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爱你

卡车门打开后,满满一车厢苏宁易购,再对焦到快递人员的笑脸。。。兄弟,啊喂,你就是个广告片吧,为了拖长时间硬加入了一点爱情元素吧。。。
这个片子是今年一月十一号上映,冲着情人节去的。作为一部情爱情电影,太失败了。。。哪里看出来一点点,大叔有被萝莉打动了啊?反倒作为一部chi-lam的粉丝片不错。
小霖霖在里面演一个年轻的时候玩过band,后来做了职业投资人的精英大叔。
作为演员被大家记住的小霖霖,当年是以歌手的身份出道的。这点老是连我都会忘记,《片片枫叶情》和《现代爱情故事》也很久没有在k歌的时候点过了。。。
一直在一线,但是没有大红特红过的小霖霖,事业的小高潮大概算2000年。当时他和佘诗曼主演的《澳门街》又名《十月初五的月光》创下TVB的收视纪录,狂卷当年的各类奖项。里面小霖霖除了最后一集,没有任何台词,因为他是一个哑巴。小霖霖就用那双大眼睛打动了无数少女师奶。初哥哥,是一个叫起来让人心疼的名字。这部片子的主题曲《祝君好》就是小霖霖唱的。如泣如诉的,初哥哥无法说出口的心思。我当年翻来覆去的听这首歌,向往着这样一个初哥哥。
然后,一切又慢慢的归于平静。
小霖霖时不时会出现在屏幕上,每个角色都有一点动人,但是没有一个再能像初哥哥那样红遍大街小巷。
当年那么喜欢的《祝君好》,换过几个电脑,搬了几回mp3,又掉了几个手机之后,也从我的歌曲list中消失了。

电影里面,小萝莉向大叔告白,唱的就是那首《祝君好》。
偶突然被touch到了。。。
一种复杂到没法细说的映射。。。

作为一个花痴粉丝,我也很想唱这首歌给你听,大叔,你当年带来的感动,至今仍在。。。

即使微弱,仍是光芒

本文要说的是,一首叫《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歌如何治愈一个暴躁的大龄青年。

============

说实在的很羡慕搞音乐和搞艺术的,尤其在他们还不是太大众的时候,似乎可以无穷无尽地任性(虽然事实往往并不如此)。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年岁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的时候,那些曾经因为打着青春柔光而显得单纯美好的外层逐渐剥落,也许努力过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随波逐流,被生活的尔虞我诈搞得疲惫不堪,疲惫到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信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完全找不到能听的歌,常常觉得“这种歌被写出来干嘛连听半分钟都是浪费”。然而在糟糕的某一天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变好了(请结合“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来理解此描述),虽然只是简单的词曲而已。

也许就是因为这首歌透露出来的那种简单,唤起了某些美好向往,那些说出来会被呵斥为“喂年纪一把了醒醒吧”的向往。

我相信单纯是真的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的——就算你不算计别人,也免不了被别人算计,和碧池斗下限简直和吃饭一样平常。

可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仍然希望能简单地过日子,因为高兴而欢笑,因为感动而流泪,告诉所有的碧池GO FXXK YOURSELF,相信别人的善意,相信努力会有回报,相信这样不适合生存的自己能够越过欺骗和算计去拥抱这个世界。

相信每次抬头,在无边黑暗中,总会有一颗星,也许光芒微弱,但已足够照亮前路。

——这样的向往,对我来说,即使只能存在四分钟,仍然是弥足珍贵的正能量。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原著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改编成电影不下十次,但原著的庞大架构和众多人物总让仅有2小时的电影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比如最近的1997年版,只演好了一个杰弗里·拉什的沙威,其他全是白开水。而《悲惨世界》的音乐剧却风靡了数十年,已经独立成为一个经典的作品。大抵是音乐剧能通过歌曲的表现力突出情感,可省掉了长时间的细节铺垫。唯可惜舞台的布景和灵活性又有限。

这次能够把音乐剧搬上大荧幕,结合二者的优势,的确是个好消息。开篇的宏大奴役场景与开场曲”Look Down”的结合,就狠狠发挥了一把电影版音乐剧的优势。相比舞台剧,电影版可以有这种宏大的远景,也可以有近距离的特写。大概是大牌演员实在太多,导演汤姆·霍珀对各个角色的特写占了大半篇幅。想来也是,歌曲都是现成的,导演不搞搞镜头还能做啥呢。多特写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优势,也有助于视觉上表现角色,但有点浪费华丽的布景之嫌。

21907-07ebacb649ebc430

评点角色。休·杰克曼的冉阿让在电影表演上值得肯定(尤其在特写的帮助下),但演唱只能算中规中矩,于他丰富的舞台经验不符。罗素·克劳的沙威虽然存在感挺强,但唱功更是不敢恭维,那首”Stars”和自杀那段应该是沙威的主打歌,我没感受到沙威的内心,却担心他会摔到围墙下面去。

p1571518287

p1802399605

与两位主角相比,各个配角的表现要好不少。首先自然要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安妮·海瑟薇的芳汀,”I dreamed a dream”唱得自然说不上专业,但她非常深切的投入了感情,反而让非专业的唱腔有了凄惨真挚的感觉,这应该是电影前半段最有感染力的一段,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成年珂赛特花瓶感足,但萝莉版珂赛特的Isabelle Allen的一双深眸实在太动人,加上清澈空灵的童音唱出的“Castle on a Cloud”令人心碎,于是有了全片最美的瞬间,也成就了下面这幅海报。我觉得片中的童声都比成年人要灵动。另一个儿童角色伽弗洛什的扮演者Daniel Huttlestone的声音也非常纯洁,在合唱中穿透力极强,比如起义者夜间在堡垒休息时的那首”Drink with me”。

p1795258349

演马吕斯的Eddie Redmayne明显看得出有舞台剧功底,无论”Red and black”还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都撑住了台面,算是后半部分的重心角色,原来他不只会花痴玛丽莲梦露(《我与梦露的一周》)。艾潘妮的”On my own”很不错,但大概是导演安排的原因,她死的那一段存在感并不太强。至于萨沙·拜伦·科恩和海伦娜·邦汉·卡特两位开心果,虽然音乐上没啥建树,但电影范儿绝对十足。

莫扎特在《莫扎特传》里说过,歌剧(音乐剧同理)的一个神奇之处是,可以让多个人同时唱出各自的心声,而观众听起来不是噪音。本片中对此多有表现,其中最显著的当属”One more day”,把每个角色心中对明天的期盼交织在了一起,神奇地推进了史诗感和宿命感,除了要忍一忍夹在其中的罗素兄。另外,与这一票名演员相比,群众的歌声似乎听起来更专业。不管是被关在城门外的贫困民众合唱,栽赃陷害的女工合唱,还是清洗街道血迹的妇人独唱,想必都是专业歌手。也由他们托底,全片反复渲染的大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成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歌很好地反映了雨果原著的诉求,也把全片推向了浪漫的最高潮。让我们一起被感染吧!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7.5分。

《海盗电台》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1/the-boat-that-rocked/

在20世纪之前,人类的音乐大概基本可以用古典音乐和民乐来概括。进入20世纪后,虽然很难定义,但摇滚和流行、爵士等等新的音乐类型一起,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随着人类的进步,衣食无忧并高度城市化的生活之后,非自然的生活方式给人的精神带来了很多困扰,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与压抑。面对这种困境,摇滚是其中一种态度。我自己是一个一点也不摇滚的人,我的应对方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我只能斗胆猜测,摇滚大概是一种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并大声呐喊和宣泄的情感诉求或精神。

大概是为了纪念英国摇滚最兴盛的1960年代,理查德·柯蒂斯这个同样一点也不摇滚的,代表作是《真爱至上》的导演拍了这部《海盗电台》。这部电影回顾串联起了很多经典的歌曲,我这个一点也不摇滚的人都听过其中近一半,虽然叫不出名字,比如“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大部分歌曲都和画面相当应景,而且应景的有些过分,比如欺骗小帅哥感情的女孩就叫玛丽安,比如sun go on shining的时候就是日出。所以我觉得这片更像个经典歌曲MV大联播,视听享受一流。

说到剧情,我觉得理查德·柯蒂斯还是把这部讲摇滚乐的电影拍得相当古典主义的,换句话说,就是“流畅好看”。虽然一个个都打扮的五光十色,Bill Nighy和Rhys Ivans也的确腔调十足,尤其是后者。但除了MV外,小帅哥的破处就占了快一半篇幅,剩下的多是睡粉丝以及睡别人的女朋友,以及寻父这种古典桥段。我还很疑惑为啥那么帅的小白脸会没女孩要,而粗糙的胖子这么受欢迎。最后还搞出了泰坦尼克这么一出,就更加classic了。也许每个人对摇滚的理解有所不同,虽然有各种放纵,但我并没有看到太多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呐喊,反而一些外在包装的行为显得有些做作。看之前见演员表里还有肯尼思·布拉纳,不由大惊这位莎剧大拿也来摇滚了?原来是来演反派,而且是单薄型反派,似乎剿灭海盗电台的唯一动机是对首相的承诺,而非文化上的冲突。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古典主义的经典摇滚歌曲MV大串联,那些歌曲真的都很不错。要把一部电影拍的摇滚是很困难的,《搏击俱乐部》虽然没有摇滚乐,但可能是比较有这种气质的一部。不摇滚的人的妄自评论,还请多多指正。

7分。

《贝多芬传》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immortal-beloved/

看完了《莫扎特传》非常受用,便对另一巨匠贝多芬颇为期待。这部名为《Immortal Beloved》的电影,以历史上贝多芬留下的三封匿名情书为线索,以爱情为主线,同样通过侧面描写来拍一部贝多芬的传记片。

在我看来,本片的主要任务自然是串联贝多芬的音乐。用贝多芬的音乐来做电影配乐,编排上要比莫扎特容易,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和他本人都更加情绪化和富有戏剧性。如果说天才的莫扎特是上帝附身,奏出的是无尽的灿烂和灵动,那么贝多芬就是充满激情的狂热诗人,他的音乐包含了人间最浓烈的情绪。我听到了“命运”、“悲怆”、“月光”、“英雄”等等,钢琴由当代最著名演奏家Murray Perahia演奏,管弦乐则是伦敦交响乐团。这些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如此的深入肺腑,正如贝多芬在片中说的:“音乐的力量是将人直接引导进入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听者如受催眠,别无选择。”不得不说所配的画面与情节也是相当贴切。尤其是高潮的欢乐颂那一段,堪称用画面表达音乐的经典。

贝多芬的饰演者是加里·奥德曼,在1994年同年,他刚刚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演了个热爱贝多芬的变态Boss,不得不说现实也如此深富戏剧性。毕竟外貌差别,在片头我觉得他不像贝多芬,但随着音乐和电影都渐入佳境,又觉得他来演贝多芬是正合适。加里不仅把贝多芬耳聋的狂躁与恐怖的脾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把他的神经质拿捏得恰到好处,还有最难得的,我感受到了贝多芬无上的骄傲。那段耳朵贴着钢琴弹奏的“月光”,那落座的姿势,那双脚分开的角度,弹奏的力度,贴耳倾听的神态,这真的是贝多芬。

《莫扎特传》的剧情始终围绕着莫扎特的绝世天才,这一中心思想与音乐高度统一,因而取得的很好的效果。而《Immortal Beloved》虽然无疑出色的完成了呈现贝多芬音乐的任务,但剧情的重心确是爱情,而且是一个非常好莱坞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关键点还十分狗血。而贝多芬的音乐所表达的远远仅非爱情。因此本片虽然音画配合十分精彩,但主线剧情却担负不起这样辉煌的配乐,是为最大的遗憾。如果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和命运抗争的故事,相信效果会更好。

看到片中人们涌向剧院欣赏伟大音乐家亲自指挥最新作品,深羡那真是个美好的年代。我只能在三年前游维也纳的时候,特意拜访音乐家们的长眠之地。200多年过去了,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的正对面。

8分。

《莫扎特传》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amadeus/

时值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到了莫扎特一节,便翻出这部19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来结合欣赏。它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还罕见的两位男主角(萨列里和莫扎特)都得到了影帝提名,最终萨列里的扮演者F. Murray Abraham取得影帝桂冠。

本片虽是传记片,但是根据同名戏剧’Amadeus’改编,和史实多有出入,历史上萨列里对莫扎特是衷心的欣赏和帮助的。这样更改显然是为了剧情的戏剧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诸葛亮一样。整部电影用嫉妒来支撑剧情,其实是有点单薄的,而且叙事风格有点过于美国(比如符号化的把父亲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阴影,而莫扎特出场的那一段都有点希区柯克范了),加上英语(而非德语)对白,给人并不是特别原汁原味的古典欧洲风的感觉,是为一个遗憾。童颜巨乳的莫扎特夫人秀色可餐,虽也属美国风味,但从个人情感上扳回一城。:目

本片的配乐自然清一色莫扎特作品,然而不用重新作曲未必意味着轻松,如何在电影里安排好这一大批杰作是个难题,毕竟它们可能才是本片的真正主角。本片做到了这一点,配乐情绪和情节相当契合,尤其是几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直接融入了剧情(岳母训斥和《魔笛》夜女王咏叹调的衔接可称神),还有和死亡直接相关的最后遗作《安魂曲》,以及若干次萨列里嫉妒莫扎特才华时回响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唯可惜交响曲没得多少用武之地。

莫扎特所处的古典时代,音乐不再专属于教堂和宫廷,它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莫扎特的音乐中表达的情绪和戏剧性是如此的鲜明和灿烂,甚至接近了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浓度,但却保有惊人的平衡性和韵律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乍听起来就很悦耳,接着还能被其情绪感染而永远不腻。清新婉转如《小夜曲》,华彩绚丽如20号和23号钢琴协奏曲,紧张亢奋如《第40号交响曲》,喜剧更胜正剧如《费加罗的婚礼》,神奇灵异如《魔笛》,沉重如《安魂曲》,他的创作速度如此之快,这灵巧的乐思仿佛是上帝在他脑中奏响,而他只是记录下来而已。仅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乐谱就知道,人类的记谱法在他的乐思面前都显得笨拙。

许多音乐类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铺垫了半天一曲如何天籁,而音乐登场时听来也不过尔尔。而莫扎特的音乐则完全没有这种压力,如笔者平凡的耳朵都能从中感受到片中的赞美。虽然拍的太美国了点,这部电影能把这么多杰作串联起来就是大功一件,剧情太复杂反而影响音乐欣赏。闭上眼睛听这部电影,就值得五星。1980年代真好,还能好好的拍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留给音乐足够多的时间。建议熟悉一下莫扎特的作品再看电影。

8.5分。

最后附带的是转发的本片配乐列表:

1. 歌剧《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 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 歌剧《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带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 歌剧《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 歌剧《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 歌剧《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 歌剧《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46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求中文歌词~~~

收到一个request,给这个原创歌曲写中文歌词。。。根据作者说,动机是为了,break into chinese market。。。
俺憋了半天,发现实在缺乏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情绪的天赋。
在此求歌词~~~~ 歌有贴在下面。。。那个是英文版滴。。。
之前接收到女人即兴歌词一句,根据作者要求的break up and recover的主题:
我爱你和对不起,时间面前都是屁。

觉得真是酷毙了。。。就是不知道要镶在哪里。。。
ease way

Ronan Parke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ronan-parke/

我是从新浪微博上认识这个12岁小孩的,他是今年英国达人秀亚军。第一眼可能分不出是男孩是女孩,令人吃惊的是声音很有爆发力和穿透力,中气极足,音色圆润浑厚,时而又会略显沙哑而透出磁性。随后就去Youtube看了其他几场的视频。几首歌都表现的非常不错,甚至胜过了原唱,决赛的《Because of You》就相当说明他的实力:

先不去看画面,你甚至听不出这是12岁男孩的声音,而是一位成年女性实力唱将的表现。

海外用户如速度慢可收看Youtube版本:

Britain’s Got Talent Final 2011 – Ronan Parke – (HD)

在达人秀结束后短短的2个月,索尼唱片就迫不及待的帮这位新人出了首张同名专辑《Ronan Parke》。我听了以后可以说是挺失望的,这是商业化的经纪公司急功近利的产物。12首歌都是翻唱就算了,但风格和表现力都比较平庸,用大量花哨的伴奏和伴唱掩盖了Ronan Parke富有独特魅力的声线。我认为这种音色极佳的歌手,伴奏应该越少越好。

专辑里许多歌都表现出了一点爵士风格,我不是说这不好,但是这和他在英国达人秀现场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喜欢他在达人秀现场清亮风格的人大多会对专辑的这种花哨感觉不适应,而爵士风格的爱好者应该也不会关注到他。于是这专辑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听的版本的问题。有几首歌的录音质量似乎不是太好,也基本没有立体声或环绕声来表现他清亮的声线。听下来也只有他在现场唱过的Because of you和Make you feel my love,以及另一首Song Bird比较有感觉。前两首的录音室版本没有现场嘈杂的欢呼声,但太多的伴唱甚至有时盖过了主唱的声音。

总体来讲对此专辑的平庸表现较失望,希望他以后能找到好的展现自己实力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所爱并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且为大家所知,是多么幸福的事。

最后感叹一下,看看人家的达人秀,那真是达人在秀。看看我们的,那是残疾人和卖乖的在比谁更可怜。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2008年起,我一直对Y先生充满崇拜。

Y先生的词深得我心。林先生给我的感觉有些参透佛法看破红尘的意思,作品更为婉约含蓄,不是不喜欢,只是觉得有些遥远。总体而言Y先生相对更为入世一些,笔触也更加狠。

随便举几个例子,浮夸、夕阳无限好、葡萄成熟时、LAST ORDER、野孩子……

取最近喜欢的几首来说,

一、垃圾,有E神卢巧音等版本。

开篇以垃圾自喻,“如果我是个空罐子,为你铁了心,被你浪费被你活埋,让你愉快让我瓦解,留我做个垃圾,常留恋于你家”,姿态极低。这是一种不愿回首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样子,当一个人爱得太多的时候。

但始终还是要在这种无望的消耗中止损,这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的拉锯战,用Y先生的话,便是“在沉溺中结疤,再发芽”。有时候也的确会有这样的感慨——“被世界遗弃不可怕,喜欢你有时还可怕”。试着走开,告诉自己,“不需要完美的可怕,太快乐如何招架,残忍不好么”。最后“灰烬里被彻底消化,我以后全无牵挂,什么都不怕”。

这首歌全曲在重口味时期的我眼里,基本上算是没有高潮,没有浮夸的歇斯底里唱至声沙,可以说是一路失落的低语。传说Y先生当年感情不顺的时候,曾经天天在家循环播放此曲。我觉得,那是一种平静的肝肠寸断。

二、大开眼戒,E神独家献唱。但后来Y先生十年选里是刘美君唱的,我个人喜欢E神的版本。

这首歌,不知道该怎么说好。至少有时候我觉得,如果本性全都暴露,会跟很多人不合,激烈争吵到老死不相往来。所幸多数人都只是游乐之交。对我来说,如果想跟某人从游乐之交到知己,会有的心情大致如此吧。

【如何承受这好奇 答案大概似剃刀锋利
但你知一个人 谁没有隐秘
几双手 几双脚 方会令你喜欢我 顺利无阻
你爱我 别管我 几只耳朵 共我放心探戈
情人如若很好奇 要有被我吓怕的准备
试问谁可 洁白无比
如何承受这好奇 你有没有爱我的准备
若你喜欢怪人 其实我很美】

三、反高潮,98年的老歌。

其实这首歌有点浮夸的影子在。在这个娱乐快餐时代,所谓的阈值已经受到太多的挑战。人们对世事越来越麻木,要刺激到神经绝非易事,要出位亦是一样。

在寂寥的年代感慨平淡无趣,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鱼翅鲍鱼吃多了,也是另一种独孤求败的厌倦。

【这秒钟十分感动
接下来只可以更加激进
如若要平庸十一分的平庸
「微笑」「大笑」后必须「发疯」】

2010年微博风卷全国及至港台,几乎第一时间关注了Y先生和林先生。两人的微博风格的确也是很反映性格。在我取消关注之前,林先生只有两条年代久远的微博。而Y先生的确是在红尘中热热闹闹生活游乐的一枚乐天男子,秀鞋秀衫,谈吃喝谈生活谈社会。

作为一枚粉丝,其实我每天都期望能看到如同浮夸大开眼戒般的珠玉之词。但想来是我要求太高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嘛,也不能期待人家每天都用“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的语气来讲话吧。

Libera in Concert

固定链接: http://www.fatdudu.com/2011/03/libera-in-concert/

听来听去,还是Libera最符合我对童声合唱的需求,基于教堂唱诗班的和谐宁静,同时加入了些许流行音乐的元素。并且其演唱者的唱功也是同类团体中最高的。几个主唱的声音都各有特点,以在这个演唱会录像DVD里出现的几位举例,Joshua Madine纯正甜美,Tom Cully深邃穿透力强,Ben Philipp清澈脱俗,Edward Day明亮高亢,Liam Connery海豚音很牛,以及以前的主唱Michael Horncastle层次感强,Steven Geraghty和Liam O’Kane走磁性路线等等。

这张“Libera in Concert”是该团体2007年在荷兰的一场演唱会的录像,也是该团体唯一发行的唯一DVD视频专辑。可以说收集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平常一张音乐专辑,有3首歌能听我就觉得不错了,而这场演唱会在我看来只有”Lacrymosa”一首歌比较难听,其他的都是相当高的水准,充分发挥了童声合唱的天籁本色。当然,每个听者的口味不同,应该也有人听他们的歌会睡着。

在附赠的花絮访谈中,团体成员们也谈到了参加Libera并演唱这类歌曲,帮助他们保持了快乐宁静的心境,也培养了平和的性格和心态。其中不少人立志要从事所热爱的音乐行业,真是幸福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