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精彩之处集中于金·凯瑞戴上面具的片断,在没有CG动画的部分,金·凯瑞本身的喜剧天分带来的表演也毫不逊色。近来很少有电影能够单从视觉效果上让我发笑的了。真得非常夸张,估计只有金·凯瑞能做到。可以说金·凯瑞是美国式夸张型搞笑的代表,而《变相怪杰》则是金·凯瑞本色风格的代表。美式无厘头。
金·凯瑞也有经典的《楚门的世界》,也有浪漫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然而《变相怪杰》无愧于他的本色。
女主角卡梅隆·迪亚兹很漂亮。
7.5分。
你想知道的那个我们
本片的精彩之处集中于金·凯瑞戴上面具的片断,在没有CG动画的部分,金·凯瑞本身的喜剧天分带来的表演也毫不逊色。近来很少有电影能够单从视觉效果上让我发笑的了。真得非常夸张,估计只有金·凯瑞能做到。可以说金·凯瑞是美国式夸张型搞笑的代表,而《变相怪杰》则是金·凯瑞本色风格的代表。美式无厘头。
金·凯瑞也有经典的《楚门的世界》,也有浪漫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然而《变相怪杰》无愧于他的本色。
女主角卡梅隆·迪亚兹很漂亮。
7.5分。
“幸与不幸的区别在于,幸福的人比下,不幸的人比上。”
曾经很喜欢这句话,特别是失意、烦恼的时候,更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对。但今天想起来,却觉得这话有点变味了。
我们在安慰别人,被别人安慰,还有自己安慰自己时,不总会有意无意的用比较来说明问题吗?当找不到工作时,就想还有很多人也只是拿到了保底的很差的工作;当抱怨工资少时,就想还有非上海人拿着两千块的工资在上海混;当觉得考试要挂掉时,就努力去想那些根本不学也显然不懂的同学;当觉得自己胖时,就很希望看到身边有非常胖的身影出现;当对自己生活不满意时,看到四川地震的报道,就会觉得应该知足了;如果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就会想,至少我还有人可以发牢骚,有人连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这种比较实在太多太多了,神奇的是,每当这样想过之后,心情真的会变得好一些,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眼前的痛苦,再夸张一点,甚至还可能变得很高兴,把那些烦心的事都抛在脑后不去管了。
难道,人真的需要在把别人比下去之后才能承认自己,才能理直气壮的不自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大多数的人都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都要靠身边其他人的认可才能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如果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便会非常郁闷,以至于自暴自弃。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会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他们总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认为自己是成功者。
显然,我毫无例外地属于大多数人,也就是必须把自信建立在周围人好评的基础上。想想看,那一小部分人,似乎就拥有所谓“彪悍的人生”吧,难道能不能拥有彪悍的人生,很大意义上是天生的?
你不能想象,这是现代文明的20世纪末;你不能想象,在一整个国家,法律、道德、秩序、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在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作声!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那也是个恐怖的地方,见影片《末代独裁》),时刻准备反攻夺权。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详见影片《黑鹰坠落》),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他们会审判战犯!”
100万人,对我们来说似乎仅仅是个数字。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时,你会觉得它不再是数字。然而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仍然是个数字。这部电影沉重、真实地让全世界看到这100万意味着什么。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辛德勒的名单》、《上帝之城》、《血钻》、《末代独裁》、《不朽的园丁》、《战争之王》、《黑鹰坠落》……一个又一个名字只能告诉我们,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人间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现在,这灭绝人性的一切正在被遗忘的大陆—非洲上演。
说点题外话。美国干涉索马里内战,遭遇美军士兵遭到虐尸的惨剧,某媒体鼓噪道,“美国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在国内的压力下,美国不再干涉卢旺达内战。坐看百万人被屠杀后,该媒体责难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起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我说这个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否也该开始承担一点国际责任,而不是在一旁冷嘲热讽。比如现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已经20万人丧生了。我并不打算美化西方人,美国高声问罪,只不过因为这是给予压力的筹码。无论对于哪国,20万,30万,100万,600万都只是数字而已。
一切只能靠自己。如今扬眉吐气的犹太人,让全世界人都知道600万同胞被杀的惨剧,让德国人低下了头。中国正在变强,声音正在变得有力,相信我们当年的惨剧也会得到更多的认知。那卢旺达人,乌干达人,津巴布韦人,索马里人,苏丹人呢?
这部电影8.5分。
小鬼当家,一人独战二贼,情节张弛有度,符合温馨的轻喜剧范围。
孩子真是无忧无虑啊,怀念。
7分。
这是一部没有枪战的动作片,其实动作场景也不太多,主要讲的是国际大盗们和警方与FBI的周旋。Trick倒是蛮多,环环相扣,前半段还真分不出两人是正是邪。肖恩·康纳利是大盗,被怀疑盗窃著名艺术品,凯瑟琳·泽塔-琼斯是保险公司职员,奉命引诱康纳利同学上钩,不过似乎她更想自己干上一大票,然而他们都受制于神秘人物。那剧本倒是不错,不过动作场景少了一点,气氛渲染不足了一点,导演功力欠缺了一点,主角的爱情假了一点。
讲大盗的故事的电影还有11-13罗汉系列,众星云集,把重点放在盗窃技巧上;《盗走达芬奇》,重点放在波兰人独有的幽默和生活态度上,以及惊世骇俗的盗窃过程上;《天下无贼》,则放在冯小小刚式的风格上。我觉得都比《偷天陷阱》更过瘾一些。另外,凯瑟琳·泽塔-琼斯似乎没有拍过什么特别经典的电影,似乎都是娱乐片。
7分。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08/05/august-rush/
港台的翻译人员实在让我不敢恭维,我们看着大批优秀或者不优秀的电影淹没在“总动员”“迷情”“威龙”“偷天”“情缘”“奇缘”“第六感”“火线”“追击令”“生死缘”“绝地”“悍将”的海洋里。你能区分《偷天换日》,《偷天陷阱》,《偷天情缘》么?你能分辨《火线追击令》,《火线保镖》,《第六感追击令》,《第六感生死缘》吗?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八月迷情》,或者叫《声梦奇缘》,都是非常烂俗的翻译,后者还让我把它和刘德华演的《童梦奇缘》混在了一起。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发现让我失望的不仅是中文译名。我对音乐题材的电影都是抱有很高期望的。且不论不可逾越的《音乐之声》,就拿同样是讲述天才音乐少年的《想飞的钢琴少年》和《舞动人生》来比较,你就会发现《八月迷情》的导演功力,或者说工作态度非常值得怀疑。
首先,且不论烂俗无比的剧情(在音乐题材的电影中,俗套的剧情可以被原谅),影片所用的技巧都是非常烂俗的,镜头切换,镜头视角等等,都让人联想到一个词—装X。你有王家卫的功力你就装,差得太远就不要献丑了。我想到了韩剧,大部分拖沓的韩剧都具备俗套的剧情和俗套的拍摄手法。但是!韩剧往往有美不胜收的画面,东方爱情特有的浪漫气氛,令人羡慕的帅哥美女以及美丽服装。而《八月迷情》具备了韩剧的缺点,却没体现韩剧的优点,除了小帅哥弗雷迪·海默以外。
其次,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看得出,本片中的演员都不懂音乐。最简单的,电影中的演奏指法和音乐对不上号,这让我的欣赏心情大打折扣,想到了港台武打电视剧。弗雷迪·海默是个好看的孩子,但是他真的不懂音乐,他指挥的动作让人揪心。至于他父母,尤其是他母亲,更是糟糕。父亲唱流行歌曲,演得还好。
这样,这部音乐主题的电影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我看只有背景音乐和弗雷迪·海默的长相了。记得以前有个电视广告词“关掉画面听声音,从此可以单独听”,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为这款电视而生的。音乐确实都相当不错,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提名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我觉得,它应当击败<Once>拿下奥斯卡。我真不明白<Once>的音乐有啥好听的,再加上制作粗糙。不过自然的粗糙也比矫揉造作的所谓“技法”要好。
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弗雷迪·海默啦。不是说他演得多好,人家就是长得好看,没办法。美国的童星,张得比他好的有的是,演的比他好的也有的是,但是我们的Freddie Highmore的确是命运的宠儿,毫无疑问他是现今世界No.1童星,尽管他在每部电影中的腔调都差不多。这很不好,一个孩子,我们从他眼中看到的是他在努力表演,那对他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童星里面,我认为只有《人工智能》和《第六感》里的海利·乔·奥斯蒙特是真正的演技派。
关掉画面听声音,或者一边听一边放弗雷迪·海默写真集,是我觉得的比较好的欣赏此片的方式。
6分。
德国是一个历史曲折的国家,德国人则是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用真正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历史的民族。经历过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数百年分裂的痛苦,经历过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帝国的强盛,经历过纳粹的疯狂,经历过禁锢人性的东德,今天的德国人回顾这些历史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非常独到的感觉。比如《窃听风暴》,冷血的东德窃听员也会被追求自由的执著感染;比如《伪钞制造者》,纳粹关押下的犹太人在为活命和为纳粹制作假钞之间挣扎;比如《犹太人区》,纳粹军官也有崇尚歌剧艺术,从而留下一批犹太人艺术家组织剧院,然而在紧要关头又露出凶恶面目…
这部《再见列宁》,还有一个译名,叫《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内延续》。一对生活在东德的兄妹,在年幼的时候遭遇父亲叛逃到西德的变故,而他们的母亲则是一个衷心拥护民主德国的人。时间到了1989年,兄妹都已长大,世界也风云变幻,虔诚拥护东德的母亲目睹儿子在一次游行中被捕而受到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昏迷了8个月。这期间柏林墙倒塌,边境开放,无数的东德人涌向西方,德国处在变革中。而刚刚苏醒的,拥护东德的母亲心脏不能经受刺激,所以兄妹决定让民主德国在母亲的房间里继续。他们找寻早已不见踪影的东德腌菜,把录制的东德老新闻放给母亲看,还要解释窗外掠过的可口可乐标志是怎么回事…
民主德国无愧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衣食住行,我想在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很难想象。可是和邻近的联邦德国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柏林墙一倒,东德人应该经受了不少物质和文化上的冲击。原来一切固定、井然的生活节奏和社会气氛被完全打乱。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当年的权贵纷纷失业,甚至连第一个东德太空人也沦为出租车司机。儿子为母亲塑造的民主德国产生了许多笑话。这体现了德国人的幽默,不是美国人的夸张,不是英国人的黑色,也不是法国人的随性,而是作风刻板的德国人独有的一种冷感幽默。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如此,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思路有新意的电影。可是德国人的思想就是更胜一筹,这可是马克思的祖国。儿子早年工作的东德电视机修理店早已倒闭,在节奏越来越快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每天辛苦工作到精疲力竭,母亲的房间里的“民主德国”反而成为了他喘息释放的归宿。他为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也越来越像他儿时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要知道,现在的德国就是当年的西德,西德的电影人能够拍出这一点有多不容易。他们没有一味贬低东德的残暴专制,相反,我们能看到他们在繁忙的现代德国对当年东德缓慢有序的生活节奏的些许怀念。
闹剧总得结束,儿子用理想中的方式告诉母亲民主德国的未来。而母亲也并非如儿女所想的那样简单的信仰东德,她也有难以诉说的秘密。最后,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是爱,儿女对母亲的爱,母亲对丈夫的思念。影片最后表达的是亲情能超越人间一切的禁锢和枷锁。
影片在德国统一的狂欢中落幕。人为的分隔半个世纪的民族终于团圆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衷心的笑容。我深深的被这气氛感染了,祖国统一,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真是一件快事。
8.5分。
2008.5.22凌晨,莫斯科卢日尼基球场,大雨。点球哨响,助跑,门将向错误方向扑倒,射门……之后的记忆不复存在,所有的心绪在清晨复旦的气息中淡去。我独自踱步到桥五站牌,看着东方的鱼肚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没有太多的痛,只想找个安静的角落,安放那些伤感。
清晨的政肃路上没什么人走动,偶尔经过的都只是清晨锻炼的老伯伯老奶奶,或者早起上班的少数人们。阳光很小,不是很暖和。搭上第二班车的我,发现黑漆漆的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找个靠窗的座位坐下,MP4打开,想听的第一首歌就是Don’t Cry,音量调到了最大。
枪炮玫瑰的声音加上最大音量,那种刺耳的撕心裂肺的吼叫配合着心绪,顿时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眼睛开始记录一幅幅凌乱的场景,大脑中则闪过一个个刚刚过去的片段。窗外的阳光,光光秃秃的办公楼和不再闪动的霓虹,仿佛我此刻的孤独也是纯净的,没有杂念。而脑中闪过的,一声声群情激昂的吼叫,一次次感激和激动的掌声,一个个温暖而兴奋的拥抱,聚集起来,结果似乎已经不再重要。瓢泼的大雨,捶足顿胸的阿布,双膝跪下埋头哭泣的你和深色黯然离开多厅的我们。这个夜晚,我们度过的,似乎并不仅仅是一场失败。
这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主义属性,虚无感遍布全身的我,保持着双眼呆滞眼神飘忽的姿态看着窗外的阳光一下子就照到了科苑路华佗路的十字路口,这个时候我终于知道,我们都会有终点,而终点之后,无非是另一个开端。
他们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他们说,蓝军的将士们都是英雄;他们还说,这是命。我什么都不想说,我只想在这个夜晚,这个没有眼泪大雨瓢泼的夜晚,独自隐藏我的伤感。
选择一个新的生活,往往意味着折断一段过往。而生活最惨烈之处并不在这里,在于它平静之中暗藏的力量。当漫天的黑白撑起一片洁净而不安的天空时,我不知道自己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面对一切。
2008.5.20,一个平凡的日子。愿我的生活也能一直这么平静下去,而不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