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人都推荐了说这是本好书,值得看。拿到亚马逊寄过来的书时,它就那么薄薄的一本挤在箱子的底部,一点也不起眼。拿起来翻了翻,有点意思。
与其说是万历十五年,不如说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先生所做的,就是用他的大历史观重新去解构大明王朝末了之前的中国政治生态,并且以这一年为线索,抽丝剥茧,以几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为纲,完成了整个轮廓。
从来不是一个历史迷,通常也不好这口,一堆人在雄辩这某朝某代的野史八卦时,我肯定是在旁边听讲的。不过黄先生这本书,还真不是去究历史的细节来了。这和他的大历史观也有关:基于史实,用演绎的方式尝试去解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深层的政治、经济上的影响,与西方历史的同步比较分析。而至于万历皇帝和王姓贵妃如何相识,如何互为欣赏有心灵的交流,则不在其研究的范围内。
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喜欢。里面对张居正、申时行和海瑞三人在政治上的不同取舍所进行的推理和分析,在人性心理和政治生态两方面都能看到黄先生深邃的洞察力。
这书还是适合有了些年纪有了些阅历之后看,起码得25岁以后。
一些思考和记录:
1)中国历史里的主角,在明朝末年终于由汉族变成了满族人,但满族人也跟着汉化了。以前为了部族为了民族而进行的持久漫长的战争,为什么从来没能真正终止从而开始发展政治和经济呢?即使是万历年间,表面上太太平平,却也没能避免终毁于战争。另外中国人的窝里斗,即使是现在也还留有痕迹,这似乎不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有着文化里的一些基因来决定的。老百姓都喜欢看宫廷剧,出租车司机也能对国计民生饶有兴致聊上两个小时,为什么国人这么好这个和自己八竿子都碰不上的政治却和西方参与式的民主从未擦出过火花?
2)张居正的功与过。其实说功与过有些偏离我本意。张居正身居首席大学士要职,是辅佐万历帝长大的人物。他为什么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什么对皇帝能严加管教,呵斥其浪费的行为,让他节俭。但是背后自己却铺张浪费?人的真实面与表面,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实情况并无多大变化。你去看那些令人咋舌的大贪,欲望之大,手段之黑,脸皮之厚,往往超过一般人的心理预期。不去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想了解为什么这样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一路过来人们只是换过跌倒的方式,却从未真正战胜过自己?
3)关于海瑞的执着。其实无论贪官还是清官,大家都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客观想法。海瑞为人真的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执着的话,那我想他必然也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部分,能提供给他如此强大的坚持的力量。做堂堂正正内心坦荡的人,在无论哪个社会看起来,都是要逆水而行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真的人本性恶?
4)万历年间逐渐深入的平衡地区经济的做法,出发点是为了稳固江山,结果却是先影响经济,再影响军事,最后政治看似清明平淡却在外族的武力侵入下丢盔弃甲。这应该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吧。以史为鉴,现在的中国许多荒诞的政策,某种程度上也阻挡了经济领域的流通性,阻碍了整个社会价值的整合和发展,长期看来肯定是不利于强国的。如果没有松动,不放开国有垄断的那一套,彻底开放市场,那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反之,则应该还有戏。
5)戚继光这个人物经过看这本书,在我脑中更加立体和接近真实了。他是一个体察形势并能游离于其间找到最适合位置的人。虽然他流芳后世靠的,并不是这些。而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面子和里子,该是怎么样的互相的关系。
6)作为哲学家的无奈。李贽,黄仁宇笔下自相矛盾的哲学家,说实话这一段看起来有点吃力,有关儒家那些法则的演绎和变化,以及李贽本身的行为所折射出的一些点,都看不明白。他吃人的嘴还不短,严格遵循过教义却又一度荒诞不经,最终的死法居然是自尽在当时的年代也算是独树一帜——不然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哲学家艺术家了吧。
我还买了一本《中国大历史》,也是黄仁宇先生的,带着这种宏观的思路去梳理一遍中国历史,估计也会很有意思。不过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黄先生已然仙逝,但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应该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