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黑森林·弗赖堡狂欢节游记
大雪纷飞二月天,人道是黑森林雪景怒赞。于是郡主和我决定脱离科隆旅游团,拉拢了CD同学自立门户。
小宝马离开了巴登-巴登,走上传说中的B500山间公路,踏上黑森林的征程。第一幕映入眼帘的风景就让我们折服。
奉上一小段视频。
http://www.tudou.com/v/_aWavMQag3Y
正当我们很俗的赞叹道“宛如人间仙境”的时候,我们似乎真的到了仙境。CD司机不温不火的说了一句“感觉离那边挺近的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我们就已然在“那边”了。
http://www.tudou.com/v/G4lTcuYAkRo
到 了原计划第一个停车休息的地方,是个叫Mummelsee的小湖,国际土鳖称之为妈咪sea。妈咪sea的景象可谓和“那边”无二,正当犹豫要不要停车 时,小宝马深陷雪堆里不能自拔。油门到底,无果;连郡主都移驾下车来推,无果。这下真的挂了,看来要打车钥匙上的电话了。好在妈咪sea有个小站,CD司 机消失在暮霭中,没多久就借来了大雪铲和一大桶盐。撒盐化雪,发扬共产党员精神奋力铲雪,合力推车,小宝马冒着黑烟脱离了苦海。还工具归来的CD同学在暮 霭中欢快的跳跃着,犹如一只轻盈的小蝴蝶。可惜只拍到蝴蝶翅膀在低处的照片。
小蝴蝶平实无语气的说:“ma le ge bi,今天就死在妈咪sea了。”
今天上班,手臂酸痛,正纳闷间郡主也表示手臂痛,方悟乃昨日推车所致。这是后话。
中午在一个小镇吃了越南人做的伪中餐后,我们伴着一路白雪,来到了Triberg。这里有个瀑布,瀑布虽然不大,但是雪中的瀑布我还是第一次见。
瀑布外是一个山中小镇,以及其居民。
下 一站是Titisee。这里是CD同学的精神支柱,他靠着幻想白雪映衬下的荡漾湖面坚持了200公里。可是,一切都被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于是他愤怒的卷起 雪球朝无辜的旅伴袭来。偷拍大师郡主录有视频为证,涉及形象问题,不在此公开,欢迎找我观赏。放上白雪皑皑的Titisee一张。
这里也是著名的黑森林蛋糕和咕咕钟的故乡。咕咕钟还是很有特色的。还发现小瓶装的“果酒”,买之。
离开Titisee,失望的CD同学顿时变得rough起来。戴上墨镜(无语气):“ma le ge bi,前面那个破车怎么开的那么慢。” “ma le ge bi,破车怎么飙了一下。” 等等。
介绍一下CD的座驾小宝马,还是不错的。重点是我们一车三个司机,三个GPS,阵容之豪华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路我们深刻体验了极品飞车游戏的真实度。深刻怀疑其赛道就是根据黑森林山间公路绘制的,两张非常极品飞车赛道的照片:第一张右侧有个火车隧道,记得极品飞车也有这样的场景
我们终于离开了人间仙境,或者说是“那边”,来到了人类的栖息地弗赖堡。这里正在大吹大擂的过狂欢节。
http://www.tudou.com/v/HXNUScvfwOU
狂欢节国际土鳖也有斩获,地上捡到10欧元。立即一人一个香肠面包,一杯又热又重的不知道什么酒。晕乎乎的我们酒后上了高速。CD司机果然开始犯困,说能不能让我来开。话音未落我一大口“果酒”刚好下肚,喉咙大冒火,一看瓶子上写着38度烈酒。
“陈总,你看,我刚喝了白酒,怎么样,还是你开吧。”
“ma le ge bi…”
于是CD同学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奇耻大辱,羞涩的小宝马行驶于高速的最右边,以往被嗤之以鼻的拖车无情的超过我们。不过我们还是回到了村里。洗完澡,骨头散架,不省人事。
《圣女贞德》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09/02/jeanne-de-arc/
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我对百年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颇感兴趣,略作了研究。
先补充几个基本知识。欧洲国家的“王朝”和中国古代的朝代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古代谁牛谁称王,一统天下,朝代的更迭也是基于这一点的。而欧洲由于有天主教会的束缚,王位继承十分的“法制”,贵族和平民泾渭分明。即使发生继承纠纷,也是在同有王室血统的贵族家族之间,草芥农夫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更别说当国王了。当一个王朝直系后代绝嗣,一般会由它的旁系后代来继承王位,这样产生的新王室和以前的王室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新的一个“王朝”就诞生了。然而由于欧洲王室之间互相通婚,一国国王往往会有另一国王位的继承权,这就会出现在中国很难想像的一人兼任两国国王的情形。按照详细的继承法,当今英国王位的顺位继承人可以排到4900多号人。而“某某几世”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第几个名字叫某某的国王。注意是名字,而不是姓。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会相差500年。
百年战争的导火线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爱德华三世想趁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机利用自己的近亲关系继承法国王位,却没能得逞,法国王位为腓力六世所得,于是1337年百年战争爆发了。双方经过了近一百年的争夺,其中还经历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到了1415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突然疯了,丧失了处理事务的能力。法国内部的争权夺利,陷入分裂。英格兰趁机策反法国勃艮第地区独立,成立勃艮第公国共同反法。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惨败,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灭亡法国的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亨利五世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两人都死去。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是婴儿亨利六世,法国由英格兰的贝德福公爵摄政。然而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不甘于受婴儿统治,决定反击,然而却并不顺利。在法国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奥尔良被围困的时候,圣女贞德出现了。
贞德是来自法国乡间的文盲女孩,她的事迹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她的带领下,法军一举解除奥尔良之围,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并攻下了历代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查理七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成为国王之后,查理七世便不太器重贞德了,他开始考虑和英格兰与勃艮第和谈。贞德继续进攻巴黎,并遭遇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公爵的军队主力,法军未能胜利,并收到国王命令被迫撤退。后来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查理七世并不积极营救贞德,勃艮第人将贞德交给了英格兰。在一场英格兰操纵的宗教审判后,贞德被处以火刑,年仅19岁。
此举激起了法国人的斗志,在此后的20多年里,法国人收复了全部被英格兰占领的土地,而英格兰则丧失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退回不列颠岛。百年战争就此结束。这场战争让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同时也让法国完成了统一,让英国在丧失大陆领土后走向了海上发展的道路。
扯远了,回到电影上来。本片由吕克·贝松执导,而贞德的扮演者是《第五元素》里的那个红发女米拉·乔沃维奇 — 显然不是美女。老戏骨达斯汀·霍夫曼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神秘角色 — “The Conscience”。查理七世则由我很喜欢的神经兮兮的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文森特·卡塞尔在片中演了一个法军将领。
本片前半段平淡无奇,看得我相当后悔,就是描述贞德如何感知到上帝的旨意,经历种种神迹,然后奇迹般的带领法国走向胜利的。贞德在本片中完全体现不出任何作战才能和谋略,完全靠近乎歇斯底里的宗教热情和民族热情,身先士卒,靠“上帝的帮助”,或者说靠直觉和鲁莽赢得胜利。这部分完全致力于塑造贞德的神性,确认她就是上帝的使者,其实意图是为后半部分做铺垫。然而我觉得这部分拍的相当烂俗,演员表演除了查理七世以外也都不怎么样。因此有影评说恨不得把吕克·贝松处以火刑。
然而剧情进展到贞德被俘之后,尤其是达斯汀·霍夫曼演绎的”The Conscience”出现之后,影片有了根本改观。首先是宗教审判,教会和贞德之间关于信仰和异端的争论。贞德坚持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教会想方设法要予以证伪,这时候的贞德显示出了卓越的逻辑能力,当然还有坚强的意志。这些外在优点都是由她内心的坚定信念支撑的—-她相信自己真的是上帝的使者,她是正义的,注定要遵照上帝的指引,打败侵略者,光复法国。然而角色名字为”The Conscience”(中文直译为“良心”,我觉得这里翻译为“是非之心”可能更接近)的黑衣人的出现,彻底摧毁了贞德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第一,贞德感知到的神迹,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然现象或幻觉,或者其他各种解释,然而贞德却执迷的认为一切都是上帝显灵。贞德不信,于是黑衣人幻化做上帝,突然又幻化做撒旦,贞德的信念就垮了—谁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谁知道撒旦长什么样?也许她所感知和行使的都是撒旦的旨意呢?第二,贞德在作战中高喊的都是以她的名义战斗的口号,而不是上帝的名义,从侧面点出了贞德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实际上是复仇的力量—童年目睹姐姐被英军奸杀而播下的复仇的种子。在战斗中负伤,没能攻克巴黎,虽然都有客观原因,但也都说明了她只是一个意志强大的女战士,而不是上帝的使者。
另一方面,教会—至少负责审判的大主教也是坚定地相信自己才是上帝的使者,贞德是异端。这样才有了教会和贞德之间的辩论。然而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等人方面用军事威力对教会肆无忌惮的胁迫,英格兰只想借教会证明贞德是异端巫女并处以火刑,以摧毁法国人的意志。这也教会的处境很尴尬—是附庸权势,还是认真的审判?
俘虏了贞德的勃艮第公爵的一番话说的在理:“从个人方面来讲,我是不信上帝的。当然我需要证明自己,谋取利益,或压迫别人的时候,上帝就是无所不能的了。”
贞德在被处以火刑的时候,还原的作为人的本性,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候,她恢复了她的信仰—接收命运的安排—或者说上帝的安排。
本片后半段算是有一定见地,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此片希望能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但是前半段还是很难看。
6.5分。
《妈妈咪呀》
激荡笔记(1997):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终于,激荡开始触及我的记忆了。这一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刮走了一大批国内依靠狂轰滥炸式营销取得了市场效应的巨子们,其中的“太阳神”和“三株”,也是我童年时期,最为记忆深刻的墙体广告。不过现在才明白,那个的真正叫法是“刷墙”。
史玉柱的传奇经历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波折和跌宕,巨人大厦的轰然倒下和他几年之后的再次复出,成为这段传奇的关键所在。现在来看,97年的史玉柱经历,或许不仅仅是来自其个人发展层面的一次洗礼,更多的,是对市场环境变化之后的一种蜕变,和重生。
这一年,小平走了。激荡说当年的很多地方,没有人过元宵。我也仍然记得当天晚上放学回家打开电视之后,清一色的报道这一消息的画面。很多年过去了,当年还在帮爷爷奶奶造的小屋子,现在已经送走了爷爷,我也从幼稚的孩童长大。而小平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还在一个不知道去向何方的发展中。
经过了九十年代前期盲目地爆发式发展,处于信心爆棚中的中国民营企业,终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下经受了一次血的教训。
据说这之后的“中国制造”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我的角度来看,“刷墙”现象在乡村的销声匿迹,或许,的确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吧。
激荡笔记(1996): 胳膊拧不过大腿
这一集主要讲了上世纪末由长虹引领的一场彩电业的价格大战。
长虹通过价格战在国内占有了市场之后,引起了国内同业的不满。在这个时候,军队做派的倪润峰没有趁机抓质量,而是采取了没有前瞻性的垄断彩管策略,可以想象,这无疑违背市场经济的定律。它低估了当时市场的开放程度,而以此做搏,结果被开放化的市场整了个大败。而再度复出后的倪,再次没能把握这场战争中的本质,幼稚地通过在国外的价格战占领市场,最后又被反倾销和国内对手的联手阻击打垮。细想一下,这样的一种竞争方式,似乎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果。对行业的竞争对手,采取的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而不是通过质量上的领先占得头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产品牌当时浮躁的心态。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中国制造,凭借其低廉的成本占领了市场,但是在这个巨大成功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完成转型,那么毕竟因为这种自伤的招数,把自己拖向越来越惨的深渊。
长虹自绝天下一般的价格战,像标题里的胳膊一样,最后还是没能拧过市场对质量的依赖的大腿。悲哉。
激荡笔记(1990-1995): 林子大了 慧鸟先飞
1990, 浦东新区开始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朱总理的眼光和实力派的作风,也奠定了他在整个历史中的角色。
1991, 商战。从物资短缺到物资过剩,优胜劣汰首次在市场上体现出来。而郑州的亚细亚商城引领的这场商战,即使以其自身的快速膨胀和快速衰落而宣告落幕,也不能不让人们从这当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获得一些思考。21世纪初的这几年疯狂起来的楼市与股市,抑或现今愈加健全的法制与各种网络监督,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1992, 南巡讲话。深化改革,“92 派”的出现。罐头换飞机。牟中原的想象力之无所不及与现实能力有限的冲突。不过,看过这一阶段的激荡之后,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商界精英不会被“想法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口号所迷惑。
1993, 由短缺经济到假货横行,这看似市场驱动的必然后面,也体现了山寨文化的初端。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保证不了质量,应该是需要从法制到良心的彻底反省的。无奈的是,这样的过程,花费了十年,现在也没有多大的进展。“万通系”的建立,则表明一批赚得了第一桶金的人们,已经瞄准了房产这块肥肉。
1994, 联想的柳倪之争。表面的“技术”与“市场”的相争,实际奠定了日后“中国制造”的方向。谁也无法预测这样的方向是对是错,因为至今,这样的矛盾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产品中。ERP软件的走向,似乎在这一块走出了与当年柳传志的策略不同的一步,在通过为大型ERP产品实施代理之后,中国本土的ERP产品“金蝶”“用友”却能异军突起,以自己的技术占领了别样的中小企业市场。长远看下去,的确如激荡所说,“君子之争…其争也君子”吧。
1995, 承载中国梦想的海尔和张瑞敏,在规范化管理下,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也有了自己的成功案例。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没能摆脱中国式“人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连着看完这些,很累很感慨。中国不缺的就是人才,在这段征途的起点,人的力量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出来。然而看着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力量正在被越来越大市场弱化,要成为领袖,成为这些传说中的角色,需要更多机会,更多的历练与考验。
而寻求突围点的重要性,似乎在我脑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了。
激荡笔记(1989): 阵痛与徘徊
没有期待中对某运动的浓墨重彩,甚至只是在结尾的大事记里提到一句,果然激荡仅仅关注了经济。
这一集里把这一年成为了中国十年改革中的一次突围。一套不健康的体制使得所谓的“三角债”现象得以蔓延滋生为侵吞企业活力与效益的毒蛇,的确,这一年,中国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阵痛。
强硬的宏观调控的重新出现,犹如心惊胆颤开始改革的国人,在遭遇了危险之后,冷不丁地猛缩了一下。而这样的徘徊,似乎也是必然的。
不过所幸的是,这样的脚步,即便在最最低潮的时刻,并没有最后颓然地停下。
也许,这是30年来的变革,能给我们的最大的一笔财富。
激荡笔记(1985-1988):市场经济的学费
激荡这么说到:在同一个市场上,出现九个“阿里斯顿”,这是世界商业史上独此一例的现象。
1985-1988这三集里,主要讲述的是作为刚刚开放了国门的中国,市场上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商品初步引入竞争机制之后出现的诸多奇观。一个意大利的冰箱品牌“热咯瓦特”,在产品没有本地化,居然就和美菱合作,并且产品卜一出厂,就被抢购一空。到最后才被上海人无奈地发现,牌子本身,其实就是“热了就坏掉”的写照。
对于洋品牌的盲目追捧,来自于本土经济的薄弱,和商品的过渡匮乏。
1988年这集主要讲到的价格闯关的改革,让我简直无法想象那样的生活。价格以70%的幅度上调,国家一边调度商品供给,一边提工资发补贴印钞票。如今看来简直是在戏耍。
不过庆幸的是,改革还是坚持下来了,“大众”引领的中外合资也在这个时间坚持了下来,那些为了这种改革和进步做出努力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不开国门,不知道自己有多落后,当然就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追赶上别家。
写到这里,突然让我要多出去看看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起来。至少,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精彩些,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中间的一段插曲是土皇帝禹作敏的大邱庄。其实在看1986这一集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名字。这个自称代表着中国农民的角色,在自我的膨胀中最终走向了悲剧。但是他本身的经历,很形象地把刚刚打开开放,开始发展的时候来自乡土的农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迸发了出来。精彩、血性、盲目而绚烂。
中华民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名词,它本身蕴含的内容和意义,非一言一语可以表达。但是这个民族的一些本质的个性,在这样一个改革背景的年代,无疑导致了这些年代里出现的那些传奇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走到现在,其本身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当年那样的不健康。而当年的那些学费,终归还是交得值了吧,我猜。
希望这一切,是个正确的开头。
激荡笔记(1984):专注与坚毅
1984,公司元年。王石的万科,柳传志的联想,张瑞敏的海尔还有不知道谁的健力宝。
那应该是个很迷茫的年代,有很多的机会赚到第一桶金,但更多的情况下有这个想法的人们失败了。哪怕是现在看来,王石的第一桶金,39000块倒卖玉米的收入纵然不是多么轰轰烈烈,也必然不是一蹴而就,一夜爆发的。
但是这之后,如何去用它来做事业,做成大事,则需要专注与坚毅。
王石在登珠峰的途中坚持不出帐篷直到登顶,激荡引用卧虎藏龙的台词当你握紧双手时,你什么也得不到,当你伸开五指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全世界,来说明王石的品格。
的确,能够专注和坚毅的人,在最初,就是特别的。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我还能做成些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