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看图说话(四)

转眼之间,距我们离开那片神奇的大陆已一年有余,在那遥远的大草原上,角马的迁徙高峰来了又去,狮子和羚羊的生死对决还在继续,我们的导游大叔也许依然开着车穿行在灌木之间。然而,在刚刚逝去的一年里,大家的视线却离开了动物的生息繁衍,转而集中在来自非洲的死神——埃博拉病毒。而现在,连这病毒,也几乎淡出了,我这最后一点尾巴,却还没有了结。

回顾这次行程,除了马赛马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么?那肯定是有的。那么,看完马赛马拉,再去其他地方,还会觉得新奇、激动么?那就未必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安博塞利,那里的动物量仅次于马赛马拉,分分钟就征服了我这样即便在动物园也没见过瞪羚和角马的人。相信其他人都有跟我差不多的感觉,在安博塞利,不管看到羚羊还是长颈鹿,不管是落单的还是成群的,不管是离得近离得远,我们都激动得大呼小叫,一定要司机大叔停了车,拿着相机一通按,拿着望远镜一通看,当车轮开动时却还是恋恋不舍。估计大叔心里肯定在暗笑:一帮多么无知的人啊。

但是,离开马拉之后,甚至是还在马拉的时候,就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一方面,恶劣的气候在不断折磨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在马拉,大家很快就取得一个共识:角马这个物种的生存策略就在于以量取胜。看惯了盖满整个草原的角马和斑马群,从路旁一直延伸到天边,直到变成蚂蚁大小,大家很快就把兴趣转移到肉食动物身上,似乎只有看到活动的肉食动物,才值得大肆兴奋一番,否则,当偶遇的驴友问你看到了什么,还真是说不出口呢。

肯国不算小,交通状况又不乐观,所以做攻略的时候为路线问题很是头疼,如果是时间或预算比较紧张的驴友,其实可以只去安博塞利和马赛马拉就好,如果想看火烈鸟,去一下纳库鲁湖或者博格里亚湖,基本上也算是瞥见大草原“全貌”了。当然,如果有兴趣有时间,那么,多停留的每一天,去的每一个地方,也都不会浪费。我们的确在每个地方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最远和最后的桑布鲁,虽然游玩时间很短,但仍然收获了小花豹的大惊喜。

下面进入正题,把剩下的看图说话完成吧。

要说我们此行最神秘的动物,应该是犀牛吧。因为偷猎,野生犀牛的数量非常少,也让那个这种大块头的生物远离人类,我们完全没有机会近观它的尊容,更别提辨别黑犀牛和白犀牛的区别了。下面就是我们在纳库鲁看到的此行最近距离的野生犀牛了。

因为季节关系,纳库鲁只有小群火烈鸟活动:

迎面而来的水牛群。本来树丛中有一只鬣狗觊觎小水牛,可惜很快就被这些庞然大物吓跑了。

向博格里亚湖进发的过程中,会经过东非大裂谷和赤道。一提到大裂谷,地球的疤痕,就会以为它一定是无比壮观的,再加上《狮子王》里木法沙的惨死,更让人抱有无限遐想。可是,也许正因为它的大,峡谷底部宽阔又平坦,不管是穿行在下面,还是站在上面朝下望,都只是觉得就是面对一座正常的山崖,丝毫没有联想的余地。至于赤道,就是下面这个牌子:

博格里亚湖的火烈鸟果然不负期望,好大一片红红的铺在水上。只可惜这种鸟儿很害羞,一旦有人就远远地离开岸边。长腿长颈本就是一种优雅的设定,再加上鲜艳的粉红色,就更使得它们充满了谜一样的魅力。面对火烈鸟,我们深刻感到手中相机的无力,无论怎么拍,取景框中的画面都远远无法和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媲美。王勃诗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是当飞翔的本就如落霞般绚烂,那又是何等样的意境啊。

“落霞”群中有不少顽强的食府大鸟:秃鹳,比起容易受惊的火烈鸟,这些秃鹳显然更适应与人为伴,内罗毕市内也能见到,应该是被人类的垃圾堆吸引而去吧。

看似祥和的画面其实并不平静,野生动物们的生存压力一点儿不比人类小啊,随时都有捕食者的恭候,享受优先的一个瞬息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看看低调潜伏的鳄鱼君,第一张图中的烂木头摇身一变,就成了第二张图里食物链顶端的霸主,不费力气就逮住一只大鸟:

路边的长尾猴,这么标准的坐姿简直可以拿来入图谱了:

离开博格里亚的路上,看到私人保护区内圈养的犀牛,拍到了此行最清晰的犀牛写真,可惜是隔着栏杆的:

从博格里亚到桑布鲁又是一天艰辛的跋涉,路上经过一个瀑布。远远望去,瀑布边的树林中有一群疣猴拖家带口,跳上跳下,玩得不亦乐乎,真有点儿花果山水帘洞的意思。

桑布鲁是地理位置最偏的一个保护区,也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可能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这里有几种特产动物,虽然忙于赶路,在此处停留时间很短,但也算是见全了这些特产们。

先来一张细纹斑马,它的特点就是纹路更细更密,是不是看多了有点儿晕?

东非剑羚,长长的角非常漂亮,可惜拍摄的时候天色已晚,效果都不太好。它在阿拉伯半岛也有亲戚。

最有意思的还是长颈羚,长长的脖子,非常喜欢站着啃树叶,而且可以站很久。

酒店餐厅附近有个小水塘,经常吸引很多动物来喝水,这是一群找水喝的疣猪:

桑布鲁最大的惊喜就是遇到一只刚离开妈妈的小花豹,也许还不习惯独自捕猎,扑了一只老鼠,仍然吃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一点点啃掉,直到连最后一截尾巴都吞下肚去,才满意地舔舔嘴离去了:

上视频,iphone5拍摄,可惜也是天快黑了,不太清楚。

小花豹吃老鼠

整理照片的时候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安博塞利拍的小象吃奶,大象妈妈百无聊赖,就用灵巧的鼻子卷起地下的草喂进嘴里。可惜那土地在我们看来实在是贫瘠,恐怕吃进嘴的沙子也要比草多吧?对于大象这么庞大的体格,如果靠搜刮这一星半点的枯草根,那得吃多少才够。
小象吃奶

爱情白皮书

初识傅真的文字,始于一个同事推荐了她的博客。向来对喜欢旅游又喜欢码字的人充满钦佩,一读她的博客,马上就惊叹了: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啊!

相信大多数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周游世界。在所有可能的理想里,这也许是最普适的一个,不需要任何解释,单是读一遍这四个字,思绪就会被它的韵律带到很远的地方。在我小学、中学的毕业同学录里,在“理想”这一栏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正是这四个字。当时的我们,还很少有人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然而,周游世界的梦想,却已悄悄植根,无论何时何地,它听起来都是一件浪漫又激动人心的事。傅真和她的老公毛铭基,就是实现了这个梦想的人,不光实现了,他们还囊括了诸多最流行最让人羡慕的模式:旅途中相识,一见钟情,克服异地恋,步入婚姻殿堂,辞职旅行,环游世界,写博客,出书…… 多么传奇、潇洒的故事,任谁听了都会心潮澎湃一把吧。

源自对傅真博客文字的崇拜,看到Kindle上架了《最好金龟换酒》的电子书,就买来一读。他们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开始一年多的环游,始于墨西哥,终于西藏。我虽算不上资深驴友,但也自诩有一颗强大的好奇心。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不能拥有他们那样的旅行?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疑问,想要进行一场环球旅行,除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还需要些什么呢?

随着真和铭基的步伐,书的章节也很快进入中美洲:危地马拉,伯利兹,尼加拉瓜……当这些陌生的地名一个个在我眼前展开,世界另一头的神秘面纱正慢慢隐去,危险和贫穷赤裸裸的暴露,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轮番袭来,当然,与至艰考验相伴的,那是绝美幻境。

就在他们结束中美之行,踏入哥伦比亚之时,我朝三暮四的老毛病又犯了。因为书中不断提到两人在西藏相识相恋的传奇经历,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找来交代他们爱情前世今生的《藏地白皮书》,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不得不承认,《金龟换酒》的世界更精彩,像大气磅礴的激流,惊涛骇浪之中总会展现不落俗套的惊喜,但《白皮书》则像一条涓涓细流,虽没有大起大落,却直接流进心底深处,诠释最真挚的情感——爱。

在我看来,《藏地白皮书》就是一本爱情启示录,两个主角娓娓道来,将十年前的那场相遇,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妙的是,随着这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仿佛上演了一场真人秀:看,完美的爱情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读到他们的文字,我简直不能相信,世间会有如此美丽的邂逅。

跟周游世界一样,大概所有人也都期待一场完美的爱情吧。然而,如何才算是完美的爱情?这就比一次旅行要复杂得多了。追求爱情的人很多,于是就有更多人试图“教”我们怎样去爱:长辈们的现身说法,影视剧的狂轰滥炸,相亲解惑节目的据理剖析……看得越多,却越迷失在理智与幻想的八卦阵里。爱情,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状态,却又离不开现实的点滴琐碎。这世上有那么多邂逅,却没有一次可以复制、可以重来。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最适合的也必然无法从别处照搬,那么,究竟该如何面对,如何追求?毫无疑问,白皮书里就有一种答案。我从没见过更完美的爱情故事,也没读过更浸润人心的文字。

合上《白皮书》,再回到《金龟换酒》,继续追随他们的脚步,就仿佛灵魂出窍之间经历了一场顿悟,故事还在原地,我却已走过万里。

在我之前的印象里,中美洲是存在感极弱的弹丸之地,南美才称得上魔幻现实世界,然而,傅真的故事里,中美洲却占去几乎一半的章节,于我,这也是人文地理的教科书。一直都觉得完美的旅行是自然加上人文,只有了解发生在这里的事,认识住在此地的人,才让山川、城市都有了意义。旅行的收获,不光是见识了之前没见过的事物,也包括思考了之前没想过的问题。傅真的游记就满足了所有这些要求,我不光跟着她学习没听过的地名,见识没见过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人物,同时,还思考很多从没想过的问题。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旅行,就像是一次洗礼,相信再怎样倔强和麻木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继续做回出游前的那个自己。在即将离开拉美之时,傅真写道:“出发前我对生活有诸多不满,然而现在的我心中更多的是谦卑和感恩。” 是的,仅仅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也能感受到那荡涤灵魂的力量,让人变得更纯粹,更坚定。

应该很少有人会进行一场环球旅行,但每人每天都走在人生的漫漫长旅上,希望书中的这句话能带给你一些勇气:“旅行的魅力之一就是这种‘残忍’的蛊惑——眼前是荆棘密布,尽头是绝世美景,你还来不及考虑得失,已经鬼迷心窍地迈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第一步。”

摄氏度,华氏度

相信很多初到美国的人最先吐槽的,就是他们使用的英制计量单位,哪怕没到美国,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各种英制单位,也总是一头雾水,查了忘忘了查,紧接着就开始冒火,怎么就有人这么一根筋地要跟全世界过不去呢?

不光换算公式记不住,就算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到用的时候也还是只能黯然打开计算器,心算跟不上啊…… 就说温度吧,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怎么换算?公式如下:

华氏度 = 摄氏度 × 1.8 + 32
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1.8

使用华氏规则,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华氏32度,沸点是华氏212度,是不是很奇葩?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就搜了一把,维基中文里面这样记载:

科学家华伦海特用三个温度来标识他的这种温度计量方法:
1. 由冰、水和氯化铵组成的混合盐水,是当时能得到的最低温度,标记为0度。(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2.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标记为32度,这是因为华伦海特当年38岁,他在母亲70岁生日那天发表华氏计量法,于是用70减去38等于32度。(神马!有这么随性的科学家?)
3. 第三个刻度是96度,是他的体温。(逻辑何在……)

看到这样的解释我就按捺不住了,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啊?中文维基就提供了这么点信息,于是我就继续猎奇,切换到英文维基,信息量果然增加很多,但是一番研读,却把刚刚升起的好奇心谋杀殆尽:里面半句也没有提到过华伦海特的母亲大人…… 至于刻度值为什么选得这么奇葩,倒是解释得挺清楚,只不过那解释太科学太周详,我也没兴趣复述了。

摄氏华氏的纠葛暂且不提,英制单位中的其他计量也都是个个让人抓狂。至今仍然很不习惯连“茶匙(tea spoon)”、“汤匙(table spoon)”和“杯(cup)”这种变化多端的东西也会出现在单位的位置上。

如果单说公制和英制之间不好换算,也就罢了,除了我们这样的外乡人,土生土长的美帝人民一般也不考虑换算的问题。但如果认为他们毫无压力,那我是果断要怀疑的。虽然不需要换算公制,但英制内的换算总会碰到吧?

我们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体积单位呢,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立方毫米,换算起来不管是10还是1000,除了位数多点,其他也没啥问题,相信大家小学时都觉得单位换算是送分题吧。但如果你以为英制单位的大家庭也这么和谐,那就太天真了,这里不得不举一点反人类的例子:

长度单位:
1 英里 = 1760 码,1 码 = 3 英尺,1 英尺 = 12 英寸(有谁能算出来1.5英里等于几英寸的?)
用我们的语言解释一下:
1 英里 = 1.609 千米,1 码 = 0.9144 米,1 英尺 = 0.3048 米,1 英寸 = 2.54 厘米

所以你一定能理解,我为什么早就放弃了英制单位换算这件事,对心算实在是没自信,就不用折磨自己了。

再来看看体积界,如果你认为长度的立方就是体积,那么世界就太美好了。

液体体积单位:
1 美式加仑 = 4 夸脱 = 8 品脱 = 16 杯 = 128 液体盎司 = 256 汤匙 = 728 茶匙,
与我们的关系是:
1 美式加仑 = 3.785升,1液体盎司 = 30毫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体积的计量,英式单位和美式单位是不一样的,而美式的固体单位和液体单位又不一样,而且体积领域的单位多如牛毛,看得我头晕眼花,不知是他们文化的哪一面,让美国人如此热衷于区分各种不同的体积?
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考下这个链接,顺便验证下里面内容的真伪,我也不确定这版本对不对。
http://www.123cha.com/unit-converter/capacity.php

有没有发现,美国人在度量体积,尤其是液体体积的时候,很喜欢用二进制,这是不是他们计算机产业如此发达的原因呢?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想问一个问题:美国到底为什么要用英制单位?不过我不是要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推荐一篇知乎的问答吐槽帖,实在是太欢乐了,不得不分享一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45509

囧对话

离开米国前的倒数第二个礼拜,第一次有机会和印度阿三哥一起出台。以前从来没和印度人正经地聊过天,而印度,又一直是一种迷雾般的神存在,我免不了问了很多初级的问题满足一些好奇心。于是,我们就开始互相普及基本国情。

 

阿三哥:中国圣诞节放几天假?(后来我发现,他只是想抱怨美国只放一天假这件事,印度公休假太多了)

我:我们不放假。

三:(极度惊异状)为什么?

我:(莫名)因为那是中国……

三:但是你们有很多天主教徒啊!

我:(…)哪有,不是啊,中国天主教徒很少的。

三:你不就是天主教徒么?

我:!!!什么???我不是啊!(轮到我惊诧了)

三:(更加不解)那你为什么叫Cathy?!

我:@#¥%……

三:那中国人婚礼上为什么穿白纱?!

我:&*^%¥#……虽然我们穿白纱但从来不去教堂好嘛, 我们只在酒店摆酒好嘛……

三:所以Mike也不是天主教徒么?

我:(拼命点头)对啊对啊,中国人大多不信教,不要被他们的英文名蒙蔽了。

三:(无奈)原来这样啊…… 我一直都觉得奇怪,怎么中国人那么多都是天主教徒……

……(此处略去若干字)

三:那你们的庙里供的什么神?

我:大多数是佛祖。

三:但佛祖是素食者啊?(他狡猾地笑了一下,他也知道素食者在中国并不好过)

我:……所以我告诉过你嘛,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我们才不像你们,全国人民都不吃肉,吃肉的还不吃牛和猪……怪不得佛教在印度那么小众,你们都爱跟自己过不去啊)

三:那你知道佛祖是怎么成为佛祖的么?

我:知道一点。

三:我也知道一个版本。事实上,在印度只流传着一个版本,但我觉得那不一定是真的……

我:……(满腔疑问,什么意思呀,跟我探讨佛教起源?但是我不知道释迦摩尼和菩提树用英语怎么说,所以决定用沉默扼杀这个话题)

 

我一直以为,在认识了 Extra Li(李多余)之后,外国友人们会对中国人的英文名有个正确的预期,不会太认真对待。显然这个阿三哥还没学会这一点。现在他遇到了叫Cathy却不信教的人,知道有人穿白纱却在酒店举行婚礼,还有人一边拜佛一边吃肉…… 什么时候,中国人变成这么尴尬的形象?

也许,他们终究无法理解,英文名这个东西在中国存在的原因和诉求。窃以为,这与中国在近代史上所受的极端屈辱造成深入骨髓的自卑心理有关。可是,我们所谓的“常见英文名”,有多少是没有宗教色彩的呢?本来是一种趋同的迁就,却变成了拙劣的模仿……

英文名暂且不说,那么,白色婚纱和西式婚礼的压倒性风靡,又是怎么回事呢?三哥对我说:我们都是很注重传统的国家,所以很多事情容易互相理解。当他告诉我他不想在美国工作是因为离家太远,他想待在每个周末都可以飞回家的地方,那是我最震惊的时刻之一(要知道他未婚没女友,他指的是父母的家),我说你真是太特别了,要知道在中国,这种话只有我对人家说的份儿,不可能有一个男的对我如此倾诉。我同意中国和印度有很多共同点: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屈辱的近代史、还有正在涌起的移民热潮。这两个国家,都卯着劲儿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站起来了,也许就因为这些共同点,让我们在政治上一直都是竞争对手,无法成为朋友。我知道,中国的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这一点没有其他国家可以相比,但是,今天的中国人究竟是不是注重传统?这点我却不敢肯定。当然在这位外国友人面前,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啊是啊,我们都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所以也看重家庭,不像这些西方人,完全不把父母放在心上~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看书总是拖拖拉拉,看了一半的书可能会被搁置一边,然后开始看另一个半本,再看另一个半本……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记得,哪本书是看过一半的了。龙应台的这本《大江大海1949》就是这样,我已经不知道第一次翻开它是什么时候,只知道它已被尘封许久。

我并没有超强的记忆力,隔这么久之后再次翻开这本书,前面的故事,已在我记忆里支离破碎。所幸这书前后依赖并不强,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拿来读,并且依然很吸引人。从书名就看得出书里的故事是什么年代的,这样的故事由一个台湾人笔下写出,无怪乎我在豆瓣上都搜不到它。

感觉得到,作者做了很大努力,想要拨开迷雾、摒弃成见,讲述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大事记,而是很多小人物的生命抉择,很多家族的悲欢离合。

以前没有读过龙应台的文章,但在这本书里,处处充斥着一股柔软的力量,不似摧枯拉朽的狂风巨浪,却如润物无声的毛毛细雨,娓娓道来之间,就让人的心,变得纤细、温柔。用作家自己的话说,那个年代,“天崩地裂,死生契阔”。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而每一个被历史车轮碾过的家庭和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看过天崩地裂,走过死生契阔,那些故事,多半都已尘封,深藏在僻静的角落。这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在那一代人集体离我们而去之前,抓住那小小的尾巴,告诉人们,那个年代,在烽火连天的背后,渺小的个人,究竟是怎样存在着。

读完之后,忍住深深的叹息。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发现这本书是引起很大争议的,有人说她修史不正,有人怨她偷窃成果。看多了现在互联网上的口诛笔伐,对于这些争议,反而觉得正常了。要想没有争议么?那除非你的东西没人看到。

读了龙氏的文章,我才注意到,自己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原来是那么贫乏,而且很多都来自于影视作品里的呈现,几乎从没有认真思考过。离我们最近,影响我们最大的一段历史,在我心中,血淋淋地残酷,却也冷冰冰地简单:它是地道战、地雷战的同仇敌忾;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是董存瑞、邱少云的壮烈牺牲;是“烈士的鲜血染红国旗一角”的口号。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我忽略了,那段历史,其实应该是最有血有肉的。再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一九四九是个大分水岭,决定了现代中国,以至香港、台湾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一切,都是从六十年前开始的。如果要在二十世纪挑出最重要的一年,我会挑一九四九。”她说六十年前,因为这本书是2009年出的。

龙应台在台湾出生,所以一开篇,她就以“失败者”的后代自居,这本书,就是一个自称为失败者后代的人,观察、思考后,展开的一幅历史画卷,所不同的是,这幅画卷透过一个个小水滴的折射,用鲜活的生命和丰沛的感情,诠释了大江大海。

有些历史,不该被忘记,哪怕,它是出自台湾散文作家的笔下。

肯尼亚看图说话(三)

继续马赛马拉,在这个大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而这里的主角,毫无疑问应该是角马吧。这是一种很迟钝的生物,到了马拉就知道,他们是以数量取胜的。看远处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的,全都是角马大军……

这种生物喜欢用后蹄挠痒,虽然它做这动作无比自然,但每次看到还是忍不住要惊一下。这张图里最右边那只就正进行着这个有点滑稽的举动。

在这个季节来到马拉,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角马过河。弯弯曲曲的马拉河两岸都挺陡峭,过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河里还潜伏着无数河马和鳄鱼。河马最喜欢的事就是在泥潭里睡觉,看这一大群睡得多开心啊。

鳄鱼也不是喜欢运动的物种,总是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等待机会的到来。河马可不怕鳄鱼,大家一起晒太阳~

过河中的一小群角马。他们是排成队游过岸的,而并不是走的。

金合欢上的守望者。

路由器君是最好拍的模特,容易发现而且动作缓慢,经常一动不动待好久,悠长的脖子和苗条的身段,随便一摆都是张漂亮的图画。

知道下面这张图是什么?这是雄鸵鸟在跳奇特的求偶舞蹈。它蹲在地上,一边摆动翅膀一边甩着脖子,还用脑袋敲打自己的身体,发出很响的噗噗声,节奏均匀,像是为它的舞蹈打着节拍。

这舞蹈从离雌鸵鸟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跳,跳一会走近一点,再跳一会。终于接近雌鸵鸟了。别看雌鸵鸟矜持地背过身装作不理不睬,但她的奇特动作正鼓舞着雄鸵鸟。

结满酸果实的香肠树。

回旅店路上遇到一群归途中的狒狒。这一只坐姿多么端正。

马拉的边上有一些马赛人的村落可供参观 ,很难相信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村里的小孩和牲畜。

一边唱歌一边跳着欢迎客人的舞蹈。

表演传统的技艺:钻木取火。

近观马赛人的房屋。

他们的房子只有很小很小的通风孔,所以里面又黑又闷,这已经是开了闪光灯捕捉到的一群人围坐在屋子正中的主厅做饭的情形。

看了这房子,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悠闲,在屋外晒太阳了。除了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会需要待在这样的房子里呢。马赛人不种庄稼,主要靠放牧生活,所以男人们最主要的工作只是看守牲畜而已,村里劳务,包括盖房子都是女人完成,无怪乎见到他们总是一副安逸清闲的神情。

最后,上一小段角马过河的视频,也是 iPhone 5 拍摄。据说角马过河途中有鳄鱼突然冲出来,不过眼拙的我没有看见……

角马过河

肯尼亚看图说话(二)

接下来就进入了我们本次旅行的高潮部分:马赛马拉。不管有没有角马过河,这里都是肯尼亚之旅的重心,仔细回想,我们也的确是在这里看到了最多最特别的景象。

到达马赛的第一天就去坐了热气球。摸黑赶往气球场地,这是一排躺在地上,正在充气的热气球:

一只只气球,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天亮以后,飞上高空。

离开热气球早餐营地没多久,就遇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头大型猫科,一头怀孕的母狮。她慢悠悠地穿过马路,找了一棵小树的阴影,舒服地躺在里面。

就先盘点一下我们在马拉遇到的肉食动物吧。下面这只雄赳赳迈步向前的母狮正打算去去捕点儿猎物,正是因为决定尾随她,我们无比幸运地看到了狮子追捕角马的一幕。

冲刺前,全神贯注。虽然她已吸引了众多尾随者,但大家都屏息凝神,关掉引擎,不敢发出半点声音,生怕惊扰了她的捕猎计划。

发力途中。看到远处低头吃草的角马了吗?它还完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狮子不愧为草原之王,三下五除二,一只角马已被咬断喉管,却还蹬腿儿挣扎,她所要做的只是死死压住,等待角马断气。

确认角马已经断气之后,走到后方啃了起来。

狮子是草原上最放松的动物了,不必躲藏,不必拘束,不管在哪里,都表现得从容优雅;哪怕被无数游客举着长枪大炮围观,也能睡得安稳踏实;肚子饿了只要随便走几步,就会遇到羚羊斑马,这生活,实在是太惬意了~

草原之王和它的王妃:

虽然马拉大草原上狮子的数量并不少,但你如果以为看到狮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就错了。草原之王当然不会躲避人类,但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趴在树荫下睡大觉,这时候如果你想在开车经过的时候能够分辨出他们,那真是太考验眼力了。我们这样的外人,连一只趴在草原里的狮子,都要导游指了又指才能看到,对于寻觅树下的睡狮,早就知难而退了~

草丛中的狮子。仔细看看,就可能多发现几只哦。

同为食肉大猫,相比于狮子,猎豹和花豹都更难见到。他们数量更少,行动更隐秘,保护色也更加强大。

比猎豹更少的,是野狗。我们在某个黄昏看到了三只野狗啃食一直羚羊。比起不慌不忙的狮子,野狗的吃相就差多了,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还得举目四顾,生怕其他的肉食动物回来夺食。

填饱了肚皮就开始嬉戏。

旁边早就等满了食腐动物,小的是秃鹫,大的是秃鹳。那被丢弃的一块东西是羚羊的胃,因为里面装满了草,所以并没有动物对它感兴趣……

有胆大的秃鹫按捺不住,来跟野狗抢食了。

好不容易捕到的食物,野狗也不能轻易放过,秃鹫又被赶到一边。

最后,上一段狮子补角马的视频,iPhone 5 拍摄。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狮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诡计。

狮子捕角马

肯尼亚看图说话(一)

终于轮到上照片了,这个从我出发之前就被最多人问到的东西。

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微单一只,大部分照片都出自此机,还有一些是同伴用某单反拍摄的。去过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要有长焦头这东西。热心的Edwin同学在我出发之前还特意讲解了光圈快门曝光这些基础,可惜我这种从来没研究过摄影,又被傻瓜机给用傻了的人,看到点儿什么还是只知道一阵激动狂按快门,到头来还是个靠天吃饭的状态。取景框里的景色怎么看,都无法跟亲眼所见媲美,大家就凑合一下吧。

第一站,到达内罗毕。

大概就在我们出发前一个礼拜,内罗毕机场发生大火,原来的航站楼被烧毁。去之前看到微博上盛传一张内罗毕机场极度山寨的航站楼图片,本打算去验明正身的,结果没想到连这个机会也没了,迎接我们的全是当地特色帐篷,而且好些活动都安排在室外。这就是我们从停机坪上见到的海关帐篷:

必须现把这桌上的入境卡填了才能进帐篷:

进入边检帐篷就是长长的队,大概是因为有很多人落地签的缘故,处理起来相当地慢,等了将近一个小时。

出站以后,看到被大火毁掉的老航站楼:

动物行程的第一站:安博塞利

我们住的帐篷和挂满了织巢鸟巢穴的大树,应该是金合欢吧。

帐篷正对着旅店的篱笆墙,休息的时候发现墙外有一大波狒狒路过,本次行程第一次遭遇野生动物,大家都一下子激动起来。

还有小狒狒坐在大的背上。

一群葛氏瞪羚。

保护区的食草动物们都学会了过马路的技巧,不管是大象,角马还是斑马,长颈鹿,每次横穿马路时都明显加快脚步,或者一阵小跑。只有肉食动物们一直是慢慢悠悠,生怕丢了尊严。过马路的长颈鹿。

下面这一只是刚开出旅馆,还没进保护区的时候,在路边看到的。

非常迟钝的角马,这个动物长得实在是太喜感,黑色的长脸,稀稀拉拉的胡子,盯着看它就会想笑。

安博塞利最多的还是大象,路边上就有很多象群经过,大的小的,玩耍的休息的,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就看着他们,但也看不够。

夕阳下,迎面走来回家的象群。

象群的背影:

玩耍的几只:

河边喝水:

吃奶的小象。

这只木象一边喂奶,一边自己也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吃。

大象很喜欢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弄烂泥是为了降温,弄沙子是为了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

象背上的装饰:草或者牛背鹭。

威严的老族长:

河边一只低头吃草的河马,吃得很认真:

第一天的傍晚,就有幸撞到一直鬣狗:

还有安博塞利的落日:

园里休息点的一堆动物头骨,正中那个大弯角的是水牛。

远处很多股小的龙卷风,大草原上非常容易形成龙卷风,但他们都并不持久,要捕捉到并不容易。

草原上,孤独的鹰。

闲庭信步的鸟儿,这只实在不记得叫什么了。

刚刚收翅的灰冠鹤。

棕色的叫长脚雉鸻,白色的貌似是牛背鹭?

小小的斑鱼狗。

旅店围栏上的栗头丽椋鸟,这种鸟儿又多又好看。

趴在路标上的鬣蜥,就像是戴了鲜艳的头套,可惜这个角度拍不好。

离开安博塞利的早上,云开雾散,终于看到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还有山下的马赛村庄。

红衣的马赛人。虽然他们喜欢艳丽的服饰,但看到他们穿行于旷野或山林,却又无比和谐。

第二个点,奈瓦沙湖。这里出片较少,但却在 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 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地狱门公园里的一群疣猪。别看他们面露獠牙,但却无比羞涩,一点也不敢靠近人类,这恐怕是此行拍得最真切的照片了。

在向导带领下的艰难徒步。

绿长尾猴,此行最常见的猴子,好多都在旅馆出没。

Candelabra Tree,没有查到中文翻译,暂且叫它烛台树吧。看到照片才发现,之前的植物图谱里却了它。这种树也是随处可见,很像仙人掌,如果把它割破会流出牛奶状的汁水,可惜是有毒的,不能喝。

又是丽椋鸟,我觉得它才是最漂亮的鸟儿。

毛茸茸的水羚:

河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边泡澡边睡觉,只露个小鼻子小眼,舒服得不得了。

水边的长颈鹿。

一排自在的鹈鹕,非洲人民不会把它们用作工具来捕鱼。

同样很自在的鸬鹚:

这一树是什么鸟?有点像鸬鹚,但是又有点不像……

Kongoni Lodge 救助的小斑马,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人,毛茸茸的身体,摸起来超舒服。

同样被救助的小高角羚,还只能喝奶,又叫斑羚。这张图拍得好像我掐着它脖子似的,其实我只是在抚摸~

一只小的林羚,又叫旋角大羚羊,它可以张到很大。

肯尼亚功课3 – 单词表

肯尼亚功课最后一期,剩下的一些散碎单词。

我这边攻略还没整理完,就传来内罗毕恐怖袭击的消息,真为那边的人们捏一把汗,多么美丽却又灾难深重的非洲大陆。想当初刚从埃及回来一个月,那边就内乱了,一直闹腾到现在都没有结束,希望东非的哥们儿这次能挺过来,千万别让我们此行成为绝唱。

其他动物

Crocodile 鳄鱼

African Elephant 非洲象

Black Rhinoceros 黑犀牛,White Rhinoceros 白犀牛

黑白犀牛的颜色其实差不多,所以很难分辨,黑犀牛非常少,更珍贵。

Rock Hyrax 蹄兔

Hippopotamus 河马

Squirrel 松鼠

Cape Clawless Otter水獭

Termite 白蚁

Lizard 蜥蜴

Chameleon 变色龙

 

植物

千万别以为那边植物只有我列这几种,其实恐怕比鸟类更多,但实在是不认识啊不认识,只能随便写写了~

PS:发现不少地方都有桉树 eucalyptus,当时还颇有点震惊,这几天看《走出非洲》的小说,隐约提到桉树是当时殖民者们专门移植过去的,也算是解了一惑。

Maize 玉米,当地人的主食之一。

Acacia 金合欢,这种树大概是非洲草原上最多的树了,稀树高草说的就是这种树。不过金合欢也有好多种,高的矮的到处都是,虽然长满了尖刺,但还是逃不掉被长颈鹿和羚羊吃。

Sausage Tree 香肠树,结满了香肠一样的果实,不过这果实很酸,人不能吃,大象啊长颈鹿会吃它们。

Date Palm 枣椰树,北非和阿拉伯也有。

Aloe 芦荟

 

其他词汇

在准备和游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其他词汇,我的标准觉得比较冷僻,所以列出来以供参考。

ungulate 有蹄类动物

herbivore 食草动物

omnivore 杂食动物

carnivore 食肉动物

scavenger 食腐动物

nocturnal 夜行的

pouch 偷猎 / poucher 偷猎者

prey 猎物

pride 狮群

clan 鬣狗群

savanna 非洲大草原,无树平原

dwell 居住

den 兽穴

scrub 矮树

肯尼亚功课2 – 鸟类图谱

肯尼亚的鸟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英文不好又不够熟悉大自然,对这些动物们真是听不懂记不住,又分辨不出来,回来补补课,列举一下比较有印象的鸟类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