了毒瘾的痛苦,无边炼狱,万虫蚀心……

这是本片中英国青年的生活现状—-没有精神支柱,没有理想,没有盼头。和酗酒、暴力、偷拐抢骗一样,海洛因是在这种空虚之中非常容易闯入年轻人生活的东西之一。海洛因让人升入天堂,之后是更加无边的空虚。

语言往往在意识形态上十分明显,它可以立即透露出阶级、教育水平和文化偏见。大部分国家的地方性语言被使用官方语言的人视为次等。尤其英国,方言深深绑在阶级系统上,有权利的统治阶级讲的是体制语言,多半在那种训练统治阶级的私立学校里学来。另一方面,如本片主角所说的苏格兰工人阶级方言,很清楚地说明他们是没有权利和威严的,他们位卑人微,是局外人和低层人士,所以生活中尽是酒、吸毒和百无聊赖。

世界上很多人和这批青年一样,只是未必会去找海洛因作为寄托而已。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可以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可以是忠于上帝升入天堂,可以是有车有房有老婆,可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可以是对异教徒发动圣战,可以是游遍世界每个角落,可以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可以是享受每一天游戏人间……  任何一样都可以,都可以让你觉得自己的明天比今天更有盼头。

然而海洛因不行,它虽然能让人离不开它,但是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也就在心理上离开海洛因,离开一切空虚的东西了。本片中的人物都没有精神支柱,因此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除了主角马克后来找到了 — 车子、房子、大彩电、老婆、孩子、逛公园、度假、股票、投资、生活……

当然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洗心革面后的主角又遇上了旧日的狐朋狗友,差点又被他们拉回深渊,所幸他已有了精神支柱。

本片对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的描写入木三分。它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是:万分庆幸我还有精神支柱,并且不是脆弱偏执单一的。

7.5分。

国际土鳖旅游团事儿逼小分队瑞士游记

瑞士山水果然气宇不凡,德国山水相比之下黯然失色,至于桂林山水,请把机动游船清理干净再来比较。

早晨,一路飙车奔向国境之南—瑞士。通向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山中之国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座驾是我又臭又长的欧宝Astra,国际土鳖集团事儿逼小分队除了本人以外,还有牛逼哄哄的金士顿大人,欢乐无边的石囧大人,不关车门的张掖大人,以及另一位极强的人。

车子尚未发动,后座某人即喊:“班长,我太阳镜没带!”

强人取太阳镜归来后,车子发动。“班长,我没带钱包!!”

一阵沉默和等待之后,我们终于上路了。车子欢快的奔驰在A5高速上,这时后座传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

“班长…我护照没带…”

沉默。

沉默…

点击GPS Go Home。GPS沉默了一阵后嚷道:“前方25公里右侧出口调头!”

当我们第二次离开家的时候,我们看到阳光洒在了路面上,看来这会是美丽的一天。一路穿过边境,我们路过巴塞尔—《货币战争》里口诛笔伐的国际清算银行总部所在地,停在了阿尔卑斯黄金之路的起点—卢塞恩。

一下车,瑞士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例如这两位老爷爷正在如此下棋:

不过我们也是饿得可以把这些棋子吞下去了,换好瑞士法郎,吃汉堡王—价格不便宜,量很足。

瑞士的特点就是湖光山色,干净无比。卢塞恩是典型的瑞士中小城市,来欣赏几张:更多的请看相册。

穿过历史的城门,有的人注定得到上天阳光的眷顾,有的人注定堕落在黑暗中。

然而也有人总能以很酷的姿态来面对一切。

其实,如果能和它们一样,也没什么遗憾。

这一切只是黄金之路的起点。本司机披挂上阵,让我们共度黄金之路的良辰美景。

这时候,连拍照的人都变得美丽起来…;

于是,男女主角登场了。

此情此景,似乎该做点什么…;

开战!!!

其实也没这么粗俗,此情此景,还挺有意境的……

大战三百回合,太阳公公都累了。当我们来到另一个湖时,水墨画场景出现了。

看 到如此美景,平日十分文静的张烨同学大展神威。车子还未停下大家便听到咚咚的警报声,回头一看,后门敞开在公路正中央,人早已飞奔去拍照。事后她招供:在 车子高速运行的时候,看到美丽景色曾经直接开过车门,只因车门锁了才作罢……

让我们一起来羡慕居住在水墨画中的人们。

告别最后一缕阳光,我们来到了少女峰脚下,阿尔卑斯山的胜景呼之欲出。

囧的部分就要开始了。

凌晨四点半起床,赶火车上山,为的是能一睹阿尔卑斯少女的芳容。看到的还是水墨画。

为啥会有如此美轮美奂的效果呢?因为没太阳,因为我摄影技术差,景色失真成这样……

天气如此之差,阿尔卑斯少女只好放个雪崩来给我们提提神。这张拍的很纪实,颇似半个世纪前的新闻照片。

连这位朋友都很沮丧。

另一位沮丧的朋友玩起了造型秀。将如此之2的照片传上来是需要莫大勇气的,请大家鼓励一下。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这张照片颇似幼儿童话的插图— OZ国正在向你招手~

登顶登顶。站在欧洲之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到,并且冷的要死。

不过好事者仍然不会歇着

大家也都很囧地兴奋着:

这里要隆重推介右边这位同学的大红羽绒服加橙色厚棉裤的传奇搭配,土中透着时尚的气息,和LV的帆布袋可谓异曲同工。

至于这位后现代的行为艺术家,我们不予置评。

事儿逼小分队半家福:

其实,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下,战斗还在继续。

胜利者露出了ws的狞笑

哎呀,光顾着闹了,都没正眼看一眼阿尔卑斯山。

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景色

结果看到的是这样的

下山下山。途中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水墨画中的山村,如同繁星点缀在无垠的雪色中。

最后看你一眼

再见,瑞士的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