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记4

月跑量第二个月超过100公里,可我却感觉到一段长而寂寞的倦怠期即将到来。我在一遍遍地跟别人讲述我“跑步距离环绕地球赤道一圈”的狂野梦想时,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小腿部肌肉开始渐渐结实起来,每次的跑前和跑后的拉伸变得越来越关键。有时候会跑出去一两百米觉得不对劲,发现没热身,于是停下来拉伸好之后重新开始上路——这绝对是说服你一定每次跑前拉伸的最佳理由。与之相对应的比较令人失望的一点则是,上半身的肥肉最近并没有加速减少。原因也是很显然的,我没有在坚持跑步的时候,也坚持节食。

有时候也会觉得很荒诞。别人在那里大吃大喝享受生活,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流汗自虐。除了跑步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这是真的不是自我安慰!),我觉得跑步更多还是一种态度——喜欢运动,崇尚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所以在坚持跑步做足了态度之后,大口吃肉也算是表明了我的另一部分生活态度。这导致了虽然一直跑步,却没能像以前在德国Rotation那样三个月瘦10斤而是一直保持着7Xkg的体重。至于跑步究竟算不算是自虐的问题,请恰合适的哲学家。

另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处理跑步和练肌肉的关系。我非常着迷于跑步,却对健身房那些笨重的大家伙没有爱。我最喜欢的是在野外空气清新湿润的地方跑上几公里,温度合适,阳光也不错,再有一些鸟叫啊什么的就完美了。对练肌肉完全没兴趣的情况下,怎么样保持跑步的持续进步,是个很头疼的问题。肌肉是全身生长的,所以决定了要保持一定的跑步频率,一定的力量练习是必须的。我觉得有和我一样感受的人肯定是有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办法。

暂时想不到别的,先搁笔吧。

 

 

跑步记3

2014.04.26,晴天的傍晚。空腹,在入秋的墨村查尔顿公园跑圈。12.3公里,1小时19分钟。

这次来出差之前就一直策划着要在墨村的哪个公园酣畅淋漓的跑一次。因为上周跑过量了有点受伤,前几天就都在休息,昨天下班到家天已经黑透,没了出去的念头,就在健身房跑了五公里算是预热一下,今天一整天就等着下班可以把已经欠了一次的12.07公里锻炼补上。

即使如此,换好衣服开始跑得时候却也已经六点半了,大街上满是忙着去吃饭的人们,天也半黑。拾步上路,查尔顿公园坐落在市中心区域的东北方向,大片的草坪和稀疏高大的小树林中间裹着外观现代感极强的墨尔本博物馆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展览馆。在跑完第一圈经过博物馆西侧那条路的时候,我想起来两年前曾和阿达还是猫总一起在这里的IMAX厅看了盗墓空间的3D版——现在一切却都已经不一样了。

刚开始跑就意识到一点——除了我之外几乎没有太多别的跑步的人。只碰着一个白人姑娘迎面而来,结果过了一圈之后也就没了踪影。其他时间里稀稀拉拉有三两老者蹦跶几下,更多的是经过的路人和带着小孩到草坪上溜的妈妈。我很快发现原因,这个大公园风景不错,空气也好,只是周围这一圈的路面不平,估计是很久没有维护了,柏油有些高低不平。另外地势上也很坑人,西北角最高,东南角最低,对于要一遍遍刷圈的人来说,这种上上下下还是很耗体力的。

果然还是受了影响,平时稳定的六分钟今天发现跑起来特困难。除了刚开始5’55“跑完第一圈,后面就依次递减。到十公里的时候已经1小时3分钟了。当时就想着今天得先坚持跑完吧。而这种高低起伏的路面,也使得保持匀速有些困难。上坡的时候呼吸跟不上脚步,下坡的时候又嫌脚下太溜。对比下来,这可比世纪公园那一圈的跑道要难跑多了。

距离上算是突破了之前11公里的个人记录,不算多大的跨越,但感觉已经快接近现在的极限。加上前几天还忽隐忽现的膝盖和左肩暗伤,最后跑完的时候还是很开心能顺利坚持下来的。整个过程最艰难的阶段似乎还是前面四公里,但是后面一半跑完之后觉得速度太慢想提速却又提不上来的感觉也不好受。最后两公里有点考验到意志力了,脚下已然没有了痛感,只要想着别停和保持节奏就坚持下去了。另外本来打算试试中间换一下慢跑调节一公里继续跑,后来想想总距离还没到需要这样做的程度,就还是继续练匀速吧。如果要跑20公里,估计要开始练习不同的节奏间隔着跑了。

最近老是有些小伤,导致我心态有个显著的变化。之前关注更多是能不能跑完,多久跑完。现在跑的时候,更多的是想着是不是哪个地方有痛感了,并且祈祷今天不会出现新的伤痛。跑完也会越来越认真地做拉伸运动。另外感觉腿上有些部位和背后一些部位,有些肌肉蠢蠢欲动了,这似乎是件好事。

 

 

跑步记2

2014.04.14,多云,饱腹,室内跑。6.94公里,42分钟。

其实最近跑得比以往勤快了一些,只是觉得写跑笔也该是件随意的事情,所以今天想起来要在跑完之后的爽快感和倦意群起而袭来时的疲劳感之间的这一小段时间里,放松全身的肌肉仅留两只手,开足思维的马力在夜晚狂奔。这感觉大概与每次跑完四五公里之后的那第一波毫无痛感的陆上狂奔相抵。

戒烟也有了段时间了,总觉得这是一段适合开展各类社会学实验的时间。突然某一天想要做些改变了,莫名其妙就开始了一个坚持。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渐渐习惯给自己培养起某种习惯(看起来像是要死循环的节奏)。所以在前两周还对被递到眼前的烟有些若即若离,现在也便完全放之任之了。我相信这远还没到达终点,不过对这件事的不再耿耿于怀,似乎确然是个好兆头。

前几日在微雨中跑过几次世纪公园,感觉真不错。那种恰到好处的湿度,加上尚未开始恼人的气温和魔都偶尔闲来的清新空气,有几次竟跑出了当年在Bad Schonborn的南镇密林里绕圈的氛围。其实说起环境上的差异,这些年反而是渐渐感受到上海的进步。世纪公园周围新修的一圈塑胶跑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锻炼。周围树木茂盛,空气也不错,午后路上没多少车的时候,当真和欧洲的街道有些恍惚相像了。不过早晚的时候,人群就密集了——需要在各式遛狗的,步行的,沉思的,打太极的人之中穿行地跑。大家对所谓的健身跑道的理解各有不同,倒也无妨。

扯远了,说回跑步。前两天跑了一次9公里,最后的时候左膝似乎有些伤了,最后五百米有点轻微的刺痛感。后来上下楼梯的时候,总觉不太灵便。昨天休息,但还是按照”教练“的指引散步五公里放松肌肉,倒未见复发。今天的计划是6.5公里,憋了一整天,看似乎疼痛感渐欲消失,终于在晚上陪客户”饱餐“一顿之后跑掉了。现在最高兴莫过于疼痛没有严重,跑完拉伸过之后,反而比之前更轻松舒适了。只是最近由戒烟而引起的食欲大增,似乎已经超越了运动量所能消耗的脂肪,还是一天天胖起来。不知道将来的这个夏天,该怎么过。

 

跑步记1

2014.03.29,小雨,空腹,夜跑。9.03公里,56分钟。

超过6公里的长距离跑在去年冬天冷天到来之后就很少了,这次是按照了NikeRunning的教练计划来的,需要完成8.5公里的跑程。自从上次看到某处引用村上春树在他著名的《当我在跑步的时候…》里面提到“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之后,每次在犹豫跑不跑之间总有了一份胜算。然而最近刚刚恢复的几次跑步却都不太愉快——每公里需要的时间从原先的5分45秒左右慢到6分半,看来这个冬天的确重了不少。于是昨天是怀着满满的斗志开始这征程的。

然而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状态。以往那种呼吸节奏和步调总能保持连接的方法似乎忘记了。起步跑得慢,却莫名其妙地呼吸不稳定,偏快。跑两步就需要下意识调整步频或者呼吸,断断续续,很不通畅。后来总算想明白,这是下午的两杯咖啡作祟。平时就不喜欢和咖啡,也很少喝。昨天下午在咖啡馆闲坐看书,倒是灌下了不少咖啡因。再加上晚饭根本没吃,凭着一小块蛋糕和面包的能量,在晚上九点开始长跑,焉能不喘?

不过总的说来,我觉得饥饿跑步的感觉要强于饱腹。上次跑步时吃完饭刚过一个钟头,肚子沉甸甸的,步子迈开都有困难,遑论按照平时轻松的那节奏去呼吸和迈步了。

一如往常,前三十分钟是痛苦的。这来自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感受。身体休息了三两天,重新上好发条,需要和路面再次熟悉起来。而心理上并没有“还有多少远就能结束这折磨了”这一类的优势,再加上白天所经历的些烦心之事,所以也是颓然的。

到四十多分钟就豁然开朗起来,开始对着脚下的花木路打量,想着为什么这许多人一遍遍在上面流汗。想着人为何自己边控制不住吃欲把脂肪和热量积攒了起来,又要折磨自己的身体再把这些热量挥洒到这陌生的一条马路上。或许他的生计也在这马路上,倘若那样便更可笑了。假如说是花木路上的一个片儿警,整天也是在这里做着活计,指挥交通、开摩托巡逻。然后月末了领了薪水,便也在同在花木路上的某餐馆酒肉逍遥,待到吃得肚儿圆,身上这个那个的不舒服,受了开导要来锻炼,最后满身是汗,所有的烦恼又算是在这里化解开来,倒也圆了某种循环。可是如果这样,那他便算是整个生命都折给这一条马路了,岂不怪哉?

正这样想着,海桐路已经快到了。在最后一段500米的路程上迈腿的时候,终于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了。心里白天所积攒的烦恼也早已驱散,只剩纯粹的呼气与吸气,以及同样节奏地抬腿与落地。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背部靠近肩带的地方,那两块肌肉有节奏地松弛与紧张起来。不知道这是否表明,我终于掌握了正确的跑步姿势?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一众人都推荐了说这是本好书,值得看。拿到亚马逊寄过来的书时,它就那么薄薄的一本挤在箱子的底部,一点也不起眼。拿起来翻了翻,有点意思。

与其说是万历十五年,不如说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先生所做的,就是用他的大历史观重新去解构大明王朝末了之前的中国政治生态,并且以这一年为线索,抽丝剥茧,以几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为纲,完成了整个轮廓。

从来不是一个历史迷,通常也不好这口,一堆人在雄辩这某朝某代的野史八卦时,我肯定是在旁边听讲的。不过黄先生这本书,还真不是去究历史的细节来了。这和他的大历史观也有关:基于史实,用演绎的方式尝试去解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深层的政治、经济上的影响,与西方历史的同步比较分析。而至于万历皇帝和王姓贵妃如何相识,如何互为欣赏有心灵的交流,则不在其研究的范围内。

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喜欢。里面对张居正、申时行和海瑞三人在政治上的不同取舍所进行的推理和分析,在人性心理和政治生态两方面都能看到黄先生深邃的洞察力。

这书还是适合有了些年纪有了些阅历之后看,起码得25岁以后。

一些思考和记录:

1)中国历史里的主角,在明朝末年终于由汉族变成了满族人,但满族人也跟着汉化了。以前为了部族为了民族而进行的持久漫长的战争,为什么从来没能真正终止从而开始发展政治和经济呢?即使是万历年间,表面上太太平平,却也没能避免终毁于战争。另外中国人的窝里斗,即使是现在也还留有痕迹,这似乎不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有着文化里的一些基因来决定的。老百姓都喜欢看宫廷剧,出租车司机也能对国计民生饶有兴致聊上两个小时,为什么国人这么好这个和自己八竿子都碰不上的政治却和西方参与式的民主从未擦出过火花?

2)张居正的功与过。其实说功与过有些偏离我本意。张居正身居首席大学士要职,是辅佐万历帝长大的人物。他为什么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什么对皇帝能严加管教,呵斥其浪费的行为,让他节俭。但是背后自己却铺张浪费?人的真实面与表面,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实情况并无多大变化。你去看那些令人咋舌的大贪,欲望之大,手段之黑,脸皮之厚,往往超过一般人的心理预期。不去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想了解为什么这样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一路过来人们只是换过跌倒的方式,却从未真正战胜过自己?

3)关于海瑞的执着。其实无论贪官还是清官,大家都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客观想法。海瑞为人真的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执着的话,那我想他必然也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部分,能提供给他如此强大的坚持的力量。做堂堂正正内心坦荡的人,在无论哪个社会看起来,都是要逆水而行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真的人本性恶?

4)万历年间逐渐深入的平衡地区经济的做法,出发点是为了稳固江山,结果却是先影响经济,再影响军事,最后政治看似清明平淡却在外族的武力侵入下丢盔弃甲。这应该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吧。以史为鉴,现在的中国许多荒诞的政策,某种程度上也阻挡了经济领域的流通性,阻碍了整个社会价值的整合和发展,长期看来肯定是不利于强国的。如果没有松动,不放开国有垄断的那一套,彻底开放市场,那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反之,则应该还有戏。

5)戚继光这个人物经过看这本书,在我脑中更加立体和接近真实了。他是一个体察形势并能游离于其间找到最适合位置的人。虽然他流芳后世靠的,并不是这些。而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面子和里子,该是怎么样的互相的关系。

6)作为哲学家的无奈。李贽,黄仁宇笔下自相矛盾的哲学家,说实话这一段看起来有点吃力,有关儒家那些法则的演绎和变化,以及李贽本身的行为所折射出的一些点,都看不明白。他吃人的嘴还不短,严格遵循过教义却又一度荒诞不经,最终的死法居然是自尽在当时的年代也算是独树一帜——不然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哲学家艺术家了吧。

我还买了一本《中国大历史》,也是黄仁宇先生的,带着这种宏观的思路去梳理一遍中国历史,估计也会很有意思。不过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黄先生已然仙逝,但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应该延续下去。

随笔七

有段日子没写东西了。上海这几天的天气像帝都,天空没有一丝艳色,无非是凄风苦雨或者漫天灰白。

妈妈回家收了这一季的麦子,打电话跟我抱怨,“好辛苦,很累。”我觉得这当中肉体的苦累是其一,然而她那本来就坚强的心随着年岁渐老而遭受的挫折,却是我很难去抚平的。

整个春天都交给了深圳,那些每天加班没有周末的苦日子像晃荡在你生命里某一阶段的阻碍一样,比如小时候怕黑,大一点怕坏蛋,青春期的时候怕班主任,大学的时候怕监考老师。现在回忆起来充满荒唐。曾经构思并准备写下来的深圳项目见闻,也渐随时光而远去。

回到上海之后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看书的时间多了些。五月里终于把贾平凹的《废都》看完了,一直很好奇驾驭大部头长篇的人,得有怎样的经历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诗人、科幻作家等完全放纵想象力的文学家们要省力很多。《废》一书张弛有度,有繁有简。既充满设计紧密扣人心弦的情节,又不乏像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各来一段般带着复古技艺一样的炫技描写。只是在床事描写这一点上,实在是乏善可陈。我把它姑且看成是对当时那个年代对文字禁锢的一种行为艺术般的反抗,才能原谅他。如果将来哪位黄色小说高手重写《废》里面的各个段子,加以润色,倒是的确能把这本书的价值再提高一些。

紧接着开始继续清理我搁置很久的看书单,《美国民族简史》是当年从老罗的推荐里一直留在Kindle里的书,如今看来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美》基于事实数字去研究美国各种族的历史、构成及发展状况的思路颇得我心。而全书的后记则是最重要的一章,作者对整本书各个种族的列举作了总结,并没有如同我们以前所听到的很多一而概之的那些结论一样,而是阐明了各种族的进步和融合,乃是一种社会形成、发展和相互影响的合力作用之结果。而这也同样告诉人们,怎样去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念和看待异族的观念。当然,成书过早也导致这和现在美国的种族情况又有了不同,比如印度人,在《美》之中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实则是,这支移民大军,正成为美国种族历史中的一支新的力量。这的确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如果你对美国这个国家有兴趣了解得更多一些的话。

之后接着看了刘瑜的两本书,《送你一颗子弹》和《民主的细节》。《送》基本上就是个人博客合集的感觉,语调轻松愉快,读起来很轻松。观念上没有什么冲突,唯一还记得的是,在那本书里找到里我自己想时不时写些东西下来,记录生活的想法一致的刘瑜。这是对脆弱不堪用的记忆能力和心里强迫症一样自省的根本基础所在。《民》一书相比之下则更加严肃。里面的观点对我来说并无新鲜,作者的观察至关重要。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读书就和跟作者闲聊一样,她的思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获得互动和回应的基础。不得不说,在看《纸牌屋》这样一部同样描绘美国政坛生态的夸张美剧的同时看《民》是不合适的。看完之后我觉得刘瑜对美国政治观察随笔里所透露出来的她的倾向,无疑是偏理想化的。

接着走,接着看,接着写,嗯,就这样。

悲惨世界

没看过原著,之前也没有正儿八经听过类似的音乐剧,所以我这样的观后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有比较才有好与次。

几乎都是在唱,节奏不错,伴着的乐章也不知背景,但感觉和得挺好。比较出彩的乐章除了开篇的“Look Down!Look Down!”之外,还有就是小资二代Marius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摇摆时与Enjolras对唱的“Red!I feel my soul on fire!…Black! My world if she’s not there!Red! the color of desire! Black! the color of despair!”和“Red! the blood of angry men! Black – the dark of ages past! Red! a world about to dawn! Black!! the night that ends at last!”这段,让人不得不赞叹。所谓的力透纸背,说得大概就是这样的语言了吧。

因为一直是在唱,所以讲故事的节奏不得不提起来一点。电影要把整部宏伟小说里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是很难的。加上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所以每一出戏的情绪表达都很丰满。你看着这些角色很卖力又很认真地歌唱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之打动。话剧音乐剧一类修饰较少的艺术表达形式,比之各种后期制作完备的其他类型大片,要更加接近人。你从Fantine垂危时对爱女的挂念的热切和梦境中的温柔,很容易看透一百个母女共处的镜头才可以表达的情绪的发酵和升华。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我比较关心的情节上,留下不少空白,让我看完有些枉然。

这里简单说两个地方,一个是关于贾维尔的死,电影虽然较顺利地表达了冉阿让与贾维尔之间纠缠几十年的恩怨包括其根本症结之所在,也在贾维尔临死之前借他自己之口说出了自杀的原因,但个人认为这一段之前,对贾维尔矛盾心理的发酵做得不够。

第二点,关于结尾的引申含义。电影的背景似乎是法国1830年革命,搭起的路障让我想起了“自由引导人民”里的场景。后来去查了一下,似乎有点拿这个当蓝本的意思,该有的工人、资产阶级,妇女,小孩,都在里面了。不过电影里面的结尾感觉对这个路障抵抗最终如何引起民众的支持,似乎未做太多铺陈。所以最后看到一个类似于完美的结局时,感觉有点愕然。因为明明十分钟之前所有民众都还对着这一小撮革命分子冷眼观之。

不过也完全可能是对背景的不了解造成以上疑问。我决定有空去翻翻雨果这本小说。

总体感觉还不坏,7分。

漂亮女人

上世纪的美国,和现在比起来还是老旧而秩序的。两个人,百万富翁与妓女,一起再次演出了一季灰姑娘的戏。虽然Edward不是王子,Vivian也离Sinderella相去甚远。但若是只重复一遍灰姑娘的情节,那好莱坞的层次未免也太浅陋了。

消极的东西看出来不少,比如对消费主义的美化,比如听着就很腻味对好莱坞造梦的植入广告,比如巨富对周遭的有呼必应以及对金钱驱动一切理念的暧昧态度。这些都是我看的下去却不太赞同的。当然我知道这世界早已不适合小纯洁和小理想族生存,但好歹不要太露。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看的电影多了,越来越觉得,电影无非是要讲故事(科幻,剧情,悬疑),抒感情(爱情,悲喜剧)和造气氛(恐怖,动作,战争)几类与观者沟通的方式,一部电影好看,只需把这些通道处理得自然就可以。比如讲故事,你要是讲得完整周备,有趣又不失悬念,那哪怕讲述的方式千奇百怪,插叙倒叙夹叙夹议都无妨。怕则怕支支吾吾,不知重点,颠三倒四那样没有准备好的活儿,再好的故事都会被扯成棉絮。

这就是一部想很绅士地抒感情的电影,不造作不刻意不匆忙。本身并不复杂的剧情,处理得就像Vivian和Edward躺着的草地一样,有阳光树荫和一两本书摊开着,平和而安静。那两个人之间若有若无的有趣感情,平凡到你我都能分秒辨别出。故事细细讲下来,连贯的氛围被保护得很完整,这种畅快的感觉决定了它会被很容易的接纳。

而他用好莱坞和美国梦所包裹的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说实话在Vivian和Edward的一周和约快结束前,我的感觉还是不过尔尔–又一个描述浮华社会里两个人互相取悦互相索取的平凡交易而已,即使看出Vivian从良的念头,即使她说已经很难再回去,也不过是一种很直观的所谓觉醒。在Edward提供了继续包养的合同被V拒绝之后,我想故事也该结束了。 然而V果断拒绝了Ed的建议,从容地从短暂的生活变革中抽身。在她到了和Luka同住的小屋与之道别时,她告诉Luka觉得她很有潜力,并加上一句「别让任何人对你说你毫无潜力」的时候,我却莫名被击中了。这和天朝传统的主流励志相比,更像是一种毫无底线的乐天。不管你是美国梦,中国梦,香港梦,印度梦,最重要的难道不正是这股子不管天高地厚都敢大笑说出来的勇气么?在不断提醒自己这只是好莱坞式片尾造梦氛围的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无法自制的被它打动,这或许就是最后的十五分钟画龙点睛之笔。喜欢!

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让当年的好莱坞和现在的华谊兄弟分别拍,我想成果之间也应该隔着十个李安的距离。

8.5分。

在吉隆坡

那些远处松散的黑影子,像猎人
连时间都被枪杀了吧。
分尸于满街的绿树
气温二十九度
我的想念是掘墓工
为掉在地上的野果挖下
一个坑。它自由了

往事排队走进虚无,
我看着它们,如同看着一队企鹅
被海浪扑打,战战兢兢
走进沿岸草丛它们的窝
而监控摄像头就密布在它们嘿咻的半路

今天在日光下走了太久
我从晚上十点睁开的双眼里看见红的血丝
注意力应该欠睡眠一顿饭
最好是自助

当我可以自由地叙述过去
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比如
没有暖气的南方和没有新鲜空气的首都
所以请让我好好想想白天
日光下那些远处松散的黑影子
是不是把幼稚的贞操遗忘了
在吉隆坡

Premium Rush

坐过不少次国泰的国际航线,有两样事情是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是每次正式餐点,都会附上哈根达斯的冰淇淋作为甜点。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但足见诚意。另一件,则是非常方便舒适的电影观看的体验。仔细想了想,这几年在飞机上看的电影没几部,却几乎都是在国泰的飞机上看的,可见这毫没有刻意的选择背后之必然性。

闲话不说,这次回来路上本来没准备看,无聊之余一个个频道乱翻,就正好瞧见了这部骑单车的电影。粗看了两分钟以后,被吸引住了,于是整个看完。

从半途开始看,能在三分钟内让我决定停下来开始专心看它的理由至少有两点:迅速果断的镜头剪接和心理描写的具体物化特写(神骑手瓦利的行车路线模拟段子)。

因为没有看到开头,所以从看到一个帅气单车小伙在车流中穿梭然后躲避长者大反派脸的NYPD的情节开始,我就在一步步拼接之前错过的段子,这或许更加增加了我喜欢这部片子的情绪。

另外,通过闪现的时间,不光暗示了叙述方式,而且非常清晰地把要讲的故事有条理地分成一个个片段。我也很喜欢。这就如同写文章的时候的留白吧?把一些不必要的交代隐藏起来,留给观众自己消化和思考的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编剧的构思。这其实几个独立的故事,但通过巧妙的编剧,把它们连到一起之后,就起了神奇的反应。我试图解剖一下(开始剧透):

故事一:华人女孩在家乡有老有小,自己通过读书来到美国, 但是因为在网上发表zangdu言论(妈的这是个讲个电影剧情都要打码的年代),于是只好在外打工挣钱买通蛇头让小孩偷渡。虽然在纽约的支付因为快滴出了点岔子,但结局完满。这是个美国梦的故事。

故事二:某警察嗜赌成性,在华人经营的地下赌场欠下巨额债务。为了还债又惹下诸多事端,甚至在冲突中夺了黑帮小弟的性命。为了抵债,在得知有蛇头交易后生念强夺现金,当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在deadline之前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支付出了问题,被地下钱庄的人一枪毙命。这是个警察堕落导致丧命的的反面教材故事。

故事三:二逼青年某,脑袋多根筋,善骑,不带把,不带刹,以此为业,送快递的。因奇技觅得某女,二人约着在某上班时间内选一条合适的路线一起去刷公路。然后选中的那一条路线不太顺利,不过最终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了快递任务的同时,又享受了「这世上唯一比做爱更爽的」体验–骑车不带刹(楼主注)。这是一个一对二逼青年一起去郊游的故事。

大概就这些了,再加上快递青年某的同事和坏警察都的同样善骑的同事两个龙套各自非常无聊的小故事,就构成了整个剧本。颇有点「低俗小说」和「两杆大烟枪」的赶脚。

呵呵,没看过的亲们,要不要自己试试看,可以怎么拼接?

反正看场自行车追逐戏居然也可以很过瘾,我还是很满意的。8分。