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换了CFO说起

Sorry我标题党了,这不是什么产业分析文章,先来看CFO本人发出的原话:

这一定是真诚的。

After nearly 7 years as CFO, I will be retiring from Google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my family. Yeah, I know you’ve heard that line before. We give a lot to our jobs. I certainly did. And while I am not looking for sympathy, I want to share my thought process because so many people struggle to 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personal life.

This story starts last fall. A very early morning last September, after a whole night of climbing, looking at the sunrise on top of Africa – Mt Kilimanjaro. Tamar (my wife) and I were not only enjoying the summit, but on such a clear day, we could see in the distance, the vast plain of the Serengeti at our feet, and with it the calling of all the potential adventures Africa has to offer. (see exhibit #1 – Tamar and I on Kili).

And Tamar out of the blue said “Hey, why don’t we just keep on going”. Let’s explore Africa, and then turn east to make our way to India, it’s just next door, and we’re here already. Then, we keep going; the Himalayas, Everest, go to Bali,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tarctica, let’s go see Antarctica!?” Little did she know, she was tempting fate.

I remember telling Tamar a typical prudent CFO type response- I would love to keep going, but we have to go back. It’s not time yet, There is still so much to do at Google, with my career, so many people counting on me/us – Boards, Non Profits, etc

But then she asked the killer question: So when is it going to be time? Our time? My time? The questions just hung there in the cold morning African air.

A few weeks later, I was happy back at work, but could not shake away THE question: When is it time for us to just keep going? And so began a reflection on my/our life. Through numerous hours of cycling last fall (my introvert happy place) I concluded on a few simple and self-evident truths:

First, The kids are gone. Two are in college, one graduated and in a start-up in Africa. Beautiful young adults we are very proud of. Tamar honestly deserves most of the credit here. She has done a marvelous job. Simply marvelous. But the reality is that for Tamar and I, there will be no more Cheerios encrusted minivan, night watch because of ear infections, ice hockey rinks at 6:00am. Nobody is waiting for us/needing us.

Second, I am completing this summer 25-30 years of nearly non-stop work (depending on how you wish to cut the data). And being member of FWIO, the noble Fraternity of Worldwide Insecure Over-achievers, it has been a whirlwind of truly amazing experiences. But as I count it now, it has also been a frenetic pace for about 1500 weeks now. Always on – even when I was not supposed to be. Especially when I was not supposed to be. And am guilty as charged – I love my job (still do), my colleagues, my friends, the opportunities to lead and change the world.

Third, this summer, Tamar and I will be celebrating our 25th anniversary. When our kids are asked by their friends about the success of the longevity of our marriage, they simply joke that Tamar and I have spent so little time together that “it’s really too early to tell” if our marriage will in fact succeed.
If they could only know how many great memories we already have together. How many will you say? How long do you have?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 want more. And she deserves more. Lots more.

Allow me to spare you the rest of the truths. But the short answer is simply that I could not find a good argument to tell Tamar we should wait any longer for us to grab our backpacks and hit the road – celebrate our last 25 years together by turning the page and enjoy a perfectly fine mid life crisis full of bliss and beauty, and leave the door open to serendipity for our next leadership opportunities, once our long list of travels and adventures is exhausted.

Working at Google is a privilege, nothing less. I have worked with the best of the best, and know that I am leaving Google in great hands. I have made so many friends at Google it’s not funny. Larry, Sergey, Eric, thank you for friendship.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letting me be me, for your trust, your warmth, your support, and for so much laughter through good and not so good times.

To be clear, I am still here. I wish to transition over the coming months but only after we have found a new Googley CFO and help him/her through an orderly transition, which will take some time.

In the end, life is wonderful, but nonetheless a series of trade offs, especially between business/professional endeavours and family/community. And thankfully, I feel I’m at a point in my life where I no longer have to have to make such tough choices anymore. And for that I am truly grateful. Carpe Diem.

Patrick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嗯,人家是Google CFO,赚够钱退休了呗。那是不是只有Google CFO这个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不仅发出这样的宣言,并且实践这样的决心?你不是这个级别的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可能是我的生活?

今天,我的部门的一个一直比较好斗的manager也宣布退休,“to spend more time with family at sunrise from Mt Kilimanjaro and Bali and Antarctica and all those other wonderful places”,并转了这篇文章。他刚刚生了个孩子,产假回来判若两人。嗯这里男人产假也有2个月。他的孩子一定深深改变了他。

这个40出头的部门经理,级别远不及CFO,他也有资格发出这样的宣言,实践这样的决心。

那我呢?我离开了助我踏上缤纷世界征途的第一个工作,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折腾,来到了阳光灿烂的加州。我以为我是在向CFO所说的道路迈进。回头一看,我的工作内容先进高端了,吃的食堂变好了,猎头们纷至沓来,貌似一切都很好。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点评老电影的摄影的文章的时候,心头突然被戳痛了。

我有多久没认真端坐地看一部堪称艺术品地电影,然后思如泉涌地写一篇观后感了?在阳光灿烂的加州,虽然我也没少出游,可有多久不是被朋友怂恿催促才出行,而不是当年豪情万丈的宣布目的地然后招兵买马了?有时提笔想写点东西,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想到即将出游的计划,竟有一丝懒得出门的倦怠。再回头一看,当年我写的《别对精彩的游戏熟视无睹》是多么思如泉涌啊,现在只有欣赏当年自己的份,而我们的骚与影都要长草了,来美国之前定下的游记计划更是成了笑话。我逐渐的正在变成我不喜欢的无趣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对待梦想的态度,无论旁人看来有多可笑。我的朋友里有人的梦想是去一些名字很萌的地方,在一些在我看来没什么区别的地方分别生活过,甚至是当一回面试官,她实现了,她开心。还有人的梦想是去航海,他说这个梦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是心里一直有这个念想也很好。还有人的梦想是买下一套房子,也在幸福的实践中。我的梦想是什么呢?也许能映射在一些记忆中给我触动的画面里。国家地理摄影师潜伏在沼泽中专注地拍一头河马,奥斯卡某个幕后工作奖得主结结巴巴的握着小金人在台上感谢家人,还有CFO的这封信以及好斗的部门经理的退休宣言。哎,原来行动力最差的人是我。

我真心的爱这个世界,我特别喜欢这张在新西兰拍的照片。配上指环王的原声歌词:

In the veiling of the sun,
we’ll walk in bitter rain

mtcook

还有挪威的这两张,虽然形象挫了点: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norway

pupit rock

跑步记4

月跑量第二个月超过100公里,可我却感觉到一段长而寂寞的倦怠期即将到来。我在一遍遍地跟别人讲述我“跑步距离环绕地球赤道一圈”的狂野梦想时,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小腿部肌肉开始渐渐结实起来,每次的跑前和跑后的拉伸变得越来越关键。有时候会跑出去一两百米觉得不对劲,发现没热身,于是停下来拉伸好之后重新开始上路——这绝对是说服你一定每次跑前拉伸的最佳理由。与之相对应的比较令人失望的一点则是,上半身的肥肉最近并没有加速减少。原因也是很显然的,我没有在坚持跑步的时候,也坚持节食。

有时候也会觉得很荒诞。别人在那里大吃大喝享受生活,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流汗自虐。除了跑步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这是真的不是自我安慰!),我觉得跑步更多还是一种态度——喜欢运动,崇尚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所以在坚持跑步做足了态度之后,大口吃肉也算是表明了我的另一部分生活态度。这导致了虽然一直跑步,却没能像以前在德国Rotation那样三个月瘦10斤而是一直保持着7Xkg的体重。至于跑步究竟算不算是自虐的问题,请恰合适的哲学家。

另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处理跑步和练肌肉的关系。我非常着迷于跑步,却对健身房那些笨重的大家伙没有爱。我最喜欢的是在野外空气清新湿润的地方跑上几公里,温度合适,阳光也不错,再有一些鸟叫啊什么的就完美了。对练肌肉完全没兴趣的情况下,怎么样保持跑步的持续进步,是个很头疼的问题。肌肉是全身生长的,所以决定了要保持一定的跑步频率,一定的力量练习是必须的。我觉得有和我一样感受的人肯定是有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办法。

暂时想不到别的,先搁笔吧。

 

 

跑步记3

2014.04.26,晴天的傍晚。空腹,在入秋的墨村查尔顿公园跑圈。12.3公里,1小时19分钟。

这次来出差之前就一直策划着要在墨村的哪个公园酣畅淋漓的跑一次。因为上周跑过量了有点受伤,前几天就都在休息,昨天下班到家天已经黑透,没了出去的念头,就在健身房跑了五公里算是预热一下,今天一整天就等着下班可以把已经欠了一次的12.07公里锻炼补上。

即使如此,换好衣服开始跑得时候却也已经六点半了,大街上满是忙着去吃饭的人们,天也半黑。拾步上路,查尔顿公园坐落在市中心区域的东北方向,大片的草坪和稀疏高大的小树林中间裹着外观现代感极强的墨尔本博物馆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展览馆。在跑完第一圈经过博物馆西侧那条路的时候,我想起来两年前曾和阿达还是猫总一起在这里的IMAX厅看了盗墓空间的3D版——现在一切却都已经不一样了。

刚开始跑就意识到一点——除了我之外几乎没有太多别的跑步的人。只碰着一个白人姑娘迎面而来,结果过了一圈之后也就没了踪影。其他时间里稀稀拉拉有三两老者蹦跶几下,更多的是经过的路人和带着小孩到草坪上溜的妈妈。我很快发现原因,这个大公园风景不错,空气也好,只是周围这一圈的路面不平,估计是很久没有维护了,柏油有些高低不平。另外地势上也很坑人,西北角最高,东南角最低,对于要一遍遍刷圈的人来说,这种上上下下还是很耗体力的。

果然还是受了影响,平时稳定的六分钟今天发现跑起来特困难。除了刚开始5’55“跑完第一圈,后面就依次递减。到十公里的时候已经1小时3分钟了。当时就想着今天得先坚持跑完吧。而这种高低起伏的路面,也使得保持匀速有些困难。上坡的时候呼吸跟不上脚步,下坡的时候又嫌脚下太溜。对比下来,这可比世纪公园那一圈的跑道要难跑多了。

距离上算是突破了之前11公里的个人记录,不算多大的跨越,但感觉已经快接近现在的极限。加上前几天还忽隐忽现的膝盖和左肩暗伤,最后跑完的时候还是很开心能顺利坚持下来的。整个过程最艰难的阶段似乎还是前面四公里,但是后面一半跑完之后觉得速度太慢想提速却又提不上来的感觉也不好受。最后两公里有点考验到意志力了,脚下已然没有了痛感,只要想着别停和保持节奏就坚持下去了。另外本来打算试试中间换一下慢跑调节一公里继续跑,后来想想总距离还没到需要这样做的程度,就还是继续练匀速吧。如果要跑20公里,估计要开始练习不同的节奏间隔着跑了。

最近老是有些小伤,导致我心态有个显著的变化。之前关注更多是能不能跑完,多久跑完。现在跑的时候,更多的是想着是不是哪个地方有痛感了,并且祈祷今天不会出现新的伤痛。跑完也会越来越认真地做拉伸运动。另外感觉腿上有些部位和背后一些部位,有些肌肉蠢蠢欲动了,这似乎是件好事。

 

 

跑步记2

2014.04.14,多云,饱腹,室内跑。6.94公里,42分钟。

其实最近跑得比以往勤快了一些,只是觉得写跑笔也该是件随意的事情,所以今天想起来要在跑完之后的爽快感和倦意群起而袭来时的疲劳感之间的这一小段时间里,放松全身的肌肉仅留两只手,开足思维的马力在夜晚狂奔。这感觉大概与每次跑完四五公里之后的那第一波毫无痛感的陆上狂奔相抵。

戒烟也有了段时间了,总觉得这是一段适合开展各类社会学实验的时间。突然某一天想要做些改变了,莫名其妙就开始了一个坚持。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渐渐习惯给自己培养起某种习惯(看起来像是要死循环的节奏)。所以在前两周还对被递到眼前的烟有些若即若离,现在也便完全放之任之了。我相信这远还没到达终点,不过对这件事的不再耿耿于怀,似乎确然是个好兆头。

前几日在微雨中跑过几次世纪公园,感觉真不错。那种恰到好处的湿度,加上尚未开始恼人的气温和魔都偶尔闲来的清新空气,有几次竟跑出了当年在Bad Schonborn的南镇密林里绕圈的氛围。其实说起环境上的差异,这些年反而是渐渐感受到上海的进步。世纪公园周围新修的一圈塑胶跑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锻炼。周围树木茂盛,空气也不错,午后路上没多少车的时候,当真和欧洲的街道有些恍惚相像了。不过早晚的时候,人群就密集了——需要在各式遛狗的,步行的,沉思的,打太极的人之中穿行地跑。大家对所谓的健身跑道的理解各有不同,倒也无妨。

扯远了,说回跑步。前两天跑了一次9公里,最后的时候左膝似乎有些伤了,最后五百米有点轻微的刺痛感。后来上下楼梯的时候,总觉不太灵便。昨天休息,但还是按照”教练“的指引散步五公里放松肌肉,倒未见复发。今天的计划是6.5公里,憋了一整天,看似乎疼痛感渐欲消失,终于在晚上陪客户”饱餐“一顿之后跑掉了。现在最高兴莫过于疼痛没有严重,跑完拉伸过之后,反而比之前更轻松舒适了。只是最近由戒烟而引起的食欲大增,似乎已经超越了运动量所能消耗的脂肪,还是一天天胖起来。不知道将来的这个夏天,该怎么过。

 

跑步记1

2014.03.29,小雨,空腹,夜跑。9.03公里,56分钟。

超过6公里的长距离跑在去年冬天冷天到来之后就很少了,这次是按照了NikeRunning的教练计划来的,需要完成8.5公里的跑程。自从上次看到某处引用村上春树在他著名的《当我在跑步的时候…》里面提到“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之后,每次在犹豫跑不跑之间总有了一份胜算。然而最近刚刚恢复的几次跑步却都不太愉快——每公里需要的时间从原先的5分45秒左右慢到6分半,看来这个冬天的确重了不少。于是昨天是怀着满满的斗志开始这征程的。

然而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状态。以往那种呼吸节奏和步调总能保持连接的方法似乎忘记了。起步跑得慢,却莫名其妙地呼吸不稳定,偏快。跑两步就需要下意识调整步频或者呼吸,断断续续,很不通畅。后来总算想明白,这是下午的两杯咖啡作祟。平时就不喜欢和咖啡,也很少喝。昨天下午在咖啡馆闲坐看书,倒是灌下了不少咖啡因。再加上晚饭根本没吃,凭着一小块蛋糕和面包的能量,在晚上九点开始长跑,焉能不喘?

不过总的说来,我觉得饥饿跑步的感觉要强于饱腹。上次跑步时吃完饭刚过一个钟头,肚子沉甸甸的,步子迈开都有困难,遑论按照平时轻松的那节奏去呼吸和迈步了。

一如往常,前三十分钟是痛苦的。这来自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感受。身体休息了三两天,重新上好发条,需要和路面再次熟悉起来。而心理上并没有“还有多少远就能结束这折磨了”这一类的优势,再加上白天所经历的些烦心之事,所以也是颓然的。

到四十多分钟就豁然开朗起来,开始对着脚下的花木路打量,想着为什么这许多人一遍遍在上面流汗。想着人为何自己边控制不住吃欲把脂肪和热量积攒了起来,又要折磨自己的身体再把这些热量挥洒到这陌生的一条马路上。或许他的生计也在这马路上,倘若那样便更可笑了。假如说是花木路上的一个片儿警,整天也是在这里做着活计,指挥交通、开摩托巡逻。然后月末了领了薪水,便也在同在花木路上的某餐馆酒肉逍遥,待到吃得肚儿圆,身上这个那个的不舒服,受了开导要来锻炼,最后满身是汗,所有的烦恼又算是在这里化解开来,倒也圆了某种循环。可是如果这样,那他便算是整个生命都折给这一条马路了,岂不怪哉?

正这样想着,海桐路已经快到了。在最后一段500米的路程上迈腿的时候,终于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了。心里白天所积攒的烦恼也早已驱散,只剩纯粹的呼气与吸气,以及同样节奏地抬腿与落地。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背部靠近肩带的地方,那两块肌肉有节奏地松弛与紧张起来。不知道这是否表明,我终于掌握了正确的跑步姿势?

 

纪念肥嘟嘟左卫门君

和肥嘟嘟君吃完最后一顿饭回家的时候,不是不伤感的。

在上海电影节即将开幕的日子里,我意识到,不会再有人忽悠我一天看五场电影了。

肥君比我早两个多月进本司,本来同属PERFORMANCE组,但他机缘巧合抱上了多米尼克这条大腿,从此游离在PERFORMANCE边缘,最终重组进了开发组。

我们认识其实是在德国的饭桌上,此前有同事说此君像LLAMA,见到真人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像。。。不过一段时间内他听到LLAMA就很暴躁是事实。

据说我的形象还算是比较严肃正统的大好青年,但是肥君说自从听到我在德国饭桌上说出“华丽丽的XXX”此类言论的时候,他就觉得其实不然——我真的忘了我说了华丽丽的什么,那都是2008年的事情了,当时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代谢掉了吧。

然后我们就开始结伴在欧洲游山玩水,肥君旅游时种种英武事迹至今仍历历在目,比如用EXCEL做攻略,比如开着撞坏要赔1000欧的小破车驰骋在里斯本的小径,比如轻灵地爬上挪威乱石堆。如果要拍一部《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欧洲》,必须是纪录片,电影的长度完全不够用,此纪录片可以包括以下章节:

–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神馆

–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萝莉

– 那些年我们差点葬身旅途的惊险事件

– 那些年我们旅途中的2B槽点 –> 东欧锁车门大概必不可少——这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我那淡定的形象都碎光了!

今年rotation的时候,我才意识到2008年到2010年到底是有多轻松和愉快,因为在那个年纪大多数<不求上进的>人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不是很多。

五年过去了,大帝把帝王之气收在了母爱的背后,肥君奋然前行远去匹兹堡,我说不出更多的话语,仅以此纪念肥嘟嘟左卫门君。

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献给骚与影

闲来无事翻旧文,赫然发现我以第五作者的身份加入骚与影已有一年多了。很惭愧地说,我为这个家园贡献的点击量实在太少。如果你是从校内上看到我的这篇文,那么很可能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作为一个还同时经营着自己博客的写者,我决定在此正式来个广告,虽然我最近完全称不上是在“经营”博客了。

华丽丽的链接在此:http://www.saoyuying.com

在右上的搜索框里输入“骚与影”,就能见到标志这个小站几次重大转折的博文了,快捷连接也在这里:http://www.saoyuying.com/?s=骚与影  开业之际三个作者各献一篇,叶大神,雷总和酱油女士的组合大概也有桥牌的功劳吧。CoE是个很小的世界,经过叶神数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想必同事们都对它比较熟悉了。这个群博刚开张的时候,我还只是个旁观者,却也感到很开心。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三个作者中有人已经不在这个公司了,那么,至少还有这样一件事,把大家连在一起。一年半的时光已经流走,不但那三个人都还在,第四作者回声同学和第五作者——我也先后加入这个大家庭。叶神用两篇满是溢美之词的博文高调欢迎了我们,不愧是写影评出身的人,夸起人来真是不留余地又别出心裁,我读完才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优点啊,真是不说不知道……

刚加盟的时候就琢磨着要写一篇文章礼尚往来的,但估计灵感都被叶神的大作吓走了,一直没提过笔。这一年都很少认真写东西,突然却很想写一写这件事,思维这东西就是这么不可捉摸。说人是大脑的奴隶一点不为过,哪有我指挥它的分,其实它才负责发号施令,我只能胜任记录发布而已。

CoE是个很独特的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直在变化吧。独特的工作性质把大家都培养成了旅行专家,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能见到谁,几乎就像薛定谔的猫一般不可预知。这个组织本身,也一直在变化,新人加入,老人离去,重组,再重组,等到猛然回头,就发现当初身边的人,都已经散落在世界各地,做着各不相同的事情。这个大家庭,造就了多少悲观离合,见证了多少人情冷暖。斗转星移,大浪淘沙,CoE这条大河里每一颗小的沙子,只能顺着水势游走,努力寻找自己的归属。这其中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都已不算年轻,加入公司的年份也不短,也许日后,我们终究要面对分别的那一天,但不论如何,很庆幸在这里,还有一块小天地,四个偶尔喜欢码字的人,被一个码字强迫症联结在一起,记录我们的生活与梦想。

突然发现

零八年之后,这是第一次在国内过十一。三年的轮回,将我从田园牧歌拉回现实。

每被问到黄金周怎么过,都感到无所适从,好像已经忘记了,要怎么过……

Memento

说起来我的大学生活也挺糟糕的,你完全无法想象我对高频线路、信号与系统、DSP的厌恶,连抄作业都会嫌他们占用了我的欢乐时光,所以连带着当时连学校都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一条街却从未被讨厌过,每次从本部回来我都会往这里绕,对南区的每一个人来说,在这里的记忆就像纹身一般深入肌理。突然说要拆,那感觉可想而知。

其实从进学校开始,有些店就一直搬来搬去,然后似乎顺理成章地消失,惋惜惋惜找到替代品最后也就算了。

那完全是因为青春作伴,无需回忆。

而现在再说什么最坚固的是记忆只有记忆无法被摧毁,完全就是对现状无力颠覆的安慰,因为连可以凭的栏都没有了。

比如庆云书店变成了外贸原单店最后用木板整个被钉起来,比如关门促销的标签,比如透过玻璃门看到学人书店全部空了,只剩墙上图书分类的标签,和门口那张写着“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服务,淘宝店XXXXX”的纸。

最后能说的只有,谢谢,我真的享受过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再见。

七月初记

黄梅季节,一些熟悉的感觉适时回归。天,闷得像鸡窝,让人不想发出声音,留下笔迹,进行任何移动,以便让能量以一种舒适的方式被消耗。细碎的念头不断地敲打脑门,野心勃勃的,老年迟暮的,青春热烈的,享受堕落的,对着一付空洞的皮囊充气,吹啊吹啊,最要命的是还会时不时扔一块冰西瓜进去,看似降温,实则虚火。某天早晨醒来,僵硬的脖子已近乎断裂,来不及回想前夜的辗转或死猪般的睡眠,一口让人恶心的气也同时堵在了胸口。起不了身,楼下的送完小子去上学,楼上的小夫妻大清早吵架,大家都有美好的前途。间或也可以正常的形态出现,却屡屡软趴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在一堆早已互相证伪的事实堆中间爬来爬去,妄图找一个现实的支点。没想到爬着爬着,都快把自己埋了。你不走,生活在走,推着你,左一把胳膊,右一把屁股,无处遁形。你不够坚硬,就被挤塌在烂泥地里,周遭连个同情的眼神儿都没。在哪里也一样,美国、韩国、澳洲…偶尔也有些小有趣,却不是真正的高兴。真正的高兴是啥,却又拎不清。看一眼四周,只能把眼光缩回。其实羡慕嫉妒的,只是未得到而已。你换做我,我换做你。你给我钱财,我给你美名,是否真的开心?伸手去要,忘记自己站在了哪里,丢掉了手里的玉米。每个人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越往里越走不进别人的故事里。勇气和热情的持续时间也渐低、渐低……直到见底。

怒发冲冠,壮士扼腕,日月蹉跎,凭栏不知为谁。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