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换了CFO说起

Sorry我标题党了,这不是什么产业分析文章,先来看CFO本人发出的原话:

这一定是真诚的。

After nearly 7 years as CFO, I will be retiring from Google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my family. Yeah, I know you’ve heard that line before. We give a lot to our jobs. I certainly did. And while I am not looking for sympathy, I want to share my thought process because so many people struggle to 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personal life.

This story starts last fall. A very early morning last September, after a whole night of climbing, looking at the sunrise on top of Africa – Mt Kilimanjaro. Tamar (my wife) and I were not only enjoying the summit, but on such a clear day, we could see in the distance, the vast plain of the Serengeti at our feet, and with it the calling of all the potential adventures Africa has to offer. (see exhibit #1 – Tamar and I on Kili).

And Tamar out of the blue said “Hey, why don’t we just keep on going”. Let’s explore Africa, and then turn east to make our way to India, it’s just next door, and we’re here already. Then, we keep going; the Himalayas, Everest, go to Bali,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tarctica, let’s go see Antarctica!?” Little did she know, she was tempting fate.

I remember telling Tamar a typical prudent CFO type response- I would love to keep going, but we have to go back. It’s not time yet, There is still so much to do at Google, with my career, so many people counting on me/us – Boards, Non Profits, etc

But then she asked the killer question: So when is it going to be time? Our time? My time? The questions just hung there in the cold morning African air.

A few weeks later, I was happy back at work, but could not shake away THE question: When is it time for us to just keep going? And so began a reflection on my/our life. Through numerous hours of cycling last fall (my introvert happy place) I concluded on a few simple and self-evident truths:

First, The kids are gone. Two are in college, one graduated and in a start-up in Africa. Beautiful young adults we are very proud of. Tamar honestly deserves most of the credit here. She has done a marvelous job. Simply marvelous. But the reality is that for Tamar and I, there will be no more Cheerios encrusted minivan, night watch because of ear infections, ice hockey rinks at 6:00am. Nobody is waiting for us/needing us.

Second, I am completing this summer 25-30 years of nearly non-stop work (depending on how you wish to cut the data). And being member of FWIO, the noble Fraternity of Worldwide Insecure Over-achievers, it has been a whirlwind of truly amazing experiences. But as I count it now, it has also been a frenetic pace for about 1500 weeks now. Always on – even when I was not supposed to be. Especially when I was not supposed to be. And am guilty as charged – I love my job (still do), my colleagues, my friends, the opportunities to lead and change the world.

Third, this summer, Tamar and I will be celebrating our 25th anniversary. When our kids are asked by their friends about the success of the longevity of our marriage, they simply joke that Tamar and I have spent so little time together that “it’s really too early to tell” if our marriage will in fact succeed.
If they could only know how many great memories we already have together. How many will you say? How long do you have?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 want more. And she deserves more. Lots more.

Allow me to spare you the rest of the truths. But the short answer is simply that I could not find a good argument to tell Tamar we should wait any longer for us to grab our backpacks and hit the road – celebrate our last 25 years together by turning the page and enjoy a perfectly fine mid life crisis full of bliss and beauty, and leave the door open to serendipity for our next leadership opportunities, once our long list of travels and adventures is exhausted.

Working at Google is a privilege, nothing less. I have worked with the best of the best, and know that I am leaving Google in great hands. I have made so many friends at Google it’s not funny. Larry, Sergey, Eric, thank you for friendship.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letting me be me, for your trust, your warmth, your support, and for so much laughter through good and not so good times.

To be clear, I am still here. I wish to transition over the coming months but only after we have found a new Googley CFO and help him/her through an orderly transition, which will take some time.

In the end, life is wonderful, but nonetheless a series of trade offs, especially between business/professional endeavours and family/community. And thankfully, I feel I’m at a point in my life where I no longer have to have to make such tough choices anymore. And for that I am truly grateful. Carpe Diem.

Patrick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嗯,人家是Google CFO,赚够钱退休了呗。那是不是只有Google CFO这个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不仅发出这样的宣言,并且实践这样的决心?你不是这个级别的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可能是我的生活?

今天,我的部门的一个一直比较好斗的manager也宣布退休,“to spend more time with family at sunrise from Mt Kilimanjaro and Bali and Antarctica and all those other wonderful places”,并转了这篇文章。他刚刚生了个孩子,产假回来判若两人。嗯这里男人产假也有2个月。他的孩子一定深深改变了他。

这个40出头的部门经理,级别远不及CFO,他也有资格发出这样的宣言,实践这样的决心。

那我呢?我离开了助我踏上缤纷世界征途的第一个工作,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折腾,来到了阳光灿烂的加州。我以为我是在向CFO所说的道路迈进。回头一看,我的工作内容先进高端了,吃的食堂变好了,猎头们纷至沓来,貌似一切都很好。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点评老电影的摄影的文章的时候,心头突然被戳痛了。

我有多久没认真端坐地看一部堪称艺术品地电影,然后思如泉涌地写一篇观后感了?在阳光灿烂的加州,虽然我也没少出游,可有多久不是被朋友怂恿催促才出行,而不是当年豪情万丈的宣布目的地然后招兵买马了?有时提笔想写点东西,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想到即将出游的计划,竟有一丝懒得出门的倦怠。再回头一看,当年我写的《别对精彩的游戏熟视无睹》是多么思如泉涌啊,现在只有欣赏当年自己的份,而我们的骚与影都要长草了,来美国之前定下的游记计划更是成了笑话。我逐渐的正在变成我不喜欢的无趣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对待梦想的态度,无论旁人看来有多可笑。我的朋友里有人的梦想是去一些名字很萌的地方,在一些在我看来没什么区别的地方分别生活过,甚至是当一回面试官,她实现了,她开心。还有人的梦想是去航海,他说这个梦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是心里一直有这个念想也很好。还有人的梦想是买下一套房子,也在幸福的实践中。我的梦想是什么呢?也许能映射在一些记忆中给我触动的画面里。国家地理摄影师潜伏在沼泽中专注地拍一头河马,奥斯卡某个幕后工作奖得主结结巴巴的握着小金人在台上感谢家人,还有CFO的这封信以及好斗的部门经理的退休宣言。哎,原来行动力最差的人是我。

我真心的爱这个世界,我特别喜欢这张在新西兰拍的照片。配上指环王的原声歌词:

In the veiling of the sun,
we’ll walk in bitter rain

mtcook

还有挪威的这两张,虽然形象挫了点: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norway

pupit rock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本是孙经理的名言,可是我又一次后知后觉,直到他离开我们,才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简单语句中所包含的切肤之痛。

去年夏天,在北京,我感到自己是个端盘子的,捧着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各种菜肴出现在客户面前。今年夏天,还是在北京,我觉得自己是个演员,穿梭于台前幕后,往返于故事和现实,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哪些是剧本中安排好的桥段,哪些又是临场发生的状况。时间流逝了一年,现在想来,我工作上最不开心的一段时光应该正是去年五六月份。去年夏天在北京的出差就像是一条高耸的分水岭,之后突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当然,大多数也还是我无法控制的。

其实现在写这篇东西有点过时了,这些想法七月份的时候就在我脑海中翻腾,只是那时没闲或是没心情理会。一晃就过去了一个多月,有些想法已经沉淀,有些感情已经淡去,再提笔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不过,我还是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仅仅作为一种凭吊,天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些新的思绪在我脑中翻江倒海,把这些旧的都赶到九霄云外去了呢。

以前一直开玩笑用干一行,恨一行来描述我对电脑这玩意儿的复杂感情(当然主要还是不待见)。现在却很惊讶地感觉到,干了这一行,竟然也可以让我对很多其他行当都失去好感,比如说演员,比如说主持人。演员已经被讨论够多,主持人也越来越好地融入娱乐圈了。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不少工作,都需要具有娱乐圈的精神,比如说暗里背台词,明里撑台面;比如说穿衣打扮语言动作都按规矩来;比如说台前神采飞扬笑容可掬,幕后萎靡不振牢骚满腹。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宣传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讲得多了,自己就会首先相信?

其实这些事情,本也没什么,虽然我得出了自己不适合的结论,但我还是相信,有人是真心喜欢表演喜欢主持喜欢娱乐业的,就算不是真心喜欢,只是作为一份谋生的职业,那也无可厚非。虽然我基本上说不清自己的理想,却仍旧是个很理想化的人,我只是记录一些很理想的想法,并不想要评判或证明什么。

古语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年头,女的两个都怕啊。

在职7天速成,一战730:虽有运气,但我觉得仍有心得可资分享

固定链接: http://forum.chasedream.com/GMAT_Preparation/thread-568004-1-1.html

由于我泡CD的时间短,也是一个人准备的考试,对大家常用的一些缩写和术语都不了解,所以下文大部分都是用的直白的中文,大家不要见笑。。如果这样有什么不妥也请大家指出。

我在CD上是个地地道道的新人,却受了CD不少帮助,在此感谢大家。不过我毕竟准备时间短,在论坛上看的文章也不多,也许很多我要说的东西前辈都已经强调过了,在此还望大家海涵。在讲具体心得之前,我想先请大家耐心听听我的故事。

——————————————————————
故事部分:

到今年,我本科毕业工作3年了,IT行业,和经管完全无关。在2009年的时候我就报了一次新东方,课都去上了,但是也仅此而已,作业也没怎么做。当时做的笔记至今一页没看过,不是不愿意看也不是没时间看,是记得太潦草了根本看不来=,=。也不能说新东方对我完全没用,它让我对考试的各个模块有了基本概念。

新东方结束之后单位把我派到欧洲去了,游山玩水玩物丧志,gmat就这么耽搁下来。一直到今年4月回国以后报了6月15号的考试,正要开始准备的时候,单位又把我派到北京出差了一个月。每天奔波在酒店和客户之间,晚上疲惫不堪根本拿不起书,五月就这么毁了。回到上海已经是6月初,不得已我请了一个星期加3天的假,准备全职复习一下。

不料这时候上海国际电影节来了,6月11号-6月19号,而我的考试日刚好在正中间。我是疯狂的电影迷,在电影市场如此河蟹的中国,这是非常难得的看平时看不到的电影的机会,可能不是电影迷的同学不太好理解吧。6月11号开始我每天上午复习,下午2点跑到各大电影院看各种电影,平均一天看2部电影,今天考完G也看了2片算是对自己的奖励。(小广告:有对电影感兴趣的同学欢迎访问我的qmd里的博客交流:-))

11号-14号也基本废掉了,所以总时间加起来我用于准备的大概不到7个整天。鉴于这个特殊情况,时间十分紧迫,而我又是拖拉之人,经常没能完成预定计划,截止考试之前我做了的材料有:

做完了OG的所有阅读、逻辑、语法。数学都没时间做,但是看了一遍CD的数学题中常出现的生词表。
作文的AA,学习了CD上的七宗罪,看了几个模板,自己也尝试创造了一个模板,但是我发觉自己要背下这个模板很困难,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我不习惯的用法,因此最后我就了解了开头展开结尾这种结构,决定临场自己写。AI也看了几个模板,但完全没准备,也决定临场发挥。整个作文环节花费了1晚上时间,主要是消化了解了七宗罪的含义。正式考试的作文结果还没出来,也不知道情况如何。
在6月13号晚上看电影回来和6月14号早上分两段完成了Prep上的一个模考。
6月14号晚上回来突然想起还有JJ这回事,赶忙上CD看了一些,大家总结的太完整太认真了,我真的好佩服,后悔没早来看,可是时间也不够,就看了频率最高的3篇阅读和2篇作文,但是今天一个也没碰到。
其他什么也没做(GWD没碰过,prep第二套模考也没时间做,更不用说破解出来的题目了)

我列举这些不是我了炫耀我只用了这么一点东西就考好了,是为了铺垫下面,这些我做了的材料有多重要。继续故事先。。

今天去考,实际上我已经准备把这次当做模考了。因为prep的模考我考了700,我把这分数告诉了一个已经在美国的同学,他告诉我他第一次prep模考得了760结果实际考试只有650,我就明白了。我今天的预期是600,权当熟悉考场环境和考试节奏吧。

这里要骂一下新东方,说什么GMAT可以随到随考。我就踩着9点去了,结果到了那里我找不到亚洲大厦,我自己还把汉口路650号记成了615号,转了好几圈没找到,问路人也不知。无奈打12580,接线员告诉我亚洲大厦在九江路,下着大雨我还跑到九江路找了一圈。当我最终到达汉口路650号1001房间的时候,已经是9点05分了。监考警告我说迟到了,不要听新东方的胡扯,要提前半小时,迟到了就不能考了!我当时心里想,那不考就不考呗,回去好好准备一个月再来。但是监考还是放我进去了。

这一点也许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不过鉴于我的经验,我还是提醒大家最好8点半到。

开始要填5个学校送分,我从来没想过这问题,心想反正是来模考的就乱填了5个。作文的题目不算难,不过我ISSUE的总结段没有写完就被强行提交了,不知道对结果有多大影响。

然后是数学,数学我吸取了prep的教训认真做了,不过最后还是剩了20多分钟。鉴于我是最后一个到考场的,我不想在我Verbal最后几题的时候被离场的其他考生打扰,我就决定马上交掉数学追上其他考生的进度,反正不交我也只能盯着最后一题看。这一举动让我超过了大约一半考生的进度,和大家同进同出,我觉得对我的Verbal是有帮助的。

然后是Verbal,在这最具挑战性的过程中,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题目的难度比OG大多少。心里还想果然越做越简单,分数要一塌糊涂。但是因为缺乏模考经验,也没有什么pace的概念,最后4题还是没时间的,我就按新东方老师说的,做一题然后乱选一题,然后再做一题再乱选一题。最后分数出来的时候我巴望着5字头,结果我下巴掉在了桌上,730。数学50,Verbal 38。我还没反应过来,监考就来赶我走了。

——————————————————————————
心得总结部分:

当然接下来的活动还是去看电影。不过在地铁上我在思考总结这个考试为什么会有这么意外的分数。当然还是要从我准备过程上总结经验,虽然在我取得这个分数之前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的关键性。我觉得最突出了有两点:

1. OG非常关键,虽然它的题目可能不难,但是对每一题的每一个答案,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我没有看任何经验总结或新东方笔记(因为时间太紧迫),就直接做了一遍OG,阅读错误率15%左右,逻辑错误率10%左右,语法错误率则达到了30%。我把做错的题目的OG解释都认真看了一遍,尤其是语法,好总结好提高。这是官方的解释,最权威,从中不仅可以知道为什么自己错了,还能揣摩到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考点。阅读基本看功底了,而OG逻辑的低错误率也让我轻敌了,从而在正式考试中做的并不太好。

2. Prep的模考很重要,再没有时间也要至少做一套,体验一下考试的流程和Verbal时间的紧迫性。然而我的这唯一一次模考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不能轻敌数学。我一边跟人网上聊天一边做的数学,然后全力做的语文。结果数学错了9题,语文错了5题。我意识到自己对数学太轻敌了,但是回忆起来自己并没有遇到什么很难的题目,所以总结毛病应该出在不认真仔细方面。今天正式考试我数学就做的尽量的仔细,最后得了50。

除此之外的材料(无论是GWD和Prep破解,还是其他我根本没时间去想的东西)我都没有时间看,所以对这些材料我无法发表意见。但是我真心觉得OG和模考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就是我的全部准备过程。下面我再分模块讲一点我自己总体的心得:

作文:
每个人情况不同,因为我经常写商务邮件,写作相对熟练一些,因此要做的不是准备模板,而是了解AWA写作的要求和基本结构。新东方老师说Argument好提高是重点,我就细细学习了七宗罪,并且找了2篇题目看了一下觉得都能找到四五个攻击点,就放心了。ISSUE就当纯自由发挥了。

数学:
中国中学走过来的学生应该不会有问题。难点应该就出在词不认识。圆柱体,直径,周长,斜率,圆锥体,截距,中位数,方差,标准差,余数,积,商,直角、等腰、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等等,这些的英文你都认识吗?另外有时间的话,可以练习一下Data Sufficiency,毕竟这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题型。再有,就是考试时间充足,做的时候认真仔细点。

阅读:
因为准备时间紧迫基本就看功底了,不过我记得新东方的阅读老师上课也基本都在扯淡,没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要说心得经验就是,一定好好的先把文章看懂,理清结构和作者的观点,不要图快。随后做题目的时候,只要你掌握了文章精神,就基本不用回原文找了,这样能大大节省宝贵的时间。

逻辑:
像我这样时间紧的同学要重点练习一下逻辑,因为和阅读不同,我们以前没有做过这种题目,很不熟悉和习惯。我因为在OG中逻辑做得好而没有好好加强,我甚至连主旨削弱加强等等都没有区分过,在考试中都当阅读理解来做了,这样很吃亏。我觉得我做错的题大都是逻辑。

语法:
GMAT的语法,不管有多少规则和语言点,从我今天考试遇到的语法题来看,语法基本就考2点:
1. 句子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搞清楚谁是什么的主语。也就是说,先看懂句子!先从逻辑入手排除错误答案,再看语法。
2. 平行对称结构。真的,我觉得几乎所有题目考的都是这个。在搞清句子逻辑以后,搞清楚哪块和哪块应该平行对称,平行对称的每块形式应当相同(要么都不定式,要么都ing),然后具体的格式是逗号逗号and。注意but也可以是平行对称结构的连词。

以上就是我这次短暂的GMAT之旅的全部记录。也许我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是总有能帮助到的对象,这也是我写了快2小时的动机所在。欢迎大家踊跃拍砖。

工作三年(四)

      三年的光阴如水流过,有些事是与工作无关的,比如说:长大。不管如何度过,长大总是一件不可抵挡的事情,并且是默默地不可抵挡。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也许都不会被察觉,可是,总有那么个时候,你会鬼使神差般突然回首,这一刻,你是否还能循着依稀的脚印辨认出来时方向?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一年就像是永远,长大更是一件基本不用当作现实的事情,于是才催生了无数色彩斑斓的孩提梦想。然而,人越长大,时间似乎就过得越快。如果这种感觉可以用公式来表达,那么绝对是指数的。于是,就忽然明白,为什么只有长大的人才会喊出“不想长大”,那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可是你看,不管是过得好的过得坏的,已实现梦想的还是仍在奋斗的,只要提到过往,十有八九会马上变得深沉,更免不了一番长吁短叹。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显出几分怅惘呢。

      人们总会怀念,儿时的快乐来得特别简单,一丁点小事都能让一个孩子觉得他是最幸福的人。然而,请不要忽视,在那个快乐来得简单的年龄,悲伤也来得格外容易。回想小时候的伤心时刻,摔跤之类的皮肉之苦可能一顿饭的光景就被忘掉了,而那些始终盘桓不去的,大概是小动物的死去、东西被弄丢弄坏之类的事吧。一集动画片没看到,一本书被撕破,一把尺子被弄丢,一块糖被不小心掉到地上,一件玩具的报废,与亲人或朋友的短暂分离,都可能在小孩心里引起极大的波澜。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一些这类的伤心时刻。在小孩的心里,只有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件东西是最好最珍贵的,一旦它有损坏,被弄丢,那么,本来完美的一个小世界马上就坍塌了,这种损失是很难补偿的。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对这些损失都麻木了呢?东西旧了就丢掉,坏了就再买,亲人已不在身边,朋友也是聚少离多。所有这一切,我们都能够坦然面对,继续自己向前走,这种变化,就叫做长大吧。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为了适应周围和社会的一切,为了成为一个“正常人”,我们让自己习惯了承受一些损失和变化,但却没想到,当我们对痛苦变得麻木时,快乐也被挡在外面了。

      我们总会认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更容易淡然面对坎坷;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够笑看云卷云舒。我无法揣度,当痛苦被看得很淡,那么幸福,是不是也就变得淡淡的了?若要大喜,就只能接受大悲么?

      似乎明白了,长大,就是学着释然,学着融入这个世界。倘若学得较慢,可能被说成幼稚,如果学得太快,那么便是老成。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会,可是成长这一课,却只能自己一遍遍练习。

工作三年(三)

      工作三年来,要说我学到了些什么东西,那么首先便是,不再轻易说羡慕了。工作以来,很多同学都会对我说羡慕,大致是因为有比较多的旅游机会吧。然而,身处其中的我,却深深地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般简单美好。假若是以前,我也很容易对其他事情产生羡慕的感觉,然而现在,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在那些看似令人羡慕的东西背后,也总藏着其他人未曾感受过的痛苦。

      就拿我的工作性质来说,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时间、地点、气候等各种因素的转换,当然也包括周围的人。时空错乱比较严重的时候,早上睁开眼便茫然不知身在何方。每次回到家首先要做的总是打扫卫生,可租房并不是用来打扫的,打扫也不该是为再次离开做准备。以前一直认为我睡觉很挑枕头,打从记事起就几乎没换过枕头,大学时也就把这只枕头抱来了上海,总觉得枕套上妈妈绣的卡通图案是最好的安眠剂。以前偶尔出门,其他都好说,总觉得最不能适应的就是枕头。可是现在,走过了天南地北,睡过了各种旅馆,却发现我似乎连各式各样的枕头都习惯了,有的还觉得挺舒服。看来,人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能适应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开始冒冷汗了。好吧,我承认我是有那么点夸张,不过小学老师就说过,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么。其实前面那些事情,虽然我可能有过纠结,但在这第四年开始的时候,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它们。真正让我比较计较的,是身体。也许不会一直都明显,但总有些时候,能够明白体会到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倒时差自不必说;长期吃馆子,总免不了凑合和垃圾食品;一再用中国娇生惯养的胃挑战各种稀奇古怪的饮食习惯;有时候,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高压。等到这些因素慢慢积累,偶尔爆发出来的时候,自己都不会觉得意外,心里其实一直都知道,就是早晚的事。

      咳咳,一不小心又有点夸张了,我本不是想写成字字血声声泪的。不过,仍然得把剩下的话说了,在看似圆满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圆满,那便是许许多多对亲朋好友的遗憾。很多重要时刻都不能分享,很多祝福都不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很多安慰都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出,很多场合总是缺席,很多话题都是惋惜。当我在欧洲的版图上蹿下跳,与中国相隔的,不只是六七小时的时差和八千多公里的航线,更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感情鸿沟。有些遗憾还可以弥补,有些却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请不要轻易说羡慕,正是因为这世界的不完美,才让人们永远都有可以追求的东西。如果你羡慕走南闯北的新奇和游山玩水的潇洒,那么你可能拥有美味营养的家常便饭,拥有和亲友共度的点滴快乐,拥有倍受呵护的心灵和身体,也拥有跟心爱的人厮守的日日夜夜。

      不知道是不是夸张得有点过,不过,请不要认为这是对我的工作或雇主的控诉。不管怎么说,这份工作和雇主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不然,也不会让像我这样的和比我更有为的年轻人汇聚一起,度过这样一段青春岁月。

工作三年(二)

      第二次到德国,就要开始准备考德国驾照了。德国是个练车的好地方,路况复杂规矩又多,而司机都有很好的教养,遇到我们这些第三世界来的二把刀,他们基本上都能及时让步。于是,虽然常常被鸣笛警告,却也不用太担心真会发生什么事故。重大事故虽然不多,小擦小碰却也不少,除了付给驾校老师的钱,相信大多数人都还交过另一种学费给租车公司吧。

      虽然是临时抱佛脚,却也顺利通过了德国的交规笔试,然而第一次路考却被考官毙掉了,想来这应该算是我的处女挂了吧,竟然挂在一个德国冷面考官的手里,真是不爽。那次在德国期间的主要活动似乎就是练车了,吃了晚饭就开着车在周边小镇瞎转,感觉却是越练越没信心,还好第二次遇到了不太较真的德国人,拿到了德国驾照。

      零九年在中国的日子除了平淡还是平淡,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什么改变和进展,唯一的变化就是搬了一次家,出国前把房子退了,回来之后赶快新找。这次折腾得很厉害,光打包就让我有点发狂。回忆起来,还是很感激帮助我完成这件壮举的所有人。

      进入一零年的时候,我们由BASIS转到了ALM组,以旺姐姐也终于从代码中解脱,投入了不用做技术的队伍。第一次去德国我们同住的经历是被新奇和欢乐充满着的,而直到现在,我才仿佛明白了她以前对我说的“在德国的日子就像非常勿扰里的北海道”之中的意味。

      第三个年头又是在德国开始,算起来,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最多了吧。先是“对什么都有sence”的小福离开了我们,去美国搞起了他热爱的学术;之后,布兰迪也按捺不住去瑞典读起书,也算圆了她怨念已久的一桩心愿;维尼、班长、师太和远子哥都先后走进婚姻殿堂,步入了人生的正轨;大卫作为新鲜血液来到了我们之中;猫妈刚有了儿子,正式开始“养育男孩”的征程。三年的时光已经流走,大家都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似乎只有我,还跟那时一样,仍旧住世纪大道,仍旧留披肩直发时而扎辫子,仍旧喜欢孩子气的衣服,仍旧把睡懒觉和回家作为理想,只是现在出差的次数变多了一些。

      三年来,我们的小组也一直在变,比较稳定的直接领导已经换到第三个,中间还有过两个名义上暂时的,不过我们人口流动却算是很低很低了。老米提过,他当初没料到三年之后还有这么多人仍旧留在这个组,做着开发的任务,其实我们之中的一些人也没料到。

工作三年

从今年四月一号开始,我已经结束了作为一个正式雇员的前三年,开始了在职场的第四个年头。说到“职场”,肯定有人要大跌眼镜了,因为不管是从别人对我的认识,还是我自己的心理状态,都很难讲我是真的在“职场”了。每次如果是扎着辫子去见同学,总会被认为还像个高中生。

时间总是这么不知不觉,却又飞快地往前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流走。当这个时间点逼近的时候,就有一股思绪开始在脑海里翻腾,现在,四月份也已接近尾声,看一眼日历,总不免要吃惊:原来又过了这么久啊!

零八年四月一日,到公司报道并正式入职。不像很多其他同事,我在入职之前,基本不知道这个工作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会有如此长期和频繁的出差,对ERP软件,对SAP行业,对支持顾问这个职位的所有认识,都是从我进入公司之后才开始的。可能公司也知道我这种情况的存在,入职之后就是无比漫长的培训。每周五天,每天从早到晚的密集培训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中学时代,高考之后就再也没有连续上过这么多课了。

结束了四个月的培训,八月份第一次飞往德国,这也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出发前一周竟然智齿发炎,那时才知道我已经长够了四颗智齿,也是来上海之后第一次去除了校医院的地方看病。到德国后,就认识了老米,对于新人来说,老米是个很好的老师和老板,虽然他对待工作有着变态的德国式严苛,但对人却又无比热情而谦逊,再配上他十分卡通的外形,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让我完全没有了最初的紧张与害羞,每天都肆无忌惮地用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去烦他。现在却反过来,不得不接受他的认真挑剔和对细节的无止境追究。

在德国期间得知了力姐要出国读书的消息,没想到试用期还没满,就有人要离开了。回国之后一起吃了告别饭,之后就再也没再见过她了。回国后日子过得比较平静,也习惯了老米疯狂打电话的远程领导方式,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跟着老米写代码。本以为这份工作会让我学会出差,没想到却先学会了旅游。欧洲是穷游者的天堂,景点多距离短人又很友善,哪怕是我们这种初来乍到言语不通的外乡人,也总会受到很友好的对待。

直到过完年,零九年的三月初第一次去客户那边,也是我唯一一次以basis组员的身份拜访客户。那次的队伍非常壮大,任务也很重,即便是我日后在全无准备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北京,也再没有像那样熬夜赶工。虽然为赶活不得不吃了几次麦当劳,那次出差还是为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开心的回忆。

回上海整休一周,第二次奔赴德国。由于德国房源紧缺,不得不先投宿旅馆。工作的第一年也便在德国的小镇悄悄结束了。

One Month in Beijing

       做了两年多的伪CoE之后,终于补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去北京,并且一去就是一个月。之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做点什么,但当这个机会真真切切砸到我头上的时候,着实让我傻眼了。就好像一个人本来每天都盼着天上能掉馅饼,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天上掉的馅饼原来是会砸死人的,那么,如果是你,还会继续盼着掉馅饼么?

      可惜生活就是这样不完美,鱼和熊掌从来都是一道单选题。英语里有一句留传甚广的谚语:“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差不多也是一个意思吧。这样的谚语常常被用来安慰人,可是,藏在它们背后的,不正是深深的绝望么?你看,虽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但可悲的是,你永远都不可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不管你怎么努力,折腾自己,折腾硬币,它都不会乖乖地将两面一起展现在你面前。当一枚硬币骄傲地宣称自己有两个面的时候,同时也向人们抛出了一道难题,人们被它的两个面诱惑着,面对一个面时,总会想要另一个,永不满足,等到终于无计可施精疲力竭,悟出了那个道理,也就只能望币兴叹了。

      英国人大概很喜欢硬币吧,不光发明了这句谚语,还让硬币在他们发明的一项运动——足球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场比赛开始前,当裁判将一枚硬币高高抛起,它便舞动着告诉所有人:我给了你们两种选择,但只会留下一种现实。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残酷?但正是因为硬币如此严格地恪守这条规则,才成为很多人在不知所措时可以依赖的救命稻草。不知道英国的哲学里,是不是有对于硬币的研究呢?

      跑题跑了这么远,现在回到我的这趟出差吧。住一个月的酒店,光房费就比我两个月的工资还多了,还不算其他开销。现在终于庆幸公司为我办了一张额度很大的信用卡,否则我会付不起那比房费还要贵的押金。在认识这一点之后,顿时觉得自己就像是饭馆里端盘子的,别看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人,但这道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谁去端,怎样端,最重要的那些部分都藏在厨房里呢,一个跑堂传菜的怎么可能知道?于是,当一个端菜的人不知道自己手里端的是什么,也不算耸人听闻吧。

      正如你们猜到的,我就是这样捧着自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出现在客户面前,并且当着他们的面掀开盖子。这时,我终于能说我有点知道里面是什么了,只是他们不会知道,我知道的其实跟他们一样多。

      事实告诉我们,信用卡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了它,一个默默端盘子的无名氏就可以被推倒客户面前,摇身变为整套大餐的代言人。现代社会总是能把抽象价值以很夸张的方式加在物理价值之上,自从有了市场营销,有了经济学,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多了多少美好的可能性啊!

PS:很庆幸能比计划早一周回来。端盘子也是件很费力的事情啊,三周一共瘦了五斤,貌似我的体重创历史新低了……

是时候抛出一个“面瘫经历第二集”了

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08/01/facial-paralysis-2/

最后一个面试也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觉得有必要抛出一个“面瘫面经第二集”了。先总结性的炫耀一下:

我一共投了84家公司,理我的一共有47家,网申通过率超过50%,RP还不错。

得到笔试通知但是没去的公司:太古(pwc par面冲突),O2科技(在浦东,懒),康明斯(懒),万科(面完Oracle太郁闷),三星(麦肯锡面试冲突),ICI(瑞安面试冲突),神州数码(在同济,懒),沿海地产(在同济,懒),UTC(在财大,懒)新鸿基地产(忘了),中国银行(感冒),杜邦(安联面试冲突),德固赛(睡过头)。  

笔试挂了的公司:安永(字迹潦草),马士基(诡异的性格测试),汇丰(SHL Verbal),思科(被阴才网骗了),海信(盗印考卷质量问题),英博啤酒(网速慢,没抓紧时间,同时轻敌),索尼(管它的),易唯思(我看不上),尼尔森(对市场研究一无所知),飞利浦(大概还没到下一轮)。  

得到面试通知但是没去的公司:Synovate(太累了),华为(瑞安面试冲突),阿斯利康(做药代没意思),雀巢(HR几乎要给offer了),IMI(睡过头),箭牌(懒)。  

面试挂了的公司:UBS(这个要是拿到了对无数金融专业的学生是莫大的讽刺),渣打银行(Waiting List,本来就觉得发挥一般)德勤(诡异),美世(专业不对口),麦肯锡(实力不济),奥纬(实力不济),Oracle(不够aggressive,面试官说的),LEK(口语发挥不好),英格索兰(面试中途接电话),瑞安(挂在诡异的活动策划上),埃森哲(对SAP一无所知),库柏(面试过程中笑容过度灿烂,面试官说的),新蛋(将B2C和C2C混为一谈),惠普(大概它家还没到下一轮),,中德安联(51job的面试官)。  

offer: 就不明说了。不算牛也不算差。

炫耀完了,来一点技术性的分析。我投了84家公司,并且涵盖各行各业,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海投者。这说明了3点。
1. 我不自信。我不自信我投了简历的或者目标公司会理我,所以我才海投。
2. 我的职业目标不明确。海投者的通病。
3. 我是广大的给招聘者增加工作量并且让他们越来越拽的海投人渣中的一员。
4. 网申通过率高并不代表面试通过率高。面瘫的本质没有改变。

这里附上我在11月底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上面说过了,海投正是说明了我不自信。由于大学四年呆在一个错误的专业,使得往日我的自信丧失殆尽。在找实习的时候达到谷底。得到了GE的实习和暑假里遇到的一些人和事让我重新拾回了一部分自信,觉得工作还是找得到的,但是我仍然没有太高的期望,于是我把目标定在四大,目的是逃离本专业。即便如此,我仍然没有把握拿下四大,于是海投,为的是“保险”(事实证明这一点也不保险,下面会阐述)。  

然而我在11月初就拿下了pwc的offer。在这之后状态一直有问题(Dow是在pwc之前面的,只不过晚发offer)。心态?终归是放心了,原来的目标算是达到了,但是几乎不费力拿来的offer总是让我有点不甘心,再加上这两个offer选择问题,使得我想要更好的,但却不知道目标是哪个。   

其次,虽然是放心了,但是心理上也懈怠了,说实话,后来的面试我几乎都是零准备去的,一是因为“放松”,二是因为面试太多没时间准备。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海投不保险的关键。面试一大堆毫无疑义,不好好准备,没有好好表现自己,拿不到offer就是没用。  

海投就投了,拿到了一大堆笔试面试,我虽然也放弃了挺多的,但是大多是由于时间冲突和懒惰,并不是出于自身完善计划的安排。事实上,我应该再放弃一些,例如英格索兰,我毫无诚意却去浪费时间。  

笔试不通过的原因大多是我不能改变的,通过率也还不错,没什么需要改进的。  

面试不通过的原因呢?  

Oracle是因为犯了老毛病,在aggressive的公司要表现得有激情,但是我忘了。尽管希望渺茫,我还是祈祷着… 其他的呢?  

麦肯锡和奥纬,实力不济。为什么会实力不济?正是因为准备不足。为什么准备不足?第一,我没期望能进,不够自信,目标设定不够高;第二,没好好准备,面试太多浪费时间。假如我能自信一些,早早的把目标设定为咨询公司,从半年前就开始好好学习商业模型,多看案例,练习口语,和同伴一起实践案例面试,不要去没用的笔试面试。那么在今天,我绝不会这么轻易的从麦肯锡出局。今天出局之后心情不坏,为什么?本来就没指望进。为什么没指望?我比别人笨?不够自信,没有好好准备。所以今天心安理得的失败是错误的!  

总结到这里。该对下一段求职道路做一些规划了。网申是否通过完全是人品问题,我也不想再骂阴才网了,通过其它渠道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机会。排除还没有开始笔试面试的公司和祈祷Oracle之外,下阶段我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几个公司:努力争取瑞安、埃森哲、惠普,进一步了解新蛋和瑞穗银行以确定他们是不是应该成为主要目标。其他的都不care了。  

DO IT RIGHT NOW.

今天看来,事实证明,计划赶不上变化。

下面是我的每一个笔试和面试的经历,希望对后来人有帮助。

PWC笔试:
预约的时候看的题型,觉得跟新托福挺像的,于是把TOEFL的Delta和自己写过的作文又拿出来看了一下。
今天去考,大跌眼镜。口语题目除了热身的自我介绍,计分的两题的话题都是扯淡型的,你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你把赚来的钱存起来还是花掉。狂晕,和TOEFL的学术性的完全不一样。不过貌似我更擅长扯淡,每道题都扯满了两分钟,不知道效果如何。
作文就更晕了。议论文,你喜欢做有把握的事情还是喜欢创新冒险。他要求30分钟写200词,我一上来就把托福作文框架搬进去,10分钟写了320词。我问管事的GG这样行不,他说你可以交了。于是就交了。
正式工作的第一个笔试就这样结束了。总结一点,很简单,只要你不紧张。

PWC AC:
大清早6点钟爬起来,那个叫困啊!西装笔挺的到陆家嘴,一上去人山人海。四大就是这样,在人堆里感觉自己特没价值。  
废话不多说了。自我介绍之后,Connect Thinking。我抽到了Alan Greenspan,On the moon,UFO。于是,外星人计划入侵地球,于是在月球上建了个基地对地球进行观察,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UFO。外星人发现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要消灭地球人,先必须打败美国。一个国家的命脉是经济,于是外星人瞄上了刚退休不久的美国经济灵魂人物格林斯潘,把他绑架了。外星人现逼他说出核按钮的密码,格林斯潘说这我哪知道啊。外星人就逼他说世贸中心地下金库的密码,格林斯潘说那个地方前不久被另一群疯子炸掉了。外星人想啊想,3分钟时间到了。好匮乏的想象力……  
Case Discussion 是关于pwc是否要接受Amway的审计业务。我方的观点是反对。围绕着Amway的直销模式是否有传销风险开始扯。今天没有看到很aggressive的人,所以咱不紧不慢的来。感觉还不是很难,很想再跟对方debate几回合。  
Manager面试,面试官大概是东南亚人,那个英语口音…… 唉,自己水平不够啊,人家都能听得懂。感觉是形式化的背诵题目,我回答,主要话题是我在deadline之前完成工作的经历。并没有很自由的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对我没兴趣。感觉一般,听天由命呗。   回到学校下午两点半了。困死了!

PWC Par:
湖滨路的环境不错。面我的partner是一位中国女士,开始英文自我介绍之后,就开始随便聊。后面干脆用中文,全都是闲扯,我高中怎么样,父母是干吗的,对上海印象如何,有没关注最近的新闻。没啥好准备的。最后她坦言,par面就是看看感觉,感觉你还可以。

UBS笔试:
UBS Online Test。我想大概所有申请了的人都有这个机会吧。特意等到半夜12点以后,小心翼翼的打开网页,果不其然,SHL。没有我最讨厌的Verbal,但是有我第二讨厌的Numeric。和过去做过的SHL题目基本相似,21分钟21题图表。有两题瞎蒙,另外最后一题在细心计算一半的时候时间到>_< 随后是图形推理,那时候已经接近一点了,大脑几乎停止运转,勉强撑下来的,看上去像得就选了,最后还剩了3分钟。赶快睡觉~~~~~~~ 这算是对日后的SHL笔试的练兵吧,这也是我不作弊的根本原因。

UBS面试:
咱乡巴佬这下也知道投行长啥样了。同时陆家嘴和淮海中路的各大写字楼也一一光顾过了,金茂,震旦,中银,汇丰,花旗,汇亚,香港新世界,香港广场,瑞安,中环,企业天地,新茂,外滩中心,还有香格里拉~UBS的装修我贼喜欢,和MCK一样让我喜欢,我就喜欢木质装修的办公环境,UBS还有水帘,不错。不过貌似木质装修的地方都太牛了进不了…  
说面试。进去发现是中国人,就说了声“你好”,不料面试官用生硬的中文说“我的中文不好,我们说英语吧。”faint,大概是ABC。自我介绍之后,问我对市场的理解。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证券,证券市场存在的意义,你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趋势的看法…瞎掰一通。  
"Let’s do some maths." 第一题,1加到100等于多少…耗时0秒。第二题,580开根号等于多少,耗时5秒。第三题,玩个色子游戏吧,耗时30分钟…  
这道题目很有意思,玩色子赌博,模拟投资,问我多少价钱该买入,平均能赚多少,盈利的概率多少,有300万你买多少个这个。前面还能应付,到后面越来越深入概率统计的东西,我基本都忘光了。正态分布函数出来,开始一头雾水,在面试官的悉心教诲下,鄙人总算得出了结论。  
结束了他说,如果通过这一轮,下一轮在香港面试。FAINT,肯定和我没关系。

海信笔试:
可怜我凌晨2点才上床,今早8点又得爬起来。到了考场,听说明的时候头上一滴汗。综合测评2小时,下午还有英语测试2小时…… 当时立马想走,不过转念一想,不是挺好的练习机会么。综合测评卷果然用的是北森的,做的时候宛如回到了高考,找出病句,有歧义的句子,说明文阅读…… 紧接着做推理和数学,宛如又回到了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做这个我最拿手了,老子当年可是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_____-后面还有模仿SHL的图表题,哼哼,中文的,怕啥。   折腾了一个半小时总算放我出来了。下午准时回来,我就嘀咕是不是考TOEIC。果然再次被我不幸言中。居然还是盗印的TOEIC的卷子,紧缩排版,题号都没标,图片极端模糊,我预感录音效果也不容乐观。果然。这是我有史以来参加的最“困难”的一次听力考试,虽然TOEIC的难度我心中有数。既然做了就尽量做好吧,最后还是做完了逃出来。   感觉自己做推理题目挺擅长的,很讨厌作SHL的Verbal,虽然还没遇到。估计也遇不到了,KPMG把我拒了。

德勤笔试:
是性格测试。所有的选项无所谓对错,只要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的性格真的不适合德勤,那也不用枉费心机挤进去受罪。所以我完全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来填。  
一定要说tips的话,我觉得就两点。第一是说真话,不要弄巧成拙。第二是由于这个测试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有的翻译得比较蹩脚,中文看不懂就把他直译成英文来理解,就不会有障碍了。时间绝对充足。  
不过我深深地质疑,对于毫无诚信可言的中国人,这样的性格测试有多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德勤群面:
到外滩中心楼下的时候德勤的电话正好飚过来,延续了我踩点准确的风格。似乎都是有备而来的,都知道case的内容,就我不知道,好在case仍然很简单,一个效率很高的工作小组因为业务关系需要拆分,如何解决好这一事件。这次是英文case,中文讨论,英文presentation。升级了。似乎并没遇见什么tough的家伙,面四大就是爽,轻轻松松。鄙人发言不多(因为困-_-),提纲挈领,最后presentation的表现机会也让给了xdjm们。随后两个manager问了几个人为什么非相关专业选德勤,得到了令人吐血的回答。

安永笔试:
太大意了,没想到安永这么嚣张,笔试的许多题目竟然和去年寒假申请实习的笔试题目一模一样!找规律添数连数字都没改。圆圈和方块的推理我还是不会做@_@第三题用什么容器装水,竟然没看懂;正方形挖掉一块让你找是哪一个,这个我擅长;然后是时间换算的小学题目。
5555,看来我的IQ真得不够……  
Verbal部分还是一样,写一封Email,和去年相比题目一个字没变;通过中国的石油、铜、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去年大同小异。然后英文单项选择,一篇主观阅读理解。   怪自己在题目都做过的情况下还不反省以前的错误,一模一样的题目还不会做…… 听天由命了。  

L.E.K. Pretalk & Written Test
没想到完全不管我的动机和经历,上来就大侃朝鲜核问题。哼哼,撞枪口上了吧!本人对此最熟悉不过了。正欲娓娓道来,突然发现自己英语水平不够T_T,用英文讲核武器和人道主义以及集权专政问题好生困难……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你认为朝鲜在国际谈判中有什么优势?
朝鲜应该抓住老百姓生活困苦这一点索取国际援助。  
老百姓困苦为什么还要发展核武器?
因为某些国家对它形成威胁,它要用发展核武器这件事来做谈判筹码。但是…  
(打断)那老百姓呢?
其实朝鲜认为美国威胁它,它才发展核武器;而美国正是因为朝鲜要发展核武器才威胁它。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应该从朝鲜的人道主义灾难入手,争取国际援助同时废核。  
你觉得朝鲜的人道主义灾难是谁的责任?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朝鲜政府对现今朝鲜的状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打断)那还援助它?颠覆朝鲜现政府不是解决当前人道主义危机的最佳途径,尽管它对此负有责任。最有效的办法是国际援助。  
你能保证朝鲜政府把国际援助用在改用的地方吗?可以通过联合国监督。  
很高兴和你有这次谈话。  
10分钟左右结束。其他啥也没聊。  
另外有一个Written Test,把两页长的中文文章用英文简要概括,说的是新加坡航空公司购买东方航空公司股份的事情。这个挺简单的。  
因为英语太烂,预计希望不大   >_<

Oracle在线测试
30分钟数学英语题,包括找规律填数,逻辑推理等等,以及英语阅读,图表分析。感觉质量不错,比shl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中华阴才网相比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一半是性格测试,很像测谎仪,一堆看似普通的问题中间夹杂着无厘头的问题和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还观察你是否前后矛盾来确认你的诚信。  
设计得不错~

Oracle面试
先前我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个公司有多牛。今天到了那里,同一批的18个人,我竟然是仅有的两个本科生之一,大部分都是交大EE和CS的研究生,很多拒了IBM的offer,或者在等Google offer那种…… 让我仿佛回到了上学期的罗兰贝格。  
然后才意识到,这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在所处领域内处于垄断地位,并且员工数量并不是很多。就是说,不会输给微软!可惜我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该公司的文化……  
先是一个小时的游戏,小组讨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15个人需要躲避核弹,庇护所只能容纳6个人,决定哪6个人。类似于Air crash的case。从头到尾,我不算高调也不算低调,自我感觉还不错。   后面一个小时是两个面试官同时拷问。所有的问题我都能应付,但是我砸了。面试的结尾面试官说,你的语气太平稳,让人抓不住重点!同时一些例子也有让人challenge的地方。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不该用pwc的状态来面oracle!这应该是一个比较aggressive的公司,这下完了。   这么好的机会让我浪费了。55555555  
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郁闷!

Dow一面
极其流畅,没有等待,干脆利落,面完就走。  
英文中文已经不care了。GE和Dow都给你offer你去哪个?我说GE没给我offer… 最大优点?举个例子证明。有创造力的例子?解决小组内冲突的例子?反正都是要例子。我把简历上几乎每件事都掏了一遍。  
还有抽签做presentation,最钦佩的人?他有什么事迹?他的什么值得钦佩?  
20分钟。问她 "How long will I be infromed if …" ‘ASAP. Maybe this afternoon~’  
汗。

Dow二面
昨天一面结束的时候HR说了一句’maybe this afternoon’,this afternoon果然来了二面通知。效率超高。  
来到陆家嘴震旦大厦,时常在外滩看到这座金光闪烁的大楼,今天终于有幸进去瞧瞧了。比瑞安恒隆中信泰富梅隆镇中银香格里拉都要宽敞,出了电梯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宴会厅,转了大半圈才找到陶氏的前台。  
4位欧美面试官分两组,每组半个小时。用的语言我就不提了,但是前半小时我并没有很进入状态,有的问题回答得不好,并且技术性的东西我无法用英文表达,连万用表我都不会说。半个小时换组,我渐入佳境,大概是有一位面试官是美女吧,金发美女哦,端庄的那种。所有的问题都答到点子上了。  
Dow的面试的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求你举例子,所以你必须准备很多例子。我今天两组一共被问了15个左右的例子,简历上实习经历肯定是不够用的,我把学生会例子都拿出来凑数了。问题大部分集中在Teamwork方面,你在团队中解决冲突,帮助别人,如何学习等等。欧美面试官都非常nice,不会设任何陷阱,所以整体感觉比较轻松。我还意犹未尽时间就到了…… 可惜一开始进入状态太慢,可能前面那组砸了。  
Dow的所有面试闪电般结束。

Oliver Wyman笔试
奥纬合并美世之后第一年招人,今天有幸去笔试玩玩。时间总共只有20分钟,30道相当简单的数学题。但是考官在名单上找我名字的时候和我纠缠了一会儿,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前面也不够抓紧,结果总共只做了25题。算了,笔试过了面试也一定挂。呵呵

Oliver Wyman群面
Taxi到香港新世界,这下轮到我瞻仰牛人了。Oliver Wyman的case其实也不难,一个奶酪产商的利润下降,想办法。问题是参加面试的人太牛了,打从Mr Aggressive一开口,我就认定我进不了下一轮,所以干脆乖乖做个听众欣赏完了整个过程。再次升级,英文case,英文讨论,英文presentation。同组6个人,2个主角,1个配角,3个观众。说实在的,三位演员的英语都非常强。佩服。难熬的一小时下来,我觉得我不喜欢咨询公司aggressive的气氛,我已经在犹豫下周要不要去面麦肯锡了。在Dow养老也不错,嚯?

瑞安在线测试
非常有意思。1个小时时间,20道数学题。主要靠的是观察力和逻辑推理,有一定难度。做下来感觉很爽,没有SHL那种求死不能的感觉。有一题到现在也没想出来,还有一题超时,总共有把握18题。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瑞安一面
在铁生馆很方便。面试我的就是主持宣讲会的徐小姐,相当老练。问问题毫无规律,并且完全看不出她对我说的是否接受或者认同,最后回答我问的问题也是避重就轻,没有说什么实质内容。我对瑞安和房地产行业也确实缺乏了解,所以一点感觉也没有,估计不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

瑞安二笔
已经经历了一笔一面,不知道这回为啥还要在线测试。鉴于现在测试时间还没截止,不好透露测试的题目细节。提前10分钟完成,毅然交卷。  

麦肯锡笔试
这是迄今为止我做的最有意思的笔试。1个小时3个案例,你将跟随麦肯锡的顾问小组来一步一步调查事实,然后问你的看法,做出选择,同时考验你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很有意思,可惜时间不够,要是多给10分钟就好了。完蛋了,莫非喜欢上了麦肯锡,这种不可能的地方?sigh,以后多看看案例,挺有意思的。  

麦肯锡面试
我敢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哪次面试像今天这么紧张的。就是因为对方是Mckinsey。其实我倒不是紧张结果,因为拿到Mck offer的概率小于10%。就是怕自己到时候面对case一句话说不出来。  
开始面试。两位Consultant做面试官,开头的Chitchat我应付自如,面的多了。随后开始case。一句话,黄金周取消对旅游业有什么影响?其他任何信息都要靠自己去向面试官询问。我询问旅游业有哪几个方面,回答旅馆、旅行社、旅游景点。我发现先前看的什么模型都没用,干脆就从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分别入手。黄金周取消,会有更多的传统节日带来的假日,但是周期缩短,游客多数会倾向于游览就近的景点。对于大旅馆来说,由于其接待能力强,即便是在最繁忙的黄金周也能做很多生意,所以黄金周取消必然带来营业额的下降,然而对于小旅馆,由于其接待能力有限,在黄金周客满,在其他假日也会客满,总体来说是有利的。这时候面试官指出,你认为大的豪华宾馆的客源主要是什么?商务人士还是旅游者?我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我把所有的客源都定位成游客,并且大小旅馆的区别仅仅在于床位的数量。这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已经挂了,不过还是继续坚持面试。随后谈到旅行社,在面试官的引导下,我指出通常注重国际旅行或者长途旅行的大旅社必须转移阵地,因为黄金周取消必然导致这块市场的萎缩。而对小旅行社来说,这是开发地方周边游的好时机。旅游景点也是一样,大的旅游景点为了挽回远程客源,可以在节日举办特殊的活动和宣传来吸引游客,小的景点应该加紧使自己出名。面试官又指出,时间不够,再多宣传、活动、优惠有用吗?语塞。其实我的思路虽然不全面,但至少有基本的逻辑框架。我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英语。用英语拉家常和做常规面试我是不在话下了,但是做case还是非常吃力。就是我的嘴跟不上我的思维,很多想法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给面试官的印象是最直接的,我的失败60%以上应归咎于此。  
当场宣布结果,挂了。从麦肯锡出来,心情倒是蛮轻松,因为挂得心服口服。实力不够嘛。

马士基笔试
早上9点马士基,干脆利落。对于传说中的性格测试,我现在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全部据实回答,避免弄巧成拙。马士基的智力测试挺好玩的,12分钟做60题,可惜我只来得及做40多题。整个笔试时间不超过30分钟,赞。 

库柏笔试
10点库柏笔试。又是性格测试,不过没有马士基的好玩。后面是英文阅读,前两篇超难,讲冰川的形成和咖啡因的机理,整篇变态专业词汇;后两篇是美国人口普查的发展和英国企业私有化过程,相对容易。试卷是复印的,大概是盗印来的吧……  

库柏群面
今天太tough了,三个群面。和大猪头早上5点半起床,7点45赶到龙阳路地铁站,大雨滂沱,寒风凛冽,预告的班车却没出现。心里直骂娘,麦肯锡让我这样就算了,库柏,哼……  
盼了半天总算盼来了,到了库柏倒是没等多久就开始了。中文case,中文讨论,中文presentation。某公司的一个作为cash cow的子公司的总经理希望把该子公司的利润用于自身发展而不是提供给母公司。如何解决?这么简单的case。小组成员都不算aggressive,大猪头非常gentleman,大家很快统一了方案。然后就坐车又到了龙阳路。

惠普电面
来点号码不能显示,就知道是惠普的。竟然是中文。问的问题很普通,讲讲例子,证明为什么要这个职位。大概就是初步筛选一下。时间总共才6分14秒,但是我自信自己一定通过这一轮。面试不在时间长短,1分钟确定你能进下一轮,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汇丰笔试
汇丰的笔试是典型的SHL,35分钟35题Numeric,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做出了,感觉Numeric一向难不倒我。恐怖的还是verbal。25分钟12篇文章48题,时间来不及是肯定的,我有两篇没做。同时’cannot say’十分困扰我,如果题目说了文章中的部分信息,例如,文章中提到“A和B都是事件的起因”,而题目说“A是事件的主要起因”,究竟算True,False,还是Cannot Say?谁来帮我解答一下。  
汇丰的招聘日程还是让我狂汗。笔试完要电面、单面、在线问答、AC,一共五轮之多,春节之前发offer一刚…那时候早都签好了。  

英格索兰一面
下午要不要去英格索兰让我犹豫了很久,在长宁区遵义路,晚上6点还有人工智能的考试。最后坐在72路上面犹豫着犹豫着就到遵义路了。那就进去吧。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组面试。竟然12个人一组,讨论时间只有20分钟。超级简单的案例,讨论旅行社发展那种旅游项目,城市,乡村,远足,还是高校。不需要分析策略,只需要得出结论。投票表决一下不就解决了吗……  

埃森哲笔试
印刷质量很差,明显是草草的复印的,再加上糟糕的宣讲会,令我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考了GRE词汇,完全不会;数列题目难度挺大,不知道有没做对;逻辑倒是不难;翻译和作文也挺顺利,不过有字迹潦草被安永鄙视的前科,也有些担心。总而言之,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这个我原本最向往的公司的笔试是否通过我已经接近无所谓了。

埃森哲群面
“上海银座中心”,的士司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群面的case和前几天的截然不同。竟然是SAP实施的专业案例。一个外资电子公司已经在海外的工厂成功实施了ERP SAP系统,现在它的一个北京制造厂也要上SAP。6个月时间,4个组,100多个关键用户,怎么安排实施计划?时间如何分配?工作小组成员如何组成?一头雾水。所幸本组有一位交大研究生深谙此道,在2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里给其他3位组员作了个training。大家都不笨,最后好歹理出了个东西来。我尽我所能展现一个不懂SAP的人能够展现的所有东西。结果未知。

易唯思笔试
中午有易唯思宣讲会和笔试,没事就去玩玩。竟然是印度人开的公司,在印度、中国、智利有团队,承接的多数是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南美的外包业务。兴趣不大,但是还是认真参加了笔试。英语作文again,阅读和逻辑轻松搞定。

新蛋笔试
随后赶场参加了传说中有投就有笔的新蛋。这个公司名字真可爱。不过笔试却一点也不可爱,英语测试包括24个选项打乱的变态完形填空,还double,加上8片变态阅读理解,总时间竟然只有50分钟。明显不可能做完。中文逻辑智力测试更夸张,20分钟80题,本人英勇的做完了一半。不知道其他人结果如何。  

新蛋群面
地铁到上海体育馆,发现来不及了,打车杀到延安西路江苏路。发现大部分都是交大的。超简单的群面,喜欢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先辩论再达成统一意见。我的心态很放松,信口就说,不知道有没说了什么不妥的词句。反正至今没接到通知。

新蛋二面
新蛋二面。Face to Face for 30 min。关键的失误在于没了解清楚新蛋的业务,把它和淘宝之类的C2C网站混为一谈。电子商务盲啊。暑假实习面MFG时候已经吃了一亏。第二个问题,又是老毛病,和Oracle一样,说话不够有激情。我觉得我已经有所改进了,并且在谈到自己的缺点的时候谈到了这一点。所以这对面试的影响应该没有Oracle那么大。  

美世面试
本年度最糟面试莫过于今天。一开始就不match,我一个交大电子工程的和8个财大保险精算的坐一起,显得我是局外人。笔试出奇的简单,怀疑我是不是没看懂题目。随后的面试非常郁闷,因为专业不对口,直接就对我不感兴趣,走流程。等了一个小时,面了10分钟。职位是养老保险模型设计,一窍不通。算了算了……

SAP在线测试
今天做了SAP的在线测试,和Oracle的是一个系统。但是难度要小,80分钟测试我60分钟就完成了。主要考数学、逻辑、英语阅读,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求素数的流程图。

SAP电面
正在玩游戏,收到SAP电面。大概主要是测试英语,要我描述实习经历。倒背如流。随后聊了聊动机,就叫我去面试了。

SAP Super Day
远在张江的SAP,费尽周折总算到了。果然国际一级牛公司,戒备森严:门卫盘问,门房登记,大厅领牌,大门门禁,办公区旋转门门禁……  
一见到同来面试的人心又凉了。一共10个人,8个交大研究生,一个华东政法拿到渣打offer的大牛,还有我。  
先是群面。这个群面我喜欢,每个人准备自己抽到的一个Topic,准备15分钟,然后做5分钟的presentation,随后其他人提问题,你回答。今天我始终记住要energetic,做得不错。可是那个德国面试官笑都不笑一下,好恐怖的说。哈哈,过关了,幸运的成为6个进入下一轮的人之一。  
然后是两组face to face。先由两个德国人来检验我的soft skills。这是我遇到过的最tough的面试。我刚说一句话就开始challenge我,十分尖锐,并延续到面试结束。到高潮的时候两位面试官竟然大拍桌子,我只有招架之功。我也意识到surpport consultant是一个相当tough的工作,我很可能就要面对这样的客户。面如死灰的走出来。  
然后的hard skills更糟糕。竟然狂问我技术问题。从C++的虚类,到数据结构的二叉树,排序法,再到JSP和Servlet… 支支吾吾,完全答不上来。一句话,一塌糊涂。  
搞到6点半,一切都结束了。SAP的全部面试在今天结束,3天之内告知结果。爽快。虽然我知道希望渺茫,但是今天没觉得白跑一趟.

瑞穗银行一笔+一面
这次踩点到达,总算没迟到。笔试题目很诡异,竟然是问有几个选项是和一堆词中间的某些词一致。就是看你眼睛花不花。后面的数学计算和推理都超级简单。30分钟完成。 
随后进入漫长的等待。7个人一组轮流单面。在等待了近两个小时之后我获得了10分钟的面试机会。常规问题我都应付了,一个语言描述图形的问题我也清晰的解决了。但是我忘了准备针对这家公司的内容。你对瑞穗银行有多少了解?是否考虑去欧美外资银行?这两个问题我答得不好。如果败了肯定就败在这里。诶,对金融一窍不通.
顺便讲一讲瑞穗所在的汇丰大厦。这个大厦里清一色日资企业,所以所有的告示都是中日双语的。一大特点就是,空间被划分为很多块,相当狭小,然后纷繁复杂,如同迷宫一般。我笔试结束后去洗手间回来,转了好几圈找不到来时的路,因为每一个交叉口都是一模一样的。在迷宫中的每一个门都有电子装置,必须刷卡才能通过,包括厕所。真是日本特色…

瑞穗银行二笔+二面
本来以为这家早挂了的,没想到隔了两周半通知我去二面。先是和一位Manager级的女士聊了半小时,大概问了我的特长和兴趣的领域。并且问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感知,和是否愿意学日语等等。败笔在我竟然不知道银行有哪些部门,所以她问我对哪个部门感兴趣的时候我只好扯淡。总体来讲还是比较愉快地。  
随后用英语或日语写一篇文章,时间45分钟。还好,又是扯淡。

瑞穗银行三笔+三面
Final。第三轮笔试是性格测试。第一部分是待人接物的风格测试,照实写。第二部分是MBTI测试,我早就做过了。我知道我属于的那一类中有个职业叫“银行家”,那我就更没必要不真实了。  
面试官是一位和善的副行长。从金融如何吸引我开始,很自然的引出了两段经历,还和我探讨了GE这个公司很久,取得不少共识。然后聊爱好,聊电影聊得很投缘。最后他还给我讲了很多工科学生应该如何适应金融行业的东西,原来他也是工科出身的。投缘。  
这轮面试感觉不错。

雀巢电面
正在看电影,收到雀巢电面。如果失败,肯定是败在对FMCG的理解上。事实上我对快消一窍不通。我只能尽力敷衍。然后英语说一说大学四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

雀巢AC
远在金桥的云桥路,和面试实习时候的Tektronix相隔不远。雀巢AC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两相互了解5分钟,然后介绍对方3分钟。整个过程英文。  
第二部分是辩论,分两队,先各自准备,然后抽组,组内讨论,然后正式开始辩论。辩论首先由双方各4人分别作英文陈述,随后是15分钟中文自由辩论,最后是双方第五个人作英文总结。事实上中英文对我来说早就无所谓了,用中文辩论还稍微有点不习惯。sigh,打完这句话发现自己真狂妄。  
我很喜欢辩论,辩起来就很激动,大概给各位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是face to face的面试。正在等待期间,渣打的内应打来电话,哈哈,我是今天渣打电面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自信心极度膨胀。  
我是最后一个单面的。大概是自信心很久没这么膨胀过,这次面试异常成功。以前我总是被面试官说不够自信,不像做销售的。今天我面雀巢销售培训生,面试官竟然当面夸我像个salesman。面试,就是应该自信。  

箭牌笔试
箭牌笔试,考智商和英语,我早就成为笔试狂人,这种水平的笔试完全不在话下。智力题超级合我胃口,英文也很容易。60分钟考试,40分钟搞定。

中德安联笔试+面试
杀奔威海路中德安联笔试,更加合我胃口。时间比较紧,10分钟一个section,我都能提前两分钟左右搞定。哈哈。随后的简短面试,胡诌一通。

尼尔森笔试
Taxi飚到复旦尼尔森笔试,10道小学应用题。两个case study。20分钟做完应用题,50分钟写完两篇文章。又提早了20分钟交卷。

阿斯利康电面
问对医药行业的理解,为什么选医药行业,自己的三个优点。阿哈,发现自己口语越来越纯熟了。

飞利浦在线测试
性格测试。反正现在没有顾虑,完全按照真实情况回答。

渣打电面
渣打电面,本想周三晚上好好准备的,不料梁静茹东方神起品冠周笔畅一干人光临交大,整晚都耗在看现场直播了。  
周四早上,醒来时已是11点。sigh,离渣打电面还有2小时…吃饭先。  
90分钟时间,30分钟打电话搜集情报,在此感谢Lucy,暖暖,Baby。60分钟准备自己的说辞。后来发现15分钟就准备好了。  
13:10,渣打电话准时到。30分钟,十几个问题,虽不能说对答如流,但也算是充分发挥,自圆其说。总体来讲,除了Why SCB,Why Bank,Why IG这种问题之外,渣打的电面突出了2点,一是Teamwork,二是客户至上的服务心态。  

渣打银行面试
类似于Dow二面。两位面试官,一位中国人HR,一位东南亚Line Manager。一开始聊了几句,说得很乱,于是进入正题。感觉就像电面的威力加强版,一个又一个设定好的问题。说了大约半小时英语,面试官说你可以说中文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口语被鄙视了。如果是的话,那可是我第一次口语被鄙视!Manager尝试用中文问了个问题,没听懂,只好用英文重复一遍,听懂了。瀑布汗。  
面试题很注重应聘者对金融的了解,以及Teamwork。总体感觉一般,听天由命。拜神拜神…   一个小时的面试结束后,和面试官互道Merry Christmas。  

以上就是某面瘫的求职小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